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鋼鐵貿易 > 日本鋼鐵熱處理始於什麼

日本鋼鐵熱處理始於什麼

發布時間:2021-02-04 05:34:38

Ⅰ 日本的鋼鐵業從何時崛起

案例3 日、美鋼鐵業的競爭

日本鋼鐵業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到80年代,取得了巨大的發展。鋼產量由1950年的500萬噸,增至1980年的15000萬噸。長期以來,美國的鋼鐵廠家一直以其高勞動生產率聞名於世,隨著日本鋼鐵產業的崛起,美國受到了極大的沖擊。不過直到60年代中期,美國仍領先於日本。當時,美國鋼鐵企業每萬人小時平均產鋼7噸,而日本只有5噸,但是此後10年日本鋼鐵企業的勞動生產率為每萬人小時產鋼9噸,而美國只有8噸。
鋼鐵企業職工工資增長率,日本比美國高出2.5倍,但是每噸鋼成本的工資含量日本為45美元,低於美國的47美元。美國的鋼鐵廠家從60年代初期就受到日本方面越來越大的威脅。日本人通過自己的努力使本國鋼鐵廠家的競爭能力勝過美國,日產鋼鐵源源不斷地出口到美國,對美國鋼鐵企業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在美國鋼鐵企業的壓力下美國政府不得不出面控制對日本鋼鐵的進口。
日本鋼鐵企業的競爭優勢源自何處?有人從以下方面進行了分析:
一、 是低工資優勢。日本鋼鐵企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到70年代初一直擁有相對於美國的低工資優勢,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一段時間,日元暴跌,日本職工工資平均為美國的四分之一。日本鋼鐵企業充分認識到並利用這一優勢,注意擴大生產規模降低成本,提高了產品在世界市場上的競爭能力。
二、 二是在全球范圍選擇進口廉價原材料。日本雖是資源貧乏的國家,但在70年代初,能源危機之前,原材料價格便宜,日本企業可以在全球范圍選擇進口優質而價廉的礦石、煤炭、石油等原材料,並建成了世界最大的海底倉庫。
以上兩個原因是否充分解釋了日本鋼鐵企業的崛起了呢?
70年代以來,日本企業原有的一些優勢實際已經丟失或減弱。從1957年到1975年,日本鋼鐵企業單位勞動時間的工資費用提高了8倍,而同時期美國僅提高了2倍,戰後以廉價勞動力為武器而取得競爭優勢的日本鋼鐵企業,原來的「武器」越來越不頂用了。為了維持日本鋼鐵企業的成長,只要有可以降低成本的機會,日本企業從來不放過。舉例來說,50年代末,美國和日本均相繼建成了一批容積為 2000立方米的高爐。10年以後,日本相繼建成了一大批容積超過5000立方米的超大型高爐,而美國新建的高爐沒有一座超過4000立方米,且數量也不多。
1982年,日本的高爐600超過2000立方米,而美國超過2000立方米的高爐不足10%。從1951年到1970年20年間,日本鋼鐵界建成了12個從煉鐵到煉鋼流水作業的鋼鐵廠,所建成的鋼廠在當時均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美國在1951年後僅建成了兩個從煉鐵到煉鋼流水作業的鋼鐵廠,不僅數量少而且規模也小。美國新建的兩家連續作業鋼鐵廠所生產的粗鋼,僅佔美國全年粗鋼總產量的5%。而日本新建的12家連續作業鋼鐵廠所生產的粗鋼,占日本全年粗鋼總產量的75%以上。 日本鋼鐵企業降低成本的再一個途徑是盡可能地採用先進技術。如在生產工藝技術方面採用了純氧頂吹技術、連續澆鑄技術,在管理方面則廣泛地應用計算機提高工作效率,這兩方面的技術都帶來了大量的成本節約。
合理的生產布局是日本鋼鐵企業獲得低成本優勢的又一源泉。日本考慮到原料進口和產品出口的特點,廠址選擇傾向於靠近海港,不少工廠都建在海港內,以降低運輸成本。例如,日本鋼管公司建設的世界上最大的鋼鐵廠——扇島鋼鐵廠,即是建在人工造的小島上。該小島系從1971年開始填海而成。
石油危機之前,日本煉鋼投人的主要能源是石油。石油價格成倍上漲後,日本鋼鐵企業立即著手改變能源技術結構,用煤炭代替石油並與採用新技術實現企業的技術改造相結合,從1974年到1980年,日本國內所有鋼鐵企業,全部實現用煤炭代替石油。日本企業為此花費了大量投資,但同時卻建成了佔全國生產能力80%的節能型連續澆鑄系統。日本的煉鋼能耗比歐美國家都低。
日本的鋼鐵企業在順應環境的變化和不斷提高企業和競爭能力方面,不愧作為日本和世界企業的典範。但是,由於全球性鋼鐵需求的下降,全球經濟結構的變化,加上興起的發展中國家也擁有先進的技術和廉價勞動力的優勢,日本的鋼鐵企業也不可避免地面臨了嚴峻的挑戰。為對此作出反應,日本的川崎制鐵公司、於1986年6月設立了「川崎技術研究」部門,從事新事業開發。該部門的方針為「制敵搶先」,只要能搶在其他企業之前上市的商品,都可能成為開發對象。川崎公司時常利用進習、研修方式改變幹部的觀點,強化其應變能力,如1984年的研修論題就是:「世界鋼鐵業的興衰與公司的應對之策」。 根據上述情況,請回答下列問題: 1、從1950年到1980年30年間,日本的鋼產量:
A.提高了30倍 B.增長了29倍
C.翻了30番 D.以每年1倍的速度在增長
2、日本在50年代至70年代建成的12個鋼鐵廠的生產能力普遍比美國新建的鋼鐵廠大,說明日本鋼鐵業在追求:
A.降低鋼鐵生產的機會成本
B.降低鋼鐵生產的運輸成本
C.鋼鐵生產的規模經濟
D.鋼鐵生產的技術進步
3、以下哪種資源條件對日本鋼鐵業的發展約束最大:
A.自然資源 B.勞動力資源
C.資本資源 D.企業家才能
4、鋼鐵行業屬於何種類型產業:
A.勞動密集型 B.資本密集型
C.知識密集型 D.高新技術型
5、80年代初以前,日本鋼鐵業的競爭戰略屬於:
A.低價格戰略 B. 差異化戰略
C.海外市場集中化戰略 D.新事業開發戰略
6、全球性鋼鐵需求開始下降,說明世界鋼鐵業處於壽命周
期的哪一階段:
A.成長期 B.成熟期 C.衰退期 D.投入期

Ⅱ 鋼鐵的熱處理工藝有哪幾種其特點是什麼

鋼鐵的熱處理工藝及特點有:
1)鋼的退火
鋼的退火通常是把鋼加熱到臨界溫度Ac1或Ac3線以上,保溫一段時間,然後緩慢地隨爐冷卻。此時,奧氏體在高溫區發生分解,從而得到比較接近平衡狀態的組織。一般中碳鋼(如40、45鋼)經退火後消除了殘余應力,組織穩定,硬度較低(HB180~220)有利於下一步進行切削加工。
2)鋼的正火
鋼的正火通常是把鋼加熱到臨界溫度Ac3或Accm線以上,保溫一段時間,然後進行空冷。由於冷卻速度稍快,與退火組織相比,組織中的珠光體量相對較多,且片層較細密,故性能有所改善,細化了晶粒,改善了組織,消除了殘余應力。對低碳鋼來說,正火後提高硬度可改善切削加工性,提高零件表面光潔度;對於高碳鋼,則正火可消除網狀滲碳體,為下一步球化退火及淬火作好組織准備。
3)鋼的淬火
鋼的淬火通常是把鋼加熱到臨界溫度Ac1或Ac3線以上,保溫一段時間,然後放入各種不同的冷卻介質中快速冷卻(V冷>V臨),以獲得具有高硬度、高耐磨性的馬氏體組織。
4)鋼的回火
鋼的回火通常是把淬火鋼重新加熱至Ac1線以下的一定溫度,經過適當時間的保溫後,冷卻到室溫的一種熱處理工藝。由於鋼經淬火後得到的馬氏體組織硬而脆,並且工件內部存在很大的內應力,如果直接進行磨削加工則往往會出現龜裂,一些精密的零件在使用過程中將會引起尺寸變化從而失去精度,甚至開裂。因此,淬火鋼必須進行回火處理。不同的回火工藝可以使鋼獲得各種不同的性能。
2、碳鋼普通熱處理工藝
1)加熱溫度
碳鋼普通熱處理的加熱溫度,原則上按加熱到臨界溫度Ac1或Ac3線以上30~50℃選定。但生產中,應根據工件實際情況作適當調整。熱處理加熱溫度不能過高,否則會使工件的晶粒粗大、氧化、脫碳、變形、開裂等傾向增加。但加熱溫度過低,也達不到要求。
表2-1碳鋼普通熱處理的加熱溫度
方 法 加 熱 溫 度 (℃) 應用范圍
退 火 Ac3+(20~60) 亞共析鋼完全退火
Ac1+(20~40) 過共析鋼球化退火
正 火 Ac3+(50~100) 亞共析鋼
Accm+(30~50) 過共析鋼
淬 火 Ac3+(30~70) 亞共析鋼
Ac1+(30~70) 過共析鋼
回火 低溫回火 150~250 刃具、模具、量具、高硬度零件
中溫回火 350~500 彈簧、中等硬度零件
高溫回火 500~650 齒輪、軸、連桿等綜合機械性能零件

Ⅲ 日本熱處理代號(有十個數字)比如2929522632和2329522633還有1124001600分別代表什麼求高手!

估計是你理解錯誤吧,不會有人用這么復雜的數字來表示某種工藝吧,這樣專太不便於屬記憶了。我也有接觸過日本的熱處理工藝,但是沒見過這樣的表示方法。希望你能將你所見到資料能完整的列出來,好集聚大家的力量來解決你的疑難。

Ⅳ HQ-T在日本熱處理工藝是什麼

如果是HQT的話,
應該是指「淬火+回火」也就是調質

Ⅳ 鋼的熱處理過程的三個階段是什麼

(1)把材料加熱至奧氏體化溫度;

(2)「淬火」—即快速冷專卻;

(3)「回火」—即把材料再加熱到回屬火溫度,然後緩冷。

對於不同的材料和應用條件,每個處理階段都有相應的規定,在TTT(時間-溫度-轉變)曲線圖中都有表示。在單件處理時,通常可以只考慮這些處理過程的時間段而不會有任何問題。與之相反的要求是鋼連續熱處理生產線設備的設計和製造有許多問題需要考慮。

鋼,是對含碳量質量百分比介於0.02%至2.11%之間的鐵碳合金的統稱。鋼的化學成分可以有很大變化,只含碳元素的鋼稱為碳素鋼(碳鋼)或普通鋼;在實際生產中,鋼往往根據用途的不同含有不同的合金元素,比如:錳、鎳、釩等等。人類對鋼的應用和研究歷史相當悠久,但是直到19世紀貝氏煉鋼法發明之前,鋼的製取都是一項高成本低效率的工作。如今,鋼以其低廉的價格、可靠的性能成為世界上使用最多的材料之一,是建築業、製造業和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成分。可以說鋼是現代社會的物質基礎。

熱處理是指金屬材料在固態下,通過加熱、保溫和冷卻的手段,改變材料表面或內部的化學成分與組織,獲得所需性能的一種金屬熱加工工藝。

Ⅵ 請問 日本鑄劍師在鑄劍時的過程里什麼叫熱處理和研磨啊

日本刀的熱處理,在把鐵砂煉成鋼,然後打成刀型後,再把成品金屬加熱到一定的溫度然後用水或油之類的溶液進行迅速的降溫(日本刀劍主要用水).整個步驟都可以叫熱處理.

研磨很好理解,就是把刀磨出來.大概分開鋒,拋光,化裝.
傳統工藝分為7~8個步驟不等.

至於刀刃上的刃紋不是研磨出來的,在研磨時加入的東西只是為了讓刃紋更清晰.

刃紋是在熱處理步驟中形成的.

Ⅶ 金屬熱處理工藝的發展歷史

早在商代,就已經有了再結晶退火的金箔飾物。公元前770~前222年,中國人在生產實踐中就已發現,銅鐵的性能會因溫度和加壓變形的影響而 變化。白口鑄鐵的柔化處理就是製造農具的重要工藝。
公元前六世紀,鋼鐵兵器逐漸被採用,為了提高鋼的硬度,淬火工藝遂得到迅速發展。中國河北省易縣燕下都出土的兩把劍和一把戟,其顯微組織中都有馬氏體存在,說明是經過淬火的。
隨著淬火技術的發展,人們逐漸發現淬冷劑對淬火質量的影響。中國出土的西漢(公元前206~公元24)中山靖王墓中的寶劍,心部含碳量為0.15~0.4%,而表面含碳量卻達0.6%以上,說明已應用了滲碳工藝。但當時作為個人「手藝」的秘密,不肯外傳,因而發展很慢。
1863年,英國金相學家和地質學家展示了鋼鐵在顯微鏡下的六種不同的金相組織,證明了鋼在加熱和冷卻時,內部會發生組織改變,鋼中高溫時的相在急冷時轉變為一種較硬的相。法國人奧斯蒙德確立的鐵的同素異構理論,以及英國人奧斯汀最早制定的鐵碳相圖,為現代熱處理工藝初步奠定了理論基礎。與此同時,人們還研究了在金屬熱處理的加熱過程中對金屬的保護方法,以避免加熱過程中金屬的氧化和脫碳等。
1850~1880年,對於應用各種氣體(諸如氫氣、煤氣、一氧化碳等)進行保護加熱曾有一系列專利。1889~1890年英國人萊克獲得多種金屬光亮熱處理的專利。
二十世紀以來,金屬物理的發展和其它新技術的移植應用,使金屬熱處理工藝得到更大發展。一個顯著的進展是1901~1925年,在工業生產中應用轉筒爐進行氣體滲碳 ;30年代出現露點電位差計,使爐內氣氛的碳勢達到可控,60年代,熱處理技術運用了等離子場的作用,發展了離子滲氮、滲碳工藝 ;激光、電子束技術的應用,又使金屬獲得了新的表面熱處理和化學熱處理方法。

Ⅷ 真空熱處理起源於什麼時候

真空熱處理是將金屬工件在 1個大氣壓以下(即負壓下)加熱的金屬熱處理工藝內。20世紀20年代末,隨容著電真空技術的發展,出現了真空熱處理工藝,當時還僅用於退火和脫氣。由於設備的限制,這種工藝較長時間未能獲得大的進展。60~70年代,陸續研製成功 氣冷式真空熱處理爐、冷壁真空油淬爐和真空加熱高壓氣淬爐等,使真空熱處理工藝得到了新的發展。在真空中進行滲碳,在真空中等離子場的作用下進行滲碳、滲氮或滲其他元素的技術進展,又使真空熱處理進一步擴大了應用范圍。熱處理的發展是伴隨著機械製造業的發展而發展,機械製造又對熱處理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模具的熱處理又是熱處理中技術含量最高的部分。

Ⅸ 什麼是鋼的熱處理生產分為哪幾個階段熱處理的分類

  1. 熱處理是指材料在固態下,通過加熱、保溫和冷卻的手段,以獲得預期組織和性能的一種金屬熱加工工藝;

  2. 工藝過程

    熱處理工藝一般包括加熱、保溫、冷卻三個過程,有時只有加熱和冷卻兩個過程。這些過程互相銜接,不可間斷。

    加熱是熱處理的重要工序之一。金屬熱處理的加熱方法很多,最早是採用木炭和煤作為熱源,近而應用液體和氣體燃料。電的應用使加熱易於控制,且無環境污染。利用這些熱源可以直接加熱,也可以通過熔融的鹽或金屬,以至浮動粒子進行間接加熱。

    金屬加熱時,工件暴露在空氣中,常常發生氧化、脫碳(即鋼鐵零件表面碳含量降低),這對於熱處理後零件的表面性能有很不利的影響。因而金屬通常應在可控氣氛或保護氣氛中、熔融鹽中和真空中加熱,也可用塗料或包裝方法進行保護加熱。

    加熱溫度是熱處理工藝的重要工藝參數之一,選擇和控制加熱溫度,是保證熱處理質量的主要問題。加熱溫度隨被處理的金屬材料和熱處理的目的不同而異,但一般都是加熱到相變溫度以上,以獲得高溫組織。另外轉變需要一定的時間,因此當金屬工件表面達到要求的加熱溫度時,還須在此溫度保持一定時間,使內外溫度一致,使顯微組織轉變完全,這段時間稱為保溫時間。採用高能密度加熱和表面熱處理時,加熱速度極快,一般就沒有保溫時間,而化學熱處理的保溫時間往往較長。

    冷卻也是熱處理工藝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步驟,冷卻方法因工藝不同而不同,主要是控製冷卻速度。一般退火的冷卻速度最慢,正火的冷卻速度較快,淬火的冷卻速度更快。但還因鋼種不同而有不同的要求,例如空硬鋼就可以用正火一樣的冷卻速度進行淬硬。

  3. 熱處理種類

    正火:將鋼材或鋼件加熱到臨界點AC3或ACM以上的適當溫度保持一定時間後在空氣中冷卻,得到珠光體類組織的熱處理工藝。

    退火annealing:將亞共析鋼工件加熱至AC3以上20—40度,保溫一段時間後,隨爐緩慢冷卻(或埋在砂中或石灰中冷卻)至500度以下在空氣中冷卻的熱處理工藝。

    固溶熱處理:將合金加熱至高溫單相區恆溫保持,使過剩相充分溶解到固溶體中,然後快速冷卻,以得到過飽和固溶體的熱處理工藝。

    時效:合金經固溶熱處理或冷塑性形變後,在室溫放置或稍高於室溫保持時,其性能隨時間而變化的現象。

    固溶處理:使合金中各種相充分溶解,強化固溶體並提高韌性及抗蝕性能,消除應力與軟化,以便繼續加工成型。

    時效處理:在強化相析出的溫度加熱並保溫,使強化相沉澱析出,得以硬化,提高強度。

    淬火:將鋼奧氏體化後以適當的冷卻速度冷卻,使工件在橫截面內全部或一定的范圍內發生馬氏體等不穩定組織結構轉變的熱處理工藝。

    回火:將經過淬火的工件加熱到臨界點AC1以下的適當溫度保持一定時間,隨後用符合要求的方法冷卻,以獲得所需要的組織和性能的熱處理工藝。

    鋼的碳氮共滲:碳氮共滲是向鋼的表層同時滲入碳和氮的過程。習慣上碳氮共滲又稱為氰化,以中溫氣體碳氮共滲和低溫氣體碳氮共滲(即氣體軟氮化)應用較為廣泛。中溫氣體碳氮共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鋼的硬度,耐磨性和疲勞強度。低溫氣體碳氮共滲以滲氮為主,其主要目的是提高鋼的耐磨性和抗咬合性。

    調質處理(quenching and tempering):一般習慣將淬火加高溫回火相結合的熱處理稱為調質處理。調質處理廣泛應用於各種重要的結構零件,特別是那些在交變負荷下工作的連桿、螺栓、齒輪及軸類等。調質處理後得到回火索氏體組織,它的機械性能均比相同硬度的正火索氏體組織更優。它的硬度取決於高溫回火溫度並與鋼的回火穩定性和工件截面尺寸有關,一般在HB200—350之間。

閱讀全文

與日本鋼鐵熱處理始於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16鋼筋每米是多少 瀏覽:633
不銹鋼盆被草酸腐蝕了怎麼辦 瀏覽:723
鍍鋅管焊接內側怎麼防銹 瀏覽:910
大棚鋼管骨架怎麼製作方法 瀏覽:986
個人怎麼報考焊接上崗證 瀏覽:338
斜齒輪模具怎麼出模 瀏覽:87
不銹鋼鍋熬粥怎麼發黑 瀏覽:307
5分鋼管內徑是多少厘米 瀏覽:104
什麼是25的鋼筋 瀏覽:7
80鋼管每米重量是多少 瀏覽:806
鋼板的攤銷一般是多少 瀏覽:319
棗庄景觀鋁合金花箱哪裡買 瀏覽:303
液體模具價格一般多少 瀏覽:530
沒有模具用什麼代替做波仔糕 瀏覽:971
桂林什麼鋼材好 瀏覽:332
洗衣機底座圓管和方管 瀏覽:230
好的鋁合金門材質有什麼要求 瀏覽:763
彩鋼雨棚架子怎麼焊 瀏覽:752
模具如何在淘寶開店 瀏覽:82
鋼管燈35米套什麼定額 瀏覽: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