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框架梁和簡支梁受力分析,樑上部鋼筋為什麼在跨中搭接,下部鋼筋為什麼在支座到三分之一出搭接
單跨框來架梁、簡支梁的上自部跨中沒有因彎矩而產生的拉應力,多跨框架梁除很小跨上部跨中可能有較小的拉應力外,也同於上述應力情況。所以上部鋼筋應在跨中搭接;
大多數框架梁在三分之一跨處截面上彎矩為零(或接近零),對下部縱筋不產生拉應力;簡支梁在三分之一跨處截面上的彎矩值處於次小,下部縱筋在該處的拉應力也就次小;梁的支座邊截面的剪力最大,而在三分之一跨處截面上的剪力處於次大。所以,下部縱筋不可避免要接頭時,只好安排在三分之一跨處。
符合「鋼筋接頭應安排在受力小的位置」這個原則了。
❷ 框架梁負彎距筋為何在三分之一處截斷
框架樑上各個截面的負彎矩值大小不同,靠近支座最大,靠近跨中已經過零變為正彎矩了,而框架樑上各個截面的剪力值大小不同,靠近支座最大。選擇在1/3處那裡負彎矩值接近零,剪力值接近最大值的一半,比較合適。選擇跨中雖然好,但節約不到負筋(不需要的浪費)。
❸ 普通鋼筋混凝土整體板的配筋特點有哪些,為何這樣配筋
現澆鋼筋混凝土樓(屋)面板除按計算配置縱向受力鋼筋外,還應按《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2002)(簡稱《混凝土規范》)的規定配置必要的構造鋼筋和分布鋼筋。合理配置鋼筋混凝土板的構造鋼筋和分布鋼筋,不僅有利於保證樓(屋)面板的正常使用,也有利於提高混凝土板的耐久性。
鋼筋混凝土板的構造鋼筋主要是指:1)板簡支邊的上部構造負筋;2)單向板的受力鋼筋與梁平行時,沿梁方向布置的與梁垂直的上部構造負筋;3)控制板溫度、收縮裂縫的構造鋼筋。
合理布置構造鋼筋,就是要按《混凝土規范》的要求限制構造鋼筋的最小直徑、最大間距,保證構造鋼筋有必要的配筋面積。比如上述第1,2
項的板上部構造負筋,按規范要求,其直徑不宜小於8mm,間距不宜大於200mm,配筋面積不宜小於受力鋼筋面積的三分之一。筆者認為,此構造負筋的配筋率也不宜小於該方向板截面面積的0.15%。否則,當板的受力鋼筋的配筋率小於0.45%時,會出現板支座上部構造負筋的截面面積反而小於分布鋼筋面積的不合理現象。
對「配筋面積不宜小於受力鋼筋截面面積的三分之一」有兩種不同的理解:1)不論受力鋼筋和構造鋼筋是否採用同一強度等級的鋼筋,一律將受力鋼筋面積除3
作為構造鋼筋的配筋面積;2)當受力鋼筋的強度等級高於構造鋼筋時,將受力鋼筋的面積換算成與構造鋼筋強度等級相同的鋼筋的面積,然後除以3
作為構造鋼筋的配筋面積。顯然,後一種構造鋼筋的配筋方法較合理。
控制板溫度、收縮裂縫的構造鋼筋,按規范要求其間距為150~200mm,縱橫兩個方向的最少配筋面積不宜小於板截面面積的0.1%;主要是在板的未配筋表面配置。已配置鋼筋的部位,只要板的上、下表面縱橫兩個方向配筋率均不小於0.1%,可不配置溫度、收縮鋼筋。在板的未配筋表面另配的溫度、收縮鋼筋應與已配的鋼筋按受拉要求搭接。
鋼筋混凝土板的分布鋼筋,主要是指:1)單向板兩對邊支承板,長短邊之比≥3
的四邊支承板)底面
處垂直於受力鋼筋的分布鋼筋;2)垂直於板支座上部負筋的分布鋼筋;3)2<長短邊之比<3
的四邊支承板,宜按雙向板計算配筋;當按單向板計算配筋時垂直於板底受力鋼筋的分布鋼筋。
長短邊之比<2
的板應按雙向板計算配筋。
當鋼筋混凝土板按單向板設計時,除沿受力方向布置受力鋼筋外,尚應在垂直受力方向布置分布鋼筋。
單位長度上分布鋼筋的截面面積不宜小於單位寬度上受力鋼筋的15%,且不宜小於該方向板截面面積0.15%;分布鋼筋的間距不宜大於250mm,直徑不宜小於6mm;對集中荷載較大的情況,分布鋼筋的截面
面積應適當增加,其間距不宜大於200mm。
當地下室外牆按單向板(以樓板和基礎底板為支承點的單跨、雙跨或多跨板)計算牆的豎向受力鋼筋配筋時,除牆的豎向受力鋼筋應滿足計算和最小配筋要求外,牆的水平分布筋也應滿足受彎構件最小配筋
率要求,而且牆的水平分布筋的強度等級應與牆的豎向受力鋼筋相同。
❹ 為什麼圖集中圖示樑上部鋼筋搭接不在跨中而是在邊跨三分之一
鋼筋搭接接頭的禁區,眾所周知①加密區②支座節點內③構件鋼筋受力大的地方。
而梁回的三分段的跨中段,答那裡沒有負彎矩,而且剪力幾乎是零,上部鋼筋在那裡搭接接頭是第一合適的。但是,一般梁都較長,而那裡接頭的是負筋與架立筋,如果硬要到跨中,勢必要延長負筋直到兩端的負筋相接而無架立筋了,負筋比架立筋直徑大,這就會浪費鋼材。所以我們就只好舍第一而求其次,在剛好過1/3的地方就搭接。1/3凈跨的地方是剪力次小、負彎矩也接近最小的地方。
❺ 框架樑上部筋搭接位置在跨中三分之一凈跨怎麼理解
意思是把梁按凈跨長等分三段,搭接位置應處於當中那一段范圍內(該段內某點都可以)。
當梁的支座處上部有負彎矩鋼筋時,架立筋可只布置在樑上的跨中部分,兩端與負彎矩鋼筋搭接或焊接。搭接時也要滿足搭接長度的要求並應綁扎。架力筋也有貫通的,如規范中規定在樑上部兩側的架力筋必須是貫通的,此時的架力筋在支座處也可承擔一部份負彎矩。
(5)鋼筋板負筋三分之一為什麼擴展閱讀:
通長筋數量確定
梁的通長鋼筋的數量,首先根據受力確定。例如,對於長短跨相交時的支座,小跨的跨中和支座均有負彎矩,因此,短跨梁跨中上部還需配置一定的通長鋼筋;對於地震作用下的梁,其梁跨中頂部可能受到負彎矩作用,也需配置一定數量的通長鋼筋。
在SATWE中,若梁跨中頂部需要配置受力鋼筋,軟體會在跨中頂部顯示配筋數量,此鋼筋可按通長鋼筋配置。
梁的通長鋼筋的數量,其次,還需滿足規范構造要求,如《混凝土規范》(2010版)11.3.7條,但該條僅對抗震等級為一、二級的框架梁頂面通長鋼筋總截面面積作了1/4的規定,而對三、四級的框架梁,僅做了2根12mm的要求。
例如,對於一根2跨的二級框架梁,1、3邊跨梁支座負筋很小,而中跨支座負筋很大,如何確定該梁的通長鋼筋?第一種方法,按照中跨最大支座負筋面積的1/4確定通長鋼筋,沿整根梁通長布置,但對1、3邊跨梁顯得有點浪費。
第二種方法,按照1、3邊跨較小支座負筋面積的1/4確定通長鋼筋,沿整根梁通長布置,然後在中跨的跨中填寫剩餘鋼筋量,這部分鋼筋在中跨通長布置。如果對於一根2跨的二級框架梁,其各個支座負彎矩較接近,則通長鋼筋的數量較容易確定,直接取最大彎矩的。
❻ 框架梁里跨中三分之一和四分之一的鋼筋叫什麼筋
你說的應該是凈跨三分之一和四分之一吧。
那應該是支座負筋,一排長度是凈跨的三分之一,二排是凈跨的四分之一
❼ 同樣是支座負筋,梁的支座負筋是跨度的三分之一,而板卻是短跨的四分之一為什麼呢
同樣是支座負筋,梁的支座負筋是跨度的三分之一,而板卻是短跨的四分之一?為什麼呢
是因為梁和板選取了不同的高跨比使它們的抗彎剛度差異導致反彎點的位置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