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钢铁工业布局类型
钢铁工业的布局特点
我国年产100万吨以上的钢铁联合企业称为大型企业,如鞍钢、武钢、包钢、马钢等;年产10~100万吨的为中型企业;10万吨以下的为小型企业。合理配置钢铁工业,对于均衡合理布局生产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随着工业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钢铁工业的规模有越来越向大型化方向发展的趋向。如在五十年代末,我国所建的最大高炉容积只有1500立方米,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建成规模也只有100~300万吨/年。而现在我国拥有的最大高炉容量为2500立方米,最大钢铁企业的规模为600万吨/年。国外六十年代以来新建钢铁联合企业的规模多在600万~1200万吨/年之间,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的规模已达1600万吨/年。一般说来,扩大企业的规模,采用工艺先进的大型设备,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原材料与燃料动力的单位消耗,降低生产成本,有的甚至还可以减少单位产品的平均投资,这是具有巨大的经济意义的。但同时工业规模的扩大,必将引起同类生产在地理分布上的相对集中。工业企业的规模越大,其分布条件受地理条件的制约性也越大。如建设一个1000万吨/年规模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需要开发铁矿石储量二、三十亿吨以上的大矿山,建设1500万吨/年以上的煤矿和发电容量达100万千瓦的大电站,为其供应原料、燃料和动力,需要占地30多平方公里,还必须有很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以适应5000万吨/年厂外运输量的需要。按上述要求,象这样庞大的生产综合体,必然会给选择合适的厂址增添不少困难,从而使其分布只能局限于个别地区。所以,大型钢铁联合企业虽然是国家工业体系的骨干与基础,但它们在任何国家和地区都是为数不多的。
钢铁工业基地的位置,如果既接近铁矿产地,又接近燃料基地,这是很理想的配置方案。如我国的本溪、渡口等钢铁基地,就具备了上述的优越条件。但在多数的情况下,原料和燃料却往往不能在空间上结合,这就增加了钢铁工业厂址选择的困难和技术经济比较上的复杂性,使钢铁工业的分布在原料与燃料基地二者之间摆动。十八世纪后半期和十九世纪初,在用焦炭冶炼生铁的最初发展阶段上,由于单位产品的燃料消费量很大,如炼一吨生铁需用5吨煤炼成焦炭的时候,钢铁厂的位置选择在燃料产地较为有利。因为把矿石运到煤那里比把煤运到矿石那里更为经济。十九世纪后半期和二十世纪初,随着冶炼焦比下降,生产一吨生铁所需要消耗的炼焦煤减少到2吨,而目前每炼一吨生铁所需的焦炭则进而减少到0.5~0.8吨,而所需的铁矿石则是2~4吨。同时,钢铁工业对冶金焦用煤的质量要求很严,一个钢铁企业往往要求有多个煤矿提供不同煤种与牌号的煤炭。因而,随着冶炼生铁所消耗的煤和焦炭比例的减少和贫铁矿的开采量的增加,钢铁工业特别是大型钢铁企业,大多数靠铁不靠煤分布了,使钢铁工业明显地出现向铁矿基地分布的趋向,如我国的武钢、包钢等都是如此。因此,钢铁工业的最优布局,应是同时接近煤铁资源,或采取以接近铁资源为主,并能方便地取得炼焦煤的位置上。但是这种情况也不是一概如此,如苏联的库兹巴斯钢铁基地的布局就位于燃料基地。库兹巴斯是苏联东部最大的钢铁工业基地,生铁、钢的年生产能力接近1000万吨,所产的钢轨占全苏1/3,各种钢材供应周围广大地区。就整个钢铁基地而言,直到目前,大部分原料(铁矿石)仍依靠区外,但生铁的成本在全苏各大钢铁厂中是最低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库兹巴斯有发展钢铁工业的优越条件,可以就近供应优质炼焦煤和动力。在苏联,长期以来,有一种“钟摆式”的理论指导钢铁工业的布局。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由于工业生产联合化、协作化的发展,选矿和运输技术的进步,出现了一种带倾向性的意见,认为钢铁厂接近燃料产地一般说来更为有利。其根据是:现代大型钢铁工业的生产,不仅需要消耗大量的燃料、电力,而随着钢铁工业中心的建立,很容易吸引机械、化工、电力等工业部门,形成一个较大的工业综合体。而钢铁厂及与其结合在一起的电力、化工、机械等工业的联合,实际上表现为变相的燃料动力工业综合体。根据他们的计算,直接的冶炼过程每生产一吨钢材约需要1.2吨标准燃料,但对整个综合体系来说,每生产一吨钢材则需要消耗2.6吨标准燃料,而铁精矿原料只需1.3~1.4吨。因此,他们提出,即使利用中央区的铁矿,大部分成品再返回中央区,在西西伯利亚建厂(规模为500万吨/年生铁),每年节省费用6000~7000万卢布。西西伯利亚钢铁工业基地正是根据这个原理来建设的。
以上例子,也说明了钢铁工业对于原料(铁矿石)和煤炭资源的依赖性。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实践也一再证明:发展钢铁工业,首先必须有充足的原料和燃料。必须大力开发矿山资源,使矿石和煤炭资源有足够的保证。例如,我国冀东地区拥有丰富的铁矿石资源,主要矿山多靠近铁路和滦河,交通、水电等建设条件也很好,区内炼焦煤与冶金辅助原料资源也相当丰富。因此,大力开发冀东地区的铁矿资源,对于发展我国的钢铁工业有着重要的意义。
2. 钢铁产业包括哪些行业
我国是钢铁生产和消费大国,粗钢产量连续13年居世界第一。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钢铁产业快速发展,粗钢产量年均增长21.1%。2008年,粗钢产量达到5亿吨,占全球产量的38%,国内粗钢表观消费量4.53亿吨,直接出口折合粗钢6000万吨,占世界钢铁贸易量的15%。2007年,规模以上钢铁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9936亿元,占全国GDP的4%,实现利润2436亿元,占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9%,直接从事钢铁生产的就业人数358万。钢铁产品基本满足国内需要,部分关键品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钢铁产业有力支撑和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就业,对保障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钢铁产业长期粗放发展积累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是盲目投资严重,产能总量过剩。截至2008年底,我国粗钢产能达到6.6亿吨,超出实际需求约1亿吨。二是创新能力不强,先进生产技术、高端产品研发和应用还主要依靠引进和模仿,一些高档关键品种钢材仍需大量进口,消费结构处于中低档水平。三是产业布局不合理,大部分钢铁企业分布在内陆地区的大中型城市,受到环境容量、水资源、运输条件、能源供应等因素的严重制约。四是产业集中度低,粗钢生产企业平均规模不足100万吨,排名前5位的企业钢产量仅占全国总量的28.5%。五是资源控制力弱,国内铁矿资源禀赋低,自给率不足50%。六是流通秩序混乱。钢铁产品经销商超过15万家,投机经营倾向较重。\
中国钢铁工业取得了多项世界第一,但世界钢铁生产大国并没有成为钢铁生产强国,在全球钢铁产业格局中没有话语权.
近几年,中国钢铁工业取得了多项世界第一:产量第一、出口量第一、消费量第一,并一跃成为全球钢铁生产大国。但世界钢铁生产大国并没有成为钢铁生产强国,在全球钢铁产业格局中没有话语权。
中国钢铁产量占全球总产量30%以上,在推动世界钢铁工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也作出了重大贡献。多年来,正是得益于钢铁工业提供的各类钢铁产品,才确保了国内机械、交通运输、建筑、国防等基础行业的大发展。
但是,在获得诸多“世界第一”的背后,中国也为钢铁工业的无限扩产付出了惨重代价。这代价不仅是物质上的、环境上的,也包括精神上的;不仅是短期的,还包括长期的,甚至影响到我国钢铁工业在做大后难以做强。
3. 世界钢铁工业布局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原因何在求答案
钢铁工业生产有两大原材料:煤炭(能源)、铁矿(原料)。
1、在工业革命之前,人们利内用水力容来带动机器转动,所以,当时的分布主要是沿着河流。
2、工业革命后,可以利用蒸汽来带动机器,于是钢铁工业向煤炭产地趋近;
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在生产中所需的煤炭量逐渐减少,这样,铁矿运输所占的成本比重加大,于是钢铁工业向铁矿产地靠近;
此两种类型均称为“资源型”,如:英国的伯明翰,德国的鲁尔区、法国的洛林地区,美国的五大湖工业区,中国的鞍本钢铁工业等等。
3、二战后,由于大型(海洋)运输船的出现,使煤铁的运输成本逐渐降低,钢铁工业开始布局在海港,如:日本的太平洋沿岸;意大利的塔兰托,法国的敦刻尔克,中国的上海等。
4. 钢铁行业的分类
钢铁生产的主要原材料包括铁矿石、锰矿石、铬矿石、石灰石、耐火黏土、白云石、菱铁矿等矿物的原矿及其成品矿,人造块矿,铁合金,洗煤、焦炭、煤气及煤化工产品,耐火材料制品,炭素制品等。
钢铁产品是以铁元素(Fe)为基础组成成分的金属产品的统称,日常形态包括铁、粗钢、钢材、铁合金等。由于铁合金在钢铁工业生产过程中主要用做炼钢时的脱氧剂和合金添加剂,在管理和统计上通常将铁合金归入钢铁生产主要原材料而非钢铁产品。此外,钢丝、钢丝绳、钢绞线、铁丝、铁钉等钢丝及其制品属于钢铁产品的再加工产品,不属于金属基础产品。所以在统计上,钢铁产品仅包括生铁、粗钢、钢材三大类产品。
铁是钢铁产品的“初级产品”,经过进一步冶炼就可得到钢,二者主要根据铁基产品中含碳量多少来区别。铁经冶炼直接得到的产品为粗钢(固体状态称钢坯或钢锭),粗钢通过铸、轧、锻、挤等方法处理加工后成为钢材。
钢材是钢铁工业为社会生产和生活提供的最终产品的主要形式。由于钢材产品品种、规格复杂多样,为了适应统计、生产、营销、库存等多方面管理的需要,国际上通常将钢材分为长材(也称“型材”)、扁平材(也称“板带材”或“钢板”)、钢管(也称“管材”)和其它等四大类。 是指厚度与宽度、长度比相差较大的平板钢材,一般用“厚×宽×长”表示产品规格;按生产方法可分为热轧钢板、冷轧钢板。
厚钢板:是指厚度大于3毫米的钢板,其中厚度50毫米及以上的为特厚钢板,主要用于造船、锅炉、桥梁和高压容器壳体等;厚度3~50毫米的为中厚钢板,主要用于造船、锅炉、桥梁、装甲和高压容器壳体等。
薄钢板:是指厚度不大于3毫米的钢板,按轧制工艺分为热轧薄钢板和冷轧薄钢板,主要用于汽车、电器设备、车辆、农机具、容器、钢制家具等。
钢带(带钢):是一种宽度一定呈长带状的钢材,大多卷成卷状,也称带钢。宽度600毫米及以上的为宽钢带,宽度小于600毫米的为窄钢带。
镀锡板:俗称“马口铁”,是指表面镀有一薄层金属锡的钢板,具有良好的抗腐蚀性能,有一定的强度和硬度,成型性好,易焊接;锡层无毒无味,表面光亮,可以印制图画。主要用作食品罐头工业、化工油漆、油类、医药等的包装材料,能防止铁溶进被包装物。
镀锌板:是指表面镀有一层锌的钢板,钢板镀锌是一种普遍采用的经济而有效的防腐方法。按生产工艺可分为热镀锌板和电镀锌板,前者锌层厚度较厚,用于抗蚀性强的部件;后者锌层厚度较薄且均匀,多用于涂漆或室内用品。
有机涂层钢板:是指以镀锌板、镀铝板、镀锌铝合金板、冷轧板等作为基体材料,表面涂上一或两层有机涂料(如环氧酯、聚酯、丙烯酸脂、塑料溶胶等)或者覆上一层塑料薄膜而得到的产品,可以制成不同的颜色或压出花纹,也叫彩色钢板,广泛用于建筑、交通运输、容器、轻工、电器、家具及仪表等行业。
电工钢板:又称“硅钢片”、“矽钢片”,是指一种含碳量极低的硅铁软磁合金,一般硅含量为0.5%~4.5%;主要用来制造各种变压器、电动机和发电机的铁芯。按晶粒有无取向,电工钢板分为取向电工钢板和无取向电工钢板两大类,前者轧向磁性能明显优于横向,主要用于变压器;后者轧向和横向磁性大致相同,主要用于电机。 是指两端开口并具有中空断面、长度与周边之比较大的钢材,规格用外形尺寸(如外径或边长)及壁厚表示,可用于管道、热工设备、机械工业、石油地质勘探、容器、化学工业和特殊用途。
无缝钢管:是指由整块金属制成的表面上没有接缝的钢管,按生产方法可分为热轧管、冷轧管、冷拔管、挤压管,按断面形状可分为圆形和异形两种,按壁厚不同可分为厚壁管和薄壁管。无缝管的最大直径达650毫米(扩径管),最小直径为0.3毫米(毛细管),主要用作石油地质勘探管、石油化工用裂化管、锅炉管、轴承管以及汽车、航空用高精度结构钢管等。
焊接钢管:是指用钢带或钢板弯曲变形为圆形、方形等形状后焊接形成的、表面有接缝的钢管。按焊接方法不同可分为电弧焊管、高频或低频电阻焊管、气焊管、炉焊管、邦迪管等,按焊缝形状可分为直缝焊管和螺旋焊管。电焊钢管用于石油钻采和机械制造业等,炉焊管可用作水、煤气管等,大口径直缝焊管用于高压油气输送等;螺旋焊管用于油气输送、管桩、桥墩等。焊接钢管比无缝钢管成本低、生产效率高。
5. 我国的钢铁工业的特点和分布
我国钢铁工复业的产品特制点是普通钢材过剩,特种钢材短缺;装备特点是大型企业装备水平世界领先,小型民营钢厂装备水平原始;产业集中度极低,全国大大小小的钢铁厂星罗棋布,大型企业产能所占的比例不能起到行业引领作用;地域分布是靠近矿山,临近城市,沿海转移,任重道远;竞争力普遍低于国外先进企业,例如韩国浦项钢铁,日本新日铁住金,德国蒂森克掳伯,美钢联,JFE等企业。
6. 工业布局类型有哪几种
传统工业可分为原料指向性、市场指向性、无明显指向性工业三类,
但工业布局类型为根据临海型、临空型、临江型等地域特征及原材料、燃料、矿产等资源优势来划分的布局类型。
7. 中国的钢铁工业的分布
1、旧钢铁工业中心主要分布在老工业区,例如辽宁的安钢,原因是原料和燃料都比较方便运输,主要是国为靠近能源和原料产地,减少运输费用。
2、新的钢铁中心在沿海地区,例如上海的宝钢原因是:1)水运便宜;2)方便从国外输入优质铁矿石和燃料,生产出更优质的铁,支援建设,提高钢铁品位。3)沿海地区水资料丰富。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钢铁工业。中国发展钢铁工业的自然资源比较丰富,80年代初已探明的铁矿石储量达400多亿吨,煤炭储量6000多亿吨。钢铁冶炼所需的其他各种金属元素也很丰富,其中钨、钼、钒、钛、镍、钽、铌、稀土等资源尤甚。这种资源上的优势在过去并未得到充分的发挥。据从1896年到1948年的半个多世纪的统计,全中国累计的钢产量只有760万吨(包括机械厂的钢产量在内)。其中达到最高年产量的1943年,也只有92.3万吨,而且绝大部分产量还分布在日本侵占的东北地区。
发展概况由于受到战争的影响,1949年全国钢产量只有15.8万吨,居世界第26位。但只经过短短三年的恢复时期,1952年钢产量就达到135万吨,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在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指引下,中国的钢铁工业从1953年起开始了大规模的基本建设。50年代首先集中力量改建、扩建了鞍山钢铁公司,并着手新建了齐齐哈尔特殊钢厂、武汉钢铁公司、包头钢铁公司;1958年起又建设了一大批地方中、小型钢铁企业,以及成都无缝钢管厂、酒泉钢铁公司等。60年代着重建设了四川的攀枝花钢铁公司、长城钢厂,以及青海的西宁钢厂、陕西的陕西钢厂等内地企业,并新建了马鞍山钢铁公司的车轮轮箍厂,改建了太原钢铁公司。70年代建成了武汉钢铁公司的1700毫米带钢热连轧机组、带钢冷连轧机组和冷轧硅钢片厂等工程,还建设了本溪钢铁公司1700毫米带钢热连轧机组和舞阳的厚钢板厂。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兴建具有最新装备的上海宝山钢铁总厂,第一期工程规模为年产钢300万吨,预定一号高炉于1985年内竣工投产。30余年来,上海、北京、天津、唐山、马鞍山、酒泉、重庆、湘潭、抚顺、大连、大冶、水城等重点钢铁基地和钢铁企业,也都有了相当大的发展。
1950~1983年国家给钢铁工业的基本建设投资约占全国总投资的8%弱。经过30多年生产和建设的发展,中国钢铁工业已经形成了一个具有年产钢4000多万吨综合生产能力的比较完整的体系,钢产量跃居世界第四位。1949年,全国没收官僚资本的铁矿山和钢铁生产企业只有约30家;1983年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钢铁厂矿已发展到1200家左右。其中:年产钢 100万吨以上的大型企业有13个,它们的钢产量约占全国的钢产量的65%;重点特殊钢厂有大冶、齐齐哈尔、大连、抚顺、重庆、上钢五厂等十余个;绝大多数省、自治区都还有本地区的骨干钢铁厂,其中浙江的杭州钢铁厂,江西的江西钢厂,湖南的涟源钢铁厂,河南的安阳钢铁厂,河北的邯郸钢铁总厂,云南的昆明钢铁公司,江苏的南京钢铁厂,山东的青岛钢厂等8个厂钢的年产量各在 20~25万吨之间,远在西北边陲的新疆八一钢铁总厂也年产钢、生铁和钢材各十多万吨。
8. 宝钢的工业布局属于什么类型根据影响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
宝钢的工业布局属于市场指向型
宝钢靠近上海,上海煤炭、铁矿等缺乏,但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经济发达人口众多,对钢铁的市场需求量大,因此利用其便利廉价的水运条件从国外进口铁矿,利用铁路等从北方运入煤炭发展钢铁工业。
9. 什么是煤铁复合型工业布局
近代工业布局的一种基本方式。是指在煤炭资源集中分布的地区发展钢铁、汽车及其他加工工业的综合布局方式。近代工业发展过程中,原材料工业的发展和布局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中钢铁工业地位尤为突出。钢铁工业的厂址选择往往首先考虑节约铁矿石和焦煤的运费。钢铁工业最理想的布局形式就是煤铁集中在一地,或尽可能地相互接近。在进行工业布局时,往往在煤炭、铁矿石和其他矿物原料都很丰富的地区,建立起以煤炭、电力和其他原材料工业为基础,以钢铁为主体,包括化工、机械、建筑材料等多种轻重工业部门在内的工业综合体或工业区。在近代工业发展史上,英国的英格兰中部、美国的五大湖—宾夕法尼亚州、德国的鲁尔区、乌克兰的克里沃罗格—顿巴斯地区和中国的辽宁省中部鞍山—本溪地区的工业布局都属于这一布局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