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古代原始火炮的結構是怎麼樣的我的意思是古代火炮是不是就是一根圓桶的鐵管,開炮時賽些火葯進去就行了
中國古代小型火炮多用打造法製造,打造法也叫鍛造法。
打造法的第一步是把生鐵精煉成熟鐵。精煉生鐵時,首先要選擇優質的原料和燃料。然後將選好的生鐵原料放在爐內精煉,並且將稻草截細,摻上黃土,不斷灑入火中,令鐵屎自出。這樣煉五六火,再用黃土和作漿,加入稻草,浸一兩晚上,然後把鐵放入漿內,過半天取出再煉。每一爐要煉到十火以上,把5-7斤的生鐵,煉得只剩下1斤,才算煉熟了。
第二步是制板。把精煉的熟鐵打製成鐵塊,然後把鐵板分作8塊,再將小鐵板打成瓦樣,每一塊鐵瓦長1尺4寸,寬1尺1寸,中間厚,邊上薄。
第三步是捲筒。將鐵瓦4塊,用胎桿捲成一個鐵筒,8塊鐵瓦共卷宗成兩個鐵筒。
第四步是接合。將兩個鐵筒的筒端切整齊,用幾個鐵釘,將兩個鐵筒接合成一體。
第五步是加厚炮身的炮腹、裝葯、發火處。用30斤鐵分作兩塊,打成鐵瓦,把它圍在炮腹和裝葯、發火的地方,加厚這些地方,使其堅固。
第六步是製成炮的粗坯後,吊裝上架。上架後,要用墨線吊准,不能有分毫偏差。然後用鋼鑽把膛內銑得又光又圓,連膛內的灰渣都要用葯水清除得乾乾凈凈。
第七步是安裝火門,在炮身上銼出照門和護門。
這樣,一門火炮就打製成功了。
除了打制的方法之外,中國古代還大量採用了鑄造法。中國古代的大中型火炮,多是用鑄造法製造的。
鑄造法的第一步是制模。用非常乾的楠木或杉木,按照炮體樣式,製成炮模。炮模的兩頭要長出一尺多,做成軸頭,軸頭上加鐵轉棍,然後將炮模安置於旋架之上,以便旋轉上泥。炮模做成以後,再將炮耳、炮箍、花頭字樣的模子安裝上去,並且用細羅過了的煤灰把炮模均勻地塗刷一層,幹了以後再用上好的膠黃泥和篩過的細沙,二八相摻,調合成泥,並把羊毛抖開,摻到泥里,和勻後作「經」。泥調好以後,把它塗糊在炮模上,然後將轉棍轉動,用圓口木盪板,蘸水盪平候干。待干後,照前法再上泥。待上泥到一定厚度後,用粗條鐵線,從炮模的頭部密纏至尾部,纏完後照剛才的辦法再上泥。等上到快達到要求的厚度後,就用指頭大的鐵條,比照炮模的長短,長的多用,短的少用,均勻地擺放在炮模上作骨架。隨後用1寸寬、5分厚的鐵箍,從炮模頭部至尾部,均勻地箍在鐵條之外。然後再上泥,上完盪勻。等徹底干透後,再將木芯取出,把炭火放進泥模內,一方面是為了燒干泥模,另一方面是為了把炮耳、炮箍及花頭字樣等件燒化成灰。等冷卻後,掃出灰渣,把木模底安放好,再安尾珠。然後再上泥,幹了以後,取出木炮模底,再用炭火燒化尾珠,完全冷卻後,等著下窯鑄造。
與此同時,用鐵打製成模心,長短和火炮的內徑長度相等,大小是火炮內徑的一半,也同樣上好泥,幹了以後好用。
第二步是安放炮模和模心。炮模輕的有幾千斤,重的有幾萬斤,炮心也十分笨重。要靠簡單機械的幫助,先放好炮模,然後再把模心安裝在炮模里,將下口塞緊,四周用干土墊好。
第三步是煉料配料。不管是用生鐵還是用銅,都要先進行提煉,然後澆鑄成三五斤一塊的薄片,等著澆入大爐內鑄造用。
第四步是化銅(鐵)澆注。將精煉的銅(鐵)放入預先用磚砌好的灶池形化銅澆注爐內,然後用大火將銅(鐵)催化成汁,再逐漸添銅(鐵)。等到銅(鐵)汁全部化清,如油如水,上面冒起金花綠焰之時,便引出銅(鐵)汁,漸漸放入模內,等注滿木模,就算澆鑄完畢。
第五步是起心。待炮鑄成3天內,將模心搖松;到第5天,把模心取出;第8天將土挖開,把炮放倒,兩頭墊起2尺來高,把模子上的泥打去,掃干凈,炮身就鑄好了。
第六步是看膛。就是用一定的方法,檢查膛內是否光潤,膛內光潔才是好炮。
第七步是齊口。炮鑄好後,炮口凹凸不平,必須齊口,使炮口齊整光滑。
第八步是鋐膛。將鏇刀扦入炮口,把火炮內膛鏇得極為光滑。
第九步是鑽火門。大炮的位置是否適當,關繫到火炮的使用。所以要比照內膛尺寸,緊挨炮底,用純鋼粗鑽,蘸油鑽好火門,火門必須與炮底平行,才算合適。
火炮炮身全部加工完畢了,最後把安裝在炮車上,就可以推出去參加戰斗,馳聘疆場了。
『貳』 清朝初期,火炮為什麼改鐵鑄為銅鑄
自從唐末發明火器以來,這種熱兵器就成了戰場上的利器,無論是攻城拔寨,還是野戰破陣,都能夠見到火器的身影,軍前號令一下,頓時火光四射,電閃雷鳴般撲向敵軍,令對方心驚膽戰,軍心動搖。宋代以來,以火器破敵的著名戰例有很多,如宋金膠州灣海戰,南宋水師就是以“霹靂炮”和“猛火油櫃”等火器大敗金國水師,使其不敢南下滅宋。
『叄』 古代的武器有哪些是用什麼做的
古代的武器一般採用青銅和鐵來冶煉。
青銅時代,那是新石器時代後期,人類發現銅加入鉛和錫之後銅便成為了青銅合金,硬度高,熔點又低。非常適合作為打造武器的好材質。就取代了石器武器。另外《考工記》的記載,戰國時期,人們便已經充分的掌握了青銅的冶煉技術。
人們在冶煉青銅時,已經可以按照準備鑄成的工具用途不同,對青銅,鉛,錫的比例進行調配。有提到:「金有六齊:六分其金而錫局一,謂之鍾鼎之齊;五分齊金而錫局一,謂之斧斤之齊;三分齊金,而錫居一,謂之大刃之齊……」都說明了當時人們對青銅冶煉的技巧已經是爐火純青了。
而且書中提到的鑄成技巧,在現代科學的驗證下也同樣是正確的。而所有兵器中,青銅出土後往往是最完好的,因為青銅氧化後會在自己表面形成一道氧化層,對武器的保護非常有效。
青銅的特性是又脆又硬,削切容易但想要硬性劈砍是非常難的。從出土的實物可以發現大多造型單一,單刃區背。也不難看出當時的青銅刀刃作為日常用具的作用往往要大於作為兵器。而真正作為戰爭兵器的,是那些長款的青銅劍,早期青銅劍在商朝便已經有完好的形象了。
最開始長度只有10公分左右。雙刃,。在過了一段時間後,長度開始增加,增長為40公分左右。為了趁手,劍柄由絲麻等粗糙物纏繞。在這之後,便作為正式的兵器作為戰場上的主要戰力。在最後,劍的長度已經可以冶煉到50-60公分了。
春秋時期,吳越兩國以鑄劍聞名於世,在中國出土的吳越兵器便可以很好的證明這一點。他們的冶煉技術精湛,在出土的劍身上可以看出工藝華美,劍身上一般有精美神秘的紋理,而且劍身堅硬無比,在今天仍然是寒光四射,時刻准備戰斗的神兵利器。
而此時,鋼鐵的冶煉技術也登上了歷史的舞台,也許是冶煉鑄造已經給鐵器的打造帶來了太多經驗的緣故。也許是二者的打造異曲同工。
在中國的這個時代,鋼鐵的打造技術是領先世界一大截的,不管是電視也好,電視劇也好,接觸到很多名劍都是這個時代打造出來的,無數的文字也記載了當時刀劍之鋒利,紋路之好看。
到了秦國,在出土的文物中我們發現當時已經是青銅和鐵器兵刃一同使用的時代了。劍形狹長,在表面經過仔細的研磨後,有著一層烏黑的氧化物,可以防止腐朽。青銅相比於鋼鐵,更為脆弱,所以長度也一直受限,秦代的青銅劍硬度猶如碳鋼,這點也讓
後人驚嘆不已。鋼鐵兵器正式出現在部隊時,因為強度以及韌性明顯優於青銅,部隊便開始大量使用。到了西漢末年,鋼鐵兵器已經完全替代了青銅兵器了。
古代守城武器:
1、狼牙拍
明代的茅元儀,自幼喜讀兵書,經歷了15年的時間,將軍事著作匯編成一本書。作為一部網路全書式的兵書,在這本書中記載著狼牙拍使用榆槐數的木頭製作而成。長度達到五尺那麼長,寬度是四尺五寸,厚度也達到三寸。狼牙拍最厲害的設計在於它有長達數百艮鐵釘。
每根鐵釘都是長度達到五寸,重量是六兩。而且四角都是設計的釘環,用四根很粗的繩子掛在城樓上,如果敵人想要攻城的話,只需要把四根繩子砍斷就可以了。這樣就可以砸中敵人,非常難攻下的一件武器,被砸中的人會當場死亡。要想攻下城池先過狼牙拍這一關。
2、猛火油櫃
猛火油櫃是誕生於南北朝時期的,在南北朝時期猛火油櫃就在軍事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是一種噴火的武器。在曾公亮的《武經總要》就記載了猛火油櫃是利用石油為原料,其實在當時人們還不知道什麼是石油,一開始的人就叫它「石漆」。
到了唐代人們稱為「石脂水」,再到了五代人們就叫做「石油」。櫃體的材質是用銅做成的,密不透風,下面有四個腳,上面有四個捲筒。
在櫃子的旁邊開一個小口,口上有蓋,就是往裡面注油。每次注油1.5千克左右。如果被它擊中的人或建築是無法用水撲滅的,猛火油櫃算是世界上最早的噴火器了。這也展示了當時的人們智慧還是非常厲害的。
3、八牛弩
八牛弩是宋代時期的一件非常厲害的武器,當時宋代有一種弩是叫叫「三弓床弩」,意思就是用用三支弓組成,後來人們給它改了名字就叫「八牛弩,聽起來是不是就已經很厲害了。
它不僅僅是一個人就能完成的,需要100多人來完成,而且在瞄準和發射上面都是特殊的人來完成,這種弩可以發射踏橛箭,把箭成排地射在城牆上,形成簡易的階梯,這樣可以讓士兵更容易爬上城牆去攻擊敵人。
4、八牛弩
這種床弩還可以發射很長的箭,在宋代的《武經總要》記載了一些床弩,提到過一種弩,堪稱冷兵器之王!在使用的時候被大家稱為八牛弩。意思就是牛的力氣是非常大的,八頭牛才能拉動的,說明它的威力是非常大的。主要放在城樓上面用來對付敵軍的戰車,在六百米內能摧毀敵軍的戰車。
5、飛火槍
飛火槍是南宋時期的金兵武器,宋人稱它為「梨花槍",而金人稱它為」飛火槍「。這種槍是在槍筒內注入火葯,開槍之後能燒十步那麼遠,沒有人敢接近它,非常的厲害。這種槍到了清代以後,仍然成為了軍隊的裝備之一,一直延用至此。
槍頭的兩側有鐵叉,在鐵叉的上面塗滿了毒葯,意思就是如果殺不死的話就用毒葯毒死。反正不會讓敵人活著離開,能看到飛火槍殺人也是一種榮幸吧,很有視覺沖擊力,而且飛火槍也是中國的十大名槍之一。
6、賽門刀車
塞門刀車是古代最為實用,也是最常見的一種守城武器,製作的時候車體的寬和長是和城門的長和寬是一樣的,這樣打開城門的時候就可以直接推出去攻擊敵人。在車上裝了24把非常鋒利的尖刀,有輪子方便推。
當敵軍攻進城門處時就可以用刀車堵住,可以阻止敵人進來。既可以殺別人也可以擋住敵人的石頭。刀車是極為堅固的兩輪車。數百名士兵推動至城門處,《墨子》中記載了這種賽門刀車的用途,如果城門不保的話就可以把它當作應急的武器。
『肆』 人類社會大規模用鋼來製造火炮是什麼時候的事情
估計是南北戰爭時期,因為當時美國的煉鋼技術已經很成熟。早期前膛炮基本上是銅制的,有黃銅也有青銅,後來為了節約成本,也因為煉鐵技術得到發展,開始使用鐵制。《怒海爭鋒》、《鴉片戰爭》裡面的老外的火炮都是前膛炮中的艦炮,從輪子就能看出來,艦炮就笨重,炮管壁厚,主要是海上環境惡劣,防止被海水腐蝕等,同時期的歐洲野戰炮就會輕便很多。
『伍』 1941年中國發明的鐵模鑄炮法的詳細流程是什麼樣的
如果1941年發明,那中國古人腦袋裝的都是大便,早已被滅亡,這技術在春秋時期已開始用於大規模鑄造鐵制農具,兵器。
龔振麟
江蘇長洲(今江蘇吳縣)人。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生;卒於1861年。晚清艦船、火炮研製家。
龔振麟和林則徐、魏源是同時代人,從政前為長洲縣監生,有革新思想,好研習西學,對西方的算學、火器有一定研究。道光十九年(1839)任浙江省嘉興縣縣丞。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激起了中國人民的堅決抵抗。同年夏天,他奉調到寧波軍營監制軍械,克盡職責,多有建樹。英軍入侵舟山時,龔振麟奉命去甬東,見到英軍用蒸汽機驅動的火輪,他參考林則徐提供的《車輪船圖》進行仿製,先用人力驅動葉輪,在湖中試航成功,後又製成更大的艦只,可在海洋中行駛。1841年春,林則徐因抗擊英軍侵略,被清廷革職,令其「戴罪立功」。他來到浙江後,委派龔振麟把只能直擊的舊式炮架改成能上下左右改變射擊角度和方位的新式炮車。由於龔振麟平時注重學習科學技術,他監制的新炮車靈巧堅固,富有成效。1841年8月,英軍入侵浙江省蛟門地區,清軍再次失利,浙江省遂添設炮局,趕鑄新炮,以應急需,仍委派龔振麟監制。
鑄造火炮歷來是用泥型。泥型制好後需長時間才能幹透,從開工到出炮,需要一個月左右。那年冬天,雨雪連綿,泥型幹不了,炮製不出來。龔振麟就創議用鐵模(即鐵范)鑄造鐵炮,在他主持下很快試製成功,大大加快了制炮的速度。由於鐵模鑄炮有很多優點,引起許多人的重視,龔振麟就寫了《鑄炮鐵模圖說》一書,於1842年刊印分發沿海各地區,求得推廣,後由魏源收入他所編著的《海國圖志》。
不過,由於歷史的局限性,龔振麟在太平天國運動時期,曾率領清軍積極頑抗太平軍。1861年,龔振麟在台州知府任上,被太平軍擊斃於黃岩縣。
龔振麟在《鑄炮鐵模圖說》中,詳細地敘述了鐵模鑄炮的工藝過程和技術措施:
(1)首先按鐵炮大小,分4—7節,作出泥炮。
(2)按泥炮節數分制鐵模泥型,每節泥型分成兩瓣,用車板旋制內面,使表面光潔,形狀規整,然後烘乾備用。泥型內放入預制的把手,澆注時和鐵模鑄成一體。
(3)用泥型翻鑄鐵模時,先將炮口那一節倒置在泥制平板上,用泥充填其中一瓣,烘乾後,蓋上泥制平板,將型箍緊,澆注後便得到第一節鐵模的一瓣。然後除去填泥,又可如法鑄得另一瓣鐵模。這樣逐節澆注,就可鑄成層層榫合的整套鐵模。
(4)用鐵模鑄造鐵炮時,先在模的內表面刷上用細稻殼灰與細砂泥加水和成的塗料,再塗刷極細煤粉調制的第二層塗料,然後箍緊鐵模,烘熱、裝配泥芯,澆入鐵水。待凝固後,立即脫去鐵模,趁炮身還是紅熱時,清除毛刺,除凈泥芯,得到成品。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金屬型鑄造的國家,早在戰國時代就用鐵范成批鑄造生鐵農具和工具。《鑄炮鐵模圖說》所述鑄造工藝是在傳統金屬型鑄造技術的基礎上發展、創新,才得以產生的。例如鐵模各瓣之間和各節之間採用的定位方法,就是繼承和發展了古代陶范和金屬型的榫卯定位工藝措施。又如鐵模把手分鑄、採用雙層塗料等,也是傳統鑄造的常規技藝。
龔振麟在《鑄炮鐵模圖說》中,還總結了鐵模鑄炮的七個優點。其中講到鐵模的特點是一模多鑄,成本低、工時少,「用一工之費而收數百工之利」,「用匠之省無算」;減少表面清理,鏇銑內膛的工作量;鑄型不含水分,少生氣孔,用後收藏,維修方便,如果戰時緊迫,能很快投產以應急需。所有這些,都講得相當真切,符合實際;在一些主要技術問題上,和現代鑄造學對金屬型的認識是一致的。用黑色金屬型鑄造重數百斤至數千斤的大型鑄鐵件,困難很多,即使在現代亦非易事。龔振麟首創鐵模鑄炮,無疑是一個出色的技術成就。他所撰寫的《鑄炮鐵模圖說》一書堪稱世界上最早系統論述金屬型鑄造的專著,只是由於清廷的腐敗落後,這一技術才沒能得到進一步的應用和提高。龔振麟的愛國主義思想和創新精神是值得後人敬慕和效仿的。
『陸』 古代人是用什麼燃料來提煉鐵
古代冶鐵最主要的燃料就是木炭
木炭的缺點是燃燒值不高,能達到的溫度不夠;優點是本身雜質較少,所冶之鐵的質量較好
中國在宋代以後開始用煤作冶鐵燃料,特別是北方森林資源緊張的情況下。由於煤中含有硫、磷等雜質,造成冶煉出的鐵較脆,質量不好
所以,明代南方廣東用木炭冶煉的鐵較為受歡迎,被用來鑄炮;而北方用煤冶的鐵不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