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构造筋之间的拉筋间距 钢筋直径是多少
哦,你问这个问题呀,我来试着回答你:
首先,应根据设计条件,计算出构件计算截面上的受力钢筋面积。
然后,在钢筋面积数据表格中,选取合理的,满足规范要求的钢筋直径及根数。
在计算截面上,留足规范要求的保护层厚度后,剩下的就是钢筋分布区域长度了。
最后,钢筋间距=(计算截面宽度-2×保护层厚度)/(钢筋根数-1)
就是这么来的,希望能对你有用!致意!
② 构造钢筋的拉筋间距是多少
梅花形布置计算剪力墙的钢筋为双向双排钢筋直径16间距200*200,两排之间应用拉筋拉接,拉筋间距400,即隔一个双向钢筋交叉点(一般水平钢筋在外,竖向钢筋在内)设一拉筋,拉筋与剪力墙面垂直。以墙体或者板面计算为例,间距300*300梅花布置和矩形布置,面积尺寸取0.6*0.9米为算例:梅花布置个数:(0.6/0.3+1)*0.9/0.3*2=18个,注意这个计算顺序0.6和0.9中取小的放入括号内,顺序一变,计算结果就不对。矩形布置个数:(0.6/0.3+1)*(0.9/0.3+1)=12个所以不是人们常说的梅花布置是矩形布置个数的两倍。自己画个小图,数一数就很清楚了。
③ 钢筋混凝土中,柱中配置的钢筋净距与间距是怎么计算的。有计算公式吗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10.2.1梁
钢筋混凝土梁纵向受力钢筋的直径当梁高h≥300mm时不回应小于10mm,当梁高h<300mm时不应小于8mm。
梁上部纵答向钢筋水平方向的净间距(钢筋外边缘之间的最小距离)不应小于30mm和1.5d(d为钢筋的最大直径)下部纵向钢筋水平方向的净间距不应小25mm和d。
梁的下部纵向钢筋配置多于两层时,两层以上钢筋水平方向的中距应比下面两层的中距增大一倍。
各层钢筋之间的净间距不应小于25mm和d。
10.3.1柱中纵向受力钢筋应符合下列规定;
1、纵向受力钢筋的直径不宜小于12mm全部纵向钢筋的配
筋率不宜大于5%圆柱中纵向钢筋宜沿周边均匀布置根数不
宜少于8根且不应少于6根
2、当偏心受压柱的截面高度h≥600mm时在柱的侧面上
应设置直径为10-16mm的纵向构造钢筋并相应设置复合箍筋
或拉筋
3、柱中纵向受力钢筋的净间距不应小于50mm,对水平浇筑
的预制柱其纵向钢筋的最小净间距可按本规范第10.2.1条关于梁的有关规定取用。
4、在偏心受压柱中垂直于弯矩作用平面的侧面上的纵向
受力钢筋以及轴心受压柱中各边的纵向受力钢筋其中距不宜大于300mm。
④ 剪力墙拉筋间距怎么确定和水平分部筋间距有什么关系
剪力墙的配筋是很麻烦的~~~不像一般的墙
拉筋的配筋方法
◆ 间距不应大于600mm,直径不应小于6mm(一般取为φ6@600)
◆ 底部加强部位,约束边缘构件以外的拉筋间距应适当加密(一般取为φ6@400)
◆ 构造边缘构件阴影区域内拉筋的水平间距不应大于纵向钢筋间距的2倍(《砼规》11.7.16)
回答望满意
以下是剪力墙的配筋做为参考
截面配筋
◆ 竖向和水平钢筋不应单排设置:截面厚度hw ≤ 400 时,可双排配筋;
400 ≤ 截面厚度hw ≤ 700 时,宜三排配筋;
截面厚度hw ≥ 700 时,宜四排配筋
◆ 短肢剪力墙的全部纵向配筋率——底部加强部位 ≥ 1.2% ;其他部位 ≥ 1.0%
◆
端部纵筋
◆ 墙肢每端的竖向钢筋不宜少于4φ12或2φ16,该处对应的拉筋直径不小于6mm(间距250mm)(《砼规》10.5.8)
◆ 非抗震设计时,剪力墙端部构造配置不少于4φ12的纵筋,沿纵筋配置不少于直径6mm、间距250mm的拉筋(《高规》7.2.17/5)————同上条
◆ 纵筋搭接长度:≥ laE 和 la(抗震和非抗震)
竖向和水平分布钢筋
一般剪力墙:
◆ 最小配筋率: 一、二、三级抗震时,0.25% ;四级和非抗震设计时,0.20%
◆ 间距:≤ 300mm;直径:≥ 8mm,但 ≤ 墙肢厚度的1/10
◆ 以下特殊部位的剪力墙的分布钢筋应加强,最小配筋率不应小于0.25%,间距不应大于200mm
房屋顶层剪力墙 长矩形平面房屋的楼梯间和电梯间剪力墙 端开间的纵向剪力墙 端山墙
◆ 温度、收缩应力较大的部位,剪力墙水平和竖向分布钢筋应适当加强(《砼规》10.5.9)
◆ 水平分布钢筋搭接
搭接接头间距:同排水平分布筋搭接接头之间的水平净距 ≥ 500mm
上、下相邻水平分布筋搭接接头之间的垂直净距 ≥ 500mm
搭接长度:≥ 1.2 laE 和 1.2 la(抗震和非抗震)
◆ 竖向分布钢筋搭接
搭接接头间距:可在同一高度搭接
搭接长度:≥ 1.2 laE 和 1.2 la(抗震和非抗震)
拉筋
◆ 间距不应大于600mm,直径不应小于6mm(一般取为φ6@600)
◆ 底部加强部位,约束边缘构件以外的拉筋间距应适当加密(一般取为φ6@400)
◆ 构造边缘构件阴影区域内拉筋的水平间距不应大于纵向钢筋间距的2倍(《砼规》11.7.16)
⑤ 拉筋的计算公式
梅花型拉筋计算时容易混淆,设长为x,宽为y,间距为a,一般想法是拉筋根数=(x/a+1)×(y/a+1)。其实这样不对, 梅花型拉筋是每一个点的垂直间距都是a,如果按照(x/a+1)×(y/a+1)计算就忽略了中间的梅花点的拉筋,正确的解应该 =(x/a+1)×(y/a+1)+(x-a/a+1)×(y-a/a+1)=2xy/a×a+(x+y)/a+1。(面积乘2 除以间距的平方)+(周长的一半除以间距)+1。
在实际操作中是从第二排钢筋开始拉筋,公式可改为(x-a/a+1)×(y-a/a+1)+(x-2a/a+1)×(y-2a/ a+1)=2xy/a×a-(x+y)/a-1。(面积乘2除以间距的平方)-(周长的一半除以间距)-1。
以上计算法是没有考虑除间距产生的尾数和奇偶性。
⑥ 钢筋的计算详细规则
1,地下室:柱纵筋长度=地下室层高-本层净高HN/3+首层楼层净高HN/3+与首层纵筋搭接LLE(如焊接时,搭接长度为0)。
2,首层:柱纵筋长度=首层层高-首层净高HN/3+max(二层净高HN/6,500,柱截面边长尺寸(圆柱直径))+与二层纵筋搭接的长度LLE(如焊接时,搭接长度为0)。
3,中间层:柱纵筋长度=二层层高-max(二层层高HN/6,500,柱截面尺寸(圆柱直径))+max(三层层高HN/6,500,柱截面尺寸(圆柱直径))+与三层搭接LLE(如焊接时,搭接长度为0)。
4,顶层:角柱:外侧钢筋长度=顶层层高-max(本层楼层净高HN/6,500,柱截面长边尺寸(圆柱直径))-梁高+1.5LAE。
(6)钢筋拉筋间距怎么算扩展阅读:
1,按顺时针顺序计算
以图纸左上角为起点,按顺时针方向依次进行计算,当按计算顺序绕图一周后又重新回到起点。这种方法一般用于各种带形基础、墙体、现浇及预制构件计算,其特点是能有效防止漏算和重复计算。
2,按编号顺序计算
结构图中包括不同种类、不同型号的构件,而且分布在不同的部位,为了便于计算和复核,需要按构件编号顺序统计数量,然后进行计算。
3,按轴线编号计算
对于结构比较复杂的工程量,为了方便计算和复核,有些分项工程可按施工图轴线编号的方法计算。例如在同一平面中,带型基础的长度和宽度不一致时,可按A轴①~③轴,B轴③、⑤、⑦轴这样的顺序计算。
⑦ 钢筋中拉筋的规格和布筋间距
梅花形布复置计算剪力墙的制钢筋为双向双排钢筋直径16间距200*200,两排之间应用拉筋拉接,拉筋间距400,即隔一个双向钢筋交叉点(一般水平钢筋在外,竖向钢筋在内)设一拉筋,拉筋与剪力墙面垂直。以墙体或者板面计算为例,间距300*300梅花布置和矩形布置,面积尺寸取0.6*0.9米为算例:梅花布置个数:(0.6/0.3+1)*0.9/0.3*2=18个,注意这个计算顺序0.6和0.9中取小的放入括号内,顺序一变,计算结果就不对。矩形布置个数:(0.6/0.3+1)*(0.9/0.3+1)=12个所以不是人们常说的梅花布置是矩形布置个数的两倍。自己画个小图,数一数就很清楚了。
⑧ 拉筋的长度怎么计算
分二种情况:
(1)拉筋同时勾住主筋和箍筋时,其长度计算公式如下:
拉筋长度=(h【梁宽】-保护层*2+2d1)+11.9【抗震弯钩长】*d*2 d1为箍筋直径
(2)拉筋只勾住主筋时,其长度计算公式如下:
拉筋长度=(h【梁宽】-保护层*2)+11.9【抗震弯钩长】*d*2
(8)钢筋拉筋间距怎么算扩展阅读:
拉筋建筑名词,拉筋主要是为提高钢筋骨架的整体性而起拉结作用,拉筋主要是为提高钢筋骨架的整体性而起拉结作用。
拉筋间距为非加密区箍筋间距的两倍。当设有多排拉筋时,上下两排拉筋竖向错开设置。在这里需要说明一下,上述的“拉筋间距为非加密区箍筋间距的两倍”,只是给出一个计算拉筋间距的算法。
例如,梁箍筋的标注为φ8@100/200(2) ,可以看出,非加密区箍筋间距为200mm,则拉筋间距为200*2=400mm 。但是,有些人却提出“拉筋在加密区按加密区箍筋间距的两倍,在非加密区按非加密区箍筋间距的两倍”,这是错误的理解。
⑨ 墙体的拉筋怎么计算啊,墙体钢筋间距水平、竖向间距均为200,拉钩间距为600,梅花形布置
您问墙体拉筋根数怎么算,为什么?
答:1、先看建筑层高,
2、层高除以竖向专间距均为200=“道数”即属几根;
3、计算一根的长度(包括弯钩、搭接长度);
4、一根的长度乘以单位重量等于一根的重量;
5、一根的重量乘以总根数就是总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