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钢筋混凝土怎样养护
混凝土浇捣后,之所以能逐渐凝结硬化,主要是因为水泥水花作用的结果,而水化内作用则需容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条件,因此为了保证混凝土有适宜的硬化条件,使其强度不断增长,必须对混凝土进行养护。砼(混凝土)的养护目的,一是创造各种条件使水泥充分水化,加速砼硬化:二是防止砼成型后暴晒、风吹、寒冷等条件而出现的不正常收缩、裂缝等破损现象。
砼养护法分为自然养护和加热仰浮两种:现浇砼在正常条件下通常采用自然养护。自然养护基本要求:1.在浇筑完成后,12h以内应进行养护;砼强度未达到C12以前,严禁任何人在上面行走、安装模板支架,更不得作冲击性或上面任何劈打的操作。
⑵ 混凝土地面做完要怎么养护呢
一、蒸汽法
混凝土的蒸汽养护可分静停、升温、恒温、降温四个阶段,混凝土的蒸汽养护应分别符合下列规定:
1、静停期间应保持环境温度不低于5℃,灌筑结束4~6h且混凝土终凝后方可升温。
2、升温速度不宜大于10℃/h。
3、恒温期间混凝土内部温度不宜超过60℃,最大不得超过65℃,恒温养护时间应根据构件脱模强度要求、混凝土配合比情况以及环境条件等通过试验确定。
4、降温速度不宜大于10℃/h。
二、箱梁蒸汽法
混凝土灌注完毕采用养护罩封闭梁体,并输入蒸汽控制梁体周围的湿度和温度。
气温较低时输入蒸汽升温,混凝土初凝后桥面和箱内均蓄水保湿。升温速度不超过10℃/h;恒温不超过45℃,混凝土芯部温度不宜超过60℃,个别最大不得超过65℃。
降温时降温速度不超过10℃/h;当降温至梁体温度与环境温度之差不超过15℃时,撤除养护罩。箱梁的内室降温较慢,可适当采取通风措施。罩内各部位的温度保持一致,温差不大于10℃。
蒸汽养护定时测温度,并作好记录。压力式温度计布置在内箱跨中和靠梁端4m处以及侧模外。恒温时每2小时测一次温度,升、降温时每1小时测一次,防止混凝土裂纹产生。
蒸汽养护结束后,要立即进行洒淡水养护,时间不得少于7天。对于冬季施工浇注的混凝土要采取覆盖养护,当平均气温低于5℃时,要按冬季施工方法进行养护,箱梁表面喷涂养护剂养护
三、自然养护
混凝土带模养护期间,应采取带模包裹、浇水、喷淋洒水等措施进行保湿、潮湿养护,保证模板接缝处不致失水干燥。为了保证顺利拆模,可在混凝土浇筑24~48h后略微松开模板,并继续浇水养护至拆模后再继续保湿至规定龄期。
混凝土去除表面覆盖物或拆模后,应对混凝土采用蓄水、浇水或覆盖洒水等措施进行潮湿养护,也可在混凝土表面处于潮湿状态时,迅速采用麻布、草帘等材料将暴露面混凝土覆盖或包裹,再用塑料布或帆布等将麻布、草帘等保湿材料包覆。
包覆期间,包覆物应完好无损,彼此搭接完整,内表面应具有凝结水珠。有条件地段应尽量延长混凝土的包覆保湿养护时间。
四、养生液法
喷涂薄膜养生液养护适用于不易洒水养护的异型或大面积混凝土结构。它是将过氯乙烯树脂料溶液用喷枪喷涂在混凝土表面上,溶液挥发后在混凝土表面形成一层塑料薄膜,将混凝土与空气隔绝,阻止其中水分的蒸发以保证水化作用的正常进行。
有的薄膜在养护完成后自行老化脱落,否则不宜于喷洒在以后要作粉刷的混凝土表面上。在夏季,薄膜成型后要防晒,否则易产生裂纹。混凝土采用喷涂养护液养护时,应确保不漏喷。
在长期暴露的混凝土表面上一般采用灰色养护剂或清亮材料养护。灰色养护剂的颜色接近于混凝土的颜色,而且对表面还有粉饰和加色作用,到风化后期阶段,它的外观要比用白色养护剂好得多。清亮养护剂是透明材料,不能粉饰混凝土,只能保持原有的外观。
五、满水法
采用厚为12mm以上的九夹板条(宽为100mm)在浇捣混凝土板过程中随抹平时沿现浇板四周临边搭接铺贴,用每米二个长35mm铁钉固定;楼梯踏步和现浇板高低处也同样用板铺贴,楼梯踏步贴板要求平整,步高差小于3mm;
混凝土板较大时应按浇捣时间及平面大小分块养护,分界处同样用100mm宽九夹板条铺贴;板条铺设要求平整,紧靠临边;
混凝土浇捣后要及时用粗木蟹抹平,及时养护,尤其是夏天高温初凝前应采用喷雾养护,及粗蟹二次抹平,在终凝前用满水法(即在板面先铺一张三夹板之类平板,水再通过板面流向混凝土面,直到溢出板条)养护3d~7d,条件允许养护时间宜延长;
在养护期间切忌拢动混凝土;楼梯踏步板条宜在混凝土强度达到100%以后再取消。
这种养护方式能很好地保证混凝土在恒温、恒湿的条件下得到养护,能大大减少因温湿变化及失水所引起的塑性收缩裂缝,能很好地控制板厚及板面平整度,能很好地保证混凝土表面强度,避免楼面面层空鼓现象,能很好地保证混凝土外观质量、减少装饰阶段找平、凿平、护角等费用。
六、养护膜
混凝土节水保湿养护膜是以新型可控高分子材料为核心,以塑料薄膜为载体,粘附复合而成,高分子材料可吸收自身重量200倍的水分,吸水膨胀后变成透明的晶状体,把液体水变为固态水,然后通过毛细管作用,源源不断地向养护面渗透,同时又不断吸收养护体在混凝土水化热过程中的蒸发水。
因此在一个养生期内养护膜能保证养护体面保持湿润,相对湿度大于或等于90%,有效抑制微裂缝,保证工程质量。
作为一种新兴材料,混凝土保湿养护膜被广泛应用于公路、铁路、水利等工程建设各个领域,在混凝土质量问题预防中越来越多的发挥着作用。
⑶ 刚倒好的现浇隔层需要浇水几天保养
刚倒好的现浇隔层每天都是需要浇水保养的,连续八天左右之后拆模板,内要是温度低于15度以下容就可以两天浇水一次,半个月左右开始拆板。混凝土浇捣之后,之所以能够凝结硬化,主要是因为水泥水混凝土养护化作用的结果,而水化的作用则需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为了保证混凝土有适当的硬化条件,使其强度不断增长,必须对混凝土进行养护。
⑷ 混凝土浇筑后多长时间养护
2-3小时之后进行养护抄。
一般常温天气,混凝土浇筑完毕后,2~3小时后即可采用塑料薄膜、草帘等进行覆盖,洒水养护以达到混凝土保湿目的。
混凝土早期塑性收缩和干燥收缩较大,易造成开裂。混凝土养护是补充水分或降低失水速率,防止混凝土产生裂缝,确保达到混凝土各项力学性能指标的重要措施之一。
拓展资料:
混凝土是指由胶凝材料将骨料胶结成整体的工程复合材料的统称。通常讲的混凝土一词是指用水泥作胶凝材料,砂、石作骨料;与水按一定比例配合,经搅拌而得的水泥混凝土,也称普通混凝土,它广泛应用于土木工程。
混凝土养护可分静停、升温、恒温、降温四个阶段:
1、静停期间应保持环境温度不低于5℃,灌筑结束4~6h且混凝土终凝后方可升温;
2、升温速度不宜大于10℃/h;
3、恒温期间混凝土内部温度不宜超过60℃,最大不得超过65℃,恒温养护时间应根据构件脱模强度要求、混凝土配合比情况以及环境条件等通过试验确定;
4、降温速度不宜大于10℃/h。
⑸ 混泥土怎么保养
冬季混凝土施工技术2009-06-08 14:41我国许多地方有较长的寒冷季节。由于受工期制约,许多工程的混凝土冬季施工是不可避免的。国内外对混凝土冬季施工理论和方法的探索研究认为,当环境温度降到4℃时,只要采用适当的施工方法,避免新浇混凝土早期浸冻,使外露混凝土与冬季气温保持较小温差,也会取得像在天暖施工时的效果。
混凝土冬季施工的一般原理
混凝土拌和物浇灌后之所以能逐渐凝结和硬化,直至获得最终强度,是由于水泥水化作用的结果。而水泥水化作用的速度除与混凝土本身组成材料和配合比有关外,主要是随着温度的高低而变化的。当温度升高时,水化作用加快,强度增长也较快;而当温度降低到0℃时,存在于混凝土中的水有一部分开始结冰,逐渐由液相(水)变为固相(水)。这时参与水泥水化作用的水减少了,因此,水化作用减慢,强度增长相应较慢。温度继续下降,当存在于混凝土中的水完全变成冰,也就是完全由液相变为固相时,水泥水化作用基本停止,此时强度就不再增长。
水变成冰后,体积约增大9%,同时产生约2500千克每平方厘米的冰胀应力。这个应力值常常大于水泥石内部形成的初期强度值,使混凝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即旱期受冻破坏)而降低强度。此外,当水变成冰后,还会在骨料和钢筋表面上产生颗粒较大的冰凌,减弱水泥浆与骨料和钢筋的粘结力,从而影响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当冰凌融化后,又会在混凝土内部形成各种各样的空隙,而降低混凝土的密实性及耐久性。
由此可见,在冬季混凝土施工中,水的形态变化是影响混凝土强度增长的关键。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水在混凝土中的形态进行大量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新浇混凝土在冻结前有一段预养期,可以增加其内部液相,减少固相,加速水泥的水化作用。试验研究还表明,混凝土受冻前预养期愈长,强度损失愈小。
混凝土化冻后(即处在正常温度条件下)继续养护,其强度还会增长,不过增长的幅度大小不一。对于预养期长,获得初期强度较高(如达到R28的35%)的混凝土受冻后,后期强度几乎没有损失。而对于安全预养期短,获得初期强度比较低的混凝土受冻后,后期强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失。
由此可见,混凝土冻结前,要使其在正常温度下有一段预养期,以加速水泥的水化作用,使混凝土获得不遭受冻害的最低强度,一般称临界强度,即可达到预期效果。对于临界强度,各国规定取值不等,我国规定为不低于设计标号的30%,也不得低于35千克每平方厘米。
混凝土冬季施工方法的选择
从上述分析可以知道,在冬季混凝土施工中,主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如何确定混凝土最短的养护龄期,二是如何防止混凝土早期冻害,三是如何保证混凝土后期强度和耐久性满足要求。在实际工程中,要根据施工时的气温情况,工程结构状况(工程量、结构厚大程度与外露情况),工期紧迫程度,水泥的品种及价格,早强剂、减少剂、抗冻剂的性能及价格,保温材料的性能及价格,热源的条件等,来选择合理的施工方法。一般来说,对于同一个工程,可以有若干个不同的冬季施工方案。一个理想的方案,应当用最短的工期、最低的施工费用,来获得最优良的工程质量,也就是工期、费用、质量最佳化。目前,基本上采用以下4种方法。
调整配合比方法
主要适用于在0℃左右的混凝土施工。具体做法:①选择适当品种的水泥是提高混凝土抗冻的重要手段。试验结果表明,应使用早强硅酸盐水泥。该水泥水化热较大,且在早期放出强度最高,一般3天抗压强度大约相当于普通硅水泥7天的强度,效果较明显。②尽量降低水灰比,稍增水泥用量,从而增加水化热量,缩短达到龄期强度的时间。③掺用引气剂。在保持混凝土配合比不变的情况下,加入引气剂后生成的气泡,相应增加了水泥浆的体积,提高拌和物的流动性,改善其粘聚性及保水性,缓冲混凝土内水结冰所产生的水压力,提高混凝土的抗冻性。④掺加早强外加剂,缩短混凝土的凝结时间,提高早期强度。应用较普遍的有硫酸钠(掺用水泥用量的2%)和MS—F复合早强试水剂(掺水泥用量的5%)。⑤选择颗粒硬度高和缝隙少的集料,使其热膨胀系数和周围砂浆膨胀系数相近。
蓄热法
主要用于气温—10℃左右,结构比较厚大的工程。做法是:对原材料(水、砂、石)进行加热,使混凝土在搅拌、运输和浇灌以后,还储备有相当的热量,以使水泥水化放热较快,并加强对混凝土的保温,以保证在温度降到0℃以前使新浇混凝土具有足够的抗冻能力。此法工艺简单,施工费用不多,但要注意内部保温,避免角部与外露表面受冻,且要延长养护龄期。
外部加热法
主要用于气温—10℃以上,而构件并不厚大的工程。通过加热混凝土构件周围的空气,将热量传给混凝土,或直接对混凝土加热,使混凝土处于正温条件下能正常硬化。①火炉加热。一般在较小的工地使用,方法简单,但室内温度不高,比较干燥,且放出的二氧化碳会使新浇混凝土表面碳化,影响质量。②蒸气加热。用蒸气使混凝土在湿热条件下硬化。此法较易控制,加热温度均匀。但因其需专门的锅炉设备,费用较高。且热损失较大,劳动条件亦不理想。③电加热。将钢筋作为电极,或将电热器贴在混凝土表面,便电能变为热能,以提高混凝土的温度。此法简单方便,热损失较少,易控制,不足之处是电能消耗量大。④红外线加热。以高温电加热器或气体红外线发生器,对混凝土进行密封幅射加热。
抗冻外加剂
在—10℃以上的气温中,对混凝土拌和物掺加一种能降低水的冰点的化学剂,使混凝土在负温下仍处于液相状态,水化作用能继续进行,从而使混凝土强度继续增长。目前常用有氧化钙、氯化钠等单抗冻剂及亚硝酸钠加氯化钠复合抗冻剂。
上述4种冬季施工方法都有利有弊,其适用范围都受一定条件的制约。应根据工地现有条件,采用一种或两种以上施工方法结合作用。
砼的养护目的,一是创造各种条件使水泥充分水化,加速砼硬化:二是防止砼成型后暴晒、风吹、寒冷等条件而出现的不正常收缩、裂缝等破损现象。
在冬季的施工中,由于冬季气温较低砼凝结时间较常温下延长很多,强度增长也较慢,过早的进行下一道工序,会给砼结构造成伤害。为避免这个问题一定要加强砼的养护,根据砼强度增长速度来确定下道工序何时进行。
砼拌和物浇筑后之所以能逐渐凝结和硬化,直至获得最终强度,是由于水泥水化作用的结果。而水泥水化作用的速度除与砼本身组成材料和配合比有关外,主要是随着温度的高低而变化的。当温度升高时,水化作用加快,强度增长也较快;而当温度降低到0℃时,存在于砼中的水有一部分开始结冰,逐渐由液相变为固相。这时参与水泥水化作用的水减少了,因此,水化作用减慢,强度增长相应较慢。温度继续下降,当存在于砼中的水完全变成冰,也就是完全由液相变为固相时,水泥水化作用基本停止,此时强度就不再增长。
水变成冰后,体积约增大9%,同时产生约2500千克每平方厘米的冰胀应力。这个应力值常常大于水泥石内部形成的初期强度值,使混凝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而降低强度。此外,当水变成冰后,还会在骨料和钢筋表面上产生颗粒较大的冰凌,减弱水泥浆与骨料和钢筋的粘结力,从而影响砼的抗压强度。当冰凌融化后,又会在砼内部形成各种各样的空隙,而降低混凝土的密实性及耐久性。
由此可见,在冬季砼施工中,水的形态变化是影响砼强度增长的关键。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水在混凝土中的形态进行大量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新浇砼在冻结前有一段预养期,可以增加其内部液相,减少固相,加速水泥的水化作用。试验研究还表明,砼受冻前预养期愈长,强度损失愈小。
混凝土化冻后(即处在正常温度条件下)继续养护,其强度还会增长,不过增长的幅度大小不一。对于预养期长,获得初期强度较高的混凝土受冻后,后期强度几乎没有损失。而对于安全预养期短,获得初期强度比较低的混凝土受冻后,后期强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失。由此可见,混凝土冻结前,要使其在正常温度下有一段预养期,以加速水泥的水化作用,使砼获得不遭受冻害的最低强度,一般称临界强度,即可达到预期效果。对于临界强度,我国规定为不低于设计标号的30%,也不得低于35Kg/cm2 。
砼养护法分为自然养护和加热养护两种:现浇砼在正常条件下通常采用自然养护,而在冬季施工中常用的养护方法——外部加热法
外部加热法主要用于气温-10℃以上,而构件并不厚大的工程。通过加热混凝土构件周围的空气,将热量传给混凝土,或直接对混凝土加热,使混凝土处于正温条件下能正常硬化。①火炉加热。一般在较小的工地使用,方法简单,但室内温度不高,比较干燥,且放出的CO2会使新浇混凝土表面碳化,影响质量。②蒸气加热。用蒸气使混凝土在湿热条件下硬化。此法较易控制,加热温度均匀。但因其需专门的锅炉设备,费用较高。且热损失较大,劳动条件亦不理想。③电加热。将钢筋作为电极,或将电热器贴在混凝土表面,变电能变为热能,以提高混凝土的温度。此法简单方便,热损失较少,易控制,不足之处是电能消耗量大。④红外线加热。以高温电加热器或气体红外线发生器,对混凝土进行密封幅射加热。
上述的几种外部加热法在冬季施工方法都有利有弊,其适用范围都受一定条件的制约。应根据工地现有条件,采用合适养护方法。
⑹ 一般混凝土浇筑完后需要养护几天一天需要养护几次
(1)对已浇筑的混凝土,应在混凝土终凝前(通常为混凝土浇筑完毕后的内8~12h内)开始自容然养护。
(2)混凝土试件标准养护龄期为28d,检测其抗压强度。
(3)混凝土浇筑完毕:1)12h内加以覆盖并保湿养护。2)浇水养护的时间,对采用硅酸盐水泥、普硅水泥、矿渣水泥拌制的混凝土,不得少于7d,对掺用缓凝型外加剂或有抗渗要求的,不得少于14d。
(4)整体面层施工后,养护时间不应少于7d,抗压强度达到5MPa后方准上人行走。
(6)现浇钢筋混疑土后要怎么保养扩展阅读
混凝土养护期间应注意采取保温措施,防止混凝土表面温度受环境因素影响(如曝晒、气温骤降等)而发生剧烈变化。养护期间混凝土的芯部与表层、表层与环境之间的温差不宜超过20℃。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前应制定严格的养护方案,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满足设计要求。
混凝土在冬季和炎热季节拆模后,若天气产生骤然变化时,应采取适当的保温(寒季)隔热(夏季)措施,防止混凝土产生过大的温差应力。
⑺ 钢筋混凝土结构后期如何养护
混凝土浇捣后,之所以能逐渐凝结硬化,主要是因为水泥水花作用的结果,而水化作用则回需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答条件,因此为了保证混凝土有适宜的硬化条件,使其强度不断增长,必须对混凝土进行养护。砼(混凝土)的养护目的,一是创造各种条件使水泥充分水化,加速砼硬化:二是防止砼成型后暴晒、风吹、寒冷等条件而出现的不正常收缩、裂缝等破损现象。
砼养护法分为自然养护和加热仰浮两种:现浇砼在正常条件下通常采用自然养护。自然养护基本要求:1.在浇筑完成后,12h以内应进行养护;砼强度未达到C12以前,严禁任何人在上面行走、安装模板支架,更不得作冲击性或上面任何劈打的操作。
⑻ 钢筋混泥土打的隔层,几天后浇水。如何养生。养生几天
水泥的终凝时间为10个小时以上的才为合格水泥,室温20度时,一般15-20个小时后就可以养护,没必要内泡在水容里,混凝土或砂浆的水分能保证强度的增长,只需要洒水养护即可。头三天最重要,持续养护一个星期即可保证强度达到70-80%。
⑼ 求现浇混凝土养护方法
一、混凝土的来养护基本要源求
混凝土浇捣后,之所以能逐渐凝结硬化,主要是因为水泥水花作用的结果,而水化作用则需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条件,因此为了保证混凝土有适宜的硬化条件,使其强度不断增长,必须对混凝土进行养护。砼(混凝土)的养护目的,一是创造各种条件使水泥充分水化,加速砼硬化:二是防止砼成型后暴晒、风吹、寒冷等条件而出现的不正常收缩、裂缝等破损现象。
砼养护法分为自然养护和加热仰浮两种:现浇砼在正常条件下通常采用自然养护。自然养护基本要求:1.在浇筑完成后,12h以内应进行养护;砼强度未达到C12以前,严禁任何人在上面行走、安装模板支架,更不得作冲击性或上面任何劈打的操作。
二、养护工序
覆盖养护是最常用的保温保湿养护方法。主要措施是:
1.应在初凝以后开始覆盖养护,在终凝后开始浇水(12小时后)覆盖物、麦杆、烂草席、竹帘、麻袋片、编制布等片状物。
浇水工具可以采用水管、水桶等工具保证砼的湿润度。
养护时间,与构件项目、水泥品种和有无掺外加济有关,常用的五种水泥正温条件下应不少与7天;掺有外加剂或有抗渗、抗冻要求的项目,应不少与14天
⑽ 混泥土浇筑完毕后多少小时内浇水养护最佳
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在12h以内加以覆盖和浇水。
作业条件
1、浇筑混凝土层段的模内板、钢筋、顶埋容件及管线等全部安装完毕,经检查符合设计要求,并办完隐、预检手续。
2、浇筑混凝土用的架子及马道已支搭完毕,并经检查合格。
3、水泥、砂、石及外加剂等经检查符合有关标准要求,试验室已下达混凝土配合比通知单。
4、磅秤(或自动上料系统)经检查核定计量准确,振捣器(棒)经检验试运转合格。
注意事项
1. 混凝土入模,不得集中倾倒冲击模板或钢筋骨架,当浇筑高度大于2M时,应采用串筒,溜管下料,出料管口至浇筑层的倾落自由高度不得大于1.5M。
2. 混凝土必须在5小时内浇筑完毕(从发车时起),为防止混凝土浇筑出现冷缝(冷缝:指上下两层混凝土的浇筑时间间隔超过初凝时间而形成的施工质量缝)。
3. 浇筑过程中,振捣持续时间应使混凝土表面产生浮浆,无气泡,不下沉为止。
4. 浇筑梁板混凝土时,先浇筑梁混凝土,从梁柱节点部位开始,保证梁柱节点部位的振捣密实,在用赶浆法循环向前和板一起浇筑,但不得出现冷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