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線材的脫碳層國家標准有規定嗎有的話標准號是多少謝謝
我想樓主問的是對於脫碳層深度有沒有轎改殲國標,而不是測定方法吧,線材閉沖中國標GB/T5953和GB/T6478都殲拍有說明的
⑵ 35鋼螺絲淬火脫碳要求
第一、採用快速加熱。比如感應加熱。
第二、加熱過程中有保護氣氛。
脫碳是鋼加熱時表面碳含量降低的現象。脫碳的過程就是鋼中碳在高溫下與氫或氧發生作用生成甲烷或一氧化碳。其化學方程式如下;
2Fe3C+O26Fe+2CO
Fe3C+2H23Fe+CH4
Fe3C+H2O3Fe+CO+H2
Fe3C+CO23Fe+2CO
這些反應是可逆的,即氫、氧和二氧化碳使鋼脫碳,而甲烷和一氧化碳則使鋼增碳。
脫碳是擴散作用的結果,脫碳時一方面是氧向鋼內擴散;另一方面鋼中的碳向外擴散。從最後的結果看,脫碳層只在脫碳速度超過氧化速度時才能形成。當氧化速度很大時,可以不發生明顯的脫碳現象,即脫碳層產生後鐵即被氧化而成氧化鐵皮。因此,在氧化作用相對較弱的氣氛中,可以形成較深的脫碳層。
變壓器硅鋼片要求合碳量盡量低,除在冶煉上應加以控制外,在鍛軋加熱時還應利用脫碳現象,使碳含量進一步下降,從而獲得容易磁化的性能。但對大多數鋼來說,脫碳會使其性能變壞,故均視為缺陷。特別是高碳工具鋼、軸承鋼、高速鋼及彈簧鋼,脫碳更是一種嚴重的缺陷。
脫碳層的組織特徵:脫碳層由於碳被氧化,反映在化學成分上其含碳量較正常組織低;反映在金相組織上其滲碳體(Fe3C)的數量較正常組織少;反映在力學性能上其強度或硬度較正常組織低。
鋼的脫碳層包括全脫碳層和部分脫碳層(過渡層)兩部分。部分脫碳層是指在全脫碳層之後到鋼含碳量正常的組織處。在脫碳不嚴重的情況下,有時僅看到部分脫碳層而沒有全脫碳層。
關於脫碳層深度可根據脫碳成分、組織及性能的變化,採用多種方法測定。例如逐層取樣化學分析鋼的含碳量,觀察鋼的表面到心部的金相組織變化,測定鋼的表層到心部的顯微硬度變化等等。實際生產中以金相法測定鋼的脫碳層最為普遍。
(二)脫碳對鋼性能的影響
1.對鍛造和熱處理等工藝性能的影響
1)2Cr13不銹鋼加熱溫度過高,保溫時間過長時,能促使高溫δ鐵素體在表面過早的形成,使鍛件表面的塑性大大降低,模鍛時容易開裂。
2)奧氏體錳鋼脫碳後,表層將得不到均勻的奧氏體組織。這不僅使冷變形時的強化達不到要求,而且影響耐磨性,還可能由於變形不均勻產生裂紋。
3)鋼的表面脫碳以後,由於表層與心部的組織不同和線膨脹系數不同,因此淬火時所發生的不同組織轉變及體積變化將引起很大的內應力,同時表層經脫碳後強度下降,甚至在淬火過程中有時使零件表面產生裂紋。
2.對零件性能的影響
對於需要淬火的鋼,脫碳使其表層的含碳量降低,淬火後不能發生馬氏體轉變,或轉變不完全,結果得不到所要求的硬度。
零件上不加工的部分(黑皮部分)脫碳層全部保留在零件上,這將使性能下降。而零件的加工面上脫碳層的深度如在機械加工餘量范圍內,可以在加工時切削掉;但如超過加工餘量范圍,脫碳層將部分保留下來,使性能下降。有時因為鍛造工藝不當,脫碳層局部堆積,機械加工時將不能完全去掉而保留在零件上,引起性能不均,嚴重時造成零件報廢。
(三)影響鋼脫碳的因素
影響鋼脫碳的因素有鋼料的化學成分,加熱溫度,保溫時間和煤氣成分等。
1.鋼料的化學成分對脫碳的影響
鋼料的化學成分對脫碳有很大影響。鋼中含碳量愈高脫碳傾向愈大W、Al、Si、Co等元素都使鋼脫碳傾向增加;而 Cr、Mn等元素能阻止鋼脫碳。
2.加熱溫度的影響
隨著加熱溫度的提高,脫碳層的深度不斷增加。一般低於1000℃時,鋼表面的氧化皮阻礙碳的擴散,脫碳比氧化慢,但隨著溫度升高,一方面氧化皮形成速度增加;另一方面氧化皮下碳的擴散速度也加快,此時氧化皮失去保護能力,達到某一溫度後脫碳反而比氧化快。例如GC15鋼在1100~1200℃溫度下發生強烈的脫碳現象。
3.保溫時間和加熱次數的影響
加熱時間越長,加熱火次愈多,脫碳層愈深,但脫碳層並不與時間成正比增加。例如高速鋼的脫碳層在1000℃加熱0.5h,深度達0.4mm;加熱4h達1.0mm;加熱12h後達1.2mm。
4.爐內氣氛對脫碳的影響
在加熱過程中,由於燃料成分,燃燒條件及溫度不同,使燃燒產物中含有不同的氣體,因而構成不同的爐內氣氛,有氧化性的也有還原性的。他們對鋼的作用是不同的。氧化性氣氛引起鋼的氧化與脫碳,其中脫碳能力最強的介質是H2O(汽),其次是CO2與O2,最後是H2;而有些氣氛則使鋼增碳,如 CO和 CH4。爐內空氣過剩系數α大小對脫碳也有重要的影響:當α過小時、燃燒產物中出現H2,在潮濕的氫氣內的脫碳速度隨著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大。因此,在煤氣無氧化加熱爐中加熱,當爐氣中含H2O較多時,也要引起脫碳;當α過大時,由於形成的氧化皮多,阻礙著碳的擴散,故可減小脫碳層的深度。在中性介質中加熱時,可使脫碳最少。
(四)防止脫碳的對策
防止脫碳的對策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工件加熱時,盡可能地降低加熱溫度及在高溫下的停留時間;合理地選擇加熱速度以縮短加熱的總時間;
2)造成及控制適當的加熱氣氛,使呈現中性或採用保護性氣體加熱,為此可採用特殊發計的加熱爐(在脫氧良好的鹽浴爐中加熱,要比普通箱式爐中加熱的脫碳傾向為小);
3)熱壓力加工過程中,如果因為一些偶然因素使生產中斷,應降低爐溫以待生產恢復,如停頓時間很長,則應將坯料從爐內取出或隨爐降溫;
4)進行冷變形時盡可能地減少中間退火的次數及降低中間退火的溫度,或者用軟化回火代替高溫退火。進行中間退火或軟化回火時,加熱應在保護介質中進行;
5)高溫加熱時,鋼的表面利用覆蓋物及塗料保護以防止氧化和脫碳;
6)正確的操作及增大工件的加工餘量,以使脫碳層在加工時能完全去掉。
⑶ 鋼材的型材檢測標準是遵循哪些標准
與鋼相比,拉擠玻璃鋼型材不僅強度高、質量輕,尤其重要的是具有優異的耐腐蝕回性能,從而改答變了玻璃鋼在防腐行業中只能作為零部件、管道及容器的角色,發揮了更多領域中代替鋼材的作用,為在腐蝕環境中的建築物、構築物的防護提供了一條新的途徑。
拉擠玻璃鋼型材的主要原料有:玻璃纖維無捻粗紗,玻璃纖維連續氈及各種玻璃纖維織物,合成樹脂及相應的助劑、填料、顏料等。
拉擠玻璃鋼型材的生產工藝流程是:粗紗、織物等的預浸(製成預浸料);連續拉擠通過加熱的模具並固化成型;冷卻後定長切割;產品包裝。整個生產過程為一自動化、連續化的過程。生產速度一般為0.1~0.8m/min;型材或中空型材的最大截面輪廓尺寸為1000mmX 300mm。
拉擠玻璃鋼型材截面中,中央是徑向排列的玻璃纖維,其拉伸強度比預應力鋼筋的拉伸強度要強得多。合成樹脂作為黏結劑和耐腐蝕層,連續氈與玻璃纖維織物按設計鋪放,以提供緯向強度。在鹼和氯離子的作用下,纖維增強塑料材料的耐久性大大優於常規鋼材
⑷ 熱處理後碳素鋼表面脫碳層厚度
在0.5毫米以內。
熱處理表面脫碳層與加熱時間和加熱溫度有關,通常結構鋼件加熱溫度在860℃左右,到溫保溫時間2小時以內,熱處理表面脫碳層應該在0.5毫米以內。
控制脫碳層厚度禪猛一般要小於加工餘量,否則,會賀差橋造成工件表面硬慶喚度降低,工件報廢。對購買的原材料一般有脫碳深度要求,一般按材料尺寸的0.5%。
⑸ 鋼材的國標允許偏差
標准化外徑允許偏差 D1 ±1.5%,最小±0.75 mm D2 ±1.0%。
最小±0.50 mm D3 ±0.75%.最小±0.30 mm D4 ±0.50%。
1、結構用於無縫鋼管:GB/T8162-2008 管道、容器、設備結構用管(GB/T8162-2008) 標准:GB/T8162-2008。
用途:用於製造管道、容器、設備。
2、管件及鋼結構標准:Q/CG46.2-1996
用途:適用於結構用一般無縫鋼管等。
⑹ 脫碳層厚度的國家標準是多少
1、GBT 224-2008有鋼的脫碳層深度測定法 ,但是脫碳層厚度國家標准里沒有規定,判定標準是不影響產品使用性能作為依據的。
2、脫碳是鋼加熱時表面碳含量降低的現象。脫碳的過程就是鋼中碳在高溫下與氫或氧發生作用生成甲烷或一氧化碳。
3、國家標準是指由國家標准化主管機構批准發布,對全國經濟、技術發展有重大意義,且在全國范圍內統一的標准。國家標準是在全國范圍內統一的技術要求,由國務院標准化行政主管部門編制計劃,協調項目分工,組織制定(含修訂),統一審批、編號、發布。法律對國家標準的制定另有規定的,依照法律的規定執行。國家標準的年限一般為5年,過了年限後,國家標准就要被修訂或重新制定。此外,隨著社會的發展,國家需要制定新的標准來滿足人們生產、生活的需要。因此,標準是種動態信息。下面是關於國家標準的介紹。
⑺ 軸承鋼鍛造後脫碳層能有多深
我認為你提的這個問題;軸承鋼鍛造後的脫碳層有多深,這個應該與鍛造明皮碼的工藝有關比如說如果鍛造過程中保溫時間過長或溫度過高就會加劇零件的脫碳,脫碳層就會變深,如果您的車削加工量小的話,就有可能把脫碳層遺留到熱處理工序去。如果鍛造工藝控制合理的話經粗車一般是能夠將脫碳層去除 的。脫碳激哪層這個問題要在鍛造握爛工藝中去控制。如果想驗證粗車後的工件是否還存在脫碳就需要做進一步的化驗分析。 我說的不一定正確不足之處望各位多多指點。謝謝
⑻ 鋼材國家標準是什麼
GB/T 700-2006 碳素結構鋼,45# 在GB/T 699中Q235、195、215、255、275在GB/T700中。產品形態不同,還要附加執行不同的標准。如鋼板要增加GB/T3274的要求,型鋼要增加GB/T706的要求。
1. 起重機鋼軌(GB3426-82) 10. 碳素焊條鋼盤條(GB3429-82)
2. 鐵路鋼軌(GB2585-81) 11. 橋梁用結構鋼[YB(T)10-81]
3. 輕軌(GB11264-89) 12. 橋梁建築用熱軋碳素鋼(GB714-65)
4. 熱軋鋼筋(GB1499-84) 13. 電焊錨鏈用鋼(YB897-85)
5. 預應力混凝土用熱處理鋼筋(GB4463-84) 14. 礦用鋼(GB3414-82)
6. 冷鐓鋼(YB534-65) 15. 農用復合鋼(GB1199-75)
材料介紹
鋼材(Steel):是鋼錠、鋼坯或鋼材通過壓力加工製成所需要的各種形狀、尺寸和性能的材料。
鋼材是國家建設和實現四化必不可少的重要物資,其應用廣泛、品種繁多,根據斷面形狀的不同、鋼材一般分為型材、板材、管材和金屬製品四大類,又分為重軌、輕軌、大型型鋼、中型型鋼、小型型鋼、鋼材冷彎型鋼,優質型鋼、線材、中厚鋼板、薄鋼板、電工用硅鋼片、帶鋼、無縫鋼管鋼材、焊接鋼管、金屬製品等品種。
⑼ 使用金相法脫碳層的判斷依據有哪些
近日,由鋼鐵研究總院、首鋼集團有限公司、北京中實國金國際實驗室能力驗證有限公司等單位共同研發完成的《鋼的脫碳層深度測定法系列標准研製應用及能力驗證設計實施》項目獲得2019年冶金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致命缺陷 亟需修訂
表面脫碳是鋼鐵材料特別是中高碳鋼的常見缺陷,嚴重降低服役壽命,造成工件早期失效,脫碳層深度測定是許多鋼鐵產品的常規必檢項目。
隨著測試技術進步和新鋼種、新工藝的不斷出現,原有標准體系已不能完全滿足使用要求,必須通過系統技術創新進行標准修訂。
方法突破 實力驗證
本項目深入研究了脫碳層深度測定各種方法,並設計實施能力驗證項目,歷經11年,取得以下成果:
針對現有測試方法(金相法、硬度法),新增典型組織服片、不同產品典型取樣方法圖、操作要點參數及適用性說明等,顯著改善了測試結果的准確性和一致性;針對常規金相法難以測定的中高碳馬氏體、貝氏體鋼,開發了電子探針測定脫碳層深度的新方法;針對脫碳層低於100um的汽車板等產品,開發了輝光光譜新方法;最終形成滿足不同鋼材產品檢驗要求的系統完善的脫碳層深度測定方法體系,並寫入了國際標准。
GB/T13298 《金屬顯微組織檢驗方法》是金相法測定脫碳的基礎,也是電子探針和顯微硬度法制樣的依據,是脫碳層深度測定標准體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本項目完成了GB/T13298的修訂,新增取樣方向圖、組織顯示新方法,為脫碳層試樣合理選取制備、脫碳層組織清晰顯示、邊界准確識別提供了全方位的保證;新增圖像採集校準、定量金相分析,建立了數字金相照片和樣品顯微組織的對應關系,保證了金相法測定脫碳層深度結果的准確性。以此為基礎,制定了ISO/TR20580《金相試樣的制備》,填補了IS0標准體系中金相制樣方法的空白。
在國內外首家設計實施"鋼的脫碳層深度測定"能力驗證項目,成功制備彈簧鋼、碳素鋼和軸承鋼脫碳層能力驗證實物樣品,其中碳素鋼樣品成為中國材料與試驗團體標准委員會(CSTM)首批公布的質控樣品之一。
揚名國際 效益顯著
該項目完成國家標准2項、國際標准1項、ISO技術報告1項,授權專利3項、授權計算機軟體著作權1項,形成質控樣品1套。修訂了1S03887: 2017《鋼脫碳層深度測定法》和GB/T224《鋼的脫碳層深度測定法》。
作為國內脫碳層能力驗證項目的唯一提供者, 設計鋼的脫碳層深度的能力驗證統計技術及結果評價方案,形成"能力驗證服務和管理系統"計算機軟體著作權,2009年至今共組織9次能力驗證,國內外參加實驗室776家次,結果滿意率平均89.3%,其中德國、加拿大、埃及等國參加達到了國際間實驗室驗證比對效果。
與此同時,鋼的脫碳層深度測定法系列標准研製提高了整個標准體系的先進性,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設計實施能力驗證項目,為相關產品質量控制及工藝改進提供檢驗支撐,社會效益
⑽ 軸承鋼的技術標准有哪些要求
軸承鋼生產主要執行GB/T18254-2002標准和適應於精鍛軸承用戶要求的萊鋼GCr15JD質量協議,其中GCr15JD協議質量要求嚴於GB/T18254-2002標准,GCr15JD要求氧含量≤10ppm、中心偏析級別≤1.0級、成分控制、定尺和尺寸偏差等均嚴於GB/T18254-2002標准。
軸承在工作時承受著極大的壓力和摩擦力,所以要求軸承鋼有高而均勻的硬度和耐磨性,以及高的彈性極限。對軸承鋼的化學成分的均勻性、非金屬夾雜物的含量和分布、碳化物的分布等要求都十分嚴格,是所有鋼鐵生產中要求最嚴格的鋼種之一。1976年國際標准化組織ISO將一些通用的軸承鋼號納入國際標准,將軸承鋼分為:全淬透型軸承鋼、表面硬化型軸承鋼、不銹軸承鋼、高溫軸承鋼等四類共17個鋼號。
有的國家增加一個類別為特殊用途的軸承鋼或合金。我國已納入標準的軸承鋼分類方法與ISO相似,分別對應為高碳鉻軸承鋼、滲碳軸承鋼、不銹耐蝕軸承鋼、高溫軸承鋼四大類。近五十年來我國還在軸承鋼鋼種及其軸承用材料方面,如無鉻軸承鋼、中碳軸承鋼、特殊用途軸承鋼及合金、金屬陶瓷等取得了很大的進展。
一、基本要求
根據以上對軸承用鋼的基本要求,對軸承用鋼的冶金質量提出以下的基本要求;
①嚴格的化學成分要求。
一般軸承用鋼主要是高碳鉻軸承鋼,即含碳量1%左右,加入1.5%左右的鉻,並含有少量的錳、硅元素的過共析鋼。鉻可以改善熱處理性能、提高淬透性、組織均勻性、回火穩定性,又可以提高鋼的防銹性能和磨削性能。
但當鉻含量超過1.65%時,淬火後會增加鋼中殘余奧氏體,降低硬度和尺寸穩定性,增加碳化物的不均勻性,降低鋼的沖擊韌性和疲勞強度。為此,高碳鉻軸承鋼中的含鉻量一般控制在1,65%以下。只有嚴格控制軸承鋼中的化學成分,才能通過熱處理工序獲得滿足軸承性能的組織和硬度。
②較高的尺寸精度要求,對於使用在高速鐓鍛機上鍛造的熱軋退火棒料,應該對其尺寸精度有更高的要求。
滾動軸承用鋼要求鋼材尺寸精度較高,這是因為大部分軸承零件都要經過壓力成型。為了節省材料和提高勞動生產率,絕大部分軸承套圈都是經過鍛造成型,鋼球是經過冷鐓或熱軋成型,小尺寸的滾子也是經過冷鐓成型。如果鋼材的尺寸精度不高,就無法精確地計算下料尺寸和重量,而不能保證軸承零件的產品質量,也容易造成設備和模具的損壞。
③特別嚴格的純潔度要求。
鋼的純潔度是指鋼中所含非金屬夾雜物的多少,純潔度越高,鋼中的非金屬夾雜物越少。軸承鋼中的氧化物、硅酸鹽等有害夾雜物是導致軸承早期疲勞剝落、顯著降低軸承壽命的主要原因。特別是脆性夾雜物危害最大,由於在加工過程中容易從金屬基體上剝落下來,嚴重影響軸承零件精加工後的表面質量。因此,為了提高軸承的使用壽命和可靠性,必須降低軸承鋼中夾雜物的含量。
④嚴格的低倍組織和顯微(高倍)組織要求。
軸承鋼的低倍組織是指一般疏鬆、中心疏鬆和偏析,顯微(高倍)組織包括鋼的退火組織、碳化物網狀、帶狀和液析等。碳化物液析硬而脆,它的危害性與脆性夾雜物相同。網狀碳化物降低鋼的沖擊韌性,並使之組織不均勻,在淬火時容易變形與開裂。帶狀碳化物影響退火和淬火回火組織以及接觸疲勞強度。低、高倍組織的優劣對滾動軸承的性能和使用壽命有很大的影響,所以,在軸承材料標准中對低、高倍組織有著嚴格的要求。
⑤特別嚴格的表面缺陷和內部缺陷要求。
對軸承鋼而言,表面缺陷包括裂紋、夾渣、毛刺、結疤、氧化皮等,內部缺陷包括縮孔、氣泡、白點、嚴重的疏鬆和偏析等。這些缺陷對於軸承的加工、軸承的性能和壽命有很大的影響,在軸承材料標准中明確規定不允許出現這些缺陷。
⑥嚴格的碳化物不均勻性要求。
在軸承鋼中,如果出現嚴重的碳化物分布不均勻,則在熱處理加工過程中就容易造成組織和硬度的不均勻,鋼的組織不均勻性對接觸疲勞強度有較大的影響。另外,嚴重的碳化物不均勻性還容易使軸承零件在淬火冷卻時產生裂紋,碳化物不均勻性還會導致軸承的壽命降低因此,在軸承材料標准中,對不同規格的鋼材均有明確的特別要求。
⑦嚴格的表面脫碳層深度要求。
在軸承材料標准中對鋼材表面脫碳層有著嚴格的規定,如果表面脫碳層超出標準的規定范圍,且在熱處理前的加工過程中又沒有將其全部清除掉,則在熱處理淬火過程中就容易產生淬火裂紋,造成零件的報廢。
⑧其他要求。
在軸承鋼材料標准中還對軸承鋼的冶煉方法、氧含量、退火硬度、斷口、殘余元素、火花檢驗、交貨狀態、標識等有嚴格的要求。
二、性能要求
為了滿足以上對動軸承的性能的要求,對軸承鋼材料提出了以下一些基本的性能要求:
1)高的接觸疲勞強度,
2)熱處理後應具有高的硬度或能滿足軸承使用性能要求的硬度,
3)高的耐磨性、低的摩擦系數,
4)高的彈性極限,
5)良好的沖擊韌性和斷裂韌性,
6)良好的尺寸穩定性,
7)良好的防銹性能,
8)良好的冷、熱加工性能。
三、製造要求
夾雜物的含量和鋼中氧含量密切相關,氧含量越高,夾雜物數量就越多,壽命就越短。
夾雜物和碳化物粒徑越大、分布越不均勻,使用壽命也越短,而它們的大小、分布狀況與使用的冶煉工藝和冶煉質量密切相關,生產軸承鋼的主要工藝是連鑄以及電爐冶煉+電渣重熔工藝冶煉,還有少量採用真空感應+真空自耗的雙真空或+多次真空自耗等工藝來提高軸承鋼的質量。
對軸承鋼的冶煉質量要求很高,需要嚴格控制硫、磷、氫等含量以及非金屬夾雜物和碳化物的數量、大小和分布狀況,因為非金屬夾雜物和碳化物的數量、大小和分布狀況對軸承鋼的使用壽命影響很大,往往軸承的失效就是在大的夾雜或碳化物周圍產生的微裂紋擴展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