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想知道邵武度所有度假村,农家乐的电话号码是多少有知道的望告知。谢谢各位!!!
邵武素有“铁城”之称,地处武夷山南麓、富屯溪畔,史称南武夷。1983年10月撤县建市,现辖12镇3乡4个街道,全市总人口30万,其中,城区人口14万,全市土地面积2852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2.15平方公里。
邵武是历史文化名城。邵武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建城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曾为福建八府之一,历史上曾出了2个宰相、7个兵部尚书、 271位进士,邵武和平还是世界黄氏宗亲寻根谒祖之地,后唐工部侍郎黄峭后裔遍布沿海各省及台湾、香港、澳门和东南亚各国。宋代名相李纲、文学评论家严羽均是邵武人,革命战争时期曾先后设立过闽赣省委、闽中特委、福建省委等党的领导机关。
邵武是重要交通枢纽。鹰厦铁路入闽第一大站在邵武,316国道纵贯全境,距武夷山机场仅70余公里,福银高速公路入闽第一个互通口设在我市境内。武夷山-邵武高速公路正在加紧建设中,建成后,邵武至武夷山和泰宁金湖均只需半个小时。邵光高速公路项目前期工作顺利推进,已通过预可。
邵武是绿色产业之乡。邵武是福建省规划建设的闽西北绿色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均耕地面积1.21亩,是福建重点林区和四大林产加工中心之一,有林地面积325.6万亩,其中竹林面积55万亩,林木蓄积量150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76.2%。农业主导产业为优质米、烟叶和林业,同时积极培育茶叶、种苗园艺和药材种植新兴农业产业。
邵武是闽北工业重镇。邵武工业基础较好,原是国家“小三线”工业建设基地,工业基础和配套能力强,劳动力资源数量充足,且素质较高,拥有一大批熟练的技术工人。主导产业有精细化工、林产加工和纺织服装,拥有邵武化肥厂、华电邵武发电、中竹纸业、王斌装饰材料、正兴武夷轮胎、三嘉钢铁有限公司、双友金属、永飞化工等一批产值超亿元企业。
邵武是武夷旅游胜地。邵武地处闽西北“绿三角”之旅的中心,北接“双世遗”武夷山,南邻泰宁世界地质公园,境内山川秀美,景观众多,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天成奇峡是泰宁世界地质公园的重点组成部分,和平古镇是国家历史文化名镇。
邵武是投资兴业热土。全市人口中,本地人、本省人、外省人各占三分之一,大家和睦相处,共同发展,是福建省山区改革开放中最具活力的县级市之一。投资环境优越,市委、市政府出台了鼓励到邵武投资的优惠政策,放低行政门槛,成立了行政服务中心,推行一个窗口办公,实行一条龙服务,限时办结;放低经济门槛,市本级所有行政事业性收费一律免收,省地收费取低限;提高服务质量,对投资500万元以上和纳税30万元以上的企业主发放“客商证”。人居环境良好,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6.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54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11.56平方米,城市化率达48.68%,水、电、路、讯、气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环境卫生保洁率达100%,。
邵武是协调发展城市。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南平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的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富民强市的第一要务,着力打牢工作基础,强化项目带动,突出突破工业,壮大县域经济,积极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促进了“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全市上下呈现出“风正气顺、人和业兴”的良好势头。综合经济实力居全省县域经济第13位。与此同时,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被国务院批准规划为福建省二级城市经济区中心城市之一,被评为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科技、教育、卫生、体育、计生、民政等项工作被评为全国先进,被省委、省政府评为首届省级文明城市。
❷ 邵武的经济
从综合实力上看,2007年邵武市实现生产总值66.19亿元,是1978年的57.56倍,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4.57倍,年均增长9.9%;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3.67亿元、25.38亿元、27.14亿元,比1978年增长5.3倍、26.7倍、20.8倍,年均增长6.5%、12.1%、11.2%。人均GDP由1978年的469元,增加到2007年的22021元,增长11.8倍,年均增长9.2%;财政总收入5.58亿元,比1978年增长41.9倍,年均增长13.9%,地方财政收入达3.15亿元。2002、2004、2005年,邵武经济发展速度三次进入福建省“十佳发展县市”行列,2006年邵武综合经济实力位列福建省县(市)13强。
2013年,邵武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4.20亿元,同比增长12.7%,增幅位列南平十县市第一位。三次产业比重为17.6:50.0:32.4,二产比重提高1.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285.01亿元,增长17.2%,实现增加值75.01亿元,增长18.1%;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7.13亿元,增长4.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6.20亿元,增长53.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82亿元,增长2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180元,增长8.7%;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1915元,增长13.8%。
2013年,邵武市公共财政预算总收入突破15亿元,完成150153万元,完成年初预算104.49%,比2012年增收22995万元,同比增长18.08%,其中:地方级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突破10亿元,完成105243万元,完成调整后预算的114.13%,比2012年同期增收23644万元,同比增长28.98%。公共财政总收入和地方级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总量在南平十个县(市)中排名第一位。 邵武是绿色产业之乡。邵武是福建省规划建设的闽西北绿色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均耕地面积1.21亩,是福建重点林区和四大林产加工中心之一,有林地面积325.6万亩,其中竹林面积55万亩,林木蓄积量150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76.2%。农业主导产业为优质米、烟叶和林业,同时积极培育茶叶、种苗园艺和药材种植新兴农业产业。
2007年,邵武市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粮食、水果、肉类、水产品分别比1978年增长1.7倍、127.9倍、12.4倍和275.7倍。特色产业得到发展,烟叶由1990年最初的1067亩发展至2007年的6.2万亩,增长55.4倍,实现烟叶总产量8644吨,比1990年增长94.7倍,2007年烟叶亩产152公斤,比1990年增长78.8%。“三高”农业、创汇农业发展加快。2007年,全市已建立千亩连片无公害茶园基地10个,各类生态食用菌示范基地12个,发展百亩连片台湾优质水果示范片6个。
2013年,邵武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47.13亿元,其中,农业产值21.51亿元;林业产值12.59亿元;牧业产值5.34亿元;渔业产值6.25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45亿元。 邵武是闽北工业重镇。邵武工业基础较好,原是国家“小三线”工业建设基地,工业基础和配套能力强,劳动力资源数量充足,且素质较高,拥有一大批熟练的技术工人。主导产业有精细化工、林产加工和纺织服装,拥有邵武化肥厂、华电邵武发电、中竹纸业、王斌装饰材料、正兴武夷轮胎、三嘉钢铁有限公司、双友金属、永飞化工等一批产值超亿元企业。
1978年,邵武市工业总产值仅为1.31亿元,其中轻工业0.42亿元,重工业0.89亿元。改革开放以来,邵武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金塘、下沙、晒口、拿口等工业园区项目建设迅速推进,为工业发展后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7年,邵武市工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41亿元,比1978年增长463.2倍。至2007年,全市已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7个,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8.01亿元,是1978年的51.9倍,2007年,实现全社会工业总产值75.6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1978年增长42.1倍,30年间,全社会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以13.9%的速度递增。2007年工业增加值达21.12亿元,占GDP总量的31.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5.0%,拉动经济增长7.3个百分点。
2013年,邵武全社会工业总产值实现298.41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285.0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5.01亿元。在规模以上工业中,轻工业产值131.64亿元,重工业产值153.37亿元。 工业特产 武夷牌胶版印刷纸、武夷牌漂白硫酸盐竹浆板、武夷牌漂白马尾松浆板 常溪牌硝酸铵 武夷牌轮胎 漳龙牌工业草酸 永飞牌有水氢氟酸、氟化铵、氟化氢铵、氢氟酸 福莲牌洗涤日用品 福人牌刨花板 绿源牌中密度纤维板 16坑染色纱灯芯绒、双坑纺丝绒特细条灯芯绒 雪花灯芯绒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通过拨乱反正,贯彻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方针,邵武逐步改革商业体制,改变过去统得过死、少渠道、多环节的封闭式的流通体系,建立“三多一少”即多条流通渠道、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减少环节的流通体系,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市场繁荣,方便了人民生活。1985年底,邵武市社会零售网点(包括商业、饮食服务业)2970个,从业人员5301人,分别比1953年增加3.1倍和3.93倍;每万人中有198个商业服务人员,比1953年105个人员增加88.5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434万元,比1953年增加38倍多,全市人均购买金额504元。
1987年后,由于市场经济机制不健全,加上社会商品供求矛盾扩大,价格改革不配套等原因,导致1988年夏邵武出现了“购物热”、“抢购风”。1989年通过贯彻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方针,使商业工作开始向稳定、协调的方向发展。全市社会零售网点(含饮服业)达5393个,从业人员9627人,分别比1953年增加6.43倍和7.96倍;平均每万人口有343个商业人员,比1953年的105个人员,增加2.27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954万元,比1953年增加67倍半,全市人均购买金额为888元。
2013年,邵武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82亿元,比2012年同期增长21.5%。其中,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实现零售额33.15亿元,增长40.9%;限下贸易业实现零售额44.67亿元,增长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