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鋼筋保護層厚度檢測
基礎鋼筋混凝土保護層厚度為70mm是因為沒有墊層基礎梁是梁,保護層應該按照相應環境類別梁的保護層取值一般是40±0.000以下部分不全是基礎規范給基礎的定義是 基礎將結構所承受的各種作用傳遞到地基上的結構組成部分。
從《鋼筋混凝土設計規范》規定來看基礎鋼筋保護層厚度應從墊層頂面算起,且不應小於40mm。混凝土強度等級不大於C25時,表中保護層厚度數值應增加5mm。若使用年限為100年的結構,保護層取1.4倍則為不應小於56mm。
但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2010第8.2.1條及注尚未提到無墊層,在條文說明中只說「根據工程經驗基礎底面要求做墊層,基底保護層厚度仍取40mm。」,卻未肯定地提出本次修訂取消了「無墊層」。
(1)鋼筋保護層厚度檢測報告怎麼看擴展閱讀
從混凝土碳化、脫鈍和鋼筋銹蝕的耐久性角度考慮,不再以縱向受力鋼筋的外緣,而以最外層鋼筋(包括箍筋、構造筋、分布筋等)的外緣計算混凝土保護層的厚度。因此本次峐訂後的護層實際厚度比原規范實際厚度有所加大。
根據混凝土碳化反應的差異和構件的重要性,按平面構件(板、牆、殼)及桿狀構件(梁、柱、桿)分兩類確定保護層厚度;表中不再列入強度等級的影響,C30及以上統一取值,C25及以下均增加5mm。
Ⅱ 鋼筋保護層厚度檢測幾個點
鋼筋保護層厚度檢測
答:《混凝土結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50204—2002(2010版)
一、鋼筋安裝中有表5.5.2(鋼筋安裝位置的允許偏差和檢查方法)。其要檢查(不是檢測)項目中,有受力鋼筋保護層厚度允許偏差基礎±10mm,柱、梁±5mm,板、牆、殼±3mm。其註:2
表中梁類、板類構件上部縱向受力鋼筋保護層厚合格點率應達到90%及以上,且不得超過
表中數值的1.5倍尺寸偏差。
二、結構實體鋼筋保護層厚度檢驗。
只允許檢查梁類構件和板類構件。
E.0.4
鋼筋保護層厚度檢驗時,縱向受力鋼筋保護層厚的允許偏差,對梁類構件﹢10mm,
﹣7mm,對板類構件﹢8mm,﹣5mm。
E.0.5
對梁類、板類構件縱向受力鋼筋的保護層厚應分進行驗收。
結構實體鋼筋保護層厚度驗收合格應符合下列規定:
1、當全部鋼筋保護層厚度檢驗的合格點率為90%及以上時,鋼筋保護層厚度檢驗結果應判為合格;
2、當全部鋼筋保護層厚度檢驗的合格點率小於90%但不小80%,可再抽取相同構件進行檢驗;當按兩次抽樣總和計算的合格點率為90%及以上時,,鋼筋保護層厚度檢驗結果仍應判為合格;
3、每次抽樣檢驗結果中不合格點的最大偏差均不應大於本附錄
E.0.4
條規定允許偏差的1.5倍。
檢測合格率若低於規范要求是否需要報廢?
答:我認為應按《統一標准》,第5.0.6條處理了。
Ⅲ 鋼筋保護層厚度檢測方法
鋼筋保護層厚度採用鋼筋探測儀進行檢測。
檢測前,應對鋼筋探測儀進行預熱和調零內,調零時探頭容應遠離金屬物體。進行檢測前,宜結合設計資料了解鋼筋布置狀況。檢測時,應避開鋼筋接頭和綁絲,先對被測鋼筋進行初步定位。
將探頭有規律的在檢測面上移動,直至儀器顯示接受信號最強或保護厚度值最小時,此時探頭中心線與鋼筋軸線基本重合,即可讀出鋼筋保護層厚度。
(3)鋼筋保護層厚度檢測報告怎麼看擴展閱讀:
檢測時注意事項:
1、檢測前應根據檢測結構件所採用的混凝土,對電磁感應法鋼筋探測儀進行校準。
2、在檢測過程中,應經常檢查儀器是否偏離初始狀態並及時進行調零。
3、檢測時,檢測結果通常受鄰近的鋼筋影響,因此要正確的設置各項參數。
4、鋼筋位置確定後,設定鋼筋探測儀量程范圍及鋼筋公稱直徑,沿被測鋼筋軸線選擇相鄰影響較小的位置,並應避開鋼筋接頭和綁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保護層厚度
Ⅳ 鋼筋保護層厚度是怎樣確定的
在不同的環境中,如果結構不同,厚度也不同。房子的頂梁或柱子不應小於15毫米,這樣後牆就不能小於10毫米。
GB50010-2010《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8.2第102頁、11G101-1第54頁對「混凝土保護層的最小厚度」的說明:
1、混凝土保護層厚度是指最外層鋼筋外邊緣至混凝土表面的距離,適用於設計使用年限為50年的混凝土結構;
2、構件中受力鋼筋的保護層厚度不應小於鋼筋的公稱直徑;
3、設計使用年限為100年的混凝土結構,一類環境中,最外層鋼筋的保護層厚度不應小於表中數值的1.4倍;二、三類環境中,應採取專門的有效措施;
4、混凝土強度等級不大於C25時,表中保護層厚度數值應增加5;
5、基礎底面鋼筋的保護層厚度,有混凝土墊層時應從墊層頂面算起,且不應小於40mm。
Ⅳ 檢測鋼筋保護層厚度用什麼規范 合格率要求多少
(GB50204-2002)中第5.5.2(表)中的具體要求,合格率應達到90%以上。
結構實體鋼筋保護層厚度驗收合格還應符合下列規定:
1. 當全部鋼筋保護層厚度檢驗的合格點率為90%及以上時,鋼筋保護層厚度檢驗結果應判為合格;
2. 當全部鋼筋保護層厚度檢驗的合格點率小於90%但不小80%,可再抽取相同構件進行檢驗;
3. 當按兩次抽樣總和計算的合格點率為90%及以上時,,鋼筋保護層厚度檢驗結果仍應判為合格;
4. 每次抽樣檢驗結果中不合格點的最大偏差均不應大於本附錄 E.0.4 條規定允許偏差的1.5倍
首先明確一個定義何為鋼筋保護層,混凝土構件中最外層鋼筋到混凝土結構邊緣的距離就是鋼筋保護層厚度,按照《混凝土鋼筋檢測技術規程》(JGJ/T152-2008)、《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4-2015雙標准檢測方法用以確定。
2、 對照圖紙確定被檢測部位鋼筋規格,例如剪力牆鋼筋豎向鋼筋
8@200,保護層厚度為15mm那麼牆體鋼筋間距保護層厚度合格標准為保護層合格範圍為[18~28] mm (計算過程:保護層偏差范圍[-5,5]mm,而剪力牆的豎向鋼筋的保護層標准值應為保護層厚度加上水平筋直徑也即是15+8=23 mm,扣除偏差[-5,5]就是[18~28 ]mm為合格)。
3、 利用鋼筋掃描儀進行牆體鋼筋保護層檢測,並在圖紙相應位置做出標識,檢測方向及位置標識。
4、 每測一組均應及時記錄,並把檢測檢測數據填寫在提前准備好實測表格里,把為合格點進行標識,最終計算出保護層的合格率。
Ⅵ 鋼筋保護層厚度檢測操作步驟
第9.2.2條處於一類環境且由工廠生產的預制構件,當混凝土強度等級不低於時,其保護層厚度可按本規范表9.2.1中規定減少5mm,但預應力鋼筋的保護層厚度不應小於15mm;處於二類環境且由工廠生產的預制構件,當表面採取有效保護措施時,保護層厚度可按本規范表9.2.1中一類環境數值取用。
預制鋼筋混凝土受彎構件鋼筋端頭的保護層厚度不應小於10mm;預制肋形板主肋鋼筋的保護層厚度應按梁的數值取用。
第9.2.3條板、牆、殼中分布鋼筋的保護層厚度不應小於本規范表9.2.1中相應數值減10mm,且不應小於10mm;梁、柱中箍筋和構造鋼筋的保護層厚度不應小於15mm。
第9.2.4條當梁、柱中縱向受力鋼筋的混凝土保護層厚度大於40mm時,應對保護層採取有效的防裂構造措施。
處於二、三類環境中的懸臂板,其上表面應採取有效的保護措施。
第9.2.5條對有防火要求的建築物,其混凝土保護層厚度尚應符合國家現行有關標準的要求。
處於四、五類環境中的建築物,其混凝土保護層厚度尚應符合國家現行有關標準的要求。
第10.1.2條國家標准 GB50204—2002《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規定必須對重要部位進行結構實體檢驗,主要檢驗混凝土強度和鋼筋保護層厚度。鋼筋保護層厚度檢驗,需要對重要構件,特別是懸挑梁和板構件,以及易發生鋼筋位移、易露筋的部位,採用非破損(用先進的鋼筋保護層厚度測定儀)或局部破損的方法檢驗。此時,縱向受力鋼筋保護層厚度的允許偏差,對梁類構件為-7~+10mm;對板類構件為-5~+8mm。鋼筋保護層厚度檢驗的合格點率為 90%及以上時為合格。當合格點率小於 90%,但不小於 80%,可再抽取相同數量的構件檢驗,當兩次抽減總和計算的合格點率為 90%及以上時才能判為合格。且每次抽樣結果中不合格點的最大偏差均不應大於允許偏差的1.5倍。
Ⅶ 鋼筋保護層厚度檢測試驗報告什麼時候做啊急,
鋼筋保護層厚度檢測是混凝土結構子分部工程驗收的『結構實體檢驗』內容之一,一般都在主體結構分部驗收之前,由監督站指派有一定權威的監測站到現場檢測,未獲得合格報告之前,主體結構驗收是不夠條件的。
Ⅷ 結構實體鋼筋保護層厚度檢驗報告如何填寫
保護層厚度偏差為四分之一保護層厚度偏差,利用捲尺測量,一般90%合格就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