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港珠澳大橋作為世界上跨度最大、長度最長的橋,它的橋墩是怎麼打地基的
中國一直被其他國家稱為基建狂魔,因為不管是建房子建樓還是建大橋,速度都是非常快的,並且建的非常好,經常能夠給人們帶來奇跡。在2018年10月份的時候,港珠澳大橋開始運營,這個橋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也是長度最長的一個橋。大家在感嘆這個奇跡的同時,也非常疑惑,這些橋下面的橋墩是怎麼打地基的,畢竟下面是一片海。
所以這座港珠澳大橋最終用的是打樁法,這種建造方式是要先利用打樁船,然後在合適的水域把一個巨型的裝鈔到海底的岩石裡面去。雖然大家在外面看的時候覺得每一個橋墩都非常細,但是其實每一個橋墩的下面都有很多個樁在進行支撐,這樣橋墩才有足夠的承載能力。港珠澳大橋一共用了224個橋墩,每一個橋墩的價格最少也不會少於500萬人民幣,所以這座大橋最後花了1,300億,確實是一個非常宏偉的工程。
⑵ 港珠澳大橋一共多長
港珠澳大橋一共55km。
2018年底,經過6年籌備、9年建設,全長55公里的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這一超級工程集橋梁、隧道和人工島於一體,其建設難度之大,被譽為橋梁界的「珠穆朗瑪峰」。它的建成,不僅標志著中國從橋梁大國走向橋梁強國,也意味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正式駛入快車道。
港珠澳大橋是目前內地建設標准最高的橋梁,設計使用壽命120年,抗台風16級,主梁用鋼達42萬噸(可建60座埃菲爾鐵塔),橋墩共計224個,淺水區橋墩間距85米,深水區橋墩間距110米。
在港珠澳大橋上,三地口岸由三地政府各自負責設立和管理,均位於各自屬地內。其中,因為地理位置的便利性,珠海和澳門口岸在同一人工島上,由廊橋相連,採取「合作查驗、一次放行」的創新模式。
路面的設備設施:
港珠澳大橋瀝青混凝土路面使用壽命標准為15年,瀝青混凝土厚約7厘米,且分為澆築式層和表面層兩層,其中3厘米的澆築式瀝青為重要成分。
該部分瀝青為國外進口的天然湖底瀝青,由石料按不同比例與瀝青混合而成;孔隙小,水分不會對鋼板產生侵蝕,對鋼板形成二次保護;協同變形能力好,可隨著鋼箱梁進行同步變形,與上層的普通瀝青粘結;鋪設時由攪拌車邊加熱邊攪拌,使其溫度不低於230℃。
⑶ 港珠澳大橋用的鋼材有哪些特殊地方
港珠澳大橋是一座連接香港、珠海和澳門的巨大橋梁,在促進香港、澳門和珠江三角洲西岸地區經濟上的進一步發展具重要的戰略意義。
港珠澳大橋全長為49.968公里,主體工程「海中橋隧」長35.578公里,設計時速為100公里。
港珠澳大橋主體建造工程於2009年12月15日開工建設,一期計劃於2018年12月完成,大橋投資超1000多億元,約需9年建成。
主體橋梁鋼結構部分
港珠澳大橋主體橋梁工程全長約22.9km,東自西人工島結合部非通航孔橋深水區非通航孔橋的分界墩起(K13+413),西至拱北/明珠附近的海中填築的珠海/澳門口岸人工島止(K35+890),其中CB01、CB02合同段起於島隧工程結合部非通航孔橋西端,起點樁號為K13+413,經深水區非通航孔橋、青州航道橋、江海直達船航道橋,止於淺水區非通航孔橋,終點樁號為K29+237,全長約15.824km。其中CB01、CB02合同段施工單位分別為武船重工有限公司、中鐵山橋有限公司。
主體橋梁土建部分
港珠澳大橋主橋自珠海拱北對開的珠澳口岸人工島伸展至粵港分界線,全長29.6公里,採用雙向6車道的橋隧結合方案,其中穿越伶仃西航道和銅鼓航道段約6.7公里採用隧道方案,其餘路段約22.9公里採用橋梁方案。為實現橋隧轉換和設置通風井,主體工程隧道兩端各設置一個海中人工島。本次簽約的就是其中6.7公里的海底隧道和兩個隧道人工島部分。
據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相關專家介紹,人工島和隧道設計施工要解決一系列世界級難題,比如島隧要怎樣無縫接合,長達6.7公里的超長隧道里要如何通風、保證安全,復雜海洋條件下,預制的沉管要怎麼浮運和沉放。為此,國家交通運輸部組織的「港珠澳大橋跨海集群工程建設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項目已正式列入國家科技支撐計劃,並有41位中外橋梁、隧道專家被聘為港珠澳大橋技術專家組成員。
承擔世界上最長的沉管隧道的施工圖設計和施工的,是以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為牽頭人的聯合體,據介紹,該聯合體由施工團隊和設計團隊兩部分組成,陣容可謂華麗: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艾奕康有限公司和上海城建(集團)公司組成施工團隊,其中前兩者為世界500強企業,後者為中國建築業500強。設計團隊由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丹麥科威國際咨詢公司(COWI A/S)、上海市隧道工程軌道交通設計研究院及中交第四航務工程勘察設計院有限公司組成。
據介紹,目前島隧工程開工前的各項工作已准備就緒,上百名管理人員和設計團隊已逐步到位,施工設備已陸續進場,預計將於2018年底建成。
人工島
位於珠海拱北灣南側的珠澳口岸人工島,是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與珠海、澳門兩地的銜接中心。大橋建成後,珠海、澳門兩地的口岸均設在這座工程總投資約23億元人民幣的人工填海築成的「人工島」上。相關負責人介紹,港珠澳大橋珠澳口岸人工島填海工程包括幾大部分,即人工島護岸、陸域形成、地基處理及海巡交通船碼頭等。工程填海面積208.87萬平方米,護岸長6079.344米。項目完成後,形成的陸域標高為+4.8米,可抵禦珠江口300年一遇的洪潮。人工島將成為集交通、管理、服務、救援和觀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運營中心,並設置觀景平台供遊客觀景攬勝。
由於填海工程前一階段水面標志物不多,市民對港珠澳大橋珠澳口岸人工島建設缺乏感觀認識,感覺不到海底發生的變化。施工人員介紹,從2010年8月4日起,人工島浮出水面後,將一天天「長大」。隨著堤心拋石成功拋出水面,標志著工程重要節點完成,將形成整個護岸初步輪廓,工程也從水下施工逐漸轉上水面,形成海上施工掩護,為人工島內回填砂階段施工創造條件。
人工島工程自2009年12月動工,總工期為108個月。截至2010年8月4日,人工島東、南護岸挖泥已完成約278萬立方米,拋填堤心石完成約95萬立方米,四腳空心方塊預制約9000塊。並完成分隔圍堰、臨時圍堰鋪設土工布、土工格柵等約17萬平方米。與此同時,還充填沙袋約6萬立方米,施打塑料排水板約13萬米。經過施工人員努力,已完成整個人工島工程總量的10%,計劃2018年12月竣工。
⑷ 向中國製造致敬!「國之重器」港珠澳大橋是如何煉成的
港珠澳大橋於2018年10月24日上午九時正式通車。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個它稱為新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國之重器究竟是怎樣煉成的。
這樣一座雄偉的工程,作為我們的國之重器,是值得我們民族驕傲的,中國製造不再是低端的廉價勞動力的代名詞,這個詞再一次創新了世界建造史,開創了另一項豐功偉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