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平均應力為負值的疲勞應力怎麼用Goodman修正
設置Kf為0.91,選擇Goodman平均應力修正。
疲勞壽命分析是基於靜力分析結果的,在之前的靜力分析模塊中插入疲勞工具,疲勞工具應設置Kf為0.91,選擇Goodman平均應力修正。
疲勞失效是剪叉機構主要失效方式之一,對剪叉機構的壽命研究是保證剪叉機構在設計壽命內可以正常工作。
『貳』 疲勞強度的理論分析
疲勞的機制可以分成三個相互關聯的過程:
1. 裂紋產生
2. 裂紋延伸
3. 斷裂
FEA應力分析可以預測裂紋的產生。許多其他技術,包括動態非線性有限元分析可以研究與裂紋的延伸相關的應變問題。由於設計工程師最希望從一開始就防止疲勞裂紋的出現,確定材料的疲勞強度。
裂紋開始出現的時間以及裂紋增長到足以導致零部件失效的時間由下面兩個主要因素決定:零部件的材料和應力場。材料疲勞測試方法可以追溯到19 世紀,由August Wöhler 第一次系統地提出並進行了疲勞研究。標准實驗室測試採用周期性載荷,例如旋轉彎曲、懸臂彎曲、軸向推拉以及扭轉循環。科學家和工程師將通過此類測試獲得的數據繪制到圖表上,得出每類應力與導致失效的周期重復次數之間的關系,或稱S-N曲線。工程師可以從S-N 曲線中得出在特定周期數下材料可以承受的應力水平。
該曲線分為高周疲勞和低周疲勞兩個部分。一般來說,低周疲勞發生在10,000 個周期之內。曲線的形狀取決於所測試材料的類型。某些材料,例如低碳鋼,在特定應力水平(稱為耐疲勞度或疲勞極限)下的曲線比較平緩。不含鐵的材料沒有耐疲勞度極限。
大體來說,只要在設計中注意應用應力不超過已知的耐疲勞度極限,零部件一般不會在工作中出現失效。但是,耐疲勞度極限的計算不能解決可能導致局部應力集中的問題,即應力水平看起來在正常的「安全」極限以內,但仍可能導致裂紋的問題。
與通過旋轉彎曲測試確定的結果相同,疲勞載荷歷史可以提供關於平均應力和交替應力的信息。測試顯示,裂紋延伸的速度與載荷周期和載荷平均應力的應力比率有關。裂紋僅在張力載荷下才會延伸。因此,即使載荷周期在裂紋區域產生壓縮應力,也不會導致更大的損壞。但是,如果平均應力顯示整個應力周期都是張力,則整個周期都會導致損壞。
許多工況載荷歷史中都會有非零的平均應力。人們發明了三種平均應力修正方法,可以省去必須在不同平均應力下進行疲勞測試的麻煩:
Goodman 方法- 通常適用於脆性材料。
Gerber 方法- 通常適用於韌性材料。
Soderberg 方法- 通常最保守。
這三種方法都只能應用於所有相關聯的S-N 曲線都基於完全反轉載荷的情況。而且,只有所應用疲勞載荷周期的平均應力與應力范圍相比很大時,修正才有意義。實驗數據顯示,失效判據位於Goodman 曲線和Gerber 曲線之間。這樣,就需要一種實用的方法基於這兩種方法並使用最保守的結果來計算失效。
疲勞壽命的計算方法
對每個設計進行物理測試明顯是不現實的。在多數應用中,疲勞安全壽命設計需要預測零部件的疲勞壽命,從而確定預測的工況載荷和材料。計算機輔助工程(CAE) 程序使用三種主要方法確定總體疲勞壽命。這些方法是:
·應力壽命方法(SN)
這種方法僅基於應力水平,只使用Wöhler 方法。盡管不適用於包含塑性部位的零部件,低周疲勞的精確度也乏善可陳,但這種方法最容易實施,有豐富的數據可供使用,並且在高周疲勞中有良好的效果。
· 應變壽命(EN)
這種方法可以對局部區域的塑性變形進行更詳細的分析,非常適合低周疲勞應用。但是,結果存在一些不確性。
· 線性彈性破壞力學(LEFM)
這種方法假設裂縫已經存在並且被檢測到,然後根據應力強度預測裂縫的增長。藉助計算機代碼和定期檢查,這種方法對大型結構很實用。由於易於實施並且有大量的材料數據可用,SN 是最常用的方法。
設計人員使用SN 方法計算疲勞壽命
在計算疲勞壽命時,應考慮等幅載荷和變幅載荷。
這種方法假設零部件在恆定的幅度、恆定的平均應力載荷周期下工作。通過使用SN 曲線,設計人員可以快速計算導致零部件發生失效的此類周期數量。而對於零部件需要在多種載荷下工作的情況,則可採用Miner 規則來計算每種載荷情況的損壞結果,並將所有這些損壞結果合並起來獲得一個總體的破壞值。
其結果稱為「損壞因子」,是一個失效分數值。零部件在D = 1.0 時發生失效,因此,如果D = 0.35,該零部件的壽命已經消耗了35%。這一理論還認為由應力周期導致的損壞與損壞在載荷歷史的哪個位置發生無關,並且損壞積累速度與應力水平無關。
這種方法假設零部件在恆定的幅度、恆定的平均應力載荷周期下工作。通過使用SN 曲線,設計人員可以快速計算導致零部件發生失效的此類周期數量。
而對於零部件需要在多種載荷下工作的情況,則可採用Miner 規則來計算每種載荷情況的損壞結果,並將所有這些損壞結果合並起來獲得一個總體的破壞值。其結果稱為「損壞因子」,是一個失效分數值。零部件在D = 1.0 時發生失效,因此,如果D = 0.35,該零部件的壽命已經消耗了35%。這一理論還認為由應力周期導致的損壞與損壞在載荷歷史的哪個位置發生無關,並且損壞積累速度與應力水平無關。
在真實的環境條件下,多數零部件承載的載荷歷史是不斷變化的,幅度和平均應力都是如此。因此,更為通用和現實的方法需要考慮變幅載荷,在這種情況下,應力盡管隨著時間循環反復,但其幅度是變化的,這就有可能將應力分解成載荷「塊」。在處理這種類型的載荷時,工程師使用一種稱為「雨流法計數」的技術。附錄B 討論如何研究FEA 疲勞結果,它就雨流法計數提供了更多信息。
在通過SN 方法研究疲勞方面,FEA 提供了一些非常優秀的工具,這是因為輸入由線彈性應力場組成,並且FEA 能夠處理多種載荷情況交互作用的可能情形。如果要計算最壞情況的載荷環境(這是一種典型方法),系統可以提供大量不同的疲勞計算結果,包括壽命周期圖、破壞圖以及安全系數圖。此外,FEA 可以提供較小主要交替應力除以較大主要交替應力的比率的圖解(稱為雙軸性指示圖),以及雨流矩陣圖。後者是一個3D 直方圖,其中的X 和Y 軸代表交替應力和平均應力,Z 軸代表每個箱所計的周期數。
『叄』 什麼是內應力請用自己的理解回答,書上的我看不明白。有點理解不透
1、鋼材的內應力抄一塊鋼板是由無數個鐵原子(包括其它成分的原子)所組成的,原子與原子之間之所以能夠緊密的連接在一起,而不像一盤沙子一樣,是鐵原子之間有強大的金屬鍵緊緊的「拉」在一起的,原子之間的「拉力」會由於相鄰原子之間的位置遠近、角度差異,而導致其「拉力」會在整個鋼板的平面內不是很均勻,通俗的說:有些方向的「拉力」大,而有些方向的「拉力」小,但是,由於鋼板是在軋鋼機軋成平板後,這些鋼材立面分子之間的「拉力」會暫時趨於平衡,但是,如果將鋼板用刨床將其切削一部分,比如:切薄一半的厚度,這時,剩下的鋼板立馬將會發生變形,如:發生翹曲,這就是內應力在起作用。2、西瓜的內應力可能你會有過這樣的經歷:有一種西瓜,刀剛剛接觸西瓜,那西瓜會「嘭」的一聲,自然裂開,這就是裡面存在著內應力,當你開啟一個小口(或者叫裂紋),那內應力會讓這個西瓜整個打開。這個內應力,也是分子之間的「拉力」造成的。
『肆』 疲勞強度定義
疲勞強度是指金屬材料在無限多次交變載荷作用下而不破壞的最大應力稱為疲勞強度或疲勞極限。實際上,金屬材料並不可能作無限多次交變載荷試驗。一般試驗時規定,鋼在經受10ˇ7次、非鐵(有色)金屬材料經受10ˇ8次交變載荷作用時不產生斷裂時的最大應力稱為疲勞強度。當施加的交變應力是對稱循環應力時,所得的疲勞強度用σ–1表示。 許多機械零件,如軸、齒輪、軸承、葉片、彈簧等,在工作過程中各點的應力隨時間作周期性的變化,這種隨時間作周期性變化的應力稱為交變應力(也稱循環應力)。在交變應力的作用下,雖然零件所承受的應力低於材料的屈服點,但經過較長時間的工作後產生裂紋或突然發生完全斷裂的現象稱為金屬的疲勞。
疲勞破壞是機械零件失效的主要原因之一。據統計,在機械零件失效中大約有80%以上屬於疲勞破壞,而且疲勞破壞前沒有明顯的變形,所以疲勞破壞經常造成重大事故,所以對於軸、齒輪、軸承、葉片、彈簧等承受交變載荷的零件要選擇疲勞強度較好的材料來製造。
研究歷史
疲勞強度
疲勞強度
1954 年,世界上第一款商業客機de Havilland Comet 接連發生了兩起墜毀事故,這使得「金屬疲勞」一詞出現在新聞頭條中,引起公眾持久的關注。這種飛機也是第一批使用增壓艙的飛行器,採用的是方形窗口。增壓效應和循環飛行載荷的聯合作用導致窗角出現裂紋,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裂紋逐漸變寬,最後導致機艙解體。Comet 空難奪去了68 人的生命,這場悲劇無時無刻不在提醒著工程師創建安全、堅固的設計。
自此以後,人們發現疲勞是許多機械零部件(例如在高強度周期性循環載荷下運行的渦輪機和其他旋轉設備)失效的罪魁禍首。
1867年 ,德國的A.沃勒展示了用旋轉彎曲試驗獲得的車軸疲勞試驗結果,把疲勞與應力聯系起來,提出了疲勞極限的概念,為常規疲勞設計奠定了基礎。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及戰後,通過對當時發生的許多疲勞破壞事故的調查分析,逐漸形成了現代的常規疲勞強度設計。1945年,美國的M.A.邁因納提出了線性損傷積累理論 。1953年,美國的A.K.黑德提出了疲勞裂紋擴展理論。之後,計算帶裂紋零件的剩餘壽命的具體應用,形成了損傷容限設計。20世紀60年代,可靠性理論開始在疲勞強度設計中應用。
在常規疲勞強度設計中,有無限壽命設計(將工作應力限制在疲勞極限以下,即假設零件無初始裂紋,也不發生疲勞破壞,壽命是無限的)和有限壽命設計(採用超過疲勞極限的工作應力,以適應一些更新周期短或一次消耗性的產品達到零件重量輕的目的,也適用於寧願以定期更換零件的辦法讓某些零件設計得壽命較短而重量較輕)。損傷容限設計是在材料實際上存在初始裂紋的條件下,以斷裂力學為理論基礎,以斷裂韌性試驗和無損檢驗技術為手段,估算有初始裂紋零件的剩餘壽命,並規定剩餘壽命應大於兩個檢修周期,以保證在發生疲勞破壞之前,至少有兩次發現裂紋擴展到危險程度的機會。疲勞強度可靠性設計是在規定的壽命內和規定的使用條件下,保證疲勞破壞不發生的概率在給定值(可靠度)以上的設計,使零部件的重量減輕到恰到好處。
疲勞強度演算法.
常規疲勞強度計算是以名義應力為基礎的,可分為無限壽命計算和有限壽命計算。零件的疲勞壽命與零件的應力、應變水平有關,它們之間的關系可以用應力一壽命曲線(σ-N曲線)和應變一壽命曲線(δ-Ν曲線)表示。應力一壽命曲線和應變一壽命曲線,統稱為S-N曲線。根據試驗可得其數學表達式:
σmN=C
式中:N應力循環數;
m、C材料常數。
在疲勞試驗中,實際零件尺寸和表面狀態與試樣有差異,常存在由圓角、鍵槽等引起的應力集中,所以,在使用時必須引入應力集中系數K、尺寸系數ε和表面系數β。
理論分析
疲勞強度
疲勞強度
疲勞的機制可以分成三個相互關聯的過程:
1. 裂紋產生
2. 裂紋延伸
3. 斷裂
FEA 應力分析可以預測裂紋的產生。許多其他技術,包括動態非線性有限元分析可以研究與裂紋的延伸相關的應變問題。由於設計工程師最希望從一開始就防止疲勞裂紋的出現,確定材料的疲勞強度。
裂紋開始出現的時間以及裂紋增長到足以導致零部件失效的時間由下面兩個主要因素決定:零部件的材料和應力場。材料疲勞測試方法可以追溯到19 世紀,由August Wöhler 第一次系統地提出並進行了疲勞研究。標准實驗室測試採用周期性載荷,例如旋轉彎曲、懸臂彎曲、軸向推拉以及扭轉循環。科學家和工程師將通過此類測試獲得的數據繪制到圖表上,得出每類應力與導致失效的周期重復次數之間的關系,或稱S-N 曲線。工程師可以從S-N 曲線中得出在特定周期數下材料可以承受的應力水平。
該曲線分為高周疲勞和低周疲勞兩個部分。一般來說,低周疲勞發生在10,000 個周期之內。曲線的形狀取決於所測試材料的類型。某些材料,例如低碳鋼,在特定應力水平(稱為耐疲勞度或疲勞極限)下的曲線比較平緩。不含鐵的材料沒有耐疲勞度極限。
大體來說,只要在設計中注意應用應力不超過已知的耐疲勞度極限,零部件一般不會在工作中出現失效。但是,耐疲勞度極限的計算不能解決可能導致局部應力集中的問題,即應力水平看起來在正常的「安全」極限以內,但仍可能導致裂紋的問題。
與通過旋轉彎曲測試確定的結果相同,疲勞載荷歷史可以提供關於平均應力和交替應力的信息。測試顯示,裂紋延伸的速度與載荷周期和載荷平均應力的應力比率有關。裂紋僅在張力載荷下才會延伸。因此,即使載荷周期在裂紋區域產生壓縮應力,也不會導致更大的損壞。但是,如果平均應力顯示整個應力周期都是張力,則整個周期都會導致損壞。
許多工況載荷歷史中都會有非零的平均應力。人們發明了三種平均應力修正方法,可以省去必須在不同平均應力下進行疲勞測試的麻煩:
Goodman 方法- 通常適用於脆性材料。
Gerber 方法- 通常適用於韌性材料。
Soderberg 方法- 通常最保守。
這三種方法都只能應用於所有相關聯的S-N 曲線都基於完全反轉載荷的情況。而且,只有所應用疲勞載荷周期的平均應力與應力范圍相比很大時,修正才有意義。實驗數據顯示,失效判據位於Goodman 曲線和Gerber 曲線之間。這樣,就需要一種實用的方法基於這兩種方法並使用最保守的結果來計算失效。
疲勞壽命的計算方法
對每個設計進行物理測試明顯是不現實的。在多數應用中,疲勞安全壽命設計需要預測零部件的疲勞壽命,從而確定預測的工況載荷和材料。計算機輔助工程(CAE) 程序使用三種主要方法確定總體疲勞壽命。這些方法是:
• 應力壽命方法(SN)
這種方法僅基於應力水平,只使用Wöhler 方法。盡管不適用於包含塑性部位的零部件,低周疲勞的精確度也乏善可陳,但這種方法最容易實施,有豐富的數據可供使用,並且在高周疲勞中有良好的效果。
• 應變壽命(EN)
這種方法可以對局部區域的塑性變形進行更詳細的分析,非常適合低周疲勞應用。但是,結果存在一些不確性。
• 線性彈性破壞力學(LEFM)
這種方法假設裂縫已經存在並且被檢測到,然後根據應力強度預測裂縫的增長。藉助計算機代碼和定期檢查,這種方法對大型結構很實用。由於易於實施並且有大量的材料數據可用,SN 是最常用的方法。
設計人員使用SN 方法計算疲勞壽命
在計算疲勞壽命時,應考慮等幅載荷和變幅載荷。
這種方法假設零部件在恆定的幅度、恆定的平均應力載荷周期下工作。通過使用SN 曲線,設計人員可以快速計算導致零部件發生失效的此類周期數量。而對於零部件需要在多種載荷下工作的情況,則可採用Miner 規則來計算每種載荷情況的損壞結果,並將所有這些損壞結果合並起來獲得一個總體的破壞值。
其結果稱為「損壞因子」,是一個失效分數值。零部件在D = 1.0 時發生失效,因此,如果D = 0.35,該零部件的壽命已經消耗了35%。這一理論還認為由應力周期導致的損壞與損壞在載荷歷史的哪個位置發生無關,並且損壞積累速度與應力水平無關。
這種方法假設零部件在恆定的幅度、恆定的平均應力載荷周期下工作。通過使用SN 曲線,設計人員可以快速計算導致零部件發生失效的此類周期數量。
而對於零部件需要在多種載荷下工作的情況,則可採用Miner 規則來計算每種載荷情況的損壞結果,並將所有這些損壞結果合並起來獲得一個總體的破壞值。其結果稱為「損壞因子」,是一個失效分數值。零部件在D = 1.0 時發生失效,因此,如果D = 0.35,該零部件的壽命已經消耗了35%。這一理論還認為由應力周期導致的損壞與損壞在載荷歷史的哪個位置發生無關,並且損壞積累速度與應力水平無關。
在真實的環境條件下,多數零部件承載的載荷歷史是不斷變化的,幅度和平均應力都是如此。因此,更為通用和現實的方法需要考慮變幅載荷,在這種情況下,應力盡管隨著時間循環反復,但其幅度是變化的,這就有可能將應力分解成載荷「塊」。在處理這種類型的載荷時,工程師使用一種稱為「雨流法計數」的技術。附錄B 討論如何研究FEA 疲勞結果,它就雨流法計數提供了更多信息。
在通過SN 方法研究疲勞方面,FEA 提供了一些非常優秀的工具,這是因為輸入由線彈性應力場組成,並且FEA 能夠處理多種載荷情況交互作用的可能情形。如果要計算最壞情況的載荷環境(這是一種典型方法),系統可以提供大量不同的疲勞計算結果,包括壽命周期圖、破壞圖以及安全系數圖。此外,FEA 可以提供較小主要交替應力除以較大主要交替應力的比率的圖解(稱為雙軸性指示圖),以及雨流矩陣圖。後者是一個3D 直方圖,其中的X 和Y 軸代表交替應力和平均應力,Z 軸代表每個箱所計的周期數。
設計方法
疲勞強度
疲勞強度
設計人員通常認為最重要的安全因素是零部件、裝配體或產品的總體強度。為使設計達到總體強度,工程師需要使設計能夠承載可能出現的極限載荷,並在此基礎上再加上一個安全系數,以確保安全。但是,在運行過程中,設計幾乎不可能只承載靜態載荷。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設計所承載的載荷呈周期性變化,反復作用,隨著時的推移,設計就會出現疲勞。
實際上,疲勞的定義為:「由單次作用不足以導致失效的載荷的循環或變化所引起的失效」。疲勞的徵兆是局部區域的塑性變形所導致的裂紋。此類變形通常發生在零部件表面的應力集中部位,或者表面上或表面下業已存在但難以被檢測到的缺陷部位。盡管我們很難甚至不可能在FEA 中對此類缺陷進行建模,但材料中的變化永遠都存在,很可能會有一些小缺陷。FEA 可以預測應力集中區域,並可以幫助設計工程師預測他們的設計在疲勞開始之前能持續工作多長時間。
對承受循環應力的零件和構件,根據疲勞強度理論和疲勞試驗數據,決定其合理的結構和尺寸的機械設計方法。機械零件和構件對疲勞破壞的抗力,稱為零件和構件的疲勞強度。疲勞強度由零件的局部應力狀態和該處的材料性能確定,所以疲勞強度設計是以零件最薄弱環節為依據的。通過改進零件的形狀以減小應力集中,或對最弱環節的表面層採用適當的強化工藝,便能顯著地提高其疲勞強度。應用疲勞強度設計能保證機械在給定的壽命內安全運行。
歐標儀器疲勞試驗機,測試各類材料及相關製品的疲勞測試。
影響因素
疲勞強度
疲勞強度
1、屈服強度
材料的屈服強度和疲勞極限之間有一定的關系,一般來說,材料的屈服強度越高,疲勞強度也越高,因此,為了提高彈簧的疲勞強度應設法提高彈簧材料的屈服強度,或採用屈服強度和抗拉強度比值高的材料。對同一材料來說,細晶粒組織比粗細晶粒組織具有更高的屈服強度。
2、表面狀態
最大應力多發生在彈簧材料的表層,所以彈簧的表面質量對疲勞強度的影響很大。彈簧材料在軋制、拉拔和卷制過程中造成的裂紋、疵點和傷痕等缺陷往往是造成彈簧疲勞斷裂的原因。
材料表面粗糙度愈小,應力集中愈小,疲勞強度也愈高。材料表面粗糙度對疲勞極限的影響。隨著表面粗糙度的增加,疲勞極限下降。在同一粗糙度的情況下,不同的鋼種及不同的卷制方法其疲勞極限降低程度也不同,如冷卷彈簧降低程度就比熱卷彈簧小。因為鋼制熱卷彈簧及其熱處理加熱時,由於氧化使彈簧材料表面變粗糙和產生脫碳現象,這樣就降低了彈簧的疲勞強度。
對材料表面進行磨削、強壓、拋丸和滾壓等。都可以提高彈簧的疲勞強度。
3、尺寸效應
材料的尺寸愈大,由於各種冷加工和熱加工工藝所造成的缺陷可能性愈高,產生表面缺陷的可能性也越大,這些原因都會導致疲勞性能下降。因此在計算彈簧的疲勞強度時要考慮尺寸效應的影響。
4、冶金缺陷
冶金缺陷是指材料中的非金屬夾雜物、氣泡、元素的偏析,等等。存在於表面的夾雜物是應力集中源,會導致夾雜物與基體界面之間過早地產生疲勞裂紋。採用真空冶煉、真空澆注等措施,可以大大提高鋼材的質量。
5、腐蝕介質
彈簧在腐蝕介質中工作時,由於表面產生點蝕或表面晶界被腐蝕而成為疲勞源,在變應力作用下就會逐步擴展而導致斷裂。例如在淡水中工作的彈簧鋼,疲勞極限僅為空氣中的10%~25%。腐蝕對彈簧疲勞強度的影響,不僅與彈簧受變載荷的作用次數有關,而且與工作壽命有關。所以設計計算受腐蝕影響的彈簧時,應將工作壽命考慮進去。
在腐蝕條件下工作的彈簧,為了保證其疲勞強度,可採用抗腐蝕性能高的材料,如不銹鋼、非鐵金屬,或者表面加保護層,如鍍層、氧化、噴塑、塗漆等。實踐表明鍍鎘可以大大提高彈簧的疲勞極限。
6、溫度
碳鋼的疲勞強度,從室溫到120℃時下降,從120℃到350℃又上升,溫度高於350℃以後又下降,在高溫時沒有疲勞極限。在高溫條件下工作的彈簧,要考慮採用耐熱鋼。在低於室溫的條件下,鋼的疲勞極限有所增加。
解決措施
根據疲勞破壞的分析,裂紋源通常是在有應力集中的部位產生,而且構件持久極限的降低,很大程度是由於各種影響因素帶來的應力集中影響。因此設法避免或減弱應力集中,可以有效提高構件的疲勞強度。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提高構件的疲勞強度。
1、合理設計構件的外形
構件截面改變越激烈,應力集中系數就越大。因此工程上常採用改變構件外形尺寸的方法來減小應力集中。如採用較大的過渡圓角半徑,使截面的改變盡量緩慢,如果圓角半徑太大而影響裝配時,可採用間隔環。既降低了應力集中又不影響軸與軸承的裝配。此外還可採用凹圓角或卸載槽以達到應力平緩過渡。
設計構件外形時,應盡量避免帶有尖角的孔和槽。在截面尺寸突然變化處(階梯軸),當結構需要直角時,可在直徑較大的軸段上開卸載槽或退刀槽減小應力集中;當軸與輪轂採用靜配合時,可在輪轂上開減荷槽或增大配合部分軸的直徑,並採用圓角過渡,從而可縮小輪轂與軸的剛度差距,減緩配合面邊緣處的應力集中。
2、提高構件的表面加工質量
一般說,構件表層的應力都很大,例如在承受彎曲和扭轉的構件中,其最大應力均發生在構件的表層。同時由於加工的原因,構件表層的刀痕或損傷處,又將引起應力集中。因此,對疲勞強度要求高的構件,應採用精加工方法,以獲得較高的表面質量。特別是對高強度鋼這類對應力集中比較敏感的材料,其加工更需要精細。
3、提高構件表面強度
常用的方法有表面熱處理和表面機械強化兩種方法。表面熱處理通常採用高頻淬火、滲碳、氰化、氮化等措施,以提高構件表層材料的抗疲勞強度能力。表面機械強化通常採用對構件表面進行滾壓、噴丸等,使構件表面形成預壓應力層,以降低最容易形成疲勞裂紋的拉應力,從而提高表層強度。
『伍』 sw應力的種類
sw應力的種類:無糾正,Goodman,Soderberg和Gerber。SOLIDWORKSSimulation是結構分析工具的易用產品組合,可以使用有限元分析(FEA),通過虛擬測試CAD模型來預測產品的真實物理行為。該產品組合提供了線性、非線性靜態和動態分析功能。
『陸』 什麼樣的材料看最大主應力
鑄件都是脆性材料,所以脆性材料不遵循材料力學強度理論及屈服強度的應力,所以鑄鐵材料應該看最大主應力。
『柒』 PKPM鋼構件應力比圖怎麼看三個數代表什麼括弧內的數代表什麼
【結構設計師】
柱:
1.左:作用彎矩與考慮屈曲後強度抗彎承載力比值
2.右上:平面版內穩定應力比(權括弧裡面的數字代表對應長細比)
3.右下:平面外穩定應力比(括弧裡面的數字代表對應長細比)
梁:
1.上:作用彎矩與考慮屈曲後強度抗彎承載力比值
2.左下:平面內穩定應力比
3.右下:平面外穩定應力比
注意多看幫助文件或者應力圖下方的說明`
希望回答對你有幫助!
『捌』 什麼是Goodman曲線具體代表的含義是什麼
(1) 等產量線的含義
等產量線是表示兩種生產要素的不同數量的組合可以帶來相等產量的一條曲線,或者說是表示某一固定數量的產品,可以用所需要的兩種生產要素的不同數量的組合生產出來的一條曲線.
(2 ) 等產量線的特徵
第一,等產量線是一條向右下方傾斜的線,其斜率為負值.這就表明,在生產者的資源與生產要素價格既定的條件下,為了達到相同的產量,在增加一種生產要素時,必須減少另一種生產要素.兩種生產要素的同時增加,是資源既定時無法實現的;兩種生產要素的同時減少,不能保持相等的產量水平.
第二,在同一平面圖上,可以有無數條等產量線.同一條等產量線代表相同的產量,不同的等產量線代表不同的產量水平.離原點越遠的等產量線所代表的產量水平越高,離原點越近的等產量線所代表的產量水平越低.
第三,在同一平面圖上,任意兩條等產量線不能相交.因為在交點上兩條等產量線代表了相同的產量水平,與第二個特徵相矛盾.
第四,等產量線是一條凸向原點的線.這是由邊際技術替代率遞減所決定的.
『玖』 ansys中鋼筋應力如何查看
先選擇鋼筋單元類型,然後查看這部分單元的應力變化就可以!
esel,s,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