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關鋼筋搭接的問題
柱鋼筋的縱向綁扎搭接接頭面積百分率:一個垂直於柱子的剖面,平視剖面,柱子的主筋的非整根鋼筋連接的百分率。例:一個400*400的柱子有8根16鋼筋,剖面顯示有4根鋼筋有接頭,接頭面積百分率就為50%。
鋼筋接頭百分率有25%、50%、100%的接頭率四種,連接方式有搭接、直羅紋、埋弧焊接等方式可選擇,當鋼筋直徑大於25時就不宜採用搭接。
採用25%的接頭率時,搭接長度為1.2la,採用50%的接頭率時,搭接長度為1.4la,採用100%搭接長度時,搭接長度為1.6la,任何百分率的接頭方式搭接中到中間距不小於35d,且不小於500mm。採用套絲直羅紋為一級接頭時候可不考慮接頭位置。當然這些說的很沒有針對性,具體工程的靈動性比較大,會有很大的變動
1、很關鍵的概念問題:錨固長度和搭接長度的區別,錨固可以簡單地理解成樹的根,牆柱是梁的根,梁是板的根,(因為有樑上柱、牆等,所以也不全對,但對一般的工程可以這么理解),就像葉——枝——干——根的關系是一樣的。搭接長度顧名思義,是指兩根鋼筋綁在一起重疊的部分的長度。所以樓主問的是搭接長度(支座處搭接?一般是分段錨固。特例:比如牆的水平筋在轉角處搭接)。
2、重要的條件:鋼筋的搭接長度和哪些因素有關(錨固長度同):鋼筋的型號(28mm以上就不宜了,光面和螺紋,1、2、3級鋼,鋼筋表面的處理:如塗環氧樹脂)、混凝土的等級、抗震設防等級、接頭百分率(有1.2、1.4、1.6的不同百分率對應下的搭接長度系數)、受拉還是受壓(扭),應用的部位(縱筋、架立筋、貫通筋等等),圖集里都有規定的,主要是這四本03G101-1(兩種有效版本,注意採用和設計一樣的版本)、-2、-3、-4(適用上部結構,基礎部分應使用設計使用的圖集)。
3、焊接長度一般情況下單面焊接10d,雙面5d。(特別要注意相鄰兩接頭的距離,規范種35d內均為同一截面)(受拉25%,受壓50%)
1、規范中有規定(混凝土設計規范、03圖集)同一根縱向鋼筋同跨內的接頭數量不應大於等於2(梁是跨,柱是層高),如果沒與規范沖突,且是少量的(綁扎完成後應不再動它,除非是必須的)斷開再焊接(注意斷開的位置,不是隨意的——斷在受力較小的位置;相鄰接頭的間距——控制接頭百分率),我認為樓上的處理是可行的,雖如此,此種現象還是應避免,正規的做法還是要請監理單位和建設單位重新驗收或徵求設計單位的意見。
2、其實我認為規范圖集中有些規定現場是很難做到的(能完全做到的,絕對是優質結構工程),沒對樓上提到的情況作明文規定,是認為此種情況可以從組織措施上做到符合規范要求的。如:鋼筋綁扎不牢,可以增加綁扎點或點焊固定;混凝土澆築時可以增加鋼筋工隨澆隨調整鋼筋位置;遇到需要留洞,事前熟悉圖紙,爭取一次綁扎到位。
一般搭接都會綁扎,焊接以及綁扎搭接,不一定分部位,要看是否適合或者根據當地情況,是否經濟。比如,一般框架柱就採用焊接;構造柱採用綁扎搭接;剪力牆若是鋼筋直徑不大,16以下,也可採用搭接;有些梁的主筋和加筋數量大,若是採用搭接就會影響鋼筋間距,對鋼筋和混凝土的共同作用有影響,故採用焊接,若鋼筋含量不大,為加快施工速度,避免鋼筋工和焊工之間的混合作業的矛盾,也可採用搭接,不過要注意梁鋼筋的搭接位置以及搭接長度。一般地下室的梁板柱均採用焊接,到了上部結構可因具體情況再定。
鋼筋安裝時,一般圖紙都有要求,鋼筋直徑大於等於22mm的鋼筋宜採用焊接,構造柱鋼筋搭接有圖集05G363,構造柱鋼筋4根時,允許直槎搭接,¢12搭接長度600mm,¢14搭接長度700mm.6根鋼筋時,就要錯槎搭接。柱筋焊接,的位置及尺寸,圖紙未註明的可以看03G101-1圖集(平面標注)。柱筋焊接一般採用電渣壓力焊或雙面搭焊(因地區要求而定)。梁筋焊接位置按受力而定,下部受拉,上部受壓的梁,鋼筋焊接:上排筋焊接位置跨中1/3處,下排筋距支座1/4范圍內允許焊接。梁筋趕截面焊接不宜超過25%
根據實際的施工條件需要和成本控制以及施工進度來選擇鋼筋連接方式:
1、鋼筋綁扎搭接施工速度快,但總體成本高,在鋼筋放樣加工和綁扎搭接時浪費較為嚴重。
2、鋼筋焊接分為兩種,(1)單面焊接,焊接長度10d,(2)雙面焊接,焊接長度5d。施工速度較綁扎慢,成本較低。
3、閃光對焊,多用在梁鋼筋連接,成本低,加工製作速度快,但加工製作時,對操作工要求較高,須聘用熟練的技術工人。
4、電渣壓力焊,多用在柱鋼筋連接,與閃光對焊形式相似,採用葯渣熱熔連接兩端鋼筋,同樣對操作工人要求高。
5、以上連接方式是對於直徑小於25的二級鋼而言的,對於直徑大於25或原材等級高於2級的鋼筋應採用機械連接,機械連接目前多為直螺紋套筒連接,整體成本略比綁扎搭接低,對鋼筋端部套絲及鋼筋安裝時連接部位的緊固程度要求很高。
一般情況下,樑上部鋼筋在跨中1/3處搭接,因此處沒有負彎矩,負彎矩在支座1/3處范圍內,所以在此處加了上鐵以抵抗負彎矩。梁下部主筋在支座處范圍內搭接,因此處沒有正彎矩,所以說搭接位置要避開受力區。
無論搭接、焊接還是機械連接,凡是鋼筋連接接頭都是傳力的薄弱部位,因此絕對不能任意設置。對此,《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2002第9.4節中對各類鋼筋連接的接頭面積百分率限制,做出了詳細而明確的規定。由於其屬於國家標准,又是設計規范,因此施工驗收規范必須遵守
例如:對於接頭面積百分率為100%的情況,接頭宜設置在受力較小處;且同一鋼筋上宜少設接頭。在此條件下100%接頭僅限於受壓鋼筋的連接或預制構件連接處的接頭等無法迴避處。應該強調指出:考慮抗震要求,在樑柱的塑性鉸區(箍筋加密區),《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2002第11.1.7條第4款中明確限制接頭百分率在任何情況下不應超過50%。
《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2002第9.4節鋼筋的連接摘錄如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9.4 鋼筋的連接
9.4.1鋼筋的連接可分為兩類:綁扎搭接;機械連接或焊接。機械連接接頭和焊接接頭的類型及質量應符合國家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
受力鋼筋的接頭宜設置在受力較小處。在同一根鋼筋上宜少設接頭。
9.4.2軸心受拉及小偏心受拉桿件(如衍架和拱的拉桿)的縱向受力鋼筋不得採用綁扎搭接接頭。
當受拉鋼筋的直徑 d>28mm 及受壓鋼筋的直徑 d>32mm 時,不宜採用綁扎搭接接頭。
9.4.3同一構件中相鄰縱向受力鋼筋的搭接接頭宜相互錯開。
鋼筋綁扎搭接接頭連接區段的長度為 1.3 倍搭接長度,凡搭接接頭中點位於該連接區段長度內的搭接接頭均屬於同一連接區段。同一連接區段內縱向鋼筋搭接接頭面積百分率為該區段內有搭接接頭的縱向受力鋼筋截面面積與全部縱向受力鋼筋截面面積的比值(圖 9.4.3)。
圖 9.4.3同一連接區段內的縱向受拉鋼筋綁扎搭接接頭
註:圖中所示同一連接區段內的搭接接頭鋼筋為兩根,當鋼筋直徑相同時,鋼筋搭接接頭面積百分率為 50%
位於同一連接區段內的受拉鋼筋搭接接頭面積百分率:對梁類、板類及牆類構件,不宜大於 25%;對柱類構件,不宜大於 50%。當工程中確有必要增大受拉鋼筋搭接接頭面積百分率時,對梁類構件,不應大於 50%;對板類、牆類及柱類構件,可根據實際情況放寬。
縱向受拉鋼筋綁扎搭接接頭的搭接長度應根據位於同一連接區段內的鋼筋搭接接頭面積百分率按下列公式計算:
ll=ζla(9.4.3)
式中ll———縱向受拉鋼筋的搭接長度;
la———縱向受拉鋼筋的錨固長度,按本規范第 9.3.1 條確定;
ζ———縱向受拉鋼筋搭接長度修正系數,按表 9.4.3 取用。
在任何情況下,縱向受拉鋼筋綁扎搭接接頭的搭接長度均不應小於 300mm。
表 9.4.3縱向受拉鋼筋搭接長度修正系數
縱向鋼筋搭接接頭面積百分率(%) ≤25 50 100
ζ 1.2 1.4 1.6
9.4.4 構件中的縱向受壓鋼筋,當採用搭接連接時,其受壓搭接長度不應小於本規范第 9.4.3 條縱向受拉鋼筋搭接長度的 0.7 倍,且在任何情況下不應小於 200mm。
9.4.5 在縱向受力鋼筋搭接長度范圍內應配置箍筋,其直徑不應小於搭接鋼筋較大直徑的 0.25 倍。當鋼筋受拉時,箍筋間距不應大於搭接鋼筋較小直徑的 5 倍,且不應大於 100mm;當鋼筋受壓時,箍筋間距不應大於搭接鋼筋較小直徑的 10 倍,且不應大於 200mm。當受壓鋼筋直徑 d>25mm 時,尚應在搭接接頭兩個端面外 100mm 范圍內各設置兩個箍筋。
9.4.6 縱向受力鋼筋機械連接接頭宜相互錯開。鋼筋機械連接接頭連接區段的長度為 35d(d 為縱向受力鋼筋的較大直徑),凡接頭中點位於該連接區段長度內的機械連接接頭均屬於同一連接區段。
在受力較大處設置機械連接接頭時,位於同一連接區段內的縱向受拉鋼筋接頭面積百分率不宜大於 50%。縱向受壓鋼筋的接頭面積百分率可不受限制。
9.4.7直接承受動力荷載的結構構件中的機械連接接頭,除應滿足設計要求的抗疲勞性能外,位於同一連接區段內的縱向受力鋼筋接頭面積百分率不應大於 50%。
9.4.8機械連接接頭連接件的混凝土保護層厚度宜滿足縱向受力鋼筋最小保護層厚度的要求。連接件之間的橫向凈間距不宜小於 25mm。
9.4.9 縱向受力鋼筋的焊接接頭應相互錯開。鋼筋焊接接頭連接區段的長度為 35d(d 為縱向受力鋼筋的較大直徑)且不小於 500mm,凡接頭中點位於該連接區皮長度內的焊接接頭均屬於同一連接區段。
位於同一連接區段內縱向受力鋼筋的焊接接頭面積百分率,對縱向受拉鋼筋接頭,不應大於 50%。縱向受壓鋼筋的接頭面積百分率可不受限制。
註:1裝配式構件連接處的縱向受力鋼筋焊接接頭可不受以上限制;
2承受均布荷載作用的屋面板、樓板、擦條等簡支受彎構件,如在受拉區內配置的縱向受力鋼筋少於 3 根時,可在跨度兩端各四分之一跨度范圍內設置一個焊接接頭。
9.4.10需進行疲勞驗算的構件,其縱向受拉鋼筋不得採用綁扎搭接接頭,也不宜採用焊接接頭,且嚴禁在鋼筋上焊有任何附件(端部錨固除外)。
當直接承受吊車荷載的鋼筋混凝土吊車梁、屋面梁及屋架下弦的縱向受拉鋼筋必須採用焊接接頭時,應符合下列規定:
1必須採用閃光接觸對焊,並去掉接頭的毛刺及卷邊;
2同一連接區段內縱向受拉鋼筋焊接接頭面積百分率不應大於 25%,此時,焊接接頭連接區段的長度應取為 45d(d 為縱向受力鋼筋的較大直徑);
3疲勞驗算時,應按本規范第 4.2.5 條的規定,對焊接接頭處的疲勞應力幅限值進行折減。
2. 框架結構梁板柱一起澆的時候,它的支模順序是怎麼的,同時鋼筋是怎麼配合的才能使時間最短
支模順序抄,先支承重部分,襲後支非承重部分, 等框架梁和次梁的底模支好後,鋼筋工就要迅速開始綁梁的鋼筋了不然會影響木工的工作,等到樓面板的底模支好後,再接著綁板的鋼筋。在這個施工環節中,鋼筋工,和木工之間一定要互相配合好。 軸線,一般都是在下一層的樓面板,用線錐吊起來的。如果是第一層,就利用基礎上面的線,往上面吊, 或者用儀器把軸線投在柱子的側面,再利用線錐吊上去
3. 樑柱交接處鋼筋如何穿插
據《混凝土結構工程設計規范》及11G101圖集,框架結構樑柱節點區域柱子的箍筋應當做加密處理,加密區域為:
1、底層柱自嵌固部位Hn/3(Hn為凈高)。
2、其餘部位為Hn/6、hc(hc為柱子截面長邊尺寸或圓柱直徑)、500mm中的最大值。
見圖1:
但由於樑柱節點區域鋼筋密集,且由於施工順序問題,往往造成柱子加密區箍筋缺失的現象。針對樑柱節點鋼筋密集造成節點核心區加密區箍筋少放或漏放的現象,可考慮三種解決方法:
1、U形箍焊接法
在梁主筋放置後,未綁扎前,先把節點內柱箍筋按位置(梁下、梁內、樑上)和數量放置好,待梁鋼筋綁扎完畢,再勻開預先放置的柱箍筋,按設計要求進行綁扎;若因節點鋼筋過密,預先放置箍筋確實困難,不得已可少放幾道,不足的在梁鋼筋綁扎完畢,用兩個開口箍筋(U形箍筋)焊接,為滿足抗震要求,可用相應規格焊條單面焊接一段(不小於10d)。
2、導筋——箍筋籠沉梁法
此方法是將核心區箍筋焊接成箍筋籠,其步驟是先配備所需節點核心區外圍箍筋,在外圍箍筋四邊外皮焊接導筋,按間距焊接成鋼筋籠,鋼筋籠套入柱縱向鋼筋內,然後鋼筋籠與梁鋼筋同時綁扎,最後綁紮好後梁鋼筋和鋼筋籠一起落入樑柱模板內,如果箍筋為復合箍,可以全部採用拉筋,拉筋須同時鉤住縱向鋼筋和外圍箍筋。
3、模板後封法
此方法側重細分工藝流程,合理安排工作順序,要求木工和鋼筋工緊密配合,保證節點區域箍筋綁扎符合設計及規范要求。做法是將柱的箍筋分段綁扎:首先木工鋪設梁底模,盡早給鋼筋工提供施工面,但不鋪設梁側模板和樓板模板,鋼筋工先將柱箍綁至梁底下;其次再穿好框架梁底筋後綁扎節點區箍筋;最後在鋼筋工綁完框架梁鋼筋和柱箍筋後,木工再鋪梁側模板、樓板底板以及柱側模板。這樣的安排可能要增加綁扎框架梁鋼筋使用的操作架,這時可以用工具式腳手架來解決。如果樓板底模是用鋼管做頂撐,也可以先搭頂撐架,利用它來做綁扎梁鋼筋的操作架。
4. 頂層樑柱交接處柱的鋼筋是應該伸入到梁內還是板內,還有此處梁板柱鋼筋的位置關系是怎樣的 如下圖
本圖所示是中柱復,中制柱柱頂彎錨長度為12d,彎錨方向可以向內也可向外,詳見11G101-1第60頁、65頁;邊柱和角柱柱頂鋼筋錨固詳見11G101-1第59頁、64頁。
原則上柱頂鋼筋的錨固應伸入梁內,但由於柱子較大而梁寬度較小的情況,柱頂的彎錨鋼筋可以伸入板內。
柱、梁、板鋼筋的位置關系:柱筋在外側,梁筋在內側、板的底筋應伸入梁內,板的麵筋一般安放在梁的面層主筋以上。
5. 建築結構設計中樑柱的交接處理
建築結構設計中樑柱的交接處理
建築工程中樑柱和建築安全有很大的關系,特別是樑柱連接處,在設置該處時,必須要做好節點工作,從而保障建築結構和施工質量。
摘要:
在建築工程中,樑柱作為其中一部分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但在實際施工過程中,樑柱非常容易受到破壞,特別是在交接處,如何將危害降到最低,確保建築工程安全是整個設計的重點之處。文章探討了建築結構設計中樑柱的交接處理,這對於保障整個工程安全質量有著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
建築工程;結構設計;樑柱交接處理;工程安全質量;建築施工
在建築施工中,樑柱交接處處理得是否科學,對整個框架結構起到直接的影響,樑柱節點會受到剪力、軸力和彎矩等作用,並且受力狀態呈現出復雜化趨勢。所以這就要求在樑柱交節點需具有較高的強度,能夠承受住各相鄰構件所帶來的壓力,確保整個建築結構具有較強的穩定性。但是在實際施工過程中,影響樑柱交點質量的因素有很多,探討如何消除這些因素,進而保障建築整體施工的質量。
1樑柱技術處理邏輯
對梁實施優化,可採用本構或者重構的手法,通過分析和研究梁原型中的“元”秩序和材料及力流在梁構件各體系的關系並重新組織,進一步提高結構效能,使結構性能得到明顯提高,最後生成邏輯清晰、具有顯著表現力的結構形態思路。梁在建造過程中能夠運用多種材料,與材料相符的梁結構具有多種表現特質,如:混凝土具有的塑造能力能夠讓梁外形更加堅實,力量強弱的轉變一體化設計能夠讓梁體彰顯出完美的造型;精準的鋼材可使梁形體表現更為豐富和細致;木材具有的特質,能夠讓梁節點具有顯著的表現力。優化和重構梁構建能夠運用多種不同手段,主要目的在於傳遞梁內力,並讓材料充分發揮其作用,調整向軸力方向。優化可以從梁原型進行,將構件分成為若乾等要素,在分解、層次化元素後,再通過放大力傳力,探索出重新構建梁體的順序,進而重新組合和設計構件,最後生成受力合理的`結構體系,從而探求梁體結構的最基本形態,並試圖總結梁體設計的步驟,最終生成完整的梁體。
2設計結構的方法
設計建築結構作為建築的關鍵環節,良好的建築設計是形成良好建築的首要前提,會直接影響到工程成本、使用壽命等工作。雖然建築設計費用並不多,但是卻對建築成本有著極大的影響。設計工作者在設計房屋結構中,要確保圖紙合理和規范,通常情況下,結構設計方法大概包括:繪制結構平面圖,對抗震設防有著強烈要求的地區,應利用輸入結構軟體展開建模工作,計算建築抗震設烈防度值;設計出多個房屋結構圖,當代建築形式復雜多變,建築物形態也有很多不同之處,處理結構方式也有很大的不同,房頂設計也是扶搖直上。結構設計工作者不但要有扎實的設計知識,還要具有較強的空間概念。將房屋設計圖紙的主要意思繪制出來,這部工作能夠在確定建築詳圖後進行,也能夠直接繪制出,這步所繪制出來的很完整、統一的設計圖紙,也是設計師具有較高設計水平的體現。
3樑柱設計的基本理解
在樑柱設計時,應提前做好優化設計工作,確保設計質量和水平,並達到很高的效率。在建築樑柱設計過程中,能夠將原有設計和新設計有效融合,從已存在的設計中明確結構次序,對梁構建進行調整,同時還需保證樑柱質量。為了能夠確保設計水平和質量,要計算出梁體所能承受的壓力,進而確保樑柱能夠承受住其壓力。對設計者所提出的要求,就是要求設計者在設計時,要有清晰的設計思路,在設計圖紙上能夠將建築結構框架清晰表達出來,還可以讓其他設計工作者了解結構設計的特徵。在建築結構設計過程中,有多種不同形式的樑柱材料。無論最終選用哪一種樑柱材料,都要符合樑柱結構要求,確保建築樑柱可以有多種不同形式。在建築工程中,如果樑柱是一種混凝土形式,那麼樑柱外形很堅實很有力,也具有較強的塑造性。隨著梁的承受力發生的變動,應符合延展性的需求,這樣所體現出的梁才是完整的。在建築工程中,梁屬於一種鋼材結構,這樣梁便具有美觀、牢固的外形,梁的使用也不會帶來其他任何影響。但設計師應考慮到的問題是怎樣才能設計出科學的梁構建,讓梁構建傳遞出應力。確保設計方案具有復合化和精細化特徵,也是在最大程度上發揮材料效率的方式,在傳遞力時,尤其是在傳遞內力時,讓其傳遞邏輯更加明確、清晰。設計師也就是需要在這個過程中,重新構建秩序,最終形成高質量的結構框架體系。
4處理樑柱交接處出現的問題
4.1鋼筋方面的問題
在樑柱交接點中,鋼筋構造包括設置節點區箍筋和錨固樑柱鋼筋節點兩方面。箍筋對於混凝土重要部分有著很明顯的限製作用,對於加強節點抗剪度有著很關鍵的作用。同樣狀況下,箍筋之間的距離越小,對混凝土約束力越強,其抗剪力也就越強。對於頻發地震的區域而言,製作箍筋是很重要的,需要對其加密,在具體施工中,很多設計工作者只是對梁體末端加密,卻沒有明確說明出交接點。通常情況下,樑柱交界處包括三方面的交叉,即橫梁、柱的鋼筋、縱梁,隨著鋼筋密度的加大,配置箍筋難度也就越大。
4.2節點箍筋的問題
在相關建築工程規范中,在框架結構交接點中的箍筋數量,與實際配置箍量對比而言,要比配置箍量多一些。之所以要這樣做,很大原因在於這樣可加強樑柱承受力,防止主筋由於受到剪切力而受到損壞。但在施工過程中,施工人員會忽略加密節點鋼箍的作用,也沒有全面了解節點需承受的內力,很多時候還會忽視應按照最小體積對配箍進行配造,也並沒有在節點區域進行標記。
4.3混凝土的問題
在建築施工中,很多時候為了能夠滿足建築承載的多樣化要求,達到節約成本和提高工程質量的目的,設計上柱、下柱和梁板時,而選用不同等級的混凝土,但卻沒有明確說明在樑柱交接點處應使用哪種類型的混凝土。在混凝土施工中,柱通常都會在梁底標高處留有一段距離的施工縫,運用梁板及節點區域同時展開施工,但在具體施工過程中,很多施工人員貪圖方便而運用同等級的混凝土施工,這種做法不但影響著樑柱抗壓能力,而且也要破壞交接點的承受力。所以想要加強建築結構質量和水平,應遵循相關施工規范要求,確保混凝土的強度。根據施工規范的多項要求,如果樑柱混凝土強度等級有差異時,樑柱交接點應按照梁弱柱強的基本原則,在交接點處所運用的混凝土強度應與柱體使用的混凝土強度等級相同。另外,在樑柱交界之處,設置垂直施工縫是與工程要求不符的,這種方法不但影響著施工,也很難保障施工質量。在混凝土澆築過程中,需結合設計圖紙要求,在樑柱接頭周圍運用小板工具定位,再澆築樑柱接頭部分的混凝土。
5處理樑柱交接的方法
5.1處理好節點的箍筋
實際施工中,人們常用的方法是在支上樑板的模板後再放入梁的鋼筋框架,在具體施工過程中,很多工作者都是在支上樑板的模板之後,再將梁鋼筋框架放入,然後再將鋼筋節點箍筋放入。很多情況下,因為鋼筋安裝難度較大,同時施工工作人員沒有太高的積極性,很多時候都會出現多放箍筋或者少放的情況,這些狀況的出現直接影響著混凝土抗裂性能。所以在施工過程中,可將在節點處的箍筋做成一種籠狀,使用燈籠框將縱向鋼筋完全套住,在幫扎牢固後,放入梁鋼筋。
5.2加密樑柱交接點箍筋
從工作人員角度上而言,在樑柱交接點出處鋼筋密度較大且有些復雜,如果按照正常方法進行捆紮,其難度也就隨之增大,何況還要展開加密工作,其難度系數也就更大。在這個過程中,製作箍筋必須要按照樑柱高度進行計算。在考慮好各種因素後,對各節點展開混凝土澆築中,對縫進行操作,需要在接點模板安裝前做好,確保施工面的整潔、干凈。在澆築之前,應先對其澆築一層薄薄的水泥,確保新界面與舊界面之間穩定連接。同時在加強樑柱節點堅固性中,要重視澆築的質量。在混凝土施工過程中,要嚴格掌控好混凝土質量,將混凝土充分搗碎,不能有蜂窩結構,並提高工作者的責任意識,做好模板支撐。
5.3處理好混凝土澆灌
在設計結構時,應全面考慮多種因素,使用柱與梁板強度等級相同的混凝土,既可以保證工程質量,也能更好地進行施工。對於節點處實施混凝土澆築時,對施工縫展開操作時,並未按照相關規定進行,同時受到石子自重、振搗等因素影響,在柱的施工縫中,有很多浮漿,處於表面的混凝土會很軟,施工工作人員需要在接點模板安裝前,將松動石子和混凝土層及時清理。在模板安裝後,及時清理雜物,避免澆築混凝土出現夾層或者裂縫情況。
5.4製作和安裝好模板
在製作和安裝模板時,由於處於柱和梁的中心,在此處的鋼筋有著很大的密度,受力也是很復雜的。因此在與柱體交匯時,縱梁與橫梁高度有著很大差異,很容易存在誤差。在製作和安裝模板過程中,確實存在很大難度,對施工工作人員也有著較高的要求,要精確量好模板尺寸,在具體施工過程中,按照圖紙要求進行,要釘牢模板,其柱頭模板也要有很大密度,如果出現松動,應及時加固,否則會出現漏漿情況,這樣不但會對樑柱外觀有著很大的影響,也直接影響著樑柱整體質量。
6結語
總而言之,建築工程中樑柱和建築安全有很大的關系,特別是樑柱連接處,在設置該處時,必須要做好節點工作,從而保障建築結構和施工質量。同時樑柱作為整個建築的中樞,沒有合理設計這個部位,導致其穩定性較差,那麼建築結構整體穩定性都會下降。所以在建築結構設計過程中,要特別注重設計樑柱位置,進而提高建築的質量。
參考文獻:
[1]張錦添.鋼結構在建築結構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分析[J].建材與裝飾,2016,(6).
[2]呂宏.建築結構設計可靠度的影響因素與比較研究[J].建材與裝飾,2016,(6).
[3]徐菊連.建築結構設計中的混凝土裂縫防治[J].江西建材,2016,(9).
[4]邢華.建築剪力牆結構設計思路及其應用實踐[J].山西建築,2015,(25).
;6. 我想知道梁板柱鋼筋錨固搭接的長度 怎樣錨固怎樣搭接的 是各種哦
首先買一本鋼筋工書來了解一下,你就知道了。根據混凝土標號來確定鋼筋錨固。
7. 梁板和牆柱是先支模板,還是先綁鋼筋
梁板和牆柱的施工順序是先支梁的底模,然後綁扎鋼筋,最後支梁的兩邊側模。
一、梁(小梁,支好模板後能進行綁筋施工的):
1、先和板一道完成,然後再綁鋼筋;梁(大的梁,支好模板後不能進行綁筋施工的):先放梁底板(或梁底板和一個側面的梁側板),再綁筋。
2、然後封剩下的模板;板:先支模,後綁筋;牆:先綁筋,後支模(也或先支一個面的模板。
3、再綁筋,然後支剩下的模板);柱:先綁筋,後支模。
二、綁鋼筋和支模板的前後順序安排原則是:選擇綜合施工難度最小的、總所需人工投入最少、工期最短的。
(7)梁板柱鋼筋怎麼交接擴展閱讀:
梁板柱支模方法及拆模法:
一、柱模板支模法
1、一般支模法:系用兩塊長柱頭板加兩面門子板支模或用四面柱頭板支模,柱模外一般隔50—100cm加柱箍一道。
2、提升模板法:系用兩塊貼面模板用螺栓連接而成,拆模時,松動兩對角螺栓,用人工或提升架將模板提升到上一段,並與已澆搗好的混凝土搭接30cm左右,然後擰緊螺栓,經校正固定後,繼續澆搗上段混凝土。
二、梁模板支模法
梁模板由底板加兩側板組成。梁模板的種類有矩形梁模板、T形梁模板、花籃梁模板、深梁模板和圈樑模板等,梁底的支撐系統一般採用支柱(琵琶撐),桁架和鋼管支模。
1、對花籃梁模板支模,如採用預置樓板支撐法時,在模板及支撐設計時,應考慮其承載能力,使能承受預制樓板重量、混凝土重量及施工荷載。
2、對梁高在70m以上的深梁模板支撐,由於混凝土側壓力隨高度的增加而加大,為防模板向外爆裂及中間膨脹,宣在梁的中間部位用鐵絲或鐵片穿過橫檔對拉緊,或用螺栓將兩側模板拉緊。
3、對圈樑的支模,常採用挑扁擔法和倒卡法支模,所謂挑扁擔法就是在圈樑底面下一皮磚外,每隔1m留一丁磚孔洞,穿500m×100山木枋作扁擔,堅立兩模板,用夾條及斜撐支牢。
三、挑檐板支模法
挑檐板模支模,其支柱一般不落地,多採用在下層窗口線上用斜撐支承挑檐部分或採用鋼三角支模法,由磚牆承擔挑檐重量。對支柱不落地的挑檐板支模,應保證不至發生傾復,因此,應對模板和成型後的挑檐板的傾復進行核算。
四、牆體模板支模法
有一般支模法和定型模板牆模兩種,一般支模法系由側板、立檔、橫檔、斜撐和水平撐組成模板支設系統;定型模板牆模系由鋼木定型板加水平撐及對銷螺栓組成模板支設系統。
五、現場預制混凝土構件模板支模法
常用的有分節脫膜法和構件重疊支模法,所謂分層脫模法,是指沿構件長可設置若干磚墩或方木作固定支點,支點間距2m左右,支點間配製的支模,當混凝土強度達到50%設計強度後拆除;所謂構件重疊支模法,系指將構件平卧重疊澆搗,其他支模法,如土、磚、混凝土、胎膜、地坪底模、翻轉模、拉模等,有時也採用。
六、模板起拱
模板起拱分設計起拱和施工起拱兩類
8. 梁板柱鋼筋的焊接方法分別有哪些,其中梁板柱中,哪種焊接方法是最好的
1鋼筋電阻來點焊
將兩鋼筋安放成源交叉疊接形式,壓緊於兩電極之間,利用電阻熱熔化母材金屬,加壓形成焊點的一種壓焊方法。
2鋼筋閃光對焊
將兩鋼筋安放成對接形式 ,利用電阻熱使接觸點金屬熔化 ,產生強烈飛濺,形成閃光,迅速施加頂鍛力完成的一種壓焊方法
3鋼筋電弧焊
以焊條作為一極 ,鋼筋為另一極 ,利用焊接電流通過產生的電弧熱進行焊接的一種熔焊方法。
4鋼筋窄間隙電弧焊
將兩鋼筋安放成水平對接形式 ,並置於銅模內,中間留有少量間隙 ,用焊條從接頭根部引弧,連續向上焊接完成的一種電弧焊方法。
5鋼筋電渣壓力焊
將兩鋼筋安放成豎向對接形式 ,利用焊接電流通過兩鋼筋端面間隙 ,在焊劑層下形成電弧過程和電渣過程,產生電弧熱和電阻熱 ,熔化鋼筋 ,加壓完成的一種壓 焊方法。
6鋼筋氣壓焊
採用氧乙炔火焰或其他火焰對兩鋼筋對接處加熱 ,使其達到塑性狀態 (固 態 ) 或熔化狀態(熔態)後,加壓完成的一種壓焊方法。
7預埋件鋼筋埋弧壓力焊
將鋼筋與鋼板安放成 T 型接頭形式,利用焊接電流通過,在焊劑層下產生電弧,形成熔池,加壓完成的一種壓焊方法。
其中梁板柱中,鋼筋電弧焊焊接方法是最好的
9. 梁、板、柱鋼筋驗收的應注意那些節點
重點依據11G101圖集。1暗柱內容:
1.1柱根部鋼筋上水泥漿已清理干凈。
1.2為保證暗柱主筋位置准確,採用定距框控制
1.3柱鋼筋綁扎:
1.3.1柱箍筋的個數根據圖紙要求確定,第一根箍筋距兩端50mm開始設置。
1.3.2在立筋上畫箍筋位置線,然後從上往下採用纏扣法綁扎。
1.3.3箍筋的接頭應沿柱子立筋交錯布置綁扎,箍筋與立筋要垂直,綁扣絲頭應向里。
1.3.4暗柱箍筋與牆筋綁扎要求:暗柱箍筋與牆水平筋錯開20mm以上,不得並在一起。
2.牆體、暗柱、聯系梁鋼筋:
2.1牆根部鋼筋上水泥漿已清理干凈。
2.2牆體鋼筋已經調整。即位移過大要求按1:6調整,一級鋼筋的彎鉤一律朝里,不垂直的調直。
2.3起步筋要求:
2.3.1暗柱邊第一根牆筋距柱邊的距離為50mm。
2.3.2牆第一根牆筋距離混凝土板面50mm。
2.3.3暗柱第一根箍筋距離混凝土板面30mm。
2.3.4連系梁距暗柱邊箍筋起步50mm。
2.3.5連系梁箍筋如柱一個箍筋50mm。
2.4牆體豎筋搭接要求:
2.4.1搭接長度不小於45d,搭接處保證有三根水平筋。綁扎范圍不少於三個扣。牆體立筋50%錯開,其錯開距離不小於相鄰接頭中-中1.3倍搭接長度。
2.4.2牆體水平筋節點要求相鄰綁扎接頭錯開。
2.5豎向梯子筋要求:
2.5.1採用比牆筋大一個規格的鋼筋製作,以代替豎筋。
2.5.2頂模筋等於牆厚減2mm。250mm、300mm、350mm厚的牆頂模筋長度應為248mm、298mm、348mm。
2.5.3頂模筋自立筋至端頭的長度為水平筋保護層加水平筋直徑減1mm,如保護層為15mm,Φ12水平筋,長度為15+12-1=26mm,頂模的根數為3根。頂模筋端頭刷好防銹漆。
2.5.4非頂模筋每側長度為水平筋直徑。
2.5.5每段牆豎向梯子筋設置數量要求間距為1米,每段牆2個或2個以上,要求同一標高,綁扎到位。
2.6水平梯子筋要求:
2.6.1採用短斜鋼筋製作。
2.6.2水平梯子筋按圖製作並符合該段牆體的鋼筋間距,專牆專用。 2.6.3 牆體筋綁扎時設在牆模板口以上300mm,並綁扎到位。
2.7柱的定距框:
2.7.1要求製作準確,綁扎牢固。
2.8保護層要求:
2.8.1牆、柱、梁均採用塑料墊塊,符合保護層厚度,鋼筋直徑和強度要求。
2.8.2設置間距600mm×600mm,呈梅花形布置。
2.8.3梁、柱筋墊塊設置在主筋上,牆筋墊塊設置在牆水平筋上。
2.9對箍筋的要求:
2.9.1彎鉤必須平行,彎鉤角度為135。。
2.9.2平直部分為10d,且兩根長短一致。
2.9.3彎心符合主筋直徑,且與主筋綁扎到位。
2.9.4四個角在同一平面上。
2.9.5綁扎牢固。
2.9.6柱箍筋開口分別設在四個角。
2.9.7對柱、過梁箍筋要求直徑,間距符合設計要求。凡要求箍筋加密的,其間距按5d且10cm控制。即大於Φ20以10cm控制,小於Φ20以5d控制。
2.9.8連系梁箍筋要求不傾斜,間距均勻,開口設置在上部兩邊。
2.9.9單支箍按圖紙要求設置,彎鉤為135。,平直長度為10d.
2.10洞口加筋要求:
凡是洞口牆筋截斷處加三邊開口箍筋。並按圖紙要求附加洞口加筋。
2.11連系梁鋼筋錨固:
2.11.1長度必須符合設計和規范要求。
2.12梁主筋必須設在箍筋四角,兩排主筋間距為鋼筋直徑小於或等於25mm。
3.頂板鋼筋:
3.1板筋綁扎前的控制:
3.1.1對牆筋、連系梁筋及施工縫處板筋水泥漿已清理干凈。
3.1.2設置水平梯子筋及暗柱定距框。以上各項未做完不得進行板筋綁扎。
3.2網眼尺寸偏差不得超過10mm。
3.3起步筋第一根板筋距牆邊尺寸50mm。
3.4綁絲要求:
3.4.1上筋綁絲朝下,下筋綁絲朝上,與鋼筋垂直。
3.4.2綁絲甩頭長短基本一致,長度不超過50mm。
3.4.3相鄰綁絲呈「八」字扣。
3.5混凝土板面鋼筋:
3.5.1不準用電弧點焊。
3.5.2有出電線管時應採用「z」字形鋼筋綁扎牢固。
3.6雙層網片間的鋼筋馬凳設置。
3.6.1設置間距不大於1米,且高度滿足保護層要求,製作符合要求。
3.6.2馬凳高度=板厚-保護層×2-兩排鋼筋直徑。
3.7保護層頂板15mm,梁筋25mm,偏差不能超過3mm。
3.8板筋墊塊:
3.8.1採用塑料墊塊,厚度和強度符合保護層要求。
3.8.2墊塊間距不大於600mm,梅花形設置。
3.9板面預留洞,周圍鋼筋預留洞直徑大於200mm,小於300mm時,板筋應彎曲繞管通過。
3.10鋼筋端頭錨固要求:錨固至外側豎筋邊。
10. 焊鋼筋怎麼接有什麼方法和手法我用十毫米的鋼筋做鐵門可不知道點焊、師傅教下我
我認為 鋼筋工在鋼筋翻樣時鋼筋算料時,誰都難免出錯,任憑你的手法再高明技術再怎麼熟練精練,也會有一時半會兒的疏忽或馬虎,人非聖賢 ,更何況有時加班熬夜累得人困馬乏甚至筋疲力盡,這時再進行腦力勞作,准確度必然會大打折扣。 本人新發現一個很好的方法,在此告訴壇友及同行,定當受益匪淺。 用電腦進行鋼筋放樣,准確度可望做到百分之百,我用的當然是AutoCAD制圖平台,經過幾年的實踐,感覺《天正建築6》軟體相 當不錯。在網易結構論壇里可以下載使用。 再有經驗的老手,也不可太過自滿,特別是遇到工程數量較大的鋼筋計算,簡單構件批量的鋼筋計算,萬萬馬虎不得,錯了一個型號幾百 幾千根料,一下子全都廢了,工錢料錢得多大的損失啊,當一經發現出錯了,是不是心驚肉跳的,立時腦袋都大了呢,所以,還是要以預 防為先的好。 比較容易出錯的情況是, 當圖紙發生變更時,變更前在你的頭腦中已經形成了初步的印象,變更後就造成了含混模糊,再遇著點兒雜事一打岔,精力稍加分散,這 鋼筋料單可就謬之千里了吧; 許多梁板柱在鋼筋搭接時,由2根3根或者4根5根鋼筋搭接組成一整根通長鋼筋,還要按25%錯開搭接槎,而且你又想一次計算準確 一次製作做好備用,這時就不免有些提心吊膽了,反復驗算了好幾遍也還是心裡沒底吧; 當你遇著圓形的斜形的三角形的構件配筋,變尺縮尺配筋時,感覺自己是算準了,有時拿到實際綁扎中,卻差了不少,不是長了就是短了 ,不是多了就是少了,或者形狀彎錯了,甚至越著急越查不出錯在哪兒了,這時好好想一想,是不是有什麼絕招妙法沒用上; 有的構件配筋比較復雜繁瑣,特別在節點處,鋼筋之間打仗甚至躲不開,尚且還有錨固,一大堆彎鉤橫七豎八的摻雜其中,搞得人頭疼, 類型多了,五花八門,不一一列舉了。 解決這些難纏的亂麻,光靠計算是遠遠不夠的,計算常有疏忽疏漏的時候,竅門就在於一道行之有效的最後防線,那就是電腦放樣。 放樣,有放大樣,放小樣,放實樣之別,找一塊平地,拿尺鉛筆和墨斗,在地上直接按照圖紙上的線條尺寸畫出一定比例的圖形,再實際 測量尺寸做出記錄,這就是放樣。 在電腦中放樣也是如此,打開軟體,以命令窗口中輸入數值進行繪圖,最後用逐點標注來顯示尺寸值,那是絲毫不差的,最能經得起推敲 的且更是千真萬確的,操作起來也是非常地簡單,只是舉手之勞而已,我們何樂而不為呢?增加這樣一道工序,給我們的鋼筋算料工作增 設一道防火牆,增長知識增加樂趣,實是一舉多得的錦囊妙計,各位同行切不可小視喲,用你在電腦中放的樣,來證實你所算的料是不是 准確無誤,即使能做到接近吻合,你就初步獲得成功啦。 電腦放樣中也有許許多多的竅門和招數,不一定非得把圖紙全部都畫進去,熟能生巧,用習慣了,您可以隨心所欲,動幾下滑鼠,連續輸 入幾組數字,想要的內容便躍然眼前,列印出來便是佐證,鋼筋工能運用上這一手段,可謂是錦上添花啦。感興趣的同仁不妨一試.經過一年時間的實踐總結,解決樑柱節點處箍筋加密最有效的方法,還是焊制鋼筋籠最好,無論是先支側模板綁完降落還是後支側模板原 位綁扎都適用,雖然增加一點點成本事先焊制,但卻節省許多綁扎時間,箍筋籠焊成矩形的即可,不必開口,重要的是籠子的內尺寸要大 10毫米,梁骨架不降落時也應焊箍筋籠而且也應大10毫米,以便於梁縱筋的直角拐端頭順利穿入,還有一個要點,就是:組成籠子的 附加鋼筋應與箍筋相同直徑,且應焊在箍筋的4個角的外邊,留出箍筋的4個周邊全是空格,不可有任何遮攔,以免梁縱筋穿入不利,等 梁鋼筋綁扎完成後,箍筋籠與柱縱筋完全可以不必綁扎,焊制箍筋籠的時間也就等於是綁扎樑柱節點處的箍筋加密區的時間,浪費焊制鋼 筋籠的成本,也就是等於節省了綁扎樑柱節點箍筋加密區的時間,仔細算來是非常劃算的。節點內的復合箍,可完全採用拉筋的形式,符 合圖集規范的要求,效果也相當好。 這是此話題的最終解決方法,走了無數的彎路,終於如夢方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