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机械合金化的影响机械合金化的因素
机械合金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此要获得理想的相和微观结构,就需要优化设计一系列的影响参数。下面列举一些对机械合金化结果有重大影响的参数。 研磨类型生产机械合金化粉末的研磨装置是多种多样的,如:行星磨、振动磨、搅拌磨等。它们的研磨能量、研磨效率、物料的污染程度以及研磨介质与研磨容器内壁的力的作用各不相同,故对研磨结果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研磨容器的材料及形状对研磨结果有重要影响。在过程中,研磨介质对研磨容器内壁的撞击和摩擦作用会使研磨容器内壁的部分材料脱落而进入研磨物料中造成污染。常用的研磨容器的材料通常为淬火钢、工具钢、不锈钢、P>K>5或P>;内衬淬火钢等。有时为了特殊的目的而选用特殊的材料,例如:研磨物料中含有铜或钛时,为了减少污染而选用铜或钛研磨容器。
此外,研磨容器的形状也很重要,特别是内壁的形状设计,例如,异形腔 ,就是在磨腔内安装固定滑板和凸块,使得磨腔断面由圆形变为异形,从而提高了介质的的滑动速度并产生了向心加速度,增强了介质间的摩擦作用,而有利于合金化进程。 无论MA的最终产物是固溶体、金属间化合物、纳米晶、还是非晶相都涉及到扩散问题,而扩散又受到研磨温度的影响,故温度也是MA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例如 Ni-50%Zr粉末系统在振动球磨时当在液氮冷却下研磨15h没发现非晶相的形成;而在200oC下研磨则发现粉末物料完全非晶化;室温下研磨时,则实现部分非晶化。
上述各因素并不是相互独立的,例如最佳研磨时间依赖于研磨类型、介质尺寸、研磨温度以及球料比等。
机械合金化合成高熔点合金或金属间化合物时具有如下优点:避开普通冶金方法的高温熔化、凝固过程,在室温下实现合金化,得到均匀的具有精细结构的合金,且产量较高,因而已成为生产常规手段难以制备的合金及新材料的好方法。
② 合金的性能主要取决于什么因素
合金的性能主要是:流动性和收缩性。这些性能对于是否获得健全的铸件是非常重要的。影响这些性能的因素如下。
影响流动性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是合金的化学成分、浇注温度和铸型的填充条件等。合金的化学成分、浇注温度、铸型条件及铸件结构是影响合金收缩的主要因素。铸件的形状、尺寸和工艺条件不同,实际收缩量也有所不同。
(2)影响合金成型能力的因素有哪些扩展阅读:
合金是宏观均匀,含有金属元素的多元化学物质,一般具有金属特性.任何元素均可采用作合金元素,但大量加入的仍是金属。组成合金的最基本的、独立的物质称组元。
固态下,合金可能呈单相亦可能呈复相的混合物;可能呈晶态、亦可能呈现准晶状态或非晶状态.晶态合金中依其组成元素的原子半径、负电性以及电子浓度等等差异情况不同,可能出现的相有保持与基底纯元素相同结构的固溶体(solidsolution)以及不和任何组成元素结构相同的中间相中间相包括正常价化合物、电子化合物、laves相、σ相、间隙相和复杂结构的间隙式化合物等等。
③ 影响金属充型能力的因素
还是很多的。
1) 金属性质方面的因素 这类因素是充型能力的内在因素,决定了流动性的高低。
合金的化学成分决定了结晶温度范围,因此,与流动性之间存在一定的规律。一般而言,在流动性曲线上,对应着纯金属、共晶成分和金属间化合物之处流动性最好。
纯金属、共晶和金属间化合物成分的合金:在固定的凝固温度下,已凝固的
固相层由表面逐步向内部推进,固相层内表面比较光滑,对液体的流动阻力小,
合金液流动时间长,所以流动性好。
具有宽结晶温度范围的合金:流动性不好,结晶温度范围 ΔT=TL--TS 充型能力(流动性 L)(图1-27)
结晶潜热:约为液态金属热量的85~90%。对于纯金属、共晶和金属间化合物成分的合金,在一般的浇注条件下,放出的潜热越多,凝固过程进行的越慢,流动性越好,因此潜热的影响较大;而对于宽结晶温度范围的合金,由于潜热放出 15~20%以后,晶粒就连成网络而停止流动,潜热对流动性影响不大。但也有例外的情况 :Al-Si 合金流动性最好Si 量为20%左右,不在共晶成分处(Si12.6%)。
因为:Si 晶体结晶潜热为180.7×104J/kg,为α-Al(38.9×104J/kg)的4 倍以上,而且,过共晶成分Al-Si 合金的初生块状Si 强度较低,不易形成坚固的枝晶网络,结晶潜热的作用得以发挥
此外,合金液的比热、密度越大,导热系数越小充型能力好。
合金液的粘度,在充型过程前期(属紊流)对流动性的影响较小,而在充型过程后期凝固中(属层流)对流动性影响较大。
2)铸型性质方面的因素
铸型的阻力影响金属液的充型速度,铸型与金属的热交换强度影响金属液保持流动的时间。所以铸型性质方面的因素对金属液的充型能力有重要的影响。
铸型的蓄热系数:b2(b2=根号λ2 C2ρ2 )表示铸型从液态金属吸取并储存在本身中热量的能力。 C2、ρ2、λ2越大即蓄热系数b2越大,铸型的激冷能力就越强,金属液于其中保持液态的时间就越短,充型能力下降。
金属型(铜、铸铁、铸钢等)的蓄热系数b2是砂型的十倍或数十倍以上,为了使金属型浇口和冒口中的金属液缓慢冷却,常在一般的涂料中加入b2很小的石棉粉。
湿砂型的b2是干砂型的2 倍左右,砂型的b2与造型材料的性质、型砂成分的配比、砂型的紧实度等因素有关。
预热铸型能减小金属与铸型的温差,从而提高其充型能力。铸型具有一定的发气能力,能在金属液与铸型之间形成气膜,可减小流动的摩擦阻力,有利于充型。
3) 浇注条件方面的因素
浇注温度越高、充型压头越大,则液态金属的充型能力越好。而且,浇注系统(直浇道、横浇道、内浇道)的复杂程度,铸件的壁厚与复杂程度等也会影响液态金属的充型能力。
4)铸件结构方面的因素
即使在铸件材质、铸型性质及浇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同体积铸件折算厚度越大,由于铸型接触的表面积小,散热较缓慢,因而液态金属的充型能力越好。
铸件结构越复杂、薄厚过渡面多,则型腔结构越复杂,流动阻力越大,液态金属的充型能力越差。
④ 金属的铸造性能用什么衡量对铸件的质量有何影响
金属的铸造性能一般用流动性和收缩性来衡量。
合金的铸造性能表示合金铸造成型获得优质铸件的能力。
⑤ 铸造合金充型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
合金的流动性,铸件的结构,充型条件,浇注条件等都有影响。
⑥ 何谓合金的流动性影响合金的流动性的因素有哪些
流动性是指合金液体填充模具的能力。流动性决定了合金能否铸造复杂铸件。换言之,流动性对模具复杂度的影响应考虑在该过程中。浇注温度高,流动性好;模厚增加,流动性增加;涂层厚度和密度减小,流动性增加。
(6)影响合金成型能力的因素有哪些扩展阅读:
影响流动性的主要因素是合金的种类、化学成分和浇注工艺条件。
1、合金类型及化学成分
不同种类的合金有不同的流动性。根据流动性试验测得的螺旋线长度,灰铸铁的流动性优于硅黄铜和铝硅合金,而铸钢的流动性较差。
同一种合金,其化学成分不同,结晶特性不同,流动性也不同。一般来说,合金的结晶是在一个温度区内完成的,先形成的初晶会阻碍液态金属的流动;而共晶合金是在恒温下结晶的,不形成初晶,对液态金属的阻力较小。
另外,合金的熔点低共晶合金在相同的浇注温度下,有足够的时间在结晶前填满型腔,使低共晶合金具有优异的铸造性能。成分离共晶点越远,合金的结晶温度范围越宽,流动性越差。因此,在满足使用性能的前提下,应尽量选用共晶合金或接近副产品成分的合金。
2、浇注工艺条件
提高浇注温度可以改善金属的流动性。浇注温度越高,金属保持液态的时间越长,其粘度越小,流动性越好。因此,适当提高浇注温度是提高流动性的技术措施之一。此外,模具材料的导热系数、模具型腔的形状和尺寸等因素也会影响流动性。
液态金属材料填充型腔,获得外形清晰、形状完整的优质铸件的能力称为液态合金流动性。流动性主要受化学成分、浇注温度和模具的影响。流动性好的材料容易充填型腔,从而得到形状完整、尺寸准确、轮廓清晰的铸件。
金属的流动性可以用螺旋线的长度来测量。螺旋线越长,液态金属的流动性越好。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铸造合金
⑦ 求帮助,pc/abs合金料在成型时产生缺陷的原因
1、加工时如熔融注射,接近模具的部分先冷却,中间后冷却,所以由于冷却速度导致的温度不同,就使得分子所处的状态不同,解取向的或正在取向的分子在不同的时间冷却在模具内,造成内部结构不均匀,形成内应力,会使聚合物内部产生裂纹、龟裂等缺陷。
2、pc/abs合金料 在成型时,原料不干燥所造成的。
如易水解的杂链化合物不充分干燥,熔融时易水解,产生小分子气化而成气泡,使高聚物产生空洞。杂质也起同样的作用。这些空洞是材料受力后最易断裂的中心质点。
⑧ 4. 影响合金相形成的主要因素是哪些
简单的说主要就两点:1.温度,2.各种合金的成分.比例.
⑨ 温度对合金非晶形成能力的影响
非晶形成能力是与合金熔点和玻璃化温度有关的,用他们的差值来衡量其非晶形成能力,两者差值越大,其形成非晶的能力也就越强。此外在成型过程中如果合金温度过高,铜辊的降温速度又有限,那么可能合金来不及冷却,喷出来的就可能是液态合金,但如果温度过低,其流动性不够,可能导致喷嘴堵塞,所以控制合金温度是很重要的。
你说带材式样组织的话,应该说是形貌吧,因为非晶没有晶格,其组织是各向同性的非晶相结构,用金像显微镜或者电镜是看不出什么东西的,一般是用XRD和DSC来进行研究,其形貌用肉眼看的话有水纹状的图案,用光镜看有蝌蚪状的图案沿铜辊旋转方向排布。
想要资料我发本这方面的书给你。
⑩ 铸造中 影响合金的流动性的因素有哪些
首先取决于金属液体本身的流动能力(即流动性),同时又受铸造工艺隐身(如:铸型性质、浇筑条件及铸件结构等)的影响。合金的流动性好,充型能力强,容易获得形状完整、轮廊清晰的铸件,有利于铸造出薄壁活形状复杂的铸件;金属液中的气体、非金属夹杂物容易上浮和排除,也容易对合金冷凝过程中的收缩进行补缩,有利于获得优质铸件。反之,合金的流动性不好,充型能力差,铸件易产生浇不到、冷隔、气孔、夹杂物和缩孔等缺陷。合金的流动性是合金重要的铸造性能之一。
液态合金的流动性以螺旋形试样的长度来衡量.在相同的浇筑条件下,所浇出的试样越长,合金的流动性就越好。 试验得知:灰铸铁,浇筑温度1300摄氏度,试样长度1800mm;铸钢,浇筑温度1600摄氏度,试样长度100mm。在常用铸造合金中,灰铸铁、硅黄铜的流动性最好,铸钢的流动性最差。
决定合金流动性的因素主要有:合金的种类、合金的成分、杂质与含气量等。合金的熔点、导热系数、合金液的黏度等物理性能都影响合金的流动性。铸钢的熔点高,在铸型中散热快,凝固快,流动性差;铝合金导热性能好,流动性较差。同种合金中,成分不同时,流动性也不同,共晶成分合金的流动性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