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艾灸盒的使用方法
艾灸盒的正确使用方法如下:
1、打开灸盒上面的盖子,将一整根艾条点燃后插入灸孔,里面的卡子可以固定艾条不松动,然后再把盖子合上,上面有磁铁可以吸附在上面的。盒盖上圆孔内有金属卡子(不锈钢弹簧片),可调节固定各种直径不同的艾条,方便使用14mm-18mm不同尺寸的艾条。
3、选择使用加厚型纯竹制制作的艾灸盒,比传统的三合板温灸盒更加坚固耐用,更加耐高温且不易变形。
4、将温灸盒放置在需要治疗的部位,用盒内附带的弹性松紧带固定,盒体外侧有挂钩,可以将灸盒固定在身体或四肢穴位上进行施灸,解放双手,更加方便安全。
5、治疗完毕,打开温灸盒,将燃烧剩余的艾条完全熄灭,方可离开,一定要注意防火。燃过的艾灰也同样要处理干净。
艾灸盒又叫温灸盒,是艾灸的首选器具,并由于其体积小,操作简单方便,集养生防病、治病和美容养颜于一身,一直来深受家庭养生者的青睐。温灸盒是通过艾火的热力渗透肌肤,可以温通经络,行气活血,祛湿逐寒,温经止痛,平衡阴阳,促进血液循环,调整脏腑功能,促进机体新陈代谢,增强抵抗力。
艾灸盒使用注意事项
一、孕妇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大饥大饱醉酒不宜灸,灸后三十分钟内不要喝冷水洗冷水澡,伤口及感染处不要灸。请保存于通风干燥处。
二、顶盖利用磁铁吸紧,倾斜或倒置都不会掉下来,更加安全。
三、选择使用加厚型纯竹制制作的艾灸盒,比传统的三合板温灸盒更加坚固耐用,更加耐高温且不易变形。
四、将温灸盒放置在需要治疗的部位,用盒内附带的弹性松紧带固定,盒体外侧有挂钩,可以将灸盒固定在身体或四肢穴位上进行施灸,解放双手,更加方便安全。传承华夏文明,弘扬艾灸文化,提供正品产品,是我们的责任,做专业的艾灸用品,愿始终如一的向广大客户朋友提供货真价实的艾条,艾柱,艾绒,艾灸盒。
2. 艾灸盒里放生姜的效果会怎么样
艾灸盒中放生姜,是一种叫做隔姜灸的方法,具有一定的保健效果,其中使版用的生姜中权含有大量姜辣素,能够促进血液循环,起到驱寒、暖胃等功效,和艾灸一起使用,对于胃寒引起的恶心、腹泻等情况有所改善,一般建议选择新鲜的老姜,其药用价值相对新鲜生姜较高。
3. 木质无孔艾灸盒使用方法
只要点燃艾灸条,然后把点燃的一头插到孔内,调试一下那个艾灸条火头与皮肤穴位的距离内,感觉微微炙热容就行,然后拿那根橡胶带进行绑定就可以了;另外那个随身的不锈钢艾灸盒,是剪取一小节艾灸条,然后放进这个艾灸盒里,合上外盖封禁,然后把艾灸盒放进艾灸盒袋里,就可以绑在相应的穴位进行艾灸了。
艾灸时艾条的选择也非常关健,好的艾条火力温和,穿透力强,且艾烟淡,用着比较舒服,而劣质艾条火力暴躁,容易烫伤皮肤,而且艾烟也很刺鼻,优质艾条推荐》》详情点击
如果说哪个方便,当然是随身灸来的方便,保温聚温,燃烧慢节约艾条,而且不影响干其他的工作和家务,可以照常治疗,随身可以携带的不锈钢艾灸盒,这种的话就是携带方便,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艾灸;但是他的效果要差于灸架施灸,因为随身灸要用布兜包起来施灸,这样就捂住很多药气不容易尽快散发被体内接受。不过时间久了一样会有疗效的。
4. 艾灸放姜片的好处
使用隔姜片抄灸特定穴位,不但袭增强了姜对胃肠的有效调理作用,而且能更好地起到温中散寒、健脾止泻、调理肠腑的作用。通过艾和生姜在施灸时所产生的双重温热效果,经过经络穴位,对全身功能进行调整,促进气血的运行,提高机体抗病祛邪的能力。
隔姜灸,在明·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即有记载:“灸法用生姜切片如钱厚,搭于舌上穴中,然后灸之”。之后在明·张景岳的《类经图翼》中提到治疗痔疾“单用生姜切薄片,放痔痛处,用艾炷于姜上灸三壮,黄水即出,自消散矣”。在清代吴尚先的《理瀹骈文》和李学川的《针灸逢源》等书籍中亦有载述。
现代由于取材方便,操作简单,已成为最常用的隔物灸法之一。灸治方法与古代大体相同,亦有略加改进的,如在艾炷中增加某些药物或在灸片下面先填上一层药末,以加强治疗效果。
(4)不锈钢艾灸盒怎么放生姜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1、隔姜灸用的姜应选用新鲜的老姜,宜现切现用,不可用干姜或嫩姜。
2、姜片的厚薄,宜根椐部位和病证而定。一般而言,面部等较为敏感的部位,姜片可厚些;而急性或疼痛性病证,姜片可切得薄一些。
3、在施灸过程中若不慎灼伤皮肤,致皮肤起透明发亮的水疱,须注意防止感染。
5. 艾灸盒怎么盖姜片
姜片要放在人身上的
艾灸盒在放上去,火力不够的话要调一下距离
6. 艾灸盒怎么用
艾灸有灸穴、灸经抄络、灸阿是穴是袭特点。
而阿是穴又名不定穴、天应穴、压痛点。这类穴位一般都随病而定,多位于病变的附近,也可在与其距离较远的部位,没有固定的位置和名称。阿是穴可以在全身任何地方出现,是一种临时腧穴现象。当疾病发生的时候,人体的某一部分就会发生相应的气血阻滞,造成气血的局部性、临时性的聚集,从而出现阿是现象。当这种疾病解除时,气血的临时聚集也随之解除,阿是穴现象即消失。可见阿是穴是痛点的的地方,往往是一个面。
因此要用到艾灸盒来灸及整个面,艾灸盒的作用就是让艾条的药力和热力均匀地发散在那里。
至于怎么用艾灸盒,就以不烫伤皮肤,固定好在痛面为原则。
7. 用艾炙盒艾炙时可以在下面放生姜片吗
可以的。放生姜片属于隔姜灸。常用于因寒而到的呕吐、腹痛、腹泻及风寒痹痛等。
1、直接灸 是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若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者,称为瘢痕灸。若不使皮肤烧伤化脓,不留瘢痕者,称为无瘢痕灸。
(1)瘢痕灸 又名化脓灸:施灸时先将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加粘附和刺激作用,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用火点燃艾炷施灸。每壮艾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后,方可继续易住再灸,待规定壮数灸完为止。施灸时由于火烧灼皮肤,因此可产生剧痛,此时可用手在施灸腧穴周围轻轻拍打,借以缓解疼痛。在正常情况下,灸后1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脓形成灸疮,5-6周左右,灸疮自行痊愈,结痴脱落后而留下瘢痕。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哮喘、肺结核、瘰疬等慢性疾病。
(2)无瘢痕灸 施灸时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士林,以使艾炷便于粘附,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点燃施灸,当灸炷燃剩五分之二或四分之一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即可易炷再灸。若用麦粒大的艾炷施灸,当患者感到有灼痛时,医者可用镊子柄将艾炷熄灭,然后继续易位再灸,按规定壮数灸完为止。一般应灸至局部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因其皮肤无灼伤,故灸后不化脓,不留瘢痕。一般虚寒性疾患,均可此法。
2.间接灸 是用药物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如生姜间隔灸、隔盐灸等。
(1)隔姜灸 是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2-3厘米、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当艾住燃尽,再易炷施灸。灸完所规定的壮数,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常用于因寒而到的呕吐、腹痛、腹泻及风寒痹痛等。
(2)隔蒜灸 用鲜大蒜头,切成厚0.2-0.3公分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置于应灸俞腧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规定的壮数。此法多用于治疗瘰疬,肺结核及初起的肿疡等症。
(3)隔盐灸 用纯净的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图149。多用于治疗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风脱证等。
(4)隔附子饼灸 将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厘米、厚约0.8厘米的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上面再放艾炷施灸,直到灸完所规定壮数为止。多用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或疮疡久溃不敛等症。
3.艾卷灸 :
(1)艾条灸 是取纯净细软的艾绒24克,平铺在26厘米长、20厘米宽的细草纸上,将其卷成直径约l.5厘米圆柱形的艾卷,要求卷紧,外裹以质地柔软疏松而又坚韧的桑皮纸,用胶水或浆糊封口而成。也有每条艾绒中渗入肉桂、干姜、丁香、独活、细辛、白芷、雄黄各等分的细末6克,则成为药条。施灸的方法分温和灸和雀啄灸。
(2)A、温和灸 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2-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对于昏厥、局部知觉迟钝的患者,医者可将中、食二指分开,置于施灸部位的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的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的距离和防止烫伤。
B、雀啄灸 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另外也可均匀地上、下或向左右方向移动或作反复地施转施灸。
4.温针灸
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而又适宜用艾灸的病症。操作时,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并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继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用艾条一段长约2厘米左右,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待艾绒或艾条烧完后,除去灰烬,取出针。
5. 温灸器灸
是用金属特制的一种圆筒灸具,故又称温筒灸。其筒底有尖有平,筒内套有小筒,小筒四周有孔。施灸时,将艾绒或加掺药物,装入温灸器的小筒,点燃后,将温灸器之盖扣好,即可置于腧穴或应灸部位,进行熨灸,直到所灸部位的皮肤红润为度。有调和气血,温中散寒的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