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製作陶瓷的主要設備是什麼
5)淬冷法研究相平衡
陶瓷燒成,金屬的熱處理等工藝參數的確定經常需要用相圖來指導。相圖的製作是一項十分嚴謹且非常耗時的工作。淬冷法是靜態條件下研究系統狀態圖(相圖)最常用且最准確的方法之一。通過該實驗讓學生掌握靜態研究相平衡的實驗方法之一——淬冷法研究相平衡的實驗方法及其優缺點,掌握浸油試片的製作方法及顯微鏡的使用,驗證Na2O-SiO2系統相圖。
主要設備:管式電阻爐、溫度控制器、偏光顯微鏡 (與實驗9共用)。
需增添設備:管式電阻爐10台,溫度控制器10台。
6)熱分析實驗
差熱分析是研究材料在加熱過程中脫水、相變、分解、熔融等物理和化學變化的一種常用分析方法。利用差熱曲線在工藝上可以確定材料的燒成制度及玻璃的轉變與受控結晶等工藝參數,還可以對礦物進行定性、定量分析。材料的熱膨脹系數是評價材料在高溫下熱穩定性的重要指標,也是不同種類材料能否相互配合使用的重要依據。通過該實驗讓學生了解差熱分析的基本原理與儀器裝置,學習使用差熱分析方法鑒定未知礦物,掌握材料熱膨脹系數的測定方法及對測定結果的影響因素。
主要設備:差熱膨脹分析儀。
現有設備:LCP-1差熱膨脹儀1台(需升級改造為微機控制,與WCP-2功能相同)。
需增添設備:WCP-2微機差熱膨脹儀2台。
7)材料的顯微結構觀察
材料的顯微結構與材料制備中的物理化學變化密切相關,通過顯微結構分析,可以將材料的「組成-工藝過程-結構-性能」等因素有機地聯系起來,對設計材料性能、開發新材料有重要指導作用。通過該實驗讓學生學會用顯微鏡分析礦物的顯微結構,掌握顯微照相技術,用金相顯微鏡觀察材料的顯微結構。
主要設備:電子顯微鏡,數碼金相顯微鏡、金相顯微鏡、金相切割機、金相試磨拋機,鑲嵌機。
現有設備:KYKY2000電子顯微鏡1台(需改造),金相顯微鏡22台
需增添設備:KYKY2000電子顯微鏡功能升級,4XB-Z數碼金相顯微鏡2台,4XB金相顯微鏡10台,PA-2金相試磨拋機4台,內圓切割機2台,鑲嵌機2台。
8)晶體單形分析
晶體單形的認識是晶體聚形分析的基礎,常見的晶體晶型有47種單形。通過讓學生對單形形態和特徵的分析,了解晶系晶族,掌握晶體的結構。
主要設備:47種單形模型、礦物模型、礦物標本。
現有設備:47種單形模型3套,礦物模型2套,礦物標本3套。
需補充設備:47種單形模型15套,礦物模型15套;礦物標本15套。
9)晶體、礦物在偏光顯微鏡下的觀察與鑒定
偏光顯微鏡是了解晶體結構的常用儀器,通過該實驗讓學生熟悉顯微鏡的結構,掌握顯微鏡的操作方法,通過觀察在鏡下區分自形晶、半自形晶和他形晶。
主要設備:偏光顯微鏡、礦物標本(與實驗8共用)。
現有設備:偏光顯微鏡26台(其中10台已淘汰),
需補充設備:XP-7偏光顯微鏡15台(帶陶瓷三相薄片60片、玻璃結石薄片60片);AXIOPLAN2多功能顯微鏡1台。
10)有機與無機化合物拉曼光譜分析
拉曼光譜分析儀利用激光振動光譜進行物質的定性與定量分析,通過該實驗讓學生熟悉儀器原理、結構及使用方法。
需補充設備:拉曼光譜分析儀
B. .人類從蒙昧到文明的轉折點是哪一類材料的冶煉和工具製作與使用。
先秦時代的冶金 金屬的冶煉、加工和金屬工具的使用,是人類從蒙昧到文明的轉折點。後來組成華夏族的炎黃、東夷和苗蠻等族都有關於冶金的遠古傳說,甘肅東鄉出土有距約今四千七百年的青銅刀。迄今所知資料表明,中國的冶金技術是中華民族的獨立創造,而不是從西方、北方傳入的。冶銅術的興起是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龍山文化時期。古代文獻有不少關於禹鑄九鼎的傳說,從近年來考古發掘看,夏代已能熔鑄青銅。居住在今河南濮陽的昆吾族,就是以制陶、鑄銅著稱的一個部落。把鑄銅和制陶聯系在一起,表明冶銅術確是在制陶技術發展的基礎上興起的。陶窯的修築、使用、燃料(木炭)的制備,燃燒技術的改進以及對陶土性能的認識,都為銅的冶煉和鑄造作了准備。河南登封、山西夏縣等處出上銅容器殘片和銅鏃,表明夏代已進入青銅時代。河南偃師二里頭出土的早商青銅器有銅鏃、銅鑿、銅鈴等小件工具與器物,並且有銅爵數件,說明當時青銅冶鑄技術已具一定水平。商代中期,青銅鑄造技術進一步發展,以鄭州二里崗為代表,已有爵、斝、鼎、盉等成組禮器。1974年鄭州張寨出土的方鼎兩件,一重62.25公斤,另一重84.25公斤,已是相當大型的銅鑄件,經檢驗為鉛青銅鑄成,含鉛17%,錫3.6%,熔銅設備是用內外塗抹草拌泥的大口陶尊和陶缸。盤庚遷殷後,以安陽殷墟為中心,鑄銅技術臻於鼎盛。瑰麗壯偉的司母戊大鼎是典型代表。它重達87.5公斤,是上古最重的青銅鑄件,投入銅料在千斤以上。能夠成功地熔鑄這樣的大型器物,說明殷代手工業生產具有較大規模。出土和傳世的殷商青銅器數以萬計,主要是禮、樂、兵、車四大類。這些精巧的青銅製品,具有根高的歷史的、學術的、藝術的價值,在國際上享有盛譽。古代希臘多用失蠟法製作藝術鑄件。經過認真細致的考察,在現已鑒定的商和西周銅器中,並未發現使用失蠟法的確證,就是湖南寧鄉出土的著名的四羊尊也是用陶范鑄造的。從單范到雙面范又發展到用多件范、芯組合成復合鑄范,進而採用分鑄法,這是陶范鑄造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序列。有些商周青銅器之所以能獲得復雜的形狀,關鍵在使用了分鑄法,或先鑄器身再在器上合范鑄出附件(如器把、獸頭等),或先鑄好附件,再鑲嵌在陶范內與器身一起鑄作成器,工藝構思十分巧妙。冶鑄業是商代最重要的手工業部門,近年來遼寧喀左、江西清江等地都發現了商代青銅器。在這個基礎上。西周青銅鑄造又有所發展,王室、各諸侯國以至貴族都擁有鑄造作坊,出土銅器的地點比商代更加廣泛,如甘肅凌源、江蘇丹徒、安徽屯溪等處均有發現,數量上也遠超過前代。西周前期銅器形制多直接繼承殷商風格,其後有較明顯的改變,花紋趨於簡易、流暢,器壁漸成輕巧,具有質朴、實用的特點。到了春秋時期,特別是春秋中葉以後,由於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封建制開始取代奴隸制,表現於青銅冶鑄技術也有重大的變化,即從原先較為單一的范鑄技術轉變為綜合運用渾鑄、鑄接、失蠟法、鑄焊(錫焊、銅焊),紅銅鑲嵌、錯金銀等多種金屬技術的新工藝系統,代表性產品有曾侯乙大型編鍾群和青銅尊、盤等。就製作方式來說,先鑄附件後鑄器身的分鑄形式有很大發展,成為主流。這種方法利於分工合作,因而有較高的生產率,器件的結合也較為牢固,是適合於社會生產的要求的。同時,在器形、紋飾方面有不少新的變化,突破了殷商西周的傳統格局,如新鄭彝器就突出地表現了這種特點,到戰國時期更發展了印模、疊鑄等批量生產技術,不少器物壁薄輕巧,質朴無華,更為實用。隨著生產發展和經驗積累,這一時期有關青銅冶鑄的文獻紀述明顯增多。《考工記》除記載「攻金之工」六種及其具體分工以外,又詳述編鍾部位名稱、尺度比例、熔鑄銅器時的火色變化和「六齊」合金配比。後者被譽為世界最早見於文字記載的合金配製法則,實物檢驗表明,這一法則是具有科學性和客觀實在性的。又如《荀子·強國篇》以「刑范正、金錫美、工冶巧、火齊得」為獲得優質鑄件的四大工藝要素;《呂氏春秋·別類篇》提出「金柔錫柔,合二柔以為剛」的觀點,都是人們通過長期實踐對青銅冶鑄技術具有規律性認識的反映。在冶銅術高度發達的基礎上,冶鐵術逐步在冶銅業內部產生了。河北藁城商代中期鐵刃銅鉞的出土,是近年來考古發掘和冶金史的重大發現。經有關單位反復鑒定,證實鐵刃是用含鎳較多的天然的隕鐵經加熱鍛打成形後,嵌在陶范內,和銅鉞本體在澆注時鑄接在一起的。它說明,我國至遲在公元前十三四世紀就已發現和使用了天然鐵。詩《秦風》:「駟孔阜」,《逸周書·王會解》:「玄鉞」,郭沫若曾釋為「鐵」和鐵質(鐵刃)武器。將這些文獻記載和實物相印證,對探索冶鐵術在我國的發生、發展有重要的意義。從目前考古發掘所得實物資料看,最早的鐵器出自甘肅、湖南、江蘇等地,年代為春秋晚期。湖南長沙出有鋼劍。江蘇六合程橋春秋晚期墓葬出土的鐵條和鐵塊,經檢驗,鐵條由塊煉鐵鍛打成形,鐵塊是白口鐵鑄成的。這說明熟鐵和生鐵在我國大體上出現於同一歷史時期。歐洲在公元十四世紀才使用生鐵,在這以前,冶鐵業主要地以塊煉鐵為原料,鋼是由塊煉鐵滲碳獲得的。而我國冶鐵技術則從一開始就有著自己的發展特點。生鐵的早期出現與廣泛應用,是我國冶鐵術的重大成就,影響極為深遠。春秋晚期的鐵器多是小件的刀、錐、臿、削等工具、農具。到了戰同時期,隨著生產關系的變革,冶鐵業迅速發展起來。《管子·地數篇》載出銅之山四百六十七、出鐵之山三千六百零九,可見人們對鐵礦資源的重視和了解程度。管仲相齊時「官山海」,已對鐵的開采、生產實行管理,臨淄東周冶鐵遺址面積達十數萬平方米。戰國中期以後,鐵器的使用已遍及當時的七國疆域,農具有犁、鋤、臿、鏟、鐮,手工工具有斧、鑿、錐、削等。鐵器取代銅、石、木、蚌器成為主要的生產工具,標志著社會生產力有了劃時代的發展,也是戰國經濟繁榮、出現百家爭鳴的興盛局面的物質基礎。戰國已嫻熟地使用鑄鐵柔化技術,將脆硬的白口鑄鐵坯件,經高溫退火成為黑心韌性鑄鐵,例如洛陽鐵鏟、長沙鐵臿等,經檢驗是以鐵素體和珠光體為基體,石墨作團絮狀析出,質量比白口鐵和灰口鐵都要好。石家莊兩件戰國鐵斧都經過脫碳處理,表層成為鋼的組織,內部仍為萊氏體,保留著生鐵的組織。歐洲十八世紀才有韌性鑄鐵,黑心韌性鑄鐵在十九世紀於美國試製成功。我國韌性鑄鐵的生產比歐美要早二千多年,這是鑄鐵生產工具能在戰國廣泛使用的一個關鍵,對社會的貢獻是十分巨大的。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和對鐵器需要量的增長,戰國已用鐵范大批鑄作農具、手工工具和車具。1953年河北興隆出土的燕國鐵范八十七件,其中有斧、鑿、鐮、鋤等類,有一范可同時鑄兩件的,還使用了即在現代也不能輕易得到成功的金屬型芯鐵芯,技術水平之高實為驚人。此外,戰國已用銅范鑄造布幣,開後代用銅范、鐵范鑄幣之先聲。戰國時期頻繁的軍事行動,促進了煉鋼技術的發展。塊煉鐵滲碳制鋼是這一時期鋼鐵技術的另一項重大成就。對河北易縣燕下都遺址所出鐵兵器進行的檢驗,證實戟、劍等武器是用塊煉鐵經滲碳後鍛打而成,有的還在高溫下淬火,得到很硬的馬氏體,是目前所知我國最早的淬火鋼劍。過去,一般都認為戰國煉鐵技術以楚國和吳越地區為最先進(如蘇秦所說「楚之鐵劍利」①以及傳統中的干將莫邪等),燕下都鋼劍、鋼戟的發現,證明煉鋼術在北方地區,也有較高水平。鐵工具的廣泛使用也使戰國青銅器出現新的面貌,輝縣趙固墓等處出土的水陸攻戰銅鑒等器物,花紋刻劃極為精細,不是鋼鐵工具很難辦到。這個時期的錯金銀器鎏金器件也比春秋時期大為增多。另一方面,很多戰國銅器壁薄、素麵,表現了鑄銅技術的提高,並進一步向商品生產方向發展,產品有銅鏡等。除中原地區外,各邊遠地區和少數民族居住區域,受商周青銅文化影響,冶銅術也有不同程度的發展,並且具有各自的地方特點。例如雲南劍川海門口氏族部落的冶銅業已較為發達,銅器有斧、刀、鑿、魚鉤、鈉和裝飾品。四川地區在殷周時期,冶銅術也有一定水平,如新繁水觀音以及忠縣出土的銅器所示,其後發展成有高度成就的巴蜀青銅文化。北方草原地區所用青銅器如方銎斧、有翼鏃和矛等,均與殷周銅器有類似之處,這些地區常出土石制鑄范。在殷周奴隸制發達期間,江蘇、安徽的湖熟文化正處於原始社會末期,但在中原文化帶動下,已能鑄造和中原相同類型的銅刀、銅鏃、魚鉤等。這些都證明中華民族青銅文化的統一性也促成了統一的鐵器文化的早期形成。 位於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村, 1921年發現。生產工具以磨製石器為主,燒造各種陶器作炊器和用具,尤以精美的彩陶聞名於世。因最先發現於此而將這種古文化遺存稱為「仰韶文化」。目前已發現仰1935年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發掘現場韶文化遺址上千處,以渭、汾、洛諸水所在的中原地區為中心,經發掘的有十餘處。距今 7000---5000年。居民生前聚族而居、形成聚落;死後埋入公共墓地。已發現夯築的小城堡,並出現原始冶銅術。
C. 青銅器的製作方法和所涉及的化學方程式
青銅是由銅和除了鎳鋅以外的金屬形成的合金。沒有化學方程式。
沒有涉及到分子變化。沒有新物質的新成。
D. 玻璃的製作過程
1. 配料,按照設計好的料方單,將各種原料稱量後在一混料機內混合均勻。玻璃的主要原料有:石英砂、石灰石、長石、純鹼、硼酸等。
2. 熔制,將配好的原料經過高溫加熱,形成均勻的無氣泡的玻璃液。這是一個很復雜的物理、化學反應過程。玻璃的熔制在熔窯內進行。熔窯主要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坩堝窯,玻璃料盛在坩堝內,在坩堝外面加熱。小的坩堝窯只放一個坩堝,大的可多到20個坩堝。坩堝窯是間隙式生產的,現在僅有 光學玻璃和顏色玻璃採用坩堝窯生產。另一種是池窯,玻璃料在窯池內熔制,明火在玻璃液面上部加熱。玻璃的熔制溫度大多在1300~1600゜C。大多數用火焰加熱,也有少量用電流加熱的,稱為電熔窯。現在,池窯都是連續生產的,小的池窯可以是幾個米,大的可以大到400多米。
3. 成形,是將熔制好的玻璃液轉變成具有固定形狀的固體製品。成形必須在一定溫度范圍內才能進行,這是一個冷卻過程,玻璃首先由粘性液態轉變為可塑態,再轉變成脆性固態。成形方法可分為人工成形和機械成形兩大類。
A. 人工成形。又有(1)吹制,用一根鎳鉻合金吹管,挑一團玻璃在模具中邊轉邊吹。主要用來成形玻璃泡、瓶、球(劃眼鏡片用)等。(2)拉制,在吹成小泡後,另一工人用頂盤粘住,二人邊吹邊拉主要用來製造玻璃管或棒。(3)壓制,挑一團玻璃,用剪刀剪下使它掉入凹模中,再用凸模一壓。主要用來成形杯、盤等。(4)自由成形,挑料後用鉗子、剪刀、鑷子等工具直接製成工藝品。
B. 機械成形。因為人工成形勞動強度大,溫度高,條件差,所以,除自由成形外,大部分已被機械成形所取代。機械成形除了壓制、吹制、拉制外,還有(1)壓延法,用來生產厚的 平板玻璃、 刻花玻璃、夾金屬絲玻璃等。(2)澆鑄法,生產光學玻璃。(3)離心澆鑄法,用於製造大直徑的玻璃管、器皿和大容量的反應鍋。這是將玻璃熔體注入高速旋轉的模子中,由於離心力使玻璃緊貼到模子壁上,旋轉繼續進行直到玻璃硬化為止。(4)燒結法,用於生產泡沫玻璃。它是在玻璃粉末中加入發泡劑,在有蓋的金屬模具中加熱,玻璃在加熱過程中形成很多閉口氣泡這是一種很好的絕熱、隔音材料。此外,平板玻璃的成形有垂直引上法、平拉法和浮法。浮法是讓玻璃液流漂浮在熔融金屬(錫)表面上形成平板玻璃的方法,其主要優點是玻璃質量高(平整、光潔),拉引速度快,產量大。
4. 退火,玻璃在成形過成中經受了激烈的溫度變化和形狀變化,這種變化在玻璃中留下了熱應力。這種熱應力會降低 玻璃製品的強度和熱穩定性。如果直接冷卻,很可能在冷卻過程中或以後的存放、運輸和使用過程中自行破裂(俗稱玻璃的冷爆)。為了消除冷爆現象,玻璃製品在成形後必須進行退火。退火就是在某一溫度范圍內保溫或緩慢降溫一段時間以消除或減少玻璃中熱應力到允許值。
此外,某些玻璃製品為了增加其強度,可進行剛化處理。包括:物理剛化(淬火),用於較厚的玻璃杯、桌面玻璃、汽車擋風玻璃等;和化學剛化(離子交換),用於手錶表蒙玻璃、航空玻璃等。剛化的原理是在玻璃表面層產生壓應力,以增加其強度。
E. 台州鐵合金回轉窯工自我介紹的周記
住在襄樊,就讀天津城建大學,1930年出生,我是方楷瑞,喜歡俱樂部聚會、說說自己好不就行了
F. 木炭怎麼做的
木炭的製作方法:
一種是窯燒法,也就是用泥土築成窯,裡面裝滿木頭,然後點火燃燒,使木材在窯內炭化,揮發物逸出。另一種是干餾法,即將木材置於干餾窯中,在隔絕空氣的條件下加熱分解出木炭,此為木材幹餾。
木炭是木材或木質原料經過不完全燃燒,或者在隔絕空氣的條件下熱解,所殘留的深褐色或黑色多孔固體燃料。
其實無論採用什麼生產工藝,木炭都是通過加熱的方式將木頭中的氣體和液體揮發出去的產物。剩下的物質就是木頭的固體可燃物部分,因此才能在燃燒時只發熱而不冒煙。
(6)合金窯怎麼做擴展閱讀
木炭主要分為白炭、黑炭、活性炭、機制炭等四大類。白炭主要以硬闊葉材中的殼斗科、榆科樹木為原料,優點是燃燒時間長、不冒煙、無污染,但受潮容易發爆、價格昂貴。黑炭主要以軟闊葉薪炭材為主,優點是易點燃,缺點是易發爆、不耐燒、燃燒時有煙等。
活性炭可以說是木炭的深加工,種類也有很多,按照原料的不同可以分為植物原料炭、煤質炭、石油質炭、骨炭等。活性炭有發達的孔隙結構,有很大的總表面積和吸附能力,不會溶於水和其他溶劑,具有物理和化學上的穩定性。
機制炭以木屑為原料,主要把木屑經過高溫高壓成形最後送入炭化爐炭化而成。整個生產過程不需要添加任何的添加劑,相對而言比較環保。它的特點主要是燃燒時間長、熱值高、不冒煙、環保等,所以受到了各大燒烤店的青睞。
G. 東莞正立乾燥設備有限公司最新開發的節能環保熱泵(熱水型)熱源木材乾燥窯是原創的嗎
是原創, 節能環保空氣能熱泵熱源木材乾燥設備
設備組成
節能環保空氣能熱泵熱源乾燥窯由空氣能熱泵、保溫水箱、循環供水系統、鋁合金(磚混結構)窯體、窯門(提門裝置)、加熱系統、調濕系統、氣流循環系統、進排氣系統、電輔助系統、檢測系統及控制系統等部分組成。
正立節能環保空氣能熱泵熱源乾燥設備各組成部分的性能、特點如下:
1.熱源
節能環保空氣能熱泵熱源乾燥設備的熱源部分為高溫熱水空氣能熱泵和不銹鋼保溫水箱。配置的熱泵主機壓縮收集空氣中的熱量能夠產生75-80℃的高溫熱水,節能效率達到2.78(1KW的電能壓縮空氣中的熱量可產生2.78倍的制熱量約2400大卡);配套高效不銹鋼保溫水箱,循環利用換熱後的熱水繼續加熱,使熱量反復使用,效果綜合可為整個乾燥過程節省22-33%的能耗。空氣能熱泵為國家提倡的節能環保產品,無任何廢氣及污染,是木材二次乾燥和75℃以下的乾燥溫度要求的乾燥設備新型熱源配置,特別適合平均氣候溫度為20℃以上的地區使用,對環保要求高的地區和注重節能需求的客戶也比較適合。配置風機盤管使用在木材恆溫養生和烤漆房節能效果明顯,使用方便、安全。
2.窯體
乾燥窯的窯體除須滿足堅固耐用等一般建築要求外,更重要的是還須滿足保溫、密封和防腐等特殊要求。ZL系列乾燥設備較好地做到了這一點。
ZL系列乾燥窯有土建窯體型和金屬窯體型二種。土建窯體按特殊要求設計;金屬窯體的內外層為鋁合金板,中間夾以阻燃聚酯保溫層,窯體骨架為鋁合金型材。無論是土建窯體還是鋁合金窯體都密封良好,有足夠的保溫性能,並能有效地抗腐蝕。
窯內天棚用鋁板製作或混泥土搗制。
3.窯門
窯門有單開門,對開門和吊掛門三種形式;建兩座或多座連體窯時,窯門通常為吊掛門,採用吊掛門時需配裝提門器。
窯門的結構與鋁合金窯體的結構相同,保溫、防腐。為保證窯門的密封性,在窯門四周鑲有耐高溫、抗老化、彈性好的特製硅膠密封圈,以確保窯門不漏氣。
提門器採用手搖蝸輪蝸桿結構,可為吊掛式或落地式,操作方便、靈活,動作平穩、可靠。
4.加熱系統
加熱系統的主體是加熱器。加熱器質量的好壞不僅關繫到加熱器的壽命,也關繫到加熱器的傳熱效率。ZL系列乾燥設備所採用的加熱器為新型鋼(不銹鋼或無縫鋼)鋁復合整體軋制的翅片管加熱器,翅片無皺摺,氣流阻力小,傳熱效率高,耐腐蝕性能好,使用壽命長。實踐表明,該加熱器的綜合性能大大優於國內普遍採用的繞片管式或串片管式加熱器。手動蒸汽加熱採用國內名優企業生產的法蘭式柱塞閥,自動蒸汽和熱水加熱採用不銹鋼閥門加自動執行閥;加熱用電磁閥、電動閥為名優產品,性能穩定,使用壽命長。
5.調濕系統
調濕系統雖然簡單,但對於保證木材乾燥質量來說卻非常重要。調濕系統的噴蒸管道用不銹鋼管(或鋁合金管)製作,從而避免了採用碳鋼管造成腐蝕減少使用壽命的缺點。採用蒸汽加熱時,向窯內噴射常壓飽和蒸汽;採用高溫水加熱時,則向窯內噴射飽和蒸汽或霧化水。
6.氣流循環系統
氣流循環是加快乾燥速度,保證乾燥均勻性的重要手段。為提高窯的密封性和風機運轉的可靠性,ZL系列乾燥設備採用耐高溫防潮電機與風機一起裝於窯內,直聯傳動。風機採用專門設計,為當今最先進的機翼形扭曲葉片對稱布置的高效節能精密壓鑄鋁合金風葉軸流風機,風量大、風壓高、能耗低、壽命長;電動機採用出口免檢的高新產品Y-GW-6型三相非同步電機,除具有Y系列電機特點外,還具有耐高溫、防腐蝕、防潮濕等特點。使用環境溫度:≤110℃,濕度:≤98%,防護等級:IP55,工作方式:連續(SI)。
7.進排氣系統
ZL系列乾燥設備的進排氣裝置可為自動控制,也可為手動控制。自動控制系統的排濕電機(扭矩)方便實用,可實現多級控制。無論自動控制還是手動控制操作都十分方便,動作非常靈活。
8.檢測系統
檢測系統主要指木材含水率的檢測和介質溫、濕度的檢測。
木材含水率的檢測採用電測法,可同時測定窯內4--8個測點的含水率,使用方便、快捷,數字顯示,讀數准確、可靠。
介質濕度的檢測採用溫差法,所用裝置為干、濕球溫度計。這種干、濕球溫度計由兩支精度相同的溫度感測器組成。其中一支溫度計的感溫部分用紗布套包上,紗布套的末端浸在水槽中,此溫度計稱為濕球溫度計。由於水分蒸發需要熱量,所以濕球溫度計的讀數比相鄰的另一支溫度計即干球溫度計低。濕球溫度計的讀數越低,表明介質越乾燥。其原理是:窯內介質在比較乾燥的情況下,濕球紗布套上的水分蒸發越快,由於蒸發需要消耗熱量,則濕球溫度計的讀數就越低,由此即可確定介質的濕度。
介質溫度的檢測由上述裝置中的干球溫度計確定。
干、濕球溫度計的讀數顯示於自動控制儀的液晶顯示面板上,讀數准確、可靠。
手動控制乾燥設備測量干、濕球溫度採用不銹鋼儀表測量。
9.控制系統
木材乾燥過程本質上是乾燥介質與木材進行熱濕交換的過程,因此,木材乾燥過程的控制實際上是對介質條件的控制。與木材乾燥密切相關的介質條件主要是溫度、濕度和循環速度。循環速度是由風機決定的,風機開動後就一直運轉下去,一般不予控制。所以,實際需要也可能加以控制的只是介質的溫、濕度。
10、電輔助系統
節能空氣能熱泵熱源因為加熱速度受加熱能力的影響,需要升溫時考慮到加熱時間影響整個乾燥時間,所以配置電加熱輔助升溫,使整套乾燥設備達到完美。
電加熱發熱架採用防腐不銹鋼材料製作,升溫速度快,安全可靠。
根據需要,ZL系列乾燥設備的控制系統有半自動、全自動和手動控制三種。半自動和全自動控制系統採用廣州科學院研製的木材乾燥半自動、自動控制儀進行控制,該套系統運行安全可靠,確保乾燥質量。有關資料請參閱相關說明書。
H. 漂流幻境製作攻略大全
朋友,你需要的攻略太大了。這里寫不下,我就簡單復制一些,具體你要到: http://wl.catv.net/Introct/ZhiNan/GoodsInfo.asp蒸汽船主體大型絞盤*1 蒸汽船骨架*1 推進輪*21 30 蒸汽船的主體構造熱氣球熱氣球吊籃*1 連結繩*5 沙袋*4 燃燒器*1 汽球*11 30 使用燃燒時所產生的熱氣飛行的飛行器飛行船飛船浮力裝置*1 飛船掌舵裝置*1 飛船船艙*1 氫氣產生器*1 推進風扇*11 30 利用低於空氣密度的氣體漂浮於空中的飛行器人力飛機人力飛機的骨架*1 機翼*1 木製踏板*1 飛機啟動裝置*1 飛機控制裝置*11 60 利用氣動力學以人力驅動螺旋槳飛行的飛行器帆船輔助動力裝置*1 帆船主動力裝置*1 帆船船體*1 帆船掌舵裝置*1 帆船的甲板*11 42 使用獨木舟再加上風帆所製成的航海工具蒸氣船蒸汽船啟動裝置*1 蒸汽船主體*1 蒸汽船掌舵裝置*1 蒸汽船船艙*11 30 使用蒸氣動力的機械化航海工具機車小型引擎*1 軸承*1 輪胎*2 壓克力板*5 陶瓷汽缸*11 50 以引擎為動力的兩輪交通工具金龜車大型引擎*1 軸承* 輪胎*4 鋼材*81 60 以引擎為動力的四輪交通工具敞篷車大型引擎*1 軸承*4 輪胎*4 鋼材*71 60 以引擎為動力的四輪交通工具,車頂蓋可以掀開遊艇小型引擎*2 大型絞盤*1 鋼材*10 主桅桿*1 dc發電機*21 60 小船,搭配動力小引擎,速度快飛碟反重力裝置*1 精密電路*3 磁浮螺*1 環型天線*2 鋼材*81 60 以超越人類的智慧之設計,製作出來的超空間交通工具
I. 易拉罐做成鋁錠怎麼做
直接熔煉成粗鋁錠:把廢易拉罐在熔煉爐中混煉,最終得到一種類似於熟鋁的金屬錠,這種雜鋁錠有時在市場上 純鋁錠,影響極壞;
用於冶煉某些牌號合金:一些比較 范的企業在熔煉鑄造鋁合金時,需要加入一些純鋁錠調整成分,但往往會增加合金的鎂含量,此種辦法對生產含鎂較高的合金比較實用;
與其他廢熟鋁混煉,生產雜鋁錠;
製造成煉鋼的脫氧劑;
生產鋁粉:將廢易拉罐在旋轉式回轉窯中進行脫漆處理,然後進行加工,生產低級鋁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