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子弹飞出去动力强大,甚至可以打穿厚钢板,可是为什么炸不碎铜弹壳呢
子弹被击发时,弹壳不会爆炸那是因为有枪膛的束缚,如果没有枪膛的束缚,直接敲击子弹的底火或者是把子弹扔进火里,那么这时的子弹就会跟炸弹一样直接炸开。
图中是把烧红的铁条直接放到子弹上面,当里面的发射药被高温引燃以后,子弹就直接炸开了,如果使用枪械发射则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在上膛的的时候,子弹是紧紧贴合枪膛的,而当撞针撞击底火,使弹壳里面的无烟火药爆炸时,产生的燃气压力其实是向四面八方扩展的,但是,弹壳的底部有闭锁机构堵着,弹壳的四周又有枪膛包裹着,那么压力唯一的释放方向就是前方弹头的方向,高温高压的燃气会推出弹头,使其沿着枪膛运动!
因为弹壳的膨胀会仅仅其紧紧贴合枪膛,那么这时又要考虑到抽壳的问题,所以现在的步枪子弹弹壳基本上都是前窄后宽的梯形结构(步枪的膛压要远高于手枪),这种结构除了能聚能之外(聚集燃气的压力),也更加方便与抽壳!
『贰』 炸弹在空中为什么不会翻筋斗
飞机投下的炸弹如果在空中不停地翻筋斗,那么它就不能沿着预先计算好的弹道正常版飞行,权更谈不上准确地命中目标。然而,如果在炸弹的后面装上类似箭羽一样的尾翼,则情况就大为改观,于是人们给它起了一个好听名字--安定器。
炸弹的安定器是由几块面积较大的薄钢和圆筒组成的。当炸弹投下以后,钢板上受到的空气阻力要远远大于流线型弹头处的阻力。这时,整个弹体的阻力作用点就会自动地由质量中心的前部移向中心的后部,造成了弹体的阻力中心在后,使质量中心前形成一个以阻力作用点为支点的偏心力矩。在炸弹重力的作用下,弹体前部沿着顺时针方向下垂,尾部向上抬起,使其轴线不断向弹道切线靠拢。这样,炸弹的弹头就会始终朝向下方,绝对不会翻筋斗,直至命中目标。
为了在低空、超低空投弹时也能保证炸弹头朝下方,现代炸弹的安定器广泛采用机械尾翼、伞形尾翼和气伞式尾翼等,以增大弹体阻力中心与质量中心的距离,降低落地速度,保证触地瞬间弹头指向下方。
『叁』 两块8毫米厚的普通钢板对接,为什么焊口会炸开焊口
你说的这个情况,
两块8毫米厚的普通钢板对接,
为什么焊口会炸开焊口?
一般情况下,
应该是和焊条材料有关,
另外还和焊接技术有关。
『肆』 二保焊焊5个厚镀锌钢板因为镀锌所以老是炸怎么解决炸的问题能拉出焊来还基本不炸
应该说不是焊机和焊丝的问题。焊接材质不好。把镀锌板焊缝处用磨光机处理一下,然后再焊接看看。估计是镀锌太厚,钢板偷工减料
『伍』 原子弹能炸透多厚钢板
核武器爆炸点的中心温度是10的7次方开尔文,开尔文是热力学里的温标,开尔版文和摄氏度的换算是1开尔权文=摄氏度+273.15。也就是说核武器爆炸后中心温度瞬间就高达10亿度摄氏度,地球上还没什么东西能经受住这么高的温度,钢铁的熔点也才1515度,还不到核爆温度的一点皮毛。
就算几千米厚的钢板也是瞬间熔掉没有二话。所以现在的核生化防护所都是建在地下几十米深,还要注入十几米厚的混凝土。
『陆』 使用中锅炉钢板平面炸开焊接后焊缝很炸开怎么解决
使用松锅炉钢板平面炸开焊接后焊缝很炸开怎么解决?这题我答不上。
『柒』 请问电影八佰里为什么要抱着手榴弹跳下去,直接扔下去不是更好
电影《八佰》正在热映,这部电影讲述了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88师524团的一个加强营,固守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阻击日军的故事,电影也让很多人了解了那一段不为人知历史。电影上映之后便引起了强烈的方向,很多家长也将自己的孩子带去观看,培养孩子的爱国情怀。虽然这部电影的制作非常精良,但是因为很多观众不了解那一段历史,所以对于一些情节就会感到非常奇怪,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那么为什么抱着手榴弹跳下去,直接扔下去不是更好?可能很多人不了解当时中国士兵的装备,当时德械师全面学习德国军队,就连手榴弹也是与德军同种型号的,这便是大名鼎鼎的德国M24手榴弹。最为一款性能优异的手榴弹,M24的使用时间贯穿了整个二战时期,也在抗日战争时期给了日军沉痛打击。M24手榴弹又被称为木柄手榴弹,这是因为除了圆柱形的攻击部,手榴弹还有一个长长的木柄,为的是便于投掷并且让投掷距离更加远。当时M24手榴弹大多由中国兵工厂仿制,因为中国工业的落后,所以国产M24的装药量要小得多,这也使得威力大打折扣。
所以如果直接将手榴弹投掷下去,一来自重过小不能击穿日军的钢板阵,而且还会被日军的钢板弹开,其次单枚手榴弹的威力过小,就算击中钢板也不会产生多大的伤害,所以英雄陈树生才义无反顾的跳了下去。
『捌』 炮弹很厚的钢板会在里面爆炸吗钢板大概有两米厚
会不会爆炸还是看它所能承受的压力有多大,还得看是什么样子的炸药多少量的炸药,炸药瞬间释放的压力能否超过钢板的最大承受压力。这些可以通过计算来求得。
『玖』 原子弹炸得穿8米厚的钢板么
能!
能量威力
煤、石油等矿物燃料燃烧时释放的能量人民日报报道,来自碳、氢、氧的化合反应。 一般化学炸药如梯恩梯(TNT)爆炸时释放的能量,来自化合物的分解反应。在这些化学反应里,碳、氢、氧、氮等原子核都没有变化,只是各个原子之间的组合状态有了变化。核反应与化学反应则不一样。在核裂变或核聚变反应里,参与反应的原子核都转变成其他原子核,原子也发生了变化。人们习惯上称这类武器为原子武器。但实质上是原子核的反应与转变,所以称核武器更为确切。
核武器爆炸时释放的能量,比只装化学炸药的常规武器要大得多。例如,1千克铀全部裂变释放的能量约8×1013焦耳,比1千克梯恩梯炸药爆炸释放的能量4.19×106焦耳约大2000万倍。核武器爆炸释放的总能量,即其威力的大小,常用释放相同能量的梯恩梯炸药量来表示,称为梯恩梯当量。美、苏等国装备的各种核武器的梯恩梯当量,小的仅1000吨,甚至更低;大的达1000万吨,甚至更高。
核武器爆炸,不仅释放的能量巨大,而且核反应过程非常迅速,原子弹微秒级的时间内即可完成。因此,在核武器爆炸周围不大的范围内形成极高的温度,加热并压缩周围空气使之急速膨胀,产生高压冲击波。地面和空中核爆炸,还会在周围空气中形成火球,发出很强的光辐射。核反应还产生各种射线和放射性物质碎片;向外辐射的强脉冲射线与周围物质相互作用,造成电流的增长和消失过程,其结果又产生电磁脉冲。这些不同于化学炸药爆炸的特征,使核武器具备特有的强冲击波、光辐射、早期核辐射、放射性沾染和核电磁脉冲等杀伤破坏作用。核武器的出现,对现代战争的战略战术产生了重大影响。
原子弹主要是利用核裂变释放出来的巨大能量来起杀伤作用的一种武器。它与核反应堆一样,依据的同样是核裂变链式反应。按理,反应堆既然能实现链式反应,那么只要使它的中子增殖系数k大于1,不加控制,链式反应的规模将越来越大,则最终会发生爆炸。也就是说,反应堆也可以成为一颗“原子弹”。实际上也是这样,若增殖系数k大于1而不加控制的话,反应堆确实会发生爆炸,所谓反应堆超临界事故就是属于这样一种情况。反应堆重达几百吨、几千吨,无法作为武器使用。而且在这种情况下,裂变物质的利用率很低,爆炸威力也不大。要制造原子弹,首先要减小临界质量,同时要提高爆炸威力。这就要求原子弹必须利用快中子裂变体系,装药必须是高浓度的裂变物质,同时要求装药量大大超过临界质量,以使增殖系数k远远大于1。
原子弹的装药,能大量得到、并可以用作原子弹装药的还只限于铀235、钚239和铀233三种裂变物质。铀235是原子弹的主要装药。要获得高加浓度的铀235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这是因为,天然铀235的含量很小,大约140个铀原子中只含有1个铀235原子,而其余139个都是铀238原子;尤其是铀235和铀238是同一种元素的同位素,它们的化学性质几乎没有差别,而且它们之间的相对质量差也很小。用普通的化学方法无法将它们分离;采用分离轻元素同位素的方法也无济于事。
『拾』 关于爆炸原因
面粉爆炸
二战期间,希特勒的空军不断轰炸英国,炸弹从天而降。英国一家面粉厂的厂主暗自庆幸炸弹没有击中他的厂房,但几乎与炸弹落下的同时,车间里自己发生了大爆炸,屋顶飞上了天,爆炸的威力超过了炸弹的破坏作用。与此同时,其他几家面粉厂也发生了爆炸。
这种奇特的爆炸使工厂损失惨重,而且令人莫名其妙,因为没有炸弹落到厂房上,况且车间里只有面粉和机器,没有炸药一类爆炸物品。
那么,产生这种奇怪的爆炸原因是什么呢?
原来,由于炸弹爆炸的气浪掀起了车间里的面粉粉尘,使得空气中所含的面粉达到了一定的浓度,并且遇火后发生了爆炸。爆炸物是面粉。
朋友们也许会穷追不舍:面粉又不是炸药怎么会爆炸呢?
我们知道,面粉厂里的粉碎机要把小麦加工成很细很细的面粉,粉碎机就要消耗电能而对被加工的物料做功,使物料被粉碎。其中,粉碎机所做的功的一部分转化成能量,而储存在被粉碎以后的物质颗粒表面,这部分能量在物理化学中被叫做“表面能”。并且,对于一定的物质来说,被粉碎的程度越大,即颗粒越小,则表面积越大,那么表面能也就越大。例如,一块1公斤重的二氧化硅的表面能为0.2焦耳,这是很小的,它只相当于把1公斤的物体举高0.02米所做的功。但是,若把它粉碎成面粉一样细小的粉尘后,其表面能可达2.7×106焦耳,即相当于把同样重的物体举高2700米所做的功,表面能竟增大了1000万倍!
由于粉尘具有这么高的表面能,同大块的物料相比,它就很容易发生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将其能量释放出来。这个道理就好似由于高处的水比低处的水有多余的势能,因此它要向低处流一样。所以,这些平时看起来微不足道的细小粉尘一遇适宜的条件,与空气充分混合,遇火后,它就会迅速地发生激烈的燃烧反应,在瞬间放出巨大的能量,这样一个令人惧怕的事——面粉爆炸也就随之发生。不光是面粉,凡是易燃烧的粉尘如可可、软木、木材、轻橡胶、皮革、塑料,以及几乎所有的有机化合物和各种无机材料如硫、铁、镁、钴等的粉尘,如果这些粉尘在空气中达到一定的浓度时,只要一遇到明火,即使是星星之火,也会引起一场轩然大波——发生剧烈的爆炸,而且有时这些细尘的爆炸也决不亚于炸弹的破坏作用。例如,在1846年,英国的哈尔威煤矿发生了一次大爆炸,当时著名科学家法拉第为英国内务部调查这次爆炸事件的报告上曾这样写道:“甲烷混合物的燃烧和爆炸会掀起存在于坑道里的全部煤尘,并且使之着火。”
爆炸的一般知识
关于爆炸,我们的读者是可以举出许多例子的,不过,我们最熟悉、最感兴趣的爆炸大约要算是鞭炮炸响了。就让我们以鞭炮为例,来具体看看爆炸是怎么一回事吧。
鞭炮中填装的黑色粉末是火药,它是用硫黄、木炭粉和硝酸钾混合而成的。在这3种成分中,硫黄和木炭是可燃物质,与氧气化合时会产生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等气体;硝酸钾在燃烧时会分解放出氧气,帮助硫黄和木炭迅速燃烧。
鞭炮的药线点燃后,会一直烧到鞭炮里的火药中。这时,里面的火药急骤燃烧起来,放出大量的热,同时生成许多气体,这时火药的体积会猛增1000多倍,外面那层紧裹着的草纸层当然受不了这么大的压力,于是,“啪”的一声,草纸层炸破了。
在鞭炮里发生的,是小型的爆炸。如果我们将鞭炮做得很大,比如说有一个人那么大,里面装进燃烧能力比火药更强的炸药,外壳包装换上结实的钢板,那么,这大“鞭炮”的爆炸就很可怕了。事实上,这样的大“鞭炮”是有的,就是人们称为“炸弹”的那类装置。
附带讲一下,爆炸并不是非要在燃烧的情况下才能发生的。比如家庭里利用高压锅煮食物,如果高压锅的安全阀小孔被堵塞住了的话,那么锅里产生的大量水蒸气无路可走,就可能将锅胀破,发出砰然轰响,这也是爆炸。
又如,原子核发生裂变时会放出巨大的能量,如果不加控制地让原子核发生裂变的连锁反应,那样产生的能量将是极为可观的。实际上,原子弹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制造的。原子弹爆炸的威力,我们的读者都是知道的。
另外,爆炸也不一定非要在密闭容器里发生,如果燃烧范围较广,速度又非常快的话,那就会使周围的空气迅速猛烈膨胀,从而发生爆炸。
掌握了这些关于爆炸的基本知识后,谈刚才的问题就容易了。
面粉爆炸
首先可以明确地告诉你,面粉是可以引起爆炸的。还可以进一步告诉你,不但是面粉,就连砂糖这类给人留下甜美印象的物质也可能发生爆炸。在工业史上,面粉厂和使用砂糖、面粉做原料的食品厂,爆炸事故并不罕见。
那么,面粉和砂糖爆炸的原因是什么呢?
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面粉和糖的组成中都含有碳、氢等元素,它们都是可以发生燃烧的物质。不过,虽然面粉和砂糖都是可燃物,但我们从平时的生活实践中知道,它们决不会像黑火药那样一点就燃。它们爆炸的重要条件是粉尘的颗粒特别细。
那些工厂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面粉和砂糖的极细的粉尘,这些粉尘又到处飞扬飘动。当这些粉尘悬浮于空中,并达到很高的浓度时,比如每立方米空气中含有9.7g面粉或9g砂糖时,一旦遇有火苗、火星、电弧或适当的温度,瞬间就会燃烧起来,形成猛烈的爆炸,其威力不亚于炸弹。
粉尘之所以会成为“炸药”,是因为粉尘具有较大的表面积。与块状物质相比,粉尘化学活动性强,接触空气面积大,吸附氧分子多,氧化放热过程快。当条件适当时,如果其中某一粒粉尘被火点燃,就会像原子弹那样发生连锁反应,爆炸就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