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碳14斷代法可以用來干什麼
以判定完全相同的地域環境下,兩件物品中哪個更古老。
碳十四斷代法,又稱碳十四年代測定法或放射性碳定年法,是根據碳十四衰變的程度來計算出樣品大概年代的一種測量方法。這一原理通常用來測定古生物化石的年代。
碳14斷代法的來源:
1949年美國化學家威拉得·利比宣布發明了放射性碳素斷代法,由於碳十四的半衰期為5730年,正負誤差 40 年,所以可以測定的時間范圍在 58000年 至 62000年。
由於時間范圍足夠長,且沒有放射性,非常適用於人類學考古。威拉得·利比因此獲得1960年諾貝爾化學獎。
Ⅱ 碳14斷代法可以用來
D會製造陶器。
碳十四斷代法(Carbon-14 dating),又稱「碳—14年代測定法」或「放射性碳定年法(Radiocarbon dating)」,回是根據答碳14的衰變程度來計算出樣品的大概年代的一種測量方法,這一原理通常用來測定古生物化石的年代。1940年代,碳十四斷代法由時任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威拉得·利比(Willard Frank Libby)發明,威拉得·利比因此獲得1960年諾貝爾化學獎。
1949年美國化學家威拉得·利比(Willard Libby,1908-1980)宣布發明了放射性碳素(C14)斷代法,又稱為 C14 測年法,由於 C14 的半衰期(消耗一半所花費的時間)為 5730 年,正負誤差 40 年,所以可以測定的時間范圍在 58,000 至 62,000年。絕對不是某些反對進化論的宗教分子理解的只能推斷的范圍等於半衰期。由於時間范圍足夠長,且沒有放射性用於人類學考古足夠了。
如果需要更古老的測定,完全可以用其他半衰期更長的放射性元素。
Ⅲ 碳-14斷代法可以用來
碳-14斷代法這一原理通常用來測定古生物化石的年代,判定完全相同地域環境下的兩件物品中哪個更古老。
根據碳14的衰變程度來計算出樣品的大概年代的一種測量方法;1940年代,碳十四斷代法由時任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威拉得·利比(Willard Frank Libby)發明,威拉得·利比因此獲得1960年諾貝爾化學獎。
(3)碳鋼14斷代法可以採用什麼擴展閱讀:
生物體在活著的時候會因呼吸、進食等不斷地從外界攝入碳十四,最終體內碳十四與碳十二的比值會達到與環境一致 (該比值基本不變),當生物體死亡時,碳十四的攝入停止,之後因遺體中碳十四的衰變而使遺體中的碳十四與碳十二的比值發生變化。
通過測定碳十四與碳十二的比值就可以測定該生物的死亡年代。目前在人體中,碳占整個身體質量的18%。生物體的每克碳內含有大約500億個碳14原子,其中每分鍾大約有10個碳14原子衰變
Ⅳ 超過5730年的文物用碳14無法測定如何斷代
樹木年輪斷代、珊瑚體年層斷代、湖泊紋泥斷代、冰層年代法,骨化石含氟量斷代。
a,放射性碳素斷代
利用死亡生物體中碳-14不斷衰變的原理進行斷代的技術.它是考古上應用最廣泛的一種測定年代的方法.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利比1949年開始用於考古年代測定.常用的標本有木炭,炭化的種子,果實,骨頭,毛發,貝殼等,以木炭最為理想.又分常規法和加速器質譜法.其誤差可由樹木年輪斷代對比校正.
b,古地磁斷代
包括考古地磁斷代和地層沉積磁性斷代.前者是利用某些古物的熱剩磁性進行斷代的技術,用於新石器時代以來的窯,爐,灶,磚,瓦,陶瓷的年代測定.後者是利用地層沉積磁性隨地磁極性倒轉而倒轉的現象進行地層斷代的技術,多用於古人類遺址的斷代.
c,熱釋光斷代
利用絕緣結晶固體的熱釋光現象來進行斷代的技術.適用於陶器及其他火燒粘土樣品.
d,鉀-氬法斷代
利用礦物質中鉀-40衰變成氬-40的原理來進行斷代的技術.它是古人類學中常用的放射性斷代方法之一,主要應用於地質學上測定火成岩的年代.
e,樹木年輪斷代
利用樹木年輪的生成規律來進行斷代的技術.它是現階段最精確的斷代方法.
我記得的就這些了,呵呵,不好意思,課上沒好好學,都忘了。
Ⅳ 碳14如何斷代
碳14是碳的一種同位異型體,主要是原子核內部含有8個中子和6個質子.
在自然界中,處於能量轉換的循環過程中的碳14的含量是一定的,通俗的來說,例如植物和動物在沒有死亡之前,其體內的碳14含量是一定的.
而當植物或者動物死亡之後,碳14就會按照一定的周期衰變.(每5,730年含量減半)
這樣,考古學家通過對文物,化石的碳14含量的測定就可以大致知道這個文物或者化石的年代了.
Ⅵ 碳十四斷代法的介紹
碳十四斷代法,又稱碳—14年代測定法或放射性碳定年法(Radiocarbon Dating),就是根據碳—14衰變的程度來計算出樣品的大概年代的一種測量方法。這一原理通常用來測定古生物化石的年代。碳十四斷代法由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威拉得·利比(Willard Frank Libby)發明,威拉得·利比因此獲得1960年諾貝爾化學獎1。
Ⅶ 碳十四斷代法可以用來做什麼
碳十四斷代法可以用來判定完全相同的地域環境下,兩件物品中哪個更古老。專碳十四屬斷代法,又稱碳十四年代測定法或放射性碳定年法,是根據碳十四衰變的程度來計算出樣品大概年代的一種測量方法,這一原理通常用來測定古生物化石的年代。
生物體在活著的時候會因呼吸、進食等不斷地從外界攝入碳十四,最終體內碳十四與碳十二的比值會達到與環境一致 (該比值基本不變),當生物體死亡時,碳十四的攝入停止,之後因遺體中碳十四的衰變而使遺體中的碳十四與碳十二的比值發生變化,通過測定碳十四與碳十二的比值就可以測定該生物的死亡年代。目前在人體中,碳占整個身體質量的18%。生物體的每克碳內含有大約500億個碳14原子,其中每分鍾大約有10個碳14原子衰變。
Ⅷ 怎樣用碳十四鑒定文物的朝代
用碳14鑒定法鑒定瓷器並不十分准確,原因如下:
1、所謂的「碳十四鑒定」即放射性碳定年法,是利用在自然界中廣泛存在的碳十四來測量「動物和植物」的年齡。動物與植物都屬於有機物,然而大多數文物比如瓷器、陶器、青銅器都屬於無機物,所以碳十四測年在考古方面的應用十分有限。
2、碳十四法主要用來鑒定高古文物,一般指年代比較久遠的,而一般文物都在一兩千年以內,所以一般不會用碳十四法來斷代。
3、還有精度的問題,即使進行高精度的測量,這種方法也存在正負20-40年的誤差,這種數據經過校正放在95%的置信度下,最後給出的年代范圍通常會落在幾十到幾百年。
(8)碳鋼14斷代法可以採用什麼擴展閱讀
由於碳元素在自然界的各個同位素的比例一直都很穩定,人們可透過傾測一件古物的碳14含量,來估計它的大概年齡。這種方法稱之為碳定年法。
不過,碳14測年法所測得的年代有頗大的誤差。因此,假若所測的物件比較近代,相對誤差也更大。另一方面,碳14測定法亦有可能受到火山爆發等自然因素影響。所以,若沒有其他年代測定方法來檢訂,單單依賴碳14的測年數據是完全不可靠的。
C14的半衰期只有五千多年而地球存在已有數十億年,自然界卻存在著保持一定水平的放射性碳元素,為使 C14的產生和衰變處於平衡狀態,保持一定水平,必然存在著一種源泉。這個來源就在大氣高空層,在那裡,宇宙射線中子和大氣氮核作用生成C14。
C14法創始人利比(W.F.Libby)從宇宙射線和人工核反應的研究中得到啟發,認為自然界存在生成C14的條件,有可能檢測出來,經過仔細考查計算,並在實驗中解決了低能量低本底測量上的技術問題,測出了自然C14。由此建立了C14測定年代的方法。
Ⅸ 碳14斷代法可以用來做什麼
碳14斷代法可以用來判定完全相同的地域環境下,兩件物品中哪個更古老。碳十四斷代法,回又稱碳十答四年代測定法或放射性碳定年法,是根據碳十四衰變的程度來計算出樣品大概年代的一種測量方法,這一原理通常用來測定古生物化石的年代。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碳14斷代工作的成績尤為突出,是全國同類實驗室中建立時間最長、公布數據最多的一個實驗室。但是由於古陶瓷幾乎不含碳,所以14 C斷代法在古陶瓷斷代方面失去效用。
(9)碳鋼14斷代法可以採用什麼擴展閱讀:
碳14斷代法原理:
生物體在活著的時候會因呼吸、進食等不斷地從外界攝入碳十四,最終體內碳十四與碳十二的比值會達到與環境一致,當生物體死亡時,碳十四的攝入停止。之後因遺體中碳十四的衰變,而使遺體中的碳十四與碳十二的比值發生變化,通過測定兩者比值就可以測定該生物的死亡年代。
Ⅹ 碳十四的測定方法
自然界中碳元素有三種同位素,即穩定同位素12C、13C和放射性同位素14C,14C的半衰期為5730年,14C的應用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在考古學中測定生物死亡年代,即放射性測年法;二是以14C標記化合物為示蹤劑,探索化學和生命科學中的微觀運動。
一、利用宇宙射線產生的放射性同位素碳-14來測定含碳物質的年齡,就叫碳-14測年。已故著名考古學家廈鼐先生對碳-14測定考古年代的作用,給了極高的評價:「由於碳-14測定年代法的採用,使不同地區的各種新石器文化有了時間關系的框架,使中國的新石器考古學因為有了確切的年代序列而進入了一個新時期。
那麼,碳-14測年法是如何測定古代遺存的年齡呢?
原來,宇宙射線在大氣中能夠產生放射性碳—14,並能與氧結合成二氧化碳形後進入所有活組織,先為植物吸收,後為動物納入。只要植物或動物生存著,它們就會持續不斷地吸收碳—14,在機體內保持一定的水平。而當有機體死亡後,即會停止呼吸碳—14,其組織內的碳—14便以5730年的半衰期開始衰變並逐漸消失。對於任何含碳物質,只要測定剩下的放射性碳—14的含量,就可推斷其年代。
碳—14測年法分為常規碳—14測年法和加速器質譜碳—14測年法兩種。當時,Libby發明的就是常規碳—14測年法,1950年以來,這種方法的技術與應用在全球有了顯著進展,但它的局限性也很明顯,即必須使用大量的樣品和較長的測量時間。於是,加速器質譜碳—14測年技術發展起來了。
加速器質譜碳—14測年法具有明顯的獨特優點。一是樣品用量少,只需1~5毫克樣品就可以了,如一小片織物、骨屑、古陶瓷器表面或氣孔中的微量碳粉都可測量;而常規碳—14測年法則需1~5克樣品,相差3個數量級。二是靈敏度高,其測量同位素比值的靈敏度可達10-15至10-16;而常規碳—14測年法則與之相差5~7個數量級。三是測量時間短,測量現代碳若要達到1%的精度,只需10~20分鍾;而常規碳—14測年法卻需12~20小時。
正是由於加速器質譜碳—14測年法具有上述優點,自其問世以來,一直為考古學家、古人類學家和地質學家所重視,並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可以說,對測定50000年以內的文物樣品,加速器質譜碳—14測年法是測定精度最高的一種。
1.碳14是碳的一種具放射性的同位素,於1940年首被發現。它是透過宇宙射線撞擊空氣中的氮原子所產生,其半衰期約為5,730年,衰變方式為β衰變,碳14原子轉變為氮原子。
2. 由於碳14半衰期達5,730年,且碳是有機物的元素之一,生物在生存的時候,由於需要呼吸,其體內的碳14含量大致不變,生物死去後會停止呼吸,此時體內的碳14開始減少。人們可透過傾測一件古物的碳14含量,來估計它的大概年齡,這種方法稱之為碳定年法。 自然界存在三種碳的同位素,它們的重量比例是12:13:14,分別用碳-12(C12);碳-13(C13);碳-14(C14)表示,它們的含量比例是98.9:1.1:10-10 。前二者是穩定同位素,只有碳-14有放射性,亦稱放射性。碳C14放射β粒子後蛻變為N14,半衰期為5730±40年,反應式為:C14→N14+β一。
C14的半衰期只有五千多年而地球存在已有數十億年,自然界卻存在著保持一定水平的放射性碳元素,為使 C14的產生和衰變處於平衡狀態,保持一定水平,必然存在著一種源泉。這個來源就在大氣高空層,在那裡,宇宙射錢中子和大氣氮核作用生成C14。發現這一自然現象並用實驗加以證實的是C14法創始人利比(W.F.Libby)。他從宇宙射線和人工核反應的研究中得到啟發,認為自然界存在生成C14的條件,有可能檢測出來,經過仔細考查計算,並在實驗中解決了低能量低本底測量上的技術問題,測出了自然C14。由此建立了C14測定年代的方法。
最初,外來的宇宙射線與大氣作用產生宇宙射線中子。宇宙射線中子和大氣中氮核起核反應產生碳-14:
0n1+7N14→⒍C14+1H1
這一反應都在高空完成,新生碳原子在大氣環境中不能游離存在很久,一般都與氧結合生成C14O2分子,C14O2和原來存在於大氣中的CO2化學性能是相同的,因此必然與原有CO2混合參加自然界碳的交換循環運動。
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將CO2結合成植物組織,動物依植物為生,這就使生物界都混入了C14.動物通過排泄,死亡,植物通過腐爛,沉積,進入表層土壤而使C14進入土壤,大氣與廣大海面接觸, CO2又與海水中溶解的碳酸鹽和CO2進行交換,因此海水、海生物及海底沉積物中都含有C14。所以,凡是和大氣中的CO2進行過直接或間接交換的含碳物質都包含C14。
這種產生C14的自然現象存在已久,同時C14按5730年半衰期衰變減少,這類碳中C14水平必然會到達平衡值。由於碳在自然界的交換循環相當快,處於與大氣互相交換的各種物質在名地的C14水平基本上是一致的。
利用這種到處都 存在C14的自然現象就可以用來斷代。例如陸地生物、海洋生物在生命過程中由於同大氣經常交換,衰變掉的C14經常能得到補充,但一旦停止了交換(如死亡、沉積),其C14就再得不到補充,C14水平因衰變而降低,每5730年降為原有水平的一半值。因此測量標本現存的C14放射性水平和它原始放射性水平相比較,就可以算出死亡或停止交換的年代,當然,幾千年或幾萬年前處於交換狀態的動植物的放射性水平是無法測知的,但若假定這種產生C14的自然現象幾萬年來都沒有什麼變化,就可以用在世界各地處於交換平衡狀態的動植物放射性水平,作為標本的原始放射性水平,即所謂「現代碳」放射性標准。 我國自主研究,在1981年制定出了適合中國的現代碳標准,即「中國糖碳標准」,經過國內和國外的測試,數據可靠,得到了國內外的一致好評。
放射性衰變規律可用數學式表示,標本年代的計算公式如下:
A=τln No/NA
A: 標本年代
τ:C14平均壽命
NA:標本現有放射性
No:標本原始放射性
C14平均壽命是一個常數,由實驗測定,測出No、NA即可計算出標本年代。
但是,上面的結論要基於以下幾點的假設:
① 假設大氣中 C 的產生率不變。 ② 假定放射性衰變 規律不變,不受任何外界環境的影響,生物樣品一旦死亡就停止與碳儲存庫進行自由交換.③ 地球上各 交換庫中 C 的放射性比重不隨時間、地點、物質種類而改變,這個假設經檢驗基本成立 。國際公認 C 測年中的 B P 起算點是 1950 年(因為之後人工核爆炸產生的大量 C 對大氣影響很大,而且從18世紀工業革命之後,大氣中的普通C大大增加,對C的比率影響很大)④樣品根本沒有受到污染,如果不小心混入了早期或晚期的碳,那測出的結果跟我們想要的肯定會有很大差距。
這就是C14斷代的原理,由於這一方法所依據的是原子核的變化。這種變化不受周圍環境的物理、化學條件的影響,而C14半衰期(5730年)正適用於對幾千年到幾萬年的標本進行斷代。另外,一些含碳的物質,如木、草、骨、貝殼等動植物遺骸在古代遺址中普遍存在,因此,C14法自1950年建立起,就成為有力的斷代手段而廣泛應用於史前考古學和第四紀晚地質學。 《C14測年及科技考古論集》
《C14測年及科技考古論集》主要內容:夏、商、西周的年代測定是用系列樣品方法進行的,使年代數據的誤差大為縮小。可以說是14C測年技術及研究應用達到了當前一個新的境界。此外,由於考古研究對自然科學技術的需要,編者對其他科技考古研究也有所涉及。所以這本文集選輯了:一、建立實驗室以來關於14C測年的基本原理及實驗技術的研究文章13篇;二、結合史前考古及其他應用學科的研究文章12篇;三、有關夏商周斷代工程的研究文章13篇;四、有關其他科技考古的文章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