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合金材料 > 什麼是合金化

什麼是合金化

發布時間:2022-04-21 15:58:39

㈠ 合金化是什麼

提高鋼的強度既簡便又便宜的方法是增加碳含量。然而,這種方法使其他所希望的性能遭到消弱,如成型性,焊接性,韌性和其他一些性能。幾個性能都重要的情況下的幾種應用,碳含量必須保持在低水平。在低碳鋼中為了獲得高強度並同時保持高水平的綜合性能最經濟的方法是應用微合金化技術。

為什麼要高強度

應用高強度鋼可以降低板厚度從而在許多應用中降低重量。在汽車工業,車體減輕可以節省燃油從而保護環境(減少排氣量)。在造船工業,船體減輕可以裝載更多的貨物。圖3顯示的是管道在管線結構中的應用。對於一個18m長,外徑1000mm的管道,當用高強度鋼X70代替低強度鋼時其重量可以從14t降低到6t。另一個重要的例子是民用建築,如圖4所示,的建築形式,用460MPa的高強度鋼代替低強度鋼(235MPa)可以節省材料40%,重量降低超過50%,焊接材料可以節約超過70%。
微合金化的效果

圖5表明了主要微合金化元素Nb,V和Ti對提高強度和韌性的作用以及其強化機理。這三個元素均是通過細化晶粒和沉澱強化提高強度,但每種機理強化程度不同。Nb具有最強的晶粒細化強化效果,而V具有最強的沉澱強化效果,Ti介於上述兩者之間。如圖6所示,晶粒細化是唯一的能夠同時提高韌性的強化機理。因此,當同時需要高強度和高韌性綜合性能時就需要添加鈮,譬如管線鋼和結構鋼。在圖5中還可以反映出鈮是經濟有效的。如要使低碳鋼的屈服強度提高100MPa,需要添加0.02%的鈮,而釩則需要添加兩倍的量。

鈮的晶粒細化引起的強烈效果與其在軋制時通過固溶,特別是碳氮化鈮析出延遲奧氏體再結晶有關系。圖7顯示了分別含Nb,V,Ti鋼的效果。鈮阻止在軋制最後階段奧氏體的再結晶,促進了扁平晶粒的變形,從而導致非常細的鐵素體晶粒。

鈮的另一個重要影響是在中低碳鋼中降低轉變溫度促使貝氏體組織的形成,這一研究已經比較多了,如圖8所示。降低轉變溫度是由於在軋制過程中仍有一部分鈮留在固溶體中而沒有發生沉澱反應。這一效果在同時加入Nb和Mo或同時加入Nb和B時由於協同作用而加強,如圖所示。其中一個實際例子是X80管線鋼,鐵素體-低珠光體組織在得到韌性要求的同時卻達不到強度級別。

微合金化不僅僅對軋制產品有作用。V可以在熱處理級別鋼種提高強度,而鈮可以細化晶粒。如圖9所示,在正常熱處理之後,鈮明顯的細化了晶粒。

為了得到所希望的高水平性能,在煉鋼時很好的控制雜質含量如S、N、P等也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對需要高韌性的板材產品。圖10表明了S是如何影響沖擊性能的。為了把S含量控制在低的水平,應用硫化物形狀控制(通常用鈣處理)對於避免生成對橫向韌性有損害的延長硫化鎂是非常重要的。

如圖11所示,氮對熱影響區的韌性的損害是非常大的,因此低氮是值得提倡的。這一損害可以用鈦固定游離的氮以降低其影響。氮化鈦在高溫時非常穩定,因此它可以阻止晶粒的增長。圖12顯示了鈦固氮處理提高熱影響區韌性的益處。然而用鈦需要很好的控制手段。加入到鋼中的鈦的量要以固定氮所需要的量為上限。如果多加了鈦將促使形成碳化鈦,這樣對熱影響區的韌性有損害,如圖13所示。氮對焊接金屬的韌性也是有影響的,如圖14。
板材產品的微合金化
板材產品方面的技術進展可以作如下描述:

50年代後期: Nb的引入
60年代: 控制軋制的試驗探索
70年代: 全面實行微合金化和控制軋制
80年代: 實行加速冷卻
90年代: 實行直接淬火
圖15表示的是微合金化元素Nb、V和Ti在不同的冷卻工藝下在板材中的強化效果,Nb的提高強韌性的效果尤為突出。
微合金化板材有著非常廣泛的應用,如管線鋼,造船鋼,海洋平台,民用建築(橋梁、高架橋,建築)以及其它領域。

如表1所示,管線鋼產品的發展,表明雖然碳的含量在不斷降低,但其強度卻在增加,這一原因前面已經說明。提高到X80級的產品已經進行商業生產,一些鋼鐵公司已經開發了X100級別。提高抗氫致裂紋需要更嚴格的煉鋼工藝並需要非常低的碳和硫含量,如表2所列的工業產品。

最後,表3對幾種管線鋼進行了總結,包括熱軋和爐卷產品。在表中我們可以注意到一些鋼中的含鈮量高於正常情況的含鈮量,在0.07~0.09%之間。這些鋼最近幾年在北美已經進行商業生產。高鈮含量可以把奧氏體再結晶延遲到更高的溫度(如圖7所示),這使控軋工藝更加寬松,如高的終軋溫度,這對有功率限制的鋼板軋機是有益的。而且,這些超低碳高Nb鋼具有非常好的韌性特性。

對於海洋平台和造船業來講,自70年代以來的趨勢是降低含碳量,特別是在高焊接工作量並需要提高焊接性能的情況下。表4顯示的是分別通過正常的熱處理和加速冷卻工藝生產的335MPa級的典型的化學成分。

在民用建築方面,圖16表明了在瑞典現代橋梁應用的高強度微合金化鋼。用高強度鋼,屈服強度460MPa級,熱機械工藝(TMCP)可以降低重量15,000t,降低費用2500萬美元。表5顯示的是50mm厚結構板材產品典型的化學成分,工藝分別為正常情況(N),控軋(TM),淬火和回火(QT),熱機械工藝(TMCP)和直接淬火(DQ)。最近幾年,安全防火變得越來越重要。如圖17所示,防火結構鋼已經發展起來,該鋼添加Nb和Mo以提高高溫強度。
汽車工業用熱軋和冷軋薄鋼板

在70年代初第一次石油危機之後,微合金化熱軋和冷軋薄鋼板在汽車工業獲得了廣泛應用。用高強度鋼代替低強度鋼過去是現在依然是降低汽車車重的有效方法,以節省燃料。安全方面的需要也激發了高強度鋼的應用。
熱軋薄鋼板

熱軋低合金高強度鋼(HSLA)薄鋼板主要用於卡車的底盤部分,也用於大客車的車輪,輪轂等部件。傳統的屈服強度水平在350MPa到550MPa之間,具有鐵素體加少量珠光體組織。表6列出了一些典型的化學成分。過去,這些鋼也用Ti作為主要微合金化元素來生產,尤其是在過去鋼的含硫水平比較高。加入鈦的另外一個主要作用是控制硫化物的形狀。但是由於其碳化物形成的動力學原因,軋制工藝十分復雜,大部分情況下是不允許的,以避免出現典型的最終產品性能大范圍的分散,圖18。在鐵素體-少量珠光體鋼中,當薄板的厚度方向需要使用兩種微合金化元素來獲得更高的強度時,Nb和V的結合將使性能分散范圍小些。以上考慮涉及到Ti的碳化物沉澱強化作用。如果只用來固定N,則Ti很有效。在含Nb鋼中,強度進一步提高,因為更多的Nb將使鑄造性能也得到改善。

最近,開發出690MPa級卡車大梁用鋼,它利用了在由熱帶軋機直接軋出的貝氏體鋼中所有的強化機理,圖19。表7列出了兩種歐洲產品的合金設計。

鐵素體-貝氏體鋼,含10~30%的貝氏體,用於車輪、輪轂和底盤,它比鐵素體-珠光體鋼具有更優越的凸緣壓邊延伸性能。與鐵素體-馬氏體——雙相鋼相反,當焊接的輪轂輪箍被拉伸時,使用這種鋼不會出現局部頸縮。如圖20所示,當合金設計、軋制參數——卷取溫度——得到控制從而第二相主要為貝氏體相時,就可達到強度和成型性的最優配合。
冷軋薄鋼板

傳統的微合金高強度冷軋薄板用鋼在汽車工業已使用了25年,但部分汽車零件不需要高的成型性。圖21顯示了罩式退火鋼板的典型化學成分。傳統的微合金鋼也可在連續退火線上生產,此時,對於給定的鋼種,可以獲得更高的強度。例如,如圖22所示的用於汽車側擋板的雙相鋼。
更復雜形狀的產品——汽車車體(integrated
panels)的開發以及傳統鋼達不到罩式退火同樣的成型性而引入連續退火生產薄鋼板,需要開發一種新的類型鋼,即無間隙鋼——超低碳IF鋼。

無間隙鋼添加Ti、Nb或Ti+Nb生成無間隙原子。尤其在鍍鋅產品中,TiNb無間隙鋼可獲得最優配合的機械性能以及更好的表面質量,如圖23、24、25、26、27、28所示。僅添加Ti的無間隙鋼易於產生表面缺陷。

匹茲堡大學的最新研究工作已經表明,當鈮在鐵素體晶界溶解時,它能起到重要的作用。晶界處溶解的鈮改善冷加工脆性,並能降低鍍鋅產品的粉化趨勢。
用於鍛造的微合金鋼

微合金化技術在鍛造汽車零件鋼中的應用允許除掉傳統的淬回火熱處理生產汽車零件,從而顯著節省生產成本。表8列出了一些在市場上出現的鋼種。

現已生產了僅含微合金元素V、僅含Nb以及Nb、V復合微合金鋼。研究表明,復合添加Nb和V對提高強度比單獨添加這兩種微合金元素中的任何一種更有效。Nb提高了V的析出潛能。

在這種產品上,最新成果包括有直接淬火(馬氏體)或空冷獲得的低碳馬氏體+貝氏體或貝氏體鋼,它們表現出韌性得到改善。表9給出了一個例子。
高強度緊固件與懸掛彈簧

傳統的冷鍛高強度緊固件用鋼為中碳鋼,由淬回火得到最終產品所需的性能。用低碳微合金鋼替代中碳鋼,不需要熱處理就能得到最終所需的機械性能,並且消除了在收線過程中的中間球化處理。表10給出了8.8級鋼(鐵素體—珠光體)與10.9級鋼(鐵素體—貝氏體)的化學成分。

懸掛彈簧是另一種使用微合金化技術而達到減重的產品。北美生產出熱處理後抗拉強度為2000MPa級、HRc為53-55的鋼。化學成分與機械性能在表11中列出。
滲碳鋼

在滲碳處理鋼中,尤其在溫鍛條件下,晶粒非正常長大較為普遍。這些鋼中加入鈮抑制晶粒非正常長大,這項技術已在日本使用多年,最近在北美也取得應用。微合金元素添加到這些鋼中而帶來的另一個好處是通過更高的加熱溫度而有可能減少滲碳時間。鈮的加入抑制晶粒長大,因而使在更高溫度滲碳成為可能。
結構用型鋼

在結構用型鋼技術上的最新主要進展是僅使用一種化學成分就可滿足幾種技術條件的含鈮結構型鋼/橫梁鋼已工業化。這種由Chaparral鋼鐵公司開發的「多級別」鋼,典型的成分僅含0.01-0.02%Nb(目標為0.015%),這足夠將ASTM
A36的屈服強度提高到345MPa以上而抗拉強度限制在550MPa以下,從而既能滿足ASTM A36又能滿足 ASTM
A572-50的技術條件。鈮是選擇性添加微量元素,因為為了滿足50級鋼的最低屈服強度要求,可能要多添加一些V,為0.02-0.03%(與0.015%Nb相比),這會提高結構型鋼的抗拉強度,使它接近或超過550MPa,而當滿足A572-50的技術要求時,又超過了A36所允許的要求。其它ASTM鋼的技術要求可由A572-42、A572-50、A529-42、A5290-50、A709-36與A709-50等多級別鋼滿足。
鋼筋

該產品用於大型混凝土結構以提高抗拉能力。大直徑高強度級別鋼筋添加了V和Nb。一些現代軋鋼廠採用水冷技術取代微合金化提高強度。圖29為V和Nb在焊接用鋼筋中的強化效果。
世界微合金化鋼的發展

世界微合金化鋼的發展可由Nb的總消耗量來描述,因為Nb是一種主要微合金化元素,並且75%的Nb用於微合金化鋼,見圖30。70年代Nb的消耗量急劇上升。當時控軋工藝在全世界范圍內被採用,同時汽車工業使用量也在增加。80年代是穩定期,但微合金化鋼產量繼續增加。Nb消耗量的穩定是因為鋼鐵廠效率的提高,如連鑄設備的安裝、加速冷卻,對給定量的最終產品,這可節省原材料。然而在Nb消耗量達到飽和點後,在90年代Nb的需求又顯著增加。這是受許多重要的鋼鐵公司產品結構調整的影響,他們的品種集中在附加值產品,包括微合金化鋼。圖31很好的顯示出在歐洲微合金化鋼增加情況。從圖中明顯看出,在該地區,與粗鋼相比,FeNb的消耗量顯著增加。在歐洲,每噸鋼中的FeNb為60g。

除了微合金鋼產量增加外,Nb使用領域也在增加。如圖32所示,在70年代中期,Nb主要用在管線鋼產品。為開發該產品中而發展起來的微合金化技術在隨後的時間里被應用在其他領域,如該圖所示的2000年情況。
結論
微合金化技術是一條生產高強度和其它所需性能的高質量產品的經濟有效途徑。
世界范圍內的微合金化鋼的產量不斷增加。新的鋼種已開發出來,並應用在許多領域,保持著鋼在材料領域的良好競爭能力。

㈡ 什麼是合金化

合金化(Mechanical Alloying,簡稱MA)是指金屬或合金粉末在高能球磨中通過粉末顆粒和磨球之間長時間的激烈的沖擊、碰撞,使粉末反復產生冷焊、斷裂,導致粉末顆粒中原子擴散,從而獲得合金化粉末的一種粉末制備技術。而物理粉碎只是簡單的把大的顆粒粉碎為小的顆粒而已,在此期間並沒有發生合金化。也就是兩種物質各是各的,但合金化是兩種物質在原子尺寸上合為了一種合金。二者可以說都是屬於機械化學法。

㈢ 合金指什麼

合金,是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金屬與金屬或非金屬經一定方法所合成的具有金屬特性的物質。一般通過熔合成均勻液體和凝固而得。根據組成元素的數目,可分為二元合金、三元合金和多元合金。常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金屬元素或以金屬為基添加其他非金屬元素通過合金化工藝(熔煉、機械合金化、燒結、氣相沉積等等)而形成的具有金屬特性的金屬材料叫做合金。(1)混合物合金(共熔混合物),當液態合金凝固時,構成合金的各組分分別結晶而成的合金,如焊錫、鉍鎘合金等;
(2)固熔體合金,當液態合金凝固時形成固溶體的合金,如金銀合金等;
(3)金屬互化物合金,各組分相互形成化合物的合金,如銅、鋅組成的黃銅(β-黃銅、γ-黃銅和ε-黃銅)等。

㈣ 什麼是合金

合金,是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金屬與金屬或非金屬經一定方法所合成的具有金屬特性的物質。

知識點延伸:

合金的類型:

1、混合物合金(共熔混合物),當液態合金凝固時,構成合金的各組分分別結晶而成的合金,如焊錫、鉍鎘合金等;

2、固熔體合金,當液態合金凝固時形成固溶體的合金,如金銀合金等;

3、金屬互化物合金,各組分相互形成化合物的合金,如銅、鋅組成的黃銅(β-黃銅、γ-黃銅和ε-黃銅)等。

合金的許多性能優於純金屬,故在應用材料中大多使用合金(參看鐵合金、不銹鋼)。

㈤ 什麼是合金化

提高鋼的強度既簡便又便宜的方法是增加碳含量。然而,這種方法使其他所希望的性能遭到消弱,如成型性,焊接性,韌性和其他一些性能。幾個性能都重要的情況下的幾種應用,碳含量必須保持在低水平。在低碳鋼中為了獲得高強度並同時保持高水平的綜合性能最經濟的方法是應用微合金化技術。

為什麼要高強度

應用高強度鋼可以降低板厚度從而在許多應用中降低重量。在汽車工業,車體減輕可以節省燃油從而保護環境(減少排氣量)。在造船工業,船體減輕可以裝載更多的貨物。圖3顯示的是管道在管線結構中的應用。對於一個18m長,外徑1000mm的管道,當用高強度鋼X70代替低強度鋼時其重量可以從14t降低到6t。另一個重要的例子是民用建築,如圖4所示,的建築形式,用460MPa的高強度鋼代替低強度鋼(235MPa)可以節省材料40%,重量降低超過50%,焊接材料可以節約超過70%。
微合金化的效果

圖5表明了主要微合金化元素Nb,V和Ti對提高強度和韌性的作用以及其強化機理。這三個元素均是通過細化晶粒和沉澱強化提高強度,但每種機理強化程度不同。Nb具有最強的晶粒細化強化效果,而V具有最強的沉澱強化效果,Ti介於上述兩者之間。如圖6所示,晶粒細化是唯一的能夠同時提高韌性的強化機理。因此,當同時需要高強度和高韌性綜合性能時就需要添加鈮,譬如管線鋼和結構鋼。在圖5中還可以反映出鈮是經濟有效的。如要使低碳鋼的屈服強度提高100MPa,需要添加0.02%的鈮,而釩則需要添加兩倍的量。

鈮的晶粒細化引起的強烈效果與其在軋制時通過固溶,特別是碳氮化鈮析出延遲奧氏體再結晶有關系。圖7顯示了分別含Nb,V,Ti鋼的效果。鈮阻止在軋制最後階段奧氏體的再結晶,促進了扁平晶粒的變形,從而導致非常細的鐵素體晶粒。

鈮的另一個重要影響是在中低碳鋼中降低轉變溫度促使貝氏體組織的形成,這一研究已經比較多了,如圖8所示。降低轉變溫度是由於在軋制過程中仍有一部分鈮留在固溶體中而沒有發生沉澱反應。這一效果在同時加入Nb和Mo或同時加入Nb和B時由於協同作用而加強,如圖所示。其中一個實際例子是X80管線鋼,鐵素體-低珠光體組織在得到韌性要求的同時卻達不到強度級別。

微合金化不僅僅對軋制產品有作用。V可以在熱處理級別鋼種提高強度,而鈮可以細化晶粒。如圖9所示,在正常熱處理之後,鈮明顯的細化了晶粒。

為了得到所希望的高水平性能,在煉鋼時很好的控制雜質含量如S、N、P等也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對需要高韌性的板材產品。圖10表明了S是如何影響沖擊性能的。為了把S含量控制在低的水平,應用硫化物形狀控制(通常用鈣處理)對於避免生成對橫向韌性有損害的延長硫化鎂是非常重要的。

如圖11所示,氮對熱影響區的韌性的損害是非常大的,因此低氮是值得提倡的。這一損害可以用鈦固定游離的氮以降低其影響。氮化鈦在高溫時非常穩定,因此它可以阻止晶粒的增長。圖12顯示了鈦固氮處理提高熱影響區韌性的益處。然而用鈦需要很好的控制手段。加入到鋼中的鈦的量要以固定氮所需要的量為上限。如果多加了鈦將促使形成碳化鈦,這樣對熱影響區的韌性有損害,如圖13所示。氮對焊接金屬的韌性也是有影響的,如圖14。
板材產品的微合金化
板材產品方面的技術進展可以作如下描述:

50年代後期: Nb的引入
60年代: 控制軋制的試驗探索
70年代: 全面實行微合金化和控制軋制
80年代: 實行加速冷卻
90年代: 實行直接淬火
圖15表示的是微合金化元素Nb、V和Ti在不同的冷卻工藝下在板材中的強化效果,Nb的提高強韌性的效果尤為突出。
微合金化板材有著非常廣泛的應用,如管線鋼,造船鋼,海洋平台,民用建築(橋梁、高架橋,建築)以及其它領域。

如表1所示,管線鋼產品的發展,表明雖然碳的含量在不斷降低,但其強度卻在增加,這一原因前面已經說明。提高到X80級的產品已經進行商業生產,一些鋼鐵公司已經開發了X100級別。提高抗氫致裂紋需要更嚴格的煉鋼工藝並需要非常低的碳和硫含量,如表2所列的工業產品。

最後,表3對幾種管線鋼進行了總結,包括熱軋和爐卷產品。在表中我們可以注意到一些鋼中的含鈮量高於正常情況的含鈮量,在0.07~0.09%之間。這些鋼最近幾年在北美已經進行商業生產。高鈮含量可以把奧氏體再結晶延遲到更高的溫度(如圖7所示),這使控軋工藝更加寬松,如高的終軋溫度,這對有功率限制的鋼板軋機是有益的。而且,這些超低碳高Nb鋼具有非常好的韌性特性。

對於海洋平台和造船業來講,自70年代以來的趨勢是降低含碳量,特別是在高焊接工作量並需要提高焊接性能的情況下。表4顯示的是分別通過正常的熱處理和加速冷卻工藝生產的335MPa級的典型的化學成分。

在民用建築方面,圖16表明了在瑞典現代橋梁應用的高強度微合金化鋼。用高強度鋼,屈服強度460MPa級,熱機械工藝(TMCP)可以降低重量15,000t,降低費用2500萬美元。表5顯示的是50mm厚結構板材產品典型的化學成分,工藝分別為正常情況(N),控軋(TM),淬火和回火(QT),熱機械工藝(TMCP)和直接淬火(DQ)。最近幾年,安全防火變得越來越重要。如圖17所示,防火結構鋼已經發展起來,該鋼添加Nb和Mo以提高高溫強度。
汽車工業用熱軋和冷軋薄鋼板

在70年代初第一次石油危機之後,微合金化熱軋和冷軋薄鋼板在汽車工業獲得了廣泛應用。用高強度鋼代替低強度鋼過去是現在依然是降低汽車車重的有效方法,以節省燃料。安全方面的需要也激發了高強度鋼的應用。
熱軋薄鋼板

熱軋低合金高強度鋼(HSLA)薄鋼板主要用於卡車的底盤部分,也用於大客車的車輪,輪轂等部件。傳統的屈服強度水平在350MPa到550MPa之間,具有鐵素體加少量珠光體組織。表6列出了一些典型的化學成分。過去,這些鋼也用Ti作為主要微合金化元素來生產,尤其是在過去鋼的含硫水平比較高。加入鈦的另外一個主要作用是控制硫化物的形狀。但是由於其碳化物形成的動力學原因,軋制工藝十分復雜,大部分情況下是不允許的,以避免出現典型的最終產品性能大范圍的分散,圖18。在鐵素體-少量珠光體鋼中,當薄板的厚度方向需要使用兩種微合金化元素來獲得更高的強度時,Nb和V的結合將使性能分散范圍小些。以上考慮涉及到Ti的碳化物沉澱強化作用。如果只用來固定N,則Ti很有效。在含Nb鋼中,強度進一步提高,因為更多的Nb將使鑄造性能也得到改善。

最近,開發出690MPa級卡車大梁用鋼,它利用了在由熱帶軋機直接軋出的貝氏體鋼中所有的強化機理,圖19。表7列出了兩種歐洲產品的合金設計。

鐵素體-貝氏體鋼,含10~30%的貝氏體,用於車輪、輪轂和底盤,它比鐵素體-珠光體鋼具有更優越的凸緣壓邊延伸性能。與鐵素體-馬氏體——雙相鋼相反,當焊接的輪轂輪箍被拉伸時,使用這種鋼不會出現局部頸縮。如圖20所示,當合金設計、軋制參數——卷取溫度——得到控制從而第二相主要為貝氏體相時,就可達到強度和成型性的最優配合。
冷軋薄鋼板

傳統的微合金高強度冷軋薄板用鋼在汽車工業已使用了25年,但部分汽車零件不需要高的成型性。圖21顯示了罩式退火鋼板的典型化學成分。傳統的微合金鋼也可在連續退火線上生產,此時,對於給定的鋼種,可以獲得更高的強度。例如,如圖22所示的用於汽車側擋板的雙相鋼。
更復雜形狀的產品——汽車車體(integrated
panels)的開發以及傳統鋼達不到罩式退火同樣的成型性而引入連續退火生產薄鋼板,需要開發一種新的類型鋼,即無間隙鋼——超低碳IF鋼。

無間隙鋼添加Ti、Nb或Ti+Nb生成無間隙原子。尤其在鍍鋅產品中,TiNb無間隙鋼可獲得最優配合的機械性能以及更好的表面質量,如圖23、24、25、26、27、28所示。僅添加Ti的無間隙鋼易於產生表面缺陷。

匹茲堡大學的最新研究工作已經表明,當鈮在鐵素體晶界溶解時,它能起到重要的作用。晶界處溶解的鈮改善冷加工脆性,並能降低鍍鋅產品的粉化趨勢。
用於鍛造的微合金鋼

微合金化技術在鍛造汽車零件鋼中的應用允許除掉傳統的淬回火熱處理生產汽車零件,從而顯著節省生產成本。表8列出了一些在市場上出現的鋼種。

現已生產了僅含微合金元素V、僅含Nb以及Nb、V復合微合金鋼。研究表明,復合添加Nb和V對提高強度比單獨添加這兩種微合金元素中的任何一種更有效。Nb提高了V的析出潛能。

在這種產品上,最新成果包括有直接淬火(馬氏體)或空冷獲得的低碳馬氏體+貝氏體或貝氏體鋼,它們表現出韌性得到改善。表9給出了一個例子。
高強度緊固件與懸掛彈簧

傳統的冷鍛高強度緊固件用鋼為中碳鋼,由淬回火得到最終產品所需的性能。用低碳微合金鋼替代中碳鋼,不需要熱處理就能得到最終所需的機械性能,並且消除了在收線過程中的中間球化處理。表10給出了8.8級鋼(鐵素體—珠光體)與10.9級鋼(鐵素體—貝氏體)的化學成分。

懸掛彈簧是另一種使用微合金化技術而達到減重的產品。北美生產出熱處理後抗拉強度為2000MPa級、HRc為53-55的鋼。化學成分與機械性能在表11中列出。
滲碳鋼

在滲碳處理鋼中,尤其在溫鍛條件下,晶粒非正常長大較為普遍。這些鋼中加入鈮抑制晶粒非正常長大,這項技術已在日本使用多年,最近在北美也取得應用。微合金元素添加到這些鋼中而帶來的另一個好處是通過更高的加熱溫度而有可能減少滲碳時間。鈮的加入抑制晶粒長大,因而使在更高溫度滲碳成為可能。
結構用型鋼

在結構用型鋼技術上的最新主要進展是僅使用一種化學成分就可滿足幾種技術條件的含鈮結構型鋼/橫梁鋼已工業化。這種由Chaparral鋼鐵公司開發的「多級別」鋼,典型的成分僅含0.01-0.02%Nb(目標為0.015%),這足夠將ASTM
A36的屈服強度提高到345MPa以上而抗拉強度限制在550MPa以下,從而既能滿足ASTM A36又能滿足 ASTM
A572-50的技術條件。鈮是選擇性添加微量元素,因為為了滿足50級鋼的最低屈服強度要求,可能要多添加一些V,為0.02-0.03%(與0.015%Nb相比),這會提高結構型鋼的抗拉強度,使它接近或超過550MPa,而當滿足A572-50的技術要求時,又超過了A36所允許的要求。其它ASTM鋼的技術要求可由A572-42、A572-50、A529-42、A5290-50、A709-36與A709-50等多級別鋼滿足。
鋼筋

該產品用於大型混凝土結構以提高抗拉能力。大直徑高強度級別鋼筋添加了V和Nb。一些現代軋鋼廠採用水冷技術取代微合金化提高強度。圖29為V和Nb在焊接用鋼筋中的強化效果。
世界微合金化鋼的發展

世界微合金化鋼的發展可由Nb的總消耗量來描述,因為Nb是一種主要微合金化元素,並且75%的Nb用於微合金化鋼,見圖30。70年代Nb的消耗量急劇上升。當時控軋工藝在全世界范圍內被採用,同時汽車工業使用量也在增加。80年代是穩定期,但微合金化鋼產量繼續增加。Nb消耗量的穩定是因為鋼鐵廠效率的提高,如連鑄設備的安裝、加速冷卻,對給定量的最終產品,這可節省原材料。然而在Nb消耗量達到飽和點後,在90年代Nb的需求又顯著增加。這是受許多重要的鋼鐵公司產品結構調整的影響,他們的品種集中在附加值產品,包括微合金化鋼。圖31很好的顯示出在歐洲微合金化鋼增加情況。從圖中明顯看出,在該地區,與粗鋼相比,FeNb的消耗量顯著增加。在歐洲,每噸鋼中的FeNb為60g。

除了微合金鋼產量增加外,Nb使用領域也在增加。如圖32所示,在70年代中期,Nb主要用在管線鋼產品。為開發該產品中而發展起來的微合金化技術在隨後的時間里被應用在其他領域,如該圖所示的2000年情況。
結論
微合金化技術是一條生產高強度和其它所需性能的高質量產品的經濟有效途徑。
世界范圍內的微合金化鋼的產量不斷增加。新的鋼種已開發出來,並應用在許多領域,保持著鋼在材料領域的良好競爭能力。

㈥ 鋅合金化是什麼意思

表面合金化鍍鋅指的是將其它金屬與鋅同時鍍到表面,屬於合金電鍍,這要求在電鍍時兩種金屬的電極電位相近,才能實現符合電鍍,一般用於要求表面有一定的硬度或其他性能的使用場合。

㈦ 合金化的介紹

通過加入元素, 使金屬成為(在一定的工藝條件下) 具有預期性能的合金。為保證鋼的各種物理、化學性能,向鋼中加入合金添加劑將其成分調整到規定范圍的操作。那些在普通鋼中沒有的或含量較少的元素(C、Si、Mn、S或P)都屬於合金元素。合金添加劑既可以是純的材料(鎳、銅、鋁、石墨粉等),也可以是鐵合金(錳鐵、硅鐵、釩鐵、鉻鐵等),也可是合金元素的化合物(氧化物、碳化物、氮化物等)。在煉鋼生產中,一般脫氧與合金化幾乎同時進行,有時不可能把脫氧元素與合金元素截然分開。但脫氧與合金化二者的目的和物理化學反應過程是不同的。

㈧ 「合金」的定義是什麼

合金,就是兩種或兩種以上化學物質(至少有一組分為金屬)混合而成具有金屬特性的物質,一般由各組分熔合成均勻的液體,再經冷凝而得。
合金至少是以下三種中的一種:元素形成的單一相固態溶液,許多金屬相形成的混合物,金屬形成的金屬互化物。固態溶液的合金其微結構有單一相,部分為溶液的合金則是有二相或二相以上,其分布可能是勻相,也可能不是勻相,依材料冷卻過程的溫度變化而定。金屬互化物一般會有一種合金或純金屬包在另一種純金屬內。
合金被廣泛應用。在某些情況下,金屬組合可以降低材料的總成本,同時保留重要的性能。在其他情況下,金屬的組合賦予組成金屬元素協同性能,例如耐腐蝕性或機械強度。合金的例子有鋼、焊料、黃銅、白鑞、硬鋁、青銅和汞合金。
在實際應用中,合金成分通常以質量百分比來衡量,在基礎科學研究中,通常以原子分數來衡量。根據形成合金的原子排列,合金通常分為替代合金或間隙合金。
成分
金屬+其他金屬或非金屬
優點
硬度大、耐熱性好、抗腐蝕
方法
熔煉、燒結等
介紹

液態青銅,在鑄造過程中被澆注到模具中。

一盞黃銅燈
合金是化學元素的混合物,它形成不純的物質(混合物),保留了金屬的特性。合金與不純金屬的區別在於,它含有合金、主要金屬或基底金屬,這種金屬的名稱也可以是合金的名稱。其他成分可以是金屬,也可以非金屬,但是當與熔融基底混合時,它們將是可溶的並會溶解在混合物中。合金的機械性能通常與其單一成分的機械性能有很大不同。通常非常軟(可延展)的金屬,如鋁,可以通過與另一種軟金屬如銅合金化來改變。雖然這兩種金屬都非常柔軟和有延展性,但最終的鋁合金將具有更大的強度。在鐵中加入少量非金屬碳,以其巨大的延展性換取一種叫做鋼的合金的更大強度。由於鋼的強度非常高,但仍具有相當大的韌性,並且能夠通過熱處理而發生很大的變化,因此鋼是現代應用中最有用和最常見的合金之一。通過在鋼中添加

㈨ 什麼是脫氧,什麼是合金化,常見的合金起的作用是怎樣

在合金的熔煉中,使金屬液中的金屬氧化物還原而去除氧的過程稱為脫氧。生產中使用的脫氧方法有三種,即擴散脫氧、沉渣脫氧和真空脫氧。
1、擴散脫氧
這種脫氧方法在電爐煉鋼中有所應用,是通過含氧量低的渣,使鋼-渣界面處或渣的下層發生氧的擴散,使鋼液中的氧向渣中轉移,通過扒渣—造新渣—扒渣……的過程而達到脫氧的目的。
2、沉渣脫氧
把脫氧劑加入到金屬於液內,並採取措施使其充分擴散,直接和金屬液接觸並與金屬液中的氧發生反應,形成的產物不溶於金屬,且比重比金屬小,能從金屬液中排出,這種脫氧方法稱為沉渣脫氧。原則上較活潑的元素可以做還原劑。對煉鋼來說工業上常用
al、ca、si。
3、真空脫氧
通過真空熔煉手段,降低體系中的壓力,使co的分壓降低,促使鋼液中的[c]和[o]結全,生成
co,達到鋼液脫氧目的,這種脫氧方法稱真空脫氧。
參考資料:http://www.zz361.com/information_content.php?id=10011949

㈩ 什麼是焊縫金屬的合金化

所謂焊縫金屬的合金化,就是把所需合金元素通過焊接過渡到焊縫金屬的過程,也稱滲合金。合金化的目的在於:

1)補償焊接過程中被氧化、燒損、蒸發的合金成分。氧化(oxidation),狹義的意思為氧元素與其他的物質元素發生的化學反應,也是一種重要的化工單元過程。廣義的氧化,指物質失電子(氧化數升高)的過程。

2)消除焊接缺陷,改善焊縫的組織和性能。自由基是一種帶有未配對電子的粒子。因為帶有單數電子,所以非常不穩定,具有高度的化學反應性,很容易和周遭的分子反應,使安定分子也變成自由基。如此一再重復,就會衍生大量的自由基。自由基非常活躍,非常不安分。就像我們人類社會中的不甘寂寞的單身漢一樣,如果總也找不到理想的伴侶,可能就會成為社會不安定的因素。

3)使焊縫獲得耐磨、耐熱、耐蝕等一些母材尚不具備的特殊性能,如用於堆焊。焊縫金屬的合金化有哪些方法?焊縫金屬合金化有兩種途徑:一種是使合金元素直接從焊接材料向熔池過渡;另一種是利用焊接材料的化學冶金過程,使合金元素從其氧化物中還原出來進入熔渣。常用方法有:

1)以合金焊絲或焊帶配低氧或無氧焊劑的埋弧焊,或合金焊芯配低氫鹼性葯皮焊條的焊條電弧焊。

2)以加有合金元素的葯芯焊絲配低氧或無氧焊劑的埋弧焊,或配惰性氣體、富氬混合氣體的氣體保護焊。

3)合金化葯皮焊條電弧焊或合金化焊劑的埋弧焊。

4)合金粉末的噴塗或堆焊。

閱讀全文

與什麼是合金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廣聯達鋼筋構件如何存檔 瀏覽:514
n95口罩的耳帶如何手工焊接 瀏覽:65
4米長不銹鋼管多少錢一根 瀏覽:640
8mm鋼筋彎曲多少倍d 瀏覽:386
萊斯焊接機器人用什麼編程系統 瀏覽:867
管棚的鋼管內注什麼料 瀏覽:90
厚壁方矩管定做 瀏覽:159
風力發電機機做鋼筋多少一噸 瀏覽:494
二保焊如何防止焊接變形 瀏覽:301
焊接廢氣怎麼辦 瀏覽:554
變送器差壓感測器如何焊接方法 瀏覽:777
鋁合金和鈦金哪個牌子好 瀏覽:374
瑞士刀鋁合金和不銹鋼哪個好 瀏覽:518
卧室門冷軋鋼和不銹鋼合頁哪個好 瀏覽:453
軸承鋼跟碳鋼有什麼不一樣 瀏覽:224
哪堆鋼管體積大為什麼 瀏覽:319
鋼鐵雄心4怎麼看event 瀏覽:128
碳鋼焊絲7和G有什麼區別 瀏覽:279
螺紋鋼1901手續費是多少錢 瀏覽:341
廣西鍍鋅焊管廠家 瀏覽: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