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碳鋼為何要正火
用 GB/T 13320-2007 第一評級圖 45鋼鍛造後不正火直接調質是可以的 45剛鍛造後不正火直接機加當成品用也是可以的 不是瞎說 是實際情況
B. 正火水冷後出現了網狀鐵素體,請問高人是怎麼回事
很奇怪的現象,在中低碳鋼中,正火後冷卻速度慢了,鐵素體沿晶界析出成網狀,不過你是水冷,是否工件過大,還是水冷時間不夠,造成後期冷速過慢所致。
C. 碳鋼正火處理後可獲得什麼組織
1、45鋼的退火後來的金相——源奧氏體,退火後太軟,一般45鋼都不做退火處理
2、45鋼的正火後的金相——奧氏體+珠光體,這是材料供應狀態的金相
3、45鋼的淬火後的金相——馬氏體,45鋼可以淬火,但這樣做得不多,一般都是用調質處理45鋼,若非要淬火,其硬度不是很高
D. 亞共析碳鋼正火後得到的組織是什麼
1、45鋼的退火後的金相——奧氏體,退火後太軟,一般45鋼都不做退火處理
2、45鋼的正火後的金相——奧氏體+珠光體,這是材料供應狀態的金相
3、45鋼的淬火後的金相——馬氏體,45鋼可以淬火,但這樣做得不多,一般都是用調質處理45鋼,若非要淬火,其硬度不是很高
E. 45鋼的正火工藝過程是什麼
鋼的正火工藝是將鋼構件加熱到臨界點Ac3或Acm溫度以上,保溫一段時間後,從爐中取出在空氣中冷卻。
Ac3的溫度一般是從727℃到912℃之間。45號鋼是中碳結構鋼,加熱溫度為Ac3+(50~100)℃。
低碳鋼加熱溫度為Ac3+(100~150)℃,高碳鋼加熱溫度為Acm+(30~50)℃。
為了獲得不同的組織,採用不同的冷卻方式。一般在靜止空氣中冷卻,如果工件很大,可採用吹風或噴水霧的方法冷卻。工件散開放置以控製冷卻速度,最好有專用空冷床或吊架。
(5)中碳鋼經正火後出什麼組織擴展閱讀
正火只適用於碳素鋼和低、中合金鋼,而不適用於高合金鋼。因為高合金鋼的奧氏體非常穩定,在空氣中冷卻也將得到馬氏體組織。
正火的目的是:
(1)去除材料的內應力;
(2)調整材料的硬度(一般為提高),塑性略降低。
這樣是為了接下來的加工做准備,和退火差不多的作用,只是為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正火與退火的不同點是正火冷卻速度比退火冷卻速度稍快,因而正火組織要比退火組織更細一些,其機械性能也有所提高。另外,正火爐外冷卻不佔用設備,生產率較高,因此生產中盡可能採用正火來代替退火。
對於形狀復雜的重要鍛件,在正火後還需進行高溫回火(550-650℃)高溫回火的目的在於消除正火冷卻時產生的應力,提高韌性和塑性。
F. 共析鋼分別經過退火、正火、淬火和淬火+回火(分別包括低、中、高溫回火)後其組織組成物是什麼
內容這么多,加點懸賞分吧!別太摳了! 提供部分答案,加分後再提供計算題。
1、共析碳鋼專:完全退火:珠光體屬、正火:細珠光體、淬火:馬氏體+殘余奧氏體、淬火+低溫回火:回火馬氏體、淬火+中溫回火:回火托氏體、淬火+高溫回火:回火索氏體
2、過共析碳鋼:完全退火:滲碳體+珠光體、正火:細珠光體+網狀滲碳體、淬火:馬氏體+殘余奧氏體+滲碳體、淬火+低溫回火:回火馬氏體+滲碳體、淬火+中溫回火:回火托氏體+滲碳體、淬火+高溫回火:回火索氏體+滲碳體
3、亞共析碳鋼:完全退火:鐵素體+珠光體、正火:鐵素體+細珠光體、淬火:馬氏體+殘余奧氏體、淬火+低溫回火:回火馬氏體、淬火+中溫回火:回火托氏體、淬火+高溫回火:回火索氏體
四、計算
答:
1、
2、
G. T10鋼在正常熱處理時,經23℃水淬火後得到什麼組織經正火後得到什麼組織
T10淬火後的表層組織是淬火馬氏體+奧氏體。
1,因該材料淬透性差,表層下約10mm以內是非馬氏專體組織,屬依次為貝氏體、索氏體和珠光體+滲碳體。
2,該材料正火後得到索氏體(表)和珠光體+滲碳體。
3,T10材料一般不做正火處理,常用球化退火處理,才能降低硬度、同時改善組織,退火組織是粒狀滲碳體+珠光體。
H. 淬火正火退火回火三者的過程分別是什麼,為了得到什麼組織
退火是將鋼件加熱到適當溫度,保持一定時間,然後緩慢冷卻的熱處理工藝。正火是將鋼件加熱到Ac3(對於亞共析鋼)或者Accm(對於過共析鋼)以上50~70攝氏度完全奧氏體化,保溫後再在空氣中冷卻以得到以較細珠光體為主的組織的熱處理工藝。 退火或者正火的主要目的大致如下:
調整鋼件的硬度,以利於後來的切削加工。消除殘余應力,以穩定鋼件尺寸。使化學成分均勻。為最終熱處理做准備。
退火主要是消除內部應力; 正火主要是加工前降低硬度,提高切削加工能力; 淬火主要是增強表面硬度,從而提高綜合機械性能.
回火一般在淬火或正火後進行,淬火加低溫回火的工藝手段還叫淬火,低溫回火是必須進行的工序。正火加回火還叫正火處理,這兩項處理手段目的是消除淬火和正火後的材料的組織應力。
退火能夠改變鋼的組織結構,從而獲得我們所要求的性能。
(1)加熱時的組織轉變:其轉變過程是在鐵素體與滲碳體分界面處優先形成奧氏體晶核,並不斷長大,直到珠光體全部消失,奧氏體也就轉變完畢。
(2)冷卻時的組織轉變:由於退火的冷卻速度很緩慢,奧氏體轉變產物與Fe-Fe3C的組織相同,因而共析鋼為珠光體;亞共析鋼為珠光體加鐵素體;過共析鋼為珠光體加滲碳體.
2.淬火是將鋼加熱到臨界溫度以上,保溫一段時間,然後快速冷卻下來,進行淬硬工件的熱處理方法.其實質是通過加熱使鋼組織結構中的鐵素體和珠光體充分轉變為成分均勻的奧氏體,然後急冷下來得到硬度很高的馬氏體.
3.回火是緊接於淬火之後的熱處理工序,淬火鋼在不同的溫度下回火,所得的組織不同,因而其機械性能差別很大,總的趨勢是:隨著回火溫度升高,其強度、硬度降低,而塑性、韌性提高。淬火鋼中的馬氏體和殘余奧氏體都是不穩定的組織,加熱就會發生轉變。隨著溫度升高,碳原子逐漸以滲碳體的形式析出,引起組織轉變。最後滲碳體聚合而分散在鐵素體基體上,形成各種回火組織。
加熱溫度: 淬火加熱必須超過Ac1(碳鋼727C°)線。任何一種淬火工藝,加熱溫度必然超過Ac1線,獲得奧氏體。 高溫回火加熱不能超過Ac1線,不能獲得奧氏體。 加熱目的: 淬火加熱是為了獲得奧氏體(無論是完全的還是不完全的奧氏體化)。 高溫回火加熱是獲得回火索氏體。
冷卻目的: 淬火冷卻目的是使冷速大於臨界冷卻速度,並盡量的緩冷。 高溫回火冷卻目的是防止第二類回火脆性,不產生新的應力,兼顧生產率。
溫的一種方法。 什麼叫退火?
答;將鋼加熱到一定溫度,保溫一定時間然後緩慢 冷卻到室溫。 什麼叫淬火? 答:將鋼加熱到臨界溫度以上的適當溫度,經保溫後快速冷卻以獲得馬氏體組織。 一.退火的種類
1. 完全退火和等溫退火
完全退火又稱重結晶退火,一般簡稱為退火,這種退火主要用於亞共析成分的各種碳鋼和合金鋼的鑄,鍛件及熱軋型材,有時也用於焊接結構。一般常作為一些不重工件的最終熱處理,或作為某些工件的預先熱處理。 2. 球化退火
球化退火主要用於過共析的碳鋼及合金工具鋼(如製造刃具,量具,模具所用的鋼種)。其主要目的在於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並為以後淬火作好准備。 3. 去應力退火
去應力退火又稱低溫退火(或高溫回火),這種退火主要用來消除鑄件,鍛件,焊接件,熱軋件,冷拉件等的殘余應力。如果這些應力不予消除,將會引起鋼件在一定時間以後,或在隨後的切削加工過程中產生變形或裂紋。 二.淬火時,最常用的冷卻介質是鹽水,水和油。鹽水淬火的工件,容易得到高的硬度和光潔的表面,不容易產生淬不硬的軟點,但卻易使工件變形嚴重,甚至發生開裂。而用油作淬火介質只適用於過冷奧氏體的穩定性比較大的一些合金鋼或小尺寸的碳鋼工件的淬火。 三.鋼回火的目的
1. 降低脆性,消除或減少內應力,鋼件淬火後存在很大內應力和脆性,如不及時回火往往會使鋼件發生變形甚至開裂。
2. 獲得工件所要求的機械性能,工件經淬火後硬度高而脆性大,為了滿足各種工件的不同性能的要求,可以通過適當回火的配合來調整硬度,減小脆性,得到所需要的韌性,塑性。 3. 穩定工件尺寸
4. 對於退火難以軟化的某些合金鋼,在淬火(或正火)後常採用高溫回火,使鋼中碳化物適當聚集,將硬度降低,以利切削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