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模具設計 > 塑膠模具放電凹凸不平是什麼原因

塑膠模具放電凹凸不平是什麼原因

發布時間:2022-06-20 19:17:26

① 注塑產品缺陷

改性塑料注塑成型的日常生產中,很有可能會產生一些問題,較為常見的缺陷主要包括暗斑、光澤差異以及表面起皺(也被稱作為橘皮),一般來說這些缺陷的問題經常發生在澆口附近,那麼今天我們就從模具以及成型工藝方面來對缺陷產生的原因進行分析。


光澤差異

對於注塑塑料製品來說,在有紋理的製品表面,其光澤的不同是最為明顯的。即使模具的表面十分均勻,不規則的光澤也可能出現在製品上。也就是說,製品某些部位的模具表面效果沒有很好地得以重現。

隨著熔體離開澆口的距離逐漸增加,熔體的注射壓力逐漸降低。如果製品的澆口遠端不能被充滿,那麼該處的壓力就是最低的,從而使模具表面的紋理不能被正確地復制到製品表面上。因此,在模腔壓力最大的區域(從澆口開始的流體路徑的一半)是最少出現光澤差異的區域。

要改變這種狀況,可以提高熔體和模具溫度或者提高壓力,同時增加保壓時間也能夠減少光澤差異的產生。

塑料製品的良好設計也能夠減少光澤差異出現的幾率。例如,製品壁厚的劇烈變化能夠造成熔體的不規則流動,從而造成模具表面紋理難以被復制到製品表面。因此,設計均勻的壁厚能夠減少這種狀況的發生,而過大的壁厚或過大的肋筋會增加光澤差異產生的幾率。另外,熔體不充分的排氣也是造成此缺陷的一個原因。

暗斑

暗斑出現在澆口附近,就像昏暗的日暈。在生產高粘度、低流動性材料的塑料製品時,如PC、PMMA或者ABS時尤為明顯。在冷卻的表面層樹脂被中心流動的樹脂帶走時,製品表面就可能出現這種可見的缺陷。

人們通常認定這種缺陷頻繁發生在充模和保壓階段。事實上,暗斑出現在澆口附近,通常發生在注射周期的開始階段。試驗表明,表層滑移的發生實際上要歸因於注射速度,更確切地說是熔體流前端的流動速度。

澆口周圍的暗斑以及在尖銳的轉角形成後出現的暗斑,是由於初始注射速度太高,冷卻的表面被內部的流體帶動發生移位而產生的。逐漸增加註射速度並分步注射能夠客服此缺陷。

即使當熔體進入模具時的注射速度是恆定的,它的流動速度也會發生變化。在進入模具澆口區域時,熔體流速很高,但是進入模腔以後即充模階段,熔體流速開始下降。熔體流前端流速的這種變化會帶來製品表面缺陷。

減小注射速度是解決這個問題的一種方法。為了降低澆口處熔體流前端的速度,可以將注射分成幾個步驟進行,並逐漸增加註射速度,其目的是在整個充模階段獲得均一的熔體流速。

低熔體溫度是塑料製品產生暗斑的另一個原因。提高機筒溫度、提高螺桿背壓能夠減少這種現象發生的幾率。另外,模具的溫度過低也會產生表面缺陷,所以提高模具溫度是克服製品表面缺陷的另一個可行的辦法。

模具設計缺陷也會在澆口附近產生暗斑。澆口處尖銳的轉角能夠通過改變半徑來避免,在設計時要留心澆口的位置和直徑,看看澆口的設計是否合適。

暗斑不但會發生在澆口位置,而且也經常會在塑料製品尖銳的轉角形成後出現。例如,製品的尖銳轉角表面一般非常光滑,但是在其後面就非常灰暗且粗糙。這也是由於過高的流速和注射速度致使冷卻表面層被內部流體取代發生滑動而造成的。

再次推薦採用分步注射並逐漸增加註射速度。最佳的方法是允許熔體只是在流過銳角邊緣後其速度才開始增加。

在遠離澆口的區域,製品發生角度的尖銳變化也會造成這種缺陷。因此設計製品時要在那些區域使用更為平滑的圓角過渡。

橘皮

「橘皮」或者表面起皺缺陷一般發生在用高粘度材料成型厚壁製品時的流道末端。在注射過程中,若熔體流動速度過低,塑料製品表面會迅速固化。隨著流動阻力的加大,熔體前端流將會變得不均勻,致使先固化的外層材料不能與型腔壁充分接觸,從而產生了皺褶。

這些皺褶經過固化和保壓後就會變成不可消除的缺陷。對於該缺陷,解決的方法是提高熔體溫度並且提高注射速度。

希望以上內容可以幫到你,謝謝。

② pp料的注塑件表面出現凹凸不平是什麼原因

pp料的注塑件表面出現凹凸不平是因為模溫過低:結晶度下降,製品的韌性增加、收縮率減小,但製品表面光潔度差,面積較大、壁厚較厚的製品還容易產生翹曲。

PP料利用急冷凍結PP的結晶趨向,可以得到透明的薄膜,但有一定壁厚的製品,因熱傳導需要時間,芯層不可能迅速被冷卻凍結,因此對於有一定厚度的製品不能指望用急冷的辦法提高透明度,必須從PP的結晶規律和影響因素入手。

經一定技術手段得到的改性PP,可具有優良的透明性和表面光澤度,甚至可以和典型的透明塑料(如PET、PVC、PS等)相媲美。透明PP更為優越的是熱變形溫度高,一般可高於110℃,有的甚至可達135℃,而上述三種透明塑料的熱變形溫度都低於90℃。由於透明PP的性能優勢明顯,在全球都得以迅速發展,應用領域從家庭日用品,從包裝用品到耐熱器皿(微波爐加熱用),都在大量使用。

(2)塑膠模具放電凹凸不平是什麼原因擴展閱讀

隨著建築、汽車、家電和包裝等行業的發展,廢舊PP成為產量較大的廢棄高分子材料之一。處理廢舊PP的途徑主要有:焚燒供能、催化裂解制備燃料、直接利用和再資源化。考慮處理廢舊PP過程中的技術可行性、成本、能量消耗和環境保護等因素,再資源化是最常用、有效和最為提倡的處理廢舊PP途徑。

由於使用過程中受光、熱、氧和外力等因素影響,PP的分子結構會發生變化,製品變黃、變脆、甚至開裂,導致PP韌性、尺寸穩定性、熱氧穩定性和可加工性等明顯變差,直接使用廢舊PP製造製品難以滿足加工和使用過程的要求。

因此,廢舊PP再資源化技術不斷發展,採用與其他聚合物合金化或與填料復合化,可明顯改善廢舊PP的加工性能、熱性能、物理和力學性能,實現廢舊PP的高性能化。

③ 碰到的PVC擠出產品表面凹凸不平問題。

軟管一般是粒料拉出來的,粉料拉的話機器要雙螺桿的或單螺桿排氣型的
如果能做到透明度說明機器問題不大
表面不平是塑化不好,最好加加工助劑或內滑

④ 塑膠模具由於產品進膠偏心,頂出時不平衡怎麼解決

頂出不平衡跟產品進膠偏心沒有關系,是頂針排布出了問題,現只能在頂出不平衡的地方增、減頂針了。

⑤ 塑膠模具維修常見問題分析

毛邊=>1.注塑壓力/保壓過大或模具溫度過高。3.模具排氣開過大或者工件太弱。4.多穴走膠不平衡。
燒焦/發黃=>1.排氣不良。2.原料烘料時間過高過長。

⑥ 注塑產品凹痕什麼原因造成,怎麼解決

塑件凹陷的主要表現是:塑件表面不平整,向內產生淺坑或陷窩。原因主要會聚中於以下三點:
生產缺陷缺陷產生的原因及其排除方法
塑件在冷卻過程中,由於外層緊靠型腔的地方先行冷卻固化,而其內部後冷卻固化,在塑件固化過程中,內外的收縮不一致,導致塑件外層發生塑性變形,即外層內陷形成凹陷。就宏觀上講,凹陷多發生在塑件壁厚最厚的地方或壁厚急劇改變的地方,其具體分析如下。模具缺陷有可能會出現在注塑模具結構上
1、若模具的澆口及流道截面積過小,充模阻力便會增大,易於產生凹陷,對此,應擴大相應位置的截面積。
2、若澆注系統流道中有」瓶頸「,使某一部位的熔體流動不暢,影響壓力傳遞,對此,應適當擴大流道截面積、特別不能存在」瓶頸「部位。
3、若模具密封不好,使得型腔內的壓力不均衡且壓力偏低,導致產生凹陷,對此,應仔細檢查模具的密封性能、影響模具密封性能的因素很多,如模具加工、過度磨損、導向不良、分型面有異物等,在?明情況後分別處理。
4、若模具的排氣不良,會影響熔體的充模情況,導致產生補縮和凹陷,對此,務必使排氣系統工作良好,可從設計和使用上進行檢查。
5、若澆口的位置不對稱,熔體進入各型腔的速度不同,使各型腔中的塑件冷卻不均衡而產生凹陷,對此,應把澆口盡量設置在對稱處。
6、厚壁塑件是最容易產生凹陷的,為減少凹陷的出現,澆口形式的選擇較為關鍵,如翼式澆口對消除凹陷的效果就非常好。
7、若模具冷卻不均衡或冷卻不足,很易產生凹陷,對此,必須重視冷卻系統的設計和製造,對於易產生凹陷的部位應強化冷卻措施。
工藝缺陷重要因素是注塑工藝
1、若熔體溫度太高,塑件冷卻不足,容易引起塑件凹陷,對此,應降低熔體溫度。
2、若模具溫度太高,易引起塑件出現凹陷,對此,應適當加大冷卻水量或降低冷卻水溫度。
3、若注射時間和保壓時間太短,熔體充模不充分,易出現凹陷。對此,應適當延長注射時間和保壓時間。
4、若注射壓力太低,會降低充模速度而出現凹陷,對此,應適當提高注射壓力。

⑦ 注塑成型過程中常見的20種缺陷和解決辦法~越多越好~注塑機工作出現的問題也算~

塑件不足方面:

1、塑料供給不足,溫度低,注射量不夠。

2、注射壓力小,注射時間短,保壓時間短。

3、注射速度大快或太慢。

4、噴嘴溫度低,堵塞或孔徑過小,料桶溫度低。

尺寸不穩定:

1、成型條件(溫度、壓力、時間)不穩定,成型周期不一致。

2、注塑機性能不良或塑化不勻。

3、機器電器或液壓系統不穩定。

有氣泡:

1、料溫過高,加熱時間過長。

2、注射壓力小。

3、注射速度過快。

塌坑或凹痕:

1、料溫高,模具溫度高,冷卻時間短。

2、注射壓カ小,速度慢。

3、注射及保壓時間短。

4、加料量不夠,供料不足,余料不夠。

(7)塑膠模具放電凹凸不平是什麼原因擴展閱讀:

注塑成型工藝:

1、填充。時間從模具閉合開始注塑算起,到模具型腔填充到大約95%為止。理論上,填充時間越短,成型效率越高;但是在實際生產中,成型時間(或注塑速度)要受到很多條件的制約。

2、保壓階段。持續施加壓力,壓實熔體,增加塑料密度(增密),以補償塑料的收縮行為。在保壓過程中,由於模腔中已經填滿塑料,背壓較高。在保壓壓實過程中,注塑機螺桿僅能慢慢地向前作微小移動,塑料的流動速度也較為緩慢,這時的流動稱作保壓流動。

由於在保壓階段,塑料受模壁冷卻固化加快,熔體粘度增加也很快,因此模具型腔內的阻力很大。在保壓的後期,材料密度持續增大,塑件也逐漸成型,保壓階段要一直持續到澆口固化封口為止,此時保壓階段的模腔壓力達到最高值。

3、冷卻階段。因為成型塑料製品只有冷卻固化到一定剛性,脫模後才能避免塑料製品因受到外力而產生變形。由於冷卻時間占整個成型周期約70%~80%,因此設計良好的冷卻系統可以大幅縮短成型時間,提高注塑生產率,降低成本。

設計不當的冷卻系統會使成型時間拉長,增加成本;冷卻不均勻更會進一步造成塑料製品的翹曲變形。

4、脫模是一個注塑成型循環中的最後一個環節。雖然製品已經冷固成型,但脫模還是對製品的質量有很重要的影響,脫模方式不當,可能會導致產品在脫模時受力不均,頂出時引起產品變形等缺陷。

脫模的方式主要有兩種:頂桿脫模和脫料板脫模。設計模具時要根據產品的結構特點選擇合適的脫模方式,以保證產品質量。

⑧ 塑膠模具開模不平衡,該怎麼修理

一、塑料製品充填不滿
1、成因:主要是缺料和注射壓力與速度不妥(包括阻力造成壓力過於耗損)。
2、解決措施:
(1)機台方面:機台的塑化量或加熱功率不定,應選用塑化量與加熱功率大的機台;螺桿與料筒或過膠頭等的磨損造成回料而出現實際充模量不中;熱電偶或發熱圈等加熱系統故障造成料筒的實際溫度過低;注射油缸的密封元件磨損造成漏油或迴流,而不能達到所需的注射壓力;射嘴內孔過小或射嘴中心度調節不當造成阻力過大而使壓力消耗。
(2)模具方面:①模具局部或整體的溫度過低造成入料困難,應適當提高模溫;②模具的型腔的分布不平衡。製件壁厚過薄造成壓力消耗過磊而且充模不力。應增加整個製件或局部的壁厚或可在填充不足處的附近,設置輔助流或澆口解決。③模具的流道過小造成壓力損耗;過大時會出現射膠無力;過於粗糙都會造成製件不滿。應適當設置流道的大小,主流道與分流道,澆口之間的過渡或本身的轉彎處應用適當的圓弧過渡。④模具的排氣不良。進入型腔的料受到來不及排走的氣體壓力的阻擋而造成充填不滿。可以充分利用螺桿的縫隙排氣或降低鎖模力利用分型面排氣,必要時要開設排氣溝道或氣孔。
(3)製件不滿反復出現的原因:①塑料原料粒度大小懸殊不均時會使加料份量不定。②螺桿的過膠頭、過膠圈及過膠墊圈的磨損過大,使熔料可能在螺桿處經與料筒內之間滑行及迴流造成不滿。③入流口的冷卻系統失效,使下料量不穩定。④料筒調定的注料量不足,即緩沖墊過小會使射料時多時少而出現製件不滿。
二、飛邊
1、成因:又稱溢邊、披鋒、毛刺等,大多發生在模具的分合位置上,如動模和靜模的分型面,滑塊的滑配部位、鑲件的絕隙、頂桿孔隙等處,飛邊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模具或機台鎖模力失效造成。
2、解決措施:
(1)機台的最高鎖模力不夠應選用鎖模力夠的機台。鎖模機鉸磨損或鎖模油缸密封元件磨損出現滴油或迴流而造成鎖模力下降。加溫系統失控造成實際溫度過高應檢查熱電偶、加熱圈等是否有問題。
(2)模具方面:①模具型腔分布不衡或平行度不夠造成受力不平衡而造成局部飛邊,局部不滿,應在不影響製件完整性前提下流道應盡量安置在質量對稱中心。②模具中活動構件、滑動型芯受力不平衡時會造成飛邊。③模具排氣不良時受壓的空氣會使模的分型面脹開而出現飛邊,應開設良好的排氣系統,或在分型面上挖排氣溝。
(3)原料方面:塑料的流動性過大,或加太多的潤滑劑,應適當降低壓力、速度、溫度等,減小潤滑劑的使用量,必要時要選用流動性低的塑料。
(4)加工、調整方面:①設置的溫度、壓力、速度過高,應採用分段注射。注射時間、保壓時間、加料量過多都會造成飛邊。②調節時,鎖模機鉸未伸直,或開、鎖模時調模螺母經常會動而造成鎖模力不足出現飛邊。③調節頭與二極的平行度不夠或調節的系統壓力過大。
(5)飛邊反復出現的原因:①塑料原料粒度大小懸殊不均時會使加料份量不定。②螺桿的過膠頭、過膠圈及過膠墊圈的磨損過大,使熔料可能在螺桿處經與料筒內之間滑行及迴流造成飛邊。③入流口的冷卻系統失效,使下料量不穩定。④料筒調定的注料量不足,即緩沖墊過小會使射料時多時少而出現飛邊。
三、澆口區域缺陷
(一)光芒線
1、成因:在垂直製件方向的點澆口設計中,注塑時製件表面出現了以澆口為中心的由不同顏色深度和光澤組成的輻射系統,稱為光芒線。大體有三種表現,即深色底暗色線,暗色底深色線及在澆口周圍暗色線密而發白。這類缺陷大多在注制聚苯乙烯與改性聚苯乙烯混合料時出現,與下列因素有關:兩種料在流變性、著色性等方面有差異,澆注系統平流層與紊流層流速和受熱狀況有差異;塑料因熱分解而生成燒焦絲;塑料進模時氣態物質的干擾。
2、解決措施:
(1)採用混合塑料時,要混合好塑料,塑料的顆粒大小要相同與均勻。
(2)塑料和著色劑要混合均勻,必要時要加入適當分散劑,用機械混合。
(3)塑化要完全,機台的塑化性能要良好。
(4)降低注射壓力與速度、縮短注射和保壓時間,同時提高模溫,提高射嘴溫度,同時減少前爐溫度。
(5)防止塑料的降解而造成粘性增大的熔料及焦化物質:如注意螺桿與料筒是否磨損而存在死角,或加溫系統失控,加工操作不當造成塑料長期加熱而分解。可以通過拋光螺桿和料筒前端的內表面。
(6)改進澆口設計,如放大澆口直徑,改變澆口位置,將澆口改成圓角過渡,試對澆口進行局部加熱,在流道端添加冷料井。
(二)冷料斑
1、成因:冷料斑主要是指製件近澆口處帶有霧色或亮色的斑紋或從澆口出發的宛如若蚯蚓貼在上面的彎曲疤痕,它們由進入型腔的塑料前鋒或因過分的保壓作用而後來擠進型腔的冷料造成,前鋒料因為射咀或流道的冷卻作用傳去熱量,在進入型腔前部分被冷卻固化,當通過狹窄的澆口而擴張注入型腔時,形成熔體破裂,緊接著又被後來的熱熔料推擁,於是就成了冷料斑。
2、解決措施:
(1)冷料井要開設好。還要考慮澆口上的形式、大小和位置,防止料的冷卻速度懸殊。
(2)射嘴中心度要調好,射咀與模具入料上的配合尺寸要設計好,防止漏料或造成有冷料被帶入型腔。
(3)模具排氣度良好。氣體的干擾會使澆口出現混濁性的斑紋。
(4)提高模溫。減慢注射速度,增大注射壓力,減低保壓與注射時間,減低保壓壓力。
(5)乾燥好塑料。少用潤滑劑,防止粉料被污染。
四、收縮凹陷
1、機台方面:
(1)射嘴孔太大造成融料迴流而出現收縮,太小時阻力大料量不足出現收縮。
(2)鎖模力不足造成飛邊也會出現收縮,應檢查鎖模系統是否有問題。
(3)塑化量不足應選用塑化量大的機台,檢查螺桿與料筒是否磨損。
2、模具方面:
(1)製件設計要使壁厚均勻,保證收縮一致。
(2)模具的冷卻、加溫系統要保證各部份的溫度一致。
(3)澆注系統要保證通暢,阻力不能過大,如主流道、分流道、澆口的尺寸要適當,光潔度要足夠,過渡區要圓弧過渡。
(4)對薄件應提高溫度,保證料流暢順,對厚壁製件應降低模溫。
(5)澆口要對稱開設,盡量開設在製件厚壁部位,應增加冷料井容積。
3、塑料方面:
結晶性的塑料比非結晶性塑料收縮歷害,加工時要適當增加料量,或在塑料中加成換劑,以加快結晶,減少收縮凹陷。
4、加工方面:
(1)料筒溫度過高,容積變化大,特別是前爐溫度,對流動性差的塑料應適當提高溫度、保證暢順。
(2)注射壓力、速度、背壓過低、注射時間過短,使料量或密度不足而收縮壓力、速度、背壓過大、時間過長造成飛邊而出現收縮。
(3)加料量即緩沖墊過大時消耗注射壓力,過小時,料量不足。
(4)對於不要求精度的製件,在注射保壓完畢,外層基本冷凝硬化而夾心部份尚柔軟又能頂出的製件,及早出模,讓其在空氣或熱水中緩慢冷卻,可以使收縮凹陷平緩而不那麼顯眼又不影響使用。
五、銀紋(包括表面氣泡和內部氣孔)
造成缺陷的主要原因是氣體(主要有水汽、分解氣、溶劑氣、空氣)的干擾。
1、機台方面:
(1)料筒、螺桿磨損或過膠頭、過膠圈存在料流死角,長期受熱而分解。
(2)加熱系統失控,造成溫度過高而分解,應檢查熱電偶、發熱圈等加熱元件是否有問題。螺桿設計不當,造成個解或容易帶進空氣。
2、模具方面:
(1)排氣不良。
(2)模具中流道、澆口、型腔的磨擦阻力大,造成局部過熱而出現分解。
(3)澆口、型腔分布不平衡,冷卻系統不合理都會造成受熱不平衡而出現局部過熱或阻塞空氣的通道。
(4)冷卻通路漏水進入型腔。
3、塑料方面:
(1)塑料濕度大,添加再生料比例過多或含有有害性屑料(屑料極易分解),應充分乾燥塑料及消除屑料。
(2)從大氣中吸潮或從著色劑吸潮,應對著色劑也進行乾燥,最好在機台上裝乾燥器。
(3)塑料中添加的潤滑劑、穩定劑等的用量過多或混合不均,或者塑料本身帶有揮發性溶劑。混合塑料受熱程度難以兼顧時也會出現分解。
(4)塑料受污染,混有其它塑料。
4、加工方面:
(1)設置溫度、壓力、速度、背壓、熔膠馬達轉速過高造成分解,或壓力、速度過低,注射時間、保壓不充分、背壓過低時,由於未能獲得高壓而密度不足無法熔解氣體而出現銀紋,應設置適當的溫度、壓力、速度與時間及採用多段注射速度。
(2)背壓低、轉速快易使空氣進入料筒,隨熔料進入模具,周期過長時融料在料筒內受熱過長而出現分解。
(3)料量不足,加料緩沖墊過大,料溫太低或模溫太低都影響料的流動和成型壓力,促使氣泡的生成。
六、顏色及光澤缺陷(表面暗色光澤差)
正常情況下,製件表面具有的光澤主要由塑料的類型、著色劑及模面的光潔度所決定。造成不良情況的原因及解決方法如下:
1、模具光潔度差,型腔表面有銹跡等,模具排氣不良。
2、模具的澆注系統有缺陷,應增大冷料井,增大流道、拋光主流道、分流道和澆口。
3、料溫與模溫偏低,必要時可用澆口局部加熱辦法。
4、加工壓力過低、速度過慢、注射時間不足、背壓不足,造成密實性差而使表面暗色。
5、塑料要充分塑化,但要防止料的降解,受熱要穩定,冷卻要充分,特別是厚壁的。
6、防止冷料進入製件,必要時改用自鎖式彈簧或降低噴嘴溫度。
7、使用的再生料過多,塑料或著色劑質量差,混有水汽或其它雜質,使用的潤滑劑質量差。
8、鎖模力要足夠。
七、顏色不均
原因及解決方法如下:
1、著色劑擴散不良,這種情況往往使澆口附近出現花紋。
2、塑料或著色劑熱穩定性差,要穩定製件的色調,一定要嚴格固定生產條件,特別是料溫、料量和生產周期。
3、對結晶型塑料,盡量使製件各部分的冷卻速度一致,對於壁厚差異大的製件,可用著色劑來掩蔽色差,對於壁厚較均勻的製件要固定好料溫和模溫。
4、製件的造型和澆口形式,位置對塑料充填情況有影響,使製件的某些局部產生色差,必要時要進行修改。
八、白霜
有些聚苯乙烯類製件,在脫模時,會在靠近分型面的局部表面發現附著一層薄薄的白霜樣物質,大多經拋光後能除去。這些白霜樣物質同樣會附在型腔表面,這是由於塑料原料中的易揮發物或可溶性低分子量的添加劑受熱後形成氣態,從塑料熔體釋出,進入型腔後被擠迫到靠近有排氣作用的分型面附近,沉澱或結晶出來。這些白霜狀的粉末和晶粒粘附在模面上,不單會刮傷下一個脫模製件,次數多了還將影響模面的光潔度。不溶性填料和著色劑大多與白霜的出現無關。白霜的解決方法:加強原料的乾燥,降低成型溫度,加強模具排氣,減少再生料的摻加比例等,在出現白霜時,特別要注意經常清潔模面。
九、白邊
白邊是改性聚乙烯和有機玻璃特有的注射缺陷,大多出現在靠近分型面的製件邊緣上。白邊是由無數與料流方向垂直的拉伸取向分子和它們之間的微細距離組成的集合體。在白邊方向上尚存在高分子連接相,因而白邊還不是裂縫,在適當的加熱下,有可能使拉伸取向分子回復自然捲曲狀態而使白邊消退。
解決措施:
1、生產過程注意保持模板分型面的緊密吻合,特別是型腔周圍區域,一定要處於真正充分的鎖模力下,避免縱向和橫向脹模。
2、降低注射壓力、時間和料量,減少分子的取向。
3、在模面白邊位置塗油質脫模劑,一方面使這個位置不易傳熱,高溫時間維持多一些,另一方面使可能出現白邊受到抑制。
4、改進模具設計。如採用彈性變形量較小的材料製作模具,加強型腔側壁和底板的機械承載力,使之足以承受注射時的高壓沖擊和工作過程溫度的急劇升高,對白邊易發區給予較高的溫度補償,改變料流方向,使型腔內的流動分布合理。
5、考慮換料。
十、色條、色線、色花
這是採用色母粒著色的塑料製件較常出現的問題,雖然色母粒著色在色型穩定性、色質純度和顏色遷移性等方面均優於乾粉著色、染漿著色,但分配性,亦即色粒在稀釋塑料在混合均勻程度卻相對較差,製成品自然就帶有區域性色澤差異。
解決措施:
1、提高加料段溫度,特別是加料段後端的溫度,使其溫度接近或略高於熔融段溫度,使色母粒進入熔融段時盡快熔化,促進與稀釋均勻混合,增加液態混合機會。
2、在螺桿轉速一定的情況下,增加背壓壓力使料筒內的熔料溫度、剪切作用都得到提高。
3、修改模具,特別澆注系統,如澆口過寬,融料通過時,紊流效果差,溫度提升不高,於是就不均勻,色帶模腔,應予改窄。
十一、生產緩慢
造成的原因及解決方法如下:
1、塑料溫度、模具溫度高,造成冷卻時間長。
2、熔膠時間長。應降低背壓壓力,少用再生料防止架空,送料段冷卻要充分。
3、機台的動作慢。可從油路與電路調節使之適當加快。
4、模具的設計要方便脫模,盡量設計成全自動操作。
5、製作壁厚過大,造成冷卻時間過長。
6、噴嘴流涎,妨礙正常生產。應採用自鎖式射嘴,或降低射嘴溫度。
7、料筒供熱量不足。應換用塑化容量大的機台或加強對料的預熱。
十二、開裂
開裂,包括製件表面絲狀裂紋、微裂、頂白、開裂及因製件粘模、流道粘模而造成或創傷危機,按開裂時間分脫模開裂和應用開裂。具體分析如下:
1、加工方面:
(1)加工壓力過大、速度過快、充料愈多、注射、保壓時間過長,都會造成內應力過大而開裂。
(2)調節開模速度與壓力防止快速強拉製件造成脫模開裂。
(3)適當調高模具溫度,使製件易於脫模,適當調低料溫防止分解。
(4)預防由於熔接痕,塑料降解造成機械強度變低而出現開裂。
(5)適當使用脫模劑,注意經常消除模面附著的氣霧等物質。
(6)製件殘余應力,可通過在成型後立即進行退火熱處理來消除內應力而減少裂紋的生成。
2、模具方面:
(1)頂出要平衡,如頂桿數量、截面積要足夠,脫模斜度要足夠,型腔面要有足夠光滑,這樣才防止由於外力導致頂出殘余應力集中而開裂。
(2)製件結構不能太薄,過渡部份應盡量採用圓弧過渡,避免尖角、倒角造成應力集中。
(3)盡量少用金屬嵌件,以防止嵌件與製件收縮率不同造成內應力加大。
(4)對深底製件應設置適當的脫模進氣孔道,防止形成真空負壓。
(5)主流道足夠大使澆口料未來得及固化時脫模,這樣易於脫模。
(6)主流道襯套與噴嘴接合應當防止冷硬料的拖拉而使製件粘在定模上。
3、材料方面:
(1)再生料含量太高,造成製件強度過低。
(2)濕度過大,造成一些塑料與水汽發生化學反應,降低強度而出現頂出開裂。
(3)材料本身不適宜正在加工的環境或質量欠佳,受到污染都會造成開裂。
4、機台方面:注塑機塑化容量要適當,過小塑化不充分未能完全混合而變脆,過大時會降解。
十三、製件尺寸不穩定
製件尺寸變化,本質上是塑料不同收縮程度所造成的。凡是料溫、模具、壓力、生產周期變化不定的操作,都將導致製件尺寸的變化,尤其是結晶度較大的PP、PE、尼龍等是如此。具體分析如下:
1、機台方面:
(1)塑化容量不足應選用塑化容量大的機台。
(2)供料不穩定,應檢查機台的電壓是否波動,注射系統的元件是否磨損或液壓閥方面是否有問題。
(3)螺桿轉速不穩定,應檢查馬達是否有故障,螺桿與料筒是否磨損,液壓閥是否卡住,電壓是否穩定。
(4)溫度失控,比例閥、總壓力閥工作不正常,背壓不穩定。
2、模具方面:
(1)要有足夠的模具強度和剛性,型腔材料要採用耐磨材料。
(2)尺寸精度要求很高時,盡量不採用一模多腔形式。
(3)頂出系統、澆注系統、冷卻系統要設置合理,保證生產條件的穩定。
3、塑料方面:
(1)新料與再生料的混合要一致。
(2)乾燥條件要一致,顆粒要均勻。
(3)選料時充分考慮收縮率對尺寸精度的影響。
4、加工方面:
(1)塑料加工溫度過低,應提高溫度,因為溫度越高,尺寸收縮越小。
(2)對結晶型塑料,模具溫度要低些。
(3)成型周期要保持穩定,不能過大的波動。
(4)加料量即射膠量要穩定。
十四、熔接縫
熔融塑料在型腔中由於遇到嵌件孔洞、流速不連貫的區域、充模料流中斷的區域而以多股形式匯合時,因不能完全熔合而產生線性的熔接縫。此外在發生澆口噴射充模也會生成熔接縫,熔接縫處的強度等性能很差。具體分析如下:
1、加工方面:
(1)注射壓力、速度過低,料筒溫度、模溫過低,造成進入模具的融料過早冷卻而出現熔接縫。
(2)注射壓力、速度過高時,會出現噴射而出現熔接縫。
(3)應增加轉速,增加背壓壓力使塑料粘度下降,密度增加。
(4)塑料要乾燥好,再生料應少用,脫模劑用量太多或質量不好也會出現熔接縫。
(5)降低鎖模力,方便排氣。
2、模具方面:
(1)同一型腔澆口過多,應減少澆口或對稱設置,或盡量靠近熔接縫設置。
(2)熔接縫處排氣不良,應開設排氣系統。
(3)澆道過大、澆注系統尺寸不當,澆口開設盡量避免熔體在嵌件孔洞周圍流動,或盡量少用嵌件。
(4)壁厚變化過大,或壁厚過薄,應使製件的壁厚均勻。
(5)必要時應在熔接縫處開設熔合井使熔接縫脫離製件。
3、塑料方面:
(1)對流動性差或熱敏性的塑料應適當添加潤滑劑及穩定劑。
(2)塑料含的雜質多,必要時要換質量好的塑料。
十五、翹曲(變形、彎曲、扭曲)
由於塑料成型時流動方向的收縮率比垂直方向的大,使製件各向收縮率不同而翹曲,又由於注射充模時不可避免地在製件內部殘留有較大的內應力而引起翹曲,這些都是高應力取向造成的變形的表現。所以從根本上說,模具設計決定了製件的翹曲傾向,要通過變更成型條件來抑制這種傾向是十分困難的,最終解決問題必須從模具設計和改良著手。具體分析如下:
1、模具方面:
(1)製件的厚度、質量要均勻。
(2)冷卻系統的設計要使模具型腔各部分溫度均勻,澆注系統要使料流對稱避免因流動方向、收縮率不同而造成翹曲,適當加粗較難成型部份的分流道、主流道,盡量消除型腔內的密度差、壓力差、溫度差。
(3)製件厚薄的過渡區及轉角要足夠圓滑,要有良好的脫模性,如增加脫模余度,改善模面的拋光,頂出系統要保持平衡。
(4)排氣要良好。
(5)增加製件壁厚或增加抗翹曲方向,由加強筋來增強製件抗翹曲能力。
(6)模具所用的材料強度不足。
2、塑料方面:
結晶型比非結晶型塑料出現的翹曲變形機會多,加之結晶型塑料可利用結晶度隨冷卻速度增大而降低,收縮率變小的結晶過程來矯正翹曲變形。
3、加工方面:
(1)注射壓力太高,保壓時間太長,熔料溫度太低速度太快會造成內應力增加而出現翹曲變形。
(2)模具溫度過高,冷卻時間過短,使脫模時的製件過熱而出現頂出變形。
(3)在保持最低限度充料量下減少螺桿轉速和背壓降低密度來限制內應力的產生。
(4)必要時可對容易翹曲變形的製件進行模具軟性定形或脫模後進行退米處理。
十六、變色和焦化或黑點
主要原因是塑料或添加的紫外線吸收劑、防靜電劑等在料筒內過熱分解,或在料筒內停留時間過長而分解、焦化,再隨同熔料注入型腔形成。
1、機台方面:
(1)由於加熱控制系統失控,導致料筒過熱造成分解變黑。
(2)由於螺桿或料筒的缺陷使熔料卡入而屯積,經受長時間固定加熱造成分解。應檢查過膠頭套件是否磨損或裡面是否有金屬異物。
(3)某些塑料如ABS在料筒內受到高熱而交聯焦化,在幾乎維持原來顆粒形狀情形下,難以熔融,被螺桿壓破碎後夾帶進入製件。
2、模具方面:
(1)模具排氣不衣,易燒焦,或澆注系統的尺寸過小,剪切過於歷害造成焦化。
(2)模內有不適當的油類潤滑劑、脫模劑。
3、塑料方面:
塑料揮發物過多,濕度過大,雜質過多,再生料過多,受污染。
4、加工方面:
(1)壓力過大,速度過高,背壓過大,轉速過快都會使料溫分解。
(2)應定期清潔料筒,清除比塑料耐性還差的添加劑。
十七、腫脹和鼓泡
有些塑料製件在成型脫模後,很快在金屬嵌件的背面或在特別厚的部位出現腫脹或鼓泡。這是因為未完全冷卻硬化的塑料在內壓罰的作用下釋放氣體膨脹造成。
解決措施:
1、有效的冷卻。降低模溫,延長開模時間,降低料的乾燥與加工溫度。
2、降低充模速度,減少成形周期,減少流動阻力。
3、提高保壓壓力和時間。
4、改善製件壁面太厚或厚薄變化大的狀況。

十八、透明製件缺陷
聚苯乙烯、有機玻璃的透明製件,有時候透過光線可以看到一些閃閃發光的細絲般的銀紋。這些銀紋又稱熔斑或裂紋。這是由於拉應力的垂直方向產生了應力,使用權聚合物分子發重型流動取向而與未取向部分折完率差異表現出來。
解決方法:
1、消除氣體及其它雜質的干擾,對塑料充分乾燥。
2、降低料溫,分段調節料筒溫度,適當提高模溫。
3、增加註射壓力,降低注射速度。
4、增加或減少預塑背壓壓力,減少螺桿轉速。
5、改善流道及型腔排氣狀況。
6、清理射嘴、流道和澆口可能的堵塞。
7、縮短成型周期,脫模後可用退火方法消除銀紋:對聚苯乙烯在78℃時保持15分鍾,或50℃時保持1小時,對聚碳酸酯,加熱到160℃以上保持數分鍾。
十九、氣泡(真空泡)
氣泡的氣體十分稀薄屬於真空泡。一般說來,如果在開模瞬間已發現存在氣泡是屬於氣體干擾問題。真空泡的形成是由於充注進塑料不足或壓力較低。在模具的急劇冷卻作用下,與型腔接角的燃料牽拉,造成體積損失的結果。
解決措施:
1、提高注射能量:壓力、速度、時間和料量,並提高背壓,使充模豐滿。
2、增加料溫流動順暢。降低料溫減少收縮,適當提高模溫,特別是形成真空泡部位的局部模溫。
3、將澆口設置在製件厚的部份,改善噴嘴、流道和澆口的流動狀況,減少壓務的消耗。
4、改進模具排氣狀況。
二十、低光潔度,表面光澤差
有兩個主要原因影響整體透明度一是模面拋光不好,二是熔料過早冷卻。
解決方法:
1、增加料溫,注射壓力與速度,特別是模溫。模溫對光澤有顯著的影響。
2、改善澆口的位置,注意料流通暢。
3、防止塑料的降解或塑化不完全。
4、增長模內冷卻時間,保壓時間也應加長一些。
5、防止氣體的干擾。
二十一、震紋(波紋)
PS等剛性塑料製件在其澆口附近的表面,以澆口為中心的形成密集的波紋。在時稱為震紋。產生原因是熔體粘度過大而以滯流形式充模時,前端的料一接觸到型腔表面便很快冷凝收縮起來,而後來的熔料又脹開已收縮的冷料繼續前進過程的不斷交替使料流在前進中形成了表面震紋。
解決方法:
1、提高料筒溫度特別是射嘴溫度,還應提高模具溫度。
2、提高注射壓力與速度,使其快速充模型腔。
3、改善流道、澆口尺寸,防止阻力過大。
4、模具排氣要良好,要設置足夠大的冷料井。
5、製件不要設計得過於薄。
二十二、泛白、霧暈
這是由於氣體或空氣中的雜質的污染而出現的缺陷。
解決方法:
1、消除氣體的干擾,就意防止雜質的污染。
2、提高料溫與模溫,分段調節料筒溫度,但要防止溫度過高而分解。
3、增加註射壓力,延長保壓時間,提高背壓。
二十三、白煙、黑斑
在PS透明製件上,透過光線時會顯現一縷白煙狀物,位置與大小飄忽不定。這主要是由於塑料在料筒中局部過熱分解形成,有時白煙會變焦黃,甚至成為黑斑。
解決方法:
1、降低料溫,縮短料在料筒里邊停留的時間,降低轉速與背壓。
2、注意檢查螺桿與料筒的配合精度,檢查過膠頭等是否磨損。
3、少用再生料、篩除有害性的屑料。消除料筒及原料中的異種塑料的污染。
二十四、製件出現分層剝離
原因及排除方法:
1、料溫太低、模具溫度太低,造成內應力與熔接縫的出現。
2、注射速度太低,應適當減慢速度。
3、背壓太低。
4、原料內混入異料雜質,應篩除異料或換用新料。
二十五、主流道粘模
原因及排除方法:
1、冷卻時間太短,主流道尚未凝固。
2、主流道斜度不夠,應增加其脫模斜度。
3、主流道襯套與射嘴的配合尺寸不當造成漏流。
4、主流道粗糙,主流道無冷卻井。 5、射嘴溫度過低,應提高溫度。

⑨ 塑膠生產時常見不良現像並用5why手法來分析 如何去分析

【01】 起瘡(銀色條紋):

其實這個現象,就是我們常說的料花,一般都是原料沒有烘乾而形成的。這種現象出現頻率最高的是在產品T0的時候,後續進入正常生產階段,通常很少會發生這樣的不良。

【02】會膠線:

會膠線是原料在合流處產生細小的線,由於沒完全融合而產生,成品正、反面都在同一部位上出現細線,如果模具的一面溫度高,則與其接觸的會膠線比另一方淺。這個就是我們常說的結合線,通常出現在多點進膠的產品上,當左右2個進膠點走膠流向匯合處時,就會產生結合線。

一般都是由於模溫不同,或者原料溫度太低造成的。目前此問題在大件素材產品上出現幾率最高,也很難完全解決,只能弱化此現象。

【03】氣泡:

成品壁厚處的內部所產生的空隙,不透明的產品不能從外面看到,必須將其刨開後才能見到.壁厚處的中心是冷卻最慢的地方,因此迅速冷卻,快速收縮的表面會將原料拉引起來產生空隙,形成氣泡。

產生氣泡,造成外觀不良,通常在透明件上面最為明顯,電子產品中透明鏡片類透明導光類最易產生。

當然,在設計的時候將壁厚控製成型可控范圍內,還是可以改善的,要是太厚,比如超過平均5mm的整體厚度,氣泡的產品幾率就非常大。

【04】翹曲:

射出時模具內樹脂受到高壓而產生內部應力,脫模後,成品兩旁出現變形彎曲,薄殼成型的產品容易產生變形。翹曲變形,這個就不用說了,很容易檢查出來。通常在很單薄又很長的塑膠產品上最易產生,只有在設計的時候將產品厚度加厚,或者做加強筋才能避免此問題的產生。

【05】流痕:

原料在模穴內流動時,在成品表面上出現以GATE為中心的年輪狀細小的鄒紋現象。這個就是我們常說的太陽紋,以進膠點往外擴散,素材霧面產品最為明顯,也是最難克服調整的外觀死穴難題。所以大部門模廠都會要求把進膠點放在外觀面上,這樣就可以減少此問題。

【06】缺膠:

成品未充填完整,有一部分缺少的狀況。這個就是缺膠,缺料,成型壓力太小沒有填滿,此類問題基本上是可以改善的,除非模具設計時候沒有考慮好。

【07】毛邊:

成品出現多餘的塑膠現象,多在於模具的合模處,頂針處,滑塊處等模具鑲

件配合處。毛邊產生通常由2種現象造成最多,一是模具合模問題,沒有完整配合好,二是成型壓力過大,模具溫度太高,造成產品跑毛邊,此類問題基本上是可以解決的。

【08】縮水:

由於體積收縮,壁厚處的表面原料被拉入,在產品表面出現凹陷痕跡。

這個現象也是很好發現的,只要將產品對著有光源的地方,經過反射就可以看到原本設計很平的產品呈現出凹凸不平的現象。

如果縮水嚴重,就不需要剛才的動作了,明眼就能發現產品凹坑。縮水是產品表面所發生的不良現象中最多的,大多發生於壁厚處,一般如果壓力下降則收縮機率就會較大。此類現象需要結合設計+模具+成型三方一起討論解決。

【09】脫花:

模具打開時成品附在後模脫模,頂出時,頂破或頂凸成品。如果模具不良,會粘於前模。這個現象也是很好發現的,類似於人為造成的缺陷一樣,很好判斷。此問題通常是產品拔模角度不夠,或者後模拖動產品的力沒有前模大,造成被前模拉傷。

原因及解決方法:1,公模出模斜度不夠,增大出模斜度2,型芯拋光。3,注塑壓力是否過大,適當調整參數4.模具型腔面材質要好 ,減少收縮。

【10】龜裂或開裂:

龜裂是塑料製品較常見的一種缺陷,主要表現為在應力易集中或者熔接痕的地方開裂,或者在塗裝放置一段時間後出現油漆開裂等現象。產生的主要原因是由於應力變形所致。主要有殘余應力、外部應力和外部環境所產生的應力變形。

【11】頂白(頂高):

注塑產品頂白產生的原因主要有: 頂出位置設置不合理、壓力過大,保壓時間過長、拋光不到位,筋位過深、脫模斜度不夠、產品頂出不均、受力面積不均等。

⑩ 塑膠件變形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原因是細長件、面積大的薄壁件、或是結構不對稱的較大成品由於成型時冷卻應力不均或頂出受力不一所致
辦法解決?
1.塑膠模具修正:修正頂針;設置起張緊作用的拉料銷等; 必要時公模加咬花調節變形
2.注塑成型修正:調整公母模模溫降低保壓等小件變形的調節主要靠壓力大小及時間﹐大件變形的調節一般靠模溫。
歡迎到我們公司網站上來咨詢,我們有更詳細的解答,可以到我們的網路轉接到我們網站進來http://ke..com/view/5885175.htm

閱讀全文

與塑膠模具放電凹凸不平是什麼原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注塑機模具噸位是什麼意思 瀏覽:676
貴陽不銹鋼橋架托臂哪裡有 瀏覽:585
鋼筋批號如何表示 瀏覽:891
波形梁護欄評定表怎麼填 瀏覽:92
手機電芯電烙鐵焊接完怎麼沖電慢 瀏覽:610
現在建房鋼材材料價格是多少 瀏覽:237
如何用八寸模具變成十二寸 瀏覽:318
昊宇不銹鋼鐵藝鋼結構加工廠怎麼樣 瀏覽:81
鋁合金廁所門一般價格多少 瀏覽:92
多星不銹鋼電煎鍋怎麼清洗 瀏覽:756
防眩景區圍牆護欄怎麼賣 瀏覽:720
一張15厚不銹鋼板多少錢一張 瀏覽:628
圓型鋼板漏斗怎麼下料 瀏覽:161
136鋼材是多少度 瀏覽:94
pp模具收縮率是多少錢 瀏覽:153
不銹鋼切菜神器多少錢 瀏覽:995
土工膜和鋼管怎麼粘合 瀏覽:693
水泥模具尺寸一般多少 瀏覽:528
焊接強度能保持多少 瀏覽:691
一桶油漆可以噴多少平方鋼管 瀏覽: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