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基础配筋率一般是多少比如:独立基础,条形基础,满堂基础等等。
为0.2%。
配筋率复为钢筋混凝土构件制中纵向受力(拉或压)钢筋的面积与构件的有效面积之比(轴心受压构件为全截面的面积)。受拉钢筋配筋率、受压钢筋配筋率分别计算,
受压构件中全部纵向钢筋0.6%;一侧纵向钢筋0.2%;受弯构件、偏心受拉、轴心受拉构件一侧的受拉钢筋0.2%。当梁的配筋率ρ很小,梁拉区开裂后,钢筋应力趋近于屈服强度,配筋率为最小配筋率ρ(min)。
(1)钢筋混凝土底板配筋率怎么计算扩展阅读:
配筋率的相关要求规定:
1、受压构件的全部纵向钢筋和一侧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以及轴心受拉构件和小偏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应按构件的全截面面积计算。
2、当钢筋沿构件截面周边布置时,“一侧纵向钢筋”系指沿受力方向两个对边中的一边布置的纵向钢筋。
3、板类受弯构件(不包括悬臂板)的受拉钢筋,当采用强度等级400MPa、500MPa的钢筋时,其最小配筋率应允许采用0.15和45ft/fy中的较大值。
『贰』 混凝土的配筋率怎么计算的
配置在同一截面(b×s,b为矩形截面构件宽度,s为箍筋间距)内箍筋各肢的全部截面面积与该截面面积的的比率。其中,箍筋面积Asv=单肢箍筋的截面面积Asv1×肢数n。
计算公式为:ρsv=Asv/(bs)=(n×Asv1)/(b×s)。
最小配筋率:梁:ρsv,min=0.24×ft/fyv;
弯剪扭构件:ρsv,min=0.28×ft/fyv。箍筋体积配筋率
体积配箍率(ρv):箍筋体积与相应的混凝土构件体积的比率。
计算公式为:方格网式配筋:ρv=(n1×As1×l1+n2×As2×l2)/(Acor×s);螺旋式配筋:ρv=(4×Ass1)/(dcor×s)(见《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6.6.3条规定)。式中,l1和l2为混凝土核心面积内的长度,即需减去保护层厚度。
柱箍筋加密区最小配筋率计算公式为:ρv,min=λv×fc/fyv;λv为最小配箍特征值,fc为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fyv为箍筋及拉筋抗拉强度设计值。
(2)钢筋混凝土底板配筋率怎么计算扩展阅读
实际混凝土结构工程中,有不少结构构件由于构造或建筑功能的要求,截面会很大而弯矩又极小。这种情况下如果按受力要求计算配筋,只需要很少的钢筋,但若是要按最小配筋率的规定来配筋,就会出现截面厚度越大,配筋就越多的不合理结果。
从规范中看,配筋可以按受弯构件用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率ρmin反求其临界高度hcr,即在此临界高度下最小配筋率ρmin的配筋已经足够承受实际的弯矩了。
既然在临界高度hcr情况下最小配筋率ρmin相应的配筋As已经能够满足构件承载受力要求了。所以即使截面高度继续加高,仍然可以保持原有的实际配筋As不变。
虽然配筋率减少,但应该还是能够保证构件应有的承载力,构件仍是安全的。这时,大截面受弯构件的最小配筋As相对应的实际配筋率ρ已经小于规范的最小配筋率ρmin了,但仍是允许的。
『叁』 请问柱下条形基础的配筋率怎么计算,望大侠详细说明
没有“基础抄的配筋率”的说法,只有基础梁的配筋率。你看看11G101-3图集,基础梁的钢筋标注是和底板分开的。要计算不难,只是题目很不清楚,前面说“我的基础为锥形现浇的”,后面又说“基础为矩形基础”,前面说基础高度为600,又不说梁宽,正题说是柱下条形基础,后面又说“基础为3.4mX3.4m的矩形基础”!究竟什么形状能否上传图片?
『肆』 怎样计算独立基础的配筋
独立基础的配筋:
独立基础底板最小配筋率的取值在《建筑地基基础规范》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都没有明确规定,关于这个问题设计行业也有很大的分歧。
一、规范规定及相关理解
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9.5.1条规定:受弯构件、偏心受拉、轴心受拉构件一侧的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取“0.2和45ft/fy作用的较大值”。这一条是针对受弯构件,而独立基础同时承受上部荷载和土压力,底面尺寸相对于基础高度也不是很大,因此不适合锥形和阶型独立基础。
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9.5.2条规定:对卧置于地基上的混凝土板,板中的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率可以适当降低,但不得小于0.15%。这一条是针对卧置于地基上的混凝土板而设的,其具体受力情况与独立基础还是有区别的。
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第8.2.2-3条:扩展基础底板受力钢筋的最小直径不宜小于10mm;间距不宜大于200mm,也不易小于100mm。这一条文有明确规定最小配筋,但至于是否还要满足最小配筋率0.15%则各有各的说法。
二、关于配筋率
若按最小配筋率0.15%控制配筋,则独立基础高度越高配筋越大。而独立基础底板的厚度由冲切和剪切计算确定,其值比较厚,按0.15%控制所得的钢筋面积大不够经济。独立基础最小配筋率的问题各地或个人有不同的做法,如北京市《建筑结构专业技术措施》3.5.12条规定:如单独柱基之配筋不小于10@200(双向)时,可不考率最小配筋率的要求。工程设计中若无硬行规定,独立基础底板配筋只要满足《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第8.2.2条规定即可,不要验算最小配筋率。
还有一种做法的结构思路:就阶形基础而言,合理设计的独立基础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其第一阶多半会伸出从柱边与基础顶面交接处引出的45°线同基础底面相交线之外,因此该部分可以认为是卧置于地基上受弯控制的混凝土板类构件,需满足ρmin=0.15%的要求。而基础底板其余部分均在45°角的冲切破坏锥体范围内,其高度一般有受冲切和受剪控制,相对较厚,如果其配筋要求符合ρmin=0.15%的要求,将会导致独立基础用钢量不必要的增加。
『伍』 底板钢筋配筋率怎么算法
配筋率是钢筋混凝土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面积与构件的有效面积之比(轴心受压回构件为全截面的面积)。答柱子为轴心受压构件!
梁的配筋率是梁的受压和受拉钢筋的总截面积除以梁的有效截面,有效截面是钢筋合力点到砼上面的距离。
『陆』 钢筋在混泥土当中的比例应该怎么去计算,公式
资料:目前在工程界,对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底板的配筋有四种做法:专
(1)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底板每属m宽度范围内的配筋取计算配筋和1000h×0.15%(mm2)的较大值,但不得少于φ10@200。h为基础高度(mm)。 (2)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底板每m宽度范围内的配筋取计算配筋和1000hz×0.15%(mm2)的较大值,但不得少于φ10@200。hz为基础截面的折算高度(mm),公式见规范附录S。 (3)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底板每m宽度范围内配筋取计算配筋和1000h1×0.15%(mm2)较大值,但不得少于φ10@200。h1为阶形独立基础第一阶的高度(图3),以mm计。阶形独立基础每阶的高度为300~500mm;当h≤500mm时为一阶;500mm900mm时为三阶。 (4)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底板每m宽度范围内的配筋取计算配筋和φ10@200的较大值。上述四种配筋做法中,笔者认为第一种做法过于安全;第二种做法也有一定道理;第四种配筋做法与配筋率无关,除满足计算要求外,其最低配筋要求是:受力钢筋的最小直径宜≥10mm,间距宜≤200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