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簡述鐵碳合金成分、組織和性能三者之間的關系
鐵碳合金成分和組織和之間的關系如圖示:
『貳』 含碳量對鐵碳合金的組織和性能影響的大致規律
規律是:在退火或熱軋狀態下,隨含碳量的增加,鋼的強度和硬度升高,而塑性和沖擊韌性下降。焊接性和冷彎性變差。
碳素鋼的性能主要取決於鋼的含碳量和顯微組織。在退火或熱軋狀態下﹐隨含碳量與鋼的強度和硬度成正比,而與塑性和沖擊韌性成反比。焊接性和冷彎性變差。所以工程結構用鋼,常限制含碳量。
鋼中含碳量、脫氧程度和含氮量對淬火時效都有很大影響,低碳鋼、脫氧不充分的沸騰鋼和含氮量較高的鋼發生淬火時效最顯著,含碳約0.3%的中碳鋼,由淬火時效所引起的性能變化已大為減弱。含碳約0.6%的高碳鋼,實際上不起時效硬化作用。
(2)如何控制鐵碳合金的組織和性能擴展閱讀:
其它相關化學成分影響:
碳素鋼中的殘余元素和雜質元素如錳、硅、鎳、磷、硫、氧、氮等,對碳素鋼的性能也有影響。這和影響有時互相加強,有時互相抵銷。例如:硫、氧、氮都能增加鋼的熱脆性,而適量的錳可減少或部分抵銷其熱脆性。
殘余元素除錳、鎳外都降低鋼的沖擊韌性,增加冷脆性。除硫和氧降低強度外,其它雜質元素均在不同程度上提高鋼的強度。幾乎所有的雜質元素都能降低鋼的塑性和焊接性。
『叄』 鐵碳合金的基本組織是什麼
鐵碳合金的基本組織有鐵素體、奧氏體、滲碳體、珠光體、萊氏體五種。
『肆』 鐵碳合金中的基本結構、基本相、組織是什麼 金屬材料與熱處理中的鐵碳合金的基本組織與性能
鐵碳合金(iron—carbon alloy)
以鐵和碳為組元的二元合金.鐵基材料中應用最多的一類——碳鋼和鑄鐵,就是一種工業鐵碳合金材料.鋼鐵材料適用范圍廣闊的原因,首先在於可用的成分跨度大,從近於無碳的工業純鐵到含碳4%左右的鑄鐵,在此范圍內合金的相結構和微觀組織都發生很大的變化;另外,還在於可採用各種熱加工工藝,尤其金屬熱處理技術,大幅度地改變某一成分合金的組織和性能.
鐵碳合金中合金相的形成,與純鐵的晶體結構及碳在合金中的存在形式有關.純鐵有三種同素異構狀態:912℃以下為體心立方晶體結構:稱α-Fe;912~1394℃為面心立方晶體結構,稱γ-Fe;1394~1538℃(熔點),又呈體心立方,稱δ-Fe.在液態,在低於7%碳范圍,碳和鐵可完全互溶;在固態,碳在鐵中的溶解是有限的,並且溶解度取決於鐵(溶劑)的晶體結構.與鐵的三種同素異構物相對應,碳在鐵中形成的固溶體有三種:α固溶體(鐵素體)、γ固溶體(奧氏體)和δ固溶體(8鐵素體).這些固溶體中,鐵原子的空間分布與α-Fe、γ-Fe和δ-Fe一致,碳原子的尺寸遠比鐵原子為小,在固溶體中它處於點陣的間隙位置,造成點陣畸變.碳在γ-Fe中的溶解度最大,但不超過2.11%;碳在α-Fe中的溶解度不超過0.0218%;而在δ6-Fe中不超過0.09%.當鐵碳合金的碳含量超過在鐵中的溶解度時,多餘的碳可以以鐵的碳化物形式或以單質狀態(石墨)存在於合金中,可形成一系列碳化物,其中Fe3C(滲碳體,6.69%C)是亞穩相,它是具有復雜結構的間隙化合物.石墨是鐵碳合金的穩定平衡相,具有簡單六方結構.Fe3C有可能分解成鐵和石墨穩定相,但該過程在室溫下是極其緩慢的.
工業上獲得廣泛應用的碳鋼和鑄鐵就是鐵碳合金,含碳低於2.11%的鐵碳合金稱為鋼,含碳高於2.11%的合金稱為鑄鐵.在碳鋼和鑄鐵中除碳之外,還含有硅、錳、硫、磷、氮、氫、氧等一些雜質,這些雜質是在冶煉過程中由生鐵、脫氧劑和燃料等帶入的.這些雜質對鋼鐵性能產生影響.
碳鋼一般按含碳量、用途、質量和冶煉方法分類.按含碳量可分為:低碳鋼(C
『伍』 鐵碳合金中五種滲碳體組織形態特徵及對合金性能的影響
鐵碳合金中五種滲碳體為:一次滲碳體、二次滲碳體、三次滲碳體、共晶滲碳體、共析滲碳體。
一次滲碳體:是直接從液相結晶出的,形態是大而長的粗大片狀,可以提高過共晶白口鑄鐵的硬度,但降低強度和塑韌性,增加脆性。
2、二次滲碳體:是超過奧氏體中的碳的溶解度而從奧氏體中析出的,形態為沿著原奧氏體晶界呈現網狀,可以降低鋼的強度,增加脆性,應該消除。
3、三次滲碳體:是超過鐵素體中的碳的溶解度而從鐵素體中析出的,形態為沿著原鐵素體晶界呈現不連續條狀分布,由於含量很低,才0.33%,因此,對鐵碳合金性能沒有什麼影響。
4、共晶滲碳體:是發生共晶轉變生產的滲碳體。形態為魚骨狀,可以降低鑄鐵的強度,增加硬度和耐磨性,有時有不利的影響,比如增加脆性,這個時候應該通過石墨化退火來消除。
5、共析滲碳體:是發生共析轉變生產的滲碳體。形態為層片狀,可以提高鋼的強度、硬度,降低塑性韌性。
(5)如何控制鐵碳合金的組織和性能擴展閱讀:
加工工藝:
鋼中滲碳體以各種形態存在,外形和成分有很大差異。一次滲碳體多在樹枝晶間處析出,呈塊狀,角部不尖銳;共晶滲碳體呈骨骼狀,破碎後呈多角形塊狀;二次滲碳體多在晶界處或晶內,可能是帶狀、網狀或針狀;共析滲碳體呈片狀,退火、回火後呈球狀或粒狀。
在金相圖譜中滲碳體白亮,退火狀態呈珠光色。一次滲碳體和破碎的共晶滲碳體只有在萊氏體鋼絲,如9Cr18、Cr12、Cr12MoV和W18Cr4V中才能見到。
只要熱加工工藝得當,冷拉用盤條中的一次滲碳體塊度應較小、無尖角,共晶碳化物應破碎成小塊、角部要圓滑,否則根本無法拉拔,滲碳體帶輕度稜角的盤條,可以通過正火後球化退火+輕度(Q020%)拉拔+高溫再結晶退火的方法加以挽救。
帶狀和網狀滲碳體也是拉絲用盤條中不應出現的組織,這兩種組織提高鋼的脆性,不利於鋼絲加工成形,顯著降低成品鋼絲的切削性能和淬火均勻性,對網狀2.5級的盤條可用正火的方法改善網狀,一般來說鋼絲經冷拉-退火兩次以上循環,網狀可降低0.5-1級。
『陸』 鐵碳合金平衡組織
實驗四 鐵碳合金平衡組織觀察
一 實驗目的
1、了解金相顯微鏡的基本原理、金相試樣的制備原理,掌握常用顯微鏡的使用方法。
2、研究和了解鐵碳合金(碳鋼及白口鑄鐵)在平衡狀態下的顯微組織。
3、分析成分(含碳量)對鐵碳合金顯微組織的影響,從而加深理解成分、組織與性能之間的相互關系。
二 概 述
鐵碳合金的顯微組織是研究和分析鋼鐵材料性能的基礎,所謂平衡狀態的顯微組織是指合金在極為緩慢的冷卻條件下(如退火狀態,即接近平衡狀態)所得到的組織。我們可根據Fe-Fe3C相圖來分析鐵碳合金在平衡狀態下的顯微組織(如下圖所示)。
按組織分區的Fe-Fe3C相圖
鐵碳合金的平衡組織主要是指碳鋼和白口鑄鐵組織,其中碳鋼是工業上應用最廣的金屬材料,它們的性能與其顯微組織密切有關。此外,對碳鋼和白口鑄鐵顯微組織的觀察和分析,有助於加深對Fe-Fe3C相圖的理解。
從Fe-Fe3C相圖上可以看出,所有碳鋼和白口鑄鐵的室溫組織均由鐵素體(F)和滲碳體(Fe3C)這兩個基本相所組成。但是由於含碳量不同,鐵素體和滲碳體的相對數量、析出條件以及分布情況均有所不同,因而呈現各種不同的組織形態。
用浸蝕劑顯露的碳鋼和白口鑄鐵,在金相顯微鏡下具有下面幾種基本組織組成物。
(1)鐵素體(F)——是碳在α-Fe中的固溶體。鐵素體為體心立方晶體,具有磁性及良好塑性,硬度較低。用3~4%硝酸酒精溶液浸蝕後,在顯微鏡下呈現明亮的等軸晶粒;亞共析鋼中鐵素體呈塊狀分布;當含碳量接近於共析成分,鐵素體呈斷的網狀分布於珠光體周圍。
(2) 滲碳體(Fe3C)——是鐵與碳形成的一種化合物,其碳含量為6.69%,質硬而脆,耐腐蝕性強,經3~4%硝酸酒精溶液浸蝕後,滲碳體呈亮白色,若用苦酸鈉溶液浸蝕,則滲碳體能被染成暗黑色或棕紅色,而鐵素體乃為白色,由此可區別鐵素體與滲碳體。按照成分和形成條件的不同,滲碳體可以呈現不同的形態:一次滲碳體(初生相)是直接由液體中析出的,故在白口鑄鐵中呈粗大的條片狀;二次滲碳體(次生相)是從奧氏體中析出的,往往呈網路狀沿奧氏體晶界分布;三次滲碳體是由鐵素體中析出的,通常呈不連續薄片狀存在於鐵素體晶界處,數量極微,可忽略不計。
『柒』 根據所觀察的組織,說明碳含量對鐵碳合金的組織和性能的影響的大致規律。
碳的含量越大,鐵碳合金中的金相組織滲碳體的含量幾乎成正比例增加,鐵素體的含量正比例減少。所以鋼的硬度和強度越來越大。而韌性則越來越小。具體要看含碳量在哪一個區域,還有要看熱處理的情況。當含碳量小於2%的時候為鋼,而大於2%,則成為鐵。兩者的變化規律是不一樣的。
『捌』 簡述含碳量對鐵碳合金組織及性能的影響。
隨含碳量的增加,工業純鐵中的三次滲碳體的量增加;亞共析鋼中的鐵素體量減少;過共析鋼中的二次滲碳體量增加;亞共晶白口鑄鐵的珠光體和二次滲碳量也減少,共晶滲碳體量增加;過共晶白口鐵中的一次滲碳體和共晶滲碳體量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