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电镀锌镍合金后能否进行磷化处理再电泳
没问题,完全可以磷化处理再电泳。
需要注意的是:电镀锌镍合金后,最好不要钝化,尤其是不要封闭,否则磷化膜不均匀或者难以完成磷化,导致漆膜的外观差或者附着力不佳。
Ⅱ 金属表面镀锌镍与镀白锌是一回事吗有什么区别
镀锌的价格最低,便宜.镀镍的价格要高点,外观漂亮.镀铬的最贵.也很漂亮.这个要根据你的产品要求来选择做什么样的表面处理.一般低价,要求不高的用镀锌,其次用镀镍.如果是家具手柄之类一般用镀铬.希望能帮到你.三者的区别还有:1.镀锌成本低,防腐蚀一般,,一般螺钉均为镀锌;镀锌按后期钝化处理,,钝化分为白色钝化和彩色钝化,白色钝化后外观呈银白色或者略带淡蓝色,白色钝化主要用于日常五金、建筑五金、民用五金件等低值产品的防护装饰。彩色钝化外观呈彩虹色,其防护能力比白色钝化和淡蓝色钝化高得多,主要是用于无特殊要求但防锈要求高的场合使用,军品螺丝都采用镀锌彩色钝化而不用镀锌白色钝化。举例:一般螺钉2.镀镍美观可以做装饰,价格高,工艺略复杂,颜色为银白显黄色,对于铁基体而言是阴阳极镀层,且孔隙率较高,所以单一镀层防腐蚀性能不高。举例:节能灯灯头3.镀铬:确切说是防护-装饰性镀铬,外表光亮、耐磨擦性能较好,防锈能力不如镀锌,优于氧化,主要用于较高装饰要求的场合使用。举例:手机的光亮侧机身
Ⅲ 镀锌件表面一般情况下都应采用镍金属等有色膜钝化处理是什么意思
钢铁镀锌后,虽然其抗氧化能力大大加强。但是,锌层表面仍然容易被氧化,仍然需要对锌层加专以保护。常属见的保护就是“钝化”----使镀锌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
把镀锌件放到三氧化铬溶液中浸泡,会形成一层彩虹色的钝化膜,这种镀锌也叫镀彩。
把镀锌件放到含镍溶液中浸泡,会形成一层黑色的钝化膜,这种镀锌也叫镀黑。
等等。
Ⅳ 化学镀镍生产时,镀液的管理和维护需要注意什么
化学镀在表面处理技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化学镀是利用合适的还原剂使溶液中的金属离子有选择地在经催化剂活化的表面上还原析出成金属镀层的一种化学处理方法。可用下式表示:
M2++2e(由还原剂提供)--->M
在化学镀中,溶液内的金属离子是依靠得到所需的电子而还原成相应的金属。例如,在酸性化学镀镍溶液中采用次磷酸盐作还原剂,它的氧化还原反应过程如下:
Ni2++2e--->Ni(还原)
(H2PO2)-+H2O--->(H2PO3)-+2e+2H+(氧化)
两式相加,得到全部还原氧化反应:
Ni2++(H2PO2)-+H2O--->(H2PO3)-+Ni+2H+
还原剂的有效程度可以用它的标准氧化电位来推断。由上述可知,次磷酸盐是一种强还原剂,能产生一个正值的标准氧化一还原电位。但不应过分地信赖E°值,因为在实际应用上,由于溶液中不同离子的活度、超电位和类似因素的影响,会使E°值有很大的差异。但氧化和还原电位的计算仍有助于预先估算不同还原剂的有效程度。若全部标准氧化还原电位太小或为负值,则金属还原将难以发生。
化学镀溶液的组成及其相应的工作条件必须是反应只限制在具有催化作用的制件表面上进行,而溶液本身不应自发地发生还原氧化作用,以免溶液自然分解,造成溶液很快失效。如果被镀的金属(如镍、钯)本身是反应的催化剂,则化学镀的过程就具有自动催化作用,使上述反应不断地进行,这时,镀层厚度也逐渐增加,获得一定的厚度。除镍外,钴、铑、钯等都具有自动催化作用。
对于不具有自动催化表面的制件,如塑料、玻璃、陶瓷等非金属,通常需经过特殊的预处理,使其表面活化而具有催化作用,才能进行化学镀。
化学镀与电镀比较,具有如下优点:
①不需要外加直流电源设备。
②镀层致密,孔隙少。
③不存在电力线分布不均匀的影响,对几何形状复杂的镀件,也能获得厚度均匀的镀层;
④可在金属、非金属、半导体等各种不同基材上镀覆。
化学镀与电镀相比,所用的溶液稳定性较差,且溶液的维护、调整和再生都比较麻烦,材料成本费较高。
化学镀工艺在电子工业中有重要的地位。由于采用的还原剂种类不同,使化学镀所得的镀层性能有显著的差异,因此,在选定镀液配方时,要慎重考虑镀液的经济性及所得镀层的特性。
目前,化学镀镍、铜、银、金、钴、钯、铂、锡以及化学镀合金和化学复合镀层,在工业生产中已被采用。
如何进行化学镀镍
化学镀镍是化学镀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法,所用还原剂有次磷酸盐、肼、硼氢化钠和二甲基胺硼烷等。
目前国内生产上大多采用次磷酸钠作还原剂,硼氢化钠和二甲基胺硼烷因价格较贵,只有少量使用。
1.镀层的用途
化学镀镍层的结晶细致,孔隙率低,硬度高,镀层均匀,可焊性好,镀液深镀能力好,化学稳定性高,目前已广泛用于电子、航空、航天、机械、精密仪器、日用五金、电器和化学工业中。
非金属材料上应用化学镀镍越来越多,尤其是塑料制品经化学镀镍后即可按常规的电镀方法镀上所需的金属镀层,获得与金属一样的外观。塑料电镀产品已广泛用于电子元件、家用电器、日用工业品等。
化学镀镍在原子能工业,如生产核燃料系统中的零件和容器以及火箭、导弹、喷气式发动机的零部件上已采用。
化工设备中压缩机等的零部件为防腐蚀、抗磨,而用化学镀镍层是很有利的。
化学镀镍层还能改善铝、铜、不锈钢材料的焊接性能,减少转动部分的磨耗,减少不锈钢与钛合金的应力腐蚀。
对镀层尺寸要求精确的精密零件和几何形状复杂的零件的深孔、盲孔、腔体的内表面,用化学镀镍能得到与外表面同样厚度的镀层。
对要求高硬度、耐磨的零件,可用化学镀镍代替镀硬铬。
2.镀层的组成和特性
<1>镀层的组成
用次磷酸盐作还原剂的化学镀镍溶液中镀得的镀层含有4%~15%的磷,是一种镍磷合金。以硼氢化物或胺基硼烷作还原剂得到的镀层才是纯镍层,含镍量可达99.5%以上。刚沉积出来的化学镀镍层是无定型的,呈非晶型薄片状结构。
镀层中磷含量主要决定于溶液的pH值,随着pH值降低,磷含量增大。常规的酸性化学镀镍溶液中沉积出的镀层含磷量为7%~12%,而碱性溶液中沉积的镍层含磷量为4%~7%。此外,溶液的组成及各组分的含量和它们的相对比率,以及溶液的工作温度等都对含磷量有一定的影响。
<2>镀层的特性
①硬度
化学镀镍层比电镀镍层的硬度高得多,而且更耐磨。电镀镍层的硬度仅为HV160~180,而化学镀镍层的硬度一般为HV300~500。
用热处理方法可大大提高化学镀镍层的硬度,在400℃加热1小时后,硬度的最高值约可达HV1000。若继续提高热处理温度,如提高到600℃时,则硬度反而降低为HV700。
热处理前的化学镀镍层是非晶型的无定型结构,热处理后则转变成晶型组织,镀层中有Ni3P相形成。Ni3P相的析出量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其最大析出量则决定于镀层的含磷量。
为了提高镀层硬度,合适的热处理规定是:温度380~400℃,时间为1小时。为防止镀层变色,最好有保护气氛或用真空热处理。在不具备保护气氛条件时,适当降低热处理温度(如280℃)和延长处理时间,同样可以提高硬度值。
当镀层具有最大硬度时,脆性亦增大,因而不适宜在高载荷或冲击的条件下使用。选择恰当的热处理条件,可使镀层既有一定的硬度又有延展性。
一般钢制工件的化学镀镍层在200℃温度下处理2小时,可提高镀层结合力和消除应力。而铝制工件以在150~180℃下保持1小时较为合适。
②磁性能
化学镀镍层的磁性能决定于含磷量和热处理温度。含磷量超过8%的镀层是弱磁性的;含磷量在11.4%以上,完全没有磁性;含磷量低于8%的镀层才具有磁性,但它的磁性比电镀镍层小,经热处理后磁性能有显著提高。
例如,在碱性化学镀镍液中所得的镀层,未经热处理时其磁性能为矫顽磁力H0=160A/m,经350℃热处理1小时后为H0=8800A/m。
③电阻率
化学镀镍层的电阻率与含磷量有关,一般含磷量越高,则电阻率越大。在碱性溶液中所获得的化学镀镍层,其电阻率约为28~34μΩ·cm.在酸性溶液中所获得的化学镀镍层,其电阻率约为51~58μΩ·cm,比电镀镍层高数倍(纯镍的电阻率为9.5μΩ·cm)。化学镀镍层的电阻率经热处理后会明显下降。例如,含磷量为7%的化学镀镍层,经600℃热处理后,电阻率从72μΩ·cm降至20μΩ·cm。含硼量1.3%~4.7%的镍硼化学镀层,其电阻率为13~15μΩ·cm.用二甲胺基硼烷还原的镍镀层,含硼量为0.6%时,电阻率为5.3μΩ·cm,比纯镍的电阻率低。
④热膨胀系数和密度
化学镀镍层的热膨胀系数一般为13×10-6℃-1。
化学镀镍层的密度一般为7.9g/cm3左右,化学镀镍层的密度随含磷量提高而降低。
化学镀镍层的综合性能见表4-24:
表4-24化学镀镍层的综合性能化学镀镍层的综合性能镍磷合金层(含磷量8%-10%)
硬度(HV)热处理前500
400℃热处理后1000
密度(g/cm3)7.9
熔点(℃)890
电阻率(μΩ·cm)60~75
热膨胀系数(℃-1)13×10-6
热导率[W/(m·k)]5.02
延伸率(%)3~6
反射系数(%)50(近似值)
3.工艺条件及镀液配制以次磷酸钠为还原剂的化学镀镍是目前国内外应用最为广泛的工艺,分为酸性镀液和碱性镀液两大类。酸性化学镀镍溶液的组成和工艺条件,见表4-25:
表4-25酸性化学镀镍溶液的组成和工艺条件
镀液成分(g/l)及工艺条件12345
硫酸镍25-3030202525
次磷酸钠20-2515-25242024
醋酸钠515
柠檬酸钠515
丁二酸516
乳酸80%(ml/l)2525
氨基乙酸5-15
苹果酸24
硼酸10
氟化钠1
(Pb2+)(以醋酸铅形式加入)0.0010.003
pH值4-53.5-5.44.4-4.84.4-4.85.8-6
温度(℃)80-9085-9590-9490-9290-93
沉积速度(μm/h)1012-1510-1315-2248
装载量(dm2/L)11111
镀层中含磷量(%)8-107-118-98-98-11
1号配方溶液的配制方法如下:
在容器中用60~70℃热蒸馏水溶解柠檬酸钠和醋酸,在另一个容器中用热蒸馏水溶解硫酸镍,溶解后在不断搅拌下注入前述溶液中,所得的混合液过滤入槽。进行化学镀时,先把预先溶解好并经过滤的次磷酸钠溶液加入槽内,搅拌均匀后加入蒸馏水至所需体积,最后用10%的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调整pH值至规定范围上限值。
2、3、4、5号配方的溶液可参照上述方法配制。
但配方3、4中的乳酸溶液要预先用碳酸氢钠溶液中和至pH值为4.6左右,然后才可与其他组分混合。
碱性化学镀镍溶液的组成和工艺条件见下表4-26。
表4-26碱性化学镀镍溶液的组成和工艺条件
镀液成分(g/l)及工艺条件12345
硫酸镍10-2033302530
次磷酸钠5-1515252530
柠檬酸钠30-6050
焦磷酸钠60-705060
乳酸80%(ml/l)1-5
三乙醇胺100
pH值7.5-8.5810-10.510-1110
温度(℃)40-459070-7565-7530-35
沉积速度(μm/h)20-301510
镀层中含磷量(%)7-8约5约4
配方1、5适用于塑料制品金属化底层,一般镀10分钟左右即可。
配方5加入三乙醇胺,除有络合作用外,还能调整pH值,使镀液能在低温下仍有较高的沉积速度。在补加镍盐时,必须先用三乙醇胺与之络合后再加入镀槽,否则会产生沉淀。配制时,硫酸镍与次磷酸钠或焦磷酸钠的比例应大致控制在1:2,这样可以保证镍呈络合态。
配方2适用于铝及铝合金上化学镀镍。
配方4可在较宽的浓度范围内工作,其pH值最好大于10,否则焦磷酸镍络合物将发生分解。补加硫酸镍时,也应先溶解于氨水中后再加入镀槽。
4.化学镀镍溶液的组成和工艺条件的影响
<1>镍盐浓度对沉积速度的影响
①在酸性化学镀镍液中镍离子浓度增加,可以提高镍的沉积速度。特别是当镍盐浓度在10g/L以下时,增加镍盐浓度,镍的沉积速度加快。例如,当镀液中含次磷酸钠20g/L、醋酸钠20g/L、温度为82~84℃、pH=5.5时,镍盐浓度从5g/L至60g/L变化时,对沉积速度的影响见表4-27:
表4-27镍盐对沉积速度的影响
硫酸镍(g/l)5102030405060
层积速度(μm/h)12192421202020
当镍盐浓度达到30g/L时,继续提高浓度,则镀层的沉积速度不再增加,甚至下降。镍盐浓度过高时,会导致镀液的稳定性下降,并易出现粗糙镀层。
②在碱性化学镀镍液中,镍盐的浓度在20g/L以下时,提高镍盐浓度使化学沉积速度有明显的提高;但当镍盐的浓度高于25g/L以上时,虽继续提高镍盐含量,其沉积速度趋于稳定。
提高次磷酸钠浓度,可提高沉积速度。但次磷酸钠浓度增加,并不能无限地提高镍的沉积速度,不同镀液中次磷酸钠浓度。
Ⅳ 电镀锌镍合金的特点有哪些
1.优异的耐腐蚀抄性。袭同样厚度时,锌镍合金层耐腐蚀性为纯锌镀层的4-8倍,镀层本身对钢铁基体为阳极性镀层,可提供有效的阴极保护作用。
2.厚度保持在螺纹公差范围内5~15μm的厚度,可获得较长时间的耐蚀性。显示涂层本身具有非常低的腐蚀速率。
3.镀层与基体间有足够的结合力,以保证镀层发挥其高耐蚀性。
4.优良的耐热疲劳性能。在-60-250℃之间镀层经激冷激热处理后,其耐蚀性无变化。
5.可加工性与电镀纯锌层相当。镀层经变形加工后,仍具有优于纯锌镀层的耐蚀性。
6.低氢脆性。锌镍合金镀层氢脆率仅为1.5%,而电镀纯锌的脆化率一般均在40%以上,光亮镀镉层为18%左右。
7.锌镍合金镀层的硬度比纯锌高,因而具有更好的耐磨性。
8.工艺操作简便。电镀锌镍合金的工艺流程及设备与电镀纯锌一样,不需增加特殊的装备。
工艺流程:镀前验收→除油→水洗→酸洗除锈→清洗→活化→水洗→电镀锌镍合金→水洗→钝化→水洗→干燥→分类包装。
Ⅵ 什么叫镀锌镍
镀锌镍就是两抄种元素同袭时电镀。
锌是一种化学元素,它的化学符号是Zn,它的原子序数是30,在化学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4周期、第IIB族 。是一种浅灰色的过渡金属。锌(Zinc)是第四"常见"的金属,仅次于铁、铝及铜,不过地壳含量最丰富的元素前几名分别是氧、硅、铝、铁、钙、钠、钾、镁。外观呈现银白色,在现代工业中对于电池制造上有不可磨灭的地位,为一相当重要的金属。另外,锌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在人体生长发育、生殖遗传、免疫、内分泌等重要生理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镍,近似银白色、硬而有延展性并具有铁磁性的金属元素,它能够高度磨光和抗腐蚀。镍属于亲铁元素。在地核中含镍最高,是天然的镍铁合金。在地壳中铁镁质岩石含镍高于硅铝质岩石,例如橄榄岩含镍为花岗岩的1000倍,辉长岩含镍为花岗岩的80倍。
Ⅶ 镀镍有什么作用要注意什么
镀镍一般用于表面改性,即提高抗腐蚀性或使表面美观。
注意最常见的问题是降低稀释率!
Ⅷ 镀锌,镀镍,镀铬区别在哪里,各有什么好处
1:镀镍,镀锌,镀铬都是用在金属表面。
2:镀镍,镀锌,镀铬内区别就是:
a:镀铬主要容是提高表面硬度,美观,防锈。铬镀层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在碱、硫化物、硝酸和大多数有机酸中均不发生作用,但能溶于氢卤酸(如盐酸)和热的硫酸中。 因铬不变色,使用时能长久保持其反射能力而优于银和镍。 工艺一般都是电镀。
b:镀镍主要是耐磨,防腐蚀,防锈,一般厚度较薄,工艺的话分电镀和化学两类。
c:镀锌主要是美观 防锈。zn是活泼金属,能与酸反应,所以耐腐蚀性较差,是三种中最便宜的。
Ⅸ 电镀镍去应力不锈钢应注意哪些
电镀产品的内应力问题
电镀镍无论是作为防护装饰性镀层还是功能性镀层都有着广泛的用途,可以说是电镀工业中最重要的镀种。它是多种复合镀层的载体,还可以与多种金属形成合金镀层,也是采用添加剂和光亮剂的种类和品种最多的镀种。作为贵金属电镀的抗扩散中间层,其在电子电镀中的应用也日渐增长。电镀镍工艺的这种广泛的应用,促进了电镀镍工艺的进步,研究和应用者都提出了不少有关镀镍的技术报告,但是有关镀故障排除方面的资料,则相对较少。本文拟就影响镀镍层内应力的因素及排除方法加以介绍,供从事镀镍工艺管理和操作的同仁参考。 镍镀层的性能及内应力
金属镍本身的塑性是较好的,易于压延,但电解镍有较高的硬度,并且在不同的电镀条件下所镀得的镀层的机械性能有很大的差异。镍的标准电位为 -0.25 伏,但镍的平衡电位和析出电位会由于电镀条件不同而有所不同,比如当PH值为6时,可通过电极电位方程计算得知其平衡电位为 - 0. 36伏,而当镀液的PH值是3时,其平衡电位是 - 0. 18伏,这种变化使氢的析出电位也随之有所变化,这对镀镍层的性能是有影响的,后面将会专门的一节谈PH值的影响。镀镍层极易钝化,这是它具有较好耐腐蚀性的原因,但也是镀层容易分层的原因。这种易钝化性与其内应力是否有关联尚有待进一步研究,但内应力高的镀层结合力不好已经是公认的。 电镀层的应力是其结晶过程与冶炼学结晶过程不同而产生的。对镀镍来说,这种不同是很明显的,尤其当使用有电镀添加剂时,这种应力效应就更加明显。根据添加剂所产生的应力的不同性质,人们将镀镍添加剂分为两类,即初级光亮剂或一类光亮剂,次级光亮剂或二类光亮剂。一般认为初级光亮剂产生的是压应力,压应力的方向是使镀层拉伸的,也可叫做张应力,可以认为这类添加剂在镀层结晶过程中是占据有一定晶位的,使金属结晶发生位移,这时从金属基体上生长出的镀层与基体原结晶相比有向外伸长的趋势,宏观上表现为张应力或者压应力。另一类添加剂的加入会使结晶格子有向内收缩的趋势,这种应力称为拉应力或收缩应力。至于为什么会从事使镀层产生收缩应力,则没有很权威的论定,笔者认为,从使用第二类光亮剂可以降低张应力的宏观效果来看,这类添加剂是在不改变甚至加强了结晶晶面取向(有利于获得光亮镀层)的同时,对第一类光亮剂在晶格位的行为有所控制,从而减少了金属结晶过程位移,使应力减小,据说调整得当时,这种应力可以趋向于零。另一个可能的原理,是这类添加剂是作用在键位上而不是结点上,也就是强化了键力而使晶格结点间距离变小,从而在宏观上产生收缩应力。
影响镍镀层内应力的因素及排除方法
在电镀过程中,由于金属的结晶有一定变形或有异相杂入,会产生一定内应力。当内应力较大时,表现在宏观上就是镀层硬度大,容易起皮、开裂、延展性变差。这种现象在镀镍过程中尤其明显。影响镀镍层内应力的因素较多,常见的影响因素有工艺参数方面的也有镀液成分和杂质方面的。
PH值不正常
当镀镍液的PH值升高时,阴极区由于有析氢现象而有更高的PH值,会产生氢氧化镍微粒杂入镀层,增加镀层硬度。当希望得到较软的镍镀层时,其PH值应当维持在较低的范围,比如在3.8-4.1之内。调整时应该使用稀释过的硫酸。
电流密度过高而温度又太低
在高电流密度和低温度下电镀,镀层的内应力会增加。因此,应注意采用适当的电流密度和保持镀液温度在工艺规定的范围,不应低于50摄氏度。
镀液成分的影响
镀液成分不正常也会影响镀层的应力。当主盐浓度过高时,尤其是氯离子过高时,镀层的内应力增大,比如全氯化物镀镍的内应力可达280-340N/mm2,而瓦特镍的内应力只有140N/mm2,氨基磺酸镍镀镍的内应力最小,只在70N/mm2以内{1}。而以瓦特镍的延展性最好,可达30%。
杂质的影响
这是影响镀镍层内应力的最复杂因素。因为前面所说的影响因素都有工艺参数可供监测,也容易调整。但是杂质对电镀过程的影响就比较难以控制,往往是在积累到一定量以后才发难,而一旦出现故障,排除都比较麻烦。
首先是有机杂质的影响,这多半是电镀添加剂的过量或其分解产物的积累。镀层很亮,但分散能力并不好,且很易起皮,在高电流区甚至于开裂。这时要用双氧水处理后再加温,然后加入活性炭处理。对于有机杂质较多的应采用高锰酸钾处理,这时应先调节PH值为3,再加热到60-80。C,加入溶解好的高锰酸钾,量控制在0.3-1.5g/L以内,强力搅拌后静置8小时以上,过滤后调PH值到正常范围。如果镀液有淡红色,可用双氧水退去除。 另有一类有机物污染用上面的方法还不足以去除,比如动物胶类杂质,印刷线路板的溶出物等,这类杂质只要含量在0.01-0.1g/L,就会引起镀层起皮等。这时要用单宁酸0.03-0.05g/L加入镀液,经10分钟左右就会有絮状物沉淀出现,经8小时以上充分沉淀后可以去除。最好是再用活性炭过滤,才能达到完去掉这类有机杂质。
比较难处理是金属杂质,对铜、锌类主要靠电解法去除。锌杂质达到0.02g/L以上镀层的内应力显著增大,镀层发脆。化学法去除很麻烦且要损失很多镍。可用0.2-0.4A/dm2电流密度在搅拌下电解去除。 铁杂质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当铁的含量达到0.05g/L以上,就会使镀层发脆,可以用0.1-0.2A/dm2的小电流电解去除。当铁的量过大时,可用化学法去除。先用稀硫酸将镀液的PH值调到3左右,搅拌下加入30%的双氧水1-2ml/L,充分搅拌后再加温到60。C,搅拌1-2小时,再调整PH值到5.5以上,继续搅拌1-2小时,静置8小时以上后过滤,调节PH值到正常范围即可。 另外钠离子对镀镍层的机械性能也有影响,因此一般不采用氯化钠补充氯离子,也不宜用含钠盐作导电盐或增白剂。
重要的是对镀液平时的管理。如果经常按工艺要求管理镀液,不使杂质有过量的积累,以上所说的杂质的影响是可以得到控制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对阳极材料和化学原料的选择,不可以因贪图便宜而采用杂质多的工业化学原料和级别不高的阳极,这是先天带入杂质和造成积累的最常见因素。光亮剂使用不当,盲目地将光亮剂和添加剂当成万能的电镀良药,而不注意其它工艺参数的维护,很容易造成有机杂质污染。
Ⅹ 电镀镍的特性
镀镍特点:
(一)电镀镍的特点、性能、用途:
1、电镀镍层在空气中的稳定性很高,由于金属镍具有很强的钝化能力,在表面能迅速生成一层极薄的钝化膜,能抵抗大气、碱和某些酸的腐蚀。
2、电镀镍结晶极其细小,并且具有优良的抛光性能。经抛光的镍镀层可得到镜面般的光泽外表,同时在大气中可长期保持其光泽。所以,电镀层常用于装饰。
3、镍镀层的硬度比较高,可以提高制品表面的耐磨性,在印刷工业中常用镀镍层来提高铅表面的硬度。
由于金属镍具有较高的化学稳定性,有些化工设备也常用较厚的镍镀层,以防止被介质腐蚀。镀镍层还广泛的应用在功能性方面,如修复被磨损、被腐蚀的零件,采用刷镀技术进行局部电镀。采用电铸工艺,用来制造印刷行业的电铸版、唱片模以及其它模具。厚的镀镍层具有良好的耐磨性,可作为耐磨镀层。尤其是近几年来发展了复合电镀,可沉积出夹有耐磨微粒的复合镍镀层,其硬度和耐磨性比镀镍层更高。若以石墨或氟化石墨作为分散微粒,则获得的镍-石墨或镍-氟化石墨复合镀层就具有很好的自润滑性,可用作为润滑镀层。黑镍镀层作为光学仪器的镀覆或装饰镀覆层亦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4、镀镍的应用面很广,可作为防护装饰性镀层,在钢铁、锌压铸件、铝合金及铜合金表面上,保护基体材料不受腐蚀或起光亮装饰作用;也常作为其他镀层的中间镀层,在其上再镀一薄层铬,或镀一层仿金层,其抗蚀性更好,外观更美。在功能性应用方面,在特殊行业的零件上镀镍约1~3mm厚,可达到修复目的。特别是在连续铸造结晶器、电子元件表面的模具、合金的压铸模具、形状复杂的宇航发动机部件和微型电子元件的制造等方应用越来越广泛。
5、在电镀中,由于电镀镍具有很多优异性能,其加工量仅次于电镀锌而居第二位,其消耗量占到镍总产量的10%左右。
(二)化学镀镍的特点、性能、用途:
1、厚度均匀性厚度均匀和均镀能力好是化学镀镍的一大特点,也是应用广泛的原因之一,化学镀镍避免了电镀层由于电流分布不均匀而带来的厚度不均匀。化学镀时,只要零件表面和镀液接触,镀液中消耗的成份能及时得到补充,镀件部位的镀层厚度都基本相同,即使凹槽、缝隙、盲孔也是如此。
2、镀件不会渗氢,没有氢脆,化学镀镍后不需要除氢。
3、很多材料和零部件的功能如耐蚀、抗高温氧化性等比电镀镍好。
4、可沉积在各种材料的表面上,例如:钢镍基合金、锌基合金、铝合金、玻璃、陶瓷、塑料、半导体等材料的表面上,从而为提高这些材料的性能创造了条件。
5、不需要一般电镀所需的直流电机或控制设备。
6、热处理温度低,只要在400℃以下经不同保温时间后,可得到不同的耐蚀性和耐磨性,因此,特别适用于形状复杂,表面要求耐磨和耐蚀的零部件的功能性镀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