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钢筋手工算量注意事项
1、目前国内市场上没有直径为6的钢筋一般用直径为6.5的钢筋代替需要把直径为6的钢筋的比重修改为直径6.5的钢筋比重直接在表格中复制、粘贴即可。
第五步
弯钩设置
第六步
点击完成
二、计算设置
计算设置部分的内容 是软件内置的规范和图集的显示。包括各类构件计算过程中所用到的参数设置 直径影响钢筋技术结果 软件中默认的都是规范中规定的数值 和工程中最常用的数值。 图纸没有特殊说明 预算过程中不必
调整。
三、楼层设置
1、建立楼层 在软件中建立楼层时 按照以下原则确定层高和起始位置
A、基础层底设置为基础常用的底标高 基础层底标高注意设置为垫层底标高。
B、基础上面一层从基础层顶到该层的结构顶板顶标高。
C、中间层从层底的结构板顶到本层上部的板顶。
2、修改板的厚度 基础层板厚为筏板厚度。
3、楼层缺省钢筋设置
A、根据结构设计说明修改构件的混凝土标号
如果结构设计说明与各楼层图混凝土标号不同
按照结构设计说明设计
加以说明。
B、根据结构设计说明修改构件的保护层厚度。
四、轴网的定义
1、查看一层平面 根据一层平面图建立轴网。
2、轴网编辑 轴网绘制完毕后 如果需要对轴网图元进行编辑 可以使用“绘图工具栏”中的功能。
3、辅助轴线 为了方便绘制图元 软件提供了辅助轴线功能。
五、柱构件的定义和绘制
1、按照图纸定义柱子的构件名称。
2、按照图纸定义柱子的构件属性。特别注意图纸右下角是否有特殊说明注意柱子是否有标高变化软件默认竖向构件是按照层底标高和层顶标高可在其他属性中设置
3、柱类型分中柱、边柱和角柱对顶层柱的顶部锚固和弯折有影响直接关系到计算结果中间层均按中柱。进行柱定义时不用修改在顶层绘制完柱子后使用软件提供的“自动识别边角柱”功能来判断柱的类型。
4、如果图纸中柱是以柱表的形式来表示的可以直接利用软件中“柱表”的功能来定义柱子。
5、绘制柱图元异形柱可以按F4切换柱子的插入点。
6、柱图元绘制到图上后如果需要在图上显示图元的名称可以使用“视图”菜单下构件图元显示设置功能在图上显示图元的名称方便查看和修改。
六、剪力墙构件的定义和绘制
1、按照图纸定义剪力墙的构件名称
2、按照图纸定义柱子的构件属性。特别注意图纸右下角是否有特殊说明注意剪力墙是否有标高变化软件默认竖向构件是按照层底标高和层顶标高可在其他属性中设置。
3、按图纸结构设计说明剪力墙的拉筋形式横向与竖向间距均为600此处输入A8@600*600点开其他属性点击“节点设置”的三点按钮在第22项“墙身拉筋布置构造”中选择“梅花布置”。
4、绘制剪力墙图元。 绘制完剪力墙后下一步绘制剪力墙柱。
4.1、如果是非矩形柱可以选择新建参数化柱软件弹出“选择参数化图形”界面。选择与图纸所匹配的形状按照图纸中标注的截面尺寸在右侧的参数表中输入相应的数值。
4.2、截面参数设置成功下面进行其他属性的输入若图与参数化图形不符则可在截面编辑处画钢筋。缺少哪个钢筋在其它钢筋中自行添加。
4.3、如果为不规则柱 可新建异形柱 自行编辑箍筋。
4.4、绘制剪力墙端柱图元。可以按F4切换柱子的插入点 绘制完剪力墙暗柱后下一步绘制剪力墙连梁。
4.4.1、按照图纸定义剪力墙连梁的构件名称。
4.4.2、按照图纸定义剪力墙连梁的构件属性。
七、梁构件的定义与绘制
1、按照图纸定义梁的构件名称
2、按照图纸中梁的集中标注定义构件属性。特别注意图纸右下角是否有特殊说明 若图纸中单个梁标高有特殊标注应在设置梁构件中其它属性中修改量的起点标高和终点标高。 画梁时按先上后下先左后右方向来绘制以保
证所有梁都全部计算。
3、按照图纸进行梁的原位标注。进行原位标注时可选择屏幕旋转根据图纸方向绘制。
4、原位标注中支座不符时可用重提梁跨或进行支座的编辑。
5、按照图纸设置主次梁的吊筋可使用“自动生成吊筋”。
6、设置悬挑梁的弯起钢筋点击计算设置—节点设置—框架梁第22项设置悬挑梁钢筋图号 选择所需图号。
八、板构件的定义与绘制
1、按照图纸说明定义板的构件名称
2、按照图纸说明定义构件属性。特别注意图纸右下角是否有特殊说明定义板的顶标高看局部是否有标高变化定义板的厚度定义板的马蹬筋。
3、绘制板的图元。
4、按照图纸说明定义板的受力筋。
A、结构图中没有受力筋的名称按受力筋的钢筋信息定义构件名称。
B、钢筋信息 按图中钢筋信息输入。
5、按照图纸中受力筋位置定义和绘制板受力筋图元。
6、按照图纸中负筋位置定义和绘制板负筋图元。
九、砌体结构工程计算
在框架结构或框剪结构工程中砌体结构构件的配筋信息通常在工程结构设计总说明中进行描述。主要包括墙体中的加筋构造柱圈梁、构件的钢筋分析各构件钢筋的根数与长度计算公式。 注意下层对应位置梁标高有改动时
当前层墙的底标高也应变动。
1、按照图纸说明定义砌体墙构件注意分清构件名称的设定。
2、按照图纸中砌体墙位置绘制图元。
十、门窗洞口的定义与绘制
1、参照门窗表定义门窗门连窗为单独一项的构件属性。
2、按照图纸中门窗洞口位置布置门窗图元。注意每绘制完一个用铅笔画挑标记。
十一、构造柱、过梁、圈梁及砌体加筋的定义与绘制
1、构造柱的绘制可以使用“自动生成构造柱功能”设置好构造柱在砌体墙中的布置位置 然后根据图纸输入构造柱的属性设置完成后点击确定根据状态提示点选或拉框选择砌体墙右键确定。
2、砌体加筋的绘制流程概括如下新建—选择参数图—输入截面参数—输入钢筋信息—计算设置可统一在工程设置中调整绘制。
3、按照图纸说明定义过梁的构件属性。
2. 钢筋软件设置构件时注意什么
钢筋软件设置构件时注意:
一、算量必须注意的事项
1、首层标高与室外平的差,因为这样会牵着这层高的问题。
2、混凝土的标号、抗震等级必须要按图纸输入。
3、所有Φ6的钢筋要全部改成Φ6.5的。
4、搭接的设置:-1层的柱、墙要设置成绑扎接头。基础梁的接头要设置成绑扎搭接。纵筋的搭接错开率改为50%。
5、层板的设置要加马凳筋,负筋要设置成单边标注不含梁,两边的同样是不含梁。板的分布筋在总设置里修改为与负筋搭接为300.
6、梁的设置,主梁的两侧在非框架梁需要加6~8个箍筋。
7、建伐板要建立马凳筋,建立主筋时,要看好是否有锚固,侧面的钢筋要在但构件里输入,负筋不用考虑保护层了。
8、修改以后先保存,再汇总,汇总后在保存,然后查看汇总量。
9、屋面的框架梁要设置成屋面框架梁。
10、挑梁部分在进行表格识别是要进行选择样式,样式的输入法是2B20-2意思是2根2级20 的,外挑的样式为两种。外挑部分的箍筋间距是加密的@100 。
11、柱的设置要注意,主筋相通的只填全部纵筋,角筋与中间筋不同时要分别输入。
12、再进行但构建输入时,选择的图集里的原默认钢筋要全部修改为图纸的钢筋,要仔细查看。
13、不要忘记楼层的构造柱,拉接筋以及图纸说明里所有的需要加的钢筋。
14、在同跨里有不同的箍筋型号间距的输入方法。
二、算量时需注意的地方
1.计算模板超高需注意的事项:
1)在基础层绘制的构件软件不能计算模板超高量和脚手量。
2)在计算设置(注意有:清单设置与定额设置两种)时,需首先将柱、墙、梁、板的超高分段计算方法设置成“2 不分段,计算总量×超高数量”,并且在套定额时不要忘记套计取模板超高费的子目。
2.墙面装修的计算设置:“外墙面装修抹灰计算方法”应改为“0 有地下室有墙裙,从墙裙顶开始计算(无墙裙从楼层底标高)。无地下室有墙裙,从墙裙顶开始计算(无墙裙从室外地坪算起)”
“外墙面装修块料计算方法”应改为“0 有地下室有墙裙,从墙裙顶开始计算(无墙裙从楼层底标高)。无地下室有墙裙,从墙裙顶开始计算(无墙裙从室外地坪算起)”
3. 绘制墙体时,墙体材质设置千万要正确,否则在做装修时,房间墙面装修会因找不到对应依附材料而出差错。
4.墙面抹灰应混凝土面与砖墙面分别绘制,并且分开套定额。因为存在混凝土柱、梁、墙需另外增加抹水泥浆的问题。
5.梁柱增加抹水泥浆的画法。
如果要计算柱抹灰增加抹水泥浆量时,在“工程设置”—“计算设置”—“墙面装修平齐柱计算方法”—选“1 柱与墙平齐时按凸出墙面柱计算”。
如果要计算梁抹灰增加抹水泥浆量时,在“工程设置”—“计算设置”—“墙面装修平齐梁计算方法”—选“1 梁与墙平齐时按凸出墙面梁计算”。
6.注意楼梯间房间装修画法。
梯段部位在底层有地面有踢脚却无天棚,中间层部位既无地面、无踢脚也无天棚,顶层无地面无踢脚却有天棚。
楼层休息平台部位先用虚墙与楼梯段部分隔开后,再采用绘制“房间”的命令绘制。
7.房间地面。
在点布地面和智能布地面时,地面是按鼠标点击部分板的边界与四周墙体内边界综合考虑的,两者范围不同时是取最小边界范围的,这一点在布地面时千万要注意,很容易出差错。天棚也同样如此。
8.房间地面防水要先将属性编辑框中“是否计算防水”点“是”,另外还要注意四周墙边立面卷起的设置,点“定义立面防水高度”设置立面防水的高度。
9.如果同一层有高低错层时,在布置房间后要对各装修构件的起止标高重新核查一遍,否则有可能会出错。可将下层查出不对的墙面装修标高改为“顶板顶标标高”,上层墙面装修标高改为“底板顶标标高”。
10.外墙保温找平层的绘制注意点。
外墙保温找平层需在“装修”中用“墙面”来绘制,不可用“其它”中“保温层”面积直接代替。因为找平层是区分砖墙面、混凝土墙面、零星项目分开套子目的,而保温层面积是不这样区分的。要分别设构件属性(砼属性、砖墙面属性、零星项目的属性),再根据不同外墙的墙体材料分别绘制墙面装修,不可用智能布置(智能布置容易出差错)。
由于外墙保温找平层在保温层的内里,应在“工程设置”—“计算设置”—“外墙面装修抹灰面积与保温层计算方法”中选—“0 不考虑保温层厚度”。
11.外墙装饰线、挑耳等零星构件是图形算量的难点,感觉图形算比手工算还要慢,而且图形算量有好多地方计算还不正确。
12.空调板上下面及侧面保温及装修。
如采用的是“板”命令绘制的空调板,可用智能设置板天棚及地面装修命令,进行板的上下面保温及装修量的计算,但侧面的保温和装修量需手工计算。空调板外侧边有梁时注意此时天棚的量中含梁底及梁两侧的装修量,
如板底与梁外侧装修及保温不同时,底板在套定额时“工程量表达式”中不要忘了扣减“悬空梁侧面抹灰面积/2”(代码:XKLCMMHMJ/2)。梁外侧装修或保温可先在梁内绘一暗墙或栏板,而后用“装修”“墙面”的构件绘制,梁外侧保温用“其它”“保温层”的构件绘制。
如采用“雨蓬”命令绘制的可在雨蓬构件定义中直接例用一些有用的工程量代码进行计算,但在钢筋算量软件中没有“雨蓬”这一构件(不知为何?)。
13.栏板(墙体)装修注意点。
栏板的保温和装修仅能计算墙面的量,栏板下部及顶部不出量,需采用手工计算添加,墙体也同样如此。
14.梁装修注意点。
单梁装修可在绘制梁构件时,将“是否计算单梁装修量”设成“是”,并在梁构件定义时直接套定额。
注意在外墙部位的梁一定要有墙或栏板通过,否则外保温和装修是不出量的,这个千万要注意。
15.需扣减外保温门窗侧壁保温工程量。
由于做外保温的工程门窗立樘是门窗外边与结构外侧平齐的,实际上根本就不存在门窗洞口侧壁保温的量,所以在套定额时在“工程量表达式”中不要忘了扣减“门窗洞口侧壁保温层面积”。(注:图形算量时默认保温板面积是含门窗侧边保温板工程量的)
16.墙面块料面层计算注意点。
① 扣门窗洞口面积与扣门窗框外围面积的区别。
由于定额计算规则中规定“墙面贴块料面层,按实贴面积计算”,所以在图形算量设置时应将“计算设置”—“计算规则”中将“1 扣除门洞口面积”改为“2 扣除门框外围面积”,“1 扣除窗洞口面积”改为“2 扣除窗框外围面积”。
② 有保温时门窗侧壁块料量多算。
多算了窗边与结构外边的默认宽部分[(200-60)/2=7cm],实际窗边与结构外边是平齐的。
在套定额时“工程量表达式”=墙面块料面积(QMKLMJ)-加门侧壁面积(JMCBMJKL)/(0.1+0.07)*0.07-加窗侧壁面积(JCCBMJKL)/(0.1+0.07)*0.07-加带形窗侧壁面积(JDXCCBMJKL)/(0.1+0.07)*0.07,(注:0.1为保温层厚度0.07为窗边离结构外边的距离)。转角带形窗侧壁另外还多算了一条竖边侧壁的量,需在带形窗套定额时扣减。
17.转角带形窗应伸至顶端。
在用带形窗画转角窗时,应将转角延伸至墙角顶端,否则外墙抹灰与外保温会多算一只角。
18.外保温面积不含带形窗侧壁的量。
这一点与门窗有区别。如外保温需计算侧壁时,在套定额时在“工程量表达式”中不要忘了增加“门窗洞口侧壁保温层面积”,但此时在转角处多算了一条竖边,需在带形窗套定额时扣减。但在计算墙面块料面积时,却又含了带形窗侧壁的块料量,并且也多算了一条竖边侧壁的量,需在带形窗套定额时扣减。
19.筏板基础注意事项:
1)筏板边坡加厚部位,软件无法自动生成砖胎模。
2)靠筏板边的柱墩,软件无法自动生成砖胎模。
3)有放坡的基础(包括独立基础、承台)尽量采用柱墩构件绘制,以方便垫层的生成;不要采用条形基础绘制筏板下的构件,因为条基与筏板之间的防水重复工程量,软件不能自动扣除。
4)如用垫层“自动生成土方”时,生成方式采用“手动方式”时可分别对各构件进行土方生成;如采用“自动方式”时,会对所有垫层构件一次性同时生成土方。
5)在计算大开挖中素土回填体积时,在基础层的室内需预先布置房间或灰回回填,否则软件会在室内也计算回填工程量的。
6)实际工程如为顶板上需覆土的地下室(车库)工程,顶板覆土的工程量需再绘制房心回填进行绘图计算。
7)素土回填体积软件在扣减房间时仅扣减底标高高于大开挖底标高的基础层房间,如房间底标高低于大开挖底标时,素土回填体积无法扣除房间所占的体积。
8)后浇带的止水钢板需手工计算,软件的长度不正确。
9)后浇带的墙体体积是内外墙合并的体积,在套定额时要注意。
10)后浇带只对本层起作用,需每层分别绘制。
20.后浇带注意事项:
1)后浇带仅对工程设置中本层层高范围内的构件起作用。如有加高部位,则需在上一层另外画出。
21. 其它中的保温层:厚度是指粘结层与保温板总共的厚度,空气层的厚度是指粘结层的厚度。
22. 参数化楼梯中
“踢脚线长度(斜)”是指梯段踢脚线斜向长度与中间休息平台踢脚线长度之和;
“踢脚线长度(直)”是指中间平台+楼层平台+沿梯段踏步平面与直面锯齿式粘贴的总长度,工程中很少有这种贴法,这个量一般用不上。
“踢脚线面积(斜)”是包含梯段、中间休息平台、楼层休息平台总的踢脚线面积。
“栏杆扶手长度”包含了转弯部位的扶手横向长度,但不含顶层楼梯收尾部位横向水平扶手的长度,需另外增加。
现浇板参数代码中的“投影面积”与“平台贴墙长度”,在计算板的定额量时始终为“0”,只有在组合楼梯与组合阳台中才有投影面积与平台贴墙长度的量,这一点要注意。
23.大开挖土方
“素土回填体积”,不能扣除基础层室内空间的体积,需室内布置装修房间方可扣除。
但能自动扣除基础层以外其它层室内空间的体积,在基础层以外的各地下层中无需室内布置装修房间即可扣除。但所有空间的外墙必须是四周封闭的,否则不能自动扣除空间。
“素土回填体积”中含埋于地下的车库顶的回填体积,如仅需计算肥槽回填体积则必须在车库顶另外布置房心回填或其他回填的构件或其它实体的构件,方能扣除顶部的回填体积。
3. 工程预算,完全不懂该怎么入手钢筋最看不明白,怎么办
首先来图纸要看明白,你既然跟过土源建工程,看图纸应该没有问题。
然后就是看下当地的定额计算规则,按规则计算就可以。
钢筋看不明白,找本101平法图集来看,边看边做。如果有钢筋软件更好,现在算量软件都有三维显示效果,能帮助更好的明白钢筋。
4. 广联达钢筋算量软件中高层工程设置应注意什么
结构类型、抗震等级,混凝土强度等级,保护层厚度这些要根据图纸说明进行调整,还是就是些节点设置是否按图纸进行了调整
5. 工程预算需要用到哪些软件
工程预算常用:土建算量软件、钢筋算量软件、安装算量软件,计价软件软件,CAD等。
6. 什么是钢筋算量,要注意什么
箍筋计算按照净跨算
梁的支座不计算箍筋
计算通长钢(贯通筋)的时候梁的一端有柱那还有一端是墙的话钢筋需要锚固
锚固的长度与支座的宽度有关系,两端不一定长度相等
箍筋计算按照净跨-50*2计算
中间有柱时扣柱,计算方法同上一条
结构各类构件的连接关系问题,也就是谁时谁的支座的问题
基础是柱、墙的支座,柱是梁的支座,梁是板的支座、次梁以主梁为支座。
纵向钢筋锚入支座;横向钢筋(箍筋)不进支座,进入支座也是构造要求不是受力要求。柱、墙进入支座的插筋之箍筋不起箍筋作用,只起稳定作用,只要一个大的方框箍就行,真正上面柱中起箍筋作用时需要隔一拉一。梁进入支座时也是纵筋进入,但连梁到了顶层要求箍筋进入支座,因为顶层连梁上部受力筋在表皮,锚固不可靠,要靠箍筋把它约束住,不崩出去。
梁箍筋的计算长度是每跨的净跨长减去100MM,也就是说,梁的箍筋是从柱边50MM开始布置的,柱中不布置梁箍筋,但柱箍筋必须布置且加密; 这一点在中国抗震设计规范中有明确规定;
梁钢筋的锚固问题只与 梁下部存不存在支座 有关,与支座究竟是 柱还是墙或者是其他主梁 无关;
梁钢筋在支座内的锚固长度问题与梁的类型(框架梁\次梁)和支座类型(边支座\中支座)有关;
框架梁在边支座的锚固长度是0.4倍LAE(LAE为一个锚固长度)+弯钩15D(D为钢筋直径);如果边支座的宽度本身不小于钢筋的一倍锚固长度,框架梁的钢筋则可以不必弯钩进行直锚,但此时直锚长度必须不小于一倍锚固长度;框架梁底筋在中支座的的锚固长度为一倍LAE,面部通长筋在跨中1/3区域内连接(冷接或焊接或机械连接),须满足连接长度规范;
次梁在边支座的锚固长度是直段12D+弯钩15D,在中支座的锚固长度是12D; 记住了,这就是框架梁与次梁的区别;
关于梁中架立筋\构造腰筋\抗扭腰筋的连接长度,是一般人容易出错的一个问题:梁中架立筋和构造腰筋的连接长度不论什么梁一律是15D,抗扭腰筋的方式同梁中主筋一样,遵守受力主筋的连接规范;
主梁箍筋的加密长度问题,一般人只知道是梁高的1.5倍,此识有误.实际是,一级抗震结构,主梁箍筋加密长度是梁高的2.0倍,二三四级抗震结构,才是梁高的1.5倍.
算量方法:
一、梁
(一) 框架梁
一、首跨钢筋的计算
1、上部贯通筋 上部贯通筋(上通长筋1)长度=通跨净跨长+首尾端支座锚固值
2、端支座负筋端支座负筋长度:第一排为Ln/3+端支座锚固值; 第二排为Ln/4+端支座锚固值
3、下部钢筋下部钢筋长度=净跨长+左右支座锚固值以上三类钢筋中均涉及到支座锚固问题,那么总结一下以上三类钢筋的支座锚固判断问题:支座宽≥Lae且≥0.5Hc+5d,为直锚,取Max{Lae,0.5Hc+5d }。钢筋的端支座锚固值=支座宽≤Lae或≤0.5Hc+5d,为弯锚,取Max{Lae,支座宽度-保护层+15d }。钢筋的中间支座锚固值=Max{Lae,0.5Hc+5d }
4、腰筋构造钢筋:构造钢筋长度=净跨长+2×15d 抗扭钢筋:算法同贯通钢筋
5、拉筋拉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2×11.9d(抗震弯钩值)+2d 拉筋根数:如果我们没有在平法输入中给定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箍筋根数/2)×(构造筋根数/2);如果给定了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布筋长度/布筋间距。
6、箍筋箍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梁高-2×保护层)*2+2×11.9d+8d 箍筋根数=(加密区长度/加密区间距+1)×2+(非加密区长度/非加密区间距-1)+1 注意:因为构件扣减保护层时,都是扣至纵筋的外皮,那么,我们可以发现,拉筋和箍筋在每个保护层处均被多扣掉了直径值;并且我们在预算中计算钢筋长度时,都是按照外皮计算的,所以软件自动会将多扣掉的长度在补充回来,由此,拉筋计算时增加了2d,箍筋计算时增加了8d。
7、吊筋吊筋长度=2*锚固(20d)+2*斜段长度+次梁宽度+2*50,其中框梁高度>800mm 夹角=60° ≤800mm 夹角=45°
二、中间跨钢筋的计算 1、中间支座负筋中间支座负筋:第一排为:Ln/3+中间支座值+Ln/3;第二排为:Ln/4+中间支座值+Ln/4 注意:当中间跨两端的支座负筋延伸长度之和≥该跨的净跨长时,其钢筋长度:第一排为:该跨净跨长+(Ln/3+前中间支座值)+(Ln/3+后中间支座值);第二排为:该跨净跨长+(Ln/4+前中间支座值)+(Ln/4+后中间支座值)。其他钢筋计算同首跨钢筋计算。LN为支座两边跨较大值。二、其他梁一、非框架梁在03G101-1中,对于非框架梁的配筋简单的解释,与框架梁钢筋处理的不同之处在于:
1、 普通梁箍筋设置时不再区分加密区与非加密区的问题;
2、 下部纵筋锚入支座只需12d;
3、 上部纵筋锚入支座,不再考虑0.5Hc+5d的判断值。未尽解释请参考03G101-1说明。
二、框支梁
1、框支梁的支座负筋的延伸长度为Ln/3;
2、下部纵筋端支座锚固值处理同框架梁;
3、上部纵筋中第一排主筋端支座锚固长度=支座宽度-保护层+梁高-保护层+Lae,第二排主筋锚固长度≥Lae;
4、梁中部筋伸至梁端部水平直锚,再横向弯折15d;
5、箍筋的加密范围为≥0.2Ln1≥1.5hb; 7、 侧面构造钢筋与抗扭钢筋处理与框架梁一致。
二、 剪力墙在钢筋工程量计算中剪力墙是最难计算的构件,具体体现在: 1、剪力墙包括墙身、墙梁、墙柱、洞口,必须要整考虑它们的关系; 2、剪力墙在平面上有直角、丁字角、十字角、斜交角等各种转角形式; 3、剪力墙在立面上有各种洞口; 4、墙身钢筋可能有单排、双排、多排,且可能每排钢筋不同; 5、墙柱有各种箍筋组合; 6、连梁要区分顶层与中间层,依据洞口的位置不同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 (1) 剪力墙墙身一、剪力墙墙身水平钢筋 1、墙端为暗柱时 A、外侧钢筋连续通过 外侧钢筋长度=墙长-保护层内侧钢筋=墙长-保护层+弯折 B、外侧钢筋不连续通过 外侧钢筋长度=墙长-保护层+0.65Lae 内侧钢筋长度=墙长-保护层+弯折水平钢筋根数=层高/间距+1(暗梁、连梁墙身水平筋照设) 2、墙端为端柱时 A、外侧钢筋连续通过 外侧钢筋长度=墙长-保护层 内侧钢筋=墙净长+锚固长度(弯锚、直锚) B、外侧钢筋不连续通过 外侧钢筋长度=墙长-保护层+0.65Lae 内侧钢筋长度=墙净长+锚固长度(弯锚、直锚)水平钢筋根数=层高/间距+1(暗梁、连梁墙身水平筋照设)注意:如果剪力墙存在多排垂直筋和水平钢筋时,其中间水平钢筋在拐角处的锚固措施同该墙的内侧水平筋的锚固构造。 3、剪力墙墙身有洞口时 当剪力墙墙身有洞口时,墙身水平筋在洞口左右两边截断,分别向下弯折15d。二、剪力墙墙身竖向钢筋 1、首层墙身纵筋长度=基础插筋+首层层高+伸入上层的搭接长度 2、中间层墙身纵筋长度=本层层高+伸入上层的搭接长度 3、顶层墙身纵筋长度=层净高+顶层锚固长度墙身竖向钢筋根数=墙净长/间距+1(墙身竖向钢筋从暗柱、端柱边50mm开始布置) 4、剪力墙墙身有洞口时,墙身竖向筋在洞口上下两边截断,分别横向弯折15d。 三、墙身拉筋
(一)、长度=墙厚-保护层+弯钩(弯钩长度=11.9+2*D) 2、根数=墙净面积/拉筋的布置面积注:墙净面积是指要扣除暗(端)柱、暗(连)梁,即墙面积-门洞总面积-暗柱剖面积 - 暗梁面积;拉筋的面筋面积是指其横向间距×竖向间距。例:(8000*3840)/(600*600)
(二) 剪力墙墙柱
一、纵筋 1、首层墙柱纵筋长度=基础插筋+首层层高+伸入上层的搭接长度 2、中间层墙柱纵筋长度=本层层高+伸入上层的搭接长度 3、顶层墙柱纵筋长度=层净高+顶层锚固长度注意:如果是端柱,顶层锚固要区分边、中、角柱,要区分外侧钢筋和内侧钢筋。因为端柱可以看作是框架柱,所以其锚固也同框架柱相同。
二、箍筋:依据设计图纸自由组合计算。
(三) 剪力墙墙梁
一、连梁 1、受力主筋顶层连梁主筋长度=洞口宽度+左右两边锚固值LaE 中间层连梁纵筋长度=洞口宽度+左右两边锚固值LaE 2、箍筋顶层连梁,纵筋长度范围内均布置箍筋 即N=((LaE-100)/150+1)*2+(洞口宽-50*2)/间距+1(顶层)中间层连梁,洞口范围内布置箍筋,洞口两边再各加一根 即N=(洞口宽-50*2)/间距+1(中间层) 二、暗梁 1、主筋长度=暗梁净长+锚固
三、 柱
(一) 、基础层
一、柱主筋基础插筋=基础底板厚度-保护层+伸入上层的钢筋长度+Max{10D,200mm} 二、基础内箍筋基础内箍筋的作用仅起一个稳固作用,也可以说是防止钢筋在浇注时受到挠动。一般是按2根进行计算(软件中是按三根)。
(二) 、中间层
一、柱纵筋 1、 KZ中间层的纵向钢筋=层高-当前层伸出地面的高度+上一层伸出楼地面的高度
二、柱箍筋 1、KZ中间层的箍筋根数=N个加密区/加密区间距+N+非加密区/非加密区间距-1 03G101-1中,关于柱箍筋的加密区的规定如下 1)首层柱箍筋的加密区有三个,分别为:下部的箍筋加密区长度取Hn/3;上部取Max{500,柱长边尺寸,Hn/6};梁节点范围内加密;如果该柱采用绑扎搭接,那么搭接范围内同时需要加密。 2)首层以上柱箍筋分别为:上、下部的箍筋加密区长度均取Max{500,柱长边尺寸,Hn/6};梁节点范围内加密;如果该柱采用绑扎搭接,那么搭接范围内同时需要加密。
三、顶层顶层KZ因其所处位置不同,分为角柱、边柱和中柱,也因此各种柱纵筋的顶层锚固各不相同。(参看03G101-1第37、38页)
1、角柱角柱顶层纵筋长度:
1)、内筋 a、内侧钢筋锚固长度为 : 弯锚(≤Lae):梁高-保护层+12d 直锚(≥Lae):梁高-保护层
2)、外筋 b、外侧钢筋锚固长度为 外侧钢筋锚固长度=Max{1.5Lae ,梁高-保护层+柱宽-保护层} 柱顶部第一层:≥梁高-保护层+柱宽-保护层+8d(保证65%伸入梁内) 柱顶部第二层:≥梁高-保护层+柱宽-保护层注意:在GGJ V8.1中,内侧钢筋锚固长度为 弯锚(≤Lae):梁高-保护层+12d 直锚(≥Lae):梁高-保护层 外侧钢筋锚固长度=Max{1.5Lae ,梁高-保护层+柱宽-保护层}
2、边柱边柱顶层纵筋长度=层净高Hn+顶层钢筋锚固值,那么边柱顶层钢筋锚固值是如何考虑的呢? 边柱顶层纵筋的锚固分为内侧钢筋锚固和外侧钢筋锚固: a、内侧钢筋锚固长度为 弯锚(≤Lae):梁高-保护层+12d 直锚(≥Lae):梁高-保护层 b、外侧钢筋锚固长度为:≥1.5Lae 注意:在GGJ V8.1中,内侧钢筋锚固长度为 弯锚(≤Lae):梁高-保护层+12d 直锚(≥Lae):梁高-保护层 外侧钢筋锚固长度=Max{1.5Lae ,梁高-保护层+柱宽-保护层}
3、中柱中柱顶层纵筋长度=层净高Hn+顶层钢筋锚固值,那么中柱顶层钢筋锚固值是如何考虑的呢?中柱顶层纵筋的锚固长度为 弯锚(≤Lae):梁高-保护层+12d 直锚(≥Lae):梁高-保护层注意:在GGJ V8.1中,处理同上。
四、 板在实际工程中,我们知道板分为预制板和现浇板,这里主要分析现浇板的布筋情况。板筋主要有:受力筋 (单向或双向,单层或双层)、支座负筋 、分布筋 、附加钢筋 (角部附加放射筋、洞口附加钢筋)、撑脚钢筋 (双层钢筋时支撑上下层)。
一、受力筋软件中,受力筋的长度是依据轴网计算的。受力筋长度=轴线尺寸+左锚固+右锚固+两端弯钩(如果是Ⅰ级筋)。根数=(轴线长度-扣减值)/布筋间距+1
二、负筋及分布筋负筋长度=负筋长度+左弯折+右弯折负筋根数=(布筋范围-扣减值)/布筋间距+1 分布筋长度=负筋布置范围长度-负筋扣减值负筋分布筋根数=负筋输入界面中负筋的长度/分布筋间距+1
三、附加钢筋(角部附加放射筋、洞口附加钢筋)、支撑钢筋(双层钢筋时支撑上下层) 根据实际情况直接计算钢筋的长度、根数即可,在软件中可以利用直接输入法输入计算。第五章 常见问题为什么钢筋计算中,135o弯钩我们在北科软件中计算为11.9d? 我们北科软件中箍筋计算时取的11.9D实际上是弯钩加上量度差值的结果,我们知道弯钩平直段长度是10D,那么量度差值应该是1.9D,下面我们推导一下1.9D这个量度差值的来历:按照外皮计算的结果是1000+300;如果按照中心线计算那么是:1000-D/2-d+135/360*3.14*(D/2+d/2)*2+300,这里D取的是规范规定的最小半径2.5d,此时用后面的式子减前面的式子的结果是:1.87d≈1.9d。
钢筋计算公式
钢筋抽样常用公式
钢筋算量基本方法小结
一、梁
(1) 框架梁
一、首跨钢筋的计算
1、上部贯通筋
上部贯通筋(上通长筋1)长度=通跨净跨长+首尾端支座锚固值
2、端支座负筋
端支座负筋长度:第一排为Ln/3+端支座锚固值;
第二排为Ln/4+端支座锚固值
3、下部钢筋
下部钢筋长度=净跨长+左右支座锚固值
以上三类钢筋中均涉及到支座锚固问题,那么总结一下以上三类钢筋的支座锚固判断问题:
支座宽≥Lae且≥0.5Hc+5d,为直锚,取Max{Lae,0.5Hc+5d }。
钢筋的端支座锚固值=支座宽≤Lae或≤0.5Hc+5d,为弯锚,取Max{Lae,支座宽度-保护层+15d }。
钢筋的中间支座锚固值=Max{Lae,0.5Hc+5d }
4、腰筋
构造钢筋:构造钢筋长度=净跨长+2×15d
抗扭钢筋:算法同贯通钢筋
5、拉筋
拉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2×11.9d(抗震弯钩值)+2d
拉筋根数:如果我们没有在平法输入中给定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箍筋根数/2)×(构造筋根数/2);如果给定了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布筋长度/布筋间距。
6、箍筋
箍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梁高-2×保护层)*2+2×11.9d+8d
箍筋根数=(加密区长度/加密区间距+1)×2+(非加密区长度/非加密区间距-1)+1
注意:因为构件扣减保护层时,都是扣至纵筋的外皮,那么,我们可以发现,拉筋和箍筋在每个保护层处均被多扣掉了直径值;并且我们在预算中计算钢筋长度时,都是按照外皮计算的,所以软件自动会将多扣掉的长度在补充回来,由此,拉筋计算时增加了2d,箍筋计算时增加了8d。
7、吊筋
吊筋长度=2*锚固(20d)+2*斜段长度+次梁宽度+2*50,其中框梁高度>800mm 夹角=60°
≤800mm 夹角=45°
二、中间跨钢筋的计算
1、中间支座负筋
中间支座负筋:第一排为:Ln/3+中间支座值+Ln/3;
第二排为:Ln/4+中间支座值+Ln/4
注意:当中间跨两端的支座负筋延伸长度之和≥该跨的净跨长时,其钢筋长度:
第一排为:该跨净跨长+(Ln/3+前中间支座值)+(Ln/3+后中间支座值);
第二排为:该跨净跨长+(Ln/4+前中间支座值)+(Ln/4+后中间支座值)。
其他钢筋计算同首跨钢筋计算。LN为支座两边跨较大值。
二、其他梁
一、非框架梁
在03G101-1中,对于非框架梁的配筋简单的解释,与框架梁钢筋处理的不同之处在于:
1、 普通梁箍筋设置时不再区分加密区与非加密区的问题;
2、 下部纵筋锚入支座只需12d;
3、 上部纵筋锚入支座,不再考虑0.5Hc+5d的判断值。
未尽解释请参考03G101-1说明。
二、框支梁
1、框支梁的支座负筋的延伸长度为Ln/3;
2、下部纵筋端支座锚固值处理同框架梁;
3、上部纵筋中第一排主筋端支座锚固长度=支座宽度-保护层+梁高-保护层+Lae,第二排主筋锚固长度≥Lae;
4、梁中部筋伸至梁端部水平直锚,再横向弯折15d;
5、箍筋的加密范围为≥0.2Ln1≥1.5hb;
7、 侧面构造钢筋与抗扭钢筋处理与框架梁一致。
二、 剪力墙
在钢筋工程量计算中剪力墙是最难计算的构件,具体体现在:
1、剪力墙包括墙身、墙梁、墙柱、洞口,必须要整考虑它们的关系;
2、剪力墙在平面上有直角、丁字角、十字角、斜交角等各种转角形式;
3、剪力墙在立面上有各种洞口;
4、墙身钢筋可能有单排、双排、多排,且可能每排钢筋不同;
5、墙柱有各种箍筋组合;
6、连梁要区分顶层与中间层,依据洞口的位置不同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
(1) 剪力墙墙身
一、剪力墙墙身水平钢筋
1、墙端为暗柱时
A、外侧钢筋连续通过 外侧钢筋长度=墙长-保护层
内侧钢筋=墙长-保护层+弯折
B、外侧钢筋不连续通过 外侧钢筋长度=墙长-保护层+0.65Lae
内侧钢筋长度=墙长-保护层+弯折
水平钢筋根数=层高/间距+1(暗梁、连梁墙身水平筋照设)
2、墙端为端柱时
A、外侧钢筋连续通过 外侧钢筋长度=墙长-保护层
内侧钢筋=墙净长+锚固长度(弯锚、直锚)
B、外侧钢筋不连续通过 外侧钢筋长度=墙长-保护层+0.65Lae
内侧钢筋长度=墙净长+锚固长度(弯锚、直锚)
水平钢筋根数=层高/间距+1(暗梁、连梁墙身水平筋照设)
注意:如果剪力墙存在多排垂直筋和水平钢筋时,其中间水平钢筋在拐角处的锚固措施同该墙的内侧水平筋的锚固构造。
3、剪力墙墙身有洞口时
当剪力墙墙身有洞口时,墙身水平筋在洞口左右两边截断,分别向下弯折15d。
二、剪力墙墙身竖向钢筋
1、首层墙身纵筋长度=基础插筋+首层层高+伸入上层的搭接长度
2、中间层墙身纵筋长度=本层层高+伸入上层的搭接长度
3、顶层墙身纵筋长度=层净高+顶层锚固长度
墙身竖向钢筋根数=墙净长/间距+1(墙身竖向钢筋从暗柱、端柱边50mm开始布置)
4、剪力墙墙身有洞口时,墙身竖向筋在洞口上下两边截断,分别横向弯折15d。
三、墙身拉筋
1、长度=墙厚-保护层+弯钩(弯钩长度=11.9+2*D)
2、根数=墙净面积/拉筋的布置面积
注:墙净面积是指要扣除暗(端)柱、暗(连)梁,即墙面积-门洞总面积-暗柱剖面积 - 暗梁面积;
拉筋的面筋面积是指其横向间距×竖向间距。
例:(8000*3840)/(600*600)
(二) 剪力墙墙柱
一、纵筋
1、首层墙柱纵筋长度=基础插筋+首层层高+伸入上层的搭接长度
2、中间层墙柱纵筋长度=本层层高+伸入上层的搭接长度
3、顶层墙柱纵筋长度=层净高+顶层锚固长度
注意:如果是端柱,顶层锚固要区分边、中、角柱,要区分外侧钢筋和内侧钢筋。因为端柱可以看作是框架柱,所以其锚固也同框架柱相同。
二、箍筋:依据设计图纸自由组合计算。
(三) 剪力墙墙梁
一、连梁
1、受力主筋
顶层连梁主筋长度=洞口宽度+左右两边锚固值LaE
中间层连梁纵筋长度=洞口宽度+左右两边锚固值LaE
2、箍筋
顶层连梁,纵筋长度范围内均布置箍筋 即N=((LaE-100)/150+1)*2+(洞口宽-50*2)/间距+1(顶层)
中间层连梁,洞口范围内布置箍筋,洞口两边再各加一根 即N=(洞口宽-50*2)/间距+1(中间层)
二、暗梁
1、主筋长度=暗梁净长+锚固
三、 柱
(一) 、基础层
一、柱主筋
基础插筋=基础底板厚度-保护层+伸入上层的钢筋长度+Max{10D,200mm}
二、基础内箍筋
基础内箍筋的作用仅起一个稳固作用,也可以说是防止钢筋在浇注时受到挠动。一般是按2根进行计算(软件中是按三根)。
(二) 、中间层
一、柱纵筋
1、 KZ中间层的纵向钢筋=层高-当前层伸出地面的高度+上一层伸出楼地面的高度
二、柱箍筋
1、KZ中间层的箍筋根数=N个加密区/加密区间距+N+非加密区/非加密区间距-1
03G101-1中,关于柱箍筋的加密区的规定如下
1)首层柱箍筋的加密区有三个,分别为:下部的箍筋加密区长度取Hn/3;上部取Max{500,柱长边尺寸,Hn/6};梁节点范围内加密;如果该柱采用绑扎搭接,那么搭接范围内同时需要加密。
2)首层以上柱箍筋分别为:上、下部的箍筋加密区长度均取Max{500,柱长边尺寸,Hn/6};梁节点范围内加密;如果该柱采用绑扎搭接,那么搭接范围内同时需要加密。
(三)、顶层
顶层KZ因其所处位置不同,分为角柱、边柱和中柱,也因此各种柱纵筋的顶层锚固各不相同。(参看03G101-1第37、38页)
一、角柱
角柱顶层纵筋长度:
一、内筋
a、内侧钢筋锚固长度为 :
弯锚(≤Lae):梁高-保护层+12d
直锚(≥Lae):梁高-保护层
二、外筋
b、外侧钢筋锚固长度为 外侧钢筋锚固长度=Max{1.5Lae ,梁高-保护层+柱宽-保护层} 寺寺地地地地地地地地地地柱顶部第一层:≥梁高-保护层+柱宽-保护层+8d(保证65%伸入梁内)
柱顶部第二层:≥梁高-保护层+柱宽-保护层
注意:在GGJ V8.1中,内侧钢筋锚固长度为 弯锚(≤Lae):梁高-保护层+12d
直锚(≥Lae):梁高-保护层
外侧钢筋锚固长度=Max{1.5Lae ,梁高-保护层+柱宽-保护层}
二、边柱
边柱顶层纵筋长度=层净高Hn+顶层钢筋锚固值,那么边柱顶层钢筋锚固值是如何考虑的呢?
边柱顶层纵筋的锚固分为内侧钢筋锚固和外侧钢筋锚固:
a、内侧钢筋锚固长度为 弯锚(≤Lae):梁高-保护层+12d
直锚(≥Lae):梁高-保护层
b、外侧钢筋锚固长度为:≥1.5Lae
注意:在GGJ V8.1中,内侧钢筋锚固长度为 弯锚(≤Lae):梁高-保护层+12d
直锚(≥Lae):梁高-保护层
外侧钢筋锚固长度=Max{1.5Lae ,梁高-保护层+柱宽-保护层}
三、中柱
中柱顶层纵筋长度=层净高Hn+顶层钢筋锚固值,那么中柱顶层钢筋锚固值是如何考虑的呢?
中柱顶层纵筋的锚固长度为 弯锚(≤Lae):梁高-保护层+12d
直锚(≥Lae):梁高-保护层
注意:在GGJ V8.1中,处理同上。
四、 板
在实际工程中,我们知道板分为预制板和现浇板,这里主要分析现浇板的布筋情况。
板筋主要有:受力筋 (单向或双向,单层或双层)、支座负筋 、分布筋 、附加钢筋 (角部附加放射筋、洞口附加钢筋)、撑脚钢筋 (双层钢筋时支撑上下层)。
一、受力筋
软件中,受力筋的长度是依据轴网计算的。
受力筋长度=轴线尺寸+左锚固+右锚固+两端弯钩(如果是Ⅰ级筋)。
根数=(轴线长度-扣减值)/布筋间距+1
二、负筋及分布筋
负筋长度=负筋长度+左弯折+右弯折
负筋根数=(布筋范围-扣减值)/布筋间距+1
分布筋长度=负筋布置范围长度-负筋扣减值
负筋分布筋根数=负筋输入界面中负筋的长度/分布筋间距+1
三、附加钢筋(角部附加放射筋、洞口附加钢筋)、支撑钢筋(双层钢筋时支撑上下层)
根据实际情况直接计算钢筋的长度、根数即可,在软件中可以利用直接输入法输入计算。
第五章 常见问题
为什么钢筋计算中,135o弯钩我们在软件中计算为11.9d?
我们软件中箍筋计算时取的11.9D实际上是弯钩加上量度差值的结果,我们知道弯钩平直段长度是10D,那么量度差值应该是1.9D,下面我们推导一下1.9D这个量度差值的来历:
按照外皮计算的结果是1000+300;如果按照中心线计算那么是:1000-D/2-d+135/360*3.14*(D/2+d/2)*2+300,这里D取的是规范规定的最小半径2.5d,此时用后面的式子减前面的式子的结果是:1.87d≈1.9d。
7. 广联达预算软件算出的钢筋与实际现场施工发生的钢筋量相差很大,求解。
在保证软件计算无遗漏的情况下,现场施工出现问题的方面很多,列举:钢筋废料多、没有严格按照规范标准及设计图纸施工、人为增加钢筋用量、钢筋材料管理等。
8. 钢筋算量应该注意的问题
钢筋算量都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箍筋计算按照净跨算
梁的支座不计算箍筋
计算通长钢(贯通筋)的时候梁的一端有柱那还有一端是墙的话钢筋需要锚固
锚固的长度与支座的宽度有关系,两端不一定长度相等 (详见03G101-1)
箍筋计算按照净跨-50*2计算
中间有柱时扣柱,计算方法同上一条
结构各类构件的连接关系问题,也就是谁时谁的支座的问题
基础是柱、墙的支座,柱是梁的支座,梁是板的支座、次梁以主梁为支座。
纵向钢筋锚入支座;横向钢筋(箍筋)不进支座,进入支座也是构造要求不是受力要求。柱、墙进入支座的插筋之箍筋不起箍筋作用,只起稳定作用,只要一个大的方框箍就行,真正上面柱中起箍筋作用时需要隔一拉一。梁进入支座时也是纵筋进入,但连梁到了顶层要求箍筋进入支座,因为顶层连梁上部受力筋在表皮,锚固不可靠,要靠箍筋把它约束住,不崩出去。
梁箍筋的计算长度是每跨的净跨长减去100MM,也就是说,梁的箍筋是从柱边50MM开始布置的,柱中不布置梁箍筋,但柱箍筋必须布置且加密; 这一点在中国抗震设计规范中有明确规定;
梁钢筋的锚固问题只与 梁下部存不存在支座 有关,与支座究竟是 柱还是墙或者是其他主梁 无关;
梁钢筋在支座内的锚固长度问题与梁的类型(框架梁\次梁)和支座类型(边支座\中支座)有关;
框架梁在边支座的锚固长度是0.4倍LAE(LAE为一个锚固长度)+弯钩15D(D为钢筋直径);如果边支座的宽度本身不小于钢筋的一倍锚固长度,框架梁的钢筋则可以不必弯钩进行直锚,但此时直锚长度必须不小于一倍锚固长度;框架梁底筋在中支座的的锚固长度为一倍LAE,面部通长筋在跨中1/3区域内连接(冷接或焊接或机械连接),须满足连接长度规范;
次梁在边支座的锚固长度是直段12D+弯钩15D,在中支座的锚固长度是12D; 记住了,这就是框架梁与次梁的区别;
关于梁中架立筋\构造腰筋\抗扭腰筋的连接长度,是一般人容易出错的一个问题:梁中架立筋和构造腰筋的连接长度不论什么梁一律是15D,抗扭腰筋的方式同梁中主筋一样,遵守受力主筋的连接规范;
主梁箍筋的加密长度问题,一般人只知道是梁高的1.5倍,此识有误.实际是,一级抗震结构,主梁箍筋加密长度是梁高的2.0倍,二三四级抗震结构,才是梁高的1.5倍.
算量方法:
一、梁
(一) 框架梁
一、首跨钢筋的计算
1、上部贯通筋 上部贯通筋(上通长筋1)长度=通跨净跨长+首尾端支座锚固值
2、端支座负筋端支座负筋长度:第一排为Ln/3+端支座锚固值; 第二排为Ln/4+端支座锚固值
3、下部钢筋下部钢筋长度=净跨长+左右支座锚固值以上三类钢筋中均涉及到支座锚固问题,那么总结一下以上三类钢筋的支座锚固判断问题:支座宽≥Lae且≥0.5Hc+5d,为直锚,取Max{Lae,0.5Hc+5d }。钢筋的端支座锚固值=支座宽≤Lae或≤0.5Hc+5d,为弯锚,取Max{Lae,支座宽度-保护层+15d }。钢筋的中间支座锚固值=Max{Lae,0.5Hc+5d }
4、腰筋构造钢筋:构造钢筋长度=净跨长+2×15d 抗扭钢筋:算法同贯通钢筋
5、拉筋拉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2×11.9d(抗震弯钩值)+2d 拉筋根数:如果我们没有在平法输入中给定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箍筋根数/2)×(构造筋根数/2);如果给定了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布筋长度/布筋间距。
6、箍筋箍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梁高-2×保护层)*2+2×11.9d+8d 箍筋根数=(加密区长度/加密区间距+1)×2+(非加密区长度/非加密区间距-1)+1 注意:因为构件扣减保护层时,都是扣至纵筋的外皮,那么,我们可以发现,拉筋和箍筋在每个保护层处均被多扣掉了直径值;并且我们在预算中计算钢筋长度时,都是按照外皮计算的,所以软件自动会将多扣掉的长度在补充回来,由此,拉筋计算时增加了2d,箍筋计算时增加了8d。
7、吊筋吊筋长度=2*锚固(20d)+2*斜段长度+次梁宽度+2*50,其中框梁高度>800mm 夹角=60° ≤800mm 夹角=45°
二、中间跨钢筋的计算 1、中间支座负筋中间支座负筋:第一排为:Ln/3+中间支座值+Ln/3;第二排为:Ln/4+中间支座值+Ln/4 注意:当中间跨两端的支座负筋延伸长度之和≥该跨的净跨长时,其钢筋长度:第一排为:该跨净跨长+(Ln/3+前中间支座值)+(Ln/3+后中间支座值);第二排为:该跨净跨长+(Ln/4+前中间支座值)+(Ln/4+后中间支座值)。其他钢筋计算同首跨钢筋计算。LN为支座两边跨较大值。二、其他梁一、非框架梁在03G101-1中,对于非框架梁的配筋简单的解释,与框架梁钢筋处理的不同之处在于:
1、 普通梁箍筋设置时不再区分加密区与非加密区的问题;
2、 下部纵筋锚入支座只需12d;
3、 上部纵筋锚入支座,不再考虑0.5Hc+5d的判断值。未尽解释请参考03G101-1说明。
二、框支梁
1、框支梁的支座负筋的延伸长度为Ln/3;
2、下部纵筋端支座锚固值处理同框架梁;
3、上部纵筋中第一排主筋端支座锚固长度=支座宽度-保护层+梁高-保护层+Lae,第二排主筋锚固长度≥Lae;
4、梁中部筋伸至梁端部水平直锚,再横向弯折15d;
5、箍筋的加密范围为≥0.2Ln1≥1.5hb; 7、 侧面构造钢筋与抗扭钢筋处理与框架梁一致。
二、 剪力墙在钢筋工程量计算中剪力墙是最难计算的构件,具体体现在:
1、剪力墙包括墙身、墙梁、墙柱、洞口,必须要整考虑它们的关系;
2、剪力墙在平面上有直角、丁字角、十字角、斜交角等各种转角形式;
3、剪力墙在立面上有各种洞口;
4、墙身钢筋可能有单排、双排、多排,且可能每排钢筋不同;
5、墙柱有各种箍筋组合;
6、连梁要区分顶层与中间层,依据洞口的位置不同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
(1) 剪力墙墙身一、剪力墙墙身水平钢筋
1、墙端为暗柱时 A、外侧钢筋连续通过 外侧钢筋长度=墙长-保护层内侧钢筋=墙长-保护层+弯折 B、外侧钢筋不连续通过 外侧钢筋长度=墙长-保护层+0.65Lae 内侧钢筋长度=墙长-保护层+弯折水平钢筋根数=层高/间距+1(暗梁、连梁墙身水平筋照设)
2、墙端为端柱时 A、外侧钢筋连续通过 外侧钢筋长度=墙长-保护层 内侧钢筋=墙净长+锚固长度(弯锚、直锚) B、外侧钢筋不连续通过 外侧钢筋长度=墙长-保护层+0.65Lae 内侧钢筋长度=墙净长+锚固长度(弯锚、直锚)水平钢筋根数=层高/间距+1(暗梁、连梁墙身水平筋照设)注意:如果剪力墙存在多排垂直筋和水平钢筋时,其中间水平钢筋在拐角处的锚固措施同该墙的内侧水平筋的锚固构造。
3、剪力墙墙身有洞口时 当剪力墙墙身有洞口时,墙身水平筋在洞口左右两边截断,分别向下弯折15d。
二、剪力墙墙身竖向钢筋
1、首层墙身纵筋长度=基础插筋+首层层高+伸入上层的搭接长度
2、中间层墙身纵筋长度=本层层高+伸入上层的搭接长度
3、顶层墙身纵筋长度=层净高+顶层锚固长度墙身竖向钢筋根数=墙净长/间距+1(墙身竖向钢筋从暗柱、端柱边50mm开始布置)
4、剪力墙墙身有洞口时,墙身竖向筋在洞口上下两边截断,分别横向弯折15d。
三、墙身拉筋
(一)、长度=墙厚-保护层+弯钩(弯钩长度=11.9+2*D) 2、根数=墙净面积/拉筋的布置面积注:墙净面积是指要扣除暗(端)柱、暗(连)梁,即墙面积-门洞总面积-暗柱剖面积 - 暗梁面积;拉筋的面筋面积是指其横向间距×竖向间距。例:(8000*3840)/(600*600)
(二) 剪力墙墙柱
一、纵筋
1、首层墙柱纵筋长度=基础插筋+首层层高+伸入上层的搭接长度
2、中间层墙柱纵筋长度=本层层高+伸入上层的搭接长度
3、顶层墙柱纵筋长度=层净高+顶层锚固长度注意:如果是端柱,顶层锚固要区分边、中、角柱,要区分外侧钢筋和内侧钢筋。因为端柱可以看作是框架柱,所以其锚固也同框架柱相同。
二、箍筋:依据设计图纸自由组合计算。
(三) 剪力墙墙梁
一、连梁
1、受力主筋顶层连梁主筋长度=洞口宽度+左右两边锚固值LaE 中间层连梁纵筋长度=洞口宽度+左右两边锚固值LaE
2、箍筋顶层连梁,纵筋长度范围内均布置箍筋 即N=((LaE-100)/150+1)*2+(洞口宽-50*2)/间距+1(顶层)中间层连梁,洞口范围内布置箍筋,洞口两边再各加一根 即N=(洞口宽-50*2)/间距+1(中间层)
二、暗梁 1、主筋长度=暗梁净长+锚固
三、 柱
(一) 、基础层
一、柱主筋基础插筋=基础底板厚度-保护层+伸入上层的钢筋长度+Max{10D,200mm} 二、基础内箍筋基础内箍筋的作用仅起一个稳固作用,也可以说是防止钢筋在浇注时受到挠动。一般是按2根进行计算(软件中是按三根)。
(二) 、中间层
一、柱纵筋 1、 KZ中间层的纵向钢筋=层高-当前层伸出地面的高度+上一层伸出楼地面的高度
二、柱箍筋 1、KZ中间层的箍筋根数=N个加密区/加密区间距+N+非加密区/非加密区间距-1 03G101-1中,关于柱箍筋的加密区的规定如下
1)首层柱箍筋的加密区有三个,分别为:下部的箍筋加密区长度取Hn/3;上部取Max{500,柱长边尺寸,Hn/6};梁节点范围内加密;如果该柱采用绑扎搭接,那么搭接范围内同时需要加密。
2)首层以上柱箍筋分别为:上、下部的箍筋加密区长度均取Max{500,柱长边尺寸,Hn/6};梁节点范围内加密;如果该柱采用绑扎搭接,那么搭接范围内同时需要加密。
三、顶层顶层KZ因其所处位置不同,分为角柱、边柱和中柱,也因此各种柱纵筋的顶层锚固各不相同。(参看03G101-1第37、38页)
1、角柱角柱顶层纵筋长度:
1)、内筋 a、内侧钢筋锚固长度为 : 弯锚(≤Lae):梁高-保护层+12d 直锚(≥Lae):梁高-保护层
2)、外筋 b、外侧钢筋锚固长度为 外侧钢筋锚固长度=Max{1.5Lae ,梁高-保护层+柱宽-保护层} 柱顶部第一层:≥梁高-保护层+柱宽-保护层+8d(保证65%伸入梁内) 柱顶部第二层:≥梁高-保护层+柱宽-保护层注意:在GGJ V8.1中,内侧钢筋锚固长度为 弯锚(≤Lae):梁高-保护层+12d 直锚(≥Lae):梁高-保护层 外侧钢筋锚固长度=Max{1.5Lae ,梁高-保护层+柱宽-保护层}
2、边柱边柱顶层纵筋长度=层净高Hn+顶层钢筋锚固值,那么边柱顶层钢筋锚固值是如何考虑的呢? 边柱顶层纵筋的锚固分为内侧钢筋锚固和外侧钢筋锚固: a、内侧钢筋锚固长度为 弯锚(≤Lae):梁高-保护层+12d 直锚(≥Lae):梁高-保护层 b、外侧钢筋锚固长度为:≥1.5Lae 注意:在GGJ V8.1中,内侧钢筋锚固长度为 弯锚(≤Lae):梁高-保护层+12d 直锚(≥Lae):梁高-保护层 外侧钢筋锚固长度=Max{1.5Lae ,梁高-保护层+柱宽-保护层}
3、中柱中柱顶层纵筋长度=层净高Hn+顶层钢筋锚固值,那么中柱顶层钢筋锚固值是如何考虑的呢?中柱顶层纵筋的锚固长度为 弯锚(≤Lae):梁高-保护层+12d 直锚(≥Lae):梁高-保护层注意:在GGJ V8.1中,处理同上。
四、 板在实际工程中,我们知道板分为预制板和现浇板,这里主要分析现浇板的布筋情况。板筋主要有:受力筋 (单向或双向,单层或双层)、支座负筋 、分布筋 、附加钢筋 (角部附加放射筋、洞口附加钢筋)、撑脚钢筋 (双层钢筋时支撑上下层)。
一、受力筋软件中,受力筋的长度是依据轴网计算的。受力筋长度=轴线尺寸+左锚固+右锚固+两端弯钩(如果是Ⅰ级筋)。根数=(轴线长度-扣减值)/布筋间距+1
二、负筋及分布筋负筋长度=负筋长度+左弯折+右弯折负筋根数=(布筋范围-扣减值)/布筋间距+1 分布筋长度=负筋布置范围长度-负筋扣减值负筋分布筋根数=负筋输入界面中负筋的长度/分布筋间距+1
三、附加钢筋(角部附加放射筋、洞口附加钢筋)、支撑钢筋(双层钢筋时支撑上下层) 根据实际情况直接计算钢筋的长度、根数即可,在软件中可以利用直接输入法输入计算。第五章 常见问题为什么钢筋计算中,135o弯钩我们在北科软件中计算为11.9d? 我们北科软件中箍筋计算时取的11.9D实际上是弯钩加上量度差值的结果,我们知道弯钩平直段长度是10D,那么量度差值应该是1.9D,下面我们推导一下1.9D这个量度差值的来历:按照外皮计算的结果是1000+300;如果按照中心线计算那么是:1000-D/2-d+135/360*3.14*(D/2+d/2)*2+300,这里D取的是规范规定的最小半径2.5d,此时用后面的式子减前面的式子的结果是:1.87d≈1.9d。
钢筋计算公式
一、梁
(1) 框架梁
一、首跨钢筋的计算
1、上部贯通筋
上部贯通筋(上通长筋1)长度=通跨净跨长+首尾端支座锚固值
2、端支座负筋
端支座负筋长度:第一排为Ln/3+端支座锚固值;
第二排为Ln/4+端支座锚固值
3、下部钢筋
下部钢筋长度=净跨长+左右支座锚固值
以上三类钢筋中均涉及到支座锚固问题,那么总结一下以上三类钢筋的支座锚固判断问题:
支座宽≥Lae且≥0.5Hc+5d,为直锚,取Max{Lae,0.5Hc+5d }。
钢筋的端支座锚固值=支座宽≤Lae或≤0.5Hc+5d,为弯锚,取Max{Lae,支座宽度-保护层+15d }。
钢筋的中间支座锚固值=Max{Lae,0.5Hc+5d }
4、腰筋
构造钢筋:构造钢筋长度=净跨长+2×15d
抗扭钢筋:算法同贯通钢筋
5、拉筋
拉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2×11.9d(抗震弯钩值)+2d
拉筋根数:如果我们没有在平法输入中给定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箍筋根数/2)×(构造筋根数/2);如果给定了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布筋长度/布筋间距。
6、箍筋
箍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梁高-2×保护层)*2+2×11.9d+8d
箍筋根数=(加密区长度/加密区间距+1)×2+(非加密区长度/非加密区间距-1)+1
注意:因为构件扣减保护层时,都是扣至纵筋的外皮,那么,我们可以发现,拉筋和箍筋在每个保护层处均被多扣掉了直径值;并且我们在预算中计算钢筋长度时,都是按照外皮计算的,所以软件自动会将多扣掉的长度在补充回来,由此,拉筋计算时增加了2d,箍筋计算时增加了8d。
7、吊筋
吊筋长度=2*锚固(20d)+2*斜段长度+次梁宽度+2*50,其中框梁高度>800mm 夹角=60°
≤800mm 夹角=45°
二、中间跨钢筋的计算
1、中间支座负筋
中间支座负筋:第一排为:Ln/3+中间支座值+Ln/3;
第二排为:Ln/4+中间支座值+Ln/4
注意:当中间跨两端的支座负筋延伸长度之和≥该跨的净跨长时,其钢筋长度:
第一排为:该跨净跨长+(Ln/3+前中间支座值)+(Ln/3+后中间支座值);
第二排为:该跨净跨长+(Ln/4+前中间支座值)+(Ln/4+后中间支座值)。
其他钢筋计算同首跨钢筋计算。LN为支座两边跨较大值。
二、其他梁
一、非框架梁
在03G101-1中,对于非框架梁的配筋简单的解释,与框架梁钢筋处理的不同之处在于:
1、 普通梁箍筋设置时不再区分加密区与非加密区的问题;
2、 下部纵筋锚入支座只需12d;
3、 上部纵筋锚入支座,不再考虑0.5Hc+5d的判断值。
未尽解释请参考03G101-1说明。
二、框支梁
1、框支梁的支座负筋的延伸长度为Ln/3;
2、下部纵筋端支座锚固值处理同框架梁;
3、上部纵筋中第一排主筋端支座锚固长度=支座宽度-保护层+梁高-保护层+Lae,第二排主筋锚固长度≥Lae;
4、梁中部筋伸至梁端部水平直锚,再横向弯折15d;
5、箍筋的加密范围为≥0.2Ln1≥1.5hb;
7、 侧面构造钢筋与抗扭钢筋处理与框架梁一致。
二、 剪力墙
在钢筋工程量计算中剪力墙是最难计算的构件,具体体现在:
1、剪力墙包括墙身、墙梁、墙柱、洞口,必须要整考虑它们的关系;
2、剪力墙在平面上有直角、丁字角、十字角、斜交角等各种转角形式;
3、剪力墙在立面上有各种洞口;
4、墙身钢筋可能有单排、双排、多排,且可能每排钢筋不同;
5、墙柱有各种箍筋组合;
6、连梁要区分顶层与中间层,依据洞口的位置不同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
(1) 剪力墙墙身
一、剪力墙墙身水平钢筋
1、墙端为暗柱时
A、外侧钢筋连续通过 外侧钢筋长度=墙长-保护层
内侧钢筋=墙长-保护层+弯折
B、外侧钢筋不连续通过 外侧钢筋长度=墙长-保护层+0.65Lae
内侧钢筋长度=墙长-保护层+弯折
水平钢筋根数=层高/间距+1(暗梁、连梁墙身水平筋照设)
2、墙端为端柱时
A、外侧钢筋连续通过 外侧钢筋长度=墙长-保护层
内侧钢筋=墙净长+锚固长度(弯锚、直锚)
B、外侧钢筋不连续通过 外侧钢筋长度=墙长-保护层+0.65Lae
内侧钢筋长度=墙净长+锚固长度(弯锚、直锚)
水平钢筋根数=层高/间距+1(暗梁、连梁墙身水平筋照设)
注意:如果剪力墙存在多排垂直筋和水平钢筋时,其中间水平钢筋在拐角处的锚固措施同该墙的内侧水平筋的锚固构造。
3、剪力墙墙身有洞口时
当剪力墙墙身有洞口时,墙身水平筋在洞口左右两边截断,分别向下弯折15d。
二、剪力墙墙身竖向钢筋
1、首层墙身纵筋长度=基础插筋+首层层高+伸入上层的搭接长度
2、中间层墙身纵筋长度=本层层高+伸入上层的搭接长度
3、顶层墙身纵筋长度=层净高+顶层锚固长度
墙身竖向钢筋根数=墙净长/间距+1(墙身竖向钢筋从暗柱、端柱边50mm开始布置)
4、剪力墙墙身有洞口时,墙身竖向筋在洞口上下两边截断,分别横向弯折15d。
三、墙身拉筋
1、长度=墙厚-保护层+弯钩(弯钩长度=11.9+2*D)
2、根数=墙净面积/拉筋的布置面积
注:墙净面积是指要扣除暗(端)柱、暗(连)梁,即墙面积-门洞总面积-暗柱剖面积 - 暗梁面积;
拉筋的面筋面积是指其横向间距×竖向间距。
例:(8000*3840)/(600*600)
(二) 剪力墙墙柱
一、纵筋
1、首层墙柱纵筋长度=基础插筋+首层层高+伸入上层的搭接长度
2、中间层墙柱纵筋长度=本层层高+伸入上层的搭接长度
3、顶层墙柱纵筋长度=层净高+顶层锚固长度
注意:如果是端柱,顶层锚固要区分边、中、角柱,要区分外侧钢筋和内侧钢筋。因为端柱可以看作是框架柱,所以其锚固也同框架柱相同。
二、箍筋:依据设计图纸自由组合计算。
(三) 剪力墙墙梁
一、连梁
1、受力主筋
顶层连梁主筋长度=洞口宽度+左右两边锚固值LaE
中间层连梁纵筋长度=洞口宽度+左右两边锚固值LaE
2、箍筋
顶层连梁,纵筋长度范围内均布置箍筋 即N=((LaE-100)/150+1)*2+(洞口宽-50*2)/间距+1(顶层)
中间层连梁,洞口范围内布置箍筋,洞口两边再各加一根 即N=(洞口宽-50*2)/间距+1(中间层)
二、暗梁
1、主筋长度=暗梁净长+锚固
三、 柱
(一) 、基础层
一、柱主筋
基础插筋=基础底板厚度-保护层+伸入上层的钢筋长度+Max{10D,200mm}
二、基础内箍筋
基础内箍筋的作用仅起一个稳固作用,也可以说是防止钢筋在浇注时受到挠动。一般是按2根进行计算(软件中是按三根)。
(二) 、中间层
一、柱纵筋
1、 KZ中间层的纵向钢筋=层高-当前层伸出地面的高度+上一层伸出楼地面的高度
二、柱箍筋
1、KZ中间层的箍筋根数=N个加密区/加密区间距+N+非加密区/非加密区间距-1
03G101-1中,关于柱箍筋的加密区的规定如下
1)首层柱箍筋的加密区有三个,分别为:下部的箍筋加密区长度取Hn/3;上部取Max{500,柱长边尺寸,Hn/6};梁节点范围内加密;如果该柱采用绑扎搭接,那么搭接范围内同时需要加密。
2)首层以上柱箍筋分别为:上、下部的箍筋加密区长度均取Max{500,柱长边尺寸,Hn/6};梁节点范围内加密;如果该柱采用绑扎搭接,那么搭接范围内同时需要加密。
(三)、顶层
顶层KZ因其所处位置不同,分为角柱、边柱和中柱,也因此各种柱纵筋的顶层锚固各不相同。(参看03G101-1第37、38页)
一、角柱
角柱顶层纵筋长度:
一、内筋
a、内侧钢筋锚固长度为 :
弯锚(≤Lae):梁高-保护层+12d
直锚(≥Lae):梁高-保护层
二、外筋
b、外侧钢筋锚固长度为 外侧钢筋锚固长度=Max{1.5Lae ,梁高-保护层+柱宽-保护层} 寺寺地地地地地地地地地地柱顶部第一层:≥梁高-保护层+柱宽-保护层+8d(保证65%伸入梁内)
柱顶部第二层:≥梁高-保护层+柱宽-保护层
注意:在GGJ V8.1中,内侧钢筋锚固长度为 弯锚(≤Lae):梁高-保护层+12d
直锚(≥Lae):梁高-保护层
外侧钢筋锚固长度=Max{1.5Lae ,梁高-保护层+柱宽-保护层}
二、边柱
边柱顶层纵筋长度=层净高Hn+顶层钢筋锚固值,那么边柱顶层钢筋锚固值是如何考虑的呢?
边柱顶层纵筋的锚固分为内侧钢筋锚固和外侧钢筋锚固:
a、内侧钢筋锚固长度为 弯锚(≤Lae):梁高-保护层+12d
直锚(≥Lae):梁高-保护层
b、外侧钢筋锚固长度为:≥1.5Lae
注意:在GGJ V8.1中,内侧钢筋锚固长度为 弯锚(≤Lae):梁高-保护层+12d
直锚(≥Lae):梁高-保护层
外侧钢筋锚固长度=Max{1.5Lae ,梁高-保护层+柱宽-保护层}
三、中柱
中柱顶层纵筋长度=层净高Hn+顶层钢筋锚固值,那么中柱顶层钢筋锚固值是如何考虑的呢?
中柱顶层纵筋的锚固长度为 弯锚(≤Lae):梁高-保护层+12d
直锚(≥Lae):梁高-保护层
注意:在GGJ V8.1中,处理同上。
四、 板
在实际工程中,我们知道板分为预制板和现浇板,这里主要分析现浇板的布筋情况。
板筋主要有:受力筋 (单向或双向,单层或双层)、支座负筋 、分布筋 、附加钢筋 (角部附加放射筋、洞口附加钢筋)、撑脚钢筋 (双层钢筋时支撑上下层)。
一、受力筋
软件中,受力筋的长度是依据轴网计算的。
受力筋长度=轴线尺寸+左锚固+右锚固+两端弯钩(如果是Ⅰ级筋)。
根数=(轴线长度-扣减值)/布筋间距+1
二、负筋及分布筋
负筋长度=负筋长度+左弯折+右弯折
负筋根数=(布筋范围-扣减值)/布筋间距+1
分布筋长度=负筋布置范围长度-负筋扣减值
负筋分布筋根数=负筋输入界面中负筋的长度/分布筋间距+1
三、附加钢筋(角部附加放射筋、洞口附加钢筋)、支撑钢筋(双层钢筋时支撑上下层)
根据实际情况直接计算钢筋的长度、根数即可,在软件中可以利用直接输入法输入计算。
第五章 常见问题
为什么钢筋计算中,135o弯钩我们在软件中计算为11.9d?
我们软件中箍筋计算时取的11.9D实际上是弯钩加上量度差值的结果,我们知道弯钩平直段长度是10D,那么量度差值应该是1.9D,下面我们推导一下1.9D这个量度差值的来历:
按照外皮计算的结果是1000+300;如果按照中心线计算那么是:1000-D/2-d+135/360*3.14*(D/2+d/2)*2+300,这里D取的是规范规定的最小半径2.5d,此时用后面的式子减前面的式子的结果是:1.87d≈1.9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