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中國成立以後鋼鐵工業發展情況
從建國初期,國家以重點發展重工業以盡快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時起,鋼鐵工業即被作為重工業的代表而得到了中央政府的高度的重視,從而有了從幾乎是空白建立起一個強大的鋼鐵產業的可能。從一五計劃時起,國家就不斷地從農業和其他產業上為鋼鐵產業的發展籌集了大量的資金,並不惜花很大的代價用於技術的開發和創新。同時,鋼鐵工業作為中國最重要的基礎原材料產業之一,與國家改革開放、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步伐息息相關。經過近六十年的發展,中國鋼鐵產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逐步步入了成熟的發展階段。
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現在,已經整整60年了。在60年中,新中國的鋼鐵工業在戰爭廢墟上艱苦創業,既有順利發展的機遇,也有探索前進的挑戰;有過三年「大躍進」全民大煉鋼鐵的沉痛教訓,也遭遇過10年「文化大革命」的嚴重干擾和挫折。盡管如此,中國鋼鐵工業仍克服重重困難,艱難前行,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輝煌成就。
改革開放後中國鋼鐵工業走上快速發展的道路,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鋼鐵工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我國鋼鐵行業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和正確領導下,以科學發展觀為指針,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積極滿足下游產業發展的需要,在鋼鐵產量快速增長的同時,加強技術進步和節能減排,不斷改善品種質量,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作為基礎原材料工業,鋼鐵工業為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實現了前人的躋身於世界鋼鐵大國的夢想。2008年中國粗鋼產量超過5億噸,是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時粗鋼產量的3164倍,鋼產量佔到全球的38.2%。
一、新中國鋼鐵工業發展的歷程
回顧新中國現代鋼鐵工業的崛起、壯大,大體經歷了改革開放之前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時期(1949~1978年)、改革開放初期(1978~1992年,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過渡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初期(1993~2000年)和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國民經濟高速增長時期(2001年以來)四個發展階段。
(一)第一階段(1949~1978年)
在改革開放前的30年中,中國鋼鐵工業的發展經歷了「一次重大轉變」、「兩個黃金發展期」、「三次基本建設高潮」和「一段坎坷、曲折路」。
1.一次重大轉變
從建國初期到第一個五年計劃,中國鋼鐵工業的發展是在前蘇聯大力支援下開展的,幾乎全盤照搬蘇聯的模式。1956年毛澤東同志發表《論十大關系》之後,中國鋼鐵工業的發展在認真總結學習蘇聯經驗教訓基礎上,轉變到從中國國情實際出發,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走大、中、小相結合之路。這一轉變,對中國鋼鐵工業的崛起、壯大具有重要意義。
2.兩個黃金發展期
第一個黃金發展期是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1953~1957年),年均增鋼80萬噸,年均增長31.6%,到1957年達到了535萬噸。
第二個黃金發展期是國民經濟調整期間(1963~1965年),年均增鋼185萬噸,年均增長22.4%,到1965年達到了1223萬噸。
3.三次基本建設高潮
第—次是第一個五年計劃,實施蘇聯156個援建項目中的八大鋼鐵項目的建設,包括新建武鋼、包鋼、北滿鋼廠、吉林鐵合金廠、吉林炭素廠、熱河釩鈦廠,改擴建了鞍鋼和本鋼等。同時還進行了大冶鋼廠、太鋼、唐鋼等近20個企業改擴建工程。
第二次是1956年規劃並開始建設的「三大、五中、十八小」。三大是繼續進行鞍鋼、武鋼、包鋼三個大型鋼鐵基地建設;五中是擴建、新建五個中型鋼鐵企業,即擴建太鋼、重鋼、馬鋼、石景山鋼鐵廠,新建湘鋼;十八小是新建十八個小型鋼廠,即邯鋼、濟鋼、臨鋼、新余、南鋼、柳鋼、廣鋼、三明、合鋼、長特、新疆八一、杭鋼、鄂鋼、漣鋼、安鋼、蘭鋼、貴鋼、通鋼等。
第三次是1964年開始的三線建設,主要是新建了攀鋼、長城特鋼、峨嵋鐵合金廠、水城鋼鐵廠、遵義金屬製品廠、樂山軋輥廠等:恢復建設了酒鋼、蘭鋼、略鋼;擴建了成都無縫鋼管廠、重鋼、重特、昆鋼、貴鋼、遵義鐵合金廠,還有鞍鋼援建寧夏石嘴山鋼繩廠。這三次基本建設高潮的開展,為新中國鋼鐵工業日後發展打下了重要基礎。
4.一段坎坷、曲折路
1958年「大躍進」的高指標、大辦鋼鐵、浮誇風,「文化大革命」中的破壞、整頓、再破壞,以及其後的「鬧翻番」、「洋躍進」等脫離實際、違背鋼鐵工業發展規律的行為,使中國鋼鐵工業在十幾年的時間里,走了一段三起三落的坎坷、曲折路程,使中國鋼鐵工業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改革開放前的近30年中,國家對鋼鐵工業的總投資為615.28億元,其中基本建設投資526.46億元,佔85.6%;更新改造投資88.8億元,佔14.4%。中國鋼鐵工業在跌宕起伏中,經過數百萬鋼鐵人的頑強拼搏,初步建立起了包括采礦、選礦、燒結、煉鐵、煉鋼、軋材、焦化、耐材、鐵合金、碳素等要素結構比較完善,地質勘探、工程設計、建設施工、設備修造、科學研究、冶金教育等門類比較齊全,以大型企業為骨幹、大中小相結合,具有3500萬噸鋼生產能力的新中國冶金工業體系。鋼產量由1949年的15.8萬噸增加到1978年的3178萬噸,年均增鋼100萬噸;鋼材板管帶比由1952年的12.3%提高到1978年的32.3%;低合金鋼、合金鋼比由1962年的10.1%提高到1978年的16%;鋼材自給率由1953年的61.25%提高到1978年的72.66%;噸鋼綜合能耗下降到2.54噸標煤。這30年取得的成果,為後30年中國鋼鐵工業的持續、穩定、快速發展打下了基礎。
(二)第二階段(1978~1992年)
在1978~1992年的14年中,中國鋼鐵工業對外開放取得了顯著成效。鋼鐵工業從國外引進了700多項先進技術,利用外資60多億美元。特別是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裝備新建了寶鋼、天津無縫鋼管公司兩座現代化大鋼廠,並對老鋼廠實施了一系列重點改造項目,使中國鋼鐵工業的技術結構發生了明顯變化,縮小了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
在發展鋼鐵工業生產規模上,除新建上海寶鋼、天津無縫鋼管公司以及一些鄉鎮鋼鐵企業外,主要是抓現有鋼鐵企業的技術改造。在抓老企業技術改造、走內涵式擴大再生產方面,邁出了三大步:第一步:「立足現有企業,走挖潛、改造、配套、擴建的路子。」第二步:重點解決發展速度(數量)、品種結構、產品質量都不適應國民經濟和國防軍工需要的「三個不適應」問題。第三步:鋼鐵工業要上「四個新台階」:上品種質量水平的新台階,上現代化工藝裝備水平的新台階,上集約經營和規模經濟的新台階,上綜合經濟效益的新台階,以增強鋼鐵工業的發展活力。
在這十幾年中,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現有企業技術改造的不斷推進,使鋼鐵工業實現了持續、穩定、健康發展。1978~1992年,鋼鐵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共計1465.43億元,其中基本建設投資759.72億元,佔51.8%,更新改造投資705.71億元,佔48.2%。建成投產了上海寶山鋼鐵總廠一、二期和天津無縫鋼管公司。1983年鋼產量突破4000萬噸,1986年突破5000萬噸,1989年突破6000萬噸,1991年突破7000萬噸,1992年達到了8093萬噸。1978年到1992年,鋼材板管帶比由32.3%提高到37.4%,連鑄比由3.5%提高到30%,合金鋼、低合金鋼比由16%提高到21.6%,鋼材自給率由72.7%提高94.7%,噸鋼綜合能耗由2.54噸標煤降低到1.57噸標煤。
(三)第三階段(1993~2000年)
從黨的十四大到2000年,是中國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階段。這個時期中國鋼鐵工業發展的突出特點是著力「一個適應」,實施「二個轉變」,即著力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由發展數量規模為主向調整、優化結構為主轉變,由鋼鐵產品長期數量短缺向控制總量轉變。這個時期中國鋼鐵工業是深化內涵式擴大生產的階段。
這一時期鋼鐵行業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實施調整、優化結構,推進和實現了兩個重大轉變,促進鋼鐵工業生產力的發展。
第一個轉變:由長期規模擴張為主轉向調整優化結構為主,提高綜合競爭力,提出把「結構優化作為鋼鐵工業發展的中心環節」,主要是優化產品結構和工藝技術結構,同時優化企業組織結構,大力推進淘汰落後,採用新技術對老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實現工藝技術現代化。由此拉開了採用高爐噴煤粉、連續鑄鋼、濺渣護爐、熱裝熱送等六大共性先進技術改造老企業、優化品種結構和工藝技術結構的大幕。
第二個轉變:鋼鐵產品由長期數量短缺轉向階段性、結構性過剩,開始實行總量控制。1993年到1998年期間,由於低水平重復建設形成了大量過剩的生產能力,從而提出「控制總量,優化結構,大力提高冶金工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的方針,並在全行業特別是大中型鋼鐵企業中展開了壓縮生產總量的工作。
1993~2000年,中國鋼鐵工業固定資產投資達3476.06億元,其中基本建設投資為1446.14億元,佔41.6%,更新改造投資2029.87億元,佔58.4%;鋼產量由1993年的8954萬噸增加到1996年10124萬噸,2000年鋼產量達到了12850萬噸,成為世界最大的產鋼國和消費國:鋼材板管帶比由1993年的36.7%提高到2000年的41.7%,低合金鋼、合金鋼比由22.8%提高30.9%,連鑄比由33.9%提高到82.5%,平爐鋼比下降到0.9%,轉爐鋼比提高到87.5%:鋼材自給率達到93.1%;噸鋼綜合能耗下降到1.18噸標煤;加速了淘汰小高爐、小轉爐、小電爐、平爐、化鐵煉鋼、多火成材、橫列式和復二重軋機的進程,大大縮小了中國鋼鐵工業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
(四)第四階段(2001~2008)
2001年以來,中國改革開放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鋼鐵工業發展的外部環境陸續出現了一系列的新情況、新問題、新變化。
在這一階段中,中國鋼鐵工業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努力滿足相關行業快速發展的要求,積極應對新挑戰,不斷解決新問題,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
產業規模迅速擴大,鋼產量連續跨越2億噸、3億噸、4億噸的台階,2008年粗鋼產量超過5億噸。2001~2008年期間,鋼產量年均增長率達到20%,佔全球鋼產量的比重從17.8%提高到38.2%,在世界鋼鐵業的地位顯著提升;鋼鐵產品的進出口格局發生了根本性逆轉,徹底結束了中國鋼鐵材料供給不足的歷史。見表1。
技術裝備國產化、現代化取得重大進展,品種質量得到優化。鞍鋼、武鋼、首鋼、馬鋼、太鋼、濟鋼、萊鋼、安鋼等大型老企業的現代化技術改造,廣泛採用了高效鐵礦采選技術,鋼鐵冶煉技術、軋鋼技術、高端產品開發、大型冶金成套技術集成、節能節水技術和資源綜合利用技術:鞍鋼、武鋼、太鋼、馬鋼、邯鋼、包鋼等大型老企業的現代化新區、新基地的建設和相繼投產;鞍鋼營口鮁魚圈沿海鋼鐵基地項目、首鋼與唐鋼集團合作的河北曹妃甸沿海鋼鐵基地項目也於2008年和2009年投產;正在開展前期工作的寶鋼集團的廣東湛江項目和武鋼集團的廣西防城港項目等一批沿海的現代化鋼鐵基地正在籌建之中。
節能減排取得巨大進步。全國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的噸鋼綜合能耗由876千克標煤降到628千克標煤,這一指標意味著目前冶煉1噸鋼的綜合能耗僅相當於改革開放前1978年的1/4,噸鋼耗新水下降到5.31噸,SO2、COD、工業粉類排放均大幅下降;使鋼材品種與質量顯著改善,國內市場佔有率大幅提升,2007年22類鋼材中有18類鋼材的自給率超過100%。
產業組織結構得到優化。2008年,全球年產鋼2000萬噸以上的企業有12家,其中中國佔5家。2008年與2001年相比,年產鋼500萬噸以上的企業從4家增加到24家;此間,唐鋼整合宣鋼和承鋼,唐鋼集團與邯鋼集團組建為河北鋼鐵集團;濟鋼與萊鋼組建為山東鋼鐵集團;寶鋼重組新疆八鋼和控股廣東鋼鐵集團;武鋼重組鄂鋼、昆鋼和控股廣西鋼鐵集團;馬鋼重組合鋼;沙鋼重組淮鋼、江蘇永鋼和河南安陽永鋼等等。鋼鐵企業聯合重組的步伐逐步呈現加快之勢,適應國際化競爭的能力增強,中國鋼鐵工業整體素質提高。2009年《財富》世界500強企業中,寶鋼、河北鋼鐵、江蘇沙鋼等三家中國大陸鋼鐵生產企業上榜,分列第220、375、444位,其中寶鋼已經連續5年入圍,並由2005年的第309位躍升至2009年的第220位。
二、我國鋼鐵工業近年來取得的成就
新中國成立60年來,為適應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經過幾代鋼鐵人的艱苦創業、頑強拼搏和自主創新,有效地滿足了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對鋼鐵材料的旺盛需求,有效地支撐了中國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發展進程,有效地支撐了國民經濟主要用鋼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提高,為國民經濟的發展創造和積累了大量財富,創造了曠世空前的發展紀錄,鑄就了鋼鐵大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
(一)為適應我國國民經濟需要鋼產量不斷增加,自1996年以來鋼產量一直居世界第一
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間,中國鋼鐵工業順應國民經濟發展對鋼材的旺盛需求,繼1996年鋼產量首次突破1億噸並一舉成為世界最大產鋼國後,自2003年以來,鋼產量又連續跨越2億噸、3億噸、4億噸、5億噸的台階,並在2005年結束了自建國以來連續57年凈進口鋼的歷史,徹底扭轉了鋼總體生產能力不足的狀況。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鋼鐵工業在發展速度方面和發展規模方面均創造了世界鋼鐵發展史上的奇跡。
(二)中國鋼鐵產業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
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鋼鐵工業的發展速度大大高於全球平均水平,已成為世界最大的鋼鐵生產、消費和出口國。中國鋼產量佔全球的比重從2001年的17.8%躍升至2008年的38.2%。
2008年我國鋼產量超過世界排名第二至第八位的日本、美國、俄羅斯、印度、韓國、德國、烏克蘭之和。
2003年我國鋼產量比2002年增加了3997萬噸、2004年比2003年增加6057萬噸、2005年比2004年增加7033萬噸、2006年比2005年增加6591萬噸、2007年比2006年增加7014萬噸。從2004年開始,中國鋼材市場供不應求向供求平衡轉變,鋼材進口大幅下降,出口持續增加。
到2006年,中國鋼鐵產品對外貿易格局發生了歷史性轉變,鋼坯和鋼材均實現了凈出口,凈出口鋼材2450萬噸、凈出口鋼坯(錠)867萬噸,坯材合計摺合粗鋼凈出口3463萬噸。
到2007年,中國鋼鐵產品出口進一步擴大,出口量躍居世界首位,共出口鋼材6265萬噸、出口鋼坯(錠)645萬噸,鋼材和鋼坯合計折粗鋼出口7310萬噸;凈出口鋼材4578萬噸、凈出口鋼坯(錠)606萬噸,坯材合計摺合粗鋼凈出口5476萬噸。
(三)鋼鐵工業裝備現代化取得重大進展
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鋼鐵工業進一步加大投資的力度,整體實力明顯增強,整體裝備水平迅速提高,依託自身技術實力,在部分引進國外高端技術的基礎上,實現了技術裝備設計和製造的自主集成與創新,主要裝備的國產化率進一步提高,有些先進技術裝備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如鞍鋼不僅實現了自主集成單條生產線——中國第一條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1700中薄板坯連鑄連軋帶鋼生產線(ASP),並實現了向濟鋼的技術輸出:首鋼自主設計建造了世界首座全乾法除塵的5500立方米特大型現代化高爐;太鋼自主集成與創新建成了世界最大的不銹鋼生產企業。
2001~2008年,中國鋼鐵工業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從505.6億元增加到3903.3億元,年均增長30%以上,累計投資16329.58億元。大量的投資不僅使鋼鐵工業的生產能力快速增加,更使以裝備大型化、自動化、連續化為代表的冶金工藝技術裝備現代化、國產化取得了重大進展。
在煉焦方面,2001年與2007年相比,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機械化焦爐從193座增加到291座,年產能從5128萬噸上升到9961萬噸,每座焦爐的年平均生產能力從26.6萬噸上升到34.3萬噸。
在燒結方面,2001年與2007年相比,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燒結機的年產能從7184萬噸增加到45404萬噸,其中130m2及以上燒結機35台增加到125台,占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年產能的比重從38.5%提高到52.3%。
在煉鐵方面,2001年與2007年相比,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煉鐵高爐的年產能從12152萬噸增加到36629萬噸,其中1000m3及以上高爐50座增加到120座,增長了1.40倍,而1000m3及以上高爐的年產能從6433萬噸增加到19118萬噸,增長了1.97倍。
中國鋼鐵行業的高爐在大型化的同時,還廣泛採用了煉鐵先進技術,高風溫熱風爐、無料鍾高壓爐頂、富氧大噴煤、高爐長壽、自動控制、節能、余能余熱回收利用和環境保護等先進技術得到普遍推廣應用;攀鋼高鈦型釩鈦磁鐵礦高爐強化冶煉技術和寶鋼高噴煤比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在煉鋼方面,中國煉鋼工藝裝備圍繞以連鑄為中心,包括鐵水預處理、大轉爐、精煉、連鑄,工藝配備基本實現了現代化、高效化、自動化煉鋼生產的模式。轉爐煉鋼和50噸以上電爐煉鋼己基本實現了煉鋼一精煉一連鑄一對一的最佳經濟規模的工藝裝備配置。2002年,中國鋼鐵工業徹底淘汰了平爐煉鋼。
2007年與2001年相比,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煉鋼轉爐的年產能從11803萬噸增加到38749萬噸,增長了2.28倍。其中100噸及以上轉爐從30座增加到140座,增長了3.67倍,而100噸及以上轉爐的年產能從3602萬噸增加到19875萬噸,增長了5.49倍;占重點企業轉爐鋼年產能的比重從30.5%上升到51.3%。
2007年與2001年相比,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煉鋼電爐的年產能從2574萬噸增加到4764萬噸,增長了0.85倍。其中100噸及以上電爐從11座增加到21座,增長了0.91倍,而100噸及以上電爐的年產能從727萬噸增加到2012萬噸,增長了1.77倍;占重點企業電爐鋼年產能的比重從28.2%上升到42.2%。
中國100t以上轉爐和50t以上超高功率大電爐基本達到國外同類裝備的先進水平,並成為中國煉鋼生產的主體設備,寶鋼、武鋼、鞍鋼和國內大企業新建的大型化裝備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四)鋼鐵產品品種優化,質量明顯改善
30年來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鋼鐵工業根據我國鋼材消費結構及其變化大力調整產品結構,改善產品質量,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短缺品種。板管帶材比例從1978年的32.3%提高到2007年的50.6%:合金和低合金比從1978年的14.6%提高到2007年的36.3%。目前我國大多數鋼材品種的自給率超過了100%,凈進口的鋼材只剩下冷軋薄板帶、電工鋼等少量高附加值品種,而這些品種的增長很快,預計不久也能實現自給。目前我國機械、汽車、造船、家電、石油、電力、鐵路等行業使用的鋼材絕大多數是國產的,其質量能夠滿足這些行業的基本需要,其中部分品種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近幾年來,我國開發的船用高強度寬厚板、高強度海洋結構用鋼板、高檔汽車用板和汽車零部件用鋼、工程機械和高層建築用高強度厚鋼板、X80以上高等級管線鋼板、百米在線熱處理鋼軌和時速350公里高速鐵路鋼軌、高速動車組用鋼、高端壓力容器用鋼板、高牌號取向和無取向硅鋼、高檔不銹鋼新品種、高強度角型鋼等均實現了重大的突破,有力地支撐了國家經濟建設、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和機電產品出口對鋼鐵材料的需求。我國出口鋼材結構也從以長材為主逐步變為以高附加值的板材和管材為主,說明我國鋼鐵產品的質量和成本競爭力有了顯著提高。
(五)技術進步成效顯著,技術經濟指標明顯改善
隨著技術裝備水平提高,工藝優化,企業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鋼鐵工業各項技術經濟指標有了很大改善,與發達產鋼國的距離大大縮小,大中型企業的很多指標已經接近、達到甚至超過發達產鋼國的水平。如大中型企業的高爐利用系數從1978年的1.43噸/m3·天提高到2007年的2.74噸/m3·天,高爐入爐焦比從600千克/噸左右降低到397千克/噸:轉爐鋼鐵料從1184千克/噸降低到1085千克/噸:軋鋼綜合成材率從74.8%提高到95%以上;噸鋼綜合能耗從2.52噸標准煤降低到632千克標准烷噸鋼耗新水從2000年的25噸以上降低到5.3噸;鋼鐵職工實物勞動生產率從33噸/年·人提高到370噸/年·人。
(六)鋼鐵工業的經營規模和經濟效益明顯提高
1978年鋼鐵行業利潤只有34億元,此後雖有增長但最好的年份也沒有超過300億元;1997~1999年受亞洲金融危機和國內市場不景氣的影響,全行業利潤很少;進入新世紀後經營規模迅速擴大,經濟效益明顯改善。2007年與2001年相比,大中型企業的主營業務收入從3793億元提高到20700億元,增長4.5倍;實現利潤從163.8億元提高到1599.6億元,增長8.8倍:銷售收入利潤率從4.32%提高到7.73%。
目前中國鋼鐵行業正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的總體要求,努力統籌國內外兩個市場,堅持以控制總量、淘汰落後、企業重組、技術改造、優化布局為重點,積極推動鋼鐵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進一步增強企業素質和國際競爭力,加快推動鋼鐵產業由大到強的轉變,為早日實現鋼鐵強國的夢想而拚搏努力。
2. 鞍鋼本鋼宣布正式合並,合並後實力是否有所大增
首先關於合並後實力是否會有所大增?關於這一點我覺得是肯定的,因為兩者本來就是鋼鐵產業的巨無霸,正式企業合並之後所帶來的收益和實力的提升都是非常大的。所以就實力而言肯定是大大增加的,而且他的實力增加范圍還是非常廣的,已經超出了我們所能認知的范圍。其實關於兩者合並,我們早已有所傳聞了,合並之後的鞍鋼集團,它的粗鋼生產量將會位居全球第3位,是僅次於中國的寶物和安賽樂的產量。而且在世界鋼鐵統計數據最新的情報中,它的排名也是很靠前的,對於實力這一塊這個企業是非常強大的。
而且兩個集團的實力都是不容小覷的,強強聯合必定會產生更強大的強者。目前鞍鋼集團在好多地區都有非常有特色的生產基地,並且它的礦產資源也是非常豐富的,是我國最強大也是最有優勢的鋼鐵企業之一。關於本鋼集團,它主要是以鋼鐵產業為基礎發展的其他服務多元化的大型產業,員工也是非常多的,可達6萬多人,資產規模也是超過了1400多億元人民幣。大家可以從以上信息了解到兩所企業的實力都是位居於我國前列的。相信他們在合並之後,不管是從哪一方面都會有所加強,好多人對他們合並之後的前景都非常看好。
3. 鞍鋼本鋼合並減員嗎
鋼鐵業重組路線圖排定。繼寶鋼武鋼重組後,鞍鋼和本鋼的實質性重組將接棒登場。
19日,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副會長遲京東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主辦的「經濟每月談」上透露,國務院近期發布了主要針對鋼鐵行業兼並重組的46號文件———《關於推進鋼鐵產業兼並重組處置僵屍企業的指導意見》。6月底正式開啟的寶鋼武鋼重組,正是落實此份文件的一項重要舉措。下一步的鋼企重組將是鞍本鋼鐵重組的實質性推進。
寶鋼、武鋼之後是鞍鋼和本鋼
《關於推進鋼鐵產業兼並重組處置僵屍企業的指導意見》是鋼鐵業去過剩產能、結構優化調整的頂層設計方案。
據介紹,《指導意見》設定的總目標是,到2025年,中國鋼鐵產業60%-70%的產量將集中在10家左右的大集團內,其中包括8000萬噸級的鋼鐵集團3-4家、4000萬噸級的鋼鐵集團6-8家,和一些專業化的鋼鐵集團,例如無縫鋼管、不銹鋼等專業化鋼鐵集團。
圍繞這一總目標,鋼鐵產業兼並重組從現在至2025年將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到2018年,將以去產能為主,該出清的出清。同時,對下一步的兼並重組作出示範,例如目前寶鋼武鋼的兼並重組;第二步是2018年—2020年,完善兼並重組的政策;第三步是2020年—2025年,大規模推進鋼鐵產業兼並重組。
「所以,兼並重組要成為鋼鐵行業今後發展的主導,每個鋼鐵企業都要考慮『我和誰重組、誰和我重組、我跟誰優化、誰跟我優化』,而不是像過去那樣,上兩個高爐、上兩個轉爐。」遲京東說。
此前,外界盛傳寶鋼、武鋼合並後,下一個合並的就是首鋼與河北鋼鐵。遲京東表示,目前還沒有這個日程,「46號文」也沒有指出首鋼要與河北鋼鐵兼並重組。下一個國家推動的兼並重組對象將是鞍鋼和本鋼,馬上就會研究,到年底可能就會對外公布。
然而,鞍鋼股份在港交所發布澄清公告稱,20日上證報刊登報道,鞍鋼可能與本鋼集團進行合並(可能合並事項)。經向本公司控股股東鞍山鋼鐵集團公司方面進行核實,本公司對該報道所提及的可能合並事項_不知情。
兼並重組調整產業布局
目前鋼鐵行業面臨著諸多問題,同質化競爭嚴重、上下游供需不平衡、高端產品仍有較大探索空間等都受到業內關注。但遲京東也強調,中國鋼鐵產業產品的性價比、生產工藝技術仍在全世界具有較強的競爭力。
除了通過兼並重組不斷提升鋼企的競爭力,遲京東表示鋼鐵企業實現轉型發展還要從自身的智能製造、綠色發展、協同創新、開拓新市場、解決鐵礦石失衡、打破上下游信息不對稱等多方面整體發力。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1月~7月最新數據顯示,華南地區的鋼鐵產量較高,而西北、東北的產量下降。
對此,遲京東表示,中國鋼鐵分布目前存在區域性不平衡問題和結構性矛盾。目前而言,沿海、沿長江生產要素條件比內陸要好,在南部沿海相對來講還會增加產能,比如國家批准將在湛江新建一家2000萬噸級的鋼鐵集團。
遲京東以長三角地區為例分析道,該區域消耗鋼鐵較多,生產量大,產量增加不足為奇,但並沒有改變總量過剩問題。面對鋼鐵企業的布局不合理的問題,遲京東認為要考慮多元因素,結合兼並重組進行鋼鐵企業布局調整。
4. 很多鋼鐵企業倒閉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企業生產成本越來越高,而收益卻越來越低,難以養活企業員工,加之污染問題變得越來越嚴重,引發民眾強烈反對,終於逐步被兼並重組甚至破產倒閉了。
5. 河北鋼鐵集團整合成立用了多久時間
2008年6月30日,經過近6個月的醞釀和方案設計以及省各部門研究,河北省兩大鋼鐵集團公司回——唐鋼集答團和邯鋼集團在石家莊河北會堂宣布合並,組建成立河北鋼鐵集團,暫時工作地點在唐山市建設北路。三個月以後經過裝修搬入了石家莊市燕山大酒店辦公。隨即成立了集團直屬的銷售總公司、采購總公司、國貿總公司等。
6. 近年來哪些大型的鋼鐵企業合並重組了
最大的重組是寶鋼集團公司和武鋼集團公司重組為寶武鋼鐵集團,還有前幾年的河鋼集團組建,山東鋼鐵集團,渤海鋼鐵集團,華凌鋼鐵集團,鞍鋼兼並攀鋼等。
7. 鞍鋼集團與本鋼集團正式合並了,這意味著什麼
這兩個大集團合並之後,以2020年兩個集團的鋼產量來看,他們的鋼產量能夠成功晉升到全球第3名。所以從這個信息中,我們能夠看到,這兩個集團的合並是有著非常顯著的作用的。而且他們充分的向大家展示了什麼叫做一加一大於二的思想,而且合並以後的這個集團也向更好的方向發展。
所以通過這兩個大集團的合並我們也能夠看出,如果按正常的產量來看,他們合並之後的鋼產量應該能排到世界前三名。所以他們的合並還是非常有意義的。
8. 大動作!國企整合重組思路與抉擇,以寶武、國網為例
文|關哲 (知本咨詢國企創新研究院院長、國企戰略及對標資深專家、國際注冊管理咨詢師)
編輯|億億
導言:
2020年末,央企重大重組動作不斷,10月,在中鋼集團幹部大會召開,會議傳達國資委決定,由中國寶武鋼鐵集團有限公司對中鋼集團進行託管,同時,山東鋼鐵集團並入寶武集團已進入實質性推進階段;12月,中國西電、許繼電氣、平高電氣三方公告稱,許繼、平高正在與中國西電集團籌劃戰略性重組,首次從官方渠道透露了國網將剝離許繼、平高的重要信號。
再結合當年6月中國化工與中化集團的農業資產合並以及8月寶武集團接受無償劃轉太鋼集團51%股權等事件,透露出了哪些國企整合重組思路?體現出了哪些國企整合重組趨勢?我們不妨案例視角尋求一些答案。
以2003年國資委掛牌成立,明確「培育30-50傢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目標為標志,中央企業及國有企業重組進程從以往的 拆分重組 為主向偏重 整合重組 轉變。
這主要是由於隨著2001年末,我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對中國企業參與國際市場競爭、應對國際市場挑戰的能力要求日益突出。
但以往通過拆分重組國有企業,優化國內市場競爭環境,提升國企經營效率的發展模式,暴露出重復投資建設、海外市場惡性競爭等問題的同時,也難以在短期內培育形成在國際市場乃至國內市場足以抗衡國際巨頭的中央企業或國有企業。
所以整合重組也就成為了進入到國際化市場競爭階段,國有資產管理機構、中央企業和國有企業戰略發展的必然選擇。
進入21世紀10年代,在繼續保持央企、國企整合重組大方向不變的前提下,相關工作的開展日趨穩健,「成熟一家、重組一家」。
201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總書記明確提出要「提高國有企業核心競爭力」,使國企整合重組發展思路全面從 規模導向 向 質量導向 轉變。
2010年以後,不同於此前的快速整合重組,迅速做大央企的重組模式,國資委監管中央企業數量規模從2011年至2020年僅減少了20家,進入世界500強央企數量規模僅增加了10家。
盡管整合重組速度有所放緩,但央企經營質量快速提升。
對比2012年與2020年,兩個時間節點的國資委經營業績考核結果數據,可以看到,2012年進入世界500強、經營業績考核為A級的央企數量在當年進入世界500強的央企數量中佔比,僅為53%,而這一比例,在2020年已經增至77%。
制圖|知本咨詢
總體來看,自2003年國資委建立以來,整合重組就成為央企、國企的主要重組方向,進入2010年,特別是在2014年以後,在央企、國企整合重組大方向不變的基礎上,整合重組發展思路從規模導向向質量導向轉變。
一般認為,央企、國企的整合重組有五條路徑。
第一是強強聯合, 即將業務相同或相近,並均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央企、國企進行合並重組,減少在國際市場競爭過程中內耗的同時,進一步發揮規模效應和協同效應。典型如2019年南船北船、2014年南車北車的合並重組等。
第二是以強並弱, 即將一家虧損或弱勢的企業,整體並入另一家業務相同或相近的優勢企業,提高市場集中度、優化產能過剩,同時減少國資委直接控制企業數量,降低管理復雜程度。典型如2019年保利集團兼並中絲集團、2016年港中旅合並中國國旅集團等。
第三是產業鏈整合, 即將主營業務存在上下游產業鏈關系的央企、國企進行整合,既延伸了企業的產業鏈布局,又降低了原有外部市場交易的成本。典型如2017年中國國電和神華集團的重組實現煤電一體化運營;2015年中電投和國家核電的重組,形成從技術開發、工程建設到投資運營一體化的核電產業鏈布局。
第四是專業化重組, 即將兩家及以上存在多元化業務的企業集團中的部分業務板塊分離出來,並入已有或新設立的專業化公司,從而促進央企、國企聚焦主責主業,在減少重復建設的同時,強化央企、國企在專業領域的競爭優勢。典型如2019年分離中國石油、中國石化和中國海油的管網業務,並入新設立的國家管網集團。
第五是產研結合, 即將科研院所類企業並入同產業領域經營、生產製造類企業,提升企業綜合 科技 創新水平與 科技 成果應用轉化能力。這一類模式近10年來在央企整合重組層面已不多見,典型如2009年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並入中國通用技術集團與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並入中國機械工業集團。
2020年初,國資委秘書長彭華崗進一步指出,目前「央企整合大致形成了戰略性重組、產業鏈上下游整合、專業化整合3種重組方式」。 橫向合並強化規模效應,縱向聯合實現優勢互補,專業化整合優化資源配置。當然橫向合並既包括了我們上文提到的強強聯合,也包括了上文提到的以強並弱。
總結了以往國企整合重組主要路徑的基礎上,我們首先來分析一下寶武集團自2016年以來的整合重組模式。
可以說寶武集團的整合重組,是一個從兼具強強聯合與以強並弱的戰略性重組,逐步擴展到專業化整合與產業鏈上下游整合重組的發展過程。
2016年9月,經報國務院批准,寶鋼集團有限公司與武漢鋼鐵(集團)公司實施聯合重組,寶鋼集團更名為「中國寶武鋼鐵集團有限公司」。此前,寶鋼集團與武鋼集團分別在全球鋼鐵企業粗鋼產量排名的第5位和第11位。
此後經過三年的融合發展,寶武集團再次開啟了整合重組進程。
值得注意的是,太鋼集團是國內第二大不銹鋼生產企業,雙方合並之初,即對外宣布,太鋼未來的發展目標是成為寶武旗下不銹鋼產業一體化運營旗艦平台公司。
戰略重組太鋼集團後,寶武即開啟了不銹鋼板塊的內部整合,逐步將旗下原有不銹鋼企業全面交由太鋼託管,從而形成了在不銹鋼產品領域的專業化重組。
2020年10月,寶武集團託管中鋼集團,被視為整合重組中鋼集團之前的考察期。
從業務結構來看,中鋼集團不同於寶武集團以往整合重組的傳統鋼鐵生產型企業,而是一個涵蓋礦產資源開發、機械設備製造與品商貿物流的綜合鋼鐵產業鏈集團。
所以寶武集團對中鋼集團的託管乃至未來的整合重組,除了以強帶弱,改善中鋼集團財務狀況,擴大寶武集團經營規模的考慮之外,更重要的考慮因素,是對鋼鐵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有效整合。
從圖中2015-2020年全球企業粗鋼產量數據與排名變化,可以看到,寶武集團2019年粗鋼產量以十分接近長期保持世界第一位的安賽樂米塔爾鋼鐵集團,隨著2020年對太鋼的整合重組,寶武集團在產能規模方面已經躍居世界第一位,橫向合並的規模效應優勢已突出體現。
在實現了「做大」的同時,要進一步「做強」、「做優」,就成為寶武集團經營發展,以及進行整合重組過程中,關注的首要問題。從橫向的戰略性重組,擴展到縱向的產業鏈整合與在專業化領域的資源配置優化就成為了寶武集團整合重組模式發展的必然選擇。
另外,寶武集團自2016年整合重組以來,面對以往很多國內外企業整合重組過程中出現的「整而不合」的問題,開展了多方面的組織整合管理實踐,為廣大的中央企業、國有企業整合重組工作提供了寶貴經驗,有機會我們再進行深入分析。
不同於充分滿足了寶武集團戰略發展需求的整合重組路徑,國家電網對許繼、平高的剝離則更多的是從我國 社會 經濟發展需要與國家對電力行業的整體發展布局出發,進行的艱難抉擇。
以國家電網為代表的我國電網企業在整合重組方向上,長期處於對產業鏈整合與專業化重組兩個方向的抉擇之中。
主輔分離,將輔業專業化重組,是自2002年國務院《電力體制改革方案》公布以來,我國電力行業既定的改革方向,從未動搖。但由於2008年冰災等因素影響,電網企業出於保障電力系統穩定運行的考慮,力保自身各類電網關聯業務,同時逐步開始進行產業鏈整合,主輔分離工作的開展出現了停滯。
許繼、平高已經經歷與即將面臨的整合重組,正是國家電網從產業鏈整合向主輔分離、專業化重組轉變的突出體現。
2009年,許繼、平高經歷整合,進入國家電網。
由於2008年全國大范圍冰災導致國家電網管理的電力設備受到嚴重沖擊,因此,國家電網提出,應將設備製造、電力勘察設計和送變電作為電網的重要業務予以保留。
次年,國家電網特高壓建設計劃啟動,考慮到對相應設備技術可靠性、產品供應穩定性等方面的要求,國家電網決定整合電網延伸的製造業領域產業鏈資源,收購高壓直流輸電領域及二次設備龍頭許繼集團和國內開關領域龍頭平高集團,兩家輸變電設備製造企業。
此後,許繼、平高也確實為我國特高壓電網領域產業技術研發與建設作出了應有的貢獻,但也難以免於批評者的指責,國家電網作為兩家公司的下游產品設備采購方,終有自產自銷、不平等競爭、形成壟斷之嫌。
2020年末,許繼、平高披露與西電集團籌劃戰略性重組,促進國家電網的主輔分離。
在巡視情況反饋中,指出國家電網「堅守主責主業不夠有力,建議進一步聚焦主責主業」。
國家電網回應表示,將「以更高的政治站位堅守電網主責主業,下決心退出傳統製造業和房地產業務。」2020年2月,國家電網內部印發《2020年改革攻堅重點工作安排》,對剝離非核心業務擬定了具體時間表。
可以說此次對電網企業輔業的專業化重組,僅僅是這一輪改革進程中,對壟斷行業企業的競爭性業務整合重組的一個縮影。
2021年1月,國務院國資委黨委書記、主任郝鵬在《求是》雜志發表署名文章《深入實施國企改革三年行動 推動國資國企高質量發展》,指出要「深化自然壟斷行業改革,在電網、電信、鐵路、石油、天然氣等重點行業和領域,放開競爭性業務,進一步引入市場競爭機制。」
版權聲明:本文系知本咨詢旗下自媒體「混改風雲」創作,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如需轉載,請獲取授權。另,授權轉載時還請在文初註明出處和作者,謝謝!北京知本創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核心專家團隊、最多原創管理技術、數百家大型國企咨詢服務經驗。
9. 鋼鐵行業會倒閉嗎
前瞻網摘要:雖然中國鋼鐵需求帶來的規模持續擴張,但中國鋼鐵企業整體處於微利水平。前瞻產業研究院鋼鐵行業研究小組分析認為,鋼鐵行業平均利潤率下降的原因,主要是鋼鐵產能過剩和礦石漲價。
雖然當前我國鋼鐵行業仍面臨著產能過剩、經營效益下滑等嚴峻形勢。但是中國仍處在高速的工業化和城鎮化之中,作為基礎的原材料工業,鋼鐵工業仍將在中國經濟發展和結構調整中發揮不可替代的支撐作用,隨著下遊行業的轉型升級,鋼鐵生產仍然大有可為。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4-2018年 中國鋼鐵行業發展前景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2007-2011年,我國鋼鐵工業資產及銷售規模均呈穩定增長態勢。2011年,我國鋼鐵行業資產規模累計達到48640億元,同比增長16.41%;累計實現銷售收入32703.79億元,同比增長28.96%。
雖然中國鋼鐵需求帶來的規模持續擴張,但中國鋼鐵企業整體處於微利水平。前瞻產業研究院鋼鐵行業研究小組分析認為,鋼鐵行業平均利潤率下降的原因,主要是鋼鐵產能過剩和礦石漲價。
2010年3月23日必和必拓和日本鋼廠達成季度定價協議,運行長達40年的長協模式被廢。中國鋼企被迫接受季度定價、月度定價、現貨定價等定價模式,鐵礦石價格不斷走高。2010年,三大礦山合計實現凈利480億美元,是中國鋼鐵行業盈利的3.5倍。
2011年,必和必拓、淡水河谷和力拓公布的業績顯示,三家公司分別實現凈利131億美元、13億美元和76億美元,再次大獲豐收。而2011年中國鋼鐵行業實現利潤僅805億元。前者是後者的近3倍。
由於鐵礦石漲價,2011年中國鋼企進口鐵礦石多支出成本160.17億美元。中國鋼企急需擺脫鐵礦石掣肘,鋼鐵企業需加快向上游領域的延伸,同時加大海外礦業開發力度,在這方面,武鋼、寶鋼等企業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此外,中國鋼鐵產能過剩,產業結構不合理,也是導致鋼鐵行業利潤微薄的主要原因。「十二五」期間,鋼鐵行業將淘汰落後煉鐵產能7500萬噸、落後煉鋼產能4800萬噸。同時,區域內的鋼鐵企業重組整合也再次升級,河北、山東、廣東、遼寧等地區已經形成了區域內的鋼鐵集團。
前瞻產業研究院鋼鐵行業研究小組分析預計,到2014年,中國鐵礦石嚴重短缺的局面將得到改觀;屆時,鋼鐵企業的並購整合也將告一段落。預計「十二五」末,中國鋼鐵行業的盈利水平將整體回升。http://www.qianzhan.com/report/search/k-鋼鐵行業.html
10. 中國寶武與太鋼集團聯合重組了
對的,8月21日,中國寶武鋼鐵集團有限公司與山西省國有資本運營版有限公司簽署無償權劃轉協議,山西國資運營公司將太原鋼鐵(集團)有限公司51%股權無償劃轉給中國寶武。這是繼中國寶武聯合重組馬鋼後,中國鋼鐵行業又一次重磅整合行動。
此次中國寶武與太鋼集團的聯合重組,是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我國鋼鐵行業健康發展,深入推進國有經濟布局結構調整,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產能過剩行業兼並重組的重要舉措。
(10)鋼鐵企業整合什麼時候結束擴展閱讀:
重組意義:
從寶鋼、武鋼聯合重組,到中國寶武實際控制重慶鋼鐵,重組馬鋼、太鋼的一系列動作看,中國寶武這艘「鋼鐵航母」的體量規模越來越大,但它並沒有變得「臃腫」。
重組後,近年來武鋼、重鋼、馬鋼等鋼鐵企業均實現較好的發展業績,企業生產管理效率顯著提升,協同效應增強,一些多年虧損的老國企一舉扭虧,正煥發新生。
從整體市場格局看,多次重組整合後,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我國鋼鐵行業「小散亂」和無序競爭的局面,供給側效率和競爭力提升。一家龍頭企業沖擊世界第一時,行業整體同時在瘦身健體,實現更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