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美国对欧盟关税对中国有何影响
1,调整关税,由于税费的提高,首先像苹国这种生产线在中国组装代工的相关企业成本会相应增加。而企业成本的提高,直接导致市场上物价的提高。普通居民对一些类似苹果的高科技产品的购买能力估计会有所下降。
2,特朗普这一调整关税的决定遭到欧盟等其他国家的反对,不利于国际间的合作,如果欧盟等其他美国的贸易合作伙伴也针对美国同样调整税务的话,直接会对美国造成沉痛影响。而中国也可以对美国进行适当的反击,加强与其他国家合作。
3,不利于国家间的合作共赢的关系,增长了贸易保护主义情绪,直接不利于科技的发展。
目前来说,国家间都是密不可分的关系,经济全球化也越来越明显,特朗普此次调整关税,明面上虽然增加了政府的收入,但是从长远来看对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一定的消极影响,对其贸易合作伙伴也有着不小的伤害。中国也会受到很大损失。
(1)美国对欧盟是什么钢铁扩展阅读
对美国影响
美国罔顾国际贸易规则,接二连三挑起贸易争端,挥舞关税大棒,对全球多国实施贸易制裁。一时间,贸易战硝烟四起。美国的霸道做法,激起国际社会强烈不满。国际舆论批评美国一意孤行实施单边贸易保护主义的做法违反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不仅给全球经济增长带来严重损害,也对美国经
济造成不利影响。与此同时,受美国欺凌的国家纷纷以自己的方式对美国实施反击。欧盟、加拿大、墨西哥、印度以及土耳其等国先后出台反制措施。
美国带着“贸易战容易赢”的心态,把单边贸易措施“武器化”(weaponize),对中国产品加征惩罚关税,将会产生什么后果呢?以美国的逻辑,惩罚关税将使中国的出口受到“制裁”。但事实表明,这只是美国的一厢情愿。
受害者之一:美国消费者。美国“商业内幕”网站援引美银美林经济学家的分析指出,贸易保护主义将使美国消费者成为全球最大输家。美国经济学家测算,美国关税措施将引发国内物价上涨,可能抵消大多数美国民众从特朗普税收改革中享受到的减税红利。美银美林分析了上世纪80年代美国
对日本采取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和此次对中国采取的征税措施,认为对华措施只是30年前一幕的重演,最终将由美国消费者买单。仅在1984年,由于进口限制,美国消费者就多支出了530亿美元。
受害者之二:美国企业和全球供应链。关税措施表面上是针对贸易,实际上牵动的是整个全球供应链。受到此前美国钢铁关税措施的影响,一些美国本土企业或计划“出走”,或面临关闭危险。美国制造标志性产品之一的哈雷·戴维森公司在6月25日宣布,将把面向欧洲的摩托车生产转移到美国
之外,以避免受到欧盟对美国采取报复性关税措施的影响。美国最大的铁钉制造企业——中洲铁钉公司也表示,因美国对进口钢铁加征关税,导致成本上升,公司不得不解雇了500名员工中的60名,并计划在7月底再解雇200名员工。
② 美国实施201条款后(钢铁保障措施案),对本国经济和钢铁产业又什么影响
关税征收带给钢铁消费行业的失业人数可能会多于钢铁生产行业。我这样说,不仅是因为三项独立研究报告(包括克兰德尔的一项研究),已得出结论,这种情况几乎肯定发生。只要想想,每生产一吨钢铁所需的工人没有生产等量的含钢铁产品那么多。因此,因关税征收而导致钢铁消费行业订单流失而导致的失业人数,将多于钢铁制造行业因关税保护而获得的就业人数。
为支持关税征收,布什发表了一份声明,这份声明要比他的撰稿人准备的官方声明更加切中要点。据《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报导,布什告诉记者,“我们是一个自由贸易国家,为了继续实现自由贸易,我们必须实施法律。这就是我所做的。我认为,进口正在严重地影响……一个重要的行业,因此,(我们)提供了临时性的保护政策,以使这个行业得以自我重组。”听明白了吗?正如林塞所说,克林顿总统于2000年10月告诉同一个行业,他不会考虑采取保护主义行动,可能就是由于这个疏忽,才使戈尔失去了西弗吉尼亚州的支持,而把布什推上了总统宝座。因此,此次关税行动只是总统表示感谢的一点小小心意。美国总统公布对进口钢铁201保障措施调查案最终救济方案后,中国政府发表声明,认为美国政府的这一决定将对中国钢铁企业对美正常出口造成严重影响,使企业蒙受巨大损失,中国政府表示强烈不满;美国钢铁产业当前面临的问题不能归咎于外来进口,中国钢铁产品的少量对美出口更是不足以对美国钢铁企业构成损害或损害威胁;美国政府的这一决定不符合世贸组织规则,中国政府将保留向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提起申诉的权利。[12]
中国政府根据WTO保障措施的有关规定,于3月14日向WTO提出就美201钢铁保障措施案与美国进行磋商。中国政府同时发表声明指出,美国作为世界主要贸易大国之一,对维持国际贸易秩序负有重大责任,应当充分考虑到此举对国际贸易秩序造成的重大损害。事实上,美国钢铁产业当前面临的问题不能归咎于外来进口,而是其内在产业结构不合理所造成的。采取保护主义措施只会阻碍产业结构的良性调整,而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况且,中国向美国出口相关钢铁产品占美国进口同类产品比例很小,根本未对美国钢铁业造成严重损害,中方要求美方应充分注意到中国的具体情况,妥善解决该问题。中美两国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两国经济具有很大的互补性。中方希望通过双边磋商尽快解决中国关注的问题,避免中美经贸关系受到损害。[13]
11月19日,外经贸部发布公告:一、 自2002年11月20日起,对热轧普薄板、冷轧普薄板(带)、彩涂板、无取向硅电钢、冷轧不锈薄板(带)等5类进口钢铁产品实施最终保障措施。最终保障措施采取“关税配额、先来先办”的方式。在规定数量内进口产品仍执行现行适用关税税率,规定数量外进口产品在执行现行适用关税税率的基础上加征关税(10.3-23.2%)。最终保障措施在实施期间将逐步放宽。二、最终保障措施的实施期限为3年(包括临时保障措施的实施期限),自2002年5月24日至2005年5月23日。 三、 不适用最终保障措施的临时保障措施涉案产品在临时保障措施实施期间加征的关税将予以退还,有关办法另行公布。四、 对进口份额不超过该类产品进口总量3%的原产于发展中国家/地区的产品不适用最终保障措施,但进口商需提供来自不适用最终保障措施国家/地区的产品原产地证明。五、最终保障措施实施期间,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可以根据有关情况的变化,依法审查最终保障措施的形式和水平。[23]至此,中国正式采取了第一个保障措施。
附录一:费加罗报的评论
美国对众多的钢铁产品征收重税,布什是要“发动一场新的世界经济大战”,他的这一措施对国际贸易的正常进行造成了严重损害。从北京到莫斯科、布鲁赛尔,都及时对此做出了强烈反应。报道指出,布什的这一政策是“政治性的,既不合法也不经济”,他其实是在利用这一政策,安抚国内的钢铁行业,因为已经有数家美国的钢铁企业申请破产法的保护,布什希望此举能为将在今年11月将进行的美国国内的立法选举,有的报道则猜测,布什其实是想通过此项措施,来换取通过一项白宫在今后的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中有自由决断权利的授权,这项法案目前在反对派民主党占多数的国会参议院遇到了很大的阻力。但是,欧洲和亚洲的钢铁生产者指出,贸易保护主义是双刃剑,随着关税的提高,钢铁价格的上涨,最后将是美国国内的钢铁消费者,如汽车、机械制造、航天航空等行业将承担这些费用,成为受害者。
世界第一大钢铁企业、欧洲的ARCELOR和EUROFER董事长GUY DOLLE在接受费加罗报经济版专访时表示,美国的钢铁企业之所以陷入现在的困难境地,主要是由于它们的社会负担(主要是退休职工)太重,在美国的某些传统的钢铁企业,每吨钢铁的社会成本达到50美元,而欧洲只有27-29美元,如LTV 厂,一个在职工人需要负担7个退休人员!因此,把美国钢铁企业目前面临破产的困难只归咎于外国产品的冲击是不公平的,主要是美国的传统钢铁产业已经没有竞争力。去年,美国的钢铁生产已跌了20%。美国的这一政策出台是单方面的,与世贸组织原则不符,尤其是从去年以来,在经合组织框架内,各国已在就削减生产能力进行了数次多边磋商。在回答美国因如何重整其钢铁行业时,GUY DOLLE称,欧盟曾向布什政府提出建议,对所有在美国销售的钢铁增收2%的附加税,将此收入注入社会福利系统,欧盟曾经采取类似措施来帮助欧盟的煤炭和钢铁工业,并取得了成功。可惜的是,美国并没采纳欧盟的建议,而宁愿采取保护主义措施。
他还认为,其实欧盟受到美国的这次措施影响的钢铁产品只占了2%-3%,并且由于欧盟的产品比美国的产品要便宜20%-25%,加之美国国内的钢铁价格仍在上涨,欧盟的产品仍可以越过关税壁垒进入美国市场,但真正的威胁是,1200万吨其它国家生产的、从此不能进入美国市场的钢材会不会转而流向欧洲。欧洲的钢铁进口量近年来逐年增进(去年进口量比1999年增加了500万吨,比1996年则增加了1300万吨)。在钢铁领域,欧盟已是纯进口国(进出相抵后,净进口量为500万吨),而五年前,欧盟还是钢铁的净出口国(净出口量达100万吨)。他建议,必须马上采取保障措施,如设立钢铁配额,使进口量不超过2001年的水平。受限制的将主要是斯洛伐克和亚洲国家,因为欧盟同俄国、乌克兰已经有了协议。保障措施需要马上采取,因为现在是钢铁价格最低的时候,马上将进入钢铁消费旺季,各个钢铁厂的高炉就要开足马力生产了。
作为欧盟负责贸易事务的专员拉米(LAMY)已经发表数次谈话,他的态度无疑代表了欧盟目前对美国这一政策的官方立场。他表示,欧盟将同其它受害国(如日本、中国、韩国等)协调立场,欧盟的战略是双重的,即一方面要同美国的单边主义斗争,另一方面需要保护好欧盟内部的钢铁市场不受到冲击。欧洲将肯定会向世贸组织提出诉讼,并且欧盟内部将启动保障条款,手段为加税和实施配额制,他称,欧盟将采取的措施是符合世贸组织的规则的。
3月6日,欧洲各大钢铁企业股票告跌,但跌幅不大,世界第一ARCELOR跌1.13%,世界第六THYSSENKRUPP跌1.67%,与日本的NIPPON STEEL下跌 4.39%相比,欧盟的企业算是幸运的。
在经济回声报的报道中,重点报道了法国政府对此事件的态度,还分析了美国国内的支持者和批评者。报道指出,布什这一政策的受益者将主要是80万钢铁工人(20万在岗,60万退休),其中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就有30万人。记得去年美国总统大选的人们应该还记得最后在佛州清点票数的紧张情形,布什那次当选实在是如履薄冰。为了在今年底的国会选举中,改变佛州在上次总统选举中民主党的戈尔总票数微弱领先的局面,布什的这一政策可以说是一石二鸟。可为佐证的是,最大的美国钢铁劳动者协会已发表声明,祝贺布什作出了有历史意义的一个决定。在劳工者中占传统优势的民主党人也承认布什“得了一分”,国会的民主党领袖甚至称,应该把关税提高到40%,才可以有效阻止外国钢铁产品。布什所在的共和党则有人对此政策持批评态度,认为将损害其它产业的利益,尤其是需消费钢铁的中小企业主的利益。布什政府则为其政策辩护,称“美国是最主张自由贸易的,只是自由贸易应该符合有关法律,美国的钢铁业已受到了严重损害,需要时间进行结构调整”云云。针对欧盟的指责,美国贸易代表佐立克则反唇相讥:“在钢铁行业,欧盟自己的手并不干净,要记得欧洲联盟是从欧洲煤钢联营才开始建立的(意指欧洲在煤钢方面最早进行排他性的贸易保护)”。
附录二:美国钢铁企业面临的形势及问题 (2002-06-27)
近25年来,美国钢铁工业一直面临着严峻的形势,生产能力曾从年1.5亿t下降到1亿t左右。尤其1997年末的亚洲金融危机,导致大量的钢材涌向美国,冲击美国的钢材市场,1998年进入美国的钢材达到最高点,为3760万t,比发生危机前几年进口钢材的年平均量增加了1000万t.随后两年美国的进口钢材保持在3570~3790万t的高水平上,加剧了美国钢铁企业的困难处境。正像伯明翰钢铁公司董事长Dr Correnti指出的,“美国钢铁工业的经济状况是25年来最差的时期。钢铁生产者承受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进口钢材的大量涌进、高的库存量、销售价格下降,而能源价格上涨使美国钢铁工业更是雪上加霜”。据统计,从1998年底到2001年初,美国已有近20家企业破产或申请破产,其中包括美国排行第四、国内最大的制管公司LTV钢铁联合企业在2000年末宣布申请破产。
一年前进口钢材猛烈冲击美国的钢材市场,而2000年上半年钢材市场还很坚挺,但到了下半年,形势急转直下,市场疲软,钢材价格下降以及反进口贸易导致月度进口量减少。今年年初进口钢材比2000年月度平均值的310万t约低30%。
据国际钢铁协会(IISI)的统计,美国2000年粗钢产量达1.015亿t,钢材0.98亿t,达到了近几年的最高水平,但进入2001年1月份,北美的钢产量是世界范围内唯一的与同期比较下降的区域,其中美国下降了16%。到2月份,美国钢产量继续下降,但预计今年下半年将稍好于上半年。
为了走出逆境,钢铁生产商采用了很多方法,例如,LTV公司加速关闭了年产630万t的Hoyt Lakes矿山,把镀锡厂出售给美国钢铁公司,并贷款7亿美元,以维持公司的生产,保持公司在用户、供应商和债权人的信誉度等。但由于LTV长期负债11亿美元之多,公司退休职工医疗费及保险金负债超过15亿美元,退休金和其它负债还有10亿美元,再加上近三年来净亏损超过6亿美元,使公司长期陷入困境,在这种大环境下,终究没有逃出申请破产的厄运。除了LTV钢铁公司外,杰尼瓦钢公司、格而夫斯泰茨钢公司、阿克梅金属公司、西北钢和线材、短流程钢厂Trico(其50%的股份由LTV公司所有)及美国最大的工程用钢生产厂家-共和技术国际公司等13家公司进入联邦破产法11条的保护。
市场环境的恶化迫使一些短流程钢铁生产厂廉价出售其产品,使其销售额急剧下降,甚至使部分钢铁厂倒闭,例如伊利诺州年产35万t的奥本钢铁公司受到关门的威胁,西北钢和线材公司去年12月也申请了破产保护。尽管在破产前,西北钢和线材公司采取了财务重组和降低成本的措施,而且已经得到6500万美元的财政贷款,但由于国内特殊钢市场的过量生产和进口棒材冲击,终于资不抵债,宣布申请破产。
美国第二大联合钢铁公司伯利恒虽没有进入第11条款的保护,但它的境遇具有代表性,它证明了整个美国钢铁工业受到恶劣贸易环境冲击的状况。但伯利恒公司一直表示很有信心,能够渡过当前的困难处境,他们努力寻找合作伙伴和合资经营的机会。尽管2000年亏损了1.18亿美元,比1999年亏损1.83亿美元稍好,但今年第一季度仍将出现亏损局面。为使净资产减至最小,伯利恒公司决定出售一些财产,包括占生产球团的Hibbing Taconite公司70%的股份、巴西生产铁矿石的MBR公司5%的股份及纽约州南布法罗铁路的股份。在过去两年里,还减少了2000个工作岗位并将进一步裁减冗员。
美国钢铁公司由于板带价格降到了20年来的最低点,1999年还赢利0.44亿美元,而去年净亏损达0.21亿美元。
在进口钢材和相应低价位的猛烈冲击下,也不是所有的钢铁厂都受到严重挫伤,仍有一些公司具有活力并获得好的经济效益,包括短流程的纽柯钢铁公司、动态钢公司和生产扁平材特殊钢的联合企业AK公司等。短流程俄勒冈钢铁厂今年第一季度交货量加倍增加,并获得了丰厚的利润。他们认为,按这种形势,下半年的贸易条件会更好。纽柯钢铁公司尽管去年第四季度收入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了0.18个亿,但2000年销售额达46亿,利润达3.11亿美元,超过1999年销售额40亿美元。利润2.45亿美元,创历史最高水平。作为美国第五大钢铁联合企业的AK公司,通过设备改造和技术更新,致力于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去年生产碳钢650万t,并成为美国最大的不锈钢扁平材生产商,其产量达90万t(100万短吨)。此外还有电镀板、电工钢板等,2000年销售额达45.2亿美元,纯利润达1.324亿美元,是1999年的2倍。这些公司之所以在困难的市场环境中能够成功的生存,在于他们努力了解市场和满足钢材用户的需求,开发用户需要的产品,从而改进工艺和提高生产技术。
在这种形势下,也有些美国钢铁企业试图通过提高价格弥补销售额下降的损失,尤其短流程钢铁厂,他们打算热轧带卷每短吨提价40美元,冷轧薄板和镀锌板提价30美元/短吨。纽柯钢铁公司和动态钢公司宣布热轧和冷轧带卷7月1日交货价格每短吨上涨20美元,同时AK钢公司、国家钢公司、惠林-匹兹堡钢铁公司和WCI钢公司也相应减少供货量以保持上述产品提价。去年冬天天然气和电价为主的能源上涨,使今年第一季度钢铁业雪上加霜,伯利恒钢铁公司宣布从2月份开始,每吨钢上涨8美元。随后国内许多特殊钢生产商也做出了类似的决定,但这些举动是否能够成功,效果如何,还有待观察。
多年来,来自国外的进口钢铁产品一直是美国钢材市场的“缓冲器”,在国内钢铁产能不足时,进口产品有效地予以补充,但目前美国市场不同产品的价格几乎都高于其他市场,直接吸引各国大量钢材向美国输送,据AIIS统计,美国国内的钢材产品仅能满足75%的需求。美国钢铁工业本身就是最大的进口钢材用户,仅钢铁工业内部的深加工每年就需要进口约1000万t,其中包括850万t半成品,以弥补铁水的不足、合适的价格、质量,以及国内没有的特殊钢种。目前美国市场需要进口钢材的四分之三是由钢铁协会的成员单位提出的。
最近,为了阻止国外的钢铁产品进入美国市场,14位来自钢铁生产厂所在州的参议员日前致信布什总统,要求其动用201条款,以保护美国钢铁工业。这是继去年10月份国会议员致信克林顿总统以来,第二次要求美国总统启动201条款。他们认为外国钢铁在美国倾销激增,使美国的钢铁工业陷入极度困境,只有启动1974年美国贸易法案中201条款才能使美国钢铁工业从进口的冲击中得到暂时解脱,一个强大的、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国内钢铁工业对美国经济十分关键。如果不能阻止美国钢铁产业的死亡,未来的美国就只能依赖外国钢铁的进口。据分析,布什总统很有可能会考虑这些参议员的请求,动用201条款。一旦美国决定动用201条款展开调查,可采取的行动包括进口救济、调整措施、配额、有序销售协议、国际谈判、立法建议等多项行动。届时不仅是目前被诉倾销的钢铁生产企业,其他的钢铁出口生产商和经销商都将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上述行动的影响,而且这一影响将会持续8年之久。
针对美国钢铁企业一味地寻求政府的保护,不求进取,并采用反倾销政策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引起了世界钢铁生产商的不满,欧盟警告美国进口钢材不是美国钢铁工业出现问题的原因。不要对进口钢材实施限制政策,否则会引发欧盟、拉美、亚洲和独联体国家的钢铁生产出现问题,同时欧盟要求美国削减不良产能,与欧盟竞争在同一起跑线上。
总之,对于美国钢铁工业的现状及企业大量申请破产的事实,我们分析原因如下: (1)近30年的贸易保护,美国政府宁愿采取行动抵制廉价商品钢材进口,也不愿采取根本的解决措施,致使美国钢铁企业的竞争能力严重下降; (2)美国钢铁公司相对于其它工业发达国家的钢铁企业,规模小,产量低。美国最大的钢铁公司-美钢联2000年产量为1068万t,仅占世界排名的第十三位,远远落后于新日铁、浦项、于齐诺尔、甚至宝钢公司,而现在已经破产的美国排行第四-年产量只有700万t左右的LTV钢公司,2000年排名仅为世界第二十三名; (3)美国钢铁工业不论是设备还是技术严重老化,研究、开发能力差。与世界排名前几位的大公司相比,技术、设备、规模远远落后,从而导致产品品种单一,成本居高不下; (4)大量进口钢材冲击美国的钢材市场,2000年进口钢材量相当于美国国内粗钢产量的37%; (5)能源价格上涨,导致钢材产品成本价格的提高; (6)美国经济近几年增长明显减缓,使市场需求受到一定影响。
鉴于美国钢铁企业的发展现状,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自由贸易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贸易壁垒将无法阻碍这一发展潮流。美国钢铁企业如果不努力提高自身的实力,强化经营的竞争能力,只依赖政府的补贴和贸易保护,必然是进一步衰退。
在钢铁工业发生困难的时候,也正是钢铁企业兼并、重组的好机会,寻求广泛合作,开发、研制新产品,抛弃落后的生产工艺和产能,共同采购废钢、能源,改善财务状况,并扩大生产规模、降低成本,使生产规模更趋于合理化。这是钢铁企业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失去这个时机,美国钢铁企业将无出头之日。因而如果美国总统考虑参议员的意见,动用201条款,实施保护政策,未必是挽救钢铁工业的上策,也不能彻底解决美国钢铁工业的问题。
附录三:钢铁关税给美国带来什么影响?(2002-06-27)
1999年,钢铁价格低迷,钢铁生产商受到冲击。钢铁行业工会组织了“支持钢铁的集会,旨在保留该行业的工作职位。当时,钢铁行业的工资水平已经比私营产业的平均水平要高出95%.众议院以压倒性多数的投票通过了一个议案,决定对进口钢铁施加配额,但令人高兴的是,这个议案最后在参议院遭到了否决。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同年,石油价格处于历史性低点,原先受雇于各个独立生产商的数万名工人失去了工作。但没有一个地方出现“支持石油”的集会,也没有什么国会议案计划限制石油进口。
Cato Institute的布林克。林塞最近新出版了一本有关全球化的书,名为《Against the Dead Hand》,其中提到了对这两个行业的处理截然不同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消费者很快就会在加油站以及他们自己的暖气帐单上感受到油价上涨的影响。因此,政府并不插手,而是在钢铁等其他产品上做手脚。对于普通选民来说,钢铁等产品价格上涨所造成的影响远远没有那么明显。
3月5日,布什总统宣布,对某些种类的进口钢铁征收30%的关税(对其他种类钢铁征收的关税稍低)。这一保护性措施主要针对的目标是欧洲、日本、韩国、台湾和中国大陆。30%的关税从本周开始生效,明年将降至24%,后年降至18%,之后便被取消。布什同时还表示,他将监督该行业实行的结构调整,钢铁行业被认为应该在关税带来的高价格保护伞下完成结构调整。
但正如Brookings Institute的罗伯特。克兰德尔在1月份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的那样,响应关税而进行的任何重组,可能会让缺乏经验的人们感到意外。在克兰德尔看来,效率更高的小钢铁厂,如Nucor、Quanex和Steel Dynamics,将受到价格上涨的鼓励而进行投资,进一步从效率较低的、综合性钢铁公司(如USX, Bethlehem和LTV)那里抢占更多的市场占有率。事实上,自从Nucor自称其市值大于任何主要钢铁公司以后,“小钢铁厂”这个词已部分地失去了其原有意义。除了可能出现上述结果以外,克兰德尔在上周四的一次采访中说,提高关税肯定会带来的一个影响是:牺牲全球削减冗余产能的机会。现在,唯一的问题在于其他钢铁生产国是否会提高自己的进口关税,进行报复。
在林塞看来,美国国内的冗余产能,存在于一些完全闲置的公司,如LTV、Wheeling-Pitt和Bethlehem,这些公司全都处于《(美国)破产法》第十一章的破产程序之中。正如国际经济研究所的加里。赫夫鲍尔指出的那样,自从2000年的总统大选以来,21家美国钢铁公司已申请破产保护。林塞说,“如果不是政府干预,这些公司中的多数今天早已不复存在了。”据赫夫鲍尔称,在华盛顿处理的各种贸易争端中,处理钢铁争端的律师最多。
克兰德尔特别强调产能过剩。他在研究报告中指出,“美国并没有失去钢铁业,相反,它正在重新建设,允许小钢铁厂替代效率较低的综合性公司。
钢铁业的说客们,希望我们相信“整个国内钢铁业的命运系于一发”的观点,但这种观点是没有意义的。举个例子,在经济衰退的2001年,钢铁业生产了1,000万□成品钢,比1980至1995年间哪一年都多,比上一次经济衰退的1982年产量增长了60%.小钢铁厂目前占据了国内产能的40%以上,高于70年代的10%.曾出版有《Up from the Ashes: The Rise of the Steel Minimill in the United States》等行业研究报告的克兰德尔,上周四告诉我们,他坚信小钢铁厂将逐步掌握整个钢铁市场,不管政府将采取什么样的保护措施。
消费者可以直接感受到石油关税调整带来的影响,而钢铁关税直接影响的是钢铁消费公司,包括通用电气(General Electric)、通用汽车(General Motors)和福特汽车(Ford)等。但有近10万家的小型钢铁消费公司,为这些巨无霸供应元件,如刹车配件、弹簧和油箱。
这些小公司会真正感受到痛苦,因为他们中的很多需要进口国内没有的一些钢铁产品,这样就会面临关税带来的价格提升(30%)。或著更糟糕的话,他们可能会发现国外的供应商已决定彻底撤出美国市常还有更糟糕的是,不管他们是从哪儿采购钢铁,在生意竞争中,这些公司都可能会输给海外竞争者,后者突然获得了因关税而带来的成本优势。这些也能生产刹车元件和油箱等配件的公司,没有美国国内公司的钢铁关税压力。至少,就目前而言,布什总统还没有对含钢铁的进口商品施加关税,这项关税仅适用于进口钢铁。
综合上述所有理由及其他原因,关税征收带给钢铁消费行业的失业人数可能会多于钢铁生产行业。我这样说,不仅是因为三项独立研究报告(包括克兰德尔的一项研究),已得出结论,这种情况几乎肯定发生。只要想想,每生产一吨钢铁所需的工人没有生产等量的含钢铁产品那么多。因此,因关税征收而导致钢铁消费行业订单流失而导致的失业人数,将多于钢铁制造行业因关税保护而获得的就业人数。
为支持关税征收,布什发表了一份声明,这份声明要比他的撰稿人准备的官方声明更加切中要点。据《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报导,布什告诉记者,“我们是一个自由贸易国家,为了继续实现自由贸易,我们必须实施法律。这就是我所做的。我认为,进口正在严重地影响……一个重要的行业,因此,(我们)提供了临时性的保护政策,以使这个行业得以自我重组。”听明白了吗?正如林塞所说,克林顿总统于2000年10月告诉同一个行业,他不会考虑采取保护主义行动,可能就是由于这个疏忽,才使戈尔失去了西弗吉尼亚州的支持,而把布什推上了总统宝座。因此,此次关税行动只是总统表示感谢的一点小小心意。
③ 欧盟和美国之间的矛盾为什么开始加深了
因为欧盟和美国之间的领域产生叠加了,所以才会矛盾加深。
同时,欧盟一直与美国保持密切联系,强调欧盟愿意与美国进行谈判,讨论美国所关注的问题,但前提是必须获得永久性的钢铁和铝关税豁免。欧盟领导人于5月中旬达成协议,同意永久性地免除钢铁和铝的关税,他们愿意与美国讨论汽车关税,液化天然气出口,政府采购和世贸组织的改革。但是随后,马尔姆斯特罗姆对媒体说,美国认为欧盟的提议“还不够”,不能为其永久性地放弃对欧盟的钢铁和铝的关税提供足够的理由。
④ 2003年美国实施钢铁保障案
2003年美国实施钢铁保障案
一:背景
根据2002年3月5日颁布的总统令,3月20日,美国限制钢铁进口的“201条款”正式启动,美国对包括钢材、长板在内的主要进口钢铁品种采取保障措施,实施为期3年的关税配额限制或加征高达8%-30%不等的关税。这是迄今为止美国对进口钢铁产品采取的最为严厉的贸易限制措施。和以往出台的保护钢铁产业的贸易救济措施相比,此次钢铁保障措施具有涉及国家众多、被调查产品范围广、保护措施持续时间长的特点。在国际社会,受到保障措施限制的有关国家,如欧盟、日本、中国等,采取了相应的报复或变相报复措施;世界贸易组织于2003年3月26日裁定,美国去年对 进口钢铁征收30%的关税违反了国际贸易规则。 这个由三人组成的世贸专家小组在中期报告中指出,导致美国政府开征这些关税的调查报告中的论点不符合世贸组织有关保护的条款。
二:“WTO皇冠上的明珠”——争端解决机制
(一)我国首次通过多边机制处理中美贸易争端
我国通过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解决中美钢铁贸易争端,就美国“201钢铁保障措施”要求世贸组织设立专家组,这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第一次运用多边机制来解决双边贸易争端。争端解决机制的一个主要作用,是能够确保经济弱国对经济强国的不公平贸易行为提出挑战,这当然包括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这一机制解决与发达国家的贸易争端。
通过多边机制解决双边贸易摩擦和争端,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一项重大权利。而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前,对这类争端,我们只能通过双边谈判和诉诸对方国家法院,很难获得公平处理。由于我们加入世贸组织对美国这种行为共同提出挑战的或者是不满的是大多数的世贸组织成员,最主要的钢铁产品的贸易伙伴基本上都加入到中国这个阵营,那么这样一来毫无疑问在谈判中,美国处于一种很明显的不利的状态。 由此可见贸易争端解决机制是WTO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多边贸易机制的支柱,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中颇具特色。因此WTO争端解决机制 被称为“WTO皇冠上的明珠”。
(二)争端解决机制的特点:
1.磋商程序:在关贸总协定及WTO的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的程序方面与法庭有一定的相似的地方,但最大的区别在于首先在引起贸易争端的成员国之间进行磋商,并自行解决贸易争端。因此,在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的第一阶段是由国家政府之间进行贸易磋商,甚至当案件已经发展到其他阶段时仍然可以进行磋商和调解.
2.报复机制,对违反WTO规则的政府有一定的惩戒性。当违背义务的一方未能履行建议并拒绝提供补偿时,受侵害的一方可以要求争端解决机构授权采取报复措施,中止协议项下的减让或其它义务。这意味着,当一方违背其在1994年关贸总协定或一个有关协议项下的义务时,受侵害的一方在争端解决机构的授权下,可以提高从违背义务的一方进口货物的关税,所涉及产品的贸易额应相当于被起诉的措施所带来的影响.争端解决程序规则规定此类报复行为应由争端解决机构授权,并尽可能在专家小组或上诉机构判定在违背义务的关贸总协定、服务贸易总协定或知识产权协定的同一部门内采取。但当争端解决机构认为这样做不可能时,则可以授权在同一协定项下的其它部门采取报复措施。只有在极个别的情况下,并且作为最后的办法,争端解决机构才能授权采取跨协定的报复行为,如对于违背服务贸易总协定或知识产权协定项下的义务时可授权采取提高货物关税的办法,予以报复。但是,提供补偿和由争端解决机构授权采取报复是临时性的措施。最终的结果应是违背义务的一方实施建议。争端解决程序规则要求争端解决机构对案例进行审议,以确保建议的全面实施。
3.多边贸易争端解决机制:世贸组织成员承诺,不应采取单边行动以对抗其发现的违反贸易规则的事件,而应在多边争端解决制度下寻求救济,并遵守其规则与裁决。
(三)钢铁案中看到的争端解决机制的缺陷:——执行期限过长
在世贸的框架内解决争端问题,需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磋商:这一阶段最长的时间为60天。发生贸易争端后,在采取措施之前,争端各方面都必须进行磋商,以寻求自行解决贸易磨擦的办法。专家组:如果磋商失败,起诉方可以要求任命专家组。在贸易争端双方提交仲裁申请后,专家小组提出裁决报告的期限一般是6个月,可以延长但无论如何不能超过9个月 上诉 : 任何一方就专家组做出的裁决均可提出上诉,上诉必须根据有关法律的问题及与上诉有关的事由提起上诉,上诉不审理现有的证据或审查新的证据。上诉可以确认、修改或推翻专家组的法律调查结果和结论。一般情况下,上诉不应超过60天,因特殊原因可以延长到90天。 争端解决机构必须在30天内接受或否决上诉报告.裁决的执行 :裁决以后,败诉方应立即纠正,如果不按裁决执行,那将做出补偿或者承担对它的处罚。
由此可以看出,虽然WTO的争端解决机制已经对各个环节的时间进行了限制,比较GATT时期的争端解决程序大大缩短了时间。但是,从向DSB提出诉讼开始到做出裁决的过程达近1年。………..如果不服裁决,可以申诉。从立案到申诉结束做出最终裁决的整个过程将要有15个月。但是,商机往往一闪即逝,经过如此漫长的等待,即便最后公正的裁决下来,并且得到了执行,对于一个国家,一个行业尤其是那些对外部经济依赖性很强的国家和部门而言影响可能已经是巨大而难以弥补的了。
三:”双面佳人”-保障措施
(一)保障措施概述
关贸总协定所致力于创建的多边贸易体制,要求各成员在处理它们之间的经济贸易关系时,应以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保证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的大幅稳定增长,实现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扩大货物的生产和交换为目的。实现这一目的的具体手段是通过谈判达成互惠、互利的安排,实质性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消除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但关贸总协定起草者们认识到,要想让各国积极地参与这场“运动”,必须减少它们对由此而可能带来的不利后果的担忧,即由于关税的降低和其他贸易壁垒的减少,外国有竞争力的产品可能大量涌入,对本国的产业造成冲击,进而影响本国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的稳定。因此,他们就为关贸总协定设计了一个特别的保障性措施,即“对某些产品进口的紧急措施”(关贸总协定第19条)。根据这一规定,成员国在因不能预见的情况和进行关税减让而导致外国产品进口大量增加,以至于对本国同类产品或直接竞争产品的生产者造成严重损害或严重损害威胁时,可以对该产品全部或部分中止谈判中所承诺的义务,或撤销、修改关税减让,即该成员可以恢复已承诺取消的配额等限制贸易的措施,或者重新提高已经降低的关税。
保障措施是给WTO成员一种机会,即在贸易自由化的过程中,在特殊情况下援用一种有效的救济,以临时保护国内产业。 反倾销与反补贴不同的是,针对对象是这一产品的所有进口方,涉及面很广。关贸总协定在近50年的历史中,成功地组织了八轮谈判,使各成员的关税大幅度降低,其他贸易壁垒也大大减少。应当说,这里也有“保障措施”的一份功劳(据统计,从1950年至1994年,各成员共采取了150次保障措施),因为正是有这个“安全阀”,各成员才放心大胆地降低外国货物进入本国市场的门槛,使多边贸易谈判结出了累累硕果。采取保障措施所必备的这些法律条件规定在WTO《保障措施协议》和与GATT1994第19条.
(二)保障措施实施的条件:
1进口增长(such increased import)
协议第2条第1款规定,进口增长指“数量增长”,而非进口价值或金额的增长。这种增长包括两种情况:绝对增长和相对增长。 绝对增长是指产品的进口数量在某一段时期内的绝对增加,如去年进口1000件,今年进口2000件。相对增长是指在某一段时期内产品的进口数量相对于进口方内部生产而言的相对增加,这往往反映在市场份额的变化方面。如,去年进口某产品1000件,同期国内产品的销量为5000件,今年进口仍为1000件,但国内产品的销量却下降到了3000件。这种情况就属于相对增长。在相对增长的情况下,进口量并不一定发生变化。一些学者指出,“相对增长”这一概念不尽合理,因为它等于是把国内产业调整的负担转移到外国产品身上,是贸易保护主义的一种体现。而在美国钢铁措施保障案中, 按照美国法律的规定,实际增加和相对于国内生产增加,都属于增加. WTO专家组否认了美国实施保障措施的两个前提条件,即“进口已经增长,这种增长既可以是相对于过去进口量的实际和绝对的增长,也可以是相对于国内生产的增长”,以及“这种增长正在对国内产业造成严重损害,或者存在严重损害的威胁”。 报告指出,美国夸大了进口增长的数量,把从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国家加拿大和墨西哥的进口量也计算在进口的总量中,实际上协定国之间不存在进口数量的限制。
。
2国内产业存在严重损害或严重损害威胁状况
协议第4条第1款规定,“国内产业”应理解为在进口成员方领土内生产相似产品(like proct)或直接竞争产品的国内生产者全体,或相似产品或直接竞争产品的总体产量占该成员国内总产量主要部分的生产者。与《反倾销协议》不同的是,《保障措施协议》没有对后一种情况下产量的百分比规定下限。需要注意的是,关税同盟既可作为一个整体实施保障措施,也可以仅代表同盟的某个成员实施保障措施。当关税同盟作为一个整体实施保障措施时,对严重损害或严重损害威胁的认定则应以整个同盟存在的情况为基础;而当代表某一个成员实施保障措施时,则应仅以该成员的产业情况为基础来确定严重损害或严重损害威胁,保障措施的实施也仅限于该成员。
“严重损害”是指对国内某一产业的状况造成重大的总体损害。由于各成员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相关产业的成熟度也有所差异,因此不可能事先就何为“严重损害”确定一个非常明确的量化标准,而且这样做也并不科学。但是从东京回合和乌拉圭回合的谈判可以看出,标准问题是谈判各方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标准过高则会迫使成员在多边规则之外去寻求一些不正当的解决途径,而标准过低则会导致保障措施的滥用,进而严重扭曲国际贸易。为了在尽可能的情况下统一各成员的实践,协议规定,在评估国内某一产业是否存在严重损害或严重损害威胁时,进口成员的调查机构必须评估与该产业状况相关的所有客观的和可量化的因素。协议还特别列举了一些必须评估的因素,包括绝对或相对条件下的有关产品进口的比例和数量,增加的进口所占有的市场份额,销售水平、产量、生产率、设备利用率、盈亏及就业的变化情况。从实践角度讲,要评估“所有相关因素”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美国小麦面筋保障措施案专家小组以一种很务实的方法确定了“所有相关因素”的最小范围,即协议第4条第2款所明确列举的因素和保障措施调查中利害关系方所明确提出的其他因素。“严重损害威胁”应理解为危急且显而易见的威胁,必须有事实依据,不能仅根据指控、推测或极小的可能性便裁定“存在严重损害威胁”。 在确定严重损害或者威胁是否存在时,ITC考虑它认为相关的所有经济因素,包括,但不限于:一、严重损害:国内产业生产设备重大闲置,相当数量的公司无法在一个合理的利润水平进行国内生产经营活动,在该国内产业内有重大的失业或者待业。二,严重损害威胁:销售或市场份额下降,库存多并且增加(不管保存者是国内生产商,进口商,批发商还是零售商),国内产业生产,利润,工资,生产能力或者就业下降的趋势;国内产业中的公司无法获得充分的资金对其国内工厂和设备进行更新,或者无法维持现有研发支出的水平;由于第三国市场上的进口限制而导致美国市场成为该产品出口转移的主要目标.
3、进口增加与严重损害或威胁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保障措施协议》第4条第2款)
保障措施协定》第4条第2款(b)项明确规定,调查机关应根据客观证据,确定进口增加与严重损害或损害威胁之间存在因果关系(causal link)。对于如何确定这种因果关系,第4条第2款(b)项的第二句话提供了一项重要的标准:如果进口增加之外的因素同时对国内产业造成损害,则这些因素造成的损害不得归咎于进口增加(such injury shall not be attributed to increased imports)。这常常被称为“不得归咎要件”(non-attribution)。美国法律对"实质性原因"的定义是:重要并且不比其他原因次要的原因(a cause which is important and not less than any other cause)。因此,进口增加必须既是严重损害或者威胁的重要原因,同时与任何其他原因相比,又必须相等或者较大。在调查中,ITC确定了几个进口增加之外的给钢管产业造成损害或威胁的因素。在适用实质性原因标准时,ITC分析了这些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以确定这些其他因素与进口增加相比是否更为重要。ITC特别注意了钢管需求下降这个因素。ITC虽然承认需求下降导致了严重损害,但并不比进口增加重要。ITC因此得出结论,认为满足了实质性原因的标准,进口增加与严重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存在。
4、是否存在未预见的发展(unforeseen developments,GATT第19条)
专家组认为,在采取保障措施时,必须证明未预见的发展,这在WTO法中已经得到确定。但在钢管案中,ITC报告没有提及这一点;美国后来提出的油价下降和金融危机,在ITC报告中都未予以审查。ITC报告提到油价下降,是为了审查造成损害的另一因素。关于金融危机,美国称ITC报告中说过,有些生产商认为,进口增加的一个原因,是亚洲金融危机在该地区所造成的需求下降。但专家组认为,这很难说证明了未预见的发展。
5、是否为紧急行动(GATT第19条)
专家组认为,尽管第19条名为"对特定产品进口采取的紧急行动",但条文中没再提及紧急行动一词。该规定的通常含义并不要求成员在采取保障措施之前,证明紧急状况的存在;紧急行动一词只是说明了保障措施的性质。尽管标题提到了紧急行动,可能会给GATT第19条和《保障措施协议》带来实质性的义务,但标题本身并不构成实质性义务。《保障措施协议》第11条虽然也提到了紧急行动一词,但它同样没有给成员增加什么义务。
(三) 你提高关税我以牙还牙 保障措施护身利器可能成为新的贸易壁垒
美国的保障措施,不但引发连锁反应,掀起新一轮向我国出口钢材的浪潮,而且欧盟、泰国、委内瑞拉等国家和地区也提出了限制钢铁进口的措施,有些国家还威胁将采取涉及农产品和其他工业品的报复性措施。如此循环下去,可能引发全球范围内的贸易保护、救济以及交叉报复。只是“冤冤相报何时了”,贸易战一旦开打,很有可能波及多种产业。从经济上看,保障措施的目的是保护低效而无竞争力的企业,对其他国家有竞争力的企业是一种抑制,而且处罚了最有效率的出口国,实践中也常常导致贸易额下降,政治摩擦增加(美日汽车争端就是个例子)。从关贸总协定的纪律上看,这种协议是两国间数量限制的安排,逃脱了多边体制的监督,此风若长,势必对多边体制产生破坏性作用。但由于关贸总协定并未对这个问题有明确规定,所以一直拿它没有办法,此措施也因而被称为“灰色区域措施”。
四:产品排除——平衡要求采取保障措施的国内产业的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的矛盾而采取的方法
美国在201钢铁保障措施中采取产品排除,实际上是一种利益平衡的需要。与反倾销和反补贴一样,保障措施作为一种贸易救济措施,其目的是为因国外产品进口而遭受严重损害或严重损害威胁的一国国内产业提供救济。但是保障措施的调查和实施往往涉及众多利害关系方的利益,除国内产业外,还有被调查产品下游产业的利益、最终消费者集团的利益以及可能受他国贸易报复影响的产业的利益,即公共利益。实际上,产品排除就是在国内产业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提供了一种利益平衡的机制,在保障措施过于严厉可能损害公共利益的情况下,通过产品排除来弱化保障措施的效果,以取得各利害关系方之间利益的重新平衡。自美国政府启动产品排除措施以来,多达数百种的产品得到了豁免,其主要受益方为欧盟和日本,这有效地缓解了美国与其主要贸易伙伴之间因201钢铁保障措施所产生的贸易摩擦。事实上,自美国公布产品豁免清单以来,欧盟和日本实际上已经放弃了进行贸易报复的计划,而转向争取更多产品豁免的谈判。从美国钢铁保障措施的实践来看,产品排除成为美国政府与其主要贸易伙伴进行贸易谈判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美国的钢铁保障措施引起了其主要贸易伙伴欧盟和日本的强烈反对,欧盟和日本均要求美国对其进行贸易补偿,并拟定了数亿美元的贸易报复清单。但是在双方谈判的过程中,美国配合谈判的需要,陆续公布了八批产品排除的清单,将若干欧盟和日本对美出口的重要钢铁产品排除出本次保障措施调查范围之外,通过减轻欧盟和日本钢铁生产商对欧盟和日本政府的压力,美国政府为自己在贸易谈判中赢得了更多的主动性。实际上,在这八批产品豁免清单发布后,欧盟和日本实际已经放弃了其贸易报复的计划。
五:在规则中游戏,而非游戏规则
(一) 我国在WTO规则中游戏的第一次成功的实践
1中国的反应
我国是美国的钢材主要供应国,关税突然提高,所受冲击可想而知。中国数亿美元的对美出口钢铁产品受到美国保障措施的影响。 因此,2001年6月28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正式决定立案对钢铁产品进口进行调查后,中国政府即发表声明,表示中国政府对此严重关切,并将全力维护中国钢铁行业的正当权益并密切关注事态的进展。 随后,中方聘请美国律师,于7月24日,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和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的名义,代表中国钢铁产业向美国际贸易委员会正式递交了参加201条款调查的申请文件以及对企业提供的生产数据予以保密的申请。这两份文件的按时递交,确保了我钢铁产业可全面参与后续程序的调查,并在后续程序中为自身合法利益进行有效抗辩。
美国总统公布对进口钢铁201保障措施调查案最终救济方案后,中国政府发表声明,认为美国政府的这一决定将对中国钢铁企业对美正常出口造成严重影响,使企业蒙受巨大损失,中国政府表示强烈不满;美国钢铁产业当前面临的问题不能归咎于外来进口,中国钢铁产品的少量对美出口更是不足以对美国钢铁企业构成损害或损害威胁;美国政府的这一决定不符合世贸组织规则,中国政府将保留向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提起申诉的权利。
中国政府根据WTO保障措施的有关规定,于3月14日向WTO提出就美201钢铁保障措施案与美国进行磋商。中国政府同时发表声明指出,美国作为世界主要贸易大国之一,对维持国际贸易秩序负有重大责任,应当充分考虑到此举对国际贸易秩序造成的重大损害。事实上,美国钢铁产业当前面临的问题不能归咎于外来进口,而是其内在产业结构不合理所造成的。采取保护主义措施只会阻碍产业结构的良性调整,而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况且,中国向美国出口相关钢铁产品占美国进口同类产品比例很小,根本未对美国钢铁业造成严重损害,中方要求美方应充分注意到中国的具体情况,妥善解决该问题。中美两国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两国经济具有很大的互补性。中方希望通过双边磋商尽快解决中国关注的问题,避免中美经贸关系受到损害。 3月22日,中国与美国的201钢铁保障措施在华盛顿进行了磋商。磋商中,中国代表团严正声明美方的做法违反了WTO的有关协议,并着重要求美国政府正视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的事实,对中国输美全部钢铁产品适用发展中国家待遇。此外我代表团还向美方提供了贸易补偿要求,并声明保留根据WTO协议采取进一步措施的权利。 3月26日,中国正式要求与美国进行WTO《争端解决谅解》项下的磋商。 4月11、12日,中国、欧盟、日本、韩国、瑞士和挪威6方就美国“201钢铁保障措施”在日内瓦与美方举行了WTO《争端解决谅解》项下的磋商。磋商中,6方均对美国违背WTO有关规定、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保障措施表示遗憾,要求美国立即终止该措施。中国代表团还就涉及中国实质利益的问题重点阐述了中方立场。磋商结束后,6方发表了联合新闻声明。
鉴于中国政府已根据WTO的有关规定与美就有关问题进行了保障措施和争端解决机制项下的正式双边磋商,但美方未对中方提出的关于补偿、排除等要求给予明确答复。按照WTO相关程序规定,我驻WTO代表团于5月17日(日内瓦时间)向WTO货物贸易理事会递交了中国对美部分产品中止减让产品清单,清单中包括自美进口的部分废纸、豆油和电动压缩机。中国将在WTO争端解决机构最终裁决美国201钢铁保障措施违反WTO有关协议后,对来自美国的上述产品加征24%的附加关税,加征后的关税额为9400万美元。 5月27日,中国正式向WTO请求设立专家组。 WTO于6月24日设立本案中国专家组。后根据WTO的有关规定,争端各方进行协调,由同一专家组审理中国、欧盟、日本、韩国、瑞士、挪威、新西兰和巴西8方提出的请求。
此外,中国自5月21日开始,对部分钢铁进口产品进行保障措施调查,并从5月24日起的180天内,对9种钢铁进口产品(普通中厚板、普薄板、硅电钢、不锈钢板、普盘条、普通条杆、普通型材、无缝管和钢坯)实施关税配额;关税配额内进口产品仍执行现行进口关税税率,关税配额外进口产品在执行现行进口关税税率的基础上加征7-26%的特别关税。
2中国为保护国内钢铁产业实施的保障措施
2002年1到5月份,日本向美国出口的冷轧薄钢板下降了61•24%,但与此同时,日本向中国出口的钢材上升了39•8%,俄罗斯向中国出口的钢材上升了45•16%,欧盟对中国出口的钢材上升了44•13%。他们的进口钢材大量的转移到中国来对我们钢铁产业已经构成了严重的损害和威胁。 为防止国际钢材市场的过剩钢材冲击国内市场, 2002年11月19日,外经贸部发布公告:一、 自2002年11月20日起,对热轧普薄板、冷轧普薄板(带)、彩涂板、无取向硅电钢、冷轧不锈薄板(带)等5类进口钢铁产品实施最终保障措施。最终保障措施采取"关税配额、先来先办"的方式。在规定数量内进口产品仍执行现行适用关税税率,规定数量外进口产品在执行现行适用关税税率的基础上加征关税(10.3-23.2%)。最终保障措施在实施期间将逐步放宽。二、最终保障措施的实施期限为3年(包括临时保障措施的实施期限),自2002年5月24日至2005年5月23日。 三、 不适用最终保障措施的临时保障措施涉案产品在临时保障措施实施期间加征的关税将予以退还,有关办法另行公布。四、 对进口份额不超过该类产品进口总量3%的原产于发展中国家/地区的产品不适用最终保障措施,但进口商需提供来自不适用最终保障措施国家/地区的产品原产地证明。五、最终保障措施实施期间,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可以根据有关情况的变化,依法审查最终保障措施的形式和水平。 至此,中国正式采取了第一个保障措施。
通过这个被誉为中国入世第一案的钢铁保障措施案,中国学会了怎样在了游戏中生存,完成了从守门员到主力前锋的角色转变.以前“在世贸大门之外,中国往往是只能守、不能攻,进了大门,就可以变守为攻,利用WTO规则来保护自己.
(二) 美国的败诉启示我们要慎用保障措施
上述保障措施,有些被诉诸WTO争端解决机制。至2002年7月,在WTO已经审结的5个保障措施案件中,所有采取保障措施的国家都败诉了。 实施保障措施所必须遵守的条件的严格性是显而易见的。采取这种措施必须遵守严格的纪律。这些纪律体现在以下的基本法律问题:一、关于调查的问题:进口是否增加,是否存在严重损害或者严重损害威胁,进口增加与严重损害或威胁之间是否有因果关系,是否存在未预见的发展,是否为紧急行动;二、关于措施的问题:措施是否在必要限度内,措施是否遵守了最惠国待遇原则,措施是否遵守了对等性原则,措施是否遵守了关于发展中国家豁免的规定;三、关于程序问题:是否提供了事先磋商的充分机会,是否提供补偿。
WTO对进口增加与国内产业严重损害因果关系的要求非常严格;每一个案件都败在这个点上。特别是因果关系的论证,如何将其他因素造成的损害与进口增加造成的损害区别开来,成为一个几乎无法克服的难题。 这向我们提示:保障措施一定要慎用。
⑤ 1.为什么美国要实施钢铁保障措施案
1),中美钢铁保障措施案是我国入世后利用WTO 争端解决机制解决贸 易纠纷的第一案,此案虽然美国败诉,但其国内钢铁产业得到了保护,我 们不应单从表面上看此案,从该案中我们应该有所启示,即利用WTO 规则 保护本国利益。 [关键词]保障措施;WTO 争端解决机制;WTO 规则;本国利益 2002 年3 月5 日美国总统宣布:对10 种进口钢材保障措施,在为期3 年的时间里,加征最高达30%的关税。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WTO 成员将 本案提交WTO 争端解决机构。争端方经过磋商、专家组审议、上诉审阶 段,上诉机构于2003 年11 月10 日作出最终裁决,认定美国的措施不 符合WTO 规定,至此,美国钢铁保障措施案落下帷幕,从宣布采取保障措 施起历时21 个月。美国对外宣称,美国钢铁行业在美国经济中起着重要 作用,但其他钢铁生产国一直对钢铁市场进行干预,对其钢铁业直接提供 财政支持,造成全球钢铁产量严重过剩,世界市场供大于求。因此,美国 钢铁产业受到严重的影响,财务困难,利润大幅下降,投资和市场份额收 缩,许多企业已经寻求破产保护。美国对钢铁进口实施暂时的保障措施, 是为了给美国钢铁产业提供一个机会,使之调整适应外国钢铁的大量进 口。但人们普遍认为,在将于2002 年11 月举行的国会中期选举中,总 统为共和党争取钢铁工人的选票,在OECD 中向久拖不决的钢铁全球限产 谈判施加压力,并且利用保障措施给钢铁业提供产业调整的机会等,是美 国采取保障措施的真正原因。 2),美国依据201条款对进口钢铁产品实施为期3年的保障措施,欧盟以及中国、日本、欧盟、韩国、俄罗斯、乌克兰、巴西等受到限制和损害的国家纷纷与美国磋商,并向WTO提出申诉.上诉机构对美国钢铁保障措施案做出最终裁决,裁定美国对进口钢铁产品实施保障措施违反了其在GATT 1994及《保障措施协定》下的义务.此案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第一次运用世贸规则来解决贸易争端,具有重要意义. 2002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首次在WTO框架内实施贸易保障措施,对国外钢铁产品的进口进行限制,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3),欧盟、中国等七个世贸组织成员将美国实施进口钢铁保障措施行为诉至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构。透过美国钢铁纠纷案,我们看到了完善保障措施立法,保护国内产业免受进口产品损害的重要性。通过对关国钢铁保障措施实施的合法性进行析评,论述了该案对我国的影响与启示,最后提出完善我国保障措施立法的建议。 作为WTO及其争端解决机制成立以来处理的最大、最复杂的案件,同时作为中国加人WTO后首次运用WTO争端解决机制来保护本国贸易和产业合法利益的"美国钢铁保障措施案"①,也是涉及法律问题最多的一个案件.并且其所涉法律点几乎涉及了WTO<保障措施协定>中对每一个实质性条款的适用和理解.本案中,美方所实施的保障措施是否满足"未预见发展"的要求条件是决定本案成败与否的重要因素.作为本案中一个重要的法律焦点问题,本文将时"未预见发展"如何进行认定也即其确定标准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以期让其更好的作用于实践. 4),由钢铁措施案我们可以看出,美国利用WTO 规则“一箭多雕”,美国是WTO 中的一匹狼,作为世界超级大国,美国对 WTO 规则的精深掌握以及法律谈判经验和谈判人才是我们暂时无法相比 的,但是从美国钢铁保障措施案和其他一些涉及WTO 的案例如中美大蒜倾 销、蜂蜜倾销、自行车倾销案以及中美集成电路增值税案中,我们应思考 一些问题:运用WTO 规则保护本国产业是不是就不是WTO 良民?是不是 我们一味地遵守WTO 规则,一味地被动接受人家的指控人家就会良心发现 不为难我们?我们应不应该学着运用WTO 规则来维护我们国[1]家的利 益?我们能不能也学学美国,也“玩”一下WTO 规则?当然要“玩”就要对 WTO 规则真正的吃懂、吃透,才能真正地利用它,变不利为有利
⑥ 美国宣布将对从欧盟进口钢铝产品实施关税配额制
具体来讲,美国为欧盟钢铝产品设定的年度进口配额分别是54种钢铁产品总计330万吨和16种铝产品总计38.4万吨,超过进口配额限制的欧盟钢铝产品仍需分别缴纳25%和10%的“232条款”关税。
作为交换,欧盟方面宣布,将暂停实施2018年6月因美加征钢铝关税而出台的反制措施,同时暂停实施原定于今年12月1日生效的进一步反制措施。此外,美欧双方同意在世界贸易组织暂停与“232条款”关税相关的贸易诉讼。
欧盟委员会执行副主席东布罗夫斯基斯表示,美方有关钢铝关税的决定缓和了阻碍欧美贸易关系的一项棘手问题。
美国商界和制造商欢迎美欧暂缓钢铝关税争端,但对于关税配额制表达担忧。美国全国对外贸易理事会会长杰克·科尔文说,关税配额制会削弱竞争和增加供应链成本,对中小企业的不利影响更大,将继续给大西洋两岸的工人和企业带来不确定性。
美国金属制造商与用户联盟担心用关税配额取代“232条款”关税会损害美国制造商利益。该联盟表示,美国政府对原材料进口的限制和干预会造成“市场操纵”,小型制造商将更处于竞争劣势。
2018年3月,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根据美国《1962年贸易扩展法》第232条款,以维护国家安全为由对进口钢铁和铝产品分别加征25%和10%的关税,遭到美国业界及国际 社会 的广泛反对,并引发美欧钢铝关税持久争端。
(原标题:美国宣布将对从欧盟进口钢铝产品实施关税配额制)
⑦ 美国是否将对欧盟等钢铝产品征收高关税
美国商务部长罗斯5月31日表示,美国将从6月1日开始对欧盟、加拿大和墨西哥的钢铝产品分别征收25%和10%的关税。
特朗普3月8日宣布,由于进口钢铁和铝产品危害美国“国家安全”,美国将对进口钢铁和铝产品分别征收25%和10%的关税,关税措施于3月23日正式生效。
白宫3月22日同意暂时豁免对欧盟、阿根廷、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墨西哥、韩国等经济体的钢铝关税直到5月1日。此后白宫又于4月30日同意暂时延长对欧盟、加拿大和墨西哥的钢铝关税豁免期限至6月1日,继续展开30天的谈判,但相关谈判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来源:新华网
⑧ 美国历史上曾发动过哪些贸易战
1、拖垮苏联的贸易战
苏联和美国这一场贸易战可谓旷日持久。双方自二战结束后开始就明争暗斗,1949年正式开始,80年代进入白热化。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在暂时稳住美元霸权后,开始对苏联发动更加全面的贸易战。
具体做法是,抓住每一次机会限制西方对苏联的技术出口,遏制并打击苏联可以换取外汇的经济领域。经过精心策划,美国把苏联的石油产业作为打击对象。
2、四招重创日本
尽管美国和日本现在是贸易上的好伙伴,两者在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间也曾产生过贸易摩擦,而且与现今中美贸易摩擦有相似之处。日本在1955年加入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后逐步实行“走出去”战略,伴随着制造业的迅速崛起,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与美国频繁发生贸易摩擦。
在出口导向经济战略引导下,日本连续10多年对美保持贸易顺差,并且数额逐年增加。1970年,日本出口贸易额为189亿美元,16年后增至2108亿美元,基本与美国(2173亿美元)持平。在此期间,日美之间贸易摩擦进一步尖锐,范围也逐步扩大。
50年代摩擦的焦点是纺织品,60年代转而变为钢铁,70年代时,彩电成为摩擦的中心。美国不断对日本实行贸易限制的同时,日本也同样限制来自美国的农产品进口,包括牛肉、有机食物等。
80年代,美日贸易的摩擦对象导向汽车产业,严重触及美国国内的支柱产业。1978年,日本对美汽车出口超过150万辆,在1980年达到192万辆。美国从日本进口的汽车占汽车总进口的80%,日本汽车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高达20%。
来自日本的竞争使得美国政府不得不为本国汽车行业提供10亿美元的补助。1979年,美国政府要求日本完全开放国内汽车市场,日系汽车制造商在美国建厂以及自愿接受出口规模限制。
1980年5月,日本政府统一减少对美汽车进口关税,并在1983年同意对出口美国汽车辆数设定上限,1981年的出口上限为168万辆,1991年为230万辆。尽管如此,日本对美出口仍然优势巨大,恰逢美国国内经济出现衰退,经历了第二次石油危机的重创,还面临着财政赤字与贸易赤字的双重困扰,美国对日本的经济优势逐步丧失。
3、因香蕉和欧盟龃龉
相比东欧和日本,美国与欧盟之间的贸易摩擦的起源更“生活化”一些,双方因香蕉进口配额的矛盾在食品领域展开贸易战。
1993年,欧盟成立统一的内部市场,制定了一整套香蕉进口制度,通过许可证制度、配额制度等对香蕉进口进行限制,并给予欧盟国家原来在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国家以特殊优惠待遇。
这引起了美国的强烈反对美国认为欧盟的规定偏袒了与欧洲国家关系密切的一些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地区的香蕉生产国,因此向世贸组织起诉欧盟。
(8)美国对欧盟是什么钢铁扩展阅读:
中美贸易战
中美贸易争端,又称中美贸易战,中美贸易摩擦,是中美经济关系中的重要问题。贸易争端主要发生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出口领域;二是中国没有优势的进口和技术知识领域。前者基本上是竞争性的,而后者是市场不完全起作用的,它们对两国经济福利和长期发展的影响是不同的。
中美贸易关系自从两国建立贸易关系以来就在摩擦和曲折中发展。一年一度的最惠国待遇审议,与贸易有关或者无关的人权问题,正是中国“入世”前中美贸易关系特点的真实写照。
中国“入世”随着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贸易摩擦出现的频率反倒有所增加,美国成为了与中国发生贸易摩擦最多、最激烈的国家。美国公司对海外竞争对手提出的倾销指控中,有20%以上涉及中国。
尽管庞大的美国市场和迅速崛起的中国市场,以及日益密切的经贸往来,使得这两个国家相互之间存在巨大的经济利益,但是如此激烈的贸易摩擦,不禁让人担心中美经贸关系的前景。美国贸易不是单纯的经济决策,而是经济利益和政治现实的平衡。
⑨ 70年代美国为抵制欧洲和日本低价钢材出口,采取的非关税壁垒是什么
大概是广场协议吧 使其欧洲和日本的货币 对美元大幅上升 使其出口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