A. 为什么将低碳钢的极限应力定为σs,而降铸铁的定为σ比
低碳钢为塑性材料,当达到σs时会发生塑性变形,导致零件失效。铸铁是脆性材料,没有σs,当应力达到σb时直接断裂失效
B. 低碳钢拉断时应力是否就是强度极限求详细的为什么
低碳钢复拉断时应力不是强度制极限。
因为低碳钢拉伸试验中应力应变可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弹性阶段、屈服阶段、强化阶段、颈缩阶段,试件在拉断前,于薄弱处截面显著缩小,产生“颈缩现象”,直至断裂。
通过拉伸试验,除能检测钢材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等强度指标外,还能检测出钢材的塑性。塑性表示钢材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塑性变形而不破坏的能力,它是钢材的一个重要性指标。钢材塑性用伸长率或断面收缩率表示。
(2)为什么将低碳钢的极限应力定为扩展阅读:
低碳钢有较大的时效倾向,既有淬火时效倾向,还有形变时效倾向。当钢从高温较快冷却时,铁素体中碳、氮处于过饱和状态,它在常温也能缓慢地形成铁的碳氮物,因而钢的强度和硬度提高,而塑性和韧性降低,这种现象称为淬火时效。低碳钢即使不淬火而空冷也会产生时效。
低碳钢经形变产生大量位错,铁素体中的碳、氮原子与位错发生弹性交互作用,碳、氮原子聚集在位错线周围。
C. 通过拉伸实验,说明在杆件强度计算时,为什么低碳钢选取屈服极限而铸铁选取强度极限作为危险应力
低碳钢在拉伸超过屈服极限时,其强度值迅速下降。而铸铁几乎没有塑性变形,达到强度极限即断裂。
D. 低碳钢拉伸时的屈服阶段是怎么回事
1.许用来应力是根据塑性材料的强度理论源得出的。强度理论是判断材料在复杂应力状态下是否破坏的理论。材料在外力作用下有两种不同的破坏形式:一是在不发生显著塑性变形时的突然断裂,称为脆性破坏;二是因发生显著塑性变形而不能继续承载的破坏,称为塑性破坏,即为屈服破坏,对于低碳钢为塑性材料破坏形式为屈服,所以要用屈服极限为标准并给于一定的安全系数来确定许用应力。屈服极限虽与弹性极限相近但并非相同。
2.试验中,应力的读取是通过试验机的载荷读数间接获得的,即载荷F比上截面积A0,在屈服阶段,试件长度增加,截面积无显著变化(变形忽略仍认为为原始面积A0),而载荷F在小范围内上下抖动(F并非定值是微小波动)。
E. 为什么低碳钢选取屈服极限,铸铁选取强度极限作为危险应力
低碳钢选择屈服强度主要是防止变形,而铸铁的屈服强度几乎为零,其抗拉强度也就等于屈服强度。
F. 低碳钢极限应力
WCB和LCB都属于碳素钢
但是LCB又属于低温碳素钢
一般盈利650Mpa
G. 使材料丧失正常工作能力的应力称为极限应力,低碳钢的极限应力是
极限应力也叫屈服点或屈服强度ReH,
低碳钢08F---20钢的屈服点一般>=175--245MPa,具体钢种的数据请查阅金属材料手册.
H. 低碳钢以及铸铁的极限应力
铸铁为脆性材料,其压缩图在开始时接近于直线,与纵轴之夹角很小,以后曲回率逐渐答增大,最后至破坏,因此只确定其强度极限。
σbc=Fbc/S
铸铁试件受压力作用而缩短,表明有很少的塑性变形的存在。当载荷达到最大值时,试件即破坏,并在其表面上出现了倾斜的裂缝(裂缝一般大致在与横截面成45°的平面上发生)铸铁受压后的破坏是突然发生的,这是脆性材料的特征。
从试验结果与以前的拉伸试验结果作一比较,可以看出,铸铁承受压缩的能力远远大于承受拉伸的能力。抗压强度远远超过抗拉强度,这是脆性材料的一般属性。
I. 低碳钢为什么没有强度极限
低碳钢为塑性材料.开始时遵守胡克定律沿直线上升,比例极限以后变形加快,但版无明显屈服阶段。权相反地,图形逐渐向上弯曲。这是因为在过了比例极限后,随着塑性变形的迅速增长,而试件的横截面积逐渐增大,因而承受的载荷也随之增大。
从实验我们知道,低碳钢试件可以被压成极簿的平板而一般不破坏。因此,其强度极限一般是不能确定的。我们只能确定的是压缩的屈服极限应力。
J. 钢结构设计为什么将屈服强度定为材料强度取值的依据而不是抗拉强度
因为钢材经过屈服强度后将进入塑性变形阶段,虽然不会破坏,但其变形是不可逆回的。在工程设计中答,需要的不只是不破坏,关键是能正常使用。
发生塑性变形后会影响构件及结构的正常使用,因此材料强度不能取抗拉强度,只能取屈服强度。
大于屈服强度的外力作用,将会使零件永久失效,无法恢复。如低碳钢的屈服极限为207MPa,当大于此极限的外力作用之下,零件将会产生永久变形,小于这个的,零件还会恢复原来的样子。
屈服强度的标准
1、比例极限应力-应变曲线上符合线性关系的最高应力,国际上常采用σp表示,超过σp时即认为材料开始屈服。
2、弹性极限试样加载后再卸载,以不出现残留的永久变形为标准,材料能够完全弹性恢复的最高应力。国际上通常以ReL表示。应力超过ReL时即认为材料开始屈服。
3、屈服强度 以规定发生一定的残留变形为标准,如通常以0.2%残留变形的应力作为屈服强度,符号为Rp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