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馬鞍山鋼鐵基地的成因
過去我國的大型鋼鐵基地都是由於附近有儲量豐富的,馬鋼也是如此,這里是我國少有的幾個億育才選的鐵礦資源儲存基地,又有長江黃金水道的便利條件,就形成了這里鋼鐵生產基地——馬鞍山鋼鐵公司、鋼鐵研究基地——馬鞍上鋼鐵研究院、鋼鐵教學基地——馬鞍山鋼鐵學院(安徽科技大學)、鋼鐵設計基地——馬鞍山鋼鐵設計院。
Ⅱ 馬鞍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的發展優勢
馬鋼鋼構公司是馬鋼為充分發揮馬鋼建材基地的優勢,適應我國鋼構產業蓬勃發展,以馬鋼「七五」建設項目為契機,做強非鋼產業,總投資3000萬人民幣。該中心佔地46000平方米,投運的一期工程建成材料堆場5400平方米,生產廠房8800平方米,成品堆場4000平方米,有三條生產線,即產品單重可達 75噸重鋼生產線、H型鋼精加工生產線和輕鋼生產線。
該生產線不僅能發揮馬鋼熱軋H型鋼、中板和即將建成的熱軋、冷軋薄板等資源優勢,還可滿足重型工業廠房、輕鋼結構、高層建築、橋梁結構、工業管道等構件的加工需要。設計年產量2-2.5萬噸,加上老廠改造後的產量,年產鋼結構3—3.5萬噸,彩色壓型板3500噸,卷邊型鋼2500噸。該項目本著「高標准、高起點」的要求,總圖規劃流暢合理,廠房結構整潔宏偉,設備先進實用,尤其焊接、數控部份及精加工生產線全為進口設備,在行業中處於領先位置。由於生產中心的建成,聯手馬鋼銷售、設計等部門,形成馬鋼鋼構市場開發、原材料供應、設計、加工、安裝的工程總承包體系,成為華東地區一支實力強大的鋼結構產業隊伍。
馬鋼機制公司作為專為馬鋼配套的二級機構,馬鋼機制公司將企業納入全省六大基地的總體目標,重點提高特、重、大、精設備的製造加工能力。在不到3年的時間里,先後整合、淘汰了原先56條落後的生產設備台、套,上馬了40噸鋼水精煉生產線,大件加工車間,以及一批大型數控設備和加工中心等高新設備。同時,還和清華大學等高等學府及研究設計院所合作,顯著提升了技術能力,並順利完成了一大批大型項目的配套設備加工。 馬鋼機制公司在加工製造業硬、軟體上的提升,降低了馬鋼大型成套設備的製造成本,迅速提高了開發大項目的速度,為馬鋼新產品快速佔領市場贏得了寶貴的時間,促進了經濟效益的大幅度增長。特別是馬鋼機制公司自行完成了冷、熱軋薄板機機架和5000噸油壓機上下橫梁等設備的成功製造,即使設備提前投入使用,還節約製造成本數千萬元,引起了國內外同行業的關注。國際著名的義大利達涅尼公司、德國西馬克公司等多家製造商,以及國內一重、二重、太重、上重等著名企業,紛紛登門尋求合作,使馬鋼在成為世界原材料生產基地的同時,也使「馬鋼製造」成為令人矚目的加工製造業品牌。
Ⅲ 馬鞍山成為我國重要鋼鐵工業基地的優勢有哪些
這個題挺難得 但優勢是有規律的
鋼鐵產業更是如此,形成優勢的規律個人觀點:
1、周邊是原料產地(煤礦,鐵精粉礦山)煤礦煉焦,鐵精粉也就是國產礦。這兩個是主要原料。
2、運輸方便(沿海,沿江,鐵路交通樞紐,運輸成本也是大頭)
3、基建,房地產(需求就是市場,周邊有用量,就近鋼廠出產品自然有優勢)
4、國防重鎮(這個就不說了,就算周邊鳥不拉屎,國家需要,新疆不是還有鋼廠?)
觀點來自 我的鋼鐵網
Ⅳ 馬鞍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的發展簡史
公司全稱馬鞍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是在國有企業馬鞍山鋼鐵公司(「原馬鋼」,現已更名為馬鋼(集團)控股有限公司)基礎上改組設立的一家股份有限公司。1953年2月,成立馬鞍山鐵礦廠,馬鋼全面恢復生產。 1958年8月11日,馬鞍山鋼鐵公司正式成立。1958年9月20日、1959年10月29日毛澤東主席兩次親臨馬鋼視察。
1964年7月29日,我國第一個直徑為840毫米的整體車輪在馬鋼誕生,結束了我國車輪輪箍長期依賴進口的歷史。1987年5月28日,馬鋼年產40萬噸高速線材廠正式建成投產,這是我國第一條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高速線材軋機。
1992年12月1日,馬鋼第二煉鋼廠實現全連鑄。1993年9月2日,馬鋼作為我國首批九家規范化股份制試點企業之一,成功地進行了股份制改 制,馬鋼重組分立為馬鞍山馬鋼總公司和馬鞍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
1994年4月26日,馬鋼2500立方米高爐系統建成並投產。1994年5月13日,國家外經貿委批准馬鋼為中外合資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8月17日,投資1.6億元的車輪輪箍新加工線正式投產。
1998年7月4日,馬鋼軋制出國產第一根H型鋼,我國第一條年產60萬噸H型鋼生產線在馬鋼建成。
1998年9月20日,馬鋼實行集團改 製成功,馬鋼總公司改 制為馬鋼(集團)控股有限公司。2001年12月18日,馬鋼熱軋薄板生產線破土動工。2002年8月,馬鋼冷軋薄板工程正式開工建設。
2003年3月18日,二鋼高速線材生產線順利投產。2003年10月16日,馬鋼2號2500立方米高爐竣工投產,標志著馬鋼生鐵年生產能力躍上800萬噸的新台階。2003年10月18日,熱軋薄板生產線成功軋出第一卷鋼卷,結束了安徽省無熱軋板卷生產的歷史。
2004年2月28日,冷軋薄板生產線軋出第一卷冷軋板卷,冷軋薄板工程順利投產。2004年3月20日,熱鍍鋅生產線順利軋出第一卷鍍鋅板卷。
Ⅳ 馬鞍山為什麼叫鋼城,鋼城的含義是什麼
因為馬鞍山的支柱產業就是鋼鐵,比如說馬鋼集團的總部就在馬鞍山,而且馬鞍山的礦稿敗產資源豐富,遠近聞名的就有馬鞍山的南山礦。馬鞍山的人十有八九都是做鋼材礦產類行業的,其他的就是娛芹敬散樂行業。嫌氏
Ⅵ 馬鞍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的歷史沿革
馬鞍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 是在國有企業馬鞍山鋼鐵公司 (「原馬鋼」,現已更名為馬鋼(集團)控股有限公司) 基礎上改組設立的一家股份有限公司,於1993年9月1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 安徽省馬鞍山市注冊成立,企業法人營業執照注冊號為企股皖總字第000970號。本公司總部位於中國安徽省馬鞍山市紅旗中路8號。本公司所發行的人民幣普通股A股及境外上市外資股H股股票, 已分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和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香港聯交所」) 上市。 本公司原注冊資本為人民幣6,455,300,000元,股本總數645,530萬股,其中國有發起人持有383,056萬股,境內法人持有8,781萬股,社會公眾持有人民幣普通股A股80,400萬股、境外上市外資股H股173,293萬股。公司股票面值為每股人民幣1元。 2007年4月2日,境內法人持有的8,781萬股限售期屆滿,轉為人民幣普通股A股。 於2006年11月13日,本公司發行可分離交易的可轉換公司債券5,500萬張,每張債券的認購人無償獲得本公司派發的23份認股權證,即認股權證總量為126,500萬份。認股權證存續期限為自認股權證上市之日起24個月,每張權證可轉換為人民幣普通股A股一股。於2007年度,共計303,251,716份權證獲行權,合計增加人民幣普通股A股303,251,716股,行權價格為人民幣3.33元。 截至2007年12月31日,本公司累計發行股本總數675,855萬股,其中國有發起人持有383,056萬股,社會公眾持有人民幣普通股A股119,506萬股、境外上市外資股H股173,293萬股,每股面值人民幣1元。
Ⅶ 太原、武漢、馬鞍山形成鋼鐵工業基地的原因
資源豐富交通便利。
過去我國的大型鋼鐵基地都是由於附近有儲量豐富的鐵礦資源儲存基地,又有長江黃金水道的便利條件或其他便利的交通條件,就形成了鋼鐵工業生產基地。
鋼鐵基地是指具有全國或大區范圍的大規模鋼鐵生產地,或者一個特大的鋼鐵聯合企業,或者若干個鋼鐵企業並存的所在地(如鞍山,攀枝花)。作為鋼鐵基地,應具有供應可靠的礦石基地與煤炭(特別是煉焦煤)基地,其產品品種和產量應在全國各該產品平衡中佔有相當的份額,其產品質量,生產設備、科學技術與經營管理應居於全國先進水平。
Ⅷ 馬鋼集團的詳細資料
馬鋼集團前身是成立於1953年的馬鞍山鐵廠。1958年,馬鞍山鋼鐵公司成立。1993年,馬鋼進行股份制改制,分立為馬鞍山馬鋼總公司和馬鞍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馬鞍山馬鋼總公司改制為馬鋼(集團)控股有限公司。在5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馬鋼為中國鋼鐵工業發展作出了獨特貢獻:中國第一個火車車輪輪箍生產廠、第一套高速線材軋機、第一條熱軋大H型鋼生產線、鋼鐵行業第一隻面向全球發行的股票都誕生在這里。
馬鋼集團現擁有世界一流的冷熱軋薄板、鍍鋅板、彩塗板、大小H型鋼、高速線(棒)材、高速車輪等生產線,主體裝備實現大型化和現代化,70%的工藝裝備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板、型、線、輪產品結構。產品出口到50多個國家和地區,廣泛應用於航空、鐵路、海洋、汽車、家電、造船、建築、機械製造等領域及國家重點工程,其中H型鋼、車輪產品為中國名牌產品。
在加快發展鋼鐵主業的同時,馬鋼集團堅持多元化發展戰略,積極發展非鋼產業,在冶金裝備製造、鋼材產品深加工、礦產品開發、建築、設計、房地產、資源綜合利用等多個領域形成了效益增長點,其中冶金裝備製造、工程建築、鋼結構等產業已成為馬鋼集團非鋼支柱產業和品牌產業。
近年來,馬鋼集團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全國國有企業創建四好領導班子先進集體、全國重合同、守信用企業、國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貢獻獎、全國模範勞動關系和諧企業、全國質量效益型先進企業等榮譽稱號,集團公司黨委榮獲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
50年風雨兼程。站在新起點上的馬鋼,將秉承創業、創新、創造的企業精神和敬人、精業、共贏的企業價值觀,加快實施做強鋼鐵主業、發展非鋼產業、完善現代企業制度三大戰略任務,著力打造科技馬鋼、綠色馬鋼、人文馬鋼,實現與環境和社會和諧發展,為人類開創美好生活做出新貢獻。
Ⅸ 誰能給我一份最詳盡的關於安徽馬鞍山鋼鐵公司的介紹拜託
馬鋼是我國特大型鋼鐵聯合企業之一,安徽省最大的工業企業,位於長江之濱,地理位置優越,交通快捷便利,素有"江南一枝花"的美譽。現有在職職工7萬人,離退休職工3.3萬人。1993年,馬鋼作為我國首批9家規范化股份制試點企業之一,成功地進行了股份制改制,重組分立為馬鞍山馬鋼總公司和馬鞍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馬鞍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分別在香港聯交所和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1998年,馬鋼總公司改制為馬鋼(集團)控股有限公司。經過50年的艱苦創業、自我積累和滾動發展,馬鋼形了鐵、鋼、材800萬噸配套生產規模,總資產近300億元。擁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冷熱軋薄板生產線、高速線材生產線、我國最先進的熱軋大H型鋼生產線和亞洲最大的車輪輪箍專業生產廠,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板、型、線、輪」產品結構,按國際標准組織生產的鋼材產品達到鋼材產品總量的80%,有38個產品榮獲國家、省優質產品稱號。主要生產線全部通過了ISO9001質量體系認證,其中車輪生產線通過了北美AAR認證。產品出口到48個國家和地區。
馬鞍山鋼鐵公司現行的崗位技能結構工資制,是在九十年初通過逐步改革從1992年開始全面實施的。經過近十年來的運行實踐表明,這種以崗位技能工資為主體的工資分配製度,由於其各個工資單元分別對應體現勞動結構的不同形態和要素,因而較為全面地反映了按崗位、按技能、按勞動分配的原則,對調動職工的積極性、促進企業生產經營的發展和經濟效益的提高,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然而,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和國有企業改革的不斷深入,馬鋼現行的分配製度在實際運行中已產生和暴露出不少的問題,缺陷越來越明顯,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企業的市場競爭力。為此,馬鋼根據黨的十五屆四中會全的有關精神,將分配製度改革作為深化企業經營機制的突破口,適時推進了調整職工工資實施方案,本文將結合此次調整工資實施方案,就馬鋼分配製度改革的實踐與目標模式作一淺顯的探討。
一、馬鋼現行崗位技能結構工資制的現狀和存在問題
馬鋼現行的分配模式是以崗位技能工資為主體的結構工資制,共有六個單元組成,即:技能工資、崗位工資、效益工資、工齡工資、津貼和獎金。通過幾年的運行實踐,我們感到存在以下幾個主要問題:
1.工資單元劃分過細,均衡有餘,彈性不足。
由於工資各個單元相對獨立,且平均分配的部分佔相當大的比例,在缺乏嚴密的考核辦法情況下,失去了工資分配應有的可變動的彈性,難以與工作的績效直接掛鉤。
2.工資結構中「活」的部分比重小,工資的激勵作用難以發揮。
如果將現行工資結構中的崗位工資和獎金作為「活」工資統計,其僅占工資構成的30%。實際操作中雖有取技能工資部分加入單位經濟責任制掛鉤的嘗試,然而這種比重結構失衡的實際並未能根本上得到解決,平均主義、大鍋飯的解釋仍然濃厚。
3.崗位工資標准過低,級差小,工資的導向作用難以體現。
現行的崗位工資標准起點為55元,止點為170元,起止倍數僅為3倍,而絕對差額只有115元,崗位之間的差距小,使得在責任大、貢獻大的關鍵崗位不能多得,不利於關鍵崗位人才的穩定,失去了崗位工資的真正內涵。
4.技能工資未能與職工實際技術等級掛鉤。
現行技能工資的高低主要體現在工齡的長短和職工勞動貢獻的積累上,實際是一種未知職工技能、職務、職稱和貢獻掛鉤的等級工資,反映不了技能工資的職能作用。導致職工學技術、鑽業務的積極性不高。
5.效益工資變成了補貼性工資。
現行的效益工資是馬鋼在九十年代初效益好的情況下建立的工資單元,由於管理上的原因,使它與經濟效益脫了鉤,該單元已變為職工固定收入的一部分。而1993年以後入廠的新職工卻沒有這一塊工資,以致效益工資不僅不能起到應有的激勵作用,相反引起了新老職工在分配上的矛盾。
我們認為,現行分配製度的種種問題和弊端既有制度本身問題,也有管理運作的問題,更主要的是思想認識上的問題,只有從思想認識的高度剖析現行工資分配製度之所以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才能明確今後的改革方向和目標。在這一點上,黨的十五大和十五屆四中會全關於企業分配製度的論述,為我們指明了前進的正確方向。
二、馬鋼實施分配製度改革的指導思想和原則
收入分配製度是企業經營機制的重要環節,是調動職工積極性、增強企業凝聚力、促進企業發展的有力杠桿,同時也應該看到,分配製度的改革是一種利益格局的調整,它直接涉及到廣大職工的切身利益。可喜的是,經過近來的改革實踐,以崗定薪、以貢獻定薪的分配製度改革思想已深入人心,大家都有這樣一種共識,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效益是分配的前提,職工的勞動價值必須要通過市場來實現。有了這個良好氛圍,馬鋼在廣泛調查改革的序幕,並適時推出了調整職工工資改革方案。馬鋼關於分配製度改革的總體指導思想是:堅持以經濟效益為中心,全面實施按勞動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的多種分配形式,突出崗位要素在工資分配中的作用,合理拉開差距,收入分配向關鍵崗位傾斜、向優秀的經營管理者、優秀的科技工作者、優秀的營銷人員傾斜,並以此為契機,探索建立一套適合馬鋼特點的全新的分配模式。
當然,分配製度改革要有個漸進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因而在此次方案標准設計過程中遵循了以下三條原則:一是新老工資結構平穩銜接的原則。在本次調整幅度最大的崗位工資標准設計中,採取了「兩個不變」的操作方法,即原有的生產服務崗、管理崗和技術崗三個序列不變。這樣既有利於平穩過渡,又便於操作;二是整體受益與適當拉開差距相結合的原則。此次調資的增資水平為人均80元,在新的工資標准設計中,最低崗的增資相當於平均增資水平的40%,在此基礎上拉開各崗位的增資差距,最高崗的增資相當於平均增資水平的四倍以上;三是體現向關鍵崗位傾斜的原則。在方案的設計中,加大了生產服務崗一線崗位的增資幅度。調整管理和技術崗與生產服務崗的原有關系,同時,提高部分生產一線關鍵崗的崗別。
三、馬鋼實施分配製度改革的主要內容和特點
此次工資調整的主要內容是調整崗位工資單元,選擇的形式是工資結構調整,歸並簡化部分工資單元,提高崗位工資單元的比重。將現行的技能工資、崗位工資、效益工資、工齡工資、物價補貼津貼和獎金五個單元。
技能工資 考慮到廣大職工的承受能力,為了平穩過渡這次調整暫保留技能工資單元。只是將技能工資與效益工資之和就近上套新的技能工資標准,無效益工資的職工以本人現行技能工資額就近上套新的技能標准。技能工資新標准由原來的26級173元~1116元,改為28級190元~1110元。今後技能工資一般不再調整和升級,並擬在今後改革中逐漸弱化為基礎工資或保障工資。
崗位工資 崗位工資是加大活工資的重點部分,也是這次工資結構調整的重點單元。此次調整主要是將現行的崗位工資和工資增資額兩部分之和用於調整制定崗位工資新標准。為了平穩過渡和便於操作,新的崗位工資標准仍保留生產服務、管理和技術三個崗位序列,並相對原設立的崗級。新崗位工資標准本著「三個傾斜」的原則,將原崗位對應關系不合理之處作了適當調整,並拉開了差距。崗位工資新標准中生產服務崗由原來的55元~145元,改為80元~305元;管理崗由原來的70元~170元,改為120元~525元;技術崗由原來的70元~115元,改為135元~325元。為了區別同一崗位人員中所作出的不同貢獻,我們還設計了一崗多薪的崗位工資標准,以調動同一崗位人員的積極性,體現同一崗位不同貢獻的差異。新的崗位工資將在今後的改革中逐漸過渡為崗級工資。
工齡工資 為了保護老職工的切身利益,肯定其勞動的積累,本次調整對工齡工資單元暫不作調整。待今後實行工資制度改革時,根據實際情況作適當調整,以改善工資制度改革過程中產生的新老職工既得利益的矛盾。
通過這次崗位技能工資結構的調整,從結構上看,簡化了工資單元,改變了過去工資單元多、設置不合理、管理困難的狀況;從職能上看,改善了工資單元的激勵功能,崗位工資的導向和激勵作用有了較大的加強;從活工資的比重上看,也有了較大幅度地提高,將新的崗位工資和獎金作為活工資,它的比重占工資總額40%左右。因此,調整後的崗位技能工資有利對二級單位和職工個人的經濟責任制考核。
四、馬鋼分配製度改革的方向和目標模式
如同崗位技能工資制改革是以等級工資為基礎一樣,我們在對現行的崗位技能工資製作適當調整和簡化的基礎上,應當根據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制定適合公司自身實際的工資分配新模式。那麼,馬鋼究竟選擇什麼樣的制度模式作為工資改革的目標哪?我們在認真分析馬鋼工資分配製度現狀和總結兄弟企業改革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崗級工資制」的改革目標模式。崗級工資制包括以下三個工資單元:基礎(或保障)工資、崗級工資、年終效益獎。
基礎(或保障)工資 基礎(或保障)工資將由現行工齡工資和技能工資的一部分組成,主要體現勞動者的勞動成果和工資的保障功能。基礎(或保障)工資除每年因工齡增長而增加工齡工資或因物價因素需要提高標准外,一般不再變動。
崗級工資 崗級工資是本工資制度的主體和重點,將工資部分的其它所有部分之和,即部分技能工資、崗位工資、各種津貼和獎金等。崗級工資與單位的經濟效益及職工個人的勞動貢獻緊密掛鉤,主要體現工資的激勵和約束職能。
年終效益獎 年終效益獎是指在一個年度內,根據公司整體效益情況和各單位主要經濟指標超額完成情況進行的年度一次性獎勵,是崗級工資的補充。具體可根據各單位或職工年度對企業的貢獻,在年末對各單位和職工個人進行數額不等的獎勵。它可同經營者年薪制結合起來實施。
我們認為,崗級工資制不僅繼承了崗位技能工資中技能工資和工齡工資兩個單元,將其作為基礎工資固定下來,保護了技能和工齡相對較高的老職工的利益,體現了工資的保障功能,而且更強調了工資的激勵職能,改變了過去「上班拿工資,幹活拿獎金」和「收入分配齊步走,獎金補貼人人有」的平均主義氛圍,使企業工資分配機制更加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最大限度地調動公司下屬單位及職工個人的生產經營積極性。
五、在改革工資制度時要做好基礎管理工作
1.做好「定編、定員、定崗」工作,優化勞動力資源配置。
在確定編制定員時,力求以科學的定員編制方法,使定員水平更加先進合理。要樹立投入產出觀念,嚴格按編制定員配備人員。同時,要進一步規范崗位名稱,崗位的調協不可過細,應提倡大工種作業,繼續推行一專多能工制,使馬鋼的人員配置不斷優化。
2.開展技術測定工作,完善勞動定員定額標准。
隨著大量新技術、新工藝和新設備的應用,現行的崗位技能工資所依據的崗位測評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必須加以修訂、改善和提高。要通過技術測定等手段,進一步完善本企業的勞動定員定額標准,以提高企業定員定額的管理水平。
3.必須強化考核工作,形成一種激勵和約束機制。
嚴格考核,是發揮崗位技能工資制激勵和約束機制的前提,如果考核工作流於形式,崗位技能結構工資制制訂得再好,也不能起到相應的作用。此次調整工資方案就強調了各單位須將崗位工資與獎金捆綁參與內部經濟責任制考核分配,同時,要求對職工個人定期進行崗位考核,對考核不合格人員下浮一檔崗位工資標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