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么是架立筋通长筋与架立筋的区别
架立筋一般出现在梁的上部,由于梁多为下部手拉,上部受压,所以上部钢筋较下部少,采用多支箍筋时上部无法固定,需而外架设钢筋与箍筋绑扎,架立筋不做受力考虑,例如,梁下部4根筋,上部2根筋,绑箍筋时上部要加两根。
1、梁往往并非一跨,而是多跨.贯通筋就是通长筋,一直穿过多跨.中间接头需要绑扎或机械连接,质量确有保证时也可用焊接。
2、梁的集中标注中必注贯通筋,贯通筋是纵筋,是梁最重要的受力筋。
3、梁的的支座需要附加筋和负筋,此类钢筋往往伸入相邻跨三分之一处截断,不是贯通筋。
4、非贯通筋应原位标注,多数时候也是受力筋。
5、梁的箍筋为多肢,上下筋不能满足肢数要求时,需要增加架立筋.架立筋计算时不考虑受力,仅为满足箍筋肢数要求,保证梁的整体性,图纸上不需要标注。
6、梁的侧面有时需要增加构造筋,抗扭钢筋等等,集中标注必注。
架立筋就是把箍筋架立起来所需要的贯穿箍筋角部的纵向构造钢筋。如果该梁的箍筋是"两肢箍"的梁来说,集中标注中上部纵筋的通长筋的形式就完全足够了,例:2Ф22。但是,当该梁的箍筋是"四肢箍"时,集中标注的上部钢筋就不能都标注为通长筋的形式,必须把"架立筋"也标注上,这时的上部纵筋的应该标注"2Ф22+(2Ф12)"这种形式,圆括号里面的钢筋为架立筋。
一般的说,架立筋是梁中用来架立箍筋的,差不多出现在三肢箍以上的梁,就是两边的筋是通过了,中部筋只有附加筋(也就是我们说的 挑筋),如果没有架立筋的话,中部的那肢箍筋没法绑了,所以出现了架立筋。
也可以说不受力的角筋是架立筋。
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9.2.6规定:梁内架立钢筋的直径,当梁的跨度小于4m时,不宜小于8mm;当梁的跨度为4-6m时,不应小于10mm;当梁的跨度大于6m时,不宜小于12mm。
当梁上部既有支座负筋又有架立筋的时候,搭接长度为150mm。
"通长筋"指直径不一定相同但必须采用搭接、焊接或机械连接接长且两端一定在端支座锚固的钢筋。通长筋是"抗震构造"需要,架立筋是"一般构造"需要。
主要应用:
沿梁全长顶面和底面至少应各配置两根通长的纵向钢筋,对一、二级抗震等级,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4mm,且分别不应少于梁两端顶面和底面纵向受力钢筋中较大截面面积的1/4;对三、四级抗震等级,钢筋直径不应小于,当抗震框架梁采用双肢箍时,跨中肯定只有通长筋而无架立筋;只有采用多于两肢箍时,才可能有架立筋.通长筋需要按受拉搭接长度接长,而架立筋仅交错150,是“构造交错”,不是起连接作用。简言之,通长筋是“抗震构造”需要,架立筋是“一般构造”需要.
㈡ 支座负筋和上部通长筋有什么区别
支座上部通长筋与支座负筋就是同一类的钢筋,它们是叫法不同,‘支座上部纵筋’包括了通长筋在内,是从实有钢筋角度出发;‘支座负筋’是从钢筋的受力性质角度出发取名。
㈢ 钢筋算量时如何判断通长筋,支座负筋
通长筋一般是写在集中标注或者跨中,支座负筋一般是原位标注,当然如果支座负筋无标注那么集中标注也是该支座处的负筋。
平法示意图:
㈣ 梁上部通长钢筋和架立钢筋的区别。
梁上部通长钢筋和架立筋既有区别也有联系,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所起作用不同、位置不同、做法不同、直径不同等方面。
1、作用不同
通长筋是受力钢筋,在结构中起受力的作用;而架立筋是非受力钢筋,在结构中起构造作用,是为了解决箍筋绑扎问题而设的。
2、位置不同
通长钢筋贯通梁的全长;而架立钢筋是布置在梁跨中1/3位置,钢筋根数不满足箍筋锚固要求时需要设置。
3、做法不同
通长筋在梁全长范围内既不弯折也不中断,当钢筋过长时可以搭接或焊接,需要按受拉搭接长度接长,但不改变直径;架立钢筋一般设置在梁跨中位置,与梁非贯通筋进行搭接,满足搭接长度要求,架立筋搭接长度仅交错150,是“构造交错”,不起连接作用。
4、直径不同
工程中通长钢筋一般为14mm及以上直径;架立钢筋的直径一般为10mm、12mm或14mm,架立钢筋直径一般小于通长钢筋直径。
(4)通长筋与支座钢筋的区别是什么扩展阅读
梁的通长钢筋要保证梁各个部位的这部分钢筋都能发挥其受拉承载力,以抵抗框架梁在地震作用过程中反弯点位置发生变化的可能。
梁沿全长应至少配置2根通长钢筋。对一、二级抗震等级,通长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4mm;对三、四级抗震等级,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2mm。
当抗震框架梁采用双肢箍时,跨中肯定只有通长筋而无架立筋;只有采用多于两肢箍时,才可能有架立筋。
施工图中当梁配筋的同排纵筋中既有通长筋又有架立筋时,应用加号“+”将通长钢筋和架立筋相联。注写时需将角部纵筋写在加号的前面,架立筋写在加号后面的括号内,以示不同直径及与通常钢筋的区别。
当梁不需要配置受力通长钢筋时,为满足箍筋绑扎需要,可将架立筋贯通梁全长设置,故通长筋既可以是受力钢筋,也可以是架立钢筋。
㈤ 通长筋比支座筋多
多。通长筋比支座筋要多,但这俩作用不同,不能重复或替代。“通长筋”指直径不一定相同但必须采用搭接、焊接或机械连接接长且两端一定在端支座锚固的钢筋。
㈥ 下部通长筋和下部钢筋的区别
1、所指的范围不同抄
梁下部钢筋包括下部通长钢筋和受拉钢筋以及架立筋,而下部通长钢筋仅仅是指在混凝土设计中贯穿梁部全长的钢筋,所以二者包含的范围不同。
2、作用不同
梁下部钢筋的受拉钢筋主要的作用是承受梁部的弯矩作用,主要承受拉力。架立筋的作用是支承上部钢筋和下部钢筋。而下部通长钢筋是承受拉力的,作用比较单一。
(6)通长筋与支座钢筋的区别是什么扩展阅读:
如果对于一根2跨的二级框架梁,其各个支座负弯矩较接近,则通长钢筋的数量较容易确定,直接取最大弯矩的。
按照中跨最大支座负筋面积的1/4确定通长钢筋,沿整根梁通长布置,但对1、3边跨梁显得有点浪费。第二种方法,按照1、3边跨较小支座负筋面积的1/4确定通长钢筋,沿整根梁通长布置,然后在中跨的跨中填写剩余钢筋量,这部分钢筋在中跨通长布置。
搭接长度不一样架立筋是构造钢筋,搭接长度只要150。而通长筋之间的搭接长度满足规范构造要求。
㈦ 通长筋和架立筋与贯通筋的区别是什么
通长筋和架立筋与贯通筋都是桥梁建筑中经常使用的成分。它们三者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呢?下面由我为你分享通长筋和架立筋的区别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通长筋和架立筋与贯通筋的区别
1)在整根梁中的分布长度不一样
贯通筋和通长筋均贯通整根梁,而架立筋可只布置在连续梁中的某一跨,甚至只布置在某一跨的跨中部分,两端与负弯矩钢筋搭接或焊接。
2)钢筋直径不同
贯通筋和通长筋均为受力筋,其直径大小与外力大小有关,且与抗震构造要求相关。而构造筋由于不参与受力,直径较小,一般为12mm(砼规9.2.6)。
3)连接时对钢筋直径是否相同要求不一样
通长筋可以是相同或不同直径钢筋搭接(或其他连接)。因为《混凝土规范》(2010版)条文说明提到,通长筋并不意味着不允许这部分钢筋在适当部位设置接头。
贯通筋指贯通整根梁,只能是同种直径钢筋搭接(或其他连接)。
4)搭接长度不一样
架立筋是构造钢筋,搭接长度只要150。而通长筋之间的搭接长度满足规范构造要求。
5、通长筋的数量如何确定?
梁的通长钢筋的数量,首先根据受力确定。例如,对于长短跨相交时的支座,小跨的跨中和支座均有负弯矩,因此,短跨梁跨中上部还需配置一定的通长钢筋;对于地震作用下的梁,其梁跨中顶部可能受到负弯矩作用,也需配置一定数量的通长钢筋。在SATWE中,若梁跨中顶部需要配置受力钢筋,软件会在跨中顶部显示配筋数量,此钢筋可按通长钢筋配置。
梁的通长钢筋的数量,其次,还需满足规范构造要求,如《混凝土规范》(2010版)11.3.7条,但该条仅对抗震等级为一、二级的框架梁顶面通长钢筋总截面面积作了1/4的规定,而对三、四级的框架梁,仅做了2根12mm的要求。例如,对于一根4跨的二级框架梁,1、4边跨梁支座负筋很小,而2、3中跨支座负筋很大,如何确定该梁的通长钢筋?第一种 方法 ,按照2、3中跨最大支座负筋面积的1/4确定通长钢筋,沿整根梁通长布置,但对1、4边跨梁显得有点浪费。第二种方法,按照1、4边跨较小支座负筋面积的1/4确定通长钢筋,沿整根梁通长布置,然后在2、3中跨的跨中填写剩余钢筋量,这部分钢筋在2、3 中跨通长布置。如果对于一根4跨的二级框架梁,其各个支座负弯矩较接近,则通长钢筋的数量较容易确定,直接取最大弯矩的1/4。
架立筋的作用主要是为了形成钢筋骨架、实际不参与受力的钢筋,称为架立筋。
通长筋的作用通长钢筋主要用于抗震设计的框架结构的框架梁中或设计人员认为需要设置通长钢筋的非框架结构的连续梁中。《混凝土规范》(2010版)条文说明,11.3.7~11.3.9 沿梁全长配置一定数量的通长钢筋,是考虑到框架梁在地震作用过程中反弯点位置可能出现的移动。这里“通长”的含义是保证梁各个部位都配置有这部分钢筋。它的主要作用是承受梁顶负弯矩。
梁的通长钢筋的数量,主要根据受力确定,其次还需满足《混凝土规范》(2010版)11.3.7 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2.5%。沿梁全长顶面和底面至少应各配置两根通长的纵向钢筋,对一、二级抗震等级,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4mm,且(面积)分别不应少于梁两端顶面和底面纵向受力钢筋中较大截面面积的1/4;对三、四级抗震等级,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2mm。
贯通筋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