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五金模具图纸上的符号及其含义
R是指圆弧,R2.0,代表半径2.0的圆弧。第二个符号是角度,M是指公制螺丝,H,就不太好说,一般是指深度。
直线度是限制实际直线对理想直线变动量的一项指标。它是针对直线发生不直而提出的要求。
圆度是限制实际圆对理想圆变动量的一项指标。它是对具有圆柱面(包括圆锥面、球面)的零件,在一正截面(与轴线垂直的面)内的圆形轮廓要求。
圆柱度是限制实际圆柱面对理想圆柱面变动量的一项指标。它控制了圆柱体横截面和轴截面内的各项形状误差,如圆度、素线直线度、轴线直线度等。圆柱度是圆柱体各项形状误差的综合指标。
各种图形
表达机械结构形状的图形是按正投影法(即机件向投影面投影得到的图形)。按投影方向和相应投影面的位置不同,常用视图分为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和断面图(旧称剖面图)等。(另外几种视图有后视图,仰视图,右视图。但不常用)视图主要用于表达机件的外部形状。图中看不见的轮廓线用虚线表示。机件向投影面投影时,观察者、机件与投影面三者间有两种相对位置。
2. 什么是模具分型面
一种模具术语。一般来说,模具都有两大部分组成:动模和定模(或者公模和母模),分型面是指两者在闭和状态时能接触的部分,也是将工件或模具零件分割成模具体积块的分割面,具有更广泛的意义。
分型面的设计直接影响着产品质量、模具结构和操作的难易程度,是模具设计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确定分型面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应使模具结构尽量简单。如避免或减少侧向分型,采用异型分型面减少动、定模的修配以降低加工难度等。
(2)有利于塑件的顺利脱模。如开模后尽量使塑件留在动模边以利用注塑机上的顶出机构,避免侧向长距离抽芯以减小模具尺寸等。
(3)保证产品的尺寸精度。如尽量把有尺寸精度要求的部分设在同一模块上以减小制造和装配误差等。
(4)不影响产品的外观质量。在分型面处不可避免地出现飞边,因此应避免在外观光滑面上设计分型面。
(5)保证型腔的顺利排气。如分型面尽可能与最后充填满的型腔表壁重合,以利于型腔排气。
3. 什么高程基准面和深度基准面
你是要问这两个的定义和区别吗?
高程基准定义了陆地上高程测量的起算点,区域性高程基准可以用验潮站的长期平均海平面来确定,通常定义该平均海面的高程为零。高程基准面就是地面点高程的统一起算面,由于大地水准面所形成的体形——大地体是与整个地球最为接近的体形,因此通常采用大地水准面作为高程基准面。
深度基准面与高程基准面相对,一般用于海洋测绘中,深度基准面的选择与海洋潮汐情况有关,通常采用当地的潮汐调和常数来计算。在深度基准面的选择上,各个国家和地区不一样,有的采用理论深度基准面,有的采用平均低潮面、最低低潮面、大潮平均低潮面等,我国从1957年起采用理论深度基准面为深度基准。
4. 模具的型面数据 是什么意思
指的应该是 除了模架以外 的 产品成型部分的 数模 (型芯型腔)
5. 什么是模具,一副模具是个什么概念
电视机,所有电器在生产出来前都要有个像他的模型才可以通过机器做出来,哪就是模具!---------
6. 什么是模具分型面
你知道模具结构吗?你自己看看,你看到的就是分形面
7. 新模具确认验收注意事项及标准
我们就是黄岩的模具厂家。
你应该是模具买家吧.
这个主要是结合产品来验收的,
如果你需要的是模具:
1 检查试模产品是否符合你的要求 (含产品的外观、尺寸、材料、有无任何缺陷、是否全部打出的产品都是完美的?)
2 检查模具的材质,一般来说你看不出来, 这个时候就需要备案好, 签字。以后出问题了可以作为依据。
3 检查模具的各个基本特征, 检查模具的生产效率, 和你们注塑机的配合度。
最后确定模具的包装。
如果是留厂模,就是模具放在模具厂, 以后用他们的注塑机使用你们的模具打产品, 则稍微简单些。但上面三个要点还是要做的。
下面是网络查的一些基本知识:
注塑模具验收标准,是从模具结构、胶件质量及注塑成型工艺要求三方面认可模具的标准,据此对模具质量进行评估、打分,望不断提高模具质量;确保模具能正常投入生产,并生产出合格质量的胶件,满足产品设计的要求。 [1]
编辑本段结构部分一、模具材料
1、模胚各板材所用钢质不低于1050钢。(相当于日本王牌钢)
2、 胚司、边钉、回钉、中托司、中托边所用材料表面硬度不低于HRC60。
3、 啤ABS、HIPS料前模及前模镶件,用超级P20钢材(如718、M238等)。后模用一般P20钢材(如MUP、M202等),后模镶件用1050~1055钢或材质更好的钢材。
4、啤PC、POM、PE等腐蚀性材料前后模及其镶件均需用420钢材(如S136、M300、M310等)。
5、啤镜面模具所用钢材为420钢材(如S136、M300、M310等)。
6、斜顶、摆杆表面硬度不少于HRC35,推板表面硬度不少于HRC28。
7、如果客户指定应使用模具钢材时,模厂应满足客户要求。
二、模具应具备结构
1、 模具标识:模胚外应按客户要求打上文字。模胚内按客户指定位置打上P/N号、胶件牌号,一模多腔应打上模腔号,多镶件应按设计要求打上镶件编号。
2、 模具应安装合适的法兰圈,并开标准码模坑。
3、 三板模应安装扣锁并加锁钉,以及应安装拉料钩及水口板,先开弹圈。
4、 模具底板应开合格的顶棍孔,孔位置应符合顶出平衡要求。
5、 模具顶针板应装复位弹簧,合模时,前模板应先接触回针,否则模具应先安装复位机构(有行位结构的另行要求)。
6、行位结构。
a、 行位运动应畅顺,接触面应开油槽。
b、 行位上应安装使行位弹出作用之弹簧,并安装限位装置。
c、 在高度方向运动之哈夫块共推出高度不能超过导滑槽长度的2/5。
7、顶出机构。
a、 顶针设置应使胶件脱模时不产生永久变形、顶白、不影响塑胶件外观。
b、顶针机构应保证灵活、可靠、不发生错误动作。
c、顶针、司筒顶面非平面时,顶针、司筒应定位。
8、底板上应均匀设置垃圾钉,垃圾钉高度应一致。
9、4545或以上级大模应加设中托边,一套模中司筒数量达到或超过16支应增设中托边。
10、 流道直径、长度加工应合理,在保证成形质量的前提下尽量缩短流程,减少断面积以缩短填充及冷却时间,同时浇注系统损耗的塑料应最少。流道一般应设置冷料井。
11 型腔分布应合理,应符合各型腔同时注满的原理,浇口设置应不影响胶件外观,满足胶件装配,在啤作允许的条件下尽量做到浇口残留量最少。
12 冷却系统。
a、运水流道分面应使模具表面各部分温差在10℃之内。
b、 运水流道出入孔位置不影响安装,喉嘴大小为13mm。
c、 在型腔表面的镶件、行位等一般应通入运水,电池兜、手柄位、喇叭位等镶件必须通入运水。
d、模具运水流道应不漏水,并在流道出入口应标有“OUT”和“IN”字样。若是多组运水流道还应加上组别号。
13 电池兜等对前模产生较大包紧力部位应在对应之后模部位均匀增加勾针等。
14 模具结构保证排气顺畅。
15 柱位高度超过20mm应用司筒,超过25mm骨位应根据设计要求均匀增加走胶米仔。
16 模具应根据强度要求均匀分布撑头,以防模具变形。
17 模具型腔应力中心应尽量与模具中心一致,其型腔中心最多不超过模具中心的25%。
18 外形表面有会引起缩水之对应后模柱位应增设火山口。
19 分模面为单向斜面及大型深型腔等模具,分模面应设可靠的自锁装置。
三、模具不允许之结构
1、模具不允许有尖钢及有高度大于2mm,厚度少于1mm之薄钢。
2、 除BOSS柱外顶针不允许与前模接触。
3、模具开合不允许有异常响声。
4、型腔边缘5mm范围内不允许红丹测试不到,并且分型面红丹测试不允许低于80%。
5、所有紧固螺丝不允许松动。
6、 所有勾针不允许出现不同向现象。
7、胶件不允许有粘模现象。
8、 模具不允许有顶出不平衡现象。
9、 模具高度方向前、后模板不允许缺少拉令孔。
10、 模具装配不允许漏装或装错零件。 [1]
编辑本段胶件质量一、基本尺寸
1、胶件的几何形状,尺寸大小精度应符合正式有效的开模图纸(或3D文件)要求。
2、通用结构尺寸标准。
a、 胶件一般要求做到平均胶厚,非平均胶厚应符合图纸要求。
b、 螺柱根部直径:M3螺丝为φ6.0+0.2mm,火山口直径φ10.0mm;M2.6螺丝为φ5.0+0.2mm,火山口直径φ9.0mm。
c、 叉骨、围骨根部厚度:1.2+0.2mm。
d、 按钮的顶RUBBER十字骨顶部厚度:0.9+0.1mm。
e、 司筒柱顶部壁厚:1.2±0.1mm。
f、 电池箱后模勾针位胶厚小于2.0mm。
g、 胶件同PL面处前后模出胶位时其错位小于0.05 mm。
h、面底壳配合。
3、二级或三级止口配合要求PL面错位小于0.1 mm,没有刮手现象;
4、包止口配合单边间隙为0.1~0.3 mm,外形复杂取大值。
a、 电池门与电池箱间水平方向单边间隙为0.2~0.3 mm。
b、 钮与孔配合。一般几何形状钮与孔单边间隙为0.15~0.25 mm。异形钮与孔单边间隙为0.3~0.4 mm,喷油钮间隙应取大值。钮与花仔配合时其配合情况能达到安全测试标准。
c、插卡位配合。插卡门与面底壳的配合单边间隙为0.2~0.3 mm。插口与插盒单边间隙为0.5mm。
d、四大件转轴位轴向单边最小间隙0.1~0.2 mm。
e、LOCK与其配合枕位孔单边间隙为0.2 mm。
f、 支架与其配合孔单边间隙为0.1~0.2 mm,长度大于150mm的取大值。
g、 COVER与其配合孔单边间隙为0.1 mm。
h、 ROLLER与其配合孔单边间隙为0.5~1.0 mm。 [1]
编辑本段表面缺陷一、工艺条件满足不了的情况下:
1、胶件表面不允许缺陷。
a、走胶不齐(或缺料、滞水)b、、烧焦 c、顶白
d、白线 e、披峰 f、起泡
g、拉白(或拉裂、拉断)h、烘印i、皱纹
2、表面受限制缺陷及接受程度。
序号 缺陷名称 接受程度
1 夹水纹 A、夹水纹强度能通过功能安全测试。B、一般碰穿孔夹水纹长度不大于15mm,圆喇叭孔的夹水纹不大于5 mm。C、多水口融合处夹水纹长度不大于20 mm。D、手腕处夹水纹不在手腕的中间或受力位置。E、柱位对应的胶件外表面无夹水纹。F、表面火花纹的按键支架无有夹水纹。G、内部件夹水纹在强度允许位置不受限制。
2 缩水 A、在胶件表面不明显位置允许有轻微缩水(手感不到凹痕)。B、内部件在尺寸允许下可有轻微缩水。C、胶件的非外观面不影响尺寸、强度下的缩水不受限制。
序号 缺陷名称 接受程度
3 拖白 A、胶件有火花纹或晒纹侧面允许有轻微拖白,并能用研磨膏加工消除。B、胶件的外观在第一侧面无拖白。
4 变形 A、较大型底壳支承脚不平度小于0.3mm。B、KEY支架不平度小于0.5mm。C、胶件变形在啤塑后应用机架调整控制。D、除上述几条外,胶件无变形。
5 气纹 A、对PE、PA、PVC、PC等胶料的胶件,水口位允许有轻微气纹。气纹不突出水口3.0mm。B、对公仔类壁厚较厚且不均匀的胶件,水口位及雕刻凸出位允许有轻微气纹。C、除上述两条外,胶件表面无气纹。
6 黄气 A、较大型且入水在中间的底壳;水口附近允许有轻微黄气,黄气程度应不影响胶件本色,只轻微改变颜色深度。B、除上述情况外胶件无黄气。
7 水口残余物 A、胶件水口位置及残余物在装配时无干涉现象。B、水口位无胶屎花,无顶针位胶片潜入水。C、胶件装配后的外观面无水口痕迹。
8 蛇纹 A、胶件装配后的外观面无蛇纹。B、内部件或装配后的非外观面在不能改善的情况下允许有蛇纹。
9 尖、薄胶件 除琴键类等胶件允许有特别设计的尖、薄胶位外,其它胶件无尖、薄胶位。[1]
编辑本段表面修饰1、 表面高光。
a、 高光表面要平整,有镜面效果;
b、 前模面的非外观面及内部件允许表面有轻微的加工痕迹。
c、高光表面不允许有划痕、锈迹、斑点等缺陷。
2、 表面饰纹(EDM或晒纹)。
a、纹路符合设计要求,纹路要均匀且侧面与表面一致。
b、互配件要求纹路一致。(以旧件配合的除外)
3、 表面字体。
a、 表面字体的高度符合设计要求,且要均匀一致。
b、 字体宽度、大小、密度、字数、位置符合菲林要求。
4、 CORE面的修饰。
a、 一般CORE面需省光,无明显火花纹及加工刀痕,特殊要求的除外。
b、 透明胶件或装配后的外观面符合设计要求。 [1]
编辑本段工艺部分
注塑模具评分表[2]
1、模具在一定的注塑工艺条件范围内,应具有啤作的稳定性和工艺参数调校的可重复性。
2、模具啤作时注射压力,一般不应超过注塑机额定最大注射压力的85%。
3、模具啤作时的注射速度,其四分之三行程的注射速度不低于额定最大注射速度的10%或超过额定最大注射速度的90%。
4、模具啤作时的保压压力一般不应超过实际最大注射压力的85%。
5、模具啤作时的锁模力,不应超过适用机型额定锁模力的90%。
6、啤作过程中,产品及水口料的取出要容易、安全(时间一般各不超过2秒钟)。[1]
8. 模具氮化和不氮化在性能上有多大差异
模具进行氮化处理可显著提高模具表面的硬度、耐磨性、抗咬合性、抗腐蚀性能和疲劳性能。由于渗氮温度较低,一般在500-650~范围内进行,渗氮时模具芯部没有发生相变,因此模具渗氮后变形较小。一般热作模具钢(凡回火温度在550-650~的合金工具钢)都可以在淬火、回火后在低于回火温度的温度区内进行渗氮;一般碳钢和低合金钢在制作塑料模时也可在调质后的回火温度下渗氮;一些特殊要求的冷作模具钢也可在氮化后再进行淬火、回火热处理。
实践证明,经氮化处理后的模具使用寿命显著提高,因此模具氮化处理已经在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是,由于工艺不正确或操作不当,往往造成模具渗氮硬度低、深度浅、硬度不均匀、表面有氧化色、渗氮层不致密、表面出现网状和针状氮化物等缺陷,严重影响了模具使用寿命。因此研究模具渗氮层缺陷、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探讨减少和防止渗氮缺陷产生的工艺措施,对提高模具的产品质量,延长使用寿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模具渗氮层硬度偏低
模具渗氮表层硬度偏低将会降低模具的耐磨性能,大大减少渗氮模具的使用寿命。
(1)渗氮模具表层含氮量低。
这是由于渗氮时炉温偏高或者在渗氮第一阶段的氨分解率过高,即炉内氮气氛过低。
(2)模具预先热处理后基体硬度太低。
(3)渗氮炉密封不良、漏气或初用新的渗氮罐。
预防措施
(1)适当降低渗氮温度,对控温仪表要经常校正,保持适当的渗氮温度。
(2)模具装炉后应缓慢加热,在渗氮第一阶段应适当降低氨分解率。
(3)渗氮炉要密封,对漏气的马弗罐应及时更换。新渗氮罐要进行预渗氮,使炉内氨分解率达到平稳。
(4)对因渗氮层含氮量较低的模具可进行一次补充渗氮,其渗氨工艺为:渗氮温度520℃ ,渗氮时间8~10h,氨分解率控制在20%-30%。
(5)在模具预先热处理时要适当降低淬火后的火温度,提高模具的基体硬度。
二、 模具渗氮层浅
模具渗氮层浅将会缩短模具硬化层耐磨寿命。
渗氮模具表面硬度偏低的原因
(1)模具渗氮时间太短、渗氮温度偏低、渗氮炉有效加热区的温度分布不均匀、渗氮过程第一阶段氮浓度控制不当(氨分解率过高或过低)等。
(2)模具装炉前未清除掉油污及装炉量过多、模具间距太近。
预防措施
(1)要严格控制装炉前模具表面质量、装炉量、炉内温差和氮气氛、渗氮时间和温度。
(2)加强渗氮炉密封,保证炉内氮气氛循环正常。并按工艺要求控制氨分解率。
(3)对已经出现渗氮层不足的模具可进行二次渗氮,严格按照渗氮第二阶段工艺补充渗氮。
硬度不均匀或有软点的原因
模具渗氮层硬度不均匀或有软点模具渗氮层不均匀或有软点将会使模具在使用时性能不稳定,薄弱区域首先磨损较多,造成整个模具的早期损坏失效,严重影响模具的使用寿命。
(1)由于渗氮炉上、下不均衡加热或气流不通畅,炉内温度不均匀。
(2)氨气通入管道局部堵塞,影响炉内氮气氛;炉内氮气循环不良。
(3)模具装前未很好清理表面油污。
(4)渗氮炉内模具装载太多或炉内模具间距太小、部分有接触。
预防措施
(1)严格控制渗氮炉内上、下区炉温,使其始终保持在同一温度区内。
(2)定期清理氨气进气管道,保持管道的通畅。
(3)模具装炉前需用汽油或酒精等脱脂,经过清洗后的模具表面不能有油污或其它脏物。
(4)模具装筐时,模具间要保持一定距离,严防模具工作面接触和重叠。
(5)炉内气氛循环要充分,渗氮炉要密封好,对漏气的马弗罐应及时更换。
模具渗氮后表面有氧化色
模具渗氮后发生表面氧化不仅影响模具外观质量,而且影响模具表面的硬度和耐磨性,严重影响模具使用寿命。
模具渗氮后表面氧化的原因
(1)气体渗氮罐漏气或炉盖密封不良。
(2)提供氨气的干燥装置中的干燥剂失效,通入炉中的氨气含有水分。
(3)渗氮结束后随炉冷却时供氧不足造成罐内负压,吸入空气造成氧化色。
(4)模具氮化后出炉温度过高在空气中氧化。
预防措施
(1)要经常检查设备,对漏气的马弗罐应及时更换,要保持炉盖密封良好。
(2)氨气干燥装置中的干燥剂要定期更换。
(3)渗氮后的模具最好采用油冷。对要求严格控制变形的模具在渗氮结束冷却时要继续提供少量氨气,避免炉内产生负压。出炉温度控制在200't2以下,避免渗氮模具在空气中氧化。
(4)对已经产生氧化的渗氮模具可在低压下喷细砂清除,并重新加热到510'(2左右再进行4h渗氮,渗氮后炉冷至200't2以下出炉。
模具渗氮后变形
要求严格控制变形的模具,在渗氮后如产生超差变形将会影响模具的装配使用,严重的会造成模具报废。
模具渗氮后变形的原因
(1)模具结构设计不合理、形状复杂等。模具在机械加工后的残余应力未能很好消除。
(2)气体渗氮炉内温度不均匀,模具装炉后加热升温过快或出炉时冷却速度太快。
(3)因渗氮层比容大而产生的组织应力带来形状变化,渗层愈厚影响愈大。因此若工艺参数不当,渗氮温度过高、时间过长、氮势过高、产生过厚渗氮层等就会使变形增大。
(4)模具装炉方法不合理,炉内温度不均匀、氨气流不稳不畅等。
预防措施
(1)设计制造模具时应该尽量使模具结构对称合理,避免厚薄悬殊。
(2)对淬火后的模具应充分进行回火,对机械加工后的模具应进行退火消除应力。
(3)制定合理的渗氮工艺。尽量采用合理的装炉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模具制造》2003.No.6总第23期 65量、较低的渗氮温度、合适的氮化层深度和氮气氛。对变形要求较小和形状复杂的模具应严格控制加热和冷却速度,升温速度应低于50aI=/l1,300~C以上每升温
10oaI=保温lh;冷却时要随炉降温,出炉温度应低于2oo℃,并应检查炉温,严格控制渗氮炉上下区的温差。
模具渗氮后表层出现网状及波纹状、针状或鱼骨状
氮化物及厚的白色脆性层模具渗氮后表层出现网状及波纹状、针状或鱼骨状氮化物及厚的白色脆性层将会导致模具韧性降低、脆性增加、耐冲击性能减弱、产生疲劳剥落、耐磨性能降低,大大降低模具的使用寿命。
模具氮化层出现网状、波纹状、针状或鱼骨状缺陷的原因
(1)一些热处理厂家片面强调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制定工艺文件和实际操作时渗氮温度过高、升温加热和降温冷却速度过快;控温仪表失灵、炉内实际温度比仪表指示温度高。如温度过高时扩散层中的氮化物便聚集长大、弥散度下降、在晶界上形成高氮相的网状或波纹状组织。
(2)模具预备热处理时淬火加热温度过高、模具基体晶粒过大。
(3)液氨含水量高,通入气体渗氮炉中的氨气含水分。
(4)模具设计制造不合理,有尖角锐边。
(5)气体渗氮炉中氨分解率太低即氮势过高。
(6)预备热处理时,淬火加热未在保护气氛中进行,模具表层脱碳严重,在渗氮后极易出现针状、鱼骨状氮化物。
预防措施
(1)正确制定模具氮化处理工艺,氮化温度选择在500~580~C,一般不要超过580~C,并定期对控温仪表进行校正,升温加热速度不宜过快。
(2)模具预备热处理的淬火加热温度不宜过高,以免模具材料内部组织中马氏体晶粒过大;加热应在保护气氛中进行,避免模具氧化脱碳;调质件应在机械加工中把脱碳层切除掉。
(3)氨气要经过干燥装置再通入渗氮炉中,干燥剂要定期更换。
(4)模具设计制造时应尽量避免锐角尖边。
(5)严格控制渗氮炉中的氨分解率,不应使炉中氮势过高。
(6)对已经产生网状及波纹状氮化物的模具可在540%左右的炉中进行10~15h的扩散处理, 以便有消除模具氮化层中的网状及波纹状氮化物。
模具渗氮层不致密、抗蚀性差
模具如在潮湿或碱性工作环境中工作,还应具有一定的抗蚀性。有抗蚀要求的模具如因渗氮层不致密而导致抗蚀性差将会使模具在使用时发生锈蚀,使模具早期失效,影响模具的使用寿命。
模具渗氮层不致密原因
(1)模具氮化前表面粗糙度大。
(2)模具装炉前表面有锈蚀,影响渗氮层质量。
(3)气体渗氮炉内氨分解率过高,模具渗氮层表面氮浓度太低。
(4)在一定的温度下,渗氮时间太短,模具渗氮层渗氮不足。
预防措施
(1)为了保证抗蚀渗氮层的质量,零件应预先进行正火或调质处理,模具表面的粗糙度要小,其抗蚀性能才会愈好。
(2)模具渗氮装炉前应仔细清理其表面,不得有锈蚀存在。
(3)模具渗氮时应采用合适的氨分解率,合理的渗氮时间,渗氮后应快冷。
(4)对渗氮层不致密的模具把其表面清理干净后严格按照气体渗氮工艺规则再进行一次渗氮。
9. 模具里的降面是什么
模具修模中的“降面”:一般是指产品设计变更,导致模具PL面(分模面,大多数是产品外围的PL面)变化,为了加快产品开发进度,同时减少材料损失,按照最新的档案对现有模仁进行整体的“再加工”(有可能同时还会涉及到模板等零件的加工),而不需要另行备料并重新加工(备料,热处理以及机械加工等)。“降面”方案实现的前提是:原来的模具设计方案中,在高度方向上留有足够的空间(不要影响到上部的冷却水路等),同时“降面”加工的工作量以及成本等相比重新备料加工更优。
公模面“冻水”:是指在公模侧使用“冻水”冷却。一般情况下,多数塑胶模具的冷却水温度在80℃到90℃(实际模具温度就在50℃到60℃)。某些特定情况下,会要求使用“冻水”冷却,此时水温大致在20℃左右
烧焊:是指产品设计变更(局部特征“减胶”),模具上对应位置需要“加钢”,一般只要不影响产品外观,可以使用“烧焊”的方案增加钢料(当然某些时候可以使用“割镶件”的方法),即使用模具专用焊料在该处堆积钢料,然后进行CNC,EDM加工等。烧焊一般有普通的氩弧焊和激光焊
其它的技术有很多哦
10. 模具图面常见符号dt是什么意思
DP:代表深度。
SPI:美国SPI标准(塑胶模上常出现,压铸模上基本不会出现)
KO:顶棍孔,顶出孔
O.S:偏位基准。常使用在模具的导套、导柱位置上,提醒加工师傅、装模师傅标有着个符号的位置是对位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