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铝合金压铸模具使用过程中几点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
(1)模具冷却系统的使用。模具冷却水在正确使用的情况下不仅延长模具的使用寿命,而且提高生产效率。 (2)模具在开始生产的过程中必须对模具进行预热,防止在冷的模具突然遇到热的金属液而导致龟裂纹的出现,较复杂的模具可以用喷灯,液化气,条件好的用模温机,比较简单的模具可以利用慢压射预热。 (3)对模具分型面的清理,这一点是很费事的,也是很容易忽视的。 (4)如果模具配备有中子控制,则注意绝对禁止压铸机与模具之间的信号线有接头现象,原因很明确,在日常生产中,很难避免信号线上沾水,或者是接头包扎的地方容易破,从而造成与机床短接,如果造成信号错误,轻则报警自动停机耽误时间,重则信号紊乱,把模具顶坏。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贰』 模具预热的作用与预热的几种方法
为了保护模具,提高模具使用效率,尽可能地将模具工作状态保持在一定温度范围是非常必要的。如果模具不预热,一方面,由于模具温度低,很容易造成成型困难、粘膜、铸件裂纹等缺陷,另一方面,由于模具温度变化太大,冷热应力很大,很容易造成模具损坏,严重的情况下,可能造成模具炸裂。所以,模具使用前的预热非常重要。
根据预热的加热方法不同,可以分为电加热、天然(煤)气加热、模温机(油)加热。
1)电加热:主要靠发热管加热,具有清洁、使用方便的特点,缺点是热辐射距离小。压铸模具一般不采用。
2)模温机(油)加热:加热均匀,温度调节采用智能控制,控温精度高,可满足高工艺标准的严格要求。运行控制及安全监测装置齐全完备,升温过程全自动控制,操作简捷,安装方便。闭路循环供热,热量损失小,节能效果显著,无环境污染,使用范围广。缺点是加热靠热传递,升温较慢。
3)天然(煤)气加热:目前广泛使用的一种方式。适用于不同模具形状。加热器由管子制成,有很多小孔,喷出气体,火力大小可以调节气阀来实现。清洁无污染,可局部加热。缺点是靠人控制,不注意容易烧坏模具。
『叁』 模具预热温度因在什么范围比较合适
大约在150至260摄氏度。
控制模具温度的目的和模具温度对注塑件的影响注塑工艺中,控制模具温度的主要目的一是将模具加热到工作温度,二是保持模具温度恒定在工作温度。
以上两点做的成功的话,可以把循环时间最优化,进而保证注塑件稳定的高质量。模具温度会影响表面质量,流动性,收缩率,注塑周期以及变形等几方面。模具温度过高或不足对不同的材料会带来不同的影响。
对热塑性塑料而言,模具温度高一点通常会改善表面质量和流动性,但会延长冷却时间和注塑周期。模具温度低一点会降低在模具内的收缩,但会增加脱模后注塑件的收缩率。而对热固性塑料来说,高一点的模具温度通常会减少循环时间,且时间由零件冷却所需时间决定。此外,在塑胶的加工中,高一点的模具温度还会减少塑化时间,减少循环次数。
『肆』 压铸模零件如何进行热处理
1、淬火设备为高压高流率真空气淬炉。
(1)淬火前:采用热平衡法,提高模具加热和冷却的整体一致性。对凡是影响到这一点的薄壁孔、沟槽、型腔等,都要进行填充、封堵,尽量做到模具能均衡加热和冷却;同时,注意装炉方式,防止压铸模在高温时因自重而引起的变形。
(2)模具的加热:在加热过程中要缓慢加热(用200℃/h升温),并采用两级预热方式,防止快速升温造成模具内、外温差过大,引起过大的热应力,同时减小相变应力。
(3)淬火温度与保温时间:要采用下限淬火加热温度,均热时间不宜过短或过长,一般由壁厚和硬度来确定均热时间。
(4)淬火冷却:采用预冷方式,并通过调节气压与风速,有效的控制冷却速度,使之最大限度地实现理想冷却。即:预冷到850℃后,增大冷却速度,快速通过“C”曲线鼻部,模温在500℃以下则逐渐降低冷却速度,到Ms点以下则采用近似等温转变的冷却方式,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淬火变形。模具冷却到约150℃时,关闭冷却风机,让模具自然冷却。
2、退火包括锻造后的球化退火和模具制作过程中的去应力退火两部分。其主要目的:在原材料阶段进行结晶组织的改良;方便加工而降低硬度;防止加工后变形和淬火裂纹而去除内应力。
(1)球化退火。模具钢经锻造后,钢的内部组织变成不稳定的结晶,硬度高切削困难,且此种状态的钢,内应力大,加工后容易变形和淬裂,机械性能差,为使碳化物结晶变成球化稳定组织须进行球化退火。
(2)去应力退火。对有残留应力的模具钢进行机械加工,加工后会产生变形,如果机械加工后仍留有应力,则在淬火时会发生很大的变形或淬火裂纹。为防止这些问题发生,必须进行去应力退火。
模具制作过程中一般进行三次去应力退火:
(1)在切削掉原材料体积的1/3以上形状或对原材料厚度1/2深度加工时,加工余量留有5~10mm,进行*次去应力退火。
(2)在精加工留有余量(2~5mm)时,进行第二次去应力退火。
(3)在试模后,淬火前进行第三次去应力退火。
3、回火淬火的模具冷却到约100℃时,就要立即进行回火,以防止继续产生变形,甚至开裂。回火温度由工作硬度来确定,一般要进行三次回火。
4、氮化处理一般压铸模经淬火、回火(45~47HRC)后就能使用,但为了提高模具的耐磨性、抗蚀性和抗氧化性,防止粘模,延长模具的寿命,必须进行氮化处理。氮化层深度一般为0.15~0.2mm。氮化后需要打光,磨去白亮层(厚约0.01mm左右)。
5、几点说明
(1)模具的热处理变形是由于相变应力、热应力的共同作用引起的,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在正确选材的前提下,还要注意毛坯的锻造,要采用六面锻造的方法,反复镦拔。同时,在模具的设计阶段就必须注意,使壁厚尽量均匀(壁厚不均匀时要开工艺孔);对形状复杂的模具,要采用镶拼结构,而不采用整体结构;对有薄壁、尖角的模具,要采用圆角过渡和增大圆角半径。在热处理时要作好数据记录,长、宽、厚各方向上的变形量,热处理条件(装炉方式、加热温度、冷却速度、硬度等),为日后模具的热处理积累经验。
(2)压铸模的加工一般有两种工艺流程,都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的。第一种:一般压铸模。锻打→球化退火→粗加工→第一次去应力退火(留有余量5~10mm)→粗加工→第二次去应力退火(留有余量2~5mm)→精加工→第三次去应力退火(试模后、淬火前)→淬火→回火→钳修→氮化。第二种:特别复杂的及淬火很易变形的模具。锻打→球化退火→粗加工→*次去应力退火(留有余量5~10mm)→淬火→回火→机、电加工→第二次去应力退火(留有余量2~5mm)→机、电加工→第三次去应力退火(试模后)→钳修→氮化。
『伍』 如何正确操作压铸机
(1)合拢模具;
(2)以人工或其他方式将金属液浇入压室;
(3)上冲头以较低的压射速度下移,进入压室内及至刚接触金属液液面;
(4)上冲头转为较高的压射速度压下,而下冲头则与上冲头保持着中间一段存有金属液的相对距离同步地快速下移;
(5)当下冲头下移至让出喷嘴孔口时,正好下到最底部而被撑住;于是,上、下冲头一同挤压金属液高速向喷嘴孔(直浇道6的一部分)喷射;
(6)金属液通过由喷嘴、浇口套4、定模的锥孔和分流器2组成的直浇道6,从内浇口3填充进入模具型腔;
(7)填充完毕,但上冲头仍保持一定的压力,直至型腔内的金属液完全凝固成压铸件1为止;浇道和压室内的金属液分别凝固为直浇口和余料饼9;
(8)上冲头提升复位;同时,下冲头向上动作,将尚与直浇口相连的余料饼切离;
(9)下冲头继续上升,把余料饼举出压室顶面,再以人工或其他方式取走;
(10)下冲头下移复位至堵住喷嘴孔口;
(11)打开模具,压铸件和直浇口一同留在动模上,随即顶出并取出压铸件;一旦切离余料饼之后,开模动作可以立即执行,也可以稍缓至适当的时候执行,与下冲头完成上举和复位的动作无关;
至此,完成一次压铸循环。
(5)压铸如何预热模具扩展阅读
使用注意事项
(1)了解压铸机的类型及其特点;
(2)考虑压铸件的合金种类以及相关的要求;
(3)选择的压铸机应满足压铸件的使用条件和技术要求;
(4)选定的压铸机在性能、参数、效率和安全等方面都应有一定的裕度,以确保满意的成品率、生产率和安全性;
(5)在保证第4点的前提下,还应考虑机器的可靠性与稳定性,据此来选择性价比合理的压铸机;
(6)对于压铸件品种多而生产量小的生产规模,在保证第4点的前提下,应科学地选择能够兼容的规格,使既能含盖应有的品种,又能减少压铸机的数量;
(7)在压铸机的各项技术指标和性能参数中,首要应注意的是压射性能,在同样规格或相近规格的情况下,优先选择压射性能的参数范围较宽的机型;
(8)在可能的条件下,尽量配备机械化或自动化的装置,对产品质量、生产效率、安全生产、企业管理以及成本核算都是有益的;
(9)评定选用的压铸机的效果,包括:成品率、生产率、故障率、维修频率及其工作量、性能的稳定性、运行的可靠性以及安全性等。
『陆』 压铸模温机对模具预热有什么作用吗
压铸模温机可以大大的提高压铸模具的预热温度。
如果把模温机的油温设定在250℃,那么压铸模温度不用生产就可以达到200多度,生产时,几乎不用生产热模件,就可以直接生产。
如果不用模温机,压铸生产,冷模件必须要报废50模左右,如果0.3~1.2分钟生产一件产品的话,冷模生产就要浪费15~60分钟,来生产废品。
模温机还可以保持模具温度稳定,不至于上下波动太大,对生产镁合金极为有利。
求采纳!
『柒』 压铸模预热有何作用和常用方法
我们单位一般都是先往模具的型腔里注入铝水,速度慢一些,压力小一些,打上几模,就使用铝水本身的热量把模具加热后,再正式的进行压铸工作。
『捌』 压铸模一开始是怎么加热的
看情况了,也不是绝对的,假如加热了,只需要3模就是合格产品,如果不加热可能得打20模才是合格产品。模具加热也可以延长模具寿命,模具加热一般用油温机。也可以实施外边加热。模具有的接冷却水管,有的接油温机油管,温度保持的话并不特别需要,因为模具上升到极限就不可能升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