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合金材料 > 高溫合金院士有哪些

高溫合金院士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6-12 18:15:42

❶ 師昌緒的人物評價

師昌緒院士是中國高溫合金開拓者之一,發展了中國第一個鐵基高溫合金,領導開發中國第一代空心氣冷鑄造鎳基高溫合金渦輪葉片。(人民網評)
師昌緒對國家科技政策的制訂及科技機構的設置和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他倡導並參與主持了中國工程院的建立;多次主持全國材料領域發展規劃。師昌緒在國際材料科學領域享有很高聲譽,多次擔任國際材料領域學術會議主席或顧問。(新華網評)
師昌緒院士不僅是我國高溫合金研究的奠基人、材料腐蝕領域的開拓者,更是參與國家科技政策制定的戰略家,為中國的材料科學作出巨大貢獻。(網易評)

❷ 201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師昌緒院士是我國高溫合金開拓者之一,發展了我國第一個鐵基高溫合金,

A

❸ 請問:新中國成立時 美國明令禁止回到 「紅色中國」 的35名 中國學者 都有誰

錢學森,航天之父;

錢偉長,中國力學之父;

錢三強,中國原子彈之父;

華羅庚,中國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安函數論等多方面研究的創始人和開拓者;

郭永懷,兩彈一星元勛;

朱光亞,兩彈一星元勛;

張文裕,宇宙線研究和高能實驗物理;

王希季,兩彈一星元勛,中國火箭探空技術學科和航天器進入與返回技術學科的創始人之一;

師昌緒,「中國高溫合金之父」;

梁思禮,著名火箭控制系統專家,導彈控制系統研製領域的創始人之一;

❹ 我國的材料科學很發達,你知道是哪些人的努力嗎

中國的材料科學很發達,我知道這是許多材料大師以及其他材料領域人士共同努力的結果。我國的材料大師有師昌緒院士、杜善義院士、徐祖耀院士、陳祥寶院士、張立同院士、聞立時院士、錢人元院士、馮新德院士、江雷院士、郭景坤院士等。我國擁有這么多大師級的人物。他們的存在,使得中國的製造業不斷發展。經過我國材料科學家們的共同努力,我國在材料科學研究的某些領域已經邁入世界領先水平的行列。

一、師昌緒院士

師昌緒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師昌緒院士的研究領域是高溫合金、材料腐蝕領域。師昌緒院士被稱為「中國材料之父」。師昌緒院士,是2010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獲得者。師昌緒院士的突出成就有兩個。一個是領導開發了我國第一代空心氣冷鑄造鎳基高溫合金渦輪葉片。另一個是領導研製成功了中國第一代鑄造多孔氣冷渦輪葉片。

❺ 西北工業大學走出過哪些名人

雖然只來了西工大一年,但幸運地經歷了八十周年校慶讓我對西工大走出的很多名人(大佬)都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

第一個提到的一定要是師昌緒老先生了!師昌緒老先生畢業於國立西北工學院(也就是西工大的前身),他為我國的材料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順便提一嘴,西工大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排在全球前千分之一,歡迎報考西北工業大學材料學院,嘻嘻。

(這就是馬大佬本人啦)

今天就先說這幾位,其實西工大還出過很多大佬的。謝謝。

❻ 即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又是中國工程院院士的都有誰

1、吳良鏞。

男,漢族,江蘇南京人,中共黨員、民盟盟員,1922年5月出生,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中國建築學家、城鄉規劃學家和教育家,人居環境科學的創建者。

2012年2月14日,榮獲2011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2018年1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授予吳良鏞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並獲評人居環境科學的創建者。

2、張光斗。

張光斗(1912.5.1-2013.6.21),出生於江蘇省常熟市,水利水電工程專家和工程教育家,中國水利水電事業的主要開拓者之一,清華大學原副校長,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

1934年畢業上海交通大學獲學士學位, 1936年獲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土木系碩士學位,1937年獲哈佛大學工程力學碩士學位,並得到了攻讀博士學位的全額獎學金,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54年加入九三學社。

3、路甬祥。

路甬祥,男,漢族,1942年4月生,浙江慈溪人,1974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4年9月參加工作,浙江大學機械工程系水力機械專業畢業,聯邦德國亞琛工業大學機械繫液壓氣動研究所研修,研究生學歷,博士學位,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曾任中共中央委員,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黨組成員,中國科學院院長,浙江大學校長。

4、李德仁。

李德仁,199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1994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008年獲得蘇黎世理工大學名譽博士。歷任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校長,武漢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學術委員會主任,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

5、陳俊亮。

陳俊亮,男,漢族,1933年10月10日出生於浙江省寧波市,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通信與電子系統專家,中國通信程式控制交換技術的奠基人之一,中國智能通信網的開拓者。北京郵電大學網路與交換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郵電大學網路技術研究院院長。

❼ 院士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他們是誰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自2000年正式設立至今,已有29位科學家獲獎。每位獲獎者獎金500萬元人民幣
2017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 王澤山,侯雲德
王澤山曾於1993年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又於1996年和2017年兩次摘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侯雲德是中國分子病毒學、現代醫葯生物技術產業和現代傳染病防控技術體系的主要奠基人。
201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 趙忠賢 屠呦呦
趙忠賢,我國高溫超導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他是國際上最早認識到柏諾茲和繆勒關於「在Ba-La-Cu-O中存在可能高達35K 超導性」(後獲諾貝爾獎)的重要意義的少數幾位學者之一,此外,他還發現系列50K以上鐵基高溫超導體並創造55K紀錄。
屠呦呦的科學貢獻是發現青蒿素,她從中醫古籍中得到啟迪,改變青蒿傳統提取工藝,創建的低溫提取青蒿抗瘧有效部位的方法,成為青蒿素發現的關鍵性突破。
2015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空缺
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於敏
於敏是我國著名的核物理學家,我國核武器研究和國防高技術發展的傑出領軍人物之一。在倡導、推動國防高科技項目尤其是我國慣性約束核聚變研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是我國慣性約束聚變和X光激光領域理論研究的開拓者。
201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程開甲 張存浩
程開甲院士是我國著名物理學家,是我國核試驗科學技術的創建者和領路人,為我國核武器事業和國防高新技術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
張存浩院士是我國著名物理化學家,我國高能化學激光的奠基人、分子反應動力學的奠基人之一。
2012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 鄭哲敏 王小謨
王小謨院士是我國著名雷達專家,現代預警機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他主持開展低空雷達技術攻關,研製成功我國第一部中低空兼顧雷達,並在國際雷達裝備同台競技中為國產雷達贏得了世界聲譽。
鄭哲敏院士是國際著名力學家,我國爆炸力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是中國力學學科建設與發展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之一。他闡明了爆炸成形的機理和模型律,解決了火箭重要部件的加工難題,發展了一門新的力學分支學科——爆炸力學。
2011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吳良鏞 謝家麟
吳良鏞院士是我國著名的建築學家、城鄉規劃學家和教育家,人居環境科學的創建者,同時也是新中國建築教育的奠基人之一。
謝家麟院士是國際著名物理學家,我國粒子加速器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他多次就中長期發展規劃提出重要建議和指導意見,對促進我國加速器領域的發展發揮了重大作用。
201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王振義 師昌緒

王振義院士,血液學專家,在60餘年的從醫生涯中,為醫學實踐和理論創新作出了重大貢獻,他成功實現了將惡性細胞改造為良性細胞的白血病臨床治療新策略,奠定了誘導分化理論的臨床基礎;確立了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治療的「上海方案」,闡明了其遺傳學基礎與分子機制,樹立了基礎與臨床結合的成功典範;建立了我國血栓與止血的臨床應用研究體系。

師昌緒院士一直致力於材料科學研究與工程應用工作,在國內率先開展了高溫合金及新型合金鋼等材料的研究與開發。他的成果使我國航空發動機渦輪葉片由鍛造到鑄造、由實心到空心邁上兩個新台階,成為繼美國之後第二個自主開發該關鍵材料技術的國家,迄今為止已大量應用於我國戰機發動機。
200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孫家棟 谷超豪

孫家棟院士,為我國突破衛星基本技術、衛星返回技術、地球靜止軌道衛星發射和定點技術、導航衛星組網技術和深空探測基本技術做出了重大貢獻;為創建和發展我國人造衛星總體技術、衛星航天工程管理技術和深空探測技術,做出了系統的、創造性的成就和貢獻。

谷超豪,著名數學家,在當今核心數學前沿最活躍的三個分支:微分幾何、偏微分方程和數學物理及其交匯點上做出了重要貢獻。
200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徐光憲 王忠誠

徐光憲院士是我國著名的化學家和教育家。他基於對稀土化學鍵、配位化學和物質結構等基本規律的深刻認識,發現了稀土溶劑萃取體系具有「恆定混合萃取比」基本規律,在20世紀70年代建立了具有普適性的串級萃取理論。該理論已廣泛應用於我國稀土分離工業。

王忠誠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神經外科專家,也是我國神經外科的開拓者之一。在半個世紀的醫學生涯中,他為我國神經外科事業的發展壯大、走向世界做出了創新性貢獻。
2007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吳征鎰 閔恩澤

吳征鎰院士是著名植物學家,從事植物學研究和教學七十年,是我國植物分類學、植物系統學、植物區系地理學、植物多樣性保護以及植物資源研究的著名學者。

閔恩澤院士主要從事石油煉制催化劑製造技術領域研究,是我國煉油催化應用科學的奠基者,石油化工技術自主創新的先行者,綠色化學的開拓者,在國內外石油化工界享有崇高的聲譽。
200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李振聲

李振聲院士主要從事小麥遺傳與遠緣雜交育種研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科學成就,同時開展了農業發展戰略研究。
2005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吳孟超 葉篤正

吳孟超,肝臟外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他創立了肝臟外科的關鍵理論和技術體系,開辟了肝癌基礎與臨床研究的新領域,創建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肝臟疾病研究和診療中心,培養了大批高層次專業人才。

❽ 2010年度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及其事跡

師昌緒院士 在國內首先開展了高溫合金及新型合金鋼的研究與開發
王振義院士 成功實現了將惡性細胞改變為良性細胞的白血病臨床治療新策略

❾ 有沒有人即使中國科學院院士又是中國工程院院士

雙院士數據:
清華大學
序號 姓名 學科 評聘年份 備注

1 吳良鏞 建築學與城市規劃 19801995 科學院院士工程院院士

2 張光斗 水利水電工程 19551994 科學院院士工程院院士
哈爾濱工業大學

序號

姓名

學科

評聘年份

備注

1

劉永坦

信息技術科學部 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

1991

1994

科學院院士

工程院院士

2

宋健

信息技術科學部 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

1991

1994

科學院院士

工程院院士

浙江大學
序號 姓名 學科 評聘年份 備注

1 路甬祥 機械工程學系 19911994 科學院院士工程院院士
北京理工大學
序號 姓名 學科 評聘年份 備注

1 王越 信息與通信工程 19911994 科學院院士工程院院士
武漢大學
序號 姓名 學科 評聘年份 備注

1 李德仁 遙感、全球衛星地位和地理信息系統 19911994 科學院院士工程院院士
北京郵電大學
序號 姓名 學科 評聘年份 備注

1 陳俊亮 通信與電子系統 19911994 科學院院士工程院院士
西南交通大學
序號 姓名 學科 評聘年份 備注

1 沈志雲 車輛系統動力學及控制 19911994 科學院院士工程院院士
中國農業大學
序號 姓名 學科 評聘年份 備注

1 石元春 土壤普查和鹽漬土動態研究 19911994 科學院院士工程院院士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研究員、特邀顧問,中科院金屬研究所名譽所長,中國國際科技促進會會長
序號 姓名 學科 評聘年份 備注

1 師昌緒 合金鋼、高溫合金及材料強度 19801994 科學院院士工程院院士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有研總院名譽院長
序號 姓名 學科 評聘年份 備注

1 王淀佐 礦物加工及冶金 19911994 科學院院士工程院院士
原中國工程院院長
序號 姓名 學科 評聘年份 備注

1 朱光亞(已逝) 原子核物理 19801994 科學院院士工程院院士
原北京大學原計算機研究所所長
序號 姓名 學科 評聘年份 備注

1 王選(已逝) 計算機應用 19911994 科學院院士工程院院士
中國光學界的重要學術奠基人、開拓者和組織領導者
序號 姓名 學科 評聘年份 備注

1 王大珩(已逝) 光學研究及光學儀器製造 19551994 科學院院士工程院院士
中國無機材料學主要奠基人之一
序號 姓名 學科 評聘年份 備注

1 嚴東生 材料科學研究 19801994 科學院院士工程院院士
土木工程學家、橋梁結構力學專家和工程教育家
序號 姓名 學科 評聘年份 備注

1 李國豪(已逝) 橋梁結構力學 19551994 科學院院士工程院院士
中國化學工程學家
序號 姓名 學科 評聘年份 備注

1 侯祥麟(已逝) 燃料化工 19551994 科學院院士工程院院士
爆炸力學、應用力學專家、中國科學院力學所所長
序號 姓名 學科 評聘年份 備注

1 鄭哲敏 熱應力、振動與水彈性力學 19801994 科學院院士工程院院士
建築學和城市規劃專家
序號 姓名 學科 評聘年份 備注

1 周干峙 建築學和城市規劃 19911994 科學院院士工程院院士
礦床地質學家
序號 姓名 學科 評聘年份 備注

1 常印佛 地質學 19911994 科學院院士工程院院士

❿ 傅恆志的學術領域

傅恆志院士是我國著名的冶金材料學家,也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曾執掌著名的西北工業大學8年之久。
傅恆志的一生,可謂是格物致知、求索創新的一生。
他於1988年創建了國內唯一的凝固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國家重要基礎研究項目(973)和國防預研項目的課題,出版有《高溫合金及其熔煉技術》等專著4部、指導博士30餘名、碩士40餘名、博士後10名。
1958年,傅恆志作為當時全國鑄造學科唯一的留蘇研究生,遠赴蘇聯列寧格勒工學院學習。蘇聯鑄造界最有聲望的聶亨齊教授是傅恆志的導師,曾對他提出的熔煉特殊材料的高溫合金新技術設想大加贊賞: 「敢想前人之未想,敢做前人之未做,具有創新思維。好! 」當時傅恆志研製出了新型高溫合金系列,其中鎳鉻基新型高溫合金就被運用在蘇聯航空發動機的葉片上,填補了國際高溫合金領域的空白,獲得蘇聯科學技術發明專利。
1962年,傅恆志研究生畢業的同時,因其成就卓著又獲得了副博士學位。
從蘇聯學成歸國後,傅恆志多年來一直致力於材料學方面的研究。他在科教事業中還擁有許多首創和第一: 西北工業大學鑄造專業的創始人之一,培養出我國第一位鑄造工程博士,國內首創以控制液固界面位置為基準的定向凝固穩態及非穩態過程的計算機模擬和晶向三維控制技術,在國內率先建立了凝固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國際上首次提出液固界面非平衡溶質再分配和定向組織超細化的概念,這些新穎的觀點,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高度關注,被認為是凝固理論界的突破……
傅恆志院士獻身科教事業,碩果累累,業績輝煌。他先後獲國家科技進步獎及發明獎4項,獲部、省級特等獎及一等獎4項;發表論文300多篇,其中上百篇被載入《SCI》《EI》《美國化學文摘》《國際宇航文摘》《應用物理學報》等國際文摘和著名刊物。他在科學研究上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使他在第五屆國際大學聯合會上被推薦為理事會成員;1992年被俄羅斯國立聖彼得堡技術大學授予名譽博士稱號,同年由美國傳記研究院提名並獲世界終身成就獎;1993年成為我國首批入選由世界著名科學家、教育家組成的國際高校科學院院士;1995年年初被選為俄羅斯宇航科學院外籍院士,同年5月,又高票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在航空航天材料及其加工技術方面具有很高的造詣,曾主持了多項型號研製任務,他提出的特種合金及其金屬間化合物航空航天發動機葉片液態無模電磁成形和超高梯度超細化定向凝固技術屬世界首,為我國航空發動機領域向推比10以上發動機方向的發展提供了科學的材料和工藝基礎。
傅恆志院士博學多識,治學嚴謹,具有敏銳的科學思維,始終站在材料科學發展的前沿,精闢的提煉出材料及其加工過程的科學問題,特別對航空航天用高溫結構材料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他寬以待人、嚴於律己、誨人不倦,以其科學家的膽識和魄力,對促進材料和加工學科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曾於1988年創建了國內唯一的凝固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傅恆志院士長期從事鑄鋼、鑄造高溫合金、定向和單晶凝固理論和技術方面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在國際上率先提出液固界面非平衡溶質再分配的概念及相關函數關系;在亞快速定向凝固及組織超細化、高溫合金和稀土永磁合金的凝固組織與性能方面進行了開創性研究,獲得性能提高數倍的超細胞/枝晶定向組織.「ZMLMC超高溫度梯度定向凝固方法與裝置」獲1994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與此同時還獲得包括《定向凝固超細柱晶組織及其形成機制》在內的多項國家發明獎和省部級科技進步獎。目前已發表學術論文400餘篇,出版《高溫合金及其熔煉技術》等專著4部、指導博士30餘名、碩士40餘名、博士後10名。
鑄鋼、鑄造高溫合金、定向和單晶凝固理論和技術方面的教學和研究工作,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國家重要基礎研究項目(973)和國防預研項目的課題,並以大推力、超高溫發動機為研究背景,自主開發耐熱溫度在1000℃以上的鈦鋁基金屬間化合物無(軟)接觸電磁成形單晶定向凝固發動機葉片的制備技術。該技術的開發成功將使我國的航空航天發動機材料水平邁上一個新台階,出現一個嶄新的局面。
1961年研製出新型高溫合金,用於生產。在合金非平衡定向凝固及組織控制的研究中,提出了非平衡溶質分配的新概念。撰有《高溫合金非平衡狀態的凝固特性》等論文。在非平衡凝固理論、亞快速定向組織及組織超細化、高溫合金、稀土永磁合金的凝固組織與性能、電磁約束成形定向凝固技術等方面進行了開創性研究。領導研製的超高梯度定向凝固裝置的溫度梯度可達1300°C/cm,超出當時國際最好水平達三倍之多;主持創建了枝胞轉換及亞快速定向凝固的理論框架,開辟了單晶及定向組織超細化研究的新領域。在此基礎上,又提出了電磁成形定向凝固新技術。
1938年抗戰初期,全家逃難,輾轉到西安。
1947年,傅恆志以優異的成績考入西北工學院機械繫。在迎接解放的日子裡,這位熱血青年,參加了青年團,擔任團支部書記,
1950年加入了共產黨,同年畢業。
1952年至1955年,他考入哈爾濱工業大學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
1958年,傅恆志作為當時全國鑄造學科唯一考取的留蘇研究生,赴蘇聯列寧格勒工學院,師從蘇聯鑄造界最有聲望的權威聶亨齊教授,進行耐熱合金的研究工作。
那時,用於航空航天尖端技術領域的鎳基高溫合金,性能優良?但在世界上,此種合金都以高含量的鋁、鈦作為主要強化元素,必須在真空下熔鑄,否則極易氧化。而在上世紀60年代初,國內這樣的真空冶煉設備極少。針對這一實際情況,傅恆志想:能不能搞出一種既不含鋁、鈦,又不需真空熔煉,而其性能又與含鋁、鈦的鎳基高溫合金相當的高溫合金呢?如果有了這種高溫合金,不就解決了國內對這一高溫材料的急迫需求嗎?這可是一個破天荒的大膽設想! 傅恆志小心翼翼地把這一設想告訴了自己的導師聶亨齊教授,得到了導師的大加贊賞:「敢想前人之未想,敢做前人之未做,具有創新思維。好!」
在導師的支持下,傅恆志進行了艱難的探索。他先後設計了60餘種合金方案,每一種方案的性能測試都要在800℃的高溫下持續做6000小時的實驗。為了實驗,他常常廢寢忘食,通宵不眠。經過兩年多時間的不懈努力和反復篩選,在對鎳鉻鉬鎢鈮合金系列進行系統研究的基礎上,終於研製出了″無鋁、鈦的鎳鉻基″這一新型高溫合金系列。傅恆志把這些研究成果寫在論文《鎳鉻基鑄造高溫合金組織和性能的研究》里,在論文尚未答辯、合金尚未最後定型的情況下,他研製的鎳鉻基新型高溫合金就被用在蘇聯航空發動機的導向葉片上。為什麼蘇聯航空專家特別喜歡這種新型合金呢?因為該類合金雖然不含鋁、鈦,不需真空熔煉但卻達到了當時世界上含鋁、鈦的鎳基高溫合金的優良性能,即不但具有較好的力學性能,而且具有優異的鑄造性能。這在當時被認為是填補了國際高溫合金研究領域的一項空白,當之無愧地居於國際領先水平,受到了國內外專家的高度贊譽。也正因為如此,他的這項研究成果獲得了蘇聯科學技術發明專利。1962年,他從列寧格勒工學院物理冶金系研究生畢業時,獲得蘇聯科學技術副博士學位。
標新立異 勇攀高溫合金研究高峰:
傅恆志1962年從蘇聯學成歸國後,繼續致力於高溫合金的成份、組織、鑄造性能與力學性能關系的研究。高溫合金是廣泛應用於航空、航天、艦船、發電、機床、石油和化工等工業中的耐高溫材料,在航空發動機上主要用於製作熱端部件。他針對新型發動機發展的需要,開展了對渦輪葉片定向凝固和單晶技術的研究,在國內首創了以控制液固界面位置為基準的定向凝固穩態及非穩態過程的計算機模擬和晶向三維控制技術,顯著改善了定向和單晶葉片的組織及性能,為我國葉片的定向凝固和單晶技術的發展提供了關鍵技術。此後,針對現行定向凝固溫度梯度低、冷速小、組織粗大的缺點,他又提出了超高梯度定向凝固和組織超細化的新構思,成功地獲得定向超細柱晶組織。在鎳基和鈷基合金中,所得到的結晶組織較HRS定向凝固這一通用方法細化4~10倍,高溫持久性能超出同類合金1~2倍。他領導研製的超高梯度定向凝固裝置,其溫度梯度超過當今世界最高水平3倍多。由於在高梯度晶體生長和超高梯度定向凝固裝置的研究上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這兩項技術分獲航空航天部一、二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及國家發明二、三等獎。
儀器儀表工業的發展對磁性材料提出了新的要求,用傳統粉末冶金方法制出的稀土永磁材料性能極脆,很容易破損,無法製作出很薄或形狀復雜的永磁體。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傅恆志教授以凝固理論、磁學理論和復合材料理論為指導,提出了引入塑性相的新構思和運用控制凝固過程的新手段,經過幾年的努力,建立了第二代(釤-鈷)和第三代(釹鐵硼)永磁體的鑄造組織、成分、凝固特性、晶體取向和磁性能的關系,發明了可加工的稀土鈷永磁材料。這種材料可以車削,可以變形,也可以切削成僅0.2毫米厚的超薄磁片,從而突破了釤鈷合金完全脆性、不可能加工的禁界;而且所獲磁能積居當時國際同類材料的領先水平。已成功地應用於國產衛星的隔離器上,並獲得了航空航天部科技進步一等獎及國家發明三等獎。
九十年代,針對航天工業的需要,傅恆志教授又領導開展了對超細石英纖維加工機制和析晶性的研究,所研製的高純超細石英纖維,被國家高技術新材料鑒定組確認為:「其性能已相當於美國同類產品水平,填補了國內空白。」如今,高純超細石英纖維已用於航天防熱陶瓷瓦,其理論成果獲1994年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
1995年,傅恆志教授承擔了「單晶與定向葉片組織超細化與自約束成形綜合技術」的課題研究。這一課題研究試圖解決材料冶金技術上的兩個重大難題:一是如何提高單晶及定向凝固技術裝置的溫度梯度;二是如何消除液態合金在成形過程中的污染。傅恆志教授致力於對高溫合金定向凝固技術的研究,探索了提高定向凝固過程的溫度梯度的途徑,推出了超高梯度ZMLMC定向凝固方法,在實驗室實現了高達1000K/cm以上的溫度梯度,比德國Leybold公司生產的定向凝固設備的溫度梯度整整高出10倍左右,達到了當今世界領先水平。這項成果因而獲得了航空航天部科技進步一等獎及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國防類)。
碩果累累 奮斗不息:
傅恆志院士獻身科教事業碩果累累,業績輝煌。他先後獲國家科技進步及發明獎4項,獲部、省級特等及一等獎4項;發表論文300多篇,其中上百篇被載入《美國化學文摘》、《國際宇航文摘》、《應用物理學報》等國際文摘和著名刊物。他多次應邀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及到國外講學:先後在美國裏海大學、美國國家標准局、德國柏林工業大學、德國亞琛工業大學等院校和研究所做學術報告;他還多次赴前蘇聯及俄羅斯、烏克蘭的一些著名大學和研究機構訪問講學。
在聖彼得堡國立技術大學及莫斯科航空材料研究院,他的「關於晶體定向生長及單晶高溫合金問題」的講學受到高度評價。聖彼得堡技術大學教授、蘇聯功勛科學家、科學院院士哈洛沙伊洛夫認為,傅恆志教授關於「定向凝固溶質再分配」的講學,是「合金相變理論中的一個突破」。
他在科學研究上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使他在第五屆國際大學聯合會上被推薦為理事會成員;1992年被俄羅斯國立聖彼得堡技術大學授予名譽博士稱號,同年由美國傳記研究院提名並獲世界終身成就獎;1993年成為我國首批入選由世界著名科學家、教育家組成的國際高校科學院院士;1995年初被選為俄羅斯宇航科學院外籍院士,5月間又榮幸地成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西北工業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陝西省航空學會理事長,中國航空學會副理事長。
桑梓情深 願為家鄉多奉獻:
76歲的傅恆志院士鄉音未改,見到家鄉的親人,心情激動,特別熱情。他說,我是河南人,熱愛河南,人老了,更加關注家鄉,迫切希望為家鄉做些貢獻。1986年,我在蘇聯留學的同學何竹康擔任河南省省長,我的學生趙地擔任河南省委副書記,我擔任西北工業大學校長。受他們的盛情邀請,我和西北工業大學的幾位領導從西安來到鄭州,洽談如何為河南省的經濟發展盡力。在趙地同志的陪同下,我們參觀了洛陽等幾個發展比較快的城市,來到洛陽工學院,受到學院領導的熱情接待,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後來,趙地同志回西北工業大學參加校慶,再次談起為河南辦點實事的問題。最後選中了洛陽工學院。
1998年牡丹花會期間,我再次來到洛陽工學院深入考察,雙方開始合作。河南科技大學成立以來,聘請我為共享院士,兼職教授,專設了辦公室。我感到責任在肩,時刻牢記在心,雖然這幾年,我每年都要到河南科技大學兩次,做場學術報告,指導一些工作,但,總希望工作做得更多一些,更好一些。希望河南科技大學的發展更快一些,為河南省經濟社會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傅恆志院士受聘於河南理工大學:
2005年3月,傅恆志院士受聘於河南理工大學之後,他決定每年從該校給他的薪酬中拿出20萬元,加上校方配套的10萬元,共30萬元作為資金來源,設立「金屬材料及加工工程學科發展基金」,用於獎勵河南理工大學師生。該發展基金於2005年10月建立,至今該校已有40餘名師生受益。該基金主要用於支持該校材料學科建設,活躍學術氛圍,促進學術交流,獎勵品學兼優的材料科學及相關學科的在校碩士、博士研究生,激勵他們在學業和研究工作中取得創造性成績。
2005年受聘擔任河南理工大學教授以來,創建了材料物理冶金研究所,引領學校材料學科的建設與發展,幫助凝煉並形成了凝固技術與亞穩材料、材料先進連接技術與相變理論及材料加工過程數值模擬等學術研究方向並取得重要進展。

閱讀全文

與高溫合金院士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日照鋼鐵有限公司有多少員工 瀏覽:300
鋼鐵凱爾分解多少精粹 瀏覽:334
焊管方矩管 瀏覽:629
氬弧焊焊接如何焊平 瀏覽:432
三十層樓房子要多少米鋼管 瀏覽:768
鐵皮彎頭越扣越大怎麼回事 瀏覽:157
興化有多少家不銹鋼管廠 瀏覽:318
如何焊接紫銅方管效率高 瀏覽:641
昆明模具導柱多少錢 瀏覽:466
哪裡有賣舊的鋼管調直機 瀏覽:481
板底貫通鋼筋怎麼表示 瀏覽:283
做一個不銹鋼放空調的支架多少錢一個 瀏覽:699
不銹鋼小勺生銹怎麼清洗 瀏覽:764
挖孔樁鋼筋籠安裝怎麼套定額 瀏覽:820
8毫米螺紋鋼1米是多少公斤 瀏覽:581
鋼管一萬米多少噸 瀏覽:480
拆鋼板後吃什麼骨頭好 瀏覽:628
鋼筋的符號用什麼表示 瀏覽:288
廣聯達量筋合鋼筋怎麼切換 瀏覽:524
鋁合金風口同abs風口哪個貴 瀏覽: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