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注塑加工中如何改善塑料製品光澤度和色差
一方面是提高塑料製品的表面光澤度,稱為增亮改性,另一方面是降低塑料製品的表面光澤度,稱為消光改性。相對來說,增亮技術更為主要。塑料的增亮即提高塑料製品的表面光澤度或光潔度,具體方法除原料的合理選取外,還有添加增亮法、共混增亮法、形態控制增亮法、成型設備光潔度的控制、二次加工增亮法及表面塗層增亮法等。 1、樹脂的選擇 樹脂本身的特徵對塑料製品的表面光澤度影響較大,是控制塑料製品表面光澤度的最有效方法。其對相應塑料製品表面光澤的影響主要取決於如下幾個方面: (1)樹脂的品種不同的樹脂品種共相應製品的光澤性大不相同,一般認為下列樹脂對應製品的光澤性比較好:蜜胺樹脂、ABS、PP、 HIPS、PA、POM、PMMA及PPO 等,其中蜜胺樹脂和ABS兩種光澤性最突出。對同一種樹脂而言,合成方法不同,其樹脂對應製品光澤度也不相同。例如:a、對PP而言,不同聚合方法合成品種的光澤度大小如下:無規共聚PP>均聚PP>嵌段共聚PP。b、對PE 而言, 三種不同品種的光澤度大小如下: LDPE>LLDPE>HDPE。C、對PVC而言,乳液法PVC樹脂比懸浮法PVC樹脂的光澤度高。d、對於PS樹脂而言,高抗沖聚笨乙烯(HIPS)的光澤度大於通用聚苯乙烯(GPPS) (2)樹脂的特性對同一種樹脂而言。其具體特性不同,光澤度也不相同,在樹脂的特性中對光澤度有影響的特性主要有如下幾種。 a、熔體流動速率(MFR)一般越大,其相應製品的光澤度越大。b、分子量的影響分子量的影Ⅱ向主要體現在分子量分布寬度上。分子量分布越寬,其相應製品的光澤度下降。這主要是因為分子量分布寬,材料的不規整性增大了。c、吸水率的影響吸水率高的樹脂,吸水率對其相應製品的光澤度影響較大。如分子中含有酯基(一COOR)及酞胺基(一CONH2)的PA、PI、PSF 及PC等,如不進行乾燥或乾燥不徹底,會在製品表面產出水波紋、氣泡、銀絲、斑紋、毛疵等,從而使表面光澤度大大下降。 2.添加劑的選擇在所有的塑料用添加劑中,對光澤度影響最大的為填料;其次還有增塑劑、穩定劑及阻燃劑等,但影響較小。 (1)填料的影響 填料對光澤度的影響可分為如下幾個方面:a、填料的品種不同填料品種對光澤度的影響不同。除玻璃微珠外幾乎所有的填料都會使填充製品的光澤度下降,只是下降幅度不同而已。幾種填料對填充製品光澤度影響大小次序如下:金屬鹽>玻璃纖維<滑石粉<雲母。b、填料的形狀填料粒子的微觀形狀不同,對填充製品光澤度的影響也不同,其影響大小的次序為:球狀<粒狀<針狀<片狀。c、填料的粒度,填料的粒度越小,填料製品的光澤度下降幅度小。另外,填料粒度的分布寬度大小不同,對填充製品的光澤度影響也不同。其影響規律為:填料粒度分布越寬,填充製品的表面光澤度越低。這主要是因為填料的粒度范圍相差越大,填充製品的表面越凸凹不平,入射光越易產生漫反射現象。d、填料的填充量 填料的填充增大,填充製品的表面光澤度降低。以CaC0。填充PP體系為例,當 CaC0。填充量為5%時,填充製品的表面光澤度為5O% 。當 CaC0。填充量為15% 時,填充品的光澤度則下降為32%。 二、注塑產品的色差控制 色差是注塑中常見的缺陷,色差影響因素眾多,涉及原料樹脂、色母、色母同原料的混合、注塑工藝、注塑機等,在實際的生產過程中我們一般從以下五個方面來進行色差的控制。 1.消除注塑機及模具因素的影響要選擇與注塑主品容量相當的注塑機,如果注塑機存在物料死角等問題,最好更換設備。對於模具澆注系統、排氣槽等造成色差的,可通過相應部分模具的維修模來解決。必須首先解決好注塑機及模具問題才可以組織生產, 以削減問題的復雜性。 2消除原料樹脂、色母的影響 控制原材料是徹底解決色差的關鍵。因此,尤其是生產淺色製品時,不能忽視原料樹脂的熱穩定性不同對製品色澤波動帶來的明顯影響。鑒於大多數注塑生產廠家本身並不生產塑料母料或色母,這樣,可將注意的焦點放在生產管理和原材料檢驗上。即加強原材料入庫的檢驗;生產中同一產品盡可能採用同一廠家、同一牌號母料、色母生產;對於色母,我們在批量生產前要進行抽檢試色,既要同上次校對,又要在本次中比較,如果顏色相差不大,可認為合格,如同批次色母有輕微色差,可將色母重新混合後再使用,以減少色母本身混合不均造成的色差。同時,我們還需重點檢驗原料樹脂、色母的熱穩定性,對於熱穩定性不佳的,我們建議廠家進行調換。 3.減少料筒溫度對色差的影響 生產中常常會遇到因某個加熱圈損壞失效,或是加熱控制部分失控長燒造成料筒溫度劇烈變化從而產生色差。這類原因產生的色差很容易判定,一般加熱圈損壞失效產生色差的同時會伴隨著塑化不均現象,而加熱控制部分失控長燒常伴隨著產品氣斑、嚴重變色甚至焦化現象。因此生產中需經常檢查加熱部分,發現加熱部分損壞或失控時及時更換維修,以減少這類色差產生幾率。 4.減少注塑工藝調整時的影響 非色差原因需調整注塑工藝參數時,盡可能不改變注塑溫度、背壓、注塑周期及色母加入量,調整同時還需觀察工藝參數改變對色澤的影響,如發現色差應及時調整。盡可能避免使用高注射速度、高背壓等引起強剪切作用的注塑工藝,防止因局部過熱或熱分解等因素造成的色差。嚴格控制料筒各加熱段溫度,特別是噴嘴和緊靠噴嘴的加熱部分。. 5.掌握料筒溫度、色母量對產品顏色變化的影響在進行色差調整前還必須知道產品顏色隨溫度、色母量變化的趨勢。不同色母隨生產的溫度或色母量的改變,其產品顏色變化規律是不同的。可通過試色過程來確定其變化規律。除非已知道這種色母顏色的變化規律,否則不可能很快地調好色差。
⑵ 注塑機做出來的塑料產品表面光潔度不夠,有凹槽和花紋怎麼回事
如模具光潔度沒問題那麼有可能是排氣不夠造成,檢查一下排氣槽開得怎樣,至少有三四條槽,深度為0.02mm,寬度約5mm左右。
⑶ 注塑機加工ABS產品 總是沒光澤度 跟機器有沒有關系 原生料 新磨具 還有就是怎樣加工ABS光澤度發揮到最好!
除去機器和模具光潔度的原因,你說的問題(產品表面有雲霧狀的東西),主要是烘料的原因。
我遇到過。
ABS烘料溫度過高,容易把料烘粘結,烘料溫度過底或烘料時間過短,則容易出現你說的問題。
ABS烘料推薦:80----90度,8---10個小時。
你試一下,看能不能解決問題。
祝你好運。
⑷ 注塑模具產品生產出來沒有亮度是怎麼回事
你好, 可以從以下方面來分析:
1, 模具型腔本身有沒有亮度, 或拋光之類, 如果有曬紋, 產品一般不會有亮度, 會是啞面.
2, 與模溫有關, 模溫低, 表面則亮, 模溫高, 表面則暗.
⑸ 如何讓塑料更有光澤提高亮度
塑料的增亮方法:
塑料的增亮即提高塑料製品的表面光澤度或光潔度,具體方法除原料的合理選取外,還有添加增亮方法、共混增亮方法、形態控制增亮方法、成型沒備光潔度的控制、二次加工增亮方法及表面塗層增亮方法等。
1、塑料原料的選取
塑料原料的合理選取是提高塑料製品表面光潔度最基本的因素原料選取得好,則光澤度提高則容易;反之,則比較困難。
2、添加劑的選擇
在所有的塑料用添加劑中,對光澤度影響最大的為填料;其次還有增塑劑、穩定劑及阻燃劑等,但影響較小。
(5)塑料模具為什麼越做越沒有光度擴展閱讀:
注塑模具
1、若模具型腔加工不良,如有傷痕、微孔、磨損、粗糙等不足,勢必會反應到塑件上,使塑件光澤不良,對此,要精心加工模具,使型腔表面有較小的粗糙度,必要時可拋光鍍鉻。
2、若型腔表面有油污、水漬,或脫模劑使太多,會使塑件表面發暗、沒有光澤,對此,要及時清除油污和水漬,並限量使用脫模劑。
3、若塑件脫模斜度太小,脫模困難,或脫模時受力過大,使塑件表面光澤*佳,對此,要加大脫模斜度。
4、若模具排氣不良,過多氣體停留在模型內,也導致光澤不良,對此,要檢查和修正模具排氣系統。
5、若澆口或流道截面積過小或突然變化,熔體在其中流動時受剪力作用太大,呈湍流動態流動,導致光澤不良,對此,應適當加大澆口和流道截面積。
⑹ 注塑件怎麼才能增加光亮度
塑件光澤不良的主要原因是:模具、注塑工藝、原料等方面。 一、注塑模具 1.若模具型腔加工不良,如有傷痕、微孔、磨損、粗糙等不足,勢必會反應到塑件上,使塑件光澤不良,對此,要精心加工模具,使型腔表面有較小的粗糙度,必要時可拋光鍍鉻。 2.若型腔表面有油污、水漬,或脫模劑使太多,會使塑件表面發暗、沒有光澤,對此,要及時清除油污和水漬,並限量使用脫模劑。 3.若塑件脫模斜度太小,脫模困難,或脫模時受力過大,使塑件表面光澤欠佳,對此,要加大脫模斜度。 4.若模具排氣不良,過多氣體停留在模型內,也導致光澤不良,對此
⑺ 造成注塑製品顏色及光澤缺陷的原因是什麼
正常情況下,注塑製件表面具有的光澤主要由塑料的類型、著色劑及模面的光潔度所決定。但經常也會因為一些其他的原因造成製品的表面顏色及光澤缺陷、表面暗色等缺陷。造成這種原因及解決方法分析如下:
(1)模具光潔度差,型腔表面有銹跡等,模具排氣不良。
(2)模具的澆注系統有缺陷,應增大冷料井,增大流道、拋光主流道、分流道和澆口。
(3)料溫與模溫偏低,必要時可用澆口局部加熱辦法。
(4)加工壓力過低、速度過慢、注射時間不足、背壓不足,造成密實性差而使表面暗色。
(5)塑料要充分塑化,但要防止料的降解,受熱要穩定,冷卻要充分,特別是厚壁的。
(6)防止冷料進入製件,必要時改用自鎖式彈簧或降低噴嘴溫度。
(7)使用的再生料過多,塑料或著色劑質量差,混有水汽或其它雜質,使用的潤滑劑質量差。
(8)鎖模力要足夠。
⑻ 塑料製品光澤不夠,如何提高光亮度
原材料會影響塑料製品的光澤度,可以從以下方面查找原因並做調整:
1.原材料粒度差異較大,使得難以均勻塑化,而光澤不良,對此,應將原材料進行篩分處理。
2.原料中再生料或水口料加入太多,影響熔體的均勻塑化而光澤不良,對此,應減少再生料或水口料加入量。
3.有些原材料在調溫時會分解變色導致光澤不良,對此,應選用耐溫性較好的原材料。
4.原材料中水分或易揮發物含量過高,受熱時揮發成氣體,在型腔和熔體中凝縮,導致塑件光澤不良,對此,應對原材料進行預乾燥處理。
5.有些添加劑的分散性太差而使塑件光澤不良,對此,應改用流動性能較好的添加劑。
6.原材料中混有異物,雜料等物料,它們不能與其原料均勻混熔在一起而導致光澤不良,對此,應事先嚴格排除這些雜料。
7、.若潤滑劑用量過少,熔體的流動性較差,塑件表面不緻密,使得光澤不良,對此,應適當增加潤滑劑的用量。
⑼ 改性塑料製品出現光澤差異什麼原因
對於注塑製品來說,在有紋理的製品表面,其光澤的不同是最為明顯的。即使模具的表面十分均勻,不規則的光澤也可能出現在製品上。也就是說,製品某些部位的模具表面效果沒有很好地得以重現。
隨著熔體離開澆口的距離逐漸增加,熔體的注射壓力逐漸降低。如果製品的澆口遠端不能被充滿,那麼該處的壓力就是最低的,從而使模具表面的紋理不能被正確地復制到製品表面上。因此,在模腔壓力最大的區域(從澆口開始的流體路徑的一半)是最少出現光澤差異的區域。要改變這種狀況,可以提高熔體和模具溫度或者提高壓力,同時增加保壓時間也能夠減少光澤差異的產生。
製品的良好設計也能夠減少光澤差異出現的幾率。例如,製品壁厚的劇烈變化能夠造成熔體的不規則流動,從而造成模具表面紋理難以被復制到製品表面。因此,設計均勻的壁厚能夠減少這種狀況的發生,而過大的壁厚或過大的肋筋會增加光澤差異產生的幾率。另外,熔體不充分的排氣也是造成此缺陷的一個原因。
⑽ 塑膠產品 光澤度有問題是什麼原因
除了模具問題外,產品不均勻,有雜質也是原因,例如填料、第二組分樹脂、添加劑等都可看作雜質,當然提高光澤的光亮劑、透明樹脂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