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钢筋布置!
《建筑地基设计规范》GB50007-2002第8.2.2条第6款:
“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底板在T形及十字版形交接处,底板横向受力权钢筋仅沿一个主要受力方向通长布置,另一方向的横向受力钢筋可布置到主要受力方向底板宽度1/4处(图8.2.2b)。在拐角处底板横向受力钢筋应沿两个方向布置(图8.2.2c)。”
㈡ 柱下条形的基础设计要求
1、柱下条形基础横截面宜为倒T形。基础梁高度根据基底反力可取柱距的1/4~1/8.翼板厚度不宜小于200mm.当翼板厚度为200~250mm时,宜用等厚度;当翼板厚度大于250mm时,宜用变厚度翼板,其顶面坡度不宜大于1:3(垂直:水平),翼板边缘厚度不宜小于150mm.
2、基础底板钢筋配置方法同墙下钢筋戚槐键混凝土条形基础。
3、柱下条形基础梁顶部和底部纵向受力钢筋除满足计算要求外,顶部跨中钢筋宜在支座连接,底部支座钢筋应有1/3在跨中连通高巧,并应有2~4根通长钢筋。
4、当明升基础梁腹板高度(不包括底板厚度)大于450mm时,在梁的两侧(在底板厚度范围以外),沿高度每200~300mm应各设一根直径12~16mm的构造钢筋。
5、柱与基础梁交接处的构造要求,应注意不能因柱截面较大而使梁的宽度过宽。
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㈢ 求基础、梁、柱板受力钢筋分布分析
1.板:
9.1.3 板中受力钢筋的间距,当板厚不大于150mm时不宜大于200mm 当板厚大于150mm时不宜大于板厚的1.5倍,且不宜大于250mm。
9.1.4 采用分离式配筋的多跨板,板底钢筋宜全部伸入支座;支座负弯矩钢筋向跨内延伸的长度应根据负弯矩图确定,并满足钢筋锚固的要求。
简支板或连续板下部纵向受力钢筋伸入支座的锚固长度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5倍,且宜伸过支座中心线。当连续板内温度、收缩应力较大时,伸入支座的长度宜适当增加。
9.1.5 现浇混凝土空心楼板的体积空心率不宜大于50%。
采用箱型内孔时,顶板厚度不应小于肋间净距的1/15且不应小于50mm。当底板配置受力钢筋时,其厚度不应小于50mm。内孔间肋宽与内孔高度比不宜小于1/4,且肋宽不应小于60mm,对预应力板不应小于80mm。
采用管型内孔时,孔顶、孔底板厚均不应小于40mm,肋宽与内孔径之比不宜小于1/5,且肋宽不应小于50mm,对预应力板不应小于60mm。
(Ⅱ)构造配筋
9.1.6 按简支边或非受力边设计的现浇混凝土板,当与混凝土梁、墙整体浇筑或嵌固在砌体墙内时,应设置板面构造钢筋,并符合下列要求:
1 钢筋直径不宜小于8mm,间距不宜大于200mm,且单位宽度内的配筋面积不宜小于跨中相应方向板底钢筋截面面积的1/3。与混凝土梁、混凝土墙整体浇筑单向板的非受力方向,钢筋截面面积尚不宜小于受力方向跨中板底钢筋截面面积的1/3。
2 钢筋从混凝土梁边、柱边、墙边伸入板内的长度不宜小于l0/4,砌体墙支座处钢筋伸入板边的长度不宜小于l0/7,其中计算跨度l0对单向板按受力方向考虑,对双向板按短边方向考虑。
3 在楼板角部,宜沿两个方向正交、斜向平行或放射状布置附加钢筋。
4 钢筋应在梁内、墙内或柱内可靠锚固。
2.梁:
(Ⅰ)纵向配筋
9.2.1 梁的纵向受力钢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入梁支座范围内的钢筋不应少于2根。
2 梁高不小于300mm时,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0mm;梁高小于300mm时,钢筋直径不应小于8mm。
3 梁上部钢筋水平方向的净间距不应小于30mm和1.5d;梁下部钢筋水平方向的净间距不应小于25mm和d。当下部钢筋多于2层时,2层以上钢筋水平方向的中距应比下面2层的中距增大一倍;各层钢筋之间的净间距不应小于25mm和d,d为钢筋的最大直径。
4 在梁的配筋密集区域宜采用并筋的配筋形式。
9.2.2 钢筋混凝土简支梁和连续梁简支端的下部纵向受力钢筋,从支座边缘算起伸入支座内的锚固长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V不大于0.7ftbh0时,不小于5d;当V大于0.7ftbh0时,对带肋钢筋不小于12d,对光圆钢筋不小于15d,d为钢筋的最大直径;
2 如纵向受力钢筋伸入梁支座范围内的锚固长度不符合本条第1款要求时,可采取弯钩或机械锚固措施,并应满足本规范第8.3.3条的规定采取有效的锚固措施;
3 支承在砌体结构上的钢筋混凝土独立梁,在纵向受力钢筋的锚固长度范围内应配置不少于2个箍筋,其直径不宜小于d/4,d为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大直径;间距不宜大于10d,当采取机械锚固措施时箍筋间距尚不宜大于5d,d为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直径。
注: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5及以下的简支梁和连续梁的简支端,当距支座边1.5h范围内作用有集中荷载,且V大于0.7ftbh0时,对带肋钢筋宜采取有效的锚固措施,或取锚固长度不小于15d,d为锚固钢筋的直径。
9.2.3 钢筋混凝土梁支座截面负弯矩纵向受拉钢筋不宜在受拉区截断,当需要截断时,应符合以下规定:
1 当V不大于0.7ftbh0时,应延伸至按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不需要该钢筋的截面以外不小于20d处截断,且从该钢筋强度充分利用截面伸出的长度不应小于1.2la;
2 当V大于0.7ftbh0时,应延伸至按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不需要该钢筋的截面以外不小于h0且不小于20d处截断,且从该钢筋强度充分利用截面伸出的长度不应小于1.2la与h0之和;
3 若按本条第l、2款确定的截断点仍位于负弯矩对应的受拉区内,则应延伸至按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不需要该钢筋的截面以外不小于1.3h0且不小于20d处截断,且从该钢筋强度充分利用截面伸出的长度不应小于1.2la与1.7h0之和。
9.2.4 在钢筋混凝土悬臂梁中,应有不少于2根上部钢筋伸至悬臂梁外端,并向下弯折不小于12d;其余钢筋不应在梁的上部截断,而应按本规范第9.2.8条规定的弯起点位置向下弯折,并按本规范第9.2.7条的规定在梁的下边锚固。
9.2.6 梁的上部纵向构造钢筋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当梁端按简支计算但实际受到部分约束时,应在支座区上部设置纵向构造钢筋。其截面面积不应小于梁跨中下部纵向受力钢筋计算所需截面面积的1/4,且不应少于2根。该纵向构造钢筋自支座边缘向跨内伸出的长度不应小于l0/5,l0为梁的计算跨度。
2 对架立钢筋,当梁的跨度小于4m时,直径不宜小于8mm;当梁的跨度为4m~6m时,直径不应小于10mm;当梁的跨度大于6m时,直径不宜小于12mm。
(Ⅱ)横向配筋
9.2.7 混凝土梁宜采用箍筋作为承受剪力的钢筋。
当采用弯起钢筋时,弯起角宜取45°或60°;在弯终点外应留有平行于梁轴线方向的锚固长度,且在受拉区不应小于20d,在受压区不应小于10d,d为弯起钢筋的直径;梁底层钢筋中的角部钢筋不应弯起,顶层钢筋中的角部钢筋不应弯下。
3.柱:
(Ⅰ)柱
9.3.1 柱中纵向钢筋的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纵向受力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2mm;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5%;
2 柱中纵向钢筋的净间距不应小于50mm,且不宜大于300mm;
3 偏心受压柱的截面高度不小于600mm时,在柱的侧面上应设置直径不小于10mm的纵向构造钢筋,并相应设置复合箍筋或拉筋;
4 圆柱中纵向钢筋不宜少于8根,不应少于6根,且宜沿周边均匀布置;
5 在偏心受压柱中,垂直于弯矩作用平面的侧面上的纵向受力钢筋以及轴心受压柱中各边的纵向受力钢筋,其中距不宜大于300mm。
注:水平浇筑的预制柱,纵向钢筋的最小净间距可按本规范第9.2.1条关于梁的有关规定取用。
9.3.2 柱中的箍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箍筋直径不应小于d/4,且不应小于6mm,d为纵向钢筋的最大直径;
2 箍筋间距不应大于400mm及构件截面的短边尺寸,且不应大于15d,d为纵向钢筋的最小直径;
3 柱及其他受压构件中的周边箍筋应做成封闭式;对圆柱中的箍筋,搭接长度不应小于本规范第8.3.1条规定的锚固长度,且末端应做成135°弯钩,弯钩末端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5d,d为箍筋直径;
4 当柱截面短边尺寸大于400mm且各边纵向钢筋多于3根时,或当柱截面短边尺寸不大于400mm但各边纵向钢筋多于4根时,应设置复合箍筋;
5 柱中全部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率大于3%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间距不应大于10d,且不应大于200mm。箍筋末端应做成135°弯钩,且弯钩末端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10d,d为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直径;
6 在配有螺旋式或焊接环式箍筋的柱中,如在正截面受压承载力计算中考虑间接钢筋的作用时,箍筋间距不应大于80mm及dcor/5,且不宜小于40mm,dcor为按箍筋内表面确定的核心截面直径。
9.3.3 I形截面柱的翼缘厚度不宜小于120mm,腹板厚度不宜小于100mm。当腹板开孔时,宜在孔洞周边每边设置2~3根直径不小于8mm的补强钢筋,每个方向补强钢筋的截面面积不宜小于该方向被截断钢筋的截面面积。
腹板开孔的I形截面柱,当孔的横向尺寸小于柱截面高度的一半、孔的竖向尺寸小于相邻两孔之间的净间距时,柱的刚度可按实腹I形截面柱计算,但在计算承载力时应扣除孔洞的削弱部分。当开孔尺寸超过上述规定时,柱的刚度和承载力应按双肢柱计算。
㈣ 柱下条形基础梁抗扭钢筋怎么布置
柱下条形基础梁抗扭钢筋布置同框架梁。
抗扭钢筋一般是指框架梁两侧荷版载不同,对框架权梁产生一定扭矩时,在梁侧面设置的钢筋。构造钢筋和抗扭钢筋是设计院设计的,构造钢筋的代号为G,抗扭钢筋的代号为N.构造钢筋的锚固长度为15d.抗扭钢筋的锚固长度同梁的主筋锚固长度。
抗扭钢筋的搭接为Ll或者Lle(抗震),其锚固长度与方式同框架梁下部纵筋,构造钢筋锚固和搭接均取15d计算,在03G101-1中,规定梁的腹板hw大于等于(450)MM时,须配置纵向构造钢筋。当梁宽350时,拉筋直径为(8)MM。拉筋间距为(非加密间距的两倍)。
㈤ 条形基础底板钢筋绑扎先绑扎那个方向,交接出底筋那个在上那个在下
底下是受力钢筋,上面一排是附加钢筋。交接处受力底筋上下都可以。
㈥ 基础钢筋交错布置
基础钢筋交错布置的条件:
当柱下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的边长和墙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内基础的宽度大于容或等于2.5m时,底板受力钢筋的长度可取边长或宽度的0.9倍,并宜交错布置。
基础插筋主要是解决柱子的纵向钢筋,箍筋暂时是构造的。因为所插的钢筋需要临时成形与固定。这临时箍筋如何配置,一般是在混凝土上表面以下50mm设置第一道,再向上按设计要求设1~2道也就够了。如果插筋很长,可能为一层楼高或更高时,那就要按设计图纸设置更多道。
(6)柱下条形基础底板受力钢筋如何布置扩展阅读:
基础插筋的设置要求计算方法:
因为所插的钢筋需要临时成形与固定。这临时箍筋如何配置,一般是在混凝土上表面以下50mm设置第一道,再向上按设计要求设1~2道也就够了。如果插筋很长,可能为一层楼高或更高时,那就要按设计图纸设置更多道。
在11G101-3的构造中,柱纵筋插至基础底板支在底板钢筋网上,插筋的长度=露出长度+hj(基础厚度)-bhc(基底保护层)+弯折。
其中弯折长度,根据hj(基础高度)与lae(la)大小比较。若hj>lae(la),则弯折=max(6d,150);若hj<=lae(la),则弯折=15d。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基础插筋
㈦ 基础钢筋怎么摆放
对于筏板钢筋布置,对下层钢筋,若是双向板,一般哪根钢筋在下,哪根在下,不特别受限制。对于单向板,受力筋在下,附筋在上。对于上层钢筋,跟下层相反。需要注意的是,保护层的厚度,钢筋搭接及端部钢筋的锚固。
补充:筏型基础,又叫笩板型基础、满堂基础。是把柱下独立基础或者条形基础全部用联系梁联系起来,下面再整体浇注底板。由底板、梁等整体组成。建筑物荷载较大,地基承载力较弱,常采用砼底板,承受建筑物荷载,形成筏基,其整体性好,能很好的抵抗地基不均匀沉降。筏板基础分为平板式筏基和梁板式筏基,平板式筏基支持局部加厚筏板类型;梁板式筏基支持肋梁上平及下平两种形式。一般说来地基承载力不均匀或者地基软弱的时候用筏板型基础。平板式筏板基础由于施工简单,在高层建筑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㈧ 条形基础钢筋大于2500时丁字墙钢筋怎么布置
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底板在T形及十字形交接处,底板横向受力钢筋仅沿一个主要受力方向通长布置,另一方向的横向受力钢筋可布置到主要受力方向底板宽度
基础钢筋交错布置的条件: 当柱下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的边长和墙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的宽度大于或等于2.5m时,底板受力钢筋的长度可取边长或宽度的0.9倍,并宜交错布置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第8.2.1-5条: 当柱下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的边长和墙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的宽度大于或等于2.5m时,底板受力钢筋的长度可取边长或宽度的0.9倍,并宜交错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