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鋁合金壓鑄模具使用過程中幾點需要特別注意的事項
(1)模具冷卻系統的使用。模具冷卻水在正確使用的情況下不僅延長模具的使用壽命,而且提高生產效率。 (2)模具在開始生產的過程中必須對模具進行預熱,防止在冷的模具突然遇到熱的金屬液而導致龜裂紋的出現,較復雜的模具可以用噴燈,液化氣,條件好的用模溫機,比較簡單的模具可以利用慢壓射預熱。 (3)對模具分型面的清理,這一點是很費事的,也是很容易忽視的。 (4)如果模具配備有中子控制,則注意絕對禁止壓鑄機與模具之間的信號線有接頭現象,原因很明確,在日常生產中,很難避免信號線上沾水,或者是接頭包紮的地方容易破,從而造成與機床短接,如果造成信號錯誤,輕則報警自動停機耽誤時間,重則信號紊亂,把模具頂壞。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貳』 模具預熱的作用與預熱的幾種方法
為了保護模具,提高模具使用效率,盡可能地將模具工作狀態保持在一定溫度范圍是非常必要的。如果模具不預熱,一方面,由於模具溫度低,很容易造成成型困難、粘膜、鑄件裂紋等缺陷,另一方面,由於模具溫度變化太大,冷熱應力很大,很容易造成模具損壞,嚴重的情況下,可能造成模具炸裂。所以,模具使用前的預熱非常重要。
根據預熱的加熱方法不同,可以分為電加熱、天然(煤)氣加熱、模溫機(油)加熱。
1)電加熱:主要靠發熱管加熱,具有清潔、使用方便的特點,缺點是熱輻射距離小。壓鑄模具一般不採用。
2)模溫機(油)加熱:加熱均勻,溫度調節採用智能控制,控溫精度高,可滿足高工藝標準的嚴格要求。運行控制及安全監測裝置齊全完備,升溫過程全自動控制,操作簡捷,安裝方便。閉路循環供熱,熱量損失小,節能效果顯著,無環境污染,使用范圍廣。缺點是加熱靠熱傳遞,升溫較慢。
3)天然(煤)氣加熱:目前廣泛使用的一種方式。適用於不同模具形狀。加熱器由管子製成,有很多小孔,噴出氣體,火力大小可以調節氣閥來實現。清潔無污染,可局部加熱。缺點是靠人控制,不注意容易燒壞模具。
『叄』 模具預熱溫度因在什麼范圍比較合適
大約在150至260攝氏度。
控制模具溫度的目的和模具溫度對注塑件的影響注塑工藝中,控制模具溫度的主要目的一是將模具加熱到工作溫度,二是保持模具溫度恆定在工作溫度。
以上兩點做的成功的話,可以把循環時間最優化,進而保證注塑件穩定的高質量。模具溫度會影響表面質量,流動性,收縮率,注塑周期以及變形等幾方面。模具溫度過高或不足對不同的材料會帶來不同的影響。
對熱塑性塑料而言,模具溫度高一點通常會改善表面質量和流動性,但會延長冷卻時間和注塑周期。模具溫度低一點會降低在模具內的收縮,但會增加脫模後注塑件的收縮率。而對熱固性塑料來說,高一點的模具溫度通常會減少循環時間,且時間由零件冷卻所需時間決定。此外,在塑膠的加工中,高一點的模具溫度還會減少塑化時間,減少循環次數。
『肆』 壓鑄模零件如何進行熱處理
1、淬火設備為高壓高流率真空氣淬爐。
(1)淬火前:採用熱平衡法,提高模具加熱和冷卻的整體一致性。對凡是影響到這一點的薄壁孔、溝槽、型腔等,都要進行填充、封堵,盡量做到模具能均衡加熱和冷卻;同時,注意裝爐方式,防止壓鑄模在高溫時因自重而引起的變形。
(2)模具的加熱:在加熱過程中要緩慢加熱(用200℃/h升溫),並採用兩級預熱方式,防止快速升溫造成模具內、外溫差過大,引起過大的熱應力,同時減小相變應力。
(3)淬火溫度與保溫時間:要採用下限淬火加熱溫度,均熱時間不宜過短或過長,一般由壁厚和硬度來確定均熱時間。
(4)淬火冷卻:採用預冷方式,並通過調節氣壓與風速,有效的控製冷卻速度,使之最大限度地實現理想冷卻。即:預冷到850℃後,增大冷卻速度,快速通過「C」曲線鼻部,模溫在500℃以下則逐漸降低冷卻速度,到Ms點以下則採用近似等溫轉變的冷卻方式,以最大限度地減少淬火變形。模具冷卻到約150℃時,關閉冷卻風機,讓模具自然冷卻。
2、退火包括鍛造後的球化退火和模具製作過程中的去應力退火兩部分。其主要目的:在原材料階段進行結晶組織的改良;方便加工而降低硬度;防止加工後變形和淬火裂紋而去除內應力。
(1)球化退火。模具鋼經鍛造後,鋼的內部組織變成不穩定的結晶,硬度高切削困難,且此種狀態的鋼,內應力大,加工後容易變形和淬裂,機械性能差,為使碳化物結晶變成球化穩定組織須進行球化退火。
(2)去應力退火。對有殘留應力的模具鋼進行機械加工,加工後會產生變形,如果機械加工後仍留有應力,則在淬火時會發生很大的變形或淬火裂紋。為防止這些問題發生,必須進行去應力退火。
模具製作過程中一般進行三次去應力退火:
(1)在切削掉原材料體積的1/3以上形狀或對原材料厚度1/2深度加工時,加工餘量留有5~10mm,進行*次去應力退火。
(2)在精加工留有餘量(2~5mm)時,進行第二次去應力退火。
(3)在試模後,淬火前進行第三次去應力退火。
3、回火淬火的模具冷卻到約100℃時,就要立即進行回火,以防止繼續產生變形,甚至開裂。回火溫度由工作硬度來確定,一般要進行三次回火。
4、氮化處理一般壓鑄模經淬火、回火(45~47HRC)後就能使用,但為了提高模具的耐磨性、抗蝕性和抗氧化性,防止粘模,延長模具的壽命,必須進行氮化處理。氮化層深度一般為0.15~0.2mm。氮化後需要打光,磨去白亮層(厚約0.01mm左右)。
5、幾點說明
(1)模具的熱處理變形是由於相變應力、熱應力的共同作用引起的,受多種因素影響。因此,在正確選材的前提下,還要注意毛坯的鍛造,要採用六面鍛造的方法,反復鐓拔。同時,在模具的設計階段就必須注意,使壁厚盡量均勻(壁厚不均勻時要開工藝孔);對形狀復雜的模具,要採用鑲拼結構,而不採用整體結構;對有薄壁、尖角的模具,要採用圓角過渡和增大圓角半徑。在熱處理時要作好數據記錄,長、寬、厚各方向上的變形量,熱處理條件(裝爐方式、加熱溫度、冷卻速度、硬度等),為日後模具的熱處理積累經驗。
(2)壓鑄模的加工一般有兩種工藝流程,都是根據實際情況確定的。第一種:一般壓鑄模。鍛打→球化退火→粗加工→第一次去應力退火(留有餘量5~10mm)→粗加工→第二次去應力退火(留有餘量2~5mm)→精加工→第三次去應力退火(試模後、淬火前)→淬火→回火→鉗修→氮化。第二種:特別復雜的及淬火很易變形的模具。鍛打→球化退火→粗加工→*次去應力退火(留有餘量5~10mm)→淬火→回火→機、電加工→第二次去應力退火(留有餘量2~5mm)→機、電加工→第三次去應力退火(試模後)→鉗修→氮化。
『伍』 如何正確操作壓鑄機
(1)合攏模具;
(2)以人工或其他方式將金屬液澆入壓室;
(3)上沖頭以較低的壓射速度下移,進入壓室內及至剛接觸金屬液液面;
(4)上沖頭轉為較高的壓射速度壓下,而下沖頭則與上沖頭保持著中間一段存有金屬液的相對距離同步地快速下移;
(5)當下沖頭下移至讓出噴嘴孔口時,正好下到最底部而被撐住;於是,上、下沖頭一同擠壓金屬液高速向噴嘴孔(直澆道6的一部分)噴射;
(6)金屬液通過由噴嘴、澆口套4、定模的錐孔和分流器2組成的直澆道6,從內澆口3填充進入模具型腔;
(7)填充完畢,但上沖頭仍保持一定的壓力,直至型腔內的金屬液完全凝固成壓鑄件1為止;澆道和壓室內的金屬液分別凝固為直澆口和余料餅9;
(8)上沖頭提升復位;同時,下沖頭向上動作,將尚與直澆口相連的余料餅切離;
(9)下沖頭繼續上升,把余料餅舉出壓室頂面,再以人工或其他方式取走;
(10)下沖頭下移復位至堵住噴嘴孔口;
(11)打開模具,壓鑄件和直澆口一同留在動模上,隨即頂出並取出壓鑄件;一旦切離余料餅之後,開模動作可以立即執行,也可以稍緩至適當的時候執行,與下沖頭完成上舉和復位的動作無關;
至此,完成一次壓鑄循環。
(5)壓鑄如何預熱模具擴展閱讀
使用注意事項
(1)了解壓鑄機的類型及其特點;
(2)考慮壓鑄件的合金種類以及相關的要求;
(3)選擇的壓鑄機應滿足壓鑄件的使用條件和技術要求;
(4)選定的壓鑄機在性能、參數、效率和安全等方面都應有一定的裕度,以確保滿意的成品率、生產率和安全性;
(5)在保證第4點的前提下,還應考慮機器的可靠性與穩定性,據此來選擇性價比合理的壓鑄機;
(6)對於壓鑄件品種多而生產量小的生產規模,在保證第4點的前提下,應科學地選擇能夠兼容的規格,使既能含蓋應有的品種,又能減少壓鑄機的數量;
(7)在壓鑄機的各項技術指標和性能參數中,首要應注意的是壓射性能,在同樣規格或相近規格的情況下,優先選擇壓射性能的參數范圍較寬的機型;
(8)在可能的條件下,盡量配備機械化或自動化的裝置,對產品質量、生產效率、安全生產、企業管理以及成本核算都是有益的;
(9)評定選用的壓鑄機的效果,包括:成品率、生產率、故障率、維修頻率及其工作量、性能的穩定性、運行的可靠性以及安全性等。
『陸』 壓鑄模溫機對模具預熱有什麼作用嗎
壓鑄模溫機可以大大的提高壓鑄模具的預熱溫度。
如果把模溫機的油溫設定在250℃,那麼壓鑄模溫度不用生產就可以達到200多度,生產時,幾乎不用生產熱模件,就可以直接生產。
如果不用模溫機,壓鑄生產,冷模件必須要報廢50模左右,如果0.3~1.2分鍾生產一件產品的話,冷模生產就要浪費15~60分鍾,來生產廢品。
模溫機還可以保持模具溫度穩定,不至於上下波動太大,對生產鎂合金極為有利。
求採納!
『柒』 壓鑄模預熱有何作用和常用方法
我們單位一般都是先往模具的型腔里注入鋁水,速度慢一些,壓力小一些,打上幾模,就使用鋁水本身的熱量把模具加熱後,再正式的進行壓鑄工作。
『捌』 壓鑄模一開始是怎麼加熱的
看情況了,也不是絕對的,假如加熱了,只需要3模就是合格產品,如果不加熱可能得打20模才是合格產品。模具加熱也可以延長模具壽命,模具加熱一般用油溫機。也可以實施外邊加熱。模具有的接冷卻水管,有的接油溫機油管,溫度保持的話並不特別需要,因為模具上升到極限就不可能升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