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高熵合金的腐蚀
1、高熵合金元素使用概述
2、高熵合金的腐蚀行为
3、几种制备高熵合金的方法
基于组成元素,研究者将目前己有的高熵合金分成七大类,包括 3d过渡族高熵合金 、 难熔金属高熵合金 、 轻金属高熵合金 、 镧系高熵合金 、 青铜和黄铜高熵合金 、 贵金属高熵合金 、 间隙化合物高熵合金 ,其中前两类高熵合金的研究较为广泛。
定义 :3d过渡族高熵合金在高熵合金家族中占据了半壁江山,主要组成元素为 Co、Cr、Cu、Fe、Mn、Ni、Al、Ti和V ,绝大多数FCC单相固溶体高熵合金属于3d过渡族高熵合金体系,但随着BCC稳定元素的加入,合金体系会从单相FCC向FCC+BCC双相转变,最终可获得单相BCC合金。
举例 :在AlxCoCrCuFeNi合金体系中当x=0.5时,枝晶臂和枝晶间均为FCC相,当提高A1含量至x=1.0时,在等原子比合金的枝晶臂中出现BCC相,而枝晶间则为FCC+BCC双相结构,进一步提高A1含量至x=2.0,BCC相的相对含量进一步提升。相组成比例的改变带来的是合金硬度等本征性能的改变(维氏硬度自约200Hv上升至约560Hv),进而带来耐磨性等使役性能的提升,这很好地体现出材料研究中成分-结构-性能-使役性能的调控思想。
定义: 难熔高熵合金的主要组成元素为Hf、Mo、Ta、Zr、Ti、Nb、W、V和Cr,另外也会根据性能需求加入Si或 Al 等非难熔元素。
特点:一方面,难熔高熵合金的研究着眼于新型高温结构材料的应用前景,其合金元素的熔点( 2128 - 3695K )、质量密度(4.5-19.4 g/cm3)和杨氏模量(68-411GPa)均为研究者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另一方面,Wu等发现在 HfNbTiZr 等原子比体系中,仅通过固溶强化获得的单相BCC合金即可具有 ~879MPa 的屈服强度和14.9%的延伸率,因而相较于Nb基合金而言具有更好的耐磨性和更低的摩擦系数,这表明难熔高熵合金体系具有工程应用的可能性。而Ti、Zr、Nb、Ta的组合更倾向于形成单相固溶体,有助于合金力学性能的优化。
1、对于3d过渡族高熵合金而言,其耐蚀性主要源于Cr、Al及Ti元素的添加,在表面形成钝化膜,抑制腐蚀的进一步发生。这与传统金属如不锈钢等非常相似,其本质是依靠可纯化组元去保护不可钝化的组元。如Chen等研究了Al0.6CoCrFeNi高熵合金在模拟海水及酸雨中的腐蚀与磨损行为,其结果表明合金表面所形成的 Al2O3 和 Cr2O3 钝化膜在腐蚀磨损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保护作用。
2、而多数难熔高熵合金的组成元素本身在工作介质中就可以形成稳定纯化膜,如Ta、Nb、Zr、Ti等,所以难熔高熵合金在工作介质中将处于各组元竞争形成氧化膜的情况,并没有哪种组元会出现严重的活性溶解,因而其耐蚀性要更加优异,特别是针对于生物医用等对于腐蚀速率更为敏感的应用背景中。
Motallebzadeh等研究了 TiZrTaHfNb 和Ti1.5 Zr T0.5 Hf0.5 Nb0.5高熵合金在PBS溶液中的电化学行为,其结果表明,由于表面钝化膜的保护作用,这两种高熵合金表现出高于316L不锈钢、CoCrMo和Ti6 Al4V的极化电阻,且在线性扫描中其纯化平台可延伸至1800mV Ag/AgCl,没有发生点蚀且腐蚀电流密度低于Ti合金等传统医用金属。其表面钝化膜的主要成分为Ti02,Zr02,HfO2,Nb205和Ta205。相近的结果见于Chen等对TiTaHf中熵合金的研究中,该合金在SBF溶液中浸泡7天后,XPS结果表明其表面钝化膜主要成分为Ti02,Zr02和Ta205,这种等原子比合金表面所形成的混合氧化物膜的腐蚀抗性要优于组元种类相近的传统合金,如TilOTa6Nb合金。
电弧炉 :电弧炉(electric arc furnace)利用电极电弧产生的高温熔炼矿石和金属的电炉。气体放电形成电弧时能量很集中,弧区温度在 3000℃ 以上。对于熔炼金属,电弧炉比其他炼钢炉工艺灵活性大,能有效地除去 硫 、 磷 等杂质,炉温容易控制,设备占地面积小,适于优质合金钢的熔炼。
缺点 :
1、电弧熔炼可能并不适用于熔点较低的元素(如Mg、Zn 和Mn),因为这些元素容易蒸发,不易控制其成分,它们可以考虑电阻加热或感应加热。
2、传统熔炼方式制备HEA时容易产生孔洞、组织疏松、晶粒粗大、成分偏析等缺陷,这些都显著降低了HEA的耐蚀性。
定义 :激光熔覆工艺具有加热、冷却快,熔覆层均匀致密、显微缺陷少等优点,此外还很容易实现微熔覆,对基体的热影响很小。该技术类似于等离子喷涂,不同的是它使用一个集中的激光束作为热源。这种技术通常会产生冶金结合,具有优于等离子喷涂的粘结强度。
优点 :突出优点是激光束可以聚焦并集中在一个很小的区域,这使得基板的热影响区非常浅,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小了基板材料破裂、变形或变化的可能性。
定义 :磁控溅射是一种物理气相沉积(PVD)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种金属、半导体、绝缘体等单层或复合薄膜材料的制备,具有设备简单、易控制、涂层面积大、附着力强等优点。
缺点 :采用磁控溅射制备HEA 涂层时,虽然涂层结构连续性及致密性较好,沉积快而基体升温慢,容易控制涂层的性能及厚度,但是靶材利用率较低,涂层厚度也受到限制,因此目前采用磁控溅射制备耐蚀性HEA 涂层也有一定的局限。
优点 :电沉积技术具有耗能低、操作简单、选择性好、环境污染小等优点,可在金属部件表面镀覆一层防腐蚀性镀层。镀层的基本要求是厚度均匀、致密,且与基体材料结合良好。在电沉积过程中,电解液成分及其浓度,以及温度、pH、电流密度、时间等参数均可精确控制。
缺点 :目前采用电沉积工艺制备高熵合金涂层的研究比较少,这主要是由于HEA 中元素的电负性差异大,造成HEA 中的成分较难控制,同时由于受电镀液传质的影响,镀层容易产生裂纹,从而影响涂层的耐蚀性。
参考文献:
[1]宋芊汀. (TiZrNbTa)_(90)Mo_(10)高熵合金的腐蚀与磨损行为[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20.
[1]龙琼,胡素丽,黎应芬,李娟,龙绍檑.高熵合金耐蚀性研究的现状及最新进展[J].电镀与涂饰,2020,39(04):231-240.
Ⅱ 高熵合金,大家了解多少金属
高熵合金(High-entropy alloys)简称HEA,是由五种或五种以上等量或大约等量金属形成的合金。由于高熵合金可能具有许多理想的性质,因此在材料科学及工程上相当受到重视。以往的合金中主要的金属成分可能只有一至两种。例如会以铁为基础,再加入一些微量的元素来提升其特性,因此所得的就是以铁为主的合金。过往的概念中,若合金中加的金属种类越多,会使其材质脆化,但高熵合金和以往的合金不同,有多种金属却不会脆化,是一种新的材料。
Ⅲ 哈工大陈瑞润团队:高熵合金相形成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
导读: 本文报道了Cr7Mn25Co9Ni23Cu36高熵合金(HEA)在热处理条件下的相分解以及二次相的形成对其拉伸力学响应的影响。显微组织分析表明,800 C 2 h和600 C 8 h的热处理会导致σ相的形成,但在600 及2h以下的热处理中没有观察到σ相。将实验观察到的热稳定性和相与计算的相图进行比较,并借助热力学和动力学进行合理化。基于从头计算讨论了相分解的机理,结果表明分解成两个固溶体相在能量上优于具有标称组成的单一固溶体相。
对于金属结构材料,实现强度和延展性的良好结合是一个重要目标。常用方法包括优化合金成分和控制加工路线。多主合金或高熵合金的发现拓宽了合金设计的领域,是材料领域的重要突破。
目前,已经使用了许多方法来开发具有良好性能的热等静压合金,其中,热处理是一种简单、有效和廉价的提高合金力学性能的方法。近年来,学者们热衷于研究热处理对某些合金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温度从0 升至1000 时,无相分离发生,说明HEA在较宽的温度区间内具有良好的相稳定性。
近日,哈工大陈瑞润教授团队通过电弧熔炼设计和制备了Cr7Mn25Co9Ni23Cu36 HEA,其在室温和铸态下展现出非常好的强度和延展性组合,研究成果发表于金属顶刊《Acta Materialia》,以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s on the phase stability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r7Mn25Co9Ni23Cu36 high-entropy alloy”为题。文中研究了200 1000 下热处理对合金显微组织和室温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将实验相组成和热稳定性与热力学计算进行比较。用计算相图法(CALPHAD)确定的生成吉布斯能分析了σ相和FCC相的稳定性。此外,讨论了高温下的相分解机理。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actamat.2021.116763
SEM和TEM图像显示,合金800 热处理2h时,形成了富Cr和富Co的σ相,这与CALPHAD的预测相吻合。
在 600 的温度下热处理的样品中没有观察到σ相,但通过CALPHAD进行了预测。这种差异和动力学因素有关,600 热处理时间的延长证实了合金的显微组织变化。
EMTO-CPA的计算结果表明,在低温和高温下,与名义成分的合金相比,分解体系(FCC_1和FCC_2)在能量上是优选的。
热处理温度从200 提高到600 ,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分别从401 MPa提高到581 MPa,以及从700 MPa提高到829 MPa,同时,伸长率从35%降低到22%。这些变化归因于600 C热处理时纳米沉淀的细化。
由于屈服和极限抗拉强度分别下降至303 MPa和530 MPa,延展性降低至断裂应变的15%,因此800 C热处理导致断裂韧性下降,强度的显著降低是由于形成的σ析出物分布不均,尺寸无明显变化。σ相的形成对合金的拉伸力学性能是有害的。
Ⅳ 强化金属材料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Ⅳ 提高高温合金性能的途径和方法有哪些
途径是:固溶强化 加入与基体金属原子尺寸不同的元素(铬、钨、钼等)引起基体金属点阵的畸变,加入能降低合金基体堆垛层错能的元素(如钴)和加入能减缓基体元素扩散速率的元素(钨、钼等),以强化基体。 沉淀强化 通过时效处理,从过饱和固溶体中析出第二相(γ’、γ"、碳化物等),以强化合金。γ‘相与基体相同,均为面心立方结构,点阵常数与基体相近,并与晶体共格,因此γ相在基体中能呈细小颗粒状均匀析出,阻碍位错运动,而产生显著的强化作用。γ’相是A3B型金属间化合物,A代表镍、钴,B代表铝、钛、铌、钽、钒、钨,而铬、钼、铁既可为A又可为B。镍基合金中典型的γ‘相为Ni3(Al,Ti)。γ’相的强化效应可通过以下途径得到加强: ①增加γ‘相的数量; ②使γ’相与基体有适宜的错配度,以获得共格畸变的强化效应; ③加入铌、钽等元素增大γ’相的反相畴界能,以提高其抵抗位错切割的能 高温合金 高温合金 力; ④加入钴、钨、钼等元素提高γ‘相的强度。γ"相为体心四方结构,其组成为Ni3Nb。因γ"相与基体的错配度较大,能引起较大程度的共格畸变,使合金获得很高的屈服强度。但超过700℃,强化效应便明显降低。钴基高温合金一般不含γ相,而用碳化物强化。
Ⅵ 金属材料常用的强化方式及机理是什么
金属材料常用的强化方式有细晶强化、固溶强化、第二相强化、加工硬化。
1 细晶强化
通过细化晶粒而使金属材料力学性能提高的方法称为细晶强化,工业上将通过细 化晶粒以提高材料强度。
其原理是通常金属是由许多晶粒组成的多晶体,晶粒的大小可以用单位体积内晶粒的数目 来表示,数目越多,晶粒越细。
二.固溶强化
合金元素固溶于基体金属中造成一定程度的晶格畸变从而使合金强度提高 的现象。
原理:融入固溶体中的溶质原子造成晶格畸变,晶格畸变增大了位错运动的阻力, 使滑移难以进行,从而使合金固溶体的强度与硬度增加。
三.第二相强化
复相合金与单相合金相比,除基体相以外,还有第二相得存在。当第二相以细小 弥散的微粒均匀分布于基体相中时,将会产生显著的强化作用。
原理:它们与位错间的交互作用,阻碍了位错 运动,提高了合金的变形抗力。 对于位错的运动来说,合金所含的第二相有以下两种情况:
1、不可变形微粒的强化作用。
2、可变形微粒的强化作用。 弥散强化和沉淀强化均属于第二相强化的特殊情形。
四.加工硬化
随着冷变形程度的增加,金属材料强度和硬度指标都有所提高,但塑性、 韧性有所下降。
原理:金属在塑性变形时,晶粒发生滑移,出 现位错的缠结,使晶粒拉长、破碎和纤维化,金属内部产生了残余应力等。
(6)高熵合金的强化处理方法有哪些扩展阅读:
金属材料通常分为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和特种金属材料。
①黑色金属又称钢铁材料,包括杂质总含量<0.2%及含碳量不超过0.0218%的工业纯铁,含碳0.0218%~2.11%的钢,含碳大于 2.11%的铸铁。广义的黑色金属还包括铬、锰及其合金。
②有色金属是指除铁、铬、锰以外的所有金属及其合金,通常分为轻金属、重金属、贵金属、半金属、稀有金属和稀土金属等,有色合金的强度和硬度一般比纯金属高,并且电阻大、电阻温度系数小。
③特种金属材料包括不同用途的结构金属材料和功能金属材料。其中有通过快速冷凝工艺获得的非晶态金属材料,以及准晶、微晶、纳米晶金属材料等;还有隐身、抗氢、超导、形状记忆、耐磨、减振阻尼等特殊功能合金以及金属基复合材料等。
金属材料的疲劳现象,按条件不同可分为下列几种:
⑴高周疲劳:指在低应力(工作应力低于材料的屈服极限,甚至低于弹性极限)条件下,应力循环周数在100000以上的疲劳。它是最常见的一种疲劳破坏。高周疲劳一般简称为疲劳。
⑵低周疲劳:指在高应力(工作应力接近材料的屈服极限)或高应变条件下,应力循环周数在10000~100000以下的疲劳。由于交变的塑性应变在这种疲劳破坏中起主要作用,因而,也称为塑性疲劳或应变疲劳。
⑶热疲劳:指由于温度变化所产生的热应力的反复作用,所造成的疲劳破坏。
⑷腐蚀疲劳:指机器部件在交变载荷和腐蚀介质(如酸、碱、海水、活性气体等)的共同作用下,所产生的疲劳破坏。
⑸接触疲劳:这是指机器零件的接触表面,在接触应力的反复作用下,出现麻点剥落或表面压碎剥落,从而造成机件失效破坏。
Ⅶ 综述合金材料都有哪些强化方法和机制,它们在本质上有何异同
看看这些符合标准不?
相同点:都是位错运动受阻,增加了位满运动的阻力,使得材料得到强化。
不同点:
①加工硬化:位错塞积、位错阻力和形成割阶消耗外力所做的功为其可能机制;
②细晶强化:增加了晶界,增加了位错塞积的范围;
③固溶强化:溶质原子沿位错聚集并钉扎位错;
④第二相强化:分散的强化粒迫使位错切过绕过强化相颗粒而额外做功都是分散相强化的位错机制。
Ⅷ 提高铁碳合金强度的主要技术途径有哪些
提高强度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提高铁碳合金的含碳量,一般情况下,随着含碳量增加,铁碳合金强度升高,大约在0.9%左右达到最大值,然后随着含碳量增加强度降低。
2、合金化:往铁碳合金中加入合金元素,形成合金钢。
3、加工硬化:通过塑性变形而产生的加工硬化现象来提高强度。
4、细晶强化:通过细化组织、细化晶粒来提高强度。
5、固溶强化:通过提高固溶度来提高强度
6、热处理强化:通过热处理淬火来提高强度,是目前最有效的提高强度的方法。
7、第二相强化:使之形成第二相,阻止位错的移动来提高强度。
8、时效强化:对于不能热处理淬火的钢种,这个是唯一有效的强化方法。
9、弥散强化:通过调整第二相颗粒的大小和分布,来提高强度,这个是超高强度钢的有效方法。
此外,还有通过化学热处理、表面淬火等方法来提高表面强度的方法,就不一一说了。
Ⅸ 怎么提高高熵合金塑性和高温抗氧化性
焓(H)
焓或
热函
是体系的状态函数,它的定义式为:
H≡U+PV
式中U—为体系的内能;P—为体系的压强;V—为体系的
体积
。在恒压下发生的
化学反应
的
热效应
Qp按下式计算:
Qp=H
生成物
-H
反应物
=△H
即在恒压下,反应的热效应等于生成物与反应物之间的焓的差值。显然:若△H<0,则反应为放热反应;反之亦然。一些物质的标准生成焓(用H2980表示)(在25和1atm下由稳定
单质
生成1摩尔
化合物
时的焓变)可从热力学手册中查到。
查看原帖>>
Ⅹ 铝合金强化手段
方式1、铝合金冷变形强化,冷作硬化。强化程度随变形度、变形温度及材料本身的性质而不同。金属铝合金材料在再结晶温度以下冷变形的方式。
方式2、细化组织强化。在铝合金中添加微量元素细化组织。铸造铝合金中常加入微量元素作变质处理来细化合金组织,提高强度和塑性。变形铝合金中添加微量钛、锆、铍、锶以及稀土元素,提高合金的强度和塑性的方式。
方式3、细化晶粒,从熔铸开始改善铸锭的晶粒度。加工硬化,抗拉强度提高,延伸率降低。铝合金分为可热处理强化合金和不可热处理强化合金。
方式4、时效强化。时效过程中使合金的强度、硬度增高的现象称为时效强化或时效硬化。铝合金热处理后可以得到过饱和的铝合金基固溶体的方式。
方式5、固溶强化。合金元素加入纯铝中形成无限固溶体或有限固溶体,强度增加,塑性与抗压力增加。常用铜、镁、锰、锌、硅、镍等。铝合金
方式6、过剩相强化。合金中过剩相的数量愈多,其强化效果愈好,但过剩相多时,由于合金变脆而导致强度、塑性降低的方式。当合金中加入的合金元素含水量超过其极限溶解度时,淬火加热时便有一部分不能溶入固溶体的第二相出现称之为过剩相。