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高溫合金的發展
高溫合金主要牌號:
固溶強化型鐵基合金:
GH1015、GH1035、GH1040、GH1131、GH1140
時效硬化性鐵基合金:
GH2018、GH2036、GH2038、GH2130、GH2132、GH2135、GH2136、GH2302、GH2696
固溶強化型鎳基合金:
GH3030、GH3039、GH3044、GH3028、GH3128、GH3536、GH605,GH600
時效硬化型鎳基合金:
GH4033、GH4037、GH4043、GH4049、GH4133、GH4133B、GH4169、GH4145、GH4090
國外的高溫合金叫包含inconel系列 incoloy系列 Hastelloy系列
成分和性能
鎳基合金是高溫合金中應用最廣、高溫強度最高的一類合金。其主要原因,一是鎳基合金中可以溶解較多合金元素,且能保持較好的組織穩定性;二是可以形成共格有序的 A3B型金屬間化合物γ'[Ni3(Al,Ti)]相作為強化相,使合金得到有效的強化,獲得比鐵基高溫合金和鈷基高溫合金更高的高溫強度;三是含鉻的鎳基合金具有比鐵基高溫合金更好的抗yang化和抗燃氣腐蝕能力。鎳基合金含有十多種元素,其中Cr主要起抗yang化和抗腐蝕作用,其他元素主要起強化作用。根據它們的強化作用方式可分為:固溶強化元素,如鎢、鉬、鈷、鉻和釩等;沉澱強化元素,如鋁、鈦、鈮和鉭;晶界強化元素,如硼、鋯、鎂和稀土元素等。
㈡ 什麼是合金化
提高鋼的強度既簡便又便宜的方法是增加碳含量。然而,這種方法使其他所希望的性能遭到消弱,如成型性,焊接性,韌性和其他一些性能。幾個性能都重要的情況下的幾種應用,碳含量必須保持在低水平。在低碳鋼中為了獲得高強度並同時保持高水平的綜合性能最經濟的方法是應用微合金化技術。
為什麼要高強度
應用高強度鋼可以降低板厚度從而在許多應用中降低重量。在汽車工業,車體減輕可以節省燃油從而保護環境(減少排氣量)。在造船工業,船體減輕可以裝載更多的貨物。圖3顯示的是管道在管線結構中的應用。對於一個18m長,外徑1000mm的管道,當用高強度鋼X70代替低強度鋼時其重量可以從14t降低到6t。另一個重要的例子是民用建築,如圖4所示,的建築形式,用460MPa的高強度鋼代替低強度鋼(235MPa)可以節省材料40%,重量降低超過50%,焊接材料可以節約超過70%。
微合金化的效果
圖5表明了主要微合金化元素Nb,V和Ti對提高強度和韌性的作用以及其強化機理。這三個元素均是通過細化晶粒和沉澱強化提高強度,但每種機理強化程度不同。Nb具有最強的晶粒細化強化效果,而V具有最強的沉澱強化效果,Ti介於上述兩者之間。如圖6所示,晶粒細化是唯一的能夠同時提高韌性的強化機理。因此,當同時需要高強度和高韌性綜合性能時就需要添加鈮,譬如管線鋼和結構鋼。在圖5中還可以反映出鈮是經濟有效的。如要使低碳鋼的屈服強度提高100MPa,需要添加0.02%的鈮,而釩則需要添加兩倍的量。
鈮的晶粒細化引起的強烈效果與其在軋制時通過固溶,特別是碳氮化鈮析出延遲奧氏體再結晶有關系。圖7顯示了分別含Nb,V,Ti鋼的效果。鈮阻止在軋制最後階段奧氏體的再結晶,促進了扁平晶粒的變形,從而導致非常細的鐵素體晶粒。
鈮的另一個重要影響是在中低碳鋼中降低轉變溫度促使貝氏體組織的形成,這一研究已經比較多了,如圖8所示。降低轉變溫度是由於在軋制過程中仍有一部分鈮留在固溶體中而沒有發生沉澱反應。這一效果在同時加入Nb和Mo或同時加入Nb和B時由於協同作用而加強,如圖所示。其中一個實際例子是X80管線鋼,鐵素體-低珠光體組織在得到韌性要求的同時卻達不到強度級別。
微合金化不僅僅對軋制產品有作用。V可以在熱處理級別鋼種提高強度,而鈮可以細化晶粒。如圖9所示,在正常熱處理之後,鈮明顯的細化了晶粒。
為了得到所希望的高水平性能,在煉鋼時很好的控制雜質含量如S、N、P等也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對需要高韌性的板材產品。圖10表明了S是如何影響沖擊性能的。為了把S含量控制在低的水平,應用硫化物形狀控制(通常用鈣處理)對於避免生成對橫向韌性有損害的延長硫化鎂是非常重要的。
如圖11所示,氮對熱影響區的韌性的損害是非常大的,因此低氮是值得提倡的。這一損害可以用鈦固定游離的氮以降低其影響。氮化鈦在高溫時非常穩定,因此它可以阻止晶粒的增長。圖12顯示了鈦固氮處理提高熱影響區韌性的益處。然而用鈦需要很好的控制手段。加入到鋼中的鈦的量要以固定氮所需要的量為上限。如果多加了鈦將促使形成碳化鈦,這樣對熱影響區的韌性有損害,如圖13所示。氮對焊接金屬的韌性也是有影響的,如圖14。
板材產品的微合金化
板材產品方面的技術進展可以作如下描述:
50年代後期: Nb的引入
60年代: 控制軋制的試驗探索
70年代: 全面實行微合金化和控制軋制
80年代: 實行加速冷卻
90年代: 實行直接淬火
圖15表示的是微合金化元素Nb、V和Ti在不同的冷卻工藝下在板材中的強化效果,Nb的提高強韌性的效果尤為突出。
微合金化板材有著非常廣泛的應用,如管線鋼,造船鋼,海洋平台,民用建築(橋梁、高架橋,建築)以及其它領域。
如表1所示,管線鋼產品的發展,表明雖然碳的含量在不斷降低,但其強度卻在增加,這一原因前面已經說明。提高到X80級的產品已經進行商業生產,一些鋼鐵公司已經開發了X100級別。提高抗氫致裂紋需要更嚴格的煉鋼工藝並需要非常低的碳和硫含量,如表2所列的工業產品。
最後,表3對幾種管線鋼進行了總結,包括熱軋和爐卷產品。在表中我們可以注意到一些鋼中的含鈮量高於正常情況的含鈮量,在0.07~0.09%之間。這些鋼最近幾年在北美已經進行商業生產。高鈮含量可以把奧氏體再結晶延遲到更高的溫度(如圖7所示),這使控軋工藝更加寬松,如高的終軋溫度,這對有功率限制的鋼板軋機是有益的。而且,這些超低碳高Nb鋼具有非常好的韌性特性。
對於海洋平台和造船業來講,自70年代以來的趨勢是降低含碳量,特別是在高焊接工作量並需要提高焊接性能的情況下。表4顯示的是分別通過正常的熱處理和加速冷卻工藝生產的335MPa級的典型的化學成分。
在民用建築方面,圖16表明了在瑞典現代橋梁應用的高強度微合金化鋼。用高強度鋼,屈服強度460MPa級,熱機械工藝(TMCP)可以降低重量15,000t,降低費用2500萬美元。表5顯示的是50mm厚結構板材產品典型的化學成分,工藝分別為正常情況(N),控軋(TM),淬火和回火(QT),熱機械工藝(TMCP)和直接淬火(DQ)。最近幾年,安全防火變得越來越重要。如圖17所示,防火結構鋼已經發展起來,該鋼添加Nb和Mo以提高高溫強度。
汽車工業用熱軋和冷軋薄鋼板
在70年代初第一次石油危機之後,微合金化熱軋和冷軋薄鋼板在汽車工業獲得了廣泛應用。用高強度鋼代替低強度鋼過去是現在依然是降低汽車車重的有效方法,以節省燃料。安全方面的需要也激發了高強度鋼的應用。
熱軋薄鋼板
熱軋低合金高強度鋼(HSLA)薄鋼板主要用於卡車的底盤部分,也用於大客車的車輪,輪轂等部件。傳統的屈服強度水平在350MPa到550MPa之間,具有鐵素體加少量珠光體組織。表6列出了一些典型的化學成分。過去,這些鋼也用Ti作為主要微合金化元素來生產,尤其是在過去鋼的含硫水平比較高。加入鈦的另外一個主要作用是控制硫化物的形狀。但是由於其碳化物形成的動力學原因,軋制工藝十分復雜,大部分情況下是不允許的,以避免出現典型的最終產品性能大范圍的分散,圖18。在鐵素體-少量珠光體鋼中,當薄板的厚度方向需要使用兩種微合金化元素來獲得更高的強度時,Nb和V的結合將使性能分散范圍小些。以上考慮涉及到Ti的碳化物沉澱強化作用。如果只用來固定N,則Ti很有效。在含Nb鋼中,強度進一步提高,因為更多的Nb將使鑄造性能也得到改善。
最近,開發出690MPa級卡車大梁用鋼,它利用了在由熱帶軋機直接軋出的貝氏體鋼中所有的強化機理,圖19。表7列出了兩種歐洲產品的合金設計。
鐵素體-貝氏體鋼,含10~30%的貝氏體,用於車輪、輪轂和底盤,它比鐵素體-珠光體鋼具有更優越的凸緣壓邊延伸性能。與鐵素體-馬氏體——雙相鋼相反,當焊接的輪轂輪箍被拉伸時,使用這種鋼不會出現局部頸縮。如圖20所示,當合金設計、軋制參數——卷取溫度——得到控制從而第二相主要為貝氏體相時,就可達到強度和成型性的最優配合。
冷軋薄鋼板
傳統的微合金高強度冷軋薄板用鋼在汽車工業已使用了25年,但部分汽車零件不需要高的成型性。圖21顯示了罩式退火鋼板的典型化學成分。傳統的微合金鋼也可在連續退火線上生產,此時,對於給定的鋼種,可以獲得更高的強度。例如,如圖22所示的用於汽車側擋板的雙相鋼。
更復雜形狀的產品——汽車車體(integrated
panels)的開發以及傳統鋼達不到罩式退火同樣的成型性而引入連續退火生產薄鋼板,需要開發一種新的類型鋼,即無間隙鋼——超低碳IF鋼。
無間隙鋼添加Ti、Nb或Ti+Nb生成無間隙原子。尤其在鍍鋅產品中,TiNb無間隙鋼可獲得最優配合的機械性能以及更好的表面質量,如圖23、24、25、26、27、28所示。僅添加Ti的無間隙鋼易於產生表面缺陷。
匹茲堡大學的最新研究工作已經表明,當鈮在鐵素體晶界溶解時,它能起到重要的作用。晶界處溶解的鈮改善冷加工脆性,並能降低鍍鋅產品的粉化趨勢。
用於鍛造的微合金鋼
微合金化技術在鍛造汽車零件鋼中的應用允許除掉傳統的淬回火熱處理生產汽車零件,從而顯著節省生產成本。表8列出了一些在市場上出現的鋼種。
現已生產了僅含微合金元素V、僅含Nb以及Nb、V復合微合金鋼。研究表明,復合添加Nb和V對提高強度比單獨添加這兩種微合金元素中的任何一種更有效。Nb提高了V的析出潛能。
在這種產品上,最新成果包括有直接淬火(馬氏體)或空冷獲得的低碳馬氏體+貝氏體或貝氏體鋼,它們表現出韌性得到改善。表9給出了一個例子。
高強度緊固件與懸掛彈簧
傳統的冷鍛高強度緊固件用鋼為中碳鋼,由淬回火得到最終產品所需的性能。用低碳微合金鋼替代中碳鋼,不需要熱處理就能得到最終所需的機械性能,並且消除了在收線過程中的中間球化處理。表10給出了8.8級鋼(鐵素體—珠光體)與10.9級鋼(鐵素體—貝氏體)的化學成分。
懸掛彈簧是另一種使用微合金化技術而達到減重的產品。北美生產出熱處理後抗拉強度為2000MPa級、HRc為53-55的鋼。化學成分與機械性能在表11中列出。
滲碳鋼
在滲碳處理鋼中,尤其在溫鍛條件下,晶粒非正常長大較為普遍。這些鋼中加入鈮抑制晶粒非正常長大,這項技術已在日本使用多年,最近在北美也取得應用。微合金元素添加到這些鋼中而帶來的另一個好處是通過更高的加熱溫度而有可能減少滲碳時間。鈮的加入抑制晶粒長大,因而使在更高溫度滲碳成為可能。
結構用型鋼
在結構用型鋼技術上的最新主要進展是僅使用一種化學成分就可滿足幾種技術條件的含鈮結構型鋼/橫梁鋼已工業化。這種由Chaparral鋼鐵公司開發的「多級別」鋼,典型的成分僅含0.01-0.02%Nb(目標為0.015%),這足夠將ASTM
A36的屈服強度提高到345MPa以上而抗拉強度限制在550MPa以下,從而既能滿足ASTM A36又能滿足 ASTM
A572-50的技術條件。鈮是選擇性添加微量元素,因為為了滿足50級鋼的最低屈服強度要求,可能要多添加一些V,為0.02-0.03%(與0.015%Nb相比),這會提高結構型鋼的抗拉強度,使它接近或超過550MPa,而當滿足A572-50的技術要求時,又超過了A36所允許的要求。其它ASTM鋼的技術要求可由A572-42、A572-50、A529-42、A5290-50、A709-36與A709-50等多級別鋼滿足。
鋼筋
該產品用於大型混凝土結構以提高抗拉能力。大直徑高強度級別鋼筋添加了V和Nb。一些現代軋鋼廠採用水冷技術取代微合金化提高強度。圖29為V和Nb在焊接用鋼筋中的強化效果。
世界微合金化鋼的發展
世界微合金化鋼的發展可由Nb的總消耗量來描述,因為Nb是一種主要微合金化元素,並且75%的Nb用於微合金化鋼,見圖30。70年代Nb的消耗量急劇上升。當時控軋工藝在全世界范圍內被採用,同時汽車工業使用量也在增加。80年代是穩定期,但微合金化鋼產量繼續增加。Nb消耗量的穩定是因為鋼鐵廠效率的提高,如連鑄設備的安裝、加速冷卻,對給定量的最終產品,這可節省原材料。然而在Nb消耗量達到飽和點後,在90年代Nb的需求又顯著增加。這是受許多重要的鋼鐵公司產品結構調整的影響,他們的品種集中在附加值產品,包括微合金化鋼。圖31很好的顯示出在歐洲微合金化鋼增加情況。從圖中明顯看出,在該地區,與粗鋼相比,FeNb的消耗量顯著增加。在歐洲,每噸鋼中的FeNb為60g。
除了微合金鋼產量增加外,Nb使用領域也在增加。如圖32所示,在70年代中期,Nb主要用在管線鋼產品。為開發該產品中而發展起來的微合金化技術在隨後的時間里被應用在其他領域,如該圖所示的2000年情況。
結論
微合金化技術是一條生產高強度和其它所需性能的高質量產品的經濟有效途徑。
世界范圍內的微合金化鋼的產量不斷增加。新的鋼種已開發出來,並應用在許多領域,保持著鋼在材料領域的良好競爭能力。
㈢ 封接合金的發展歷程是什麼樣的
鐵鎳鈷合金4J29|KOVAR|ASTM F15|K94610|Nilo K
執行標准:YB/T5231-2005
4J29合金又稱可伐(Kovar)合金。該合金在20~450℃具有與硅硼硬玻璃相近的線膨脹系數,居里點較高,並有良好的低溫組織穩定性。合金的氧化膜緻密,能很好地被玻璃浸潤。且不與汞作用,適合在含汞放電的儀表中使用。是電真空器件主要密封結構材料。用於製作與硬玻璃/陶瓷匹配封接的鐵鎳鈷合金帶材,棒材,板材,管材,多用於真空電子,電力電子等行業的器件使用。
4J29應用概況與特殊要求
該合金是國際通用的典型的Fe-Ni-Co硬玻璃封接合金。經航空工廠長期使用,性能穩定。主要用於電真空元器件如發射管、振盪管、引燃管、磁控管、晶體管、密封插頭、繼電器、集成電路的引出線、底盤、外殼、支架等的玻璃封接。在應用中應使選用的玻璃與合金的膨脹系數相匹配。根據使用溫度嚴格檢驗其低溫組織穩定性。在加工過程中應進行適當的熱處理,以保證材料具有良好的深沖引伸性能。當使用鍛材時應嚴格檢驗其氣密性。
可伐合金因為含鈷成分,產品比較耐磨。
可伐易與鉬組玻璃進行配合封接 ,一般工件表面要求鍍金。
4j29物理性能:
密度:8.17 克/立方厘米
電阻率:0.46 Ω*平方厘米/米
導電率:2.174 * 1000000 S/m
熱導率:0.046 卡/cm*s*℃
4J29彈性模量 E=138GPa
4J29成形性能 :
該合金具有良好的冷、熱加工性能,可製成各種復雜形狀的零件。但應避免在含硫的氣氛中加熱。在冷軋時,當帶材的冷應變率大於70%時,退火後會引起塑性各向異性;冷應變率在10%~15%范圍時,合金在退火後會導致晶粒急劇長大,也將產生合金的塑性各向異性。當最終應變率為60%~65%,晶粒度為7~8.5級時,其塑性各向異性最小。
4J29焊接性能 :
該合金可採用釺焊、熔焊、電阻焊等,方法與銅、鋼、鎳等金屬焊接。當合金中鋯含量大於0.06%時,將影響板材的氬弧焊焊接質量,甚至使焊縫開裂。該合金與玻璃封接前,應清洗干凈,隨後進行高溫濕氫處理、預氧化處理。
4J29表面處理工藝 :表面處理可用噴砂、拋光、酸洗。
零件與玻璃封接後,為易於焊接,需去除封接時生成的氧化膜,可將零件在10%鹽酸+10%硝酸的水溶液中,加熱到70 ℃左右,酸洗2~5min。
該合金具有良好的電鍍性能,表面能鍍金、銀、鎳、鉻等金屬。為便於零件間的焊接或熱壓粘結,常鍍以銅、鎳、金、錫的鍍層。為改善高頻電流的傳導能力,降低接觸電阻以保證正常的陰極發射特性,常鍍以金、銀的鍍層。為提高器件的耐蝕性能可鍍鎳或金。
4J29切削加工與磨削性能:
該合金切削特性和奧氏體不銹鋼相似。加工時採用高速鋼或硬質合金刀具,低速切削加工。切削時可使用冷卻劑。該合金磨削性能良好。
4J29主要規格:
4J29無縫管、4J29鋼板、4J29圓鋼、4J29鍛件、4J29法蘭、4J29圓環、4J29焊管、4J29鋼帶、4J29直條、4J29絲材及配套焊材、4J29圓餅、4J29扁鋼、4J29六角棒、4J29大小頭、4J29彎頭、4J29三通、4J29加工件、4J29螺栓螺母、4J29緊固件等。
篇幅有限,如需更多更詳細介紹,歡迎咨詢了解。
㈣ 合金裝備的發展概述
燃燒戰車時代
合金裝備系列分為兩個世代,第一世代是METAL GEAR時代,以2D為主,第二世代是從PS上的潛龍諜影開始的METAL GEAR SOLID時代,雖然兩者同處一個世界觀,但是確切的說一般玩家所指的合金裝備是從PS上開始的,之前的一般稱為《燃燒戰車》或元祖合金裝備。
合金裝備
最初於1987年在日本和歐洲地區的MSX平台發售的初代合金裝備,故事講述特種兵Snake潛入世外天國,摧毀機器人Metal Gear。Metal Gear是最早的潛入類型游戲之一。而由於當時KONAMI錯誤的市場估計,所以之後在美國並未發行MSX的初代合金裝備,而KONAMI則無視小島秀夫,單獨委託美國分部在NES(FC的美版名稱)上發行所謂的FC版,而美國的小組為了體現FC比MSX優異的多的性能,將游戲進行改版,反而使得游戲喪失了原版的精髓,而最終BOSS也由METAL GEAR變為了庸俗的所謂「控制MG的電腦」。小島秀夫已經多次抗議這種行為,並認定FC版的合金裝備並非正統,甚至認為他是一款徹頭徹尾的垃圾作品。而這種行為導致了KONAMI的憤怒,便導致了之後的「續作之爭」
索利德 斯內克
KONAMI單獨讓美國分部的製作人員製作了FC版合金裝備的結局《Snake's Revenge》(蛇的復仇)在原來俯視視角基礎上增加了橫向卷軸場景。但是徹頭徹尾的將游戲變為了一款「魂斗羅」式的游戲,而小島秀夫對這個版本堅決反對,導致此版本並未發售日版,而小島秀夫則出於對《復仇》的不滿,在MSX2上製作了合金裝備2,最初於1990年在日本地區的MSX2平台發售。講述Snake前往中亞小國Zanzibar land解救被綁架的生物學家。本作主要改進了敵人的AI,故事開始變得撲朔迷離。本作正式引入Solid Snake,即是潛龍諜影中的Solid Snake第一次出現,也造就了現有合金裝備-潛龍諜影系列的故事線。
潛龍諜影時代
上世紀90年代中期,隨著次時代主機Playstation等的問世,標志著電視游戲進入三維立體時代,也使得電視游戲電影化演出成為可能。此時,已完成Metal Gear數年的小島秀夫決定做出一款立體且能像電影一樣演出的游戲,而小島秀夫藕斷絲連的將原有的METAL GEAR劇情擴大,完善化,並且確立了以「Snake」為游戲主角,「潛龍諜影」(Metal Gear Solid)系列就此誕生
合金裝備索利德
1998年,Metal Gear Solid(合金裝備:索利德)在PS上發售,標志著一種新類型游戲的誕生、也是第一次使游戲像電影一樣演出及效果表現。由於小島秀夫的製作理念,本作過場劇情全為即時演算,使得游戲的劇情與操作聯系非常緊密(之後系列一直保持該傳統),加之此類型帶給玩家豐富的潛入方式以及在游戲中帶來的緊張感,本作一出便大受歡迎,至今日全球銷量超過660萬套,使得該系列在歐美有著不亞於《最終幻想》系列的日廠出品游戲,在全球的影響力非常大。該做亦推出過PC版,並且在2003年以畫面加強的方式登錄NGC主機,名字為《合金裝備:孿蛇》。
合金裝備2:自由之子
【基本信息】
英文名稱:METAL GEAR SOLID 2: SONS OF LIBERTY
日文名稱:メタルギアソリッド2: サンズ オブ リバティー
中文譯名:合金裝備索利德2:自由之子
游戲平台:PS2
游戲容量:DVD X 1
游戲類型:3D 戰術諜報ACT
游戲人數:1人
游戲語言:英文、日文
發行區域:美國、歐洲、日本
發售日期:2001年11月14日(美國)、 2001年11月29日(日本)、 2002年3月8日(歐洲)
發售價格:6,800日元(日版)
游戲設計:小島秀夫(游戲監督)
製作公司:KOJIMA PRODUCTION
發行公司:KONAMI
輸入方式:PS2專用震動手柄
畫面格式:480P
對應音效:5.1聲道
推薦年齡:18歲以上
游戲銷量:640萬套
【游戲簡介】
《合金裝備》歷來給人的感覺是電影與游戲的結合體。《合金裝備2:自由之子》就被充分體現了這一點。
壁紙(40張)本作中時刻體現著電影的元素,游戲開場那段Snake(斯內克)跳下紐約喬治·華盛頓大橋後站到油輪上的畫面明顯借鑒了電影《終結者2》,游戲中Snake與俄國士兵Olga(奧爾迦)戰斗時的慢鏡頭又與《黑客帝國》中的子彈如出一轍。並且游戲的音樂也是請到曾為《勇闖奪命島》、《斷箭》、《埃及王子》、《天國王朝》等好萊塢大片創作過音樂的著名音樂製作人Harry Gregson-Williams(哈里·格雷森-威廉姆斯),威廉姆斯在談到促使其為一部游戲作曲的原因主要還被故事劇情深深打動。1年後KONAMI又推出了完全版《合金裝備2:實體》,並且第一次移值到了除PS2以外的XBOX和PC平台上。
合金裝備3:食蛇者
【基本信息】
英文名稱:METAL GEAR SOLID 3 SNAKE EATER
日文名稱:メタルギアソリッド3: スネークイーター
中文譯名:合金裝備索利德3:食蛇者
游戲平台:PS2
游戲容量:DVDX 1
游戲類型:戰術諜報動作/ACT
游戲人數:1人
游戲語言:英文、日文
發行區域:美國、歐洲、日本
發售日期:2004年11月17日(美國)、 12月16日(日本)、 12月30日(韓國)、 2005年3月4日(歐洲)、3月17日(澳洲)
發售價格:6,800日元(日版)
游戲主創:小島秀夫(系列游戲總監督)
製作公司:KOJIMA PRODUCTION
發行公司:KONAMI COMPUTER ENTERTAINMENT
輸入方式:PS2 專用震動手柄
畫面格式:480P
對應音效:5.1聲道
推薦年齡:18歲以上
游戲銷量:490萬套
【游戲簡介】
故事與操作性都超越了前兩部正統續作,堪稱為《合金裝備》(《MGS》)系列史上最高傑作,但在視角問題上,卻為多數玩家所詬病。像電影一樣的動作與場景和角色,有非常高的評價。 本作加入了全新的「生存系統」,及游戲的核心系統。玩家可以看到角色的身體狀況,吃剛捕獲的食物(食物會隨著PS2的系統時間的推移而腐化),但是也有部分玩家批評這功能「非常麻煩」,另一方面也有稱贊的聲音。游戲真實的表現出CQC(近身搏鬥)技巧,就像是真的潛入作戰一樣,同時將「野外生存」這一主題有表現力地體現出來。合金裝備
合金裝備:掌上行動/加強版
【基本信息】
游戲名稱:合金裝備:掌上行動 加強版
英文名稱:Metal Gear Solid : Portable Ops Plus
製作廠商:KOJIMA Proctions
代理發行:KONAMI Digital Entertainment Co., Ltd.
游戲類型:ACT
載體容量:UMD×1
對應主機:Play Station Portable
語言版本:日文(日版)
發賣日期:2007年09月20日
【游戲簡介】
PSP新作《合金裝備:掌上行動 加強版》(Metal Gear Solid : Portable Ops Plus)是2006年發售並獲得好評的《合金裝備:掌上行動》的加強版本,游戲預定於2007年9月20日發售,單本售價2,400日元,與《合金裝備:掌上行動》的同捆多彩版(Deluxe Pack)售價為4,300日元。
本作繼承了《合金裝備》系列的系統和世界設定,增加了新游戲舞台和對戰規則,並且作為同伴的士兵種類也大量增加了,更大范圍的對戰空間,將使玩家盡情體驗並肩作戰的樂趣!本次的加強版在原《合金裝備:掌上行動》的基礎上追加新場景、新角色(雷電、Snake、坎貝爾、基因士兵、Johnny等)、新任務關卡和新的游戲模式以及操作指南,此外還將提供一個全新的單機游戲模式以及新對戰規則!本次加強版的重心將放在聯線游戲上。
合金裝備4:愛國者之槍
【基本信息】
英文名稱:Metal Gear Solid 4: Guns of the Patriots
日文名稱:メタルギア ソリッド 4 ガンズ·オブ·ザ·パトリオット
中文譯名:合金裝備索利德4:愛國者之槍
游戲平台:PS3
游戲容量:BD X 1(約28GB)
游戲類型:3D 戰術諜報ACT
游戲人數:1人
游戲語言:英文、日文
發行區域:美國、歐洲、日本
發售日期:2008年6月12日
發售價格:8,800日元(日版)、99.99美元(美版)
游戲設計:小島秀夫(游戲監督)
製作成本:6000萬美元
製作公司:KOJIMA PRODUCTION
發行公司:KONAMI
輸入方式:DualShock 3/SIXAXIS(PS3專用六軸感應手柄)
對應高清:720P、1080P
對應音效:5.1聲道、7.1聲道
推薦年齡:18歲以上
游戲銷量:505萬
游戲分級:CERO:D ESRB:M (Mature) BBFC:15 OFLC(AU):MA 15+ OFLC(NZ):R16
【游戲簡介】
《合金裝備4:愛國者之槍》是《合金裝備》系列首次登陸PS3平台上推出的獨占游戲。《合金裝備4:愛國者之槍》的初期展示動畫於2005年的東京電玩展首次公開,游戲監督小島秀夫明確表示本作品會把過去「合金裝備SOLID」作品的謎題全部解決,故事即將完結成為「合金裝備SOLID」最後一集。
2007年的E3電玩展、東京電玩展中,小島秀夫均現身發布《合金裝備4:愛國者之槍》的最新消息,包括人物及敵人設計、游戲系統、可用武器及完成的進度等等。
小島秀夫於雜志訪談時表示,《合金裝備5》(MGS5)已開始構思,但是主角不會再由斯內克擔任。
合金裝備:和平行者
【基本信息】
游戲名稱:合金裝備索利德:和平行者
英文名稱:Metal Gear Solid: Peace Walker
游戲原名:メタルギア?ソリッド?ピースウォーカー
開發廠商:Konami
發行廠商:Konami
游戲類型:ACT
游戲平台:PSP
發售日期:2010年04月29日(日本)2010年06月30日(北美)
發行地區:日本、北美
適宜年齡:15歲以上
人數:4人
Fami通評分:40分(白金殿堂)(備註:這是PSP歷史上首個滿分游戲!)
【游戲簡介】
由《合金裝備4》原班人馬製作的系列正統最新作《合金裝備:和平行者》在E3上公布登陸PSP。本作的主人公與《合金裝備3》相同,是美國的傳奇英雄Big Boss,游戲的時間背景為《合金裝備3》的10年後,也就是1974年,地點則是中美洲的哥斯大黎加——傭兵部隊「MSF」的所在地。
合金裝備崛起:復仇
【基本信息】
英文名稱:METAL GEAR RISING:Revenge
日文名稱:メタルギアライジング:リベンジ
中文譯名:合金裝備崛起:復仇
游戲平台:PS3、XBOX360、PC
游戲容量:20 G
游戲類型:3D ACT
游戲人數:1人
游戲語言:英文、日文
發行區域:美國、歐洲、日本
發售日期:2013-02-21
發售價格:32000日元
游戲設計:松山重信(游戲導演)
製作公司:KOJIMA PRODUCTION
發行公司:KONAMI
輸入方式:滑鼠、鍵盤、手柄
對應高清:720P、1080P
對應音效:5.1聲道、7.1聲道
推薦年齡:18歲以上
【游戲簡介】
在2010年E3展上,著名的製作人,《合金裝備》之父小島秀夫宣布,小島工作室將為大家帶來一款全新的《合金裝備》作品。這款游戲名為《合金裝備:崛起(MGS RIsing)》。小島秀夫也正式確認,《合金裝備:崛起》就是小島工作室正在開發的新項目。
2012年,該作宣布延期至2013年,並更名為《合金裝備崛起》(METAL GEAR RISING)這也是本作15年來第一次拋棄Solid的「蛇系列」標題,由此可以看出,小島秀夫致力於把MGR打造成為以雷電為主角的新系列。
2013年5月17日小島秀夫今日通過廣播正式宣布之前登陸Xbox360,PS3的MGS雷電系列作品《合金裝備崛起:復仇》將登陸PC平台。
合金裝備:噬蛇者3D
《合金裝備:噬蛇者3D》是本系列在任天堂新掌機3DS上第一部作品。游戲背景是1960年的冷戰時代,場景是在險惡的叢林環境中。除了野外求生這個難關之外,在匿蹤方面引入了「迷彩偽裝系統」,戰斗方面引入了「近距離戰斗系統」,加上原本就相當豐富的操作系統和3DS裸眼看3D的游戲體驗。
合金裝備5(合金裝備5:原爆點、合金裝備5:幻痛)
由小島工作室基於FOX引擎開發的《合金裝備》(METAL GEAR SOLID)系列第五代作品序章《合金裝備5》(METAL GEAR SOLID V)即將在3月20日同步抵達PS3、PS4、Xbox 360和Xbox One。官方同時公布了游戲app,將可和家用平台聯動!
《合金裝備5:原爆點》(METAL GEAR SOLID V: GROUND ZEROES) app 同樣將會推出iOS和Android版本,同時亦會於3月20日上架!
《合金裝備5》由「幻痛」和「原爆點」共同組成,Konami已經表示這是兩款獨立發行的游戲,同時小島秀夫也已經確認「原爆點」將會先行發布。《合金裝備5》作為次世代作品,將會登陸XBOX360、XBOX One、PS3、PS4。
早在2012年VGA上廣大玩家就對疑似小島秀夫FOX引擎神秘新作討論不休,不止是作者不確定,就連新作叫《合金裝備5》還是《合金裝備:原爆點》都傻傻分不清。
2013年,在美國舉行的GDC2013(游戲開發者大會2013)上著名游戲製作人小島秀夫親口說出《合金裝備5:幻痛》已經在開發中了。
2015年8月底,《合金裝備5:幻痛》正式上線,於2015年9月1日在家用機PS4、PS3、XBOX ONE、XBOX 360和PC平台同期發售。游戲為早前發售游戲《合金裝備5:原爆點》的續作,並附帶多人游戲《合金裝備Online 3》。游戲設定一個在架空的冷戰世界,除了對峙中的美國和蘇聯外,世界的格局還被一種稱為「合金裝備」的武器所影響著。游戲的主要以傳奇傭兵Big Boss在阿富汗和非洲的冒險為主軸,在復仇的怒火和新威脅崛起的時代下改變世界的故事。
《合金裝備 5:幻痛》發售前,KONAMI 當然不會忘記在關鍵時候為游戲宣傳造勢,《合金裝備 5:幻痛》最終預告片正式公開後,期待大作新出的玩家又激動了一把。《合金裝備》系列承載著十幾年的厚重歷史,從 1998 年的《合金裝備》到 2001 年的《合金裝備 2:自由之子》,再從 2004 年的《合金裝備 3:食蛇者》到 2008 年的《合金裝備 4:愛國者之槍》,熟悉這一系列的玩家觀看視頻前半段時恐怕會有種歲月如梭的感嘆吧。
㈤ 求合金的發展史,有哪幾個階段
金屬熱處理是將金屬工件放在一定的介質中加熱到適宜的溫度,並在此溫度中保持一定時間後,又以不同速度冷卻的一種工藝方法.
金屬熱處理是機械製造中的重要工藝之一,與其它加工工藝相比,熱處理一般不改變工件的形狀和整體的化學成分,而是通過改變工件內部的顯微組織,或改變工件表面的化學成分,賦予或改善工件的使用性能.其特點是改善工件的內在質量,而這一般不是肉眼所能看到的.
為使金屬工件具有所需要的力學性能、物理性能和化學性能,除合理選用材料和各種成形工藝外,熱處理工藝往往是必不可少的.鋼鐵是機械工業中應用最廣的材料,鋼鐵顯微組織復雜,可以通過熱處理予以控制,所以鋼鐵的熱處理是金屬熱處理的主要內容.另外,鋁、銅、鎂、鈦等及其合金也都可以通過熱處理改變其力學、物理和化學性能,以獲得不同的使用性能.
在從石器時代進展到銅器時代和鐵器時代的過程中,熱處理的作用逐漸為人們所認識.早在公元前770~前222年,中國人在生產實踐中就已發現,銅鐵的性能會因溫度和加壓變形的影響而變化.白口鑄鐵的柔化處理就是製造農具的重要工藝.
公元前六世紀,鋼鐵兵器逐漸被採用,為了提高鋼的硬度,淬火工藝遂得到迅速發展.中國河北省易縣燕下都出土的兩把劍和一把戟,其顯微組織中都有馬氏體存在,說明是經過淬火的.
隨著淬火技術的發展,人們逐漸發現冷劑對淬火質量的影響.三國蜀人蒲元曾在今陝西斜谷為諸葛亮打制3000把刀,相傳是派人到成都取水淬火的.這說明中國在古代就注意到不同水質的冷卻能力了,同時也注意了油和尿的冷卻能力.中國出土的西漢(公元前206~公元24)中山靖王墓中的寶劍,心部含碳量為0.15~0.4%,而表面含碳量卻達0.6%以上,說明已應用了滲碳工藝.但當時作為個人「手藝」的秘密,不肯外傳,因而發展很慢.
1863年,英國金相學家和地質學家展示了鋼鐵在顯微鏡下的六種不同的金相組織,證明了鋼在加熱和冷卻時,內部會發生組織改變,鋼中高溫時的相在急冷時轉變為一種較硬的相.法國人奧斯蒙德確立的鐵的同素異構理論,以及英國人奧斯汀最早制定的鐵碳相圖,為現代熱處理工藝初步奠定了理論基礎.與此同時,人們還研究了在金屬熱處理的加熱過程中對金屬的保護方法,以避免加熱過程中金屬的氧化和脫碳等.
1850~1880年,對於應用各種氣體(如氫氣、煤氣、一氧化碳等)進行保護加熱曾有一系列專利.1889~1890年英國人萊克獲得多種金屬光亮熱處理的專利.
二十世紀以來,金屬物理的發展和其它新技術的移植應用,使金屬熱處理工藝得到更大發展.一個顯著的進展是1901~1925年,在工業生產中應用轉筒爐進行氣體滲碳 ;30年代出現露點電位差計,使爐內氣氛的碳勢達到可控,以後又研究出用二氧化碳紅外儀、氧探頭等進一步控制爐內氣氛碳勢的方法;60年代,熱處理技術運用了等離子場的作用,發展了離子滲氮、滲碳工藝;激光、電子束技術的應用,又使金屬獲得了新的表面熱處理和化學熱處理方法.
二 金屬熱處理的工藝
熱處理工藝一般包括加熱、保溫、冷卻三個過程,有時只有加熱和冷卻兩個過程.這些過程互相銜接,不可間斷.
加熱是熱處理的重要步驟之一.金屬熱處理的加熱方法很多,最早是採用木炭和煤作為熱源,進而應用液體和氣體燃料.電的應用使加熱易於控制,且無環境污染.利用這些熱源可以直接加熱,也可以通過熔融的鹽或金屬,以至浮動粒子進行間接加熱.
金屬加熱時,工件暴露在空氣中,常常發生氧化、脫碳(即鋼鐵零件表面碳含量降低),這對於熱處理後零件的表面性能有很不利的影響.因而金屬通常應在可控氣氛或保護氣氛中、熔融鹽中和真空中加熱,也可用塗料或包裝方法進行保護加熱.
加熱溫度是熱處理工藝的重要工藝參數之一,選擇和控制加熱溫度 ,是保證熱處理質量的主要問題.加熱溫度隨被處理的金屬材料和熱處理的目的不同而異,但一般都是加熱到相變溫度以上,以獲得需要的組織.另外轉變需要一定的時間,因此當金屬工件表面達到要求的加熱溫度時,還須在此溫度保持一定時間,使內外溫度一致,使顯微組織轉變完全,這段時間稱為保溫時間.採用高能密度加熱和表面熱處理時,加熱速度極快,一般就沒有保溫時間或保溫時間很短,而化學熱處理的保溫時間往往較長.
冷卻也是熱處理工藝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步驟,冷卻方法因工藝不同而不同,主要是控製冷卻速度.一般退火的冷卻速度最慢,正火的冷卻速度較快,淬火的冷卻速度更快.但還因鋼種不同而有不同的要求,例如空硬鋼就可以用正火一樣的冷卻速度進行淬硬.
金屬熱處理工藝大體可分為整體熱處理、表面熱處理、局部熱處理和化學熱處理等.根據加熱介質、加熱溫度和冷卻方法的不同,每一大類又可區分為若干不同的熱處理工藝.同一種金屬採用不同的熱處理工藝,可獲得不同的組織,從而具有不同的性能.鋼鐵是工業上應用最廣的金屬,而且鋼鐵顯微組織也最為復雜,因此鋼鐵熱處理工藝種類繁多.
整體熱處理是對工件整體加熱,然後以適當的速度冷卻,以改變其整體力學性能的金屬熱處理工藝.鋼鐵整體熱處理大致有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四種基本工藝.
退火是將工件加熱到適當溫度,根據材料和工件尺寸採用不同的保溫時間,然後進行緩慢冷卻,目的是使金屬內部組織達到或接近平衡狀態,獲得良好的工藝性能和使用性能,或者為進一步淬火作組織准備.正火是將工件加熱到適宜的溫度後在空氣中冷卻,正火的效果同退火相似,只是得到的組織更細,常用於改善材料的切削性能,也有時用於對一些要求不高的零件作為最終熱處理.
淬火是將工件加熱保溫後,在水、油或其它無機鹽、有機水溶液等淬冷介質中快速冷卻.淬火後鋼件變硬,但同時變脆.為了降低鋼件的脆性,將淬火後的鋼件在高於室溫而低於710℃的某一適當溫度進行長時間的保溫,再進行冷卻,這種工藝稱為回火.退火、正火、淬火、回火是整體熱處理中的「四把火」,其中的淬火與回火關系密切,常常配合使用,缺一不可.
「四把火」隨著加熱溫度和冷卻方式的不同,又演變出不同的熱處理工藝 .為了獲得一定的強度和韌性,把淬火和高溫回火結合起來的工藝,稱為調質.某些合金淬火形成過飽和固溶體後,將其置於室溫或稍高的適當溫度下保持較長時間,以提高合金的硬度、強度或電性磁性等.這樣的熱處理工藝稱為時效處理.把壓力加工形變與熱處理有效而緊密地結合起來進行,使工件獲得很好的強度、韌性配合的方法稱為形變熱處理;在負壓氣氛或真空中進行的熱處理稱為真空熱處理,它不僅能使工件不氧化,不脫碳,保持處理後工件表面光潔,提高工件的性能,還可以通入滲劑進行化學熱處理.
表面熱處理是只加熱工件表層,以改變其表層力學性能的金屬熱處理工藝.為了只加熱工件表層而不使過多的熱量傳入工件內部,使用的熱源須具有高的能量密度,即在單位面積的工件上給予較大的熱能,使工件表層或局部能短時或瞬時達到高溫.表面熱處理的主要方法,有激光熱處理、火焰淬火和感應加熱熱處理,常用的熱源有氧乙炔或氧丙烷等火焰、感應電流、激光和電子束等.
化學熱處理是通過改變工件表層化學成分、組織和性能的金屬熱處理工藝.化學熱處理與表面熱處理不同之處是後者改變了工件表層的化學成分.化學熱處理是將工件放在含碳、氮或其它合金元素的介質(氣體、液體、固體)中加熱,保溫較長時間,從而使工件表層滲入碳、氮、硼和鉻等元素.滲入元素後,有時還要進行其它熱處理工藝如淬火及回火.化學熱處理的主要方法有滲碳、滲氮、滲金屬、復合滲等.
熱處理是機械零件和工模具製造過程中的重要工序之一.大體來說,它可以保證和提高工件的各種性能 ,如耐磨、耐腐蝕等.還可以改善毛坯的組織和應力狀態,以利於進行各種冷、熱加工.
例如白口鑄鐵經過長時間退火處理可以獲得可鍛鑄鐵,提高塑性 ;齒輪採用正確的熱處理工藝,使用壽命可以比不經熱處理的齒輪成倍或幾十倍地提高;另外,價廉的碳鋼通過滲入某些合金元素就具有某些價昂的合金鋼性能,可以代替某些耐熱鋼、不銹鋼;工模具則幾乎全部需要經過熱處理方可使用.
三 鋼的分類
鋼是以鐵、碳為主要成分的合金,它的含碳量一般小於2.11% .鋼是經濟建設中極為重要的金屬材料.鋼按化學成分分為碳素鋼(簡稱碳鋼)與合金鋼兩大類.碳鋼是由生鐵冶煉獲得的合金,除鐵、碳為其主要成分外,還含有少量的錳、硅、硫、磷等雜質.碳鋼具有一定的機械性能,又有良好的工藝性能,且價格低廉.因此,碳鋼獲得了廣泛的應用.但隨著現代工業與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碳鋼的性能已不能完全滿足需要,於是人們研製了各種合金鋼.合金鋼是在碳鋼基礎上,有目的地加入某些元素(稱為合金元素)而得到的多元合金.與碳鋼比,合金鋼的性能有顯著的提高,故應用日益廣泛.
由於鋼材品種繁多,為了便於生產、保管、選用與研究,必須對鋼材加以分類.按鋼材的用途、化學成分、質量的不同,可將鋼分為許多類:
(一). 按用途分類
按鋼材的用途可分為結構鋼、工具鋼、特殊性能鋼三大類.
1.結構鋼:
(1).用作各種機器零件的鋼.它包括滲碳鋼、調質鋼、彈簧鋼及滾動軸承鋼.
(2).用作工程結構的鋼.它包括碳素鋼中的甲、乙、特類鋼及普通低合金鋼.
2.工具鋼:用來製造各種工具的鋼.根據工具用途不同可分為刃具鋼、模具鋼與量具鋼.
3.特殊性能鋼:是具有特殊物理化學性能的鋼.可分為不銹鋼、耐熱鋼、耐磨鋼、磁鋼等.
(二). 按化學成分分類
按鋼材的化學成分可分為碳素鋼和合金鋼兩大類.
碳素鋼:按含碳量又可分為低碳鋼(含碳量≤0.25%);中碳鋼(0.25%<含碳量<0.6%);高碳鋼(含碳量≥0.6%).
合金鋼:按合金元素含量又可分為低合金鋼(合金元素總含量≤5%);中合金鋼(合金元素總含量=5%--10%);高合金鋼(合金元素總含量>10%).此外,根據鋼中所含主要合金元素種類不同,也可分為錳鋼、鉻鋼、鉻鎳鋼、鉻錳鈦鋼等.
(三). 按質量分類
按鋼材中有害雜質磷、硫的含量可分為普通鋼(含磷量≤0.045%、含硫量≤0.055%;或磷、硫含量均≤0.050%);優質鋼(磷、硫含量含硫量≤0.030%).
此外,還有按冶煉爐的種類,將鋼分為平爐鋼(酸性平爐、鹼性平爐),空氣轉爐鋼(酸性轉爐、鹼性轉爐、氧氣頂吹轉爐鋼)與電爐鋼.按冶煉時脫氧程度,將鋼分為沸騰鋼(脫氧不完全),鎮靜鋼(脫氧比較完全)及半鎮靜鋼.
鋼廠在給鋼的產品命名時,往往將用途、成分、質量這三種分類方法結合起來.如將鋼稱為普通碳素結構鋼、優質碳素結構鋼、碳素工具鋼、高級優質碳素工具鋼、合金結構鋼、合金工具鋼等.均≤0.040%);高級優質鋼(含磷量≤0.035%、
四 金屬材料的機械性能
金屬材料的性能一般分為工藝性能和使用性能兩類.所謂工藝性能是指機械零件在加工製造過程中,金屬材料在所定的冷、熱加工條件下表現出來的性能.金屬材料工藝性能的好壞,決定了它在製造過程中加工成形的適應能力.由於加工條件不同,要求的工藝性能也就不同,如鑄造性能、可焊性、可鍛性、熱處理性能、切削加工性等.所謂使用性能是指機械零件在使用條件下,金屬材料表現出來的性能,它包括機械性能、物理性能、化學性能等.金屬材料使用性能的好壞,決定了它的使用范圍與使用壽命.
在機械製造業中,一般機械零件都是在常溫、常壓和非強烈腐蝕性介質中使用的,且在使用過程中各機械零件都將承受不同載荷的作用.金屬材料在載荷作用下抵抗破壞的性能,稱為機械性能(或稱為力學性能).金屬材料的機械性能是零件的設計和選材時的主要依據.外載入荷性質不同(例如拉伸、壓縮、扭轉、沖擊、循環載荷等),對金屬材料要求的機械性能也將不同.常用的機械性能包括:強度、塑性、硬度、韌性、多次沖擊抗力和疲勞極限等.下面將分別討論各種機械性能.
1. 強度
強度是指金屬材料在靜荷作用下抵抗破壞(過量塑性變形或斷裂)的性能.由於載荷的作用方式有拉伸、壓縮、彎曲、剪切等形式,所以強度也分為抗拉強度、抗壓強度、抗彎強度、抗剪強度等.各種強度間常有一定的聯系,使用中一般較多以抗拉強度作為最基本的強度指標.
2. 塑性
塑性是指金屬材料在載荷作用下,產生塑性變形(永久變形)而不破壞的能力.
3. 硬度
硬度是衡量金屬材料軟硬程度的指標.目前生產中測定硬度方法最常用的是壓入硬度法,它是用一定幾何形狀的壓頭在一定載荷下壓入被測試的金屬材料表面,根據被壓入程度來測定其硬度值.
常用的方法有布氏硬度(HB)、洛氏硬度(HRA、HRB、HRC)和維氏硬度(HV)等方法.
4. 疲勞
前面所討論的強度、塑性、硬度都是金屬在靜載荷作用下的機械性能指標.實際上,許多機器零件都是在循環載荷下工作的,在這種條件下零件會產生疲勞.
5. 沖擊韌性
以很大速度作用於機件上的載荷稱為沖擊載荷,金屬在沖擊載荷作用下抵抗破壞的能力叫做沖擊韌性.
五 退火--淬火--回火
(一).退火的種類
1. 完全退火和等溫退火
完全退火又稱重結晶退火,一般簡稱為退火,這種退火主要用於亞共析成分的各種碳鋼和合金鋼的鑄,鍛件及熱軋型材,有時也用於焊接結構.一般常作為一些不重要工件的最終熱處理,或作為某些工件的預先熱處理.
2. 球化退火
球化退火主要用於過共析的碳鋼及合金工具鋼(如製造刃具,量具,模具所用的鋼種).其主要目的在於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並為以後淬火作好准備.
3. 去應力退火
去應力退火又稱低溫退火(或高溫回火),這種退火主要用來消除鑄件,鍛件,焊接件,熱軋件,冷拉件等的殘余應力.如果這些應力不予消除,將會引起鋼件在一定時間以後,或在隨後的切削加工過程中產生變形或裂紋.
(二).淬火
為了提高硬度採取的方法,主要形式是通過加熱、保溫、速冷.最常用的冷卻介質是鹽水,水和油.鹽水淬火的工件,容易得到高的硬度和光潔的表面,不容易產生淬不硬的軟點,但卻易使工件變形嚴重,甚至發生開裂.而用油作淬火介質只適用於過冷奧氏體的穩定性比較大的一些合金鋼或小尺寸的碳鋼工件的淬火.
(三).回火
1. 降低脆性,消除或減少內應力,鋼件淬火後存在很大內應力和脆性,如不及時回火往往會使鋼件發生變形甚至開裂.
2. 獲得工件所要求的機械性能,工件經淬火後硬度高而脆性大,為了滿足各種工件的不同性能的要求,可以通過適當回火的配合來調整硬度,減小脆性,得到所需要的韌性,塑性.
3. 穩定工件尺寸
4. 對於退火難以軟化的某些合金鋼,在淬火(或正火)後常採用高溫回火,使鋼中碳化物適當聚集,將硬度降低,以利切削加工.
六 常用爐型的選擇
爐型應依據不同的工藝要求及工件的類型來決定
1.對於不能成批定型生產的,工件大小不相等的,種類較多的,要求工藝上具有通用性、
多用性的,可選用箱式爐.
2.加熱長軸類及長的絲桿,管子等工件時,可選用深井式電爐.
3.小批量的滲碳零件,可選用井式氣體滲碳爐.
4.對於大批量的汽車、拖拉機齒輪等零件的生產可選連續式滲碳生產線或箱式多用爐.
5.對沖壓件板材坯料的加熱大批量生產時,最好選用滾動爐,輥底爐.
6.對成批的定型零件,生產上可選用推桿式或傳送帶式電阻爐(推桿爐或鑄帶爐)
7.小型機械零件如:螺釘,螺母等可選用振底式爐或網帶式爐.
8.鋼球及滾柱熱處理可選用內螺旋的回轉管爐.
9.有色金屬錠坯在大批量生產時可用推桿式爐,而對有色金屬小零件及材料可用空氣循環加熱爐.
㈥ 合金是什麼
合金就是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金屬(或金屬跟非金屬)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屬特性的物質。一般由各組分熔合成均勻的液體,再經冷凝而得。
青銅是紅銅加入錫或鉛的合金,因顏色青灰,被稱為青銅。較紅銅軟且熔點高,為1083℃。青銅鑄造性好,耐磨且化學性質穩定。
㈦ 什麼是合金鋼合金元素類別有哪些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生活中各種各樣的材料也在不斷地被改進、改良,以適應現代社會越來越高的需求。而合金鋼就是其中一種典型的材料,它的出現彌補了碳鋼的諸多缺陷。那麼什麼是合金鋼,它又是怎麼發展起來的,又有什麼合金種類呢?
基礎簡介
普通的碳素鋼中的主要成分為碳元素與鐵元素,而合金鋼就是指在普通鋼之中加入了其他的合金元素的鋼材。通過加入一種或多種的合金元素(如銅、鎳、鉻等等),鋼材的某些性能能夠得到大大的改善,以適應不同行業發展的需求。按照加入的合金元素的含量,可以將合金鋼分為低合金鋼、中合金鋼與高合金鋼這三種。
發展歷程
合金鋼的發展起源於十九世紀的後半期,當時對鋼材的需求量不斷擴大,而生產力卻不足以解決鋼的加工問題。針對這一問題,英國的Mushet製造出了新型鋼材。在二十世紀的二十年代之後,電弧爐煉鋼技術的出現,又為合金鋼的大量生產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六十年代以後,由於各種精煉技術已經普及,鋼材的生產量逐步擴大,開始向高純度與超低碳的方向發展。通過合金鋼的發展歷程,我們不難看出,合金鋼的發展正符合了社會的需,尤其是在製造工業的行業中。
合金元素類別
1.鉻(Cr):鉻元素能夠大大提高鋼的強度與硬度,使材料更耐磨、耐腐蝕。
2.鎳(Ni):鎳元素在提升鋼的強度的同時,能保持它的韌性,還能使其耐腐蝕、耐熱。
3.鈦(Ti):鈦元素能夠使鋼晶粒的結構更細密,改良其焊接性能。
4.釩(V):釩元素能與碳元素結合生成一種碳化物,能改善其耐腐蝕的性能。
5.鎢(W):鎢元素能使鋼的硬度大大提高,變得更加耐磨耐用。
6.銅(Cu):銅元素能提高鋼的強度,改善其耐腐蝕的性能。
7.磷(P):磷元素在一般情況下屬於鋼材中的有害元素,會降低鋼的塑性與焊接性能。
看完了以上的介紹,大家對合金鋼這種材料是不是有了更深的了解呢?現在,合金鋼被廣泛的用於機械製造、軍事工業等等,在我們的生活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為我們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㈧ 合金的發展過程
http://www.tj-iei.org/online_lesson4/hxjz_zx/chapter_02/c02_02_03.htm
www.wanfangdata.com.cn/qikan/periodical.a
www.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