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什麼是管道比阻
管道比阻是單位流量通過單位長度管道所損失的水頭。
計算公式為:S = 8λ÷(π的平方×g×d的5次方)
式中:λ—沿程阻力損失系數;
g—重力加速度;
d—管徑。
沿程阻力損失:h = S×L×Q的平方。
『貳』 室內採暖管道水力計算的比摩阻是多少
規定是抄這樣的,但是實際也就取在70以下。做設計主要還是為了要熱起來,萬一你給的小了,水溫達不到95隻有80,溫差也到不了25,R取大一點就不熱了。所以一般在做工程的時候都取在70以下,總比不熱被甲方找的好。
『叄』 散熱器採暖立管比摩阻應控制在多少
30-80Pa/m,一般控制在30左右
『肆』 流量為2616kg/h的熱水供水管道比摩阻是多少,流速多大,選用多大管徑
一般手頭的表格都是95度供水70度回水的。實際工程的供回水溫度一般達不到95~70了,該表裡的G是流回量,你用熱答負荷QX0.86再除以(供水溫度-回水溫度)就是這個流量G了。ΔPm是比摩阻,課本上的經濟比摩阻是60~120,我們常採用30~90,你根據求出的G,然後把比摩阻控制在30~90之間,就可以確定管徑和流速了。
『伍』 0.5米每秒鋼管比摩阻
選用抄(MPa/m)i=0.0000707×V^2÷d^1.3公式,式中V為襲平均流速(m/s)當V為0.5時=0.023(MPa)當V為0.8時=0.058(MPa)當V為1時=0.091(MPa).
流體與管道壁的磨擦系數比流體內部的磨擦系數大,管道小的阻力大.
『陸』 水泵選擇問題咨詢
進水位置比水泵高2m嗎?個人建議,如果一直能保證2m的水位高差,可以加大管徑,不用使用水泵
按你現在的流量所選用的管徑偏細,50MM比摩阻都達到1600多,不經濟,並且就算用水泵,阻力並不大,因為出水管長度未知,只能估計,但是採用26mm的鋼管出水,20m3/H每米阻力損失都超過3m,流速10m多,不合適。人為增加耗能。
『柒』 在暖通空調設計中,水流速的設計值為多少
冷凍供回水的主管,按耐壓1.6mpa的焊接鋼管計算,為了控制比摩阻值在100-300pa/m,一般主管流速控制在過1.4m/s到2.0m/s(按DN300計算)。
流速的取值是按控制比摩阻在一定范圍內取值,不同管徑規格和材料取值范圍不同。如下圖。
『捌』 2萬平方面積供暖用什麼型號的管子
你說的不太清白,我按自己的理解回答了.假設為一幢2萬平的高層住宅,採用供回水溫度為80/60度的分戶計量散熱器採暖系統:按每平米60W估算,負荷約為1200KW,總管管徑推薦DN150,管材:管徑小於等於DN50用熱鍍鋅鋼管,大於DN50用無縫鋼管.室內地埋管推薦De25阻氧型Pb管,使用條件5級S4管系.管井內立管管徑按比摩阻30~60計算,注意高低區的劃分.有不同意見的地方再聯系我!
『玖』 暖通室內給水設計,採暖管道的經濟比摩阻取值是多少,自然循環與機械循環有區別么
機械循環採暖系統比摩阻一般取60-120Pa/m為宜,同事需保證不大於以下流速:民用建築專屬 1.2m/s,生產廠房的輔助建築 2m/s,生產廠房 3m/s。重力循環採暖系統比摩阻比機械循環的要小很多,但手冊上並未找到推薦比摩阻。供熱工程上有計算實例,可以參考一下。
『拾』 能給我發一下暖通那些事嗎
沒法發完,請給郵箱發給你!
序
一直以來,本人非常羨慕學文科的。覺得他們的專業學習就是看小說、讀閑書,好不瀟灑。這種感覺持續到不久之前,看了一套《XX那些事兒》及相關介紹,才明白,原來大家彼此彼此,是「這山望著那山高」的心理在起作用。學歷史的同樣覺得自己的專業書很乏味,所以才會追捧《XX那些事兒》一類的輕松歷史書。於是,有了一個想法,一個讓工程類專業書變輕松的想法,便有了「暖通那些事兒」,算是拋磚引玉。非常希望有更多的輕松專業書問世,讓工程技術人員臉上多一些微笑,心裡多幾縷陽光,或許,豆腐渣項目也會少一些。斯為心得,也算是期望。
第一章 引子
曾有無數個暖通新人探尋過這樣的問題:暖通專業好學么?當他們作此一問時,那虔誠的目光透出了對未來的渴望、迷茫、小心翼翼、不甘人後……
多好的年輕人啊,你是多麼的純潔、善良,如果上帝有知,他也會無私地幫助你。生活中就有許多這樣的「上帝」,他們會給你各種各樣的過來人的經驗之談,至於正確與否,就看你如何領悟了。
有幾段經歷曾讓我非常的迷茫。
記得,剛工作不久,遇到一位老師傅。工作之餘,有過一次很難忘的閑聊。老師傅問我是哪所學校畢業的,學的是什麼專業。當時自己很自豪地表明了大學生的身份(那時候大學生的確不多,可近似用稀罕一詞),並提到了暖通專業(學名叫「供熱通風」)。老師傅聽後驚奇地盯著我看了好幾秒鍾。那幾秒鍾里,我有點飄的感覺,呵呵,咱大學生就是不一樣。但老師傅接下來的幾句話卻讓我抓狂。什麼?你是暖通專業的大學生?這工種還需花幾年時間專門去學?我初中畢業,干這工種不也挺溜?我還是工地負責人呢!暈,太掉價了,幾年時間的苦讀,忙的竟是這等簡單工種!而接下來的見習生涯,更是讓自己曾經的陽春白雪的感覺銳減,直至連下里巴人也不如。課上學的沒碰到,碰到的自己干不來。嗚呼,這是什麼專業呀?那時,我才知道,什麼叫找不著北。
幾年後的一次機遇,讓我進入了一家頗有名氣的甲級設計院。作為有幾年施工經驗的我,信心滿棚。可當自己的職業設計處女作被專業總工含蓄地批成千瘡百孔時,我又一次嚴重地懷疑了自己。怎麼回事?都是按書上的套路做的,且已結合了自己的經驗,咋還這樣?
斗轉星移,終於做到了見招拆招,終於跨入了注冊門檻。看著一個一個似曾相識的工程在熟練的滑鼠移動中變成了藍圖,自己的感覺復雜了起來,時而輕松,時而沉重,時而空靈,時而麻木。有時,設計輕松,現場沉重;有時,設計沉重,現場輕松;有時,單位輕松,業主沉重;有時,單位沉重,業主輕松;有時,專業配合輕松,閉門修煉沉重;有時,專業配合沉重,閉門修煉輕松。
回過頭來看,其實暖通與其他無數行業差不多,都是入門容易精通難。當然了,所謂難易是相對的,即便入門功夫,也並非坐在星巴克里喝喝咖啡、聽聽音樂就可以搞定的。暖通行業內部,也分三六九等,難度系數相對高的應該算是設計了(此說法純屬個人的感受,不必上綱上線),難怪設計院招人時動輒要求211碩士以上(有來頭的不受此限),光那大部頭的設計手冊和看了這頁忘了那頁似乎永遠也記不全的各條瑣碎規范足以讓人發瘋,再加上現在編書的越來越像專家了,後果很嚴重,一個個或許很有潛力的設計界新星沒准就在入門這塊被專家「謀殺」了。最近網上流傳新時期專家的六大必殺技(即所謂的「六招成為專家」),其中核心部分就是把簡單變成復雜、把復雜變得更復雜直至大家都不懂(自己懂不懂無所謂),以彰顯專家的學術權威。比如,暖通設計的重要一環,負荷計算,一個只需四則運算就可搞定的事情,被若干專家演繹成用高階微分方程也難以擺平,不知不覺間,檔次上去了(飛船上天也不過如此),暈倒的新人一大片,也有幾個依然站立的,一問,原來是靠關系進來的,因只會四則運算,對微分方程具有天然的免疫力,故而倖免。
不能再往下寫了,好象酸葡萄味越來越濃,雖然本人也時而被冠以…,也練過必殺技。
言歸正傳,希望寫出一點東西,將高階微分方程變成四則運算,將四則運算變成一杯咖啡(雖然依舊會有苦味),讓入門真的相對容易些。也許,理想和現實是有差距的,當我的努力換來的只是越來越鈍澀的筆頭時,歡迎各位及時提供板磚,本人會及時轉身,以免誤人子弟。
好了,該上路了。
第二章 設計會議
看到這個標題時,急於入門的新人很容易跳起來。沒搞錯吧?我是來學設計的,不是來開會的,快給我介紹負荷計算,明天的應聘面試還等著用呢!如果閣下真的這么想,恭喜你,你已經中毒了,中了專家的必殺技了。
雖說文山會海害死人,可必要的會是少不了的,否則如何體現團隊精神?總不能各人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用意念來溝通吧?事實上,設計會議是暖通設計過程中的重要一環,一個各種暖通設計規范、設計手冊乃至暖通專業書中都普遍忽略的環節。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因為專家在「著」(實際上往往是編,一字之差,突出了我國仍處於發展中國家)上述資料時,人為設定了一個前提(這個前提並沒有在資料里告訴你):暖通設計是一個與外界沒有聯系的閉式系統,通俗點講,你做的設計是自娛自樂,與別人沒關系。相信智商只有50的人也知道,這樣的設計狀態是不存在的。即便在學校做課程設計,你還得考慮如何迎合指導老師的口味,去騙個好分數,否則如何去拿獎學金(現在的獎學金水分太多,大家也都不當真了,也沒幾個單位會真的被你的某項獎學金所打動,但錢畢竟不是壞東西,沒人會和它過不去)。
真實的設計狀態是:甲方掏錢要做項目,並且可能已有了項目的大體框架;設計院要掙這筆錢,臨時(項目結束時解體)組建了項目組,項目組成員包括建築、結構、給排水、暖通、電氣等專業的設計師,如果是工業項目,還需工藝專業人員;項目組由項目經理全面協調管理設計進度、專業配合,項目經理通常由主打專業的人擔當,民用項目通常為建築專業,工業項目通常為工藝專業;掙錢的過程是有時間節點的,即,什麼時候提交什麼樣的圖紙,拿到什麼樣的錢,均由設計合同界定。這里的關鍵點是,圖紙往往是分批提交的(這點和書上寫的完全不一樣,有的書乾脆不寫),而最先提交的通常是建築、結構專業。為什麼?先拿去蓋房子唄。看到這,你可千萬別心中竊喜,以為暖通的不用急,似乎可缺席首次設計會議去喝咖啡,做夢吧。項目經理不會忘了你,他會一個不拉地通知大家去開會,並要求閣下在某個節點(可能是會後三五天內)前將暖通的條件提給各相關專業。為了提高設計效率,需要盡可能完整地收集原始資料,包括甲方的意圖(比如,是自備熱源,還是利用外網蒸汽或熱水)。這里說的提條件,對新人來說可能是個比較陌生的詞,個別的,甚至都可能沒聽說過(如果碰到的老師都是純學院派的話)。事實上,「提條件」是設計活動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各專業之間的協調配合主要靠相互提條件來完成。以暖通專業為例,「提條件」包括接受別人的條件和給別人提條件兩方面。接受方面:建築的平、立、剖面框架圖,工藝設備的大概布局及工藝環境參數要求,結構的主要樑柱標高等;提出方面:建築牆體、樓板的留孔留洞位置尺寸(TO建築、結構專業),暖通設備的位置(TO結構和電氣,結構做基礎,電氣去配電)、運行重量(TO結構考慮荷載)、耗電量(TO 電氣)、耗水量(TO給排水)等。由於各專業提出的條件有時互相關聯甚至發生沖突(如暖通的風道和電氣的電纜橋架在穿過某牆體時預留洞口發生重疊),並且在提條件時,各專業的詳細設計可能還沒有到達一定的深度,相關數據可能還需要調整,這些都意味著,提條件不是一次可以搞定的,需要反復溝通調整。通常,牽涉范圍小的問題,可以由相關的專業個別交流解決,如范圍較大,就需要專門另開設計會議了。設計會議需多次,提條件需好幾版,都是可能的事,這取決於設計團隊的經驗及配合熟練程度。暖通設計新人最喜歡乾的事就是,在拿到建築、工藝的條件後,一頭扎進負荷計算中,幾天之後,負荷計算才進行了一半,兄弟專業已找上門來,哥們,條件呢?你的鍋爐放在哪?要不要做基礎?運行重量是多少?需不需要對基礎做加強處理?你的鍋爐房補水量是多少?要補軟化水么?你的設備要不要電?耗電量?380V還是220V?有面牆已開了3個洞了,你的風道是否也要經過那?面對此情此景,即便來自211的博士都會抓狂。各位沒搞錯吧?我的負荷還沒出來,哪拿得出這些數據?
畫外音:兄弟,你很善良、純潔,可我還是得輕輕地告訴你,你錯了,都三天過去了,這些數據你該拿得出的。
新人:不會吧?我的畢業設計沒提過條件,也得了優。就算入鄉隨俗提條件,也得等我設計完成了才能給你吧?
畫外音:兄弟,你想讓項目組和你一塊喝西北風?
這就是每個新人的設計院生涯第一課。
下面我們來給這位正處於崩潰邊緣的人一點幫助吧。
要知錦囊中有何妙計,且看下一章:中國式出圖。
第三章 中國式出圖
上一章說到,某新人在為提條件發愁,急需幫助。可我只能說,fast is slow,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別急,兄弟,請坐下來,泡一杯清茶,先聽我給你介紹一下什麼叫中國式出圖。只有了解了出圖,你才會知道理論到實踐是有距離的。
所謂出圖,指設計合同生效後,設計項目組按照合同約定時間提交圖紙的過程。所謂中國式出圖,指充分融入了中國人智慧(核心為「基於規則又不拘泥於規則」)的出圖過程。按照教科書上的說法,正常的建設程序應該是:項目立項----建設資金到位----設計院設計出圖----圖紙審查----施工招標----施工----竣工驗收----交付使用。就是說,施工招標應在全套圖紙完成並經審圖中心審查合格後進行。這就是基本的規則。但在實施過程中,有很多項目並不完全照此流程進行。為什麼呢?主要是工期的考慮。首先,全套圖紙的設計周期比較長;其次,許多工程往往採取分專業進行施工招標(美其名曰精細化管理,實際上是為了多照顧幾個關系戶,一個工地同時駐扎10多家施工隊的情況並不鮮見)。於是,實際的出圖流程可能是(不同項目會有不同),建築、結構專業先完成,並進入審查、施工招標程序,其他專業隨後分批或一次完成。有時,審圖中心會對不成套的圖紙有異議,也可通過各種變通方法通過審查,畢竟,審圖中心也只是獨立的商業機構,就好象各種環評機構一樣,也是純企業運作。這樣的出圖流程意味著,暖通專業是先提條件(給建築、結構專業),提完條件再去悶頭做自己的設計。
好了,在暖通新人眼裡,一個悖論出現了:先提條件吧,我的設計還沒充分展開;先展開做設計吧,兄弟專業等不及。
看來陷入絕境了!跳樓還是跳槽?
畫外音:且慢,兄弟,你在泡茶前曾得到一個錦囊,何不打開看看?
新人:啊呀,差點忘了,看看……,咦,怎麼只有兩個字?「估算」?!?!?!
是的,估算。沒錯,這不是忽悠你。這條妙計是有歷史淵源的,老祖宗不是有句話嘛,凡事預則立,預者,提前決策也。看來,好像有點轉機,不過好像又不靠譜。哪裡不靠譜?對了,提前決策得有實踐經驗,一個新人,毫無經驗,如何去估,總不能學算命的吧?其實,不必擔心,哲學老師告訴我們,經驗分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新人獲取直接經驗需假以時日,可獲得間接經驗是可以速成的,那就是設計手冊上的各種指標(負荷指標、經濟流速等)。
在所有的指標中,最先需要吸收的,就是負荷指標。如何快速吸收?請先忘掉微積分,然後……,要知後事如何,且看下一章:新人提條件。
第四章 新人提條件
上一章說到,會後三天提條件是有可能的,錦囊妙計就是估算,主要是採暖負荷的估算。如何估算呢?聽我慢慢道來。
先了解一下採暖室內負荷的計算套路,據在下冷眼觀察,大體分為兩大流派:學院派和實戰派,其中,學院派還分古典型和現代型,實戰派還分細膩型和粗獷型。
各流派宗旨如下。
古典型學院派:以追求真理為己任,為了盡量准確地表達出採暖負荷的物理本質,不惜動用高階微分方程,寫出的東西沒幾人能看懂,也不希望普通設計師能看懂,只要被SCI和EI檢索就萬事大吉了。這類人應當被當作國寶供著,供著的意思是,心嚮往之,但毫無用途,不能解決吃飯問題。
現代型學院派:以追求真理起家,又要考慮填飽肚子,只好屈尊將微分方程簡化成四則運算,這樣既保留了學院派的面子,又能在工程設計中得到使用,可謂一舉兩得。這類人既有理論又有應用,貌似能文能武,但設計新人跟著他,還是不能按時提條件,因這些人沒有真正地融入到設計的現實環境中去。
細膩型實戰派:以填飽肚皮為出發點,又不能顯得沒文化,便引經據典,選擇各類大部頭設計手冊中的負荷指標,根據設計對象進行有區別地使用。這類人是一線設計師中的主流,加上幾年工作經驗後,可如魚得水。
粗獷型實戰派:以填飽肚皮為出發點,且不在乎品味,只求簡單實用,拿幾個上限的負荷指標到處套用,放之四海,只會多算,不會少算。這類人可謂設計猛人,出圖賊快,至於大馬拉小車、浪費能源一類的事情,均不在其考慮范圍之內。
總的來看,細膩型實戰派比較有市場,但要成為其中的高手,也並不容易,主要是得充分了解設計對象,而不能簡單地按字面去套用指標。
這里給新人推薦一種折中的做法,即以細膩型實戰派手法(套指標)為主,適當引用現代型學院派的手法(詳細穩態傳熱計算),可稱作修正的細膩型實戰派,名稱有點饒人,換個簡單的說法,就叫新人三板斧。確實是三板斧,詳述如下。
第一斧:挑幾個典型房間(如頂層、有外牆、標准間、底層等),利用穩態傳熱的四則運算進行詳細的負荷計算。
第二斧:將計算結果與設計手冊中的負荷(面積)指標作對照,確定一個合適的面積指標。
第三斧:利用確定的面積指標乘以採暖房間總面積,得採暖總負荷。
對於一般的民用建築尤其是住宅一類的,三板斧下來,基本搞定,因這類建築的採暖(熱)負荷以建築負荷為主。但對一些特殊建築(如一些內熱源較大且各區域有差異的工業建築)而言,就比較復雜了,作為一個新人,比較靠譜的做法是,用三板斧解決建築負荷,內熱源單獨處理。
好了,理論介紹不少了,得進入實戰了,否則閣下該打瞌睡了。當然,閣下如果是看熱鬧的,就繼續打瞌睡吧,醒來後直接進入下一章,畢竟這一段不很有趣。
這兒有一個北京地區六層公寓建築,各層結構布局相同,層高為3m。牆體為多孔磚,門為金屬框單層實體,窗為鋁合金材質,地面為不保溫地面,外網有0.4MPa的飽和蒸汽。平面布局見下圖(圖1)。
圖1 建築平面圖
為了簡化起見,暫不考慮樓梯間及走道的採暖(規范要求考慮),也不考慮分戶熱計量。選取幾個典型房間,詳細計算熱負荷,結果如下(表1)。
表1 典型房間熱負荷
查設計手冊,幾個相關度較高的指標為:住宅50-70w/m2,辦公65-90w/m2,學校60-80w/m2。
經比較,確定面積指標如下:101和113為81.6 w/m2,102-112為56.8 w/m2,114和124為91.2 w/m2,115-123為62.1 w/m2;標准層以2樓為例,201和213為64.8 w/m2,202-212為46.7 w/m2,214和224為81.5 w/m2,215-223為52.3 w/m2;601和613為76 w/m2,602-612為57.9 w/m2,614和624為91.7 w/m2,615-623為62.6 w/m2。每個採暖房間面積為21.6 m2。得總熱負荷為176731.2w,約180kw。
負荷搞定,因所選房間有一定的代表意義,不會有太大出入。下面該考慮採暖框架了,需要考慮哪些方面呢?一個基本原則是,能夠滿足提條件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即重點考慮與其他專業有聯系的方面。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即甲方的設計意圖。由於現在是市場經濟,甲方就是上帝,為了避免設計返工,盡量在框架階段與甲方達成共識,是很有必要的,這並不容易做到。兵法雲: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為了搞定甲方,就需要深入地了解對方。甲方通常有幾種類型。第一類,主導拿方案型。這類甲方自己懂技術,有主見,並有較強的控制欲,喜歡自己拍板定設計方案,希望設計師成為他的附庸(只負責畫圖即可)。第二類,完全放手型。這類甲方往往不了解具體的專業,或為了圖個輕松,基本不幹涉設計師的設計活動,只要按時交圖就行。第三類,先放手再主導型。這類甲方比較鬼,明明內心有傾向意見,並不說出來,而是讓設計師做幾個較詳細的方案,然後以內行的姿態評點一番,最終拍板。總的說來,前三類算是比較講理的,設計師只需規矩做事、本分做人,一步一個腳印,都能一次搞定。還有一類不講理的,第四類,叫做吃飽了撐的型。這一類的特點是,視設計師為對手而不是合作夥伴,自以為是,喜歡擺出上帝的架子,喜歡不斷改方案,卻不願出變更設計費。對這一類,需一定的斗爭藝術,即斗爭又合作。為了給新人減負,這里假設遇到的是第二類甲方,則需考慮的框架內容如下。
熱源:外網有現成的飽和蒸汽,可考慮採用浮頭式汽水換熱器將其轉換成95℃的熱水,換熱器放在哪個房間,需結合蒸汽的引入口綜合考慮,假設本工程設在101房間。估算總負荷約180KW,考慮10%餘量,按200KW換熱量、95℃-70℃供回水、入口0.4MPa蒸汽進行選型,查標准圖集93T921-1,選擇一款F06-273-2.7-2II型浮頭式汽水換熱器較為合適(關於換熱器選擇,許多新人喜歡一頭扎進選型計算中,其實大可不必,圖籍或有的樣本中有現成的結果,可根據參數直接選用。要練兵,也得挑個時候,是不是?)。該換熱器的參數有很多,不必一一記下,請准備一支筆,記下與提條件有關的參數。它們是:蒸汽側流量355.2kg/h,壓力0.4MPa,設備滿水重量464kg,水側流量7130.2kg/h,管長2m,管筒直徑273mm,管程壓降3.1kPa,外形輪廓長2536mm,寬255mm。據此,對該換熱器在101房間的位置作基礎定位,基礎尺寸可定為2.6m長x0.3m寬x0.1m高,受力大於500kg(TO結構。這么簡單?基礎上不是要預留孔,以便設備就位時埋地腳螺栓么?算了吧,做基礎時設備還在天上飛呢,你無法預知業主將來的訂貨,自然不能確定它到底有幾只腳,現實而可行的做法是,設備到了現場後,再打地腳螺栓)。根據蒸汽流量355.2kg/h、比容0.46246m3/kg(查水蒸氣特性表)、高壓蒸汽推薦流速15-40m/s,確定蒸汽入口管道規格為DN50,相應的,凝結水管為DN25(介面位置標高TO總圖或綜合管線)。
管網及末端:考慮垂直單管上送下回同程式系統,管道採用焊接鋼管,末端採用M-132散熱片,供水水平干管沿屋頂樓板下繞外牆布置(注意避開梁),回水干管沿一層外牆內側的地溝布置。最不利管路長度約240m,按比摩阻100Pa/m考慮(機械循環通常取60-120Pa/m),總沿程損失為24kPa,按「沿程:局部=1:1」考慮,則管路壓損為48kPa.換熱器壓損按4kPa(有資料上推薦汽水換熱器水側壓損通常范圍20-120kPa,感覺大了些),再考慮保險系數(尤其到了施工隊的手中,誰知道你的管道會被如何處理),循環水泵揚程宜大於70kPa(7 mH2O,工程中重力參數g通常取10而不是9.8,方便。有時廠家的產品樣本上以m作為揚程單位,不必較真,這就是中國式樣本,反正大家心裡明白就可以了。類似的,以公斤表示壓力時,其實指的是kgf/cm2),再結合水側流量9 m3/h (在7130.2kg/h即7.13m3/h基礎上考慮保險系數),選擇一款循環水泵(如某款參數:流量9.4-14m3/h,揚程6.6-7.35mH2O,功率0.75kw),最好考慮一用一備。相應的,將水泵基礎尺寸(同樣是長寬高即可,該款為L460XW400XH200,內部如何配鋼筋是結構的事,現場打地腳螺栓是施工隊的事)、運行重量(TO結構)及耗電量(TO電氣)提給相關專業。關於採暖立管,可根據房間布局先確定散熱片位置,再確定各立管位置,最後確定立管過樓板的預埋管尺寸(通常DN50即可)、水平定位(按管中心,TO結構)。至於水平管穿牆,因總管徑不大,可不預留牆洞(工程上300mm見方以內的過牆洞不必預留,但剪力牆除外,所謂剪力牆,指採用鋼筋混凝土現場一次澆築成形強度賊大可擋普通炮彈的那種,你不預留洞,只有找罵了。相關專業為建築)。此外,一樓沿牆地溝(輻射回水干管)的斷面尺寸(按熱水流量7.13m3/h、民用建築熱水採暖控制流速1.2m/s,確定回水干管規格約DN65,對於同程式,考慮兩根DN65上下輻射,則地溝斷面取300寬X500高)及溝底標高需一並確定(TO結構。需考慮回水管坡度,不小於0.002,實在保證不了坡度的,需加大管道內水的流速,排氣的考慮,無它)。
再估算出膨脹水箱的體積並選型,如放在屋面,需提出水箱基礎尺寸位置(TO結構)和屋面爬梯的設置要求(TO建築)。
……
條件總算提完了,下面該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耕自留地了。說是兩耳不聞,也不貼切,實際上很難做到這么投入,在設計過程中,會有各種各樣的干擾可能讓你不得不中斷手頭的事情。因此,一個良好的設計心態就顯得很重要。
要知會有哪些干擾及如何面對,請看下一章:干擾與心態。
第五章 干擾與心態
在我們的身邊經常出現這樣的現象:同是春天,有的人感嘆春宵苦短,有的人樂見春意盎然;同是夏天,有的人抱怨高溫及蚊子的襲擾,有的人驚喜於螢火蟲的美妙;同是秋天,有的人感受的是秋風蕭瑟的蒼涼,有的人感受的是秋高氣爽的豐收情懷;同是冬天,有的人困擾於刺骨的寒風,有的人在品味白雪的純潔。
同一個世界,不同的夢想。One world, different dreams.
差別在哪裡?心態。換一個時髦的說法,叫情商(EQ)。
做設計也是這樣,同樣是干擾重重,有的人能輕松化解,有的人處處受阻。專業能力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心態的問題。
說的有點玄。看幾個實在的例子。
干擾一:同事。你剛把條件提出去,還沒來得及進入自留地,搞建築的仁兄找你了。哥們,抱歉,101房間改作值班室了,不能放換熱器,麻煩你調整一下。你如何面對?是大吵一架無效後氣呼呼地重提條件,還是積極溝通後心平氣和地調整?
干擾二: 甲方。你的方案剛做好,甲方來電話,說熱源擬用自備熱水鍋爐。你如何面對?是被動接受,還是主動去說服?如說服不成?是氣急敗壞,還是坦然面對?
干擾三:上司。你的自留地剛開張,領導讓你出差半個月,到遙遠的外地駐現場,而那個項目是別人設計的,你是去售後服務,同時,你自己的設計要在一個月內交圖?你如何面對?是消極怠工?還是帶上手提,白天在現場學經驗,晚上加班畫圖?
……
當這些干擾成為你設計生活中經常接觸的重要部分時,你如何面對?後悔選擇了這份工作?
有一份調查顯示,當今大學生在畢業後一年內跳槽的比例非常高,有的一年內換好幾份工作。原因也許有很多種,但不容忽視的一點,許多人的心態有點問題。遇到干擾後,不是積極面對,而是消極逃避。
工程設計,既是做事,又是做人。
好了,心態說完了。如果你沒有選擇跳槽,那麼進入自留地吧,那兒有另一番風景等著你去領略。
要知美景幾何,請看下一章:負荷,又見負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