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麼是顛覆性創新
據國外媒體報道,回顧2011年,出現了一些具有創新顛覆性的科學研究,其中包括:《黑客帝國》類型向大腦傳輸新技能知識、基因改良細菌首次釋放出生物激光、美國宇航局計劃利用3D列印機製造國際空間站組件等。
《黑客帝國》類型向大腦傳輸新技能知識
在美國好萊塢科幻電影《黑客帝國》三部曲中在虛擬世界或者睡夢中能夠掌握新的知識技能或者形成新的記憶。目前,一項最新研究實驗顯示科學家有朝一日能夠向清醒狀態的人們灌輸新的技能或者知識,甚至人們會在不知曉的狀況下學會這些技能。
無論是練習籃球技術還是彈鋼琴,傳統學習過程總是要求識記效應和反復練習,因此必須進行反復地身體或者精神練習操作,才能轉化為某種大腦活躍性記憶。然而,美國和日本科學家一項合作性研究發現,僅是循環刺激大腦活躍性,便可使人們掌握和提高某些技能。這項最新研究表明,接收者可以獲得新的知識、技能或者記憶,也可能恢復曾在意外事故、疾病或者年齡衰老等因素造成的記憶遺失。
基因改良細菌首次釋放出生物激光
一些細胞可以抵禦疾病,其他一些細胞來自於毛發和骨骼,目前,科學家通過某些奇特基因改良手段和一組微小鏡面,可以首次使腎細胞射出生物激光束。
通過控制發光綠色熒光蛋白質(GFP),美國馬薩諸塞州總醫院的科學家成功製造出這種生物激光,證實這種實驗理論可行性。這項研究意味著未來將出現無需電池的自治療激光的可能性,這項突破性研究可使醫生和科學家不使用顯微鏡便能觀察細胞個體的內部工作狀況。
成功建立激光細胞的研究合作人、馬薩諸塞州總醫院物理學家馬爾特-加瑟(Malte Gather)說:「最初動機是真實的科學好奇心,當我們開始這項研究項目,正值激光首次示範五十周年,每個人都認為激光是無生命的物質,普遍觀點認為自然界並不會出現激光。我們想證實這種理論的真實性,是否能夠製造出一種生物激光。」
美國宇航局計劃利用3D列印機製造國際空間站組件
迄今為止已向國際空間站發送價值10億美元的空間站組件,該空間站仍可在未來十年裡位於地球軌道前哨。發送一些3D列印機裝置,人們將有能力在太空按需建造任何物體——空間站組件、宇航員工具、衛星,甚至航天器。
「太空工廠」的第一階段是美國宇航局近期啟動建造適用國際空間站的3D列印機,像這樣的列印機技術能夠建造大量的物體,基於任務控制的設計模型進行逐層列印。宇航員僅需要提供「原料物質」,例如:塑料或者金屬,來製造空間站使用的新的工具和組件。太空製造公司共同創辦人、首席技術官詹森-唐恩(Jason Dunn)說:「如果空間站某個組件或者工具出現損壞,這將是最糟糕的事情,但如果擁有3D列印機,這將變得非常容易!空間站工作人員呼叫休斯頓中心要求工作人員向空間站上傳該組件或者工具的CAD圖紙。通過3D列印機,僅需要一天時間我們便能完全設計出與原型一樣的結構。」
太空製造公司是美國奇點大學的下屬企業,這所大學設在加利福尼亞州矽谷中心區域,美國宇航局埃姆斯研究中心內部,是美國宇航局與谷歌公司合作創建、致力於培養未來科學家的院校,著眼於解決世界上最棘手的科學難題。該公司的唐恩評估稱,在太空中列印空間站組件將至少減少目標物體的質量30%,因為這樣的物體不需要地球引力維持或者由火箭攜帶發射時的重力加速度。
唐恩在接受媒體記者采訪時說:「我們的3D列印機長期目標是真實建造完全功能航天器,在未來幾年裡,『立方體衛星(迷你衛星)』可由國際空間站的3D列印機進行設計和建造。」首先,太空製造公司必須創建一台3D列印機,能夠很好地適應太空零重力環境,測試列印世界最早、最簡單的工具——小扳手。最終列印機測試將使唐恩和研究小組成員確定定製的列印機模式,聚焦列印塑料聚合物,建造出大量的空間站組件。
世界上最輕的固體材料
目前科學家最新研製一種金屬晶格管,其管壁比頭發還纖細,是迄今世界上最輕的固體物質。這種復雜物質結構將帶來獨特強度和亮度材料創新性革命,其中包括製造鑽石。
像泡沫等超輕質量物體廣泛應用於熱絕緣體、抑制聲音、振動共鳴和沖擊。也可以作為電池電極腳手架和接觸系統的腳手架。此前世界上最輕的物質是氣凝膠,由於它獨特的性質也被科學家稱為「凍結煙霧」。氣凝膠的密度僅為每立方厘米1毫克,其密度低於室溫和海平面空氣密度。但是像氣凝膠、金屬泡沫等低密度材料具有很大的缺陷,它們的結構是隨機排列。而目前科學家最新設計的金屬晶格管不僅具有超輕質量,並且密度非常低,更重要的是它是採取有序結構製成。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馬裡布市HRL實驗室的首席科學家托比亞斯-沙爾德勒(Tobias Schaedler)說:「這種創新性超輕材料的設計源自法國艾菲爾鐵塔,這座鐵塔憑借其獨特結構擁有輕質量,卻異常堅硬結構,與金字塔相比,艾菲爾鐵塔更高,更輕。正是這種設計萌發我們設計金屬晶格管的念頭。」
研究人員最開始使用液體光聚合物——一種暴露於光線下可以改變屬性的分子,他們用紫外線照射這種光聚合物,產生一種三維晶格形態,然後在該物質結構上塗上一層纖薄的金屬層,通常是鎳-磷合金。接下來研究人員對該光聚合物進行逐層蝕刻,形成中空鎳-磷合金晶格結構,每個晶格寬度為100-500微米,或者是人類頭發直徑的五分之一。晶格壁厚度100-500納米,不足人類頭發直徑的千分之一。其密度為每立方厘米0.9毫克,比泡沫聚萊乙烯材料輕200倍。
讀腦儀器將取代鍵盤等傳統輸入設備
標准鍵盤已佔據計算機輸入設備統治地位近40年,目前科學家最新研製的一種裝置或將取代解盤及觸摸屏技術,最新突破性技術可將人體思維直接轉換為數碼形式。這種讀腦儀器的第一階段是使用大腦掃描來識別某些文字表達的思維。
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大腦掃描顯示大腦活躍性將被思考某些物理對象所點燃,例如:馬或者房子。基於功能磁共振成像掃描的讀腦儀器很可能將取代鍵盤,但科學家指出可能該讀腦儀器首次將幫助癱瘓患者,該技術的實現仍需要多年時間。當前實現讀腦儀器便攜性的問題仍未有效解決。
美軍發射超音速飛行器,可實現1小時內對全球任何區域軍事打擊
目前,美軍最新研製一款超音速飛行器僅在1小時內便能對全球任何地區的軍事目標實施打擊,11月18日,能夠達到5倍音速的先進超音速武器(Advanced Hypersonic Weapon—AHW)測試成功。
如果美軍開始全面部署這種先進超音速飛行器,將意味著美國將不再依賴國外定位導彈基地。目前,美國五角大樓並未公布這款超音速飛行器能夠達到具體的速度,它不像傳統洲際導彈易於調動發射。美軍方發言人梅琳達-摩根(Melinda Morgan)陸軍中校稱,這項超音速飛行器測試旨在收集空氣動力學、導航、制導和控制以及熱保護技術的相關信息。
美國陸軍先進超音速武器研究項目是「全球即時打擊」計劃的一部分,旨在為美軍在1個小時之內向全球任何地區送遞常規武器。科學家評估這種超音速飛行器的速度超過了5馬赫——音速的5倍,時速可達到3728英里。
鋁合金材料遇水可產生氫氣和熱量
鋁是地球上最常見的金屬材料,它可以用於製造碳酸飲料易拉罐或者棒球棍,目前科學家合成一種鋁材料,有望能夠解決世界上的能源危機。美國普渡大學工程師傑里-伍達爾(Jerry Woodall)現成功研製一種鋁合金材料,遇水反應可產生氫氣和熱量,現在他正在積極尋求合作投資方設計一種新型裝置——收集氫氣作為燃料,使用遇水產生的熱量來凈化水質。
伍達爾說:「地球地殼層擁有大量的鋁金屬,可供給全球能源需求。」為了確定鋁的特殊用途,伍達爾將鋁與鎵、銦和錫混合在一起熔化,在室溫狀態下最後這三種金屬與鋁混溶在一起形成鋁合金顆粒。在這種狀態下,水能與這種鋁合金材料產生反應,當一塊鋁合金球投入水中,它們將自然地分解水,伴隨著產生熱量和氫氣。之後釋放的氫氣收集起來用於驅動設備,或者充入燃料電池用於產生電能。
據計算僅1公斤的該鋁合金材料與水接觸便能產生12.9度電能,相比之下,相同質量的煤僅能產生6.7度電能。伍達爾說:「這種鋁合金材料與水發生反應之後,並不會完全消失,不會像汽油一樣最終以尾氣形式排放出來。」
目前利用這種鋁合金材料研製的新型系統有效性需進一步核實,他需要至少5年時間來改善鋁合金材料的屬性,並暗示未來該材料的推廣使用將減少全球對石油和煤炭的依賴性。
隱形材料可讓物體隱藏起來
近年來一些科學家陸續研製出各種「隱形斗篷」,並證實可對冬衣至坦克等任何事物進行隱形,但是這些隱形斗篷的效果並不是很理想。今年10月份,美國達拉斯大學科學家最新研製一種隱形材料,通過演示視頻顯示它具有神奇的隱形效果。這種隱形裝置是由加熱碳納米燈絲形成「光線彎曲」現象,其原理與人們熟知的海市蜃樓現象有相似之處。
該現象是被稱為「光熱偏向」,是由「彎曲光束」偏離物體表面朝向觀測者的眼睛。這類似於當地面熱空氣反射一個水波圖像至天空,而不是讓光束從地面上進行反射,這一過程就形成當飢渴的行人在沙漠穿行時看到的「海市蜃樓」的虛幻景象。
碳納米管能夠快速實現加熱,美國達拉斯大學的科學家建立的「熱梯度」類似於地面上的一層熱空氣。這些透明碳納米管片材的熱傳遞能力可實現較大溫度等級范圍內高頻調節溫度。達拉斯大學的科學家稱,碳納米管片材的獨特性能暗示著可能應用於可切換開關的隱形裝置,目前它不僅能在空氣環境下實現,在水中也可以實現隱形效果。碳納米管是一種人造碳材料,像頭發一樣纖細的碳納米管可使長度達到直徑的數百萬倍。它們有時用於自行車部件或者高強度樹脂材料,它還具有熱傳導能力,現可用於建立「隱形開關」。超強黏性膠帶實現現實版「蜘蛛俠」
受昆蟲足部靈感最新研製的一種膠帶具有很強的黏性,可支持像蜘蛛俠一樣「飛檐走壁」,並且可以重復使用數千次。
這種超級膠帶表面覆蓋著數百萬個硅質蘑菇狀結構,該結構是人體肉眼無法觀測到的,模擬昆蟲足部濃密的微型毛發。德國基爾大學動物學會的科學家研究發現昆蟲使用足部微小的毛發能夠順利攀爬在牆壁上,基於這一原理它們研製出一種黏性膠帶。這種黏性膠帶是帶有類似微型毛發結構的硅樹脂,其黏性非常強,足以讓一位研究員懸掛在天花板上。昆蟲獨特攀爬能力的關鍵在於它們擁有數千個末端可壓成扁平狀的毛發結構,從而最大限度地增加了接觸面積。這項研究負責人斯坦尼斯拉夫-高爾伯(Stanislav Gorb)解釋,這種超強黏性膠帶可以最大限度地與物體表面進行接觸,由於多樣化接觸點,該膠帶可實現與任何物體表面的完美接觸。
高爾伯研究團隊研製的這種膠帶在相同物質表面的粘黏性是普通膠帶的兩倍,同時,這種膠帶還可用於水中,且不留下任何粘性殘留物。這種生物靈感膠帶還具有許多潛在商業應用,從牆壁攀爬搜尋機器人,至工業貼片機。目前研究小組並未停止探索搜尋來自自然界的新靈感。當前研究小組正在調研其他一些生物結構表層特性,其中包括:甲蟲身體覆蓋層、蛇皮和抗黏性植物。
百年星艦計劃
目前,美國五角大樓將「百年星艦計劃」提上了議事日程,計劃百年之內確保人類實際星際旅行,現開始招募科幻小說作家、倫理學家和科學家參與百年星艦計劃。
百年星艦計劃要求研製出比光速更快、可維持生命存在的新型太空科學技術,假如未來出現外星人攻擊地球,或者地球末日來臨,人類可以乘坐星艦飛船避難其他行星。
Ⅱ 美國太空探索,「超重-星艦」火星殖民有戲嗎
2020 年,美國太空 探索 技術公司在不斷加快「超重-星艦」運載器的研製迭代和試驗步伐,成功利用代號為SN5 和SN6 的兩台「星艦」全尺寸樣機進行了兩次150 米低空起降飛行試驗,還正式啟動了「超重」的研製工作。這意味著曾經看似「瘋狂且不切實際」的「超重-星艦」已不再是馬斯克PPT里的展示品,也不是2019 年露天製造的外表坑窪的鐵皮罐頭,入軌試驗已不再遙遙無期,載人探火甚至殖民火星的目標也又更近了一步。
新商業航天時代來臨
進入21 世紀以來,美國在航天預算相對緊縮的形勢下,為減少政府開支、提高技術發展效益,大力推動商業航天發展,2010 年《國家航天政策》提出利用商業航天產品和服務滿足政府需求,促進政府采購商業服務;2013 年《國家航天運輸政策》倡導政府與商業企業合作,發展近地軌道商業航天運輸能力;通過出台《航天現代投資法》《商業航天法》《商業航天發射競爭力法》等一系列配套政策,為航天發射產業提供越來越完善的政策土壤。在此背景下,成立於2002 年的太空 探索 技術公司得以通過美國宇航局「商業軌道運輸服務計劃」獲得資金、技術及基礎設施等全方位支持,而快速發展壯大,成功研製並發射獵鷹9 運載火箭及貨運「龍」飛船,並以降低發射成本為目標攻關運載火箭重復使用技術。2016年,隨著太空 探索 技術公司運載火箭重復使用技術逐漸取得突破,該公司提出低成本重型可重復使用運載器研製計劃以及火星殖民遠期願景。
很馬斯克的「超重-星艦」方案設想
「超重-星艦」為兩級構型運載器,火箭和飛船各佔一級,總高120 米,起飛質量5000 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100 噸,可從陸地發射場或海上發射平台發射,兩級均具備基於「獵鷹9」第一級發展而來的垂直起降重復使用能力。運載器的第一級命名為「超重」火箭,高70 米、直徑9 米,安裝31 台「猛禽」液氧/甲烷發動機,起飛總推力達62000 千牛;箭體結構全部採用高強度輕質不銹鋼材料,上部外側裝有4 個菱形柵格舵,發射時處於收攏狀態,回收時展開用於控制箭體姿態,下部外側裝有六個翼型支腳,用於回收時進行氣動控制及著陸時支撐箭體。
運載器的第二級命名為「星艦」飛船,融合了火箭上面級與飛船功能,包括載人型和載貨型兩種,高50 米、直徑9 米,安裝6 台「猛禽」液氧/甲烷發動機,總推力12000 千牛。載人型最多可乘坐100 人;載貨型的載荷艙容積1100 立方米,可發射最大載荷質量100 噸,可裝載各類衛星、大型空間設施及空間站貨物。「星艦」結構也採用不銹鋼材料,上部外側裝有兩個鴨翼,下部外側裝有兩個尾翼、內側裝有6 個可展開支腳,上下氣動翼用於在大氣飛行中進行箭體氣動控制和姿態調節,可展開支腳用於著陸時支撐箭體。
所有設計都是為了低成本、可復用
「猛禽」發動機。「超重-星艦」的「猛禽」發動機採用液氧/甲烷推進劑,此類推進劑具備無毒無污染、成本低廉的特點,發動機用後維護方便、便於多次重復使用,且火星上存在大量二氧化碳資源、便於原位開採制備甲烷;採用全流量分級燃燒循環,擁有雙泵和雙預燃室,燃燒室壓強高達30 兆帕,發動機推力達到2000 千牛,真空和海平面比沖分別達到380 秒和330 秒;具備一定節流能力,可在火箭發射中調整推力降低氣動載荷,並滿足火箭回收降落的減速需求。
304 不銹鋼箭體。「超重-星艦」的貯箱和箭體結構均採用304L 不銹鋼材料,其成本低廉,每千克價格僅3美元,遠低於每千克200 美元的碳纖維材料。不銹鋼在低溫時強度高,比強度可達到甚至高於鋁鋰合金,且熔點高達1480 攝氏度,是鋁鋰合金熔點的兩倍以上,從而保證箭體結構強度並使箭體具備良好的熱防護能力。基於不銹鋼材料特性研製的特殊發汗冷卻熱防護系統,可使箭體無需大面積粘貼額外的熱防護材料,降低運載器乾重的同時還進一步提升了復用便捷度。
與「獵鷹9」一脈相承的研製理念
太空 探索 技術公司於2016 年首次提出「星際運輸系統」設計方案,研發預算超過100 億美元;2017 年,因「星際運輸系統」方案過於超前、研製難度過大,提出了「超重獵鷹火箭-超重獵鷹飛船」,將運載器尺寸縮小,發動機數量和運載能力也隨之減少;2018年,提出「超重-星艦」,對運載器設計方案進一步優化,箭體長度加長,箭體材料由碳纖維復合材料改為不銹鋼,研發預算也降至20 億 30 億美元,此後正式進入研製階段。
太空 探索 技術公司採取類似「獵鷹9」一子級重復使用技術攻關途徑,先研製演示驗證機再轉入樣機研製。2018 年9 月開始研製直徑9 米、高39米、裝有1 台「猛禽」發動機的「星蟲」演示驗證機,並在2019 年4 月 8 月進行了3 次點火飛行試驗,最大起飛高度達到150 米,驗證了「星蟲」的懸停性能、「猛禽」發動機的推力矢量控制和姿態噴管控制能力以及其他子系統性能。2019 年11 月開始對裝有1台「猛禽」發動機的「星艦」全尺寸樣機進行試驗,通過在得克薩斯州和佛羅里達州的兩個生產基地並行製造的方式提高研製和試驗效率,並進行設計迭代;製造了不同功能的樣機,分別開展了貯箱加壓、低溫推進劑加註和發動機靜態點火試驗,部分試驗為極限破壞性試驗。
2020 年8 月和9 月,第5 台和第6 台編號分別為SN5、SN6 的樣機成功實現低空起降飛行試驗,最大飛行高度均達150 米,進行了空中懸停、推力矢量控制、反推軟著陸等主要操作,驗證了其結構、材料及「猛禽」發動機的性能水平。代號SN8 的「星艦」全尺寸樣機,安裝了3 台「猛禽」發動機,還會加裝氣動翼、鼻錐等組件,進行了12.5 千米的起降飛行試驗,後續還將會把高度提升至100千米的亞軌道,不斷迭代各分系統設計,進一步提升技術成熟度。
此外,太空 探索 技術公司還在2020 年5 月獲得美國宇航局1.35 億美元的載人月球著陸器概念研究和初始研發合同,研發專用於登月的「超重-星艦載人著陸系統」。該系統與普通「超重-星艦」的差異在於其「星艦」取消了鴨翼、尾翼和熱防護層。公司將於2021 年2 月提交詳細設計方案參加下一輪競標,有望為阿爾忒彌斯載人登月計劃提供支撐。
「超重-星艦」任重而道遠
或將成為航天運載器發展的風向標
「超重-星艦」運載器的最終目標是實現人類殖民火星,其設計思路以滿足大批量載人、大容量載貨、低成本多次地火往返飛行的需求為目標,在深空載人 探索 運載器領域作出了大膽 探索 ,一旦實現,將對航天運載技術發展帶來深遠影響。
在運載器總體設計方面,打破火箭和飛船的系統壁壘及火箭+飛船的設計模式,發展箭船融合且多功能的「星艦」,大幅提升載人、載貨容量。
在動力系統方面,區別於以美國宇航局「航天運輸系統」為代表的重型火箭採用少量大推力發動機及固體助推器的傳統構型,「超重」採用多達30餘台發動機並聯設計,形成超大推力和高冗餘特性,且可批量化製造發動機和重復使用來降低成本。
在重復使用能力方面,「超重-星艦」是完全重復使用系統,採用的甲烷推進劑可通過火星原位資源制備實現無限使用,解決了星際往返推進劑補給問題,並有望將發射成本降至200萬美元,比當前發射價格低一個量級。
在發射/回收方式方面,通過研發海上發射/回收平台,提升運載器發射及回收的靈活性,擺脫傳統陸地發射場的地點、射向、安全性等限制,拓展其航天發射應用范圍,並可不斷驗證惡劣環境下的高精度、高可靠發射/回收技術,為在火星的惡劣環境中開展發射/回收奠定基礎。
「超重-星艦」運載器代表著一種全新的航天運載器設計理念,有望與升力體式兩級/單級入軌可重復使用運載器一起,引領可重復使用航天運載器發展方向,成為未來人類航天運載器的重要補充力量。
包攬從地球到深空的各種任務
基於太空 探索 技術公司以往火箭和飛船的研製改進路線判斷,「超重-星艦」運載器不會一步到位實現載人探火,而是將通過地球軌道等發射任務不斷迭代改進自身設計,提升關鍵技術成熟度。因此,「超重-星艦」運載器在應用初期,有望以其百噸級運載能力、通用化設計構型、可重復使用特性,開展多樣化發射活動。
在地球點對點運輸方面,「超重-星艦」實現快速復用後,通過其海上發射/回收平台,可從世界各地靈活地起飛和著陸,發展為地球點對點載人交通運輸工具,在半小時內從美國直達全球任意地點。
在載荷發射任務方面,「超重-星艦」近地軌道和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分別達到100 噸和21 噸,載荷艙整流罩直徑達9 米,是人類有史以來研製的運載器中最大的載荷艙,可助力美國月球「門戶」大型空間設施建設,還可加速「星鏈」等衛星 星座 部署進程。
在月球 探索 方面,「超重-星艦」一次發射最遠可達到月球軌道,實現月球軌道站運輸補給,未來還將具備在軌加註能力,分別發射只攜帶推進劑的「星艦」和載人「星艦」,在近地軌道對接加註後,飛往月球以遠的深空。
技術跨度大也伴隨著潛在風險
「超重-星艦」與現役火箭相比性能先進,但技術跨度較大,存在潛在風險,仍需持續投入研製力量和資金攻關關鍵技術。
在重復使用技術方面,獵鷹9 火箭一子級復用技術較為成熟,為「超重」火箭復用技術研發降低了難度,但「星艦」需從軌道返回,再入速度更快,其姿態控制和熱防護系統面臨更嚴峻的考驗。
在系統安全性方面,箭船融合的「星艦」雖然具備更強的運輸能力,但乘員艙緊鄰火箭推進劑貯箱,沒有獨立的逃逸系統,且回收時沒有備份降落傘,一旦發生突發情況難以保障乘員安全。
在「超重-星艦」結構材料方面,雖然採用不銹鋼具備諸多優點,但使用不銹鋼建造大直徑貯箱及箭體結構對工藝要求較高,太空 探索 技術公司在不銹鋼貯箱加壓試驗中多次失敗,技術尚未成熟。
總之,「超重-星艦」作為太空 探索 技術公司的下一代航天運輸系統,可進一步擴充其運載器型譜,提升其航天運輸能力,形成從近地到深空,從衛星發射到載人航天全覆蓋的發射能力;還可以低成本、大運力優勢,在美國重返月球等深空 探索 項目中充當政府「航天發射系統」重型火箭的補充力量,提供備份發射選擇,及貨運、載人等發射服務,加速美國對地外星體資源的搶占和控制;此外,「超重-星艦」將使美國的近地軌道商業化服務向地球軌道以遠延伸,有望為他國科學機構和個人提供深空技術驗證、深空旅行、深空旅居等機會,加速美國及其盟國航天技術水平發展進程。
同時也應看到該運載器的研製需要持續投入大量資金、不斷進行技術驗證,只有利用該運載器的多任務適應性吸引到地球點對點商業運輸、地球軌道商業發射或載人登月等任務合同資金,並成功開展發射活動,形成技術研發與商業運營的良性閉環,才有望逐步提升「超重-星艦」的技術成熟度和可靠性,降低載人航天及深空 探索 門檻,最終實現殖民火星的目標。
Ⅲ 你知道,下面哪一艘是埃隆·馬斯克的太空星艦嗎
許多人都喜歡憧憬未來,但有的人卻不限於憧憬,而是會努力伸手,將未來拉向自己,埃隆·馬斯克便是其中之一。
觸及未來的唯一的途徑,無外乎一次又一次地創造 歷史 ,而他恰恰擅長於此。
譬如兩天前,他名下的SpaceX公司與NASA合作,採用"私人製造"的火箭與飛船將兩名宇航員送上了國際空間站,成功完成了人類第一次商業載人航天發射任務。
這預示著人類正式步入了商業載人航天的時代, "買張船票上太空"的科幻情節也終於由夢想升華成為了現實。
在普通人看來,這已經是值得驕傲一輩子的成就了,但是在埃隆·馬斯克的眼裡,這早已是"好漢不提當年勇"的 歷史 了——他的目光始終鎖定在 更未來的未來 。
畢竟,他的終極目標是將當代的人類移民到火星,開辟一個新的家園。與此相較,送幾個好奇的遊客去太空轉悠幾圈這種"小事兒"確實不值一提。
這個「拯救人類」的宏偉目標聽上去猶如天方夜譚,但埃隆·馬斯克並不像許多人所想的那樣在說瘋話,他是動了真格的,也就是 認認真真地在發瘋 。
當然,開荒一顆新的行星是極其艱難的,試圖繁榮發展更是難上加難,那麼在正式啟動這項瘋狂的計劃之前,就必須完成大量的前期鋪墊。
比方說,吼一嗓子口號:
沒錯,我要說的就是「修路」!
如果沒有一條合適的道路能自由快捷地輸送物資和人員,哪怕在地球"本土發展"都不敢奢求繁榮,要想在火星如此遙遠的星球上建立一座繁榮的城市,當然就更需要一條快捷便利的「星際大道」咯。
目前人類使用的運載火箭或飛船,無論飛行速度還是運載能力,顯然都難以滿足埃隆·馬斯克的訴求,於是,更加強大的宇宙交通工具便順理成章地被納入了spaceX的重點研究隊列中。
在2019年的1月6日,埃隆·馬斯克就曾公布過一張被稱為"星艦"的圖片,有許多人或許已經見過那張圖片了。
但是嘛……
不知道你有什麼感受,反正我想說的是 :這哪是什麼星艦?不就是一個鍍銀版的V2火箭嗎?
如果對外宣稱的是要造一艘星艦,結果整出個加大號的V2火箭來,"矽谷鋼鐵俠"一定會被人笑掉大牙——機智如我的埃隆·馬斯克當然也能意識到這一點(沒錯,我就是這么不要臉)。
所以,這並不是SpaceX最終會推出的星艦。這胖胖的玩意兒在當時被定名為 大獵鷹火箭 (BFR | Big Falcon Rocket),充其量只不過是一根"粗大版"的獵鷹系列運載火箭而已。
依靠這么個玩意兒,往返於地月之間或許還不錯,往返於火星和地球之間,那就有點差強人意了。
那麼SpaceX的星艦到底是個啥玩意兒呢?
今兒個,咱們就來撩一撩埃隆·馬斯克真正想要的星艦——
STARSHIP星艦的終極使命就是搭載貨物或人員,頻繁地往返於火星和地球之間,相當於架設在太空中的一條"高速干線"。但它也可以將衛星、探測器或宇航員送入地球軌道、月球或國際空間站等距離較近的地方。
總而言之一句話: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 一旦星艦完全成熟,很可能會逐漸取代獵鷹系列運載火箭。
因為按照埃隆·馬斯克的最終設想,星艦不僅可以像獵鷹系列火箭一樣垂直降落回收,且返回地面後還不必修復,只需要重新加註燃料就能立刻再次發射,發射邊際成本遠遠低於目前任何一種運載火箭。
鬼才知道這東西怎麼可能在劃過大氣層時不被燒壞,反正埃隆·馬斯克就是醬紫想的。 他對自己和手下工程師的一貫態度就是: 別談是否可行,去尋找實現的路徑。 通俗來講,就是"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
也正是基於這種"沒有行不行,只有我想不想"的張狂態度,埃隆·馬斯克才造就了特斯拉鋁合金車身、獵鷹火箭定點垂直降落、一箭發射六十顆衛星、私人公司商業載人航天項目等一系列看似遙不可及的神話。
不過,這些事都與我們今天的話題無關, 下面我們就回到正題,來看看SpaceX星艦的全貌。
這是目前SpaceX官網給出的STARSHIP星艦的最新外觀,我猜你看完後肯定是一臉的懵逼:我去,這不還是根兒火箭嗎?
其實,上圖是整套星艦系統的完全體,它包含了兩大主體: 星艦 (STARSHIP)和 超重 (SUPER HEAVY)。
"超重"實際上是一個超大功率的助推器,作用是將星艦送入地球軌道,然後會脫離星艦並返回地球——如果沒有它的輔助,星艦需要以更大的推力及燃料消耗來抵抗萬有引力。
你可以把星艦的助推器理解成目前運載火箭的第一級。 事實上,它的外觀也的確與獵鷹9號運載火箭的第一級有些相似,高度則相當於獵鷹9號整體;但它的直徑遠大於獵鷹9號火箭。
按照SpaceX的設計,「SUPER HEAVY」助推器和「STARSHIP」星艦都會裝配有史以來最早實現 全流量分級燃燒循環 的超級引擎——
猛禽 | RAPTOR
「猛禽」引擎的功率十分強悍,單台推力可達到2000kN(千牛),這比目前獵鷹系列使用的單台推力為845kN的 "梅林 (MERLIN) " 引擎要強大得多。
不過, 引擎和助推器並不是我們今天的主題,我們真正要 撩 的主角兒是這套超級運載系統的核心主體——星艦。
上圖就是正兒八經的SpaceX星艦了。它就相當於一艘太空貨船,貨艙容積為1100立方米,近地軌道運載能力(LEO運載力)也將大於 目前最強壯的"土星5號",一旦正式投入使用,它將成為有史以來運載能力最強的"星際大油輪"。
星艦就跟目前的"龍"飛船一樣,總共有兩個版本:客運版和貨運版。
兩者的外觀基本上是相同的,只有前端略微有些不同: 客運版的腦袋上是一面柵格狀的大窗戶;而貨運版是密不透光的"悶罐車",只有一個可開合的艙蓋。
至於它兩的內部結構有何迥異嘛,這屬於SpaceX的商業機密,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問,就不去管它了,咱們來撩一撩星艦的功能。
前文已經提到過了,星艦本質上是一個多功能運輸飛船,而它最大的特點就是 貨運版具有自動拋射系統,這使得它不僅可以運輸貨物,還能執行定點拋投任務。
譬如用它來投放衛星,它可以在到達既定位置後,打開艙門,一腳將衛星踹到軌道上去,然後再屁顛屁顛返回地球。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貨物都能隨便亂踹的,例如送一箱82年的拉菲,就必須輕拿輕放……
emmm……不對。
例如要運送一批物資去國際空間站,你橫不能走到空間站附近就直接扔出去,對么?畢竟太空中也沒個速遞易的箱子給你存快遞,所以它必須具有送貨上門的能力。
想像一下, 在國際空間站里工作的宇航員忽然肚子餓了,在美團外賣點了一份小龍蝦,他要怎麼才能吃到嘴裡呢?
emmm……沒關系啦,錢不是問題,問題是沒錢。
既然不是真的有錢,那咱們想吃就吃唄。
這事兒並不難辦,只要飯店接單之後,打個電話給埃隆·馬斯克:"小哥,過來取餐!"
馬斯克再把取到的小龍蝦塞進星艦里,然後:"3、2、1,走你!"
星艦就會自個兒飛到太空去跟國際空間站對接,醬紫,一份香噴噴的小龍蝦就送到宇航員的手中了。
除了發射衛星和運送貨物到空間站這些"兼職"之外,星艦的本職工作還是在其他行星和地球之間隨意往返,以便把地球上的物資送到行星,或者把行星上的土壤樣本取回地球。
這個過程就有點類似於你去海邊玩耍,然後"吧唧"一下在沙灘上扔了個易拉罐兒,離開時又隨後抓了一把沙子帶回家。
請原諒我用了這么沒有素質的案例來作比喻,我真正想說的是, 埃隆·馬斯克研發星艦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把星球之間的往返變得像去海邊旅行一樣簡單。
這就需要星艦必須完成一項技術革新了 —— 至少在月球或火星的引力條件下,不需要發射架的輔助就能直接升空。
以往的登月設備,是分為 上升級 和 下降級 兩段的,下降級在降落到月球時能充當起落架使用,起到緩沖作用;而任務完成後,它又成為了一個簡易的發射架,輔助上升級離開月球。
這種結構設計就註定了目前人類已有的登月設備,下降級全都是帶不走的,只能遺留在月球表面——每去一次就得扔掉一個,頗不劃算不說,還特不環保。
當年美國的阿波羅計劃就在月球表面扔了一大堆"起落架",而埃隆·馬斯克的預想就是把這件事變得像飛機起降一樣"干凈"——讓星艦不僅能安然無恙地降落,還能完完整整地離開。
可是,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呢?
對不起,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問。反正埃隆·馬斯克始終就是那句話:別談是否可行,去尋找實現的路徑。
值得一提的是, 從地球到火星的距離十分遙遠,哪怕是理論上的最近距離也有5460萬公里;現實中實際遇到過的最近距離則有足足5600萬公里。
旅程長一些不是問題,問題是三桶油的業務還沒有拓展到太空,星艦上天之後油不夠怎麼辦呢?
為此, 埃隆·馬斯克制定了一套與眾不同的發射方案。
上圖就是星艦在火星往返一趟的航線圖,你可能看不清楚上面的字,我來詮釋一下。
首先,星艦在超重助推器的輔助下升空,並進入地球軌道。
在助推器脫離返回的同時,另一艘星艦會被發射升空。
這艘後發射的星艦既不是貨運版,也不是客運版,而是一輛特製的「油罐車」——大致形狀就是星艦砍去頭部。
加油艦會在進入地球軌道之後,與先發射的那艘主艦"追尾",加註完燃料後又會脫離主艦並返回地球。
如此一來,燃料充足的星艦就能精力充沛地飛向火星了;而從火星返回地球之前,則會利用火星上天然存在的H2O和CO2資源重新加註燃料。也就是說, 返回地球所需的燃料可以從火星直接開采,而不必從地球運往火星。
由於火星的引力低於地球,星艦不需要消耗太多燃料來抵抗引力,所以灌滿燃料之後,它可以直接返回地球。
這種"空中加油"的雙艦接力發射模式,又是"矽谷鋼鐵俠"的一大創新 ,為了盡快將人類送到火星,他也真算得上是絞盡腦汁了。
不過,在運送人類登陸火星線路之前,星艦還需要對載人飛行進行測試。 SpaceX目前公布的首次測試線路是繞月旅行,也就是是載著乘客環繞月球飛行半圈又返回地球。 在這條短暫的旅程中,加油艦也就派不上用場了。
有意思的是,按照SpaceX當前的計劃,星艦首次載人飛行的測試人員不再是NASA的宇航員了,而是下面這個瘦小的日本人。
前澤友作是日本富豪排行榜上位居第14位的土豪,也是著名的收藏家及全球公認的 藝術策展人 。在2018年的9月18日,SpaceX就曾對外公布, 前澤友作將成為首位繞月旅行的私人乘客 。
如果這項計劃被實現,那麼在不久的將來,他就會乘坐著SpaceX的星艦,完成人類有史以來路途最遙遠的一次"自駕游"。
事實上,目前這艘黑 科技 滿滿的星艦,已經有了一艘全不銹鋼打造而成的原型機。
而星艦的首次試飛原本就暫定於2020年,也就是今年。不過按照目前的進度來看,感覺夠嗆,載人航天的計劃是否能在短期內實現,更是說不清楚。
但是從埃隆·馬斯克本人執著的性格,以及他已經創造出來的那些神話來說,無論經歷多少次的挫敗,他都絕不會輕言放棄的。
盡管他給自己設定的一切目標都遠大得幾近瘋狂,在旁人看來他就像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瘋子,可實際上,他卻是抱著極其理智的心態,和格外清晰的思維在對待這些無比瘋狂的事情。
用他自己的話來說: " 這些事情失敗的可能性遠遠大於成功的可能性,我之所以去做,不是因為這些事可以成功,而僅僅是因為我想去做,那是我對於世界未來的主張。 "
獵鷹系列火箭和商業載人航天的成功,便是埃隆·馬斯克在追逐人生目標的過程中取得的累累碩果。
真的很慶幸在我們生活的年代,能有這樣一位懷揣著雄心壯志的"瘋子",引領著全人類一步步走向未來。
Ⅳ 馬斯克「星艦」成功跳高150米!為什麼要頂個25噸的鋼錠
埃隆·馬斯克從來就是個「不走尋常路」的 科技 狂人。他搞火箭回收,成了;他搞衛星全球寬頻網,成了一半;他在南德克薩斯的大帳篷里用不銹鋼薄板造火箭,要用它上火星;他在一個到處是灰塵泥土像是建築工地一樣的發射場裝配和測試火箭,居然也成功了。
服氣。
馬斯克的夢想是打造一枚巨大的火箭和飛船,要用它去殖民火星。這個夢想到底能不能實現另說,但SpaceX公司確確實實是在試著建造去火星的「星艦(StarShip)」飛船,它的直徑達9米,高度超過40層樓。星艦設計為兩級,其中一級火箭高達70米,由31台「猛禽」液氧甲烷發動機推進;二級飛船也有50米高,配備6台猛禽發動機,是名副其實的超重型火箭。
俗話說「飯要一口口吃」,鋼鐵俠馬斯克自然也明白這個道理,在NASA的巨額訂單和科研人員的支持下,他首先用不銹鋼做出了第二級飛船的模型。在經過四次失敗之後,馬斯克的「大鐵桶」成功完成了150米的驚人一跳。
2020年8月5日,SpaceX的一個鋥亮的不銹鋼桶在一台猛禽發動機的推動下,完成了總共1分鍾的飛行試驗。
細心的朋友立刻注意到,這個巨大不銹鋼圓桶的發動機似乎裝歪了,並且它的頂端還安裝了一個四方形的鐵盒子。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按照設計,在這個直徑8米的實驗裝置下面本應該安裝三台猛禽發動機,由於實驗只要求它能飛起來,因此撤掉了兩台,剩下的一台就沒有安裝在中心位置。
裝置頂端的巨大鐵盒子里邊也並不是什麼高精尖的設備,它只是一個重達25噸的配重塊。這個一人多高的大傢伙在發射場被臨時安裝在火箭上面。
下邊撤了兩台發動機,上面又加一個配重,馬斯克到底唱的是哪一出呢?
其實SpaceX就是要證明這東西能起飛,並且能平穩地降落下來。馬斯克認為,未來無論是去火星還是飛到月球,降落下去之後能再次起飛很重要,否則就真成了「單程票」,上去的宇航員一去不復返,生意就玩砸了。
猛禽是一款液氧甲烷發動機,之所以選甲烷而不用液氫或煤油,是因為有研究表明火星上存在有大量的甲烷,以後去火星添加燃料比較方便。
但猛禽發動機還沒有完全成熟,它的推力控制還存在不小的問題。也就是說SpaceX現在還不能隨心所欲地控制它的推力大小,你只要一點火,它就會飛到很高的地方。所以在試驗中,SpaceX把三台發動機減為一台,讓它斜著推這個大鐵桶。
盡管燃料不值多少錢,但鑒於之前星艦在試飛時炸了好幾次,為了預防萬一並減小損失,燃料箱里只加了很少的推進劑,這樣大鐵桶就變得更輕。這對於推力達200噸的猛禽發動機來說是個難題:火箭太輕,猛禽又太猛,為安全起見又不能加太多燃料,飛行變得很難控制。
於是SpaceX用25噸的大鐵塊來給火箭加重。
這還真是個科學問題:
盡管不銹鋼比鋁鋰合金重多了,但由於內部結構簡單,星艦的試驗模塊還是很輕的。8米直徑30米高的大塊頭,加上發動機和推進劑總共才50噸上下。它里邊幾乎就是空的。
這么大的空間,為什麼不把配重加在下邊呢?畢竟按照我們常人的理解,下盤扎實總比頭重腳輕強呀!
不知道你看沒看過咱們的一種民間活動叫「耍中幡」。一根十幾米(三丈三)高的竹竿,在藝人手裡上下翻飛穩如泰山。
咱們在家裡自然耍不了竹竿,但將掃帚柄立在手指頭上,也不難保持平衡。
如果你想試著將掃帚大頭朝下,或者想在手指頭上豎起鉛筆,就不是件容易的事了。為什麼?
因為中幡很長,倒立的掃帚重心高,好控制平衡;而重心太低它就容易倒。
為了盡量抬高重心,SpaceX將重達25噸的兩個鋼卷焊接起來裝在一個大鐵盒子里,再吊裝到30米高的火箭頂端,這樣至少可以將試驗裝置的重心抬高到20米以上,從而確保主發動機和調姿發動機配合保持火箭的平穩狀態。
獵鷹火箭做成細長的形狀,為的也是提高重心,在下落的過程中可以保持平衡,這樣更有利於回收時的控制。
由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結論,SpaceX之所以在「星艦」起跳試驗時在火箭頂端配上一個25噸重的巨大鐵塊,其最主要目的是抬高火箭重心,保證飛行時的平衡。
星艦首秀是為了驗證猛禽發動機的操控性能,但由於發動機的推力太大,它現在還沒辦法調節推力大小,因此需要用大鐵塊來減少推進劑的加註,同時增加火箭的重量,使其不至於飛得太高。
因此,讓星艦頂個鐵塊,既省了錢,又保證了試驗的安全進行,不失為兩全其美的好辦法。
火星很遠,但不管怎樣,馬斯克走出了第一步。夢想總是要有的,只要他一直在走,沒准真實現了呢?
Ⅳ 天空之城歌利亞戰艦VS銀河帝國帝王級殲星艦
帝國殲星艦三角形輪廓源於銀河共和國殲星艦設計,歷史悠久。翱翔銀河、解決爭端的絕地武士團飛船有一種自豪和安慰感,但帝國殲星艦的龐大尺寸則散發出敬畏和恐懼。華勒克斯‧畢利賽克斯之女,殲星艦設計者萊拉‧華瑟克斯[LiraWessex]向帝國提出建造殲星艦戰艦的提案時,在帝國軍事戰略家、帝國艦隊監督委員會和議會預算委員會[後來被跟議會一起廢除了]之間發生激烈爭執,差點引發帝國分裂。反對的理由包括本艦價格太貴、不易操作,甚至技術上不可達成等。帝國艦隊監督委員會採取了一些措施才能讓計劃繼續進行。一年後,當第一艘殲星艦從船塢開出,帝國艦隊監督委員會就證明了自己的正確。殲星艦的價格並沒有想像中貴,皇帝下令以固定速率生產此艦,要使銀河帝國能不必再顧慮一些常規威脅。這艘楔型殲星艦上武器密布。渦輪激光炮和牽引波束投射器點綴在飛船表面。腹部機庫可以起降TIE戰斗機、登陸艇、陸地突擊單位、超空間探測器,或用來安置被俘飛船。其忙碌艦橋里配備了帝國星際艦隊最優秀的軍官指揮作戰。帝王級I型殲星艦側圖帝王級殲星艦無疑是帝國艦隊最有力、最顯著的象徵,也是造船工程科技的奇跡。一個帝國艦隊中有一艘殲星艦而輔以其他艦船,一個特遣隊有三艘,區域中隊六艘,區域大隊24艘。有半數殲星艦保留在帝國核心區域,以保護重要的軍事和工業組織。一共有超過25000艘殲星艦在帝國服役。[註:原名是元首級Imperator-Class,帝王級殲星艦的簡寫ISD是義軍同盟取的稱呼。]帝王級殲星艦(ImperialClassStarDestoryer,ISD)是如此的著名,以至於單獨的StarDestroyer一詞都用來指代帝王級殲星艦。帝王級I型殲星艦帝王級殲星艦縱橫銀河數十年,背負著代表帕爾帕廷皇帝力量的象徵,重武器平台、星球攻擊、星球防禦、反艦作戰、輕型艦艇母艦,殲星艦在任何方面都表現出絕佳的性能,一個支由殲星艦組成的艦隊,作戰效能總勝過多種戰艦組成的特混編隊。殲星艦被認為是帝國艦隊的標志性軍艦。它在一個星系中的出現表示帝國對這里的事務極其關切。雖然是典型的帝國特色,但甚至連殲星艦都不足以實現帝國炫耀武力的願望。在超級殲星艦等更大的軍艦面前,甚至這些龐然大物都相形見絀。帝王級殲星艦員至少為37000名。加上搭載的一個軍團的帝國沖鋒隊(onedivisionorlegion,大約9700人),總計達到46700,包括了帝國沖鋒隊中的特遣隊及其部署基地,戰斗機飛行員和輔助艦船飛行員。機庫。每艘帝王級搭載72架帝國TIE戰機,通常是48架TIE式星際戰斗機,12架TIE式星際攔截機和12架TIE式星際轟炸機。數千突擊隊將戰艦作為前進基地以應付快速鎮壓反叛領土的需要。她還能攜帶大量步行機械,例如20個AT-AT,30個AT-ST。有時她們還會攜帶像Y85泰坦型運輸艦和哨兵級登陸穿梭機等輔助船艦船本艦下方有個150公尺長的主要機庫,可以用來容納俘虜的小型船艦,或是發射偵察機器人、部署戰機升空,旁邊有登艦通道、控制室、磁性牽引器、懸吊裝置等。第二機庫則是負責較大梭艇升空和登陸作戰用,或是作為備用機庫。機庫內景帝王級I型殲星艦設計圖偏導護盾產生器裝在艦橋上兩個裝甲圓球內,藉由其他裝置將護盾包圍整個艦身。反抗軍在雅文戰役前摧毀大膽號時發現其護盾產生器很容易摧毀,帝國在另一艘Kotiate號被摧毀後將殲星艦護盾升級為較貴的消耗性護盾,從此反抗軍就失去這項優勢。在護盾產生器中間是追蹤陣列。艦橋位於指揮塔上,指揮塔從艦身後方伸出,能看到整個艦身,艦橋內乘員坐在左右下凹位置。帝王級I型殲星艦設計圖有些星系的國內生產總值甚至還比不上單艘殲星艦成本。有些國家在歷史上消耗能量總和甚至比一艘殲星艦在一次超空間跳躍中消耗的能量還低。給這艘1.6千米長飛船提供動力的簡直是一小太陽——一座太陽能離子化反應堆凸出在腹部中線,利用其烈火給這艘巨大戰艦提供燃料。帝王級I型具有3個主引擎和4個較小的輔助引擎。巨大的太陽能電離反應器供給超空間和次空間引擎,以及任何系統需要的能源。相互聯系的系統是最令帝國工程人員驕傲之處,因為當某統故障時,其他系統會自動接手,或是系統需要能源時,其他系統的多餘能源也會馬上送到。殲星艦出現之前的超空間引擎都比不上本艦之大,其消耗的能源也高得驚人,做一次超空間跳躍所需能源甚至比許多星球有史以來耗費的能源還多。為了推動這艘巨艦,能源輸出更是不下於一顆小型恆星。進行空間跳躍前,帝王級I型需要丟棄垃圾很不幸的是,本艦沒有大多數船艦都有的資源回收系統,因此殲星艦在進入超空間前通常要拋棄垃圾。殲星艦另一項缺點是如果失去護盾時無法把能源切到備用護盾上,不過可以藉由調整護盾比補償。
Ⅵ 為什麼spacex的星艦要用不銹鋼
spacex的星艦採用不銹鋼外型材質設計的原因,這個最主要的還是需要考慮耐高溫,畢竟來說,在它發射的過程中,與大氣層摩擦會產生很高的溫度,只有不銹鋼能夠起到更好的耐高溫的效果,所以使用的是不銹鋼材質
Ⅶ 星際迷航30個銀河級星艦和星球大戰1個日蝕級殲星艦哪個厲害
你這個數據有點不對。殲星艦並不是全部都這么長的。小的殲星艦也有,在共和國時期,早期的殲星艦根本沒有這么長的長度,最多也就1000--2000米左右(看一下《克隆人的攻擊》和動畫《克隆戰爭》以及《西斯的復仇》中的殲星艦,就會發現那時的殲星艦壓根就沒有後期那麼大)。
所以,如果用早期的殲星艦和30個銀河級打,那麼銀河級必勝無疑。
如果是帝國時期的殲星艦和30艘銀河級打,個人也認為30艘銀河級的勝算更大一些,因為中國有句古話叫「螞多咬死象」。
Ⅷ 的戰艦是不是ABD的殲星艦
太空戰艦,等離子驅動,長1600米..
歌利亞戰艦:大氣層內的戰艦,長312米,依靠艦載的螺旋槳驅動(呵呵)。攻擊方面拋開TIE戰斗機不談,單看上面的武器全是激光炮,防禦系統包含武器攔截系統、防禦屏障..、合金裝甲等?好像只有那些七拼八湊的可憐裝甲來支撐其脆弱不堪的防禦。
真不知道提主是怎麼拿這兩個玩意兒出來比的?!歌利亞戰艦這種廢銅爛鐵,誕生在宮崎駿作品荒謬的科技軍事觀中,戰鬥力菜的連二戰時候的人類都能把它轟成碎片;而殲星艦帝王級殲星艦一炮把歌利亞戰艦打成灰。
帝王級殲星艦,艦載數門對空機炮和對地火炮(更呵呵),防禦系統。
古代的輕甲騎兵 VS 未來的重裝坦克,哎,呵呵、粒子炮,完全不是一個檔次的好嗎..,自己腦補一艘戰艦摧毀一顆星球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