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近代鋼鐵工業興起背景和發展艱難的原因
19世紀下半葉清政府發展近代軍事工業,制槍炮、造戰艦,大量輸入西方國家生產的鋼鐵。1867年進口鋼11萬擔(約8250噸),1885年達120萬擔(約9萬噸),1891年增加到173萬擔(約13萬噸),進口鋼逐漸占據了中國的市場,使傳統的冶鐵業難以維持生產。19世紀80年代以後,中國官辦工業從軍事工業擴展到民用工業。由於鋼鐵消費量的增加,近代礦冶工業的興起就成為時代的需要。
1871年,福州船政局所屬鐵廠首先採用新的鋼鐵加工技術:安裝吊車,鑄造大型汽缸;購置3噸汽錘,鍛造大車軸;建立拉鐵(軋鋼)廠,軋制15毫米以下的造船鋼板和6~120毫米圓鋼、方鐵。1886年,貴州巡撫潘霨創辦青溪鐵廠,先用土爐,後從英國訂購熟鐵爐18座、1噸貝塞麥爐2座、軋板機1架、軋條機13架,1888年安裝完畢。終因清廷腐敗,缺乏資金、鐵礦石和煤,又不善於經營,無人精通技術,而於1893年停辦。這是興辦近代鋼鐵廠的一次嘗試。1890年,上海江南機器製造總局(簡稱「江南製造總局」或「江南製造局」)建成中國第一座3噸煉鋼平爐,後又建成了一座15噸煉鋼平爐(圖1)。同年,湖廣總督張之洞主持興建湖北漢陽鐵廠和大冶鐵礦,這是中國也是遠東第一座近代鋼鐵聯合企業,它的建成標志著中國近代鋼鐵工業的興起。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除漢冶萍有較大發展外,本溪、鞍山、上海、陽泉和石景山等地的鋼鐵工廠也先後起步。
1915年「本溪湖煤鐵股份公司」開工生產,至1917年有300立方米高爐2座,後又增加小高爐(每爐日產鐵20噸左右)2座,冶煉優質生鐵。1916年中日在鞍山合辦」振興鐵礦無限公司」。1918年正式開辦「鞍山制鐵所」,有515立方米高爐2座,後又建煉焦爐4座和693立方米高爐1座。1917年山西陽泉建立保晉鐵廠,有日產20噸生鐵的小高爐1座。1918年上海和興化鐵廠(今上海第三鋼鐵廠前身),先後建立10噸和25噸小高爐共2座,10噸平爐2座和軋鋼機一套。揚子機器公司在武漢諶家磯建立日產鐵約100噸的高爐1座。1919年龍煙鐵礦籌建石景山鐵廠,1920年一號高爐開工建設。以上鋼鐵企業建立後,1920年全國鐵產量達43萬噸,鋼產量6.8萬噸。1923年東北兵工廠建電爐1座,這是中國早期的煉鋼電爐之一。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佔領了中國東北地區;1937年「七七」事變後,又侵佔了華北、華中、華東等廣大地區。他們對這些地區的礦產資源,大肆掠奪。1931年開始經營廟兒溝鐵礦,建200噸、180噸高爐各 1座,煉鐵能力達到年產13萬噸。1933年,日本在鞍山成立昭和制鋼所,1935年它新建的第一煉鋼廠(有100噸平爐4座)出鋼,1937年又添建150噸平爐 2座,此外,昭和制鋼所的第二選礦廠、第一軋鋼廠、大型軋鋼廠、小型軋鋼廠、薄板廠和4號高爐等也陸續投產,1937年產量為生鐵70萬噸、鋼50萬噸、鋼材28.5萬噸。在鞍山地區,除昭和制鋼所外,還有中型軋鋼廠、無縫鋼管廠、鑄管廠、鋼管廠、鋼絲廠、鍍鋅廠、耐火材料廠、機械廠、中板廠等,也是日本帝國主義控制的。1937年,北京、天津、唐山、陽泉等地也新建或改建了鋼鐵廠。
民國以後,面對漢冶萍「竭蹶復竭蹶,失敗復失敗」的經營局面,出現了一批對漢冶萍失敗原因進行理性思考的文章,提出了各種不同的見解。 多數研究者將漢冶萍失敗的原因歸結為內部經營管理不善和國內局勢動盪。曾述啟在1914年的調查報告中將漢冶萍失敗的主要原因歸結為「地勢失敗(指鐵廠選址漢陽,距礦地太遠、交通不便、運費高昂)、用人失敗、經營失敗、組織失敗、際遇失敗」[35]。《漢冶萍公司紀略》認為漢冶萍公司無良好結果的原因在於「(一)辦理不得其法;(二)弊端甚大,廠礦人員無不舞弊者,董事無論矣;(三)前期鐵價低廉,且受日本牽制,今漲價所加有限。」[36]吳景超則認為漢冶萍失敗的原因在於「計劃不周、用人不當、管理不善、環境不良」。[37]顯然,三者都將失敗的主要原因歸結為公司主觀方面。對客觀原因的分析如「際遇失敗」、「環境不良」主要指「內亂時時發生」的國內社會秩序以及當時各級執政當局「補助是少有的,而誅求卻無厭」。所論有一定根據也有一定道理,但其偏頗之處也顯而易見。 作為公司高層經營管理者的李維格對此問題見解獨到,他強調國家主權與行業標准對漢冶萍的負面影響。他認為任何國家的鋼鐵工業,都經歷了艱難起步到逐漸發展的過程,漢冶萍早期的經營失誤並不可怕,資金、人才的缺乏也不足為懼,真正阻礙漢冶萍發展的原因是沒有國家的關稅保護和行業生產標准,「漢廠十數年來,坐此兩大原因,日在艱難困苦之中」。
② 中國什麼時候有鐵
中國開始使用鐵器的年代目前尚無定論。考古發現最早的鐵器屬於春秋時代,其中多數發現於湖南省長沙地區。戰國中期以後,出土的鐵器遍及當時的七國地區,應用到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各個方面,在農業、手工業部門中並已佔居主要地位,楚、燕等地區的軍隊,裝備基本上也以鐵制武器為主。戰國時期的鐵器還經由朝鮮傳入日本。西漢時期,應用鐵器的地域更為遼闊,器類、數量顯著增加,質量又有提高。東漢時期鐵器最終取代了青銅器。 根據早期鐵器的金相檢驗,中國的塊煉鐵和生鐵可能是同時產生的。春秋末期到戰國初期,是戰國冶鐵史上的一個重要發展階段。此時早期的塊煉鐵已提高到塊煉滲碳鋼,白口生鐵已發展為展性鑄鐵。至遲到西漢中葉,灰口鐵、鑄鐵脫碳鋼興起,隨後又出現生鐵炒鋼(包括熟鐵)的新工藝。東漢時期,炒鋼、百煉鋼繼續發展,到南北朝時雜煉生鍒的灌鋼工藝問世。至此,具有中國特色的古代冶煉技術體系已基本建立。 在人工煉鐵以前,世界上許多文化發達較早的民族,都有過偶爾利用隕鐵制器的歷史。在古埃及前王朝墓中,發現過隕鐵管狀小珠;第11王朝墓中,曾出土裝以銀柄的隕鐵制護身符。在兩河流域烏爾王墓也出土有隕鐵碎片。美洲幾個古文化中心都使用過隕鐵制的箭頭、小刀和工具。中國商代台西遺址和劉家河商墓中,也發現過刃部用隕鐵鍛制的銅鉞。但隕鐵是天體隕落的流星鐵,與人工煉鐵的性質根本不同。隕鐵制器與人工煉鐵的發明沒有必然的聯系。 鐵器(Iron Implements)以鐵礦石冶煉加工製成的器物。鐵器的出現使人類歷史產生了劃時代的進步。在世界上最早進行人工煉鐵的是居住在小亞細亞的赫梯人,年代約在公元前1400年左右。前1300~前1100年,冶鐵術傳入兩河流域和古埃及,歐洲的部分地區於前1000年左右也進入鐵器時代。但當時冶煉的都是塊煉鐵,一直到中世紀末(1400年左右)歐洲發明水力鼓風爐以後,才出現冶煉生鐵。 齊國是最早發明冶鐵術的國家和地區。《國語·齊語》載:「美金(青銅)以鑄劍戟,試諸狗馬;惡金以鑄鉏夷斤*、試諸壤土」;《管子·輕重乙》曰「一農之事必有一耜、一銚、一鐮、一鎒、一椎、一銍、然後成為農。一車必有一斤、一鋸、一釭、一鑽、一鑿、一銶、一軻然後成為車。一女必有一刀、一錐、一箴、一鉥然後成為女」。據研究我國的冶鐵術發明於春秋晚期,戰國時期已普遍使用;冶鐵術發明後,對生產力的提高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②。據《管子》載早在春秋管桓時期,齊國「斷山木,鼓山鐵」就成為重要的手工業部門,故而齊國發明冶鐵術當在春秋中葉。齊地鐵礦資源豐富,《管子·地數篇》載:齊地「出鐵之山三千六百九山」;齊故城勘探發現六處冶鐵遺址,其中兩處面積達40萬平方米。漢代全國設鐵官49處,山東就設12處,多在齊地,其中一處就設在臨淄。正因齊國較早地發明了冶鐵術,鐵工具廣泛用於農作,才有可能使齊地多鹽舃荒蕪之地變成膏腴之田。 考古所見,齊地發現鐵器主要有四批: ①臨淄商王墓地三座墓中出土鐵器103件,其中二號墓出土數量最多;器類以生活用具為主,兵器次之;此為齊地出土鐵器之大宗者。其中劍1、桿形器40、削4、針50、鋤1、夯1、鍤4(圖七十七) 。 ②臨淄郎家大墓出土鐵器16件,發掘者認為是盜掘工具,該墓的年代為春秋晚期至戰國初期,墓早年被多次盜掘,由鐵器形狀考知,當屬戰國無疑。其中有钁9件、斧5件、鋤1件、鑿1件(圖七十九)。 ③1985年4月臨淄孫婁鄉孫家營村在齊魯乙烯排污工程施工中,出土鐵器7件,鑒定為戰國時期。其中犁鏵2件,鐵鋤3件,鐵钁1件、鐵斧1件。另在臨淄還出土鐵權1件(圖七十九)。 ④臨淄窩托齊王墓1978年發掘了五個陪葬坑,出土了鐵器約401件;其中鎧甲3領,殳2件、戟141件、矛6件、鈹20件、桿形器約180件、钁1件、臿1件、鋤1件、削3件、暖爐1件、輨8件、釭8件,車墊4件、車飾19件、馬銜2件、車上構件銷3件、環2件、殘鐵器4件 。謝謝觀看,
③ 我國近年來鋼結構進入新的發展時期是從哪年開始的,發展的主要原因是
中國雖然早期在鐵結構方面有卓越的成就,但由於多年的封建制度的束縛,科學不發達,因此,長期停留於鐵制建築物的水平。直到19世紀末,我國才開始採用現代化鋼結構。新中國成立後,鋼結構的應用有了很大的發展,不論在數量上或質量上都遠遠超過了過去。在設計、製造和安裝等技術方面都達到了較高的水平,掌握了各種復雜建築物的設計和施工技術,在全國各地已經建造了許多規模巨大而且結構復雜的鋼結構廠房、大跨度鋼結構民用建築及鐵路橋梁等,我國的人民大會堂鋼屋架,北京和上海等地的體育館的鋼網架,陝西秦始皇兵馬佣陳列館的三鉸鋼拱架和北京的鳥巢等。輕鋼結構的樓面由冷彎薄壁型鋼架或組合梁、樓面OSB結構板,支撐、連接件等組成。所用的材料是定向刨花板,水泥纖維板,以及膠合板。在這些輕質樓面上每平方米可承受316~365公斤的荷載。進入2000年以後,我國國民經濟顯著增長,國力明顯增強,鋼產量成為世界大國,在建築中提出了要「積極、合理地用鋼」,從此甩掉了「限制用鋼」的束縛,鋼結構建築在經濟發達地區逐漸增多。特別是2008年前後,在奧運會的推動下,出現了鋼結構建築熱潮,強勁的市場需求,推動鋼結構建築迅猛發展,建成了一大批鋼結構場館、機場、車站和高層建築,其中,有的鋼結構建築在製作安裝技術方面具有世界一流水平,如奧運會國家體育場等建築。
奧運會後,鋼結構建築得到普及和持續發展,鋼結構廣泛應用到建築、鐵路、橋梁和住宅等方面,各種規模的鋼結構企業數以萬計,世界先進的鋼結構加工設備基本齊全,如多頭多維鑽床、鋼管多維相貫線切割機、波紋板自動焊接機床等。還有我們自行研製開發的彎扭構件加工設備和方法,數百家鋼結構企業的加工製作水平具有世界先進水平,如鋼結構製作特級和一級企業。近幾年,鋼產量每年多達6億多噸,鋼材品種完全能滿足建築需要。鋼結構設計規范、鋼結構材料標准、鋼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以及各種專業規范和企業工法基本齊全。
④ 中國橋梁什麼時候使用鋼筋
在中國,混凝土梁橋出現在20 世紀二十年代。
鋼筋混凝土梁橋同時具備混凝土抗壓和鋼筋抗拉的綜合優勢,混凝土比天然材料更易於成型,在同等條件下,混凝土中的鋼筋用量遠遠低於鋼橋的用鋼量,造價和維護費用也低於鋼橋,因此很快成為現代橋梁的首選材料。
在實踐中,鋼筋混凝土梁的局限性逐漸顯露。首先跨徑不能過大,一般在跨徑20 米時,即會出現裂縫,並隨運營而逐漸發展;其次是鋼筋混凝土結構發生開裂後,不可避免地會出現鋼筋銹蝕,耐久性降低,影響使用壽命。隨著高強鋼材與高強混凝土的研製成功。
國外在20 世紀三四十年代,預應力混凝土技術付諸實用。所謂預應力混凝土技術,即預先用高強鋼材對混凝土梁施加預應力,以此提高混凝土抗拉能力,有效地控制裂縫,減小梁的截面和自重,並可增大跨徑。
中國在20 世紀六十年代初,修建了第一座預應力混凝土梁橋。預應力混凝土的出現是混凝土橋梁建築技術的一個質的飛躍,從材料上保證了混凝土梁橋的更大適用性。對於混凝土橋梁來說,材料的經濟性明顯優於鋼橋,但在鋼筋混凝土橋梁出現的初期,施工方法一般採用搭滿堂支架現澆,只有少數採用預制吊裝,工廠化生產能力遠不如鋼橋,施工方法復雜,周期較長。
20 世紀六十年代,中國引進了國外五十年代開始採用的無支架施工的平衡懸臂施工法,於1964 年建成了主跨50 米的窄軌鐵路橋― 河南省五陵橋,幾乎同時,又建成了江蘇省鹽城的明河大橋,這是一座主跨30 米的公路橋。平衡懸臂施工法的採用,為混凝土梁橋用於大跨徑以致特大跨徑,開創了新的局面,確保了梁橋作為最常用、最經濟的橋型,而居於各類橋梁的首位。
⑤ 建築用鋼材分哪幾種
品種有型鋼、鋼管和鋼筋。型鋼中有角鋼、工字鋼和槽鋼。
鋼筋混凝土回結構用鋼筋,按加工方法可分為:答熱軋鋼筋、熱處理鋼筋、冷拉鋼筋、冷拔低碳鋼絲和鋼絞線管;按表面形狀可分為光面鋼筋和螺紋;按鋼材品種可分為低碳鋼、中碳鋼、高碳鋼和合金鋼等。我國鋼筋按強度可分為I、Ⅱ、Ⅲ、Ⅳ、V 五類級別。
建築鋼材通常可分為鋼結構用鋼和鋼筋混凝土結構用鋼筋。鋼結構用鋼主要有普通碳素結構鋼和低合金結構鋼。
(5)中國什麼時候興起鋼筋加工擴展閱讀
鋼的牌號簡稱鋼號,是對每一種具體鋼產品所取的名稱,是人們了解鋼的一種共同語言。我國的鋼號表示方法,根據國家標准《鋼鐵產品牌號表示方法》(GB221-79)中規定,採用漢語拼音字母、化學元素符號和阿拉伯數字相結合的方法表示。
1、鋼號中化學元素採用國際化學符號表示,例如Si,Mn,Cr……等。混合稀土元素用「RE」(或「Xt」)表示。
2、產品名稱、用途、冶煉和澆注方法等,一般採用漢語拼音的縮寫字母表示,見表。
3、鋼中主要化學元素含量(%)採用阿拉伯數字表示。
⑥ 鋼起源於什麼時候
西周時期
我國冶鐵術大約發明於西周時期,比歐洲晚,可是它一經發明,不久就出現了生鐵,後來者居上,使我國成為世界上最早發明並使用生鐵的國家。
1964年,江蘇六合程橋鎮出土一件春秋晚期的鐵塊,經鑒定是白口生鐵。這是到現在為止我國出土並且經過科學分析的最早生鐵實物。戰國中晚期,鐵器在我國農業、手工業生產中占據了主導地位。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出土的戰國鐵質生產工具大約十六種左右,其中多數是生鐵和它的柔化處理件,塊煉鐵處於輔助地位。這表明這時我國生鐵生產已經有了比較大的發展。
我國生鐵技術發明比較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們以為在技術上至少應包括以下幾點:一是我國冶銅術中很早就使用了比較強的鼓風裝置。二是很早就對冶煉用的原料進行了比較好的選擇和處理。三是很早就發明了比較高大的冶煉豎爐。一般認為,我國生鐵技術的發明和發展同青銅技術有密切的關系。
說起冶金,學過化學的人可以說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冶金就是冶煉金屬,古代的冶金是用焙燒、熔煉的方法,把礦石中的金屬提取出來。例如,煉鐵就是將含鐵的礦石(鐵礦石)和木炭或焦炭混合,在高溫下使氧化鐵還原成鐵。很明顯,冶金實質上是一種化學反應。古人雖然不太了解這種變化的實質,但他們在實踐中已經初步掌握了這種方法,他們在冶金過程中實際上是在進行化學反應的操作。從這個意義上說,古代從事冶金的人是化學工藝家,或者說是化學手藝人,而冶金本身則是原始的化學工藝。
冶金人的武器是什麼呢?我們已經知道,冶金需要高溫,這就需要有能夠達到很高溫度的冶金爐,而要獲得高溫,非有鼓風設備不可。這就是說,冶金人的主要武器是冶金鼓風爐。
以我國來說,在公元前6世紀,就有了冶鐵術的記載,到漢代冶鐵術已有很大發展。熔化鐵需要高溫,由此推測,當時可能已經有了冶鐵鼓風爐。鼓風爐,重要的是鼓風設備。最初的鼓風設備是個特製的大皮橐,用力壓皮橐,空氣從中壓出,通過竹管吹到煉鐵爐中。
由於煉鐵爐需要不斷吹進大量空氣,而人力鼓風太費力了。大約在公元初年,南陽太守杜詩,實地總結了煉鐵工人的經驗,發明了「水排」,也就是水力鼓風設備。後世的許多總結農業生產經驗的農書,都講到「水排」。水排的原理,簡單地說,就是利用水流推動一個裝有葉板的大輪子,把水力轉變為機械轉動,這個大輪子轉動通過一系列機械裝置帶動上面的輪子轉動,進而推動鼓風設備鼓風。我國著名農學家徐光啟的《農政全書》一書中,有「水排」的圖形,見下圖所示:
皮橐是一種很原始的鼓風設備。隨著實踐的發展,鼓風設備不斷進步,從皮橐發展為「木扇」,這種「木扇」已經是簡單的風箱了,它通過木製的箱蓋板的開閉鼓風(見上圖)。用木製設備比用皮,材料比較容易得到。進一步發展,便是風箱了。風箱發明的年代已不能確切知道。1637年,在宋應星的名著《天工開物》一書中,已經畫出了風箱圖,從圖中所見,這種風箱已經和現代手工業工人用的手風箱的形式一樣了。詳見下圖。
圖中表示:風箱與冶金爐相接,風箱向爐內鼓風,提高溫度,熔化的金屬流入土槽中。
風箱的製造原理很簡單(見下圖):做一個長方形木箱,箱內裝一個可以推拉的大活塞,拉手露在箱外便於推拉;箱的兩端有通風口,各裝上一個只能向內開閉的活門,(圖中2、3),在箱的下部或側部裝一個通氣管,通氣管的側面有一個吹風口,通氣管兩端各有隻能向下或向上開閉的活門(圖中4、5)。活塞向前推,活塞後面空氣變得稀薄,箱外空氣推開活門2進入箱內,與此同時,活塞前的空氣被壓縮,推開活門4進入通氣管由吹風口吹出。活塞向後拉,空氣壓開活門3進入箱內,箱內空氣推開活門5進入通氣管由吹風口吹出。總之,活塞一推一拉,箱內空氣均能壓送出去。用風箱鼓風,使冶金爐內空氣量加大,也就是送氧氣量加大,可以使火越燒越旺。
單有爐子還不行,有了爐子還得有燃料。爐子只是一種能量轉化裝置,例如,燒煤的爐子,是通過煤的燃燒提供熱能的,爐子本身僅僅是供作煤燃燒的設備。這就是說,煤爐的能量來源是煤,而不是爐子,如果沒有煤只有爐子,是不能取暖也不能燒水做飯的。居家過日子的人都知道,買了爐子還要買煤,就是這個道理。煤是燃料,也叫能源,能源(或說燃料)是能夠產生能量的資源,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也是煉鐵的重要手段。中國古代煉鐵,起初使用木炭,後來發現了煤(稱為石炭),逐步用煤炭代替了木炭。西漢時,有的書中已有了開採煤炭和利用煤炭煉鐵的正式記載。這說明,煤炭也是冶金人的重要武器之一。
⑦ 中國在歷史上什麼時候進入鐵器時代
中國在公元前6世紀已出現了生鐵製品,而西藏高原地區的冶鐵技術亦是由中原傳專入屬.考古發現最早的鐵器屬於春秋時代,其中多數發現於湖南省長沙地區.戰國中期以後,出土的鐵器遍及當時的七國地區,應用到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各個方面,在農業、手工業部門中並已佔居主要地位,楚、燕等地區的軍隊,裝備基本上也以鐵制武器為主.西漢時期,應用鐵器的地域更為遼闊,器類、數量顯著增加,質量又有提高.東漢時期鐵器最終取代了青銅器.根據早期鐵器的金相檢驗,中國的塊煉鐵和生鐵可能是同時產生的.春秋末期到戰國初期,是戰國冶鐵史上的一個重要發展階段.此時早期的塊煉鐵已提高到塊煉滲碳鋼,白口生鐵已發展為展性鑄鐵.至遲到西漢中葉,灰口鐵、鑄鐵脫碳鋼興起,隨後又出現生鐵炒鋼(包括熟鐵)的新工藝.東漢時期,炒鋼、百煉鋼繼續發展,到南北朝時雜煉生鍒的灌鋼工藝問世.至此,具有中國特色的古代冶煉技術體系已基本建立.
從此以後的歷史上中國的工業就沒任何進步,一直到清朝都還在使用生鐵,不像西方用的是熟鐵.希望這個回答對你有幫助
⑧ 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建築房在中國開始於什麼時候
我國的鋼筋混凝來土結構自發展比較曲折,解放前幾乎是空白,60年代邊學習蘇聯的經驗邊完善提高,70年代自己動手搞科研,編規范;80年代規范的設計水準正力爭趕上世界先進水平。近30年來,我國在鋼筋混凝土基本理論與計算方法、可靠度與荷載分析、單層與多層廠房結構、高層建築結構、大板與升板結構、大跨度結構、結構抗震、工業化建築體系、電子技術在鋼筋混凝土結構中的應用和測試技術等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果,為修訂和制定有關規范和規程提供了大量的數據和科學依據。
⑨ 鋼筋從什麼時候引入中國的
52年的時候國家頒布螺紋鋼標準的。
鋼筋(Rebar)是指鋼筋混凝土用和預應力鋼專筋混凝土用鋼材,其橫截屬面為圓形,有時為帶有圓角的方形。包括光圓鋼筋、帶肋鋼筋、扭轉鋼筋。 鋼筋混凝土用鋼筋是指鋼筋混凝土配筋用的直條或盤條狀鋼材,其外形分為光圓鋼筋和變形鋼筋兩種,交貨狀態為直條和盤圓兩種。
光圓鋼筋實際上就是普通低碳鋼的小圓鋼和盤圓。變形鋼筋是表面帶肋的鋼筋,通常帶有2道縱肋和沿長度方向均勻分布的橫肋。橫肋的外形為螺旋形、人字形、月牙形3種。用公稱直徑的毫米數表示。變形鋼筋的公稱直徑相當於橫截面相等的光圓鋼筋的公稱直徑。鋼筋的公稱直徑為8-50毫米,推薦採用的直徑為8、12、16、20、25、32、40毫米。鋼種:20MnSi、20MnV、25MnSi、BS20MnSi。鋼筋在混凝土中主要承受拉應力。變形鋼筋由於肋的作用,和混凝土有較大的粘結能力,因而能更好地承受外力的作用。鋼筋廣泛用於各種建築結構。特別是大型、重型、輕型薄壁和高層建築結構。
⑩ 鋼筋時什麼時候進場的
在支模時,就開始進鋼筋了,進來後,要進行取樣送檢工作,復檢報告出來後,才能開始加工製作鋼筋的。模板驗收好後,就要上鋼筋綁扎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