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鋼鐵貿易 > 工業革命為什麼需要鋼鐵

工業革命為什麼需要鋼鐵

發布時間:2022-12-09 08:40:45

A. 工業革命的原因

①發明創造者絕大多數為科研工作者,人才素質高於以工人技師為主的英國工業革命;

②自然科學的新發現較多地應用於工業,科研成果量多質高;而第一次工業革命多為生產經驗的總結和技術改進;

③一開始就呈現出多元化局面,各國都有,相互促進,美、德最多;而第一次工業革命主要集中於英國,之後向其它國家發展;

④側重於重工業和電力業、能源工業領域;而第一次開始於棉紡織業;

⑤開始於多數國家尚未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之時,形成了兩次工業的交叉。

(3)第三次工業革命新特點:

①科學技術在推動生產力的發展方面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科學技術轉化為直接生產力的速度加快,科學技術對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經濟增長的貢獻越來越大;

②規模、深度、影響遠遠超過前兩次,科學和技術密切結合、相互促進,各領域相互促進。

(4)啟發:

①政治變革是科技發展的前提,政治變革解放了生產力,應大膽改革不適應生產力的生產關系的各個環節;

②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應大力發展科學技術;

③大力發展科技的同時,應擴大市場經濟,籌集科技發展需要的資金,培養高素質的人才。

2.三次科技革命的相關問題

(1)三次工業革命發生的科技條件和社會原因

近代自然科學的形成,為工業革命提供了條件。蓬勃發展的工場手工業為工業革命積累了大量的生產技術知識和骨幹力量;不斷擴大的市場,迫切需要生產手段的變革;以電學理論及其應用為代表的科學技術的新突破,為第二次工業革命提供了條件。機器大工業的深入發展要求有更先進的動力、交通、和通訊手段;以相對論為代表的科學理論出現了重大突破;科學技術的發展具備了更好的物質和技術基礎;二戰期間和戰後各國對科學技術的迫切需要,促成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發生。

(2)三次工業革命中,最具代表性的創新標志

①計算機的發明和使用;②電力的廣泛應用;③原子能技術、航天技術、電子技術為代表的一系列高新技術的應用。

(3)三次工業革命對世界發展的共同影響

①都大大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帶來了工業布局的新變化。

②都引起了社會關系的重大變革:第一次導致近代社會兩大對立的階級即工業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產生,並開始了城市化進程。第二次,壟斷組織產生,並與國家政權結合。自由資本主義過渡到壟斷資本主義。第三次,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強化,使第三產業比重上升。

③都對世界格局產生巨大影響;第一次,確立了資本主義對世界的統治,殖民擴張造成東方從屬於西方。第二次,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殖民體系最終形成,世界成為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第三次,推動了國際經濟結構的調整,世界各國經濟相互依存,聯系日益緊密。

(4)後兩次工業革命對東亞地區的影響

第二次:日本兩次工業革命交叉進行,壟斷組織出現,成為亞洲強國,東方其他國家淪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列強加緊對各國的資本輸出。

第三次:日本成為世界第二號經濟大國。中國改革開放,建立了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韓國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成為世界經濟發展最快的地區。東亞國家經濟發展特別引人注目,為世界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機遇與挑戰並存。

(5)第三次科技革命與前兩次相比最大的不同點

科學技術在推動生產方面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科技轉化為直接生產力的速度越來越快。

(6)美國在第二、三次科技革命領先的原因及對美國政治經濟的影響

美國在第二次科技革命中領先一步。因為:①南北戰爭中工業資產階級的勝利為工業革命的開展提供了政治保證。②西部的開發擴大了對商品的需求。③歐洲剩餘資本源源而來。④歐亞移民帶來了先進的科學技術。⑤愛迪生、福特、萊特、貝爾等人的眾多發明使美國在電力、交通運輸、遠程通訊等領域領先。

第三次科技革命中領先一步的原因:①20世紀初原子、電子方面的理論就出現重大突破。②一戰後美國逐漸掌握了世界經濟霸權,二戰未影響美國本土,因而具有開展科技革命的雄厚物質基礎。③二戰中贏得戰爭的迫切需求使其政府和資本家注重科技投入。④第二次世界大戰推動美國首先突破了原子能的應用,發明了電子計算機。⑤戰後西歐國家的恢復和新興國家的發展,客觀上為美國提供了廣闊的市場。

共同影響:①大大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19世紀末美國工業產量躍居世界第一。二戰後至70年代初是以美國為中心的世界經濟格局。②導致了生產關系的調整。19世紀晚期美國產生了壟斷組織,生產和資本集中程度最高。二戰後國家壟斷資本日益加強。③上層建築的變化。19世紀晚期美國進入帝國主義階段,號稱托拉斯帝國主義。二戰後過渡到國家壟斷資本主義。④為美國爭霸世界創造了條件。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把侵略矛頭從拉美指向亞洲太平洋地區。二戰後美國稱霸資本主義世界,妄圖在全球建立霸權。

B. 鋼鐵是第一次工業革命還是第二次工業革命出現的

鋼鐵是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前出現的。
第一次工業革命是指18世紀從英國發起的技術革專命是技術發展史上的屬一次巨大革命,它開創了以機器代替手工勞動的時代。這不僅是一次技術改革,更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
第一次工業革命革命是以工作機的誕生開始的,以蒸汽機作為動力機被廣泛使用為標志的。這一次技術革命和與之相關的社會關系的變革,被稱為第一次工業革命或者產業革命。
第一次工業革命使工廠制代替了手工工場,用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從社會關系來說,工業革命使依附於落後生產方式的自耕農階級消失了,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形成和壯大起來。
第一次工業革命大大密切加強了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系,改變了世界的面貌,最終確立了資產階級對世界的統治地位,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的英國,很快成為世界霸主。

C. 十八世紀五十年代鋼鐵都用來做什麼

十八世紀五十年代,1750-1759年間。那時英國正在進行工業革命,鋼鐵被用來製作一個是軍事用途,兵器,火炮等,一個是工業用途,火車,蒸汽機等。

D. 鋼鐵是什麼時候在設計中被廣泛應用的

鋼鐵是工業革命以後在設計中被廣泛應用的。工業革命以後,鋼鐵材料和水泥以及以及人造玻璃等材料被廣泛應用於建築施工中,促進了現代建築風格的形成。工業革命(TheInstrialRevolution)開始於十八世紀六十年代,十八世紀後半期,在英國的進展已經很顯著了。通常認為它發源於英格蘭中部地區,是指資本主義工業化的早期歷程,即資本主義生產完成了從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過渡的階段。工業革命是以機器取代人力,以大規模工廠化生產取代個體工場手工生產的一場生產與科技革命。由於機器的發明及運用成為了這個時代的標志,因此歷史學家稱這個時代為「機器時代」(theAgeofMachines)。18世紀中葉,英國人瓦特改良蒸汽機之後,由一系列技術革命引起了從手工勞動向動力機器生產轉變的重大飛躍。隨後向英國乃至整個歐洲大陸傳播,19世紀傳至北美。一般認為,蒸汽機、煤、鐵和鋼是促成工業革命技術加速發展的四項主要因素。英國最早開始工業革命也是最早結束工業革命的國家。

E. 兩次工業革命期間鋼鐵工業發展的原因

機器的發明和使用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第一階段。珍妮機的出現是棉紡織業第一項具有深遠影響的發明,使紡織效益提高了40倍以上。珍妮機的發明,一般認為是英國工業革命的開始。之後,有更多的機器被發明出來並得以應用,在冶金、採煤等其他行業,也出現發明和使用機器的高潮。 伴隨「電氣時代」而來的是「鋼鐵時代」。

新的技術革命也推動了老工業部門的發展,最突出的是鋼鐵工業。19世紀上半葉,由於房屋結構和鐵路的需要,熟鐵和鑄鐵的產量提高極快,但鋼的產量裹足不前。英國是當時世界上鋼產量最多的國家,1850年年產量不過6萬噸,同年它的鐵產量卻達到250萬噸。由於冶煉工藝的限制,鋼產量不高,價格昂貴,其用途局限於工具和儀表。19世紀下半葉,由於西門子、托馬斯等人在鋼鐵冶煉技術方面的貢獻,鋼得以大量生產且質量大幅度提高,因而逐漸代替熟鐵,作為機械製造、鐵路建設、房屋橋梁建築等方面的新材料而風行全球。鋼鐵工業的發展如日中天,導致重工業在工業中的比重直線上升,史稱「鋼鐵時代」。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顯著特點就是電力的廣泛應用,電動生產資料和生活用具如雨後春筍般涌現出來,迅速地改變著社會上生產與生活的面貌。由於使用電力,其他工業部門也快速發展起來,特別是鋼鐵行業的發展,使人類在材料領域告別了棉花時代,進入到鋼鐵時代。 第二次工業革命則是主要以重工業為主如機器製造工業,電力工業,化學工業,鋼鐵工業,汽車工業等.凱利,貝塞麥,托馬斯,馬丁和西門子等的煉鋼法,以及後來發明的電爐煉鋼法,使得鋼產量劇增.鋼產量的劇增,導致了其價格猛跌,便宜價格又導致了鋼鐵迅速在很多部門和領域代替了鐵,應用的范圍廣泛擴大.鋼鐵技術的進步,不但引起了原有的重工業如採煤業,機器製造業,鐵路運輸業等的飛躍發展,而且存進了其它以鋼鐵為原料的新興工業的發展,如電力工業,電器製造,化學工業,石油工業,汽車工業和飛機製造業等.重工業很快地成為各個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的非常重要的部分.到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重工業已經在世界工業中開始占據了主導地位.

F. 用史實說明工業革命產生的原因和作用

第七課 第一次工業革命

一、教學目標

二、教材分析與教學建議

2.教材分析與建議

重點

工業革命對人類文明的影響。

難點

理解工業革命歷史時期人類政治經濟文化發展之間的相互作用

教材內容分析與建議

本課主要講述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進程及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涉及人類文明從農業文明到工業文明的轉型的重大問題,是學習本冊教材的關鍵內容之一。教材編排充分體現了教材前言對經濟史學習方法的指導,從生產工具的進步、生產手段和生產形式的演進、社會經濟結構和經濟運行形式的變化三個方面闡釋了工業革命在人類文明史上的重大作用。在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引導學生理解體會人類社會文明轉型期社會的巨大變化和其中的陣痛,進而理解個人在歷史進程中應該承擔的使命與任務,做好人生的抉擇。課文引言介紹了飛梭的發明,這是工業革命在技術層面上的導火線性質的發明,可以作為課文的導入材料,構建學生新的思維平台,展開教學。在初中階段,一些學生已經掌握了飛梭的發明,現在可以引導學生讀材料,提出問題,為什麼飛梭的發明不是工業革命開始的標志。在師生討論的基礎上可以得出一是飛梭是工具不是機器,二是飛梭引起紡織領域的變化,而珍妮機的出現不僅引發了紡織領域的一系列發明創造,還帶動其他生產領域的發明和使用機器,產生了「多米諾骨牌效應」,引出第一目課題。

第一目 「從珍妮機到蒸汽機」。從生產工具的角度闡釋工業革命對人類文明進程的影響。讓學生體會生產工具的進步怎樣改變我們的生活,為什麼我們常常把生產工具的變化當成社會生產力進步的尺度。

(1)工業革命的背景

工業革命為什麼首先發生在英國?建議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結合已有知識進行探究,然後,師生共同總結。在當時的世界各國中,只有英國具備了進行工業革命的各種條件和因素。英國經過資產階級革命,確立了資產階級統治,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在爭奪殖民霸權戰爭中取得勝利,成為最大的資本主義殖民國家。工場手工業的生產已經不能滿足國內外市場不斷擴大的需求,需要在工業生產領域里進行革命。英國資產階級政權通過殖民掠奪和圈地運動,擴大了資本積累,增加了僱傭勞動力;工場手工業時期積累了大量生產技術和科學知識,這些都為工業革命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2)珍妮機的問世——工業革命的開始

在英國各個工業部門中,機器的最早採用,並不是在英國傳統的工業中,而是新興的工業部門棉紡織業中。這是因為棉紡織業作為一個年輕的工業部門,沒有舊傳統和行會的束縛,容易進行技術革新和開展競爭。同時,棉紡織品的價格比毛紡織品便宜,市場需求量大,為滿足市場不斷增長的需求,需要擴大生產規模以增加產量,所以對技術革新的要求比較迫切。

關於英國工業革命的發明成就,初中已有介紹,因此建議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以及【歷史縱橫】,觀察圖片《飛梭》和《珍妮機》,結合表格《第一次工業革命期間紡織業的主要發明》,掌握棉紡織業的發明成就。

機器的發明和使用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第一階段。珍妮機的出現是棉紡織業第一項具有深遠影響的發明,使紡織效益提高了40倍以上。珍妮機的發明,一般認為是英國工業革命的開始。之後,有更多的機器被發明出來並得以應用,在冶金、採煤等其他行業,也出現發明和使用機器的高潮。

(3)蒸汽機的改良和廣泛使用——工業革命的關鍵

英國棉紡織業的巨大進步,是機械科學原理普遍運用的結果。在機械化裝置使用越來越多的情況下,動力成為制約機器生產進一步發展的嚴重問題。要發展工業,就必須有新的動力。瓦特經過多年的鑽研,廣泛汲取前人的研究成果,製成了性能可靠的蒸汽機,為英國的工業革命提供了強大的動力,並將其帶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蒸汽機為機器大工業的發展解決了至關重要的動力問題,還為機器大工廠的建立開拓了極其廣闊的地理空間。

第二目 「從工場到工廠」。教材主要從生產手段和生產方式的演進的角度闡發工業革命對人類文明進程的影響。

(1)工廠生產制度的出現

可以引導學生探究工廠制度與工場制度的不同。如在生產方式上機器大生產取代了手工勞動;在生產組織方式上,車間勞動進一步細化了社會分工,強化了專業管理,提高了生產效率等。有條件的話,也可以把現代企業制度的比較引入,讓學生比較在工場、工廠、現代企業組織——公司中,勞動者的素質出現了怎樣的變化。這樣可以為下一節課的學習打下基礎,也可以讓學生理解自己時代的責任與使命——即便是成為知識經濟時代的普通勞動者,我們的知識也該廣博而精深,努力掌握和傳承人類文明是我們的職責。

(2)工業革命引發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變動

從人類生產方式看工業革命後,工業文明逐漸取代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的出現,又引發了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出現了城市化的浪潮。可以引導學生探究比較工業文明與農業文明的不同特點,城市化帶來的效益和問題,進而理解人類社會進步中的代價與陣痛,滲透社會和諧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3)工業革命對社會關系和社會意識的影響

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變化的關系。

第三目 「世界市場的基本形成」。教材從工業革命引發的社會生產結構和經濟運行方式的角度闡發工業革命的影響與意義。工業革命促進了整個人類社會生產方式的變化,推動了現代經濟運行方式的初步形成,全球市場的一體化和全球分工的經濟運行模式初現端倪。

教材簡單地介紹了工業革命從英國拓展至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概況,重點介紹了工業革命對於世界市場形成的推動作用。本目結論性的東西較多,建議教師適當補充相關材料,讓學生通過對材料的解讀來獲得信息,得出結論。

(1)工業革命的拓展

1840年前後,英國基本完成了工業革命,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國家。工業革命也越過了英國的國界,擴展到西歐和北美的一些國家。關於法國、美國和德國工業革命的起止時間,史學界有不同說法。教材採用比較折中的說法,以19世紀中期為法、美兩國完成工業革命的時間。教師可以補充美國工業革命進行中的重要特點與貢獻——生產的標准化,引導學生思考標准化理念對現代文明的影響。

(2)工業革命改變世界

工業革命不僅是一次技術革命,也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對人類社會的各個方面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工業革命推動了世界市場的形成。第一次工業革命「首次開創了世界歷史」,它所帶來的機器大工業為把國際間的交流推向全球化提供了必要的條件,為全球各地區、各國和各民族的溝通和未來全球一體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礎。蒸汽機的發明,汽船的航運、鐵路的暢通,是國家間、民族間交流所不可或缺的基本技術條件。更為重要的是,它為國際交流提供了經濟前提。隨著機器大生產取代手工勞動,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獲得迅猛發展,廉價的、新奇的、優質的商品成為打開別國門戶、換回工業原料的利炮,由此初步形成了世界市場,並為最終形成世界經濟打下了基礎。建議以《19世紀晚期英國海外貿易圖》為素材,可以與《黑奴貿易圖》對比,以問題引導學生認識工業革命對世界市場形成所起的推動作用。問題:與黑奴貿易相比,19世紀晚期英國的海外貿易具有什麼樣的特點?說明了什麼?還可以以【學思之窗】的問題為素材,引導學生在解答問題的過程中認識工業革命的影響。
英國為什麼會率先發生工業革命?

英國最先開始工業革命,是這個國家經濟、社會和政治諸多方面長期發展的必然產物。與法、德、俄等大陸國家比較起來,英國封建割據勢力相對弱小,較早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國家政權,實現了政治統一,並形成了統一的民族市場,為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社會條件。法國實現統一和建立中央集權國家的時間雖不比英國晚,但因疆域比英國大、封建割據的殘余勢力相對強大,地區間的隔絕狀態繼續存在了一個較長時期。德國1871年才實現政治統一,各地區間關卡林立,缺乏統一市場,嚴重地阻礙了工商業的自由發展。

英國在17世紀中期進行了資產階級革命,消滅了不利於商品經濟自由發展的專制統治,使經濟有了比其他國家更自由的發展空間;財產和私人企業的安全得到了更多的保障;廢除了騎士領地制和對圈地的法律限制,促進了農村資本主義的發展;革命後形成的社會政治、宗教和經濟觀念比較有利於經濟變革。革命期間所採取的種種革命措施,打破了封建主義的桎梏,掃清了工商業發展的主要障礙。在這方面,英國比其他主要歐洲國家早一、二百年。

英國社會相對穩定,較少受戰爭破壞。17世紀中葉的內戰以後,英國本土未發生過大的戰爭,英國雖多次捲入國際戰爭,但因本土被海峽與大陸隔開,戰爭基本上在境外進行,不像大陸國家經常受戰爭和社會動亂的破壞。

英國自然條件比較好,煤鐵資源豐富,氣候溫和,土地肥美,適於種植業和畜牧業的發展;有眾多的河流和港口,有發展內河航運和海運的良好條件;通向美洲的新航路開辟以後,英國所處的地理位置十分有利,便於向海外發展。

16世紀末期至18世紀中葉,英國先後通過對西班牙、荷蘭、法國等國的商業戰爭和殖民戰爭,打敗了殖民掠奪和海運方面的主要競爭對手,取得了制海權,掠奪了大量財富和海外殖民地,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國、海上霸主和奴隸貿易國,獲取了豐富的原料來源和廣闊的海外市場。

英國社會比較開放,英國人在同外國人交往的過程中,善於吸收別國的先進技術。英國實行比較寬容的宗教政策,使非國教徒能在革新技術和發展工業方面發揮自己的才智。根據對隨意挑選的一批工業革命時期的發明家和企業家的宗教信仰所作的考察,他們中的49%都是非國教徒,而非國教徒在總人口中的比例還不到5%。英國還向大陸受迫害的新教徒敞開大門,大批新教徒遷居英倫三島,帶來了資金和技術,為英國工業,特別是紡織工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英國早已在基本的採煤工業和煉鐵工業中領先。由於英國的保存林正被耗盡,它很早就開始用煤作燃料,利用煤末冶煉鐵。法國大革命時,英國每年大約生產1 000萬噸煤,而當時有人已意識到這種無限的動力之源對英國工業的意義。英國還率先發展起高爐;這種高爐迥然不同於舊時的熔鐵爐,能成批生產鐵。1780年,英國的鐵產量是法國的三分之一,到1840年,卻是法國的三倍多。所有這一切都意味著,英國正在生產被大規模消費的、其需求量又大又穩定的商品方面向前推進。

英國還擁有更多的、可作工業革命的資金用的流動資本。源源流入英國的商業利潤比流入其他任何國家的多。英國的宮廷支出和軍費較法國的低,英國征稅較少,政府的財政狀況較好。此外,銀行業在英國發展得更早、更有效,為個人企業和社團企業提供了共同基金。到17世紀末,倫敦已在與世界的借貸中心阿姆斯特丹競爭;倫敦的證券交易所於1698年建立,而巴黎直到1724年才有正式的證券交易所。

英國獲得了充裕的流動勞動力。由於行會較早瓦解及其多方面限制的消失,使採用分散在家庭加工的制度和建立擁有動力機械的工廠更為容易。圈地於16世紀開始,繼續了三個世紀,在18世紀後期和19世紀初葉達到最高潮。自耕農時常不得不出賣勞動力。1714至1820年間,英國有600萬英畝以上的土地被圈佔。這意味著嚴重的混亂和苦難。貧窮的農民失去了自己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土地,被迫當租地人或做散工的人,否則,就不得不去城裡尋找工作。英國自耕農被大批地逐出家園,這一現象把關心社會的個別人嚇壞了,他們直言不諱地起來反對。雖然圈佔土地的過程是使人不安、令人不快的,但就工業革命而言,它履行了兩個必不可少的職責——它為工廠提供了勞動力,為城市提供了糧食。因此,圈地可以看作是英國工業在19世紀居首位的一種先決條件。圈地也在歐洲一些別的國家發生過,但在程度上要小得多。例如,在法國,法國革命為農民提供了更多的土地,從而增加了他們對故鄉的依戀,使他們不願意收拾行李上別處。

培根、牛頓等開創了現代實驗科學,使英國在近代科學中處於領先地位,為技術革命准備了必要的智力條件。法國雖也有許多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但因社會條件欠佳,在把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方面落後於英國。由於英國具有以上種種優勢,它的工業革命開始和完成的時間都比其他國家早,一躍而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強國。1820年,英國在世界工業生產中的比重高達50%,法國其次,佔15~20%。但英國保持這種優勢的時間並不長,19世紀下半葉,美國和德國異軍突起,工業發展速度超過英、法。至19世紀80年代,美國已在工業總產值方面超過英國,而德國則超過法國。至20世紀初,德國也超過英國,英國在世界工業總產量中的比重退居第三位。

G. 第一次工業革命後為什麼鋼鐵的消耗會增加

隨著蒸汽機的發明,人類通過煤炭和蒸汽產生的動力和對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也在增長。鋼鐵生產成本降低和新的對鋼材利用的出現譬如火車軌道到鐵甲船,以及以後摩天大樓所需要的工字鋼的出來都是原因,總的說,是人類創造物質能提的提高,帶來了人對物質消費的提高和新的消費的過程,而這個過程標志性的就是材料的大規模運用。水泥鋼材和食品的深度加工和生產都是體現,就像我們現在的社會吃的越來越好,穿的越來越新越來越好看。

H. 第一次工業革命為什麼推動了冶金和採煤的發展

由於蒸汽機的應用,生產了大量的棉紡等產品,需要通過海洋往外運輸,就要造大船,而且船需要動力,在此推動下,造船業也發展起來了,也帶動了冶金和採煤的發展,一個為造船提供材料一個為船提供能量。與此同時也帶動了各個工業領域的全面發展,包括生產設備,運輸設備等,也促進了冶金和採煤的發展。

閱讀全文

與工業革命為什麼需要鋼鐵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鋼管滿堂腳手架多少一立 瀏覽:29
兩層小樓要租多少鋼管 瀏覽:460
鋼材返利返差是什麼意思 瀏覽:712
32鋼管壁厚是多少 瀏覽:147
鋼筋偏位如何處理主體 瀏覽:867
建房120平方米一層鋼筋要多少噸 瀏覽:451
直徑500鋼管多少錢1米 瀏覽:56
為什麼有的鋼材是紅色的 瀏覽:447
彎頭偏心底座支撐怎麼放樣 瀏覽:892
不銹鋼牌子上的漆字如何去掉 瀏覽:391
裝調料的容器不銹鋼怎麼打開 瀏覽:732
鑽頭的鋼材硬度是多少 瀏覽:962
杭州灣鋼材市場在哪裡 瀏覽:192
100100的方管多少錢 瀏覽:446
鋼管159代表什麼意思 瀏覽:116
永鑫不銹鋼材批發大全怎麼樣 瀏覽:162
鋼鐵通怎麼下載地址 瀏覽:525
鋁合金的衣櫃門怎麼開 瀏覽:547
鋼筋水泥凝固後什麼時間淋水好 瀏覽:475
導熱銅管焊接用什麼材料好 瀏覽: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