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我国钢铁行业的产能负载率是多少
没有这个统计指标,是你自己臆想的指标,不会有人给你统计这种不标准的指标,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每年出版中国钢铁工业年鉴,上面的指标是代表行业标准的。
㈡ 中国历年来的钢铁产量数据和消费情况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钢铁生产国和消费国,产业集中度低,市场化程度高,钢材价格波动频繁,具备上市钢材期货的良好市场基础。在当前钢材国际定价中心尚未形成的背景下,业内人士认为,若我国尽快推出钢材期货,有望在定价权争夺战中获得先机。钢材是至今唯一还未形成国际定价中心的大宗基础商品。印度多种商品交易所(MCX)2004年推出了钢平板期货和钢条期货,但因印度钢材消费相对较少,企业套期保值愿望不强,交易并不活跃,未能掌握全球定价权。
日本中部商品交易所也仅把废钢定价权作为其目标,于2005年推出了废钢期货合约。因此,钢材的国际定价中心尚未形成。从2001年起,上海期货交易所开始对螺纹钢、线材开展市场调研。其负责人近日多次表示,已做好上市钢材期货的准备,完成了期货合约设计、交易规则制定等工作。日前,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和上期所在京联合召开了钢材期货上市工作座谈会,宝钢、鞍钢、首钢、马钢等11家钢铁企业负责人参加了座谈。根据会后钢协印发给涉钢企业的会议纪要,我国普通线材、螺纹钢期货上市已具备了基础和条件,钢材期货上市符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衍生品市场发展的方向。
会议纪要指出,我国期货市场已进入规范发展阶段。推出钢材期货,钢铁生产、流通、消费企业可以利用期货市场发现价格、套期保值机制,形成公开、公平的定价机制,规避风险,促进钢材市场健康发展。
㈢ 如何按产量划分钢铁企业规模
过去冶金部的标准已经不适用了,民营企业现在起点也都很高,到底是大型还是特大型、中型、小型没有明确的划分标准,没有必要去考虑这些问题。找同样规模的企业进行对标找差距就行了。
㈣ 钢铁企业如何应对产能过剩
我本人也是钢铁系统的,我认为中国钢铁行业走进了死胡同。产能严重过剩,产品同质化严重,受全球经济气候影响,必然惨淡经营,会度日如年。产业必须升级,技术必须提升,提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㈤ 中国历年钢铁产量
据从1896年到年的半个多世纪的统计,全中国累计的钢产量只有760万吨(包括机械厂的钢产量在内)。其中达到最高年产量的1943年,也只有92.3万吨,而且绝大部分产量还分布在日本侵占的东北地区。发展概况由于受到战争的影响,1949年全国钢产量只有15.8万吨,居世界第26位。
1952年全国钢产量为135万吨,1983年达到4002万吨,增长了28.6倍,平均每年的递增速度为11.6%。1949~1983年,中国累计产钢5.47亿吨,生铁5.75亿吨,钢材3.87亿吨。
产地分布 钢铁工业的地区分布发生了可喜变化。旧中国的钢铁工业由于被日本帝国主义垄断,主要集中在东北一隅,如1943年东北的钢产量就占全国钢产量的94.5%,分布极不合理。到1952年,沿海各省、市、自治区(未计台湾省)钢产量占全国的比重高达85.8%。
东北地区钢产量占全国的比重达70%。但经过30多年建设,布局已经发生了可喜的变化。1983年,沿海各省、市、自治区钢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已降到57.3%,东北地区钢产量占全国的比重也降到了25.5%。
(5)钢铁企业人均产量怎么核算扩展阅读:
铁矿石是钢铁工业的主要原料。70年代后期,全世界铁矿石总储量约为3500亿吨,其中富矿储量约为1500亿吨(以上均不包括中国的储量)。苏联铁矿石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近三分之一,居世界首位,以下依次是巴西、玻利维亚、加拿大和澳大利亚。
这五国铁矿石储量之和占世界总储量的90%左右。苏联70年代各年的铁矿石产量为1.95~2.46亿吨,占同期世界年总产量的四分之一强,是最大的铁矿石生产国。
澳大利亚、巴西、美国、中国、加拿大的铁矿石产量依次占第二至第六位。铁矿石资源丰富是发展钢铁工业的重要条件。全世界平均的矿铁比总的趋势是下降的,20世纪50年代末高于2.00,60年代末降为1.80左右,70年代末又降至1.70左右。
㈥ 某钢铁厂去年一月份某种钢的产量为5000吨,三月份上升到7200吨,这两个月平均每月增长的百分率是多少
设增长率复为制x 5000(1+x)2=7200
(1+x)2=1.44
1+x=+-1.2
x1=0.2 x2=-2.2(舍去)
即增长率为20%
给分
㈦ 钢铁生产企业投入产出比
钢铁企业的投入产出比根据钢铁的价格和原材料的价格波动而波动,目前基本上是125%左右,根据供给侧结构调整的进程加快和产品性能的提高,这个比例还会逐步加大。
㈧ 1956年的时候,我国的钢铁产量只有450吨,排名世界第26位,到了2009年,我国的钢产量大约
2009年我国的复钢产量达到了6亿吨制,稳居世界第一位,但是我们在很多重要领域里的用钢还依赖进口。当时,汽车板,石油管线用板,磨具钢,造船板,海上钻井平台用钢,高排号不锈钢,拉索与吊索绳具用钢,等等,都依赖进口,促使我国钢铁工业建设了一批先进流程的钢铁厂。
㈨ 钢铁工业的产量
炼铁和炼钢的大工业生产分别于17世纪20年代和19世纪70年代最先在英国发展起来,以后在联邦德国、法国、美国、俄国、日本等国陆续得到发展。1875年全世界生铁产量为1400万吨,钢产量190万吨。1875~1913年,西欧各国和美国等的工业化需要大量的钢铁,又相继大力发展了转炉和平炉,因此,生铁产量和钢产量都迅速增长,1913年分别达8000万吨和7650万吨。1914~1950年由于两次世界大战的破坏和多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钢铁生产发展缓慢。1950年生铁产量和钢产量分别只增长到1.30亿吨和1.89亿吨。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期,氧气顶吹转炉炼钢和连续铸钢技术的发展,带钢热连轧机和冷连轧机的发展,使钢铁生产能力大为提高,各国恢复和发展经济又需要大量的钢铁,于是钢铁生产又以较快的速度发展。1974年生铁产量增至5.05亿吨,而钢产量更高达7.10亿吨。随后因1973年开始的石油调价和世界性的经济萧条,钢铁生产发展转慢,甚至有些年份反而下降了。到1979年世界生铁和钢的产量才创造了新的纪录,分别达5.29亿吨和7.47亿吨。但是,以后几年又下降了。总的来看,钢铁工业发展速度还是比较快的。1919年美国钢产量占世界钢总产量的比重高达59.2%。从50年代中期起,日本、苏联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钢铁工业发展较快,在世界范围内钢铁生产集中在某一国家的程度大为削弱了。20世纪70年代后几年,最大产钢国苏联钢产量占世界钢总产量的比重为20%左右。发展中国家钢总产量增长比发达国家快,因此,虽然占世界钢总产量的比重还很小,但所占比重不断增大1982年全世界产铁的国家和地区已增至50个左右,产钢的国家和地区增至100个左右。年产钢量曾达到500万吨以上的共有24个。其中年产钢曾达 1亿吨以上的有苏联、美国和日本;2000~6000万吨的有中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英国和法国;1000~2000万吨的有波兰、加拿大、巴西、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西班牙、比利时、印度和南朝鲜。
英国的钢产量在1885年以前、生铁产量在1889年以前的长时期内,一直居世界首位。美国的钢产量和生铁产量分别于1886和1890年跃居世界第一位,并保持了八十多年之久。苏联生铁产量从1970年起居世界首位,钢产量1971年首次超过美国,1974年以后一直居世界第一。1980年日本钢产量占第二位,以下依次为美国、联邦德国、中国、意大利、法国、英国。在主要产钢国中,日本钢产量增长速度最快。日本年产钢量从2000万吨增加到1亿吨只用了13年,苏联花了18年,而美国经历了48年。在相应期间内,钢产量年平均增长率,日本高达13.8%,苏联为8.6%,而美国仅为3.4%。近十几年来,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钢铁工业发展最快的是南朝鲜,其钢产量1970年仅为48万吨,1980年即达860万吨,十年间平均每年递增33.4%其次是巴西,1980年钢产量达1534万吨,1971~1980年期间年平均增长率为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