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古代铜制品都有哪些
1.工具:如小刀、钻、锥、凿等,基本上是仿石、骨工具制作的,造型十分简单。
工具
2.农具:斧、铲、鱼钩等。
3.兵器:较多如戈用于钩杀。弓形器、盔、兽头刀、雕脊刀等)
4.饮食器:仿陶器而制,如大方鼎、园鼎、还有大量成套使用的饮食器。
5.酒器:爵——铜制带足带把的酒杯,三条腿、觚、盛酒器具,尊、酒杯。
6.梳妆用具:有盥、洗手洗脸的用具。铜镜现存最有价值的铜镜是976年河南安阳出土的周代的妇好墓里的四面铜镜,共有四件,其中大型一件、中型两件,小型一件。镜面为弓形,背面有花纹。水器,有盂、罐、盆、瓢,出土数量较少。
7.车马器:即车上的装饰品,如铜铃、符。符就是符节,当时派遣使者或调兵时用作凭证的东西。刻上文字,分成两半,一半存朝廷,一半给外任官员或出征将帅。
8.玺印:就是印章,铸或刻在铜材料上,是权利的象征。
9.乐器:埙,古代吹奏乐器,
酒杯
象红薯一样,中间有眼。又如编钟,编钟是西周中后期以后出现的,这时的编钟以三枚为一组。目前最早的编钟是陕西宝鸡茹家庄所出,共三件,大小相次。以后在陕西长安也发现了三件西周的编钟。在陕西扶风县还发现了八枚一套的周末的编钟,春秋时期的编钟,由周末的八枚发展为九枚。战国时期的编种,其音域,表达能力都超过春秋。最杰出的代表是楚国一个县候叫曾乙候拥有的楚国编钟。在曾乙候墓中发现了65枚编钟,其音域达五个八度,十二个半音。这套编钟的音阶俱全,可与现代乐器媲美!
10食具有:鼎九鼎八簋(煮或盛放鱼肉用,大多是圆腹、两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 鬲(煮饭),匜盂(盛水或盛饭的器皿),簋(gui,音轨) 铜器铭文作“毁”,相当于现在的大碗,盛饭用。簠(fu, 音甫) 古书里写作“胡”或“瑚”。盛食物用,盨(xu, 音须) 盛黍,稷,稻,粱用。敦(i,音对) 豆 盛肉酱一类食物用的。爵(jiu, 音决) 饮酒器。蒸锅:甗(yan,音演) 相当于现在的蒸锅。
11酒具:角饮酒器、斝(jia,音甲) 温酒器、觚(gu,音姑) 饮酒器、觯(,音志) 饮酒器、兕觥(sigong,音四公) 盛酒或饮酒器、尊盛酒器、卣(you,音有) 盛酒器、盉(he,音和) 盛酒器,或古人调和酒水的器具。方彝盛酒器、勺取酒器、壶盛酒或盛水器。盘盛水或承接水
Ⅱ 古代铜钱用的是什么铜
铜合金。
我国历代铜钱大多数是以铜合金形式铸造的,因合金的成分不同,铜钱也随之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总地来讲,用铜锌合金铸造的铜钱呈黄色,铜锡合金铸造的铜钱呈青色。明嘉靖以后,开始向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清代新疆等地用红铜铸钱,颜色紫红。
钱以青铜为主,后来青铜和锡等金属混铸,到了明代嘉靖通宝以黄铜为主,因为嘉靖通宝是中国古代铜钱中最先使用黄铜的钱币,可以说嘉靖通宝是开中国古代铸币用黄铜的先河。从隆庆通宝开始黄铜质的钱逐渐多起来。
(2)古代铜合金制品有哪些扩展阅读
铜钱的种类:
1、嘉靖通宝钱
这件嘉靖通宝钱黄铜质,折三钱。直径3.3厘米,重10.4克。宽缘窄郭,缘郭深峻,文字清秀疏朗。背穿左“三钱”。制作精整。
2、隆庆通宝
隆庆通宝钱始铸于隆庆四年(1570年),有青铜、黄铜质,小平钱,直径2.4~2.5厘米,重4~4.5克。钱文楷书。有粗字、细字、钱文连缘接郭、离缘接郭、光背、背四决纹、背吉语等版别。
3、隆庆通宝钱
这件隆庆通宝钱黄铜质。直径2.5厘米,重4.3克。宽缘窄郭,制作精整,面文“隆庆通宝”,对读。光背。
Ⅲ 铜的用途
应用
铜的最普遍用途在于制造电线,通常现时所用的电线都是由纯铜制成,这是因为它的导电性和导热性都仅次于银,但却比银便宜得多。而且铜很容易加工,透过熔解、铸造、压延等工序改变形状,便可制成汽车零件以及电子零件。这些经过加工的铜制品,统称为“伸铜品”。
而铜可用于制造多种合金,铜的重要合金有以下几种:
1、黄铜
黄铜是铜与锌的合金,因色黄而得名。黄铜的机械性能和耐磨性能都很好,可用于制造精密仪器、船舶的零件、枪炮的弹壳、水龙头等。黄铜敲起来声音好听,因此锣、钹、铃、号等乐器都是用黄铜制做的。
2、航海黄铜
铜与锌、锡的合金,抗海水侵蚀,可用来制作船的零件、平衡器。
3、青铜
铜与锡的合金叫青铜,因色青而得名。在古代为常用合金(如中国的青铜时代)。青铜一般具有较好的耐腐蚀性、耐磨性、铸造性和优良的机械性能,且硬度大。用于制造精密轴承、高压轴承、船舶上抗海水腐蚀的机械零件以及各种板材、管材、棒材等。
青铜还有一个反常的特性——“热缩冷胀”,用来铸造塑像,冷却后膨胀,可以使眉目更清楚。
4、磷青铜
磷青铜是铜、锡与磷的合金,其中含有锡2%-8%,含有磷2-8%,其余成分余为铜。坚硬,可制弹簧。铸件可用于齿轮、蜗轮、轴承等机械部件。
5、白铜
白铜是铜与镍的合金,其色泽和银一样,银光闪闪,不易生銹。常用于制造硬币、电器、仪表和装饰品。
6、十八开金(18K金或称玫瑰金)
6/24的铜与18/24的金的合金。红黄色,硬度大,可用来制作首饰、装饰品。
(3)古代铜合金制品有哪些扩展阅读:
铜(英语:copper)是化学元素,化学符号Cu(来自拉丁语:cuprum),原子序数29。纯铜是柔软的金属,表面刚切开时为红橙色带金属光泽、延展性好、导热性和导电性高,因此在电缆和电气、电子元件是最常用的材料,也可用作建筑材料,以及组成众多种合金。铜合金机械性能优异,电阻率很低,其中最重要的是青铜和黄铜。此外,铜也是耐用的金属,可以多次回收而无损其机械性能。
铜对人体的影响
铜的离子(铜质)对生物而言,不论是动物或植物,是必需的元素。人体缺乏铜会引起贫血,毛发异常,骨骼和动脉异常,以至脑障碍。但如过剩,会引起肝硬化、腹泻、呕吐、运动障碍和知觉神经障碍。
一般来说,牛肉、葵花籽、可可、黑椒、羊肝等等都有丰富的铜质。
正常人体内含铜100-200毫克,约50%-70%存在肌肉及骨骼,20%存在肝脏,5%-10%分布于血液。 从食物吸收的铜进入肝门静脉(Hepatic portal vein),在血浆中铜与白蛋白(Albumin,ALB)形成松散的结合,运送至肝脏内储存与供体内利用。肝中合成原血浆铜蓝蛋白(apoceruloplasmin),与铜牢固结合形成血浆铜蓝蛋白(ceruloplasmin),约占成人血浆铜的95%,释入血浆运送全身。
Ⅳ 古代铜的种类和价格
黄铜 ,是铜铅合金 ,在汉朝以前叫做 “黄金” ,是一种硬通货 。
青铜 ,是铜锡合金 ,由于具有良好的铸造性能 ,无毒 ,常常用来制作礼器 、餐具 、酒具 。
紫金 ,比较纯的铜合金 ,很少见 ,这是在古书之中有记载 。
到目前为止 ,考古发掘 ,还没有发现过黄铜或青铜的原材料 ,只有成品 。
Ⅳ 古代锌合铜合金都有什么用途
铜锌合金俗称白铜,古代主要作为银的替代品应用于首饰等行业,例如苗族的装饰中白铜的应用广泛。
Ⅵ 古代有黄铜制品吗
使用历史
我国最早用黄铜铸钱开始于明嘉靖年间。 “黄铜”一词最早见于西汉东方朔所撰的《申异经·中荒经》:“西北有宫,黄铜为墙,题日地皇之宫。” 这种“黄铜”指的是何种铜合金,待考。《新唐书·食货志》又有‘青铜”、“黄铜”的称谓,分别指矿石颜色和冶炼产品,并非现在的铜锡合金与铜锌合金。宋人洪咨夔撰《大冶赋》中又有“其为黄铜也,坑有殊名,山多众朴”,指的是火法炼制的纯铜。 黄铜一词专指铜锌合金,则始于明代,其记载见于《明会典》:“嘉靖中则例,通宝钱六百万文,合用二火黄铜四万七千二百七十二斤……。”通过对明代铜钱成分的分析,发现《明会典》中所说的铸钱种真正意义上的黄铜的出现较其它几种铜合金晚很多,这是因为黄铜中金属锌的获得比较困难。 氧化锌在950℃一1000℃的高温下才能较快地被还原成金属锌,而液态锌在906℃时已经沸腾,所以还原得到的金属锌以蒸气状存在。在冷却时反应逆转,蒸气锌为炉中的二氧化碳再氧化成氧化锌,因此要得到金属锌必须有特殊的冷凝装置。这是金属锌的使用比铜、铅、锡、铁的使用晚得多的原因,也是黄铜铸币出现较晚的原因之一。 但是,在姜寨仰韶文化遗址中曾出土有含锌量超过20%的黄铜片和黄铜管,山东胶县三里河龙山文化的地层中也曾出土两种黄铜锥。显而易见,这些黄铜器物的出现并不是说人们在史前就掌握了黄铜的冶炼技术,而是人们在利用铜锌共生矿时无意中获得的。 商周时期铜器的含锌量都很低,一般在10-z数量级。西汉、新莽的钱中有板个别的铜锌甘金钱,其中有的钱币中锌的含量达到7%,但是这并不能说明黄铜铸钱产生于西汉新莽之际。因为这些铜锌合金是极个别现象,其含锌量又普遍较真正意义上的黄铜含锌量15%一40%要小得多。所以我们认为这些含锌的铜钱是汉代在“即山铸钱”中使用铜锌共生矿时产生的。据对有关矿山进行调查后发现,山东的昌潍、烟台、临沂及湖北等地都有资源丰富的铜锌共生矿,这就使冶炼后的铜含有一小部分锌。到了唐代,由于铸钱材料的规范化,使所铸行的钱币中锌的含量均为恒量。 从约公元 1230 年起,黄铜制品在欧洲流行了约 300 年之久,因为它们比大型的雕塑品便宜得多。始于 1231 年的威尔普大主教的铜像,是人们所知的用黄铜制作的最早的铜像。铸造黄铜制品的过程是这样的:先把粉碎的锌矿和木炭跟铜块混合起来加热,使锌和铜结合在一起,再加热使合金熔融,然后将铜液灌入铸模。英国最早的黄铜器是进口的,主要是从图尔内进口。委托人可以从图尔内订购已经装在漂亮的底板或大理石底座里的完整的墓碑。制作铜制墓碑的办法,是先铸好铜像,通常还要铸好周围挑棚的剪影,再把它放在预制的石板里,用刀子在铜像上面刻出人的细部。有时铜像的手和面部要使用雪花石膏或其他镶嵌材料。铜像安全做好后,用装在铅栓里的暗销固定在石头底座上。铜像本身放在一层沥青上。很大的铜像就分段铸造,然后接合起来。
Ⅶ 我国古代有名的铜合金制品
我国最有名铜合金是青铜器
铜合金(copper alloy )以纯铜为基体加入一种或几种其他元素所构成的合金。纯铜呈紫红色﹐又称紫铜。纯铜密度为8.96﹐熔点为1083℃﹐具有优良的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和耐蚀性。主要用于制作发电机﹑母线﹑电缆﹑开关装置﹑变压器等电工器材和热交换器﹑管道﹑太阳能加热装置的平板集热器等导热器材。常用的铜合金分为黄铜﹑青铜﹑白铜3大类。
Ⅷ 古代铜钱都是什么材质的
铜合金。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商品经济发展,使在流通中要分割和鉴定成色的金属称量货币逐步不适应,而被金属铸币所取代。中国历代古钱币大多数是以铜合金形式铸造的,方孔钱(铜钱)是古代钱币最常见的一种。
方孔铜钱应天圆地方之说,古代人们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所以秦始皇铸钱以此为型。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也统一了货币。废除刀、布、贝等钱币,以“半两”做为货币。
古钱币收藏要避开这四个误区
误区之一:非名钱不藏。古钱币收藏爱好者将“五铢钱”“天启通宝”“泰和重宝”等一些公认的名币作为古钱币的收藏主攻方向,是无可厚非的,但这种收藏行为长期发展下去,会使泉友的收藏之路越走越窄。
误区之二:非铜钱而不藏。中国古代的金属币有铜、铁、锡、银等多种,其中铜币数量最多,也是最常见的,于是有些泉友就错误认定:只有铜币才是古钱币收藏的主流。
误区之三:非整币不藏。有些泉友在收藏中,一味盯着品相完整的古钱币收藏,对于品相不完整的古钱币,弃之如敝履,抱有偏见。众所周知,金属类的古钱币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进程中,由于金属的特性,常会出现锈蚀斑斑、轮廓残缺、币面模糊等现象。
误区之四:非大币不藏。有些泉友在收藏古钱币时,总是习惯性地把目光聚焦在形体较大的金属币上,对于“至正通宝”“洪武通宝”“咸丰通宝”等几种古钱币趋之若鹜,而忽略了体型较小的古钱币。
Ⅸ 铜合金的文物发现有哪些
从出土文物来看,在陕西省临潼姜寨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一些铜片,据分析它是含少量铅锡的铜锌合金,含锌为20%至26%。它被压在仰韶文化层之下,最迟也应是仰韶文化前期的制品,距今当有6000年之久。
在甘肃省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了用单范铸成的铜片,在甘肃省永登连城蒋家坪马厂文化遗址出土了残铜A。前者距今约5000年,后者距今也至少有4000年,它们都是青铜制品。
此外,在甘肃省火烧沟文化遗址、山东省龙山文化遗址、山西省东下冯文化遗址、河南省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内蒙古自治区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都发现了属于冶炼而成的铜器物,除少数为红铜外,大部分是青铜。
特别是在甘肃省永靖县张家嘴辛店文化遗址和山东省诸城龙山文化遗址中,不仅出土了一些红铜碎片,同时还发现有铜炼渣和孔雀石。这清楚地说明,在4000年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及内蒙古、青海等地区普遍出现了冶铜的活动。当时的炼铜活动大多直接采用以孔雀石为主的单一铜矿石,其中不乏杂有其他共生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